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基于社会规范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35.64 KB
- 文档页数:8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和经济学解释引言利他行为是指个体为了他人或整个群体的利益而采取的行为,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利益。
这种行为在生物学和经济学中都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从生物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利他行为的解释,并进一步分析其在社会和经济领域的重要性。
生物学解释在生物学中,利他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个体或物种适应环境和生存策略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生物学解释:1. 社会进化理论社会进化理论认为,利他行为可以促进遗传基因的传递和存活。
通过帮助他人,个体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增加自己的繁殖成功率以及保障自己的后代存活。
因此,利他行为在物种中得到保留和传承。
2. 亲属选择理论亲属选择理论认为,个体会更有可能帮助那些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个体,因为通过帮助亲属,个体可以促进自己的基因在后代中的传递。
这种利他行为的出现可以解释为亲属选择的结果。
3. 合作演化理论合作演化理论认为,个体之间的合作和互助行为可以提高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并且可以促进群体的整体生存能力。
合作关系可以通过提供互利的资源交换、食物分配和分工合作来实现。
经济学解释除了生物学解释,经济学也提供了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以下是一些经济学解释:1. 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关系和信任可以为个体和群体带来经济利益。
利他行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积累信任资本,这些资本可以促进经济交易和合作,进而提高群体的整体福利。
2. 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理论认为,利他行为可以促使个体投入公共物品的生产和维护。
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但无法排除其他人使用的物品或服务。
个体通常不愿意自愿承担公共物品的成本,因为他们可以免费享受公共物品的好处。
然而,如果每个人都采取自私的行为,公共物品可能无法被提供。
因此,利他行为在确保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 社会规范理论社会规范理论认为,个体在决策时会考虑到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这些规范和标准可以对利他行为产生影响并导致其发生。
2021年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资料利他行为(2021最新版)作者:______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一) 利他行为的性质1. 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2. 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3. 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二) 利他的原因1. 社会生物学的观点:认为利他行为并非人类特有,动物也有利他行为。
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
2. 社会规范论的观点:认为人类道德中的一个普遍准则是交互性规范。
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
就是“人应该帮助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类似我们所说的投桃报李。
这种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
另外,人类社会还存在另外一种普遍的规范,就是社会责任规范。
就是社会期待人们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社会责任规范可以解释人类利他行为的起源。
(三)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1)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和环境使人心情愉快,往往会增加利他(2)社会情境:A.他人在场: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但如果情境中出现了助人行为的榜样,就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B.情境的社会性意义:当有人遇到需要帮助的社会情境是,个体首先会分析是否属于紧急情况,是否需要他人介入,然后才会采取行动。
若判断不清的话,个体往往会参考在场其他人的反应来做出判断。
(3)时间压力:个体自己很忙时,往往难于利他(4)利他的对象的特点:具有以下特点的人容易被帮助和救援: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以及有吸引力的人。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1)心境:心情愉快时对他人和事物会有积极的看法,容易出现利他行为(2)内疚:做错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事补偿,以减轻心理压力(3)人格:如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自我监控能力,都与利他呈正相关3.利他机能:救助机能和手段的掌握,会增加人们利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影响利他⾏为的因素 (⼀)利他⾏为的⽣物学基础 达尔⽂(C.Darwin)曾经指出,经过⼀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这⼀观点已经被当代的社会⽣物学家威尔逊(E.O.Wilson)所证实。
例如,斑鸠母亲在看到⼀只狼或者其它的⾷⾁动物接近它的孩⼦时,它就会假装受伤,⼀瘸⼀拐地逃出⽳窝,好像翅膀折断了⼀样。
这样,⾷⾁动物就会跟踪它,希望进⾏⼀次⽐较容易的捕⾷。
⼀旦⽼斑鸠将敌⼈引到安全距离之外,它就会⼀飞⽽⾛,斑鸠母亲的策略常常成功。
但有时侯也会失败,失败的话就会被敌⼈吃掉,它虽然牺牲了⾃⼰,却保护了它的物种,使⼩鸠有可能活到成年,繁殖后代。
⼈类历也有许多这样的例⼦。
例如,⼀个家庭、国家或民族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其中少数的勇敢者献出了⾃⼰的⽣命。
因此,许多社会⼼理学家假设,利他⾏为有遗传机制,虽然迄今为⽌还没有研究证实该机制的存在。
西⽅许多社会⼼理学家对年幼⼉童的观察研究也证明了⼈类天⽣有利他⾏为的倾向。
有⼈总结了⼀些对10个⽉婴⼉的观察研究后发现,即便是婴⼉也有利他⾏为。
例如,他们明显地试图安慰受伤的⽗母或兄弟姐妹,给坐在旁边的⼈喂⾷物,把⾃⼰的玩具给别⼈玩,看到⽗母痛苦的表情时表现出畏缩和痛苦等。
当然,这些⾏为不完全就是利他⾏为,有些只是观察模仿成年⼈的⾏为。
但是,有些⾏为是⼉童不可能观察到的,所以只能认为⼉童具有先天利他⾏为倾向。
不到⼀岁的⼉童在看到另⼀个⼉童受伤时,倾向于表现出与他⾃⼰受伤时同样的痛苦,这种同情和替代别⼈分担痛苦的⾏为往往是利他⾏为的前兆。
(⼆)⾃然环境对利他⾏为的影响 ⼀般来说,令⼈厌恶的环境(例如,烟雾弥漫或天⽓闷热)条件促使侵犯倾向增强。
那么,舒适的⽓候和环境会增加利他⾏为的可能性吗?⼀位社会⼼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们较有可能在晴朗的天⽓⾥帮助他⼈,⽽较少在寒冷和刮风的天⽓⾥帮助别⼈。
但是,这种微妙的联系是由于天⽓好坏⽽造成的⼈们⼼情好坏呢,还是由于天⽓的不同⽽使利他⾏为的代价不同呢?我们很难回答。
共情促使利他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作者:饶婷婷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17期摘要共情(empathy)是指人们采纳他人观点,感受他人情感的一种心理过程。
共情有利于利他、助人等行为的产生,是心理学界重视的热点问题。
共情促进利他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可以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来阐述:认知共情使旁观者注意到了行动者内心的想法和更多的情境信息,有助于人们产生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归因和情绪,从而产生利他行为。
情感共情中产生的他人指向的共情关心则能直接促使利他行为的产生。
关键词共情归因认知情绪利他共情是英文单词“empathy”的中文翻译,又译作同感,共鸣,是指人们进入了他人的内部,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去分享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关于共情的研究结果发现,共情有利于利他、亲社会、助人等行为的产生,共情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共情能够降低刻板印象等等(房绍霞,2010)。
由于共情对社会交往的重要作用,它成为心理学界一直重视的热点问题。
1共情的定义关于共情本质的研究最有影响力的是Gladstein(1983)提出的两成分理论,该理论理顺了关于共情的诸多争论,认为共情既包括认知成分又包括情感成分。
Gladstein用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去表达认知上采纳了另一个人的观点、进入了另一个人的角色,而用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来表示以同一种情感对另一个人做出反应(郑日昌,李占宏,2006)。
共情中认知的重要性体现为共情的发生要求人们有采择他人观点和情感的认知能力,只有能够了解他人的情感和观点才有可能产生共情。
情感是共情最关键的成分。
在共情的最初阶段,情绪的感染和分享从神经机制上来讲是自动和迅速的,在简单情境下,人们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会产生与他人的共情。
在共情状态中,对他人的情绪体验越深,共情程度越深(Nordgren et al,2011)。
最后,他人指向的应对性情绪则直接影响着接下来的对他人的行为反应(stel et al,2008)。
-利他的字⾯意思 利他:恰好与侵犯相反,是为了使别⼈获得⽅便与利益,⽽不图报的助⼈为乐的⾏为,出于⾃觉⾃愿的⼀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为。
⼈们通过采取某种⾏动,—⽅⾯满⾜了⾃⼰的需要,⼀⽅⾯⼜帮助了别⼈;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们可能会不惜放弃⾃⼰的需要来满⾜别⼈的愿望。
利他⾏为的性质 (1)利他⾏为是⼀种亲社会⾏为。
亲社会⾏为泛指⼀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的⾏为。
(2)利他是⼀种以⼈为对象的亲社会⾏为。
助⼈⾏为与利他⾏为都是以⼈为对象的亲社会⾏为,但利他的层次更⾼,因为这种⾏为不企求回报。
利他者认为帮助别⼈是其出⾃内⼼的义务。
(3)利他⾏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为⽬标。
利他的原因 (1)社会⽣物学观点: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种本能。
(2)社会规范论的观点:利他是⼀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我价值的提⾼和焦虑的减⼩。
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
利他⾏为的影响因素 (1)⾃然环境:良好的⽓候及环境使个体⼼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噪⾳等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
(2)社会情境:他⼈在场对利他⾏为往往有负⾯的影响,在场⼈数越多,利他越少,独⾃⼀个时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增加。
这是由于他⼈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使个体责任意识丧失;或者导致责任扩散。
如果情境中出现助⼈⾏为的榜样,会产⽣⽰范效应,增加⼈们的利他⾏为。
(3)时间压⼒:时间紧张时会难于利他。
(4)利他对象的特点:被帮助者与利他者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或更有吸引⼒的⼈,更容易让⼈产⽣利他。
利他者的⼼理特征 (1)⼼境:个体⼼情愉悦时对他⼈及事物往往有积极的看法,容易出现利他⾏为。
(2)内疚: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补偿,以减少内疚造成的⼼理压⼒。
(3)⼈格:社会责任感与利他⾏为呈正相关,移情能⼒与⾃我监控⼒也与利他呈正相关。
摘要:社会规范和社会身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两个重要方面。
已有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实施社会规范的过程中既存在利他的一面,又存在偏狭的一面。
基于Akerlof 和Kranton (2000)提出的纳入身份的效用函数,本文在一个一致的身份认同框架中刻画了规范实施中的这两种效应,进而借助一个引入真实劳动场景的第三方惩罚博弈实验对其进行了检验。
实验结果表明,不管是利他的规范实施还是偏狭的规范实施,均极大地依赖于行动者在规范实施中所认同的社会规范内容本身。
特别的,在劳动分配的规范实施场景中,只有认同按劳分配者会表现出这两种效应,认同平均分配规范和雇主占优规范者均不会如此。
这些结果说明了理解和把握社会规范内容本身的重要性,也启示了未来有关社会身份和规范实施研究的进路。
关键词:社会身份规定第三方规范实施真实劳动利他—偏狭一、问题的提出社会规范规定着社会成员在给定情景中应该如何行为,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So⁃ber and Wilson ,1999;Lindbecket al.,1999;Ostrom ,2000)。
社会规范中,有一些是可自我实施的,因为社会成员的目标与规范规定的目标相一致。
但在更多情况下,规范规定的目标常与个体目标发生冲突,再加上契约的不完全性与交易日益非人格化,由第三方完成的规范实施对社会秩序和合作的维持就变得非常重要(Axelrod ,1986;North ,1990;Ostrom ,1990;Olson ,2000)。
当然,这里的第三方既可以是正式的第三方,比如政府和法院,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第三方,比如社会组织和个体(Ellickson ,1991)。
来自实验室和田野的证据表明,即便成本不菲且没有任何直接收益,非正式的第三方对这种利他的规范实施行为也存在实质性需求(见范良聪等,2013的综述);证据还表明,这种由个体所实施的利他惩罚一样能够维持秩序、促进合作(Henrich et al.,2001;Fehr and Gächter ,2002;Fehr and Fischbacher ,2004;Bernhard et al.,2006;Kurzban et al.,2007)。
2019年中央财经大学考研应用心理硕士真题试卷(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 )。
(A)顶叶、额页、颞叶、枕叶(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2.有关暗适应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A)是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B)感觉阈限值会上升(C)棒体细胞和椎体细胞共同参与(D)5分钟内可全部完成3.学生可以一边背单词,一边听音乐,能解释这种现象的适当理论是( )。
(A)衰减理论(B)过滤器理论(C)反应选择理论(D)认知资源理论4.将物体的物理特性在头脑中登记的过程是( )。
(A)长时记忆(B)感觉记忆(C)短时记忆(D)外显记忆5.人们会依据头脑中的认知地图寻找道路,这种思维属于( )。
(A)形象思维(B)逻辑思维(C)动作思维(D)创造思维6.斯皮尔曼的双因素说认为能力包括( )。
(A)成分因素和元成分因素(B)知识因素和技能因素(C)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D)语言因素和操作因素7.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这种逆反心理被称为( )。
(A)超限逆反(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C)犯错误效应(D)潘多拉效应8.提出一个小的要求被满足后,随即提出较大的要求,这种依从诱导策略被称为( )。
(A)登门槛技术(B)低球技术(C)滚雪球效应(D)狄德罗效应9.一项探究空间认知能力性别差异的研究,最有可能是下列哪项研究?( )(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C)实验室实验(D)现场实验10.统计检验力( )。
(A)是不犯β错误的概率(B)随样本量的增加而降低(C)可以用1-α表示(D)随因变量标准差的增大而增大11.要控制实验处理间的顺序效用,宜采用( )。
(A)循环法(B)恒定法(C)排除法(D)匹配法12.塞尔曼的观点采择发展理论属于( )。
(A)类型学理论(B)过程理论(C)结构理论(D)功能理论二、简答题13.简述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
《进化心理学》关于作者作者戴维·巴斯,是国际进化心理学界的当之无愧的一位领军人物,1981年他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又在哈佛大学担任了四年助理教授,密歇根大学当了11年教授。
而这么多年来,他一直专注于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择偶策略、性别间冲突、社会名声与威望、妒忌、攻击、欲望等社会课题。
关于本书《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一书,自1999年首次出版,深受读者喜爱,并且被学界誉为经典的必读书目。
目前为止,已经出了四个版本。
在本书中,作者戴维·巴斯通过进化心理学这一崭新视角,结合大量跨学科的知识,为读者生动地剖析了人类今天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进化心理学认为,当代人类的大脑里装着一段漫长的进化历史,因此,过去才是了解现在的钥匙。
核心内容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和生存或繁衍相关的难题急需解决,而为了更好地解决它们,我们慢慢进化出了一套特有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
作者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索了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解决四个重要问题,进化出了哪些心理机制和行为偏好。
这四个问题是,第一,生存问题。
第二,性行为和择偶问题。
第三,亲代抚育和家庭问题,最后是群居问题。
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中,会经常会遇到一些和生存或繁衍相关的难题急需解决,而为了更好地解决它们,我们慢慢进化出了一套特有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
对人类而言,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生存问题反复地出现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比如恶劣的气候,食物短缺、突发疾病、寄生虫等等。
一、生存问题对人类心理的进化,主要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1. 对肉类和甜食的偏好在坦桑尼亚的一个原始部落,蜜蜂是最受欢迎的食物。
因为相比其他食物,蜜蜂富含的糖分和热量更高。
这样的饮食选择可以满足人类身体最基本的营养和能量需求。
直到今天,现代人依旧喜欢吃甜食,像巧克力、蛋糕、冰淇淋这些食品,虽然不是因为物资匮乏,急需补充糖分和能量,但甜食却能舒缓我们的情绪,有很好的减压效果。
从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规范理论角度对亲社会行为进行分析(1)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使用的是“最低失分”策略,即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报偿。
但是这种成本和报偿的监控并不总是很有意识的。
①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
帮助他人为获得的报偿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
外部报偿: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为得到他人的赞许或友谊等;内部报偿:解除内心的烦扰,提升自我价值感等。
②移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根源。
移情的时候,个体的忧伤集中在遭受痛苦的人身上,从而激起助人行为。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能使人做出助人行为。
看到他人的苦恼可能唤起一种自我聚焦的苦恼,也可能是他人聚焦的移情,后者才产生真正的利他主义,因为如果人们有方法摆脱自我聚焦的苦恼就可能不去助人。
(2)社会规范理论。
社会规范规定着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指明哪些行为是被社会接受的和受到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或受到谴责的。
推动助人行为的两种社会规范是:①互惠规范。
互惠规范是指人们认为对于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应该给予回报和帮助,而不是伤害。
互惠规范的假设是: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都需要他人的帮助。
因此,自己帮助他人是因为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需要他人的帮助。
所以从根本上看,助人行为也是为自己着想,人们在交往中期待着交换的平衡。
②社会责任规范。
社会责任规范规定,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考虑交换。
人们遵从这一规范不仅为了互利,而且是为了“自身的声誉而采取的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贝科威茨和邓尼斯在“责任和依赖"的研究中证实了这一点。
这种完全出于社会责任感的助人行为经常是在人们若名或完全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做出的。
然而,人们做出这种行为也是有选择性的,即通常只愿意对那些处于不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而造成的困境中的人给予帮助。
这说明人们的行为反应是和归因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规范与个人行为抉择的关联性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处的每个环境都存在着一定的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指的是一种被广泛接受并遵守的行为准则,它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
个人行为抉择则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根据自身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利益考量做出的行动决策。
社会规范与个人行为抉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互相影响着。
首先,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社会规范的存在使得人们知道什么是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正确行为方式。
当个人面临抉择时,社会规范就像一剂强心针,提醒着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这种指导作用使得个人的行为更加符合公共道德,进而提升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然而,正因为社会规范的存在,个人的行为抉择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社会规范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个人的意愿和期望。
有时候,个人的利益与社会规范产生冲突,使得行为抉择变得困难和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可能需要在个人利益和社会规范之间做出权衡和取舍的决策。
这就要求个人具备一定的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感,能够全面考虑个人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除此之外,社会规范还通过社会惩罚机制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
当个人违反社会规范时,社会会通过法律、道德谴责或者舆论监督等方式对其进行惩罚。
这种惩罚机制迫使个人在行为抉择时要考虑到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后果,从而更加谨慎和慎重地做出决策。
因此,个人往往会在行为抉择中考虑社会规范的要求,以避免可能的惩罚。
然而,社会规范也存在着限制个人行为创新的一面。
社会规范往往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和价值观念制定的,它们对于个人行为的要求可能会显得过于保守和僵化。
对于个人来说,有时候要想创新和突破既定规范,就需要有勇于跳出固有范式的决心和能力。
因此,个人行为抉择必然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但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社会规范,追求新的可能性和发展。
总之,社会规范与个人行为抉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
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抉择具有指导作用,使得个人的行为更加符合公共道德和社会利益。
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心理与社会治理以社会学视角看待社会心理和社会治理,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心理影响着社会治理的效果,而社会治理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心理调节来实现更好的社会治理。
一、社会心理与社会治理的作用机制社会心理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表现。
社会治理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机构对社会进行的管理和规范。
社会心理与社会治理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以下两种:1.社会心理对社会治理的影响:社会心理的形成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教育、媒体、社会关系等。
这些因素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进而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效果。
例如,一个社会中,长期存在着不公平现象,很容易导致人们的失望、不信任和不满意情绪的积累,从而导致政府的形象受到负面影响,影响社会治理的效果。
2.社会治理对社会心理的影响: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效果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一个循序渐进、平稳有序的治理过程,能够使人们对社会的信任和认可感不断提升,促进社会心理的稳定和积极发展。
而一个无序、不公平、强制性的治理方式,则容易引起人们的不满和反感情绪,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心理的稳定和发展。
二、社会心理调节的作用和方法社会心理调节是指通过调节社会群体成员的心理状况来提高社会稳定和治理效果的一种方法。
社会心理调节需要研究社会成员的心理状态,把握其心理需求和情感表达方式,以此指导治理方式和手段的选择。
社会心理调节的作用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社会共识:强化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使其形成心理上的共识,进而确立基本秩序和规范,是提高社会治理效果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就是倡导社会成员共同关注、分享和解决全球性问题,增强全球治理的理念和意识。
2.促进社会凝聚:社会凝聚是指社会成员因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利益、目标等因素而形成的凝聚力。
利他行为的特征包括A.以帮助他人为目的B.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C.自觉自愿D.自己有损失E.能得到回报标准答案:A|B|C|D感染的类型A.群体间的感染B.个体间的感染C.媒体的感染D.文艺作品的感染E.大型开放人群中的感染标准答案:B|D|E从舆论的范围看,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A.显在性舆论B.潜在性舆论C.地方性舆论D.全国性舆论E.多元性舆论标准答案:C|D人际沟通的类型按沟通途径可分为A.正式沟通B.非正式沟通C.语言沟通D.非语言沟通E.当面沟通标准答案:A|B社会认知的过程包括A.社会态度B.社会知觉C.归因解释D.印象形成E.社会认知标准答案:|B|C|D社会化的特征包括A.历史性B.民族性C.终生持续性D.强制性E.能动性标准答案:A|B|C|D|E 态度转变的方法包括A.劝说宣传法B.活动参与法C.团体影响法D.角色扮演法E.个体行动法标准答案:A|B|C|D态度的功能包括A.调节和适应作用B.自我防卫作用C.价值表现作用D.知识作用E.促进人际关系标准答案:A|B|C|D暗示的特征有A.暗示是一种刺激B.暗示不是一种刺激C.暗示不是说服D.暗示不同于感染与模仿E.暗示是说服标准答案:A|C|D群体决策的特征包括A.信息的广泛性B.观点的多样性C.增强了合法性D.比较费时费力E.风险性更大标准答案:A|B|C|D|E模仿的特征包括A.非控制性B.表面性C.控制性D.非表面性E.主动意识性标准答案:A|B|E 引起冲突的原因有A.错误归因B.不良沟通C.地位偏见D.人格特征E.社会关系标准答案:A|B|C|D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包括A.群体目标B.群体结构C.群体领导D.外界的竞争、威胁和压力E.群体任务标准答案:A|B|C|D群体决策的原则包括A.多数取胜原则B.真理不败原则C.先入为主原则D.领导至上原则E.共同担当原则标准答案:A|B|C传言产生的要素包括A.重要话题B.焦虑心理C.信息短缺D.信息通畅E.危急情境标准答案:A|B|C|E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兹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包括A.包容的需要B.控制的需要C.基本的需要D.情感的需要E.理解的需要标准答案:A|B|D社会认知的特征包括A.认知的选择性B.认知反应的显著性C.认知的防御性D.认知的完整性E.认知的多样性标准答案:A|B|C|D人际沟通的类型按参与者的社会位置和信息流向可分为A.上行沟通B.交叉沟通C.独自沟通D.下行沟通E.平行沟通标准答案:A|D|E社群的表现形态包括A.阶级心理B.社区意识C.民族性格D.跨文化心理E.阶层意识标准答案:A|B|C|D态度的构成要素包括A.意识B.认知C.行为D.感觉E.知觉标准答案:|B|C|D中国人人际关系的模式A.人情B.人际C.人伦D.人缘E.人脉标准答案:A|C|D集群行为的特征包括A.自发性B.不稳定性C.无组织性D.强烈的情绪性E.缺乏理智、易受暗示标准答案:A|B|C|D|E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标准答案:A|B|C|D|E态度的特征包括A.社会性B.对象性C.持续性D.情境性E.内在性标准答案:A|B|C|D|E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A.群体B.同伴C.家庭D.社会环境E.媒体标准答案:A|B|C|D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理论包括A.同心圆模式B.扇形模式C.多核心模式D.方形模式E.立体模式标准答案:A|B|C关于垃圾处理的社会规范包括A.奖励性规范B.禁止性规范C.叙述性规范D.多方位规范E.单一规范标准答案:B|C社会化的类型包括A.基本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继续社会化D.再社会化E.反向社会化标准答案:A|B|C|D|E传言的传播机制包括A.小道传播B.大众传播C.快速传播D.广为传播E.人际传播标准答案:B|E时尚的类型包括 A.时尚语言 B.时尚思想 C.时尚行为 D.时尚器物 E.时尚人物标准答案:B|C|D|E人们对周围环境不够了解,环境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传言。
摘要:人的原始本能实则上无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之分,利他行为是后天学习、培养的结果,受后天环境影响,本文通过对利他行为的含义、利他行为的类型、利他现象的形式进行分析,讨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利他行为产生的心理学依据,并介绍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利他行为含义原因培养人类社会尚未强大到以单个人的力量去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境,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因此,利他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利他行为的缺乏,不断出现一些严重的冷漠行为,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并造成了财产、生命损失,为什么利他行为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这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面对的问题,我们的生活需要利他行为,如何能够让利他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才可以根据它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去培养利他行为,使利他行为能够更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1.利他行为的含义: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无偿的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包括援助、救济、营救落水者、捐赠等,这些行为的表现方式有一个共同之处—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有别于一般的助人行为(助人行为包括要求回报的行为,助人行为不能等同于利他行为)。
2.利他行为的类型:2.1按利他行为的实现方式不同,利他行为分为:①在看到陌生人遇到困难时的利他行为,②人们对犯罪行为的制止和干预,一方面这种行为有利于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也使犯罪者不能得逞而得到惩罚,③个人节制自己,以克己的方式取得利他效果的行为,如戒烟、驾驶员驾前不饮酒等,④偿还行为,回报他人的恩惠,⑤补偿行为,补偿自己曾经使他人蒙受过的损失。
2.2按利他行为发生的情景不同,利他行为分为:①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一般没有生命或财产的威胁,往往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情,不存在生命或财产的威胁,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与信息,帮助他人不需要紧急措施,②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有危害生命或财产的威胁,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危险性,面对紧急的情景,人们缺乏经验,此时的利他行为需要付出代价,甚至自己的生命;二是情况比较特殊,如落水、触电等需要用特殊手段去帮助他人;三是不能预见后果,并且无法预先制订计划,往往措手不及,需要当机立断。
幼教课题申报\幼儿综合课题申报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研究实施方案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研究实施方案幼儿园课题组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自从七十年代以来,利他行为的培养在国内外引起了重视,利他主义的研究日渐盛行,许多专家和幼儿园都在进行探索研究,有些相关的研究成果陆陆续续以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出现,但形成专题论著或报告的还少见,需作深入细致地研究。
我们知道,幼儿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我中心,简言之就是幼儿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世界。
现在我国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子女一人身上,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众人为我的心理定势,这与现代社会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我们力求通过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发展利他行为。
我园试图在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方面进行为期三年的课题研究,通过对小、中、大班幼儿利他行为的培养,探索3-6岁幼儿在利他意识和行为方面的特点、形成的规律、影响其形成的内外条件及有效的方法,以推动幼儿品德教育的实践,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
此项研究,对于探索独生子女教育规律具有普遍意义,既符合时代的需要,国际的潮流,又是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需要。
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前景广阔。
二、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利他行为:能使他人受益的社会行为。
个人出于自愿而不计较外部报酬帮助他人。
利他行为者可能需要做出某种程度的牺牲,但却会给他人带来实在的益处。
也就是说,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活动,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的核心。
利他行为的过程不是自发的过程,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精心培养。
幼儿的利他意识和行为习惯,不仅对幼儿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0, 10(3), 252-259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20.103032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ird PartyAltruistic Behavior—Analysis Based onSocial NormsJiaxing Feng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Received: Feb. 3rd, 2020; accepted: Feb. 28th, 2020; published: Mar. 10th, 2020AbstractSocial norm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why the level of human cooperat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level of animal cooperation. When social norms are destroyed, people will need to maintain social norms, and always expect to restore social norms. Third-party altruism is the main response of people to violations of social norms, including third-party punishment and third-party compensation. In previous studies, people tended to study third-party punishment and ignored third-party compensation.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people realized that third-party com-pensation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Punishment costs the unfair distributor, expresses dissa-tisfaction and moral condemnation of criminal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viola-tions of social norm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cooperation within the group; com-pensation is to reduce the injustice caused to victims Injury, try to make the victims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return to their state before the injury,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recovery and so-cial stability of the victims. Both punishment and compensation are conducive to maintaining fair and just social norms. When two types of altruistic behavior can be used at the same time, a pre-ference for third-party altruistic behavior appears. When third-party altruism is needed, we should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nishment and compensation, and choose appropriate methods to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social norms.KeywordsSocial Norms, Third Party Altruistic Behavior, Third-Party Punishment, Third-Party Compensation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基于社会规范的分析冯佳兴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冯佳兴收稿日期:2020年2月3日;录用日期:2020年2月28日;发布日期:2020年3月10日摘 要社会规范对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演化有重大意义,是人类的合作水平远高于动物合作水平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社会规范被破坏时,人们就会产生维护社会规范的需求,总是期望恢复社会规范。
第三方利他行为是人们面对他人违背社会规范的主要反应,包括第三方惩罚和第三方补偿。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倾向于研究第三方惩罚而忽略了第三方补偿,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意识到第三方补偿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惩罚使不公平的分配者付出代价,表达了对罪犯的不满和道德谴责,对减少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显著提升群体内的合作水平有重要作用;补偿则是减少不公正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尽量使受害者在物质上和心理上恢复到他们在受伤害之前的状态,有利于受害者的恢复和社会安定。
惩罚和补偿都有利于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规范。
当可以同时使用两种利他行为时,会出现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偏好。
在需要第三方利他行为时,我们应该结合惩罚和补偿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保证社会规范的正常进行。
关键词社会规范,第三方利他行为,第三方惩罚,第三方补偿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第三方利他行为是指当人们面对不公平事件时,即使是作为无关利益的第三方也会付出利益对不公平的事件进行干涉,以恢复公平正义的行为。
由于个体的做法有利他的性质,所以称第三方做出的这种利他行为第三方利他行为。
第三方利他行为包含第三方惩罚和第三方补偿。
第三方利他行为需要第三方付出利益并且也不能得到利益但是这种第三方利他行为在人群仍然广泛存在,这与经济人假说中把人当成理性人的理论相违背。
人们提出的多种理论对第三方利他行为进行解释,但是都很难去解释第三方利他行为存在的原因。
社会规范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演化有重大意义,是人类社会的合作水平远高于其他动物合作水平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第三方惩罚的研究中,Fehr 和Fischbacher (2004a)第一次把第三方惩罚与社会规范联系起来。
当社会规范被破坏时,人们产生维护社会规范的需求,总是期望恢复社会规范。
第三方利他行为就是人们面对他人违背社会规范的主要反应(刘映杰,2018)。
第三方惩罚是人们为了维护社会规范,付出个人利益去惩罚违规者的行为,在社会规范的遵守与维护中起重要作用,第三方补偿是帮助受害者恢复,有利于恢复公平。
2. 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2.1. 第三方利他行为的概念第三方利他行为包括第三方惩罚(Third-party punishment)和第三方补偿(Third-party compensation)。
第三方惩罚是指在加入第三方的最后通牒游戏中,第三方付出利益对违反社会规范的分配者进行金钱惩罚冯佳兴以维护公平的行为,又称报应正义;第三方补偿则是第三方对不公平事件的受害者进行补偿,尽量使受害者在物质上和心理上恢复到他们在受伤之前的状态,减少不公正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又称补偿正义。
第三方惩罚和第三方补偿分别从分配者和接收者角度维护社会公平。
2.2. 第三方利他行为与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区别于法律和条款等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都认可的、内化并严格遵守的一种无形的行为规范,体现为群体的价值观(Cialdini, Kallgren, & Reno, 1991),如最基本的社会规范——公平。
Fehr 和Fischbacher (2004a)认为,公平规范、合作规范等基本社会规范是人类合作行为演化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规范的产生、发展和维持是人类社会合作水平远远高于其它动物种群的最重要原因。
当社会规范被破坏时,人们总是期望恢复社会规范,第三方惩罚和第三方补偿是人们面对他人违背社会规范时的主要反应。
第三方惩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身利益受损,而是因为他人违反了以公平为主的社会规范(Fehr & Fischbacher, 2004a),面对受到破坏的社会规范,产生道德上的愤怒,进而第三方就会通过牺牲自身利益来对违反规范的破坏者做出惩罚,惩罚是维护社会规范的重要力量。
第三方补偿则是从受害者角度,补偿受害者者,减少或扭转不公正造成的伤害的影响(Mullen & Okimoto, 2015),帮助受害者从损失中更快恢复以此来维护社会公平(Leliveld et al., 2012; Lotz, Okimoto, Schlösser, & Fetchenhauer, 2011)。
第三方利他行为有利于整个群体社会规范的维持。
在社会规范的稳定和发展过程中,第三方惩罚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第三方惩罚是人类为了维护社会规范不被破坏而在进化过程中衍生出的重要行为,比其它行为更直接地作用于社会规范(Fehr & Fischbacher, 2004b)。
惩罚使不公平的分配者付出利益,减少人们“搭便车”的行为,使人们不仅能在一般的熟人合作中,甚至一次性合作、陌生人合作和匿名合作中都保持较高的合作水平,是社会规范产生、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补偿有利于社会安定,能让受害者不惧怕再次受到伤害。
第三方补偿可以降低分配者和接受者分配结果之间的不公平程度,重视及帮助受害者,使受害者可以尽快从伤害中恢复,有利于公平的恢复和维持社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