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课件
- 格式:docx
- 大小:18.95 KB
- 文档页数:3
幼儿园优秀教案课件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手段,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中介,因此,幼儿园课程应以实现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目标,要具有全面性。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幼儿园优秀教案课件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幼儿园优秀教案课件1活动目标:1、掌控正确的穿鞋方法。
2、知道在活动中鞋子掉了、鞋粘扣开了、穿反鞋时,可能会有危险。
3、知道鞋子不舒服时要及时告知老师,并知道离队整理。
活动准备:1、大鞋、小鞋、鞋垫、脚印图片、正反鞋图片、大鞋小鞋歌曲。
2、多媒体教学资源:《我会穿鞋啦》的相干图片资料。
活动重点、难点:引导幼儿学习穿鞋的正确方法,定为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活动进程:一、教师说谜语《好朋友》,请幼儿猜谜语。
谜面:两个好朋友,见面不分手,要来一块来,要走一块走。
如果穿对了,它们头靠头,如果穿错了,它们把头扭。
提问: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个谜语说的哪两个好朋友?(答案:鞋子)幼儿猜出谜语后,教师出示一双幼儿穿的鞋子,请幼儿一起学说谜语。
二、通过踩脚印游戏,掌控穿鞋的方法。
1、玩游戏。
帮助幼儿发觉正反鞋的不同之处,鼓励幼儿自己改正正反的小脚印。
(1)、玩踩脚印的游戏:123,321,我和小脚印做游戏,你踩我也踩,踩到小脚印快站好。
(2)、发觉脚印的正反。
这时老师说:看一看小脚印,你发觉了什么?(3)、请幼儿改正反的脚印。
2、边说儿歌边穿鞋,掌控穿鞋的正确方法。
(1)、拿出一双小鞋,边说儿歌:两只小鞋头碰头,好像一对好朋友,小鞋襻向外扣,穿好鞋子到处走。
(2)、帮助幼儿知道儿歌内容。
这时老师问:小鞋头怎样?小鞋襻向那扣?(3)、老师说儿歌指导幼儿把自己鞋放着脚印上摆好,然后穿好鞋子。
三、分组游戏,巩固穿鞋的方法。
第一组:找朋友,幼儿区分正鞋反鞋。
操作:把正鞋的图片放在鞋架上。
第二组:幼儿先将两只鞋摆在镶嵌板里。
操作:只有把两只鞋摆正,才能放进去。
四、通过穿大鞋的游戏,引导幼儿练习正确的穿鞋方法,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幼儿园小班教案及课件《幼儿园真好玩》第一章:认识幼儿园1.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认识幼儿园的环境和设施。
培养幼儿对幼儿园的归属感和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幼儿园的名称、位置和外观。
讲解幼儿园的主要设施和功能,如教室、游乐场、洗手间等。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幼儿园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和描述。
实地参观:带幼儿参观幼儿园,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探索。
1.4 教学资源幼儿园图片实地参观环境1.5 教学评价观察幼儿对幼儿园环境的认知和兴趣表现。
第二章:认识老师和同学2.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认识班级老师和同学。
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班级老师的姓名和职责。
讲解同学之间的相互介绍和友好相处的重要性。
2.3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老师和小学生的角色,进行相互介绍。
小组活动: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相互交流和合作。
2.4 教学资源老师姓名和职责介绍角色扮演道具2.5 教学评价观察幼儿对老师和同学的认知和友好相处的表现。
第三章:学习基本规则3.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了解和遵守幼儿园的基本规则。
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和遵守规则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讲解幼儿园的基本规则,如排队、不打闹、按时吃饭等。
强调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故事讲解:通过故事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幼儿参与模拟遵守规则的过程。
3.4 教学资源规则故事素材情景模拟道具3.5 教学评价观察幼儿在实际情景中遵守规则的行为表现。
第四章:探索游乐场4.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熟悉和探索幼儿园的游乐场。
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和合作意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游乐场的设施和功能。
讲解在游乐场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4.3 教学方法实地参观:带幼儿参观游乐场,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探索。
小组活动:组织幼儿在游乐场中进行合作游戏。
4.4 教学资源游乐场设施介绍安全注意事项讲解4.5 教学评价观察幼儿在游乐场中的行为表现和安全意识。
幼儿园教案课件(万能模板6篇)幼儿园教案课件篇1活动目标:1、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防溺水安全的有关知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初步了解防溺水安全的有关内容,知道每一个学生(包括公民)都要提高安全意识。
3、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防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4、知道危险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逃生。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1、视频一个;2、溺水图片若干;3、模拟溺水急救若干;活动过程:一、观看图片师:小朋友们,你看,图片里的是谁?他怎么了?二、新授1、游泳中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孩子观看动漫视频中学生游泳的.画面。
小组讨论:在游泳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进行总结:游泳要严格遵守“四不”:未经家长、老师同意不去;没有会游泳的成年人陪同不去;深水的地方不去;江溪池塘不去。
2、说案例,小孩发生溺水而导致死亡的事故,然后引导孩子共同分析发生溺水事故的原因。
教师作总结: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年龄小、不会游泳;游泳时间过长,疲劳过度;在水中突发病尤其是心脏病;盲目游入深水漩涡。
三、溺水的急救(1)发现溺水者如何将其救上岸。
教师进行详细讲解:方法一: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方法二:若没有救护器材,可以入水直接救护。
(要告诉孩子只有大人可以下水救人) 小孩发现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孩子按照教师的讲解方法,全班孩子每2人分成一个小组,进行模拟演示,1人扮演溺水者,1人扮演救护者。
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其他同学细心观察,最后做出总结,指出优点和缺点。
(2)如何开展岸上急救教师详细讲解急救步骤:第一步:当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应立即将其口腔打开,清除口腔中的分泌物及其他异物。
第二步:控水。
救护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膝,将溺水者的腹部放到屈膝的大腿上,一手扶住他的头部,使他的嘴向下,另一手压他的背部,这样即可将其腹内水排出。
幼儿园优秀教案和课件一、第一章节:认识颜色【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知基本的颜色,如红、橙、黄、绿、蓝等。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图片、实物等方式展示各种颜色。
2. 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颜色的名称。
3. 进行颜色分类和匹配活动。
【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展示各种颜色的物品,让幼儿观察并说出颜色的名称。
2. 游戏法:组织幼儿进行颜色分类和匹配游戏,增强他们对颜色的认知。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颜色认知情况。
2. 评估幼儿的颜色分类和匹配能力。
二、第二章节:数字认知【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知数字1-10。
2. 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和计数能力。
3. 提高幼儿的专注力和记忆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图片、实物等方式展示数字1-10。
2. 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数字的名称。
3. 进行数字排序和计数活动。
【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展示数字卡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数字的名称。
2. 游戏法:组织幼儿进行数字排序和计数游戏,增强他们对数字的认知。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数字认知情况。
2. 评估幼儿的数字排序和计数能力。
三、第三章节:动物认知【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知常见的动物,如猫、狗、鸟、鱼等。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命名能力。
3. 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内容】1. 通过图片、实物等方式展示各种动物。
2. 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动物的名称。
3. 进行动物分类和特征描述活动。
【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或实物,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动物的名称。
2. 游戏法:组织幼儿进行动物分类和特征描述游戏,增强他们对动物的认知。
【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动物认知情况。
2. 评估幼儿的动物分类和特征描述能力。
四、第四章节:生活常识【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识,如交通规则、安全知识等。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关于教育的新观点,为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明确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掌握科学教育评价的原则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认为,在当前我国的儿童科学教育中,要真正提高儿童科学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应该重视和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科学教育中,儿童科学知识的获得和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但科学知识本身是动态发展的,它虽包含真理性,但却不是绝对正确的结论,它会因为新的现象、新的实验所带来的新问题和新理解而不断改变和扩增。
因此,科学教育并不只是对所谓的"真理性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儿童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一即在理解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将所学的科学知识、概念和技能应用于解决具体的问题。
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一个根本,它使儿童能够不断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科学思维能力是个体在不断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和得以体现的。
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进行科学探宄的机会和条件,让儿童通过历经探宄的全过程,在观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检验求证、得出结论、交流和推广等过程中,运用观察、分类、交流、测量、推论、预测、假设等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来获取信息、组织信息以及应用并检验理论,引导他们将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理解和运用能力,促进其概括、分析、类比、归纳、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当然,强调儿童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儿童就不需要学习科学知识了,或将科学知识视为附带。
事实上,儿童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其科学知识的获得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任何科学探宄都是在一定的观点或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是以己有的科学知识为基础来解释新的经历。
离开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就很难进行有效的探宄活动,也谈不上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科学探宄,儿童在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同时,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加深,从而扩展了儿童己有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科学教育要关注儿童的前科学概念,引导其通过探究建构科学概念
儿童天生就具有一种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强烈愿望,即使是非常小的儿童也会自发地组织来自外部的各种信息,形成对于世界的初步认识。
因此,儿童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先前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己经形成了自己对各种事物或现象的观点和看法,即所谓的前科学概念。
这些前科学概念是儿童认识这个世界的开端,是他们建构对于这个世界的新认识的起点。
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珍视儿童的前科学概念,通过细心地观察和倾听儿童,了解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
只有从儿童的"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的发展水平,发现他们理解的困难所在,才能够真正为儿童创造一种既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机,又具有一定难度,能引发探究和思考的学习环境,促使其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同时,由于儿童的前科学概念主要依赖于直接的情境和感知,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因此,它们有的与科学知识相一致,有的则并不一致甚至是相互冲突的。
对于那些与事
实不相符的"错误概念",教师不能通过直接告诉儿童正确概念的方式来帮助其实现概念的替换。
因为教师所给予的信息、演示等代替不了儿童赖以形成牢固理解的那些经历。
教师必须积极地给儿童创造亲自探宄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己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或事实间的不一致甚至矛盾之处,引发其认知冲突,促使其审视、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从而建构起更为科学的新解释、新概念。
皮亚杰将这种自我调节视为是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基本的甚至是首要的因素”。
三、科学教育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科学学习作为一种儿童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实践来认识世界的活动,受到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
有研宄表明,具有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科学学习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那些处于具体行动思维水平的儿童在直接的探宄活动中获益更多,而认知水平更高的儿童即使是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方式下也能够获得发展(Germann,1989)。
因此,根据儿童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思维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
如,在幼儿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特点,教师要
多采用直接探宄的教学方式,通过为儿童提供蕴含教育目标的活动材料,创设引发儿童探宄的问题情境等来引导儿童进行科学探宄活动,让儿童通过自主的操作,在与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随着儿童形式运算能力的发展,他们己经可以脱离具体的材料和直接经验而仅仅通过语言的陈述来学习科学,此时,教师在运用探宄教学的同时就可以多采用一些语言讲解、示范、解释等方式来进行科学教育。
这种接受式学习必须是在儿童有能力进行心理运算和不依靠具体的感性经验而能理解用语言呈现的观念之后,才占据显著地位的。
科学教育要注重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价值
学校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但学校教育的环境和资源毕竟有限,科学教育必须走出学校,充分利用和开发社区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如各种专业人才、高等学府、实验室、各种工厂企业、科学中心和博物馆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科学理事会曾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技博物馆和科技中心在公众科技教育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多次强调:"博物馆、动物园和科学中心的工作人员要……展开协作,以便为学生学习科学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
这些社区教育资源对于丰富儿童的科学知识、加深儿童对科学的认识与理解、激励和促进儿童科学探宄兴趣的扩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改善社会环境的科技活动;与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组建学生科技团体,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来发挥社区资源的教育价值。
同时,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也是儿童学习自然现象的天然实验室。
教师要有效地安排好科学教育的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行野外考察活动,为学生提供参加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研宄机会,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丰富其对自然界的认识。
科学教育要构建多元、发展的评价体系
科学教育评价的目标就是要了解儿童当前的发展水平,为进一步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发展提供依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一个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评价内容全面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
在科学教育中,除教师外,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科学教育团体以及社区有关组织和人士,包括学生本人都要积极地参与到对科学教育效果的评价中来,综合运用观察、谈话、实践活动评价、书面测试、活动产品分析、个人经历记录、评定量表等多种方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科学探宄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变化与发展进行考察,以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达到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这种多元化评价将评估与学生自然的学习过程相结合,教师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
倾听儿童与同伴间的交流,与儿童交谈或询问等方式,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这种过程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有助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学生获得了什么发展以及是如何获得发展的,以为通过改善教育教学来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提供依据。
此外,为了让评价能够真正服务于促进儿童科学素养发展的目标,而不是仅仅给儿童贴上"上、中、下"或"好、中、差"的标签,在科学教育中,评价的标准要符合儿童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针对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儿童,评价的内容也应不同。
如,对于幼儿和小学阶段的儿童,主要考察其对一些经验性科学事实的理解,对基本的科学方法,如观察、比较、分类等的掌握,以及尊重事实、乐于合作等初步科学态度的形成等。
而到了中学阶段,则可以考察学生对抽象的科学概念的理解,对一些复杂的高级技能,如预测、变量控制等的掌握和运用,以及尊重科学、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具有社会责任感等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养成等。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美]国家研宄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3]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估理念及原则[J].比较教育研宄,2003,(6)
[6]曾晓洁: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新视野[J].比较教育研宄,2001.
[7]张晓峰,对传统教育评价的变革一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J].教育科学研宄,2002(4).
(作者:中央教育科学研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