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版《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5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第一课时)主备:王永龙刘家国张秀曌备课组长:学科组长:【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读准、读通顺。
2、标记勾画,结合书下注,断句、解读文章含义。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温习陶渊明及其时代背景;会给本文断句;理解作者的情感流向。
2、情感目标:学习陶渊明的高雅情操。
【导学过程】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诗歌上,创建了“田园诗派”。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写作背景: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时官时隐,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县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以陶渊明生活的主要时期来说,便经历了司马道子、元显的专权,王国保的乱政,桓玄的篡位,以及刘裕的拥兵自立。
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理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情感的自然流露。
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字音。
瓶无储粟.( ) 求之靡.途( ) 小邑.( ) 心惮.远役( ) 归欤.之情( )犹望一稔.( ) 奚.惆怅而独悲( ) 舟遥遥以轻飏.( ) 恨晨光之熹.微( ) 乃瞻.衡宇( ) 携.幼入室( ) 引壶觞.以自酌.( ) 眄.庭柯以怡.颜( ) ( ) 策扶老以流憩.( ) 云无心以出岫.( ) 景翳.翳以将入( ) 抚孤松而盘桓.( ) 将有事于西畴.( ) 或棹.孤舟( ) 曷.不委心任去留( ) 登东皋.以舒啸( )2、断句:要根据文章内容,表达完一个意思断一处,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要断开如:(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释: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2)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释: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为下列句子断句,并将课文中的第三、四节的断句标在书上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音并准确翻译。
2、掌握本文出现的实虚词、通假字及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学习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与句式。
2、正确翻译文中重点词句。
【自主学习】1、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翻译本文,用红色笔标出不懂的地方。
2、给下列字注音(并写出自己比较生疏的字)一稔( ) 轻飏()熹( )微眄()流憩( ) 出岫()翳翳( )棹( )曷()遑遑( )耘耔()东皋( )答案:一稔(rěn )轻飏(yánɡ)熹(xī)微眄(miǎn)流憩(qì)出岫(xiù )翳翳(yì) 棹(zhào)曷(hé)遑遑(huánɡ) 耘耔 (zǐ) 东皋(ɡāo )3、.朗读指导(请同学们试着有感情的诵读全文)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读时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降调,疑问句读升调)和停顿。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4、找出本文的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5、用心研读学习“序”,你从序文中,发现了什么?(可以学习小组合作)比如:a、掌握了序文中的哪些重点字词句。
b、从序文中我们可以了解陶潜辞官归隐有哪些原因?【答案】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饥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③“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C、(你发现了……)【合作探究】一、序文中你的发现:二、学习小组解决文言字词句并翻译正文部分,互相纠正、解答、质疑。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相关知识简介:1、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文学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名潜,一名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他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少年时曾怀有“大志济于苍生”的志向。
29岁开始入仕,从此的13个年头,时官时隐,历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之类的小官。
在彭泽县令任上仅85天,就辞官回家,躬耕陇亩,从此不再出仕。
他长于诗文辞赋。
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五言诗成就最高。
他的五言诗可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2、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首着名的《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主要内容介绍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着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学生独立地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通读全文。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2、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对自读时存在的问题、疑难进行针对性研究。
3、在研究的基础上分小组向教师质疑,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有选择地予以答疑。
[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知识,识记本课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辞”的基本特点,感悟本文语言之妙。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学习难点]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导学内容]一、自主学习1、作者及文体介绍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本文的文体是辞,具有如下特点:两句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意思。
多为六字句,每句读三拍,音韵和谐,具有节奏美。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
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
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及答案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研究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研究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把握作者在文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研究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学法指导】1、诵读文章,培养文言语感。
合作交流,结合文章注释,把握相关文言现象。
命题趋势分析:1.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
2.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分,恰当地援用XXX的其他诗句,以到达以此篇带动对XXX整篇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XXX整篇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在的领悟【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XXX(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XXX先生”XXX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XXX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XXX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导学案(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归去来兮辞》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辞的文体特征2、诵读正音,整体感知3、研读小序,了解小序的内容和作用【重点难点】1、诵读正音,整体感知2、研读小序,了解小序的内容和作用【巩固应用】判断以下加点“之”用法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学法引导】1、继续学习和巩固“之”的用法,争取做到熟练掌握;2、回顾初中阶段“以”的用法,并掌握本节课中的“以”;3、以上两部分内容整理完善到积累本上,以便日后复习。
初中阶段“以”的用法回顾:1、.<动词>? 译为认为,以为。
?例如:《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以为)2、<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可译为“用”、“拿”、“靠”、“凭”、“凭借”、“按照”。
?①?《孙权劝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拿,用)②《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③《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2)起提宾作用。
译为“把”。
?例如:?《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把)(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译为“因”、“由于”例如:?《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连词>在初中阶段出现的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①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例如:《塞翁失马》:“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例如:《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③<连>?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学习目标】、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掌握“胡”“奚”“焉”“曷”“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来”文言虚词用法【重点难点】.通大意,掌握文言字词,进而理解背诵。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学习过程】【预习案】一.课前预习.有关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家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陶渊明直到29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的道路诗歌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归去来兮辞》就是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时2、有关“辞”的知识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楚国,又叫楚辞,因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到了汉代,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
富有浪漫气息,便于抒情。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多变化。
从作风上看,辞一般都比较讲求文采,多用铺张手法;内容上辞以抒情为主;表现形式方面,辞常在句子中间或结尾加添语气助词“兮”以调节音律。
3.查字典.给下列黑体字的注音。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2、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3、体会感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创作作风的文体特点二、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________,一说名________,号“_____________”,私谥“________”,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是我国第一位________诗人。
有《陶渊明集》。
作品题材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抒发厌恶官场、洁身自好的情怀。
如《归园田居》、《饮酒》、《移居》等;另一类为咏怀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填微木》等,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称著文史。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2、背景知识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小官,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这一切让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
在老庄思想和隐逸之风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时便怀恋这种生活,因为“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职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智。
3、文体知识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________、________,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________。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3.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陶渊明,名,字,自号,世称(谥号)。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朝代)著名家,。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元勋重臣,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
父亲陶逸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
后任彭泽县令。
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
52岁时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
被后世称作“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有《》《桃花源诗》《饮酒》《咏荆轲》《挽歌》等。
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
有《闲情赋》《感士不遇赋》《》《》《》等。
【关于文体】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
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
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
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
在内容上,赋以为主,而辞则重在。
【写作背景】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
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写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这篇辞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基础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自给.( ) 轻飏.()眄.庭柯.()()荒芜.()惆怅.()盘桓.( ) 窈窕..( )()出岫.()壶觞.()流憩.()耘耔.()敛裳.()一稔.()矫.首()或棹.孤舟()东皋.()翳.翳()心惮.()遐.观()熹.微()田畴.()遑.遑()曷.不()走进课文第一课时:全文串讲,落实文言知识《归去来兮辞并序》译文余.家贫,耕植..所资.,未见其术.。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学科________ 年级_______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_【学习目标】1、我要了解陶渊明及其创作。
2、我要培养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掌握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典型的文言句式。
3、我要理解陶渊明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学习陶渊明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知识链接】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课前预习】1、下列词语每个写三遍并给加点字注音荒芜奚惆怅不谏.实迷途乘化今是昨非轻飏.东皋.熹.微瞻.植杖衡宇僮仆耘耔..壶觞.自酌.遑遑.眄.庭柯怡颜寻壑.寄傲流憩窈窕...矫首遐.观棹.孤舟出岫.景翳.翳舒啸.盘桓.西畴曷..2、你能介绍本文的作者陶渊明吗?3、你能介绍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吗?合作探究一:1、你能把小序里的重点字词找出来并写出来吗?2、你能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出来吗?(1)遂见用于小邑。
(2)皆口腹自役。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3、你能通过读小序找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有哪些吗?根本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二:1、你能把第一段里的重点字词找出来并写出来吗?2、你能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出来吗?(1)、既自以心为行役。
(2)、问征夫以前路。
3、在课文的小序里陶渊明已经明确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
那么,辞中第一段哪些词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4、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5、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呢?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二)学科________ 年级_______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使用时间_______合作探究三:1、你能把第二段里的重点字词找出来并写出来吗?2、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3、第二段作者从哪些角度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四:1、你能说一说第三段作者想象的什么内容吗?2、你能把第三段中的重点字词找出来吗?3、你能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出来吗?1)复驾言兮焉求。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文本背景介绍“归去来兮辞,固知媚兰之惠。
”这是唐代诗人李清照的名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一句。
古诗中的“归去来兮”本意为远方的回归,有离别后少年行迹未知的情感,后来在唐宫乐广泛应用中,成了表达对故乡乡愁之情的辞藻,《归去来兮辞》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引导读者通过导读方式,在认真阅读“归去来兮辞”这首华美的古文的过程中,探寻其中的情感和内涵,并深入了解这篇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二、文本整体理解2.1 阅读材料归去来兮辞(节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何惜乎多情。
既古人已云:“成业须德全”,纵陷贼坑,犹期抱仇生。
余固自爱世间贤达,一何容易抚凌意气。
背城借一,暂休兵马。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昨夜酒初成。
闲鹤冲天出笼泥,豪竹转绿春满园。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人生如梦,难得可贵。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2 阅读指导2.2.1 标题解读本文题目为“归去来兮辞导学案”,是“归去来兮辞”这一篇李清照的作品的导读和解析,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篇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2.2.2 听音阅读理解在开始阅读之前,您可以通过有声朗读的方式来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作品。
听音阅读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把握声调、节奏和表达。
2.2.3 自我感受反馈在阅读完李清照的作品后,不妨稍加停留,结合自身的情感和经历,仔细品味古人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感悟其内涵和价值。
同时也可以反思自己是否有类似的情感和经历。
三、作品解析3.1 作品背景古代社会背景随着唐朝士族阶层的衰落和节度使的实力崛起,全国各地的权贵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各自王国。
那些曾经在社会中一度拥有权力和地位的士族,也逐渐沉寂,开始远赴他乡或斥身于田园。
这个背景下,士族的岁月经历和心路历程,自然可以成为文学和艺术的主题之一。
文人状况作品中的文人,正是这个背景下的代表。
归去来兮辞中的作者,正是唐朝著名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虽然出身名门,但却不与世俗为伍,热爱田园生活。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预习案【学习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字词。
2、把握全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熟读成诵。
深入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3、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简单辨析作者的思想。
【重点难点】把握全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熟读成诵。
深入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情景导学】班级要举行诗歌朗读比赛,好好准备一下,报名参加吧!一、解题及作者1、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世界称呼靖节先生,自己称呼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歌的鼻祖。
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其实他还有另一些题材的作品,比如《咏荆柯》《读山海经》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陶渊明少年时怀着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对他的不利,直到二十九岁时出仕。
其间几次做官因不愿降志辱身和不善于官场周旋,到四十一岁时,终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自动弃职,过着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式的农耕生活去了。
事实上,陶渊明四十一岁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到他六十三岁去世,终身不复仕。
二十多年间虽经历了丧妹、火灾、荒年等一系列坎坷生活的打击,但诗人铮铮风骨依然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即使在难以衣食的困窘时刻,也挚着地坚守着他的精神家园。
由此可见,作为隐士,陶渊明并非故作清高,沽名钓誉。
惟有他把归隐视为生命的寄托与归宿;将人格与自由视为生命最高价值。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设计:修武一中语文教研组刘国庆【课文背景知识】1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学习中应了解作者为什么辞官归田,鄙弃官场,以及热爱田园之情2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代表了陶渊明散文的基本特点试概括他散文的特点3.陶渊明是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一个偶像,他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还有没有积极的意义?【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1.五个疑问代词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2.词类活用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精品文档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戈V)3•特殊句式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4•一词多义虚词:①之②以③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④而⑤来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 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实词:①行②引③乘④策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3•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训练突破1.陶渊明回家时的心情训练1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从何看出?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隐土情怀?点拨1 “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美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异曲同工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2.阅读课文,体会作者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训练2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点拨2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一一“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一一“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一一“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辞”的特点;
2.积累文言字词、辨析特殊文言句式;
3.品味作者追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的情感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二、知识链接
辞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上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
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
路——曼曼(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
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三、前置作业
1.了解作者。
阅读《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第176页,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时代、身份、生平、成就),作为作文素材使用,不超过100字。
2.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根据知识链接·辞,概括“辞”的特点。
4.用“/”划出句内停顿,写出疑难句子。
5.积累文言字词、句式
(1)识通假·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翻译句子。
(何为通假字,详见《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1 / 5
第279页。
)
①乃瞻衡宇
②景翳翳已将入。
(2)分古今·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翻译句子
①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②知来者之可追
③既窈窕以寻壑④悦亲戚之情话
⑤策扶老以流憩
⑥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3)明重点·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及词性,并翻译句子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悟.已往之不谏.
③恨晨光之熹微
..④三径就.荒⑤扶孤松而盘桓
..
⑥哀吾生之行休
..⑦乐夫天命复奚.疑
(4)知活用·找出下列句子中活动的字词,并说明活用的类型①策扶老以流憩
②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③园日涉以成趣
④善万物之得时⑤乐琴书以消忧
⑥携幼入室
⑦眄庭柯以怡颜
(5)辨句式·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句子
①遂见用于小邑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
③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④复驾言兮焉求
2 / 5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⑥乐夫天命复奚疑⑦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⑧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三、整体感知
根据节奏停顿,自由朗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
(一)划分结构层次
探究1:什么是序?本文的序言有何作用。
请阅读《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第230页“序跋”,完成该题。
(二)课文研读·合作探究
探究2:作者在本文的序和第1段中交代了辞官归耕的原因,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探究3:本文极力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但在结尾却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消极思想收束全篇,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
(三)赏析写作特点·合作探究
探究4:请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四、课堂小结·学有所得、所思。
总结本文学习心得。
3 / 5
七、配套作业
组1·夯实基础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
..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
..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责。
”其言兹若人之俦①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②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①俦:辈,同类。
②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B.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
..也晏如:到宴会上去
C.赞.曰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D.不戚戚
..于贫贱戚戚:忧愁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B.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C.既醉而.退泉涓涓而.始流
D.不汲汲于.富贵将有事于.西畴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从开篇的四句话中可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人。
B.“赞”是附在正文之后,用来评论史事或认识的文字,最早的“史论”即指此而言。
C.文中“箪瓢屡空”出自《论语》“回也,其庶乎,屡空”,后人因而用“屡空”代指安贫乐道。
D.文末“无怀氏”“葛天氏”句,表明了作者希望生活在上古那种生活安乐、恬淡知足、风气淳朴
的理想社会中。
4.翻译句子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组2·拓展延伸
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
请用一句话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不超过15字。
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看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做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
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
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
4 / 5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