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巨大嗅沟脑膜瘤
- 格式:pdf
- 大小:196.56 KB
- 文档页数:3
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邢鹏辉;卞留贯;张学新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年(卷),期】2008(8)1
【摘要】@@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使得微侵袭手术成为神经外科手术的新方向[1].我院自2001-2006年通过眶上锁孔入路施行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术,获得满意疗效.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邢鹏辉;卞留贯;张学新
【作者单位】050011,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神经外科;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050011,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鞍结节脑膜瘤切除术的配合 [J], 宋冬卓;郑哲;王淑霞;于艳兵
2.神经内镜下经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大、中型鞍结节脑膜瘤 [J], 王俊伟;赵秀文;傅楚华;李学刚;汪攀;冯华;吴南
3.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J], 田飞;陈文荣;郑伟武;李永生;杨少锋;张增良
4.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19例临床分析 [J], 魏原勇;张重功;孙鹏;王冰
5.神经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J], 李朝显;蔡利;周毅;敖祥生;张青松;陈彬;王智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鼻内镜联合外侧开眶切除视神经鞘脑膜瘤一例脑膜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颅内肿瘤,它通常生长在颅后窝或颅底,其中大部分为良性肿瘤。
在脑膜瘤中,视神经鞘脑膜瘤更是相对较为少见的一种类型,常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本文通过一例鼻内镜联合外侧开眶切除视神经鞘脑膜瘤的病例,介绍其临床表现、手术方案以及治疗效果,旨在为类似患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病例描述:患者李某,男,31岁,因头痛伴右侧进行性视力下降3个月入院。
患者近期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右侧进行性视力下降、右侧眼球突出等症状。
神经内科体格检查:右侧Blind spot增大、右侧视神经乳头水肿。
头颅MRI:右侧分布于海绵突陷陷区,表现为不规则形状的囊实性肿块,病灶大小约3.5*2.8 cm,边界清晰。
考虑右侧视神经鞘脑膜瘤可能性大。
经过综合评估和患者家属同意,决定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案:患者采用局麻下行手术,患者仰卧位,颈部稍向左侧转位,头稍向右侧转位。
经鼻内镜下鼻内探查,发现右侧上鼻甲外翻,见有较大的肿块压迫鼻腔。
于是决定行鼻内镜的同时切除右侧上鼻甲,以清理病灶。
然后,根据术前MRI定位,通过眼眶下壁切口,外侧开眶,蝶骨上窝入路探查病灶。
经过精细的组织分离和血管分离,最终在右侧视神经周围找到鞘脑膜瘤肿块,肿块与视神经有粘连,因此小心翼翼地将肿块与视神经分离,最终完整切除肿块。
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术中失血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做好预防和处理。
术后护理:术后立即入住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监测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情况、血压、呼吸以及生命体征等情况。
及时处理术后出血、感染、脑脊液漏等并发症。
并配合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功能锻炼。
治疗效果:术后围手术期护理得当,患者病情稳定,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术后患者头痛、恶心、呕吐、右侧进行性视力下降、右侧眼球突出等症状改善,右侧视神经乳头水肿明显缓解。
术后头颅MRI复查:手术区无明显异常信号,肿块完全切除,未见复发。
总结:鼻内镜联合外侧开眶切除视神经鞘脑膜瘤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清除脑膜瘤,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鼻内镜联合外侧开眶切除视神经鞘脑膜瘤一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患有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使用鼻内镜联合外侧开眶切除手术,取得显著的疗效。
引言视神经鞘脑膜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颅咽管瘤,它的发病部位通常位于脑神经入颅孔的周围,并且有着慢性生长的趋势。
该瘤通常会侵犯视神经,阻碍视觉功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传统的手术方式一般是通过颅骨开颅来进行切除,但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大,恢复时间长,因此近年来鼻内镜联合外侧开眶切除手术因其微创和疗效确切等优点逐渐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重视。
病例资料患者,男,42岁,主因视力下降3年入院。
入院前3年前患者因视力下降到医院就诊,眼科检查发现视神经出现水肿和视网膜发生变化。
经头颅MRI检查示:右侧视神经入射区占位可能为颅咽管瘤,考虑手术治疗。
经颅咽管镜检查,明确病灶为视神经鞘脑膜瘤。
患者术前精神状态良好,无特殊疾病史,全身情况良好,各项化验指标正常。
治疗方法采用鼻内镜联合外侧开眶切除术。
患者取坐位,颌窦区作麻醉,鼻内镜下右鼻前庭粘膜上作三窦切口,沿筛窦前壁至内眦上方,鼻内镜下显露筛窦前壁、蝶骨腺体,筛窦前开窦,显露视神经轮。
切口序列:鼻前庭粘膜-上颌窦黏膜-筛窦前壁窦壁、蝶骨腺体窦骨尾-岩锥尖-眶旁岩体、岩骨体。
术中,确定了病灶的范围,并在保护视神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切除病变组织。
术后用网架覆盖切口,贮留鼻背导管,缝合鼻内切口。
结果手术后,患者的视力有所恢复,眼部疼痛症状减轻明显。
术后头颅CT复查显示:右侧颅内见骨创面及少量气液标记,右侧上颌窦及筛窦气液平,右侧眼眶内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似颅咽管瘤残留,考虑后续再次手术。
此时,患者的全身情况良好,未出现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讨论鼻内镜联合外侧开眶切除手术对于视神经鞘脑膜瘤的治疗效果显著。
术中采用鲁金镊或电凝使病灶脱离视神经,术后使用泌醪导管或点病灶。
利用鼻内镜观察筛窦前壁、蝶骨腺体及眼底液体引流情况,并用脑膜镊暴露岩骨腹软骨部,能够充分清除病灶,减少术后并发症。
手术日期Operating Date: 主刀医生Operating surgeon:第一助手First Assistant:第二助手Second Assistant:麻醉方式Anesthesia Type: 全麻麻醉人员Anesthesiologist:手术名称∶脑室镜下左侧脑室内囊肿开窗引流术Title of operation∶术前诊断∶左侧脑室内病变:蛛网膜囊肿?Preoperative diagnosis∶Left intra-ventricular lesion: arachnoid cyst?术后诊断∶左侧脑室内病变:蛛网膜囊肿Postoperative diagnosis∶Left intra-ventricular lesion: arachnoid cyst术中发现Findings(Normal+ Abnormal):术中先行左侧脑室枕角穿刺,置入脑室镜发现左侧侧脑室内枕角处有一囊性病变,大小约2cm×2.5cm×3cm,病变囊壁白色,薄而软,边界清,血供一般,明显挤压脉络丛。
通过脑室镜工作鞘通道置入双极电凝电凝开窗囊壁,后置入球囊导丝扩张囊壁,见脑脊液引流通畅。
手术经过Description of Operative Procedure:1.全麻成功后,仰卧,头右偏,常规消毒铺巾。
2.作左枕部侧脑室穿刺点弧形小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直达骨膜。
颅骨钻钻孔,挑开硬脑膜,严密止血。
3.取穿刺针行左侧脑室枕角穿刺,置入脑室镜发现左侧侧脑室内枕角处有一囊性病变,大小约2cm×2.5cm×3cm,病变囊壁白色,薄而软,边界清,血供一般,明显挤压脉络丛。
4.通过脑室镜工作鞘通道置入双极电凝电凝开窗囊壁,后置入球囊导丝扩张囊壁,见脑脊液引流通畅。
5.严密止血后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未见活动性渗血。
局部用止血纱布等止血。
鼓肺三次未见明显出血。
6.清点敷料仪器无误后依次缝合关闭手术切口。
鼻内镜联合外侧开眶切除视神经鞘脑膜瘤一例
摘要:视神经鞘脑膜瘤是一种少见的颅底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式。
本文
报道了一例患者,采用鼻内镜联合外侧开眶切除术成功切除了视神经鞘脑膜瘤,术后病理
证实为脉络丛乳头状脑膜瘤。
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未出现复发。
视神经鞘脑膜瘤是一种少见的颅底肿瘤,通常位于视神经前方的海绵窦旁,常见于成
年人,临床症状主要是进行性视力障碍。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方式,但由于肿瘤位
置特殊,手术须选择合适的入路,并且要克服手术中可能出现的视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患者,男性,47岁,因“双眼视力逐渐减退2年”入院。
眼科检查示:双眼结膜水肿、视乳头水肿。
眼底检查示:双侧视网膜动脉细,视网膜静脉迂曲。
视野检查示:双侧中央
暗点,视野缺损。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颅底中线处一直径2.5cm的圆形肿块,边界清晰。
瘤体向前粘连视神经可以确定其为视神经鞘脑膜瘤。
考虑到肿瘤位置特殊,患者选择了鼻内镜联合外侧开眶切除术。
手术中,患者采取仰
卧位,鼻内镜下行双侧筛窦开放,同时外科切口于患侧眶下缘,沿颧弓开眶,最后在结合
鼻内镜下视野,剥离瘤体直至清晰可见的视神经范围,最后将肿瘤完全切除。
术后病理证实:脉络丛乳头状脑膜瘤。
术后患者视力得到改善,未出现并发症。
随访6个月,MRI示:术后瘤床无残余肿瘤。
患者视力基本恢复正常,未出现复发。
本例中,采用鼻内镜联合外侧开眶切除术,成功切除了视神经鞘脑膜瘤,术后疗效良好。
该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切除颅咽管瘤手术方法及术后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总结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咽管瘤方法及术后护理对策。
方法:采用眶上锁孔入路,内镜辅助显微技术切除颅咽管瘤11例。
其中鞍内-鞍上型2例,鞍上-视交叉周围-脑室外型8例,脑室内-外型1例。
结果:术后复查MRI,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残余瘤体给予放疗,无手术死亡。
随访3个月-2.3年,肿瘤复发1例。
颅咽管瘤术前原有症状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
结论: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能清楚显露颅咽管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提高了显微手术的精细度与安全性,及时有效的术后护理,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颅咽管瘤;内窥镜; 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方法;护理对策【中图分类号】R73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020-01颅咽管瘤是发生在鞍区的良性肿瘤,但由于其位置深,邻进重要组织结构,肿瘤组织与神经血管粘连,显露与分离困难,手术全切困难。
近6年来我们应用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咽管瘤11例,术后采取有效及时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7例,女4例,年龄12-47岁,平均年龄31.3岁,临床表现为头痛8例,视力及视野缺陷7例,停经泌乳2例,多饮多尿2例,性欲低下1例,生育滞后1例,恶心、呕吐1例。
1.2手术方法:本组病例均行眶上锁孔入路,根据CT及MRI所示肿瘤位置、大小、生长方向、与相邻重要神经血管的局部解剖关系,确定锁孔入路的侧别与方向。
全麻后取仰卧位,mayfield头架固定,头部向对侧旋转20°-30°,后仰15°左右,使脑组织靠重力回缩。
沿眉弓于眉上作40mm弧形切口,锁孔锯取骨瓣25×30mm左右骨开颅,弧形剪下硬膜并想眶侧悬吊;排出脑脊液,待脑压下降,额叶塌陷满意后,以窄脑压板轻微牵拉脑组织,即可充分显露鞍区诸结构,到达病灶区。
大型嗅沟脑膜瘤外科治疗:附18例报告钱忠心;赵鸿;朱景伟;赵明珠;叶树铭;龚良;丁勇;张宇一;刘卫东【期刊名称】《中国神经肿瘤杂志》【年(卷),期】2010(008)002【摘要】背景与目的:目前对嗅沟脑膜瘤的治疗方法已较成熟,但对大型肿瘤患者的手术处理仍存在一定难度.本文拟探讨手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操作技术与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在本科经手术治疗的18例大型(肿瘤最大径>5cm)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头颅X线平片、CT及MRI检查,有10例患者同时进行了肿瘤CT血管成像扫描检查,4例患者行DSA检查.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用双额骨瓣开颅,矢状窦前部结扎经前纵裂入路,8例患者术中行腰池置管,术中使用双频射频器行肿瘤内分块切除.同时辅以神经导航系统帮助术者动态了解操作部位与肿瘤周边重要组织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18例患者中手术切除肿瘤达到Simpson Ⅰ级10例,Ⅱ级8例.无死亡及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发生,1例术后发生脑脊液鼻漏,2例发生明显皮下积液,其中1例继发硬膜外感染,3例经处理后均治愈.14例得到1~8年随访,1例在随访期间MRI 显示肿瘤有复发而行放射治疗,其余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双额骨瓣前纵裂入路仍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理想的手术人路.术前行肿瘤CT血管成像检查以及术中辅以神经导航技术对重要的血管神经及脑组织的保护具有良好的帮助作用.【总页数】4页(P105-108)【作者】钱忠心;赵鸿;朱景伟;赵明珠;叶树铭;龚良;丁勇;张宇一;刘卫东【作者单位】上海市浦南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125;上海市浦南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125;上海市浦南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125;上海市浦南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125;上海市浦南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125;上海市浦南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125;上海市浦南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125;上海市浦南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125;上海市浦南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1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观察 [J], 冯波;魏社鹏2.巨大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7例报告) [J], 祝新根;刘新军;程祖珏;宋书欣;江峰3.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J], 周庆九;刘波;柳琛;阿不都·如苏里4.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附6例报道) [J], 雷军荣;秦军;罗杰;牟磊;陈志明;陈亮;潘逸恒5.经单侧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大型双侧嗅沟脑膜瘤(附13例报告) [J], 于峰;张荣伟;孙希炎;袁绍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嗅沟脑膜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田凯兵;郝淑煜;吴震;张俊廷
【期刊名称】《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年(卷),期】2014()2
【摘要】本文对嗅沟脑膜瘤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着重介绍了嗅沟脑膜瘤患者临床表现及肿瘤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预后几个方面。
分析表明嗅沟脑膜瘤早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以嗅觉障碍为主,后期肿瘤巨大可表现为头痛、癫痫、精神症状、视力障碍、Foster-Kennedy综合征等。
可采取的手术入路众多,常用的有额下入路、翼点入路、眶上入路,近年来内镜技术也应用于嗅沟脑膜瘤的切除,各种手术入路均有其优点和缺点,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4页(P174-177)
【关键词】嗅沟;脑膜瘤;手术入路;颅底重建
【作者】田凯兵;郝淑煜;吴震;张俊廷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5
【相关文献】
1.单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跨中线嗅沟脑膜瘤的临床分析 [J], 钮优生
2.单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跨中线嗅沟脑膜瘤的临床分析 [J], 钮优生;
3.探讨采用经双侧额下入路与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效
果 [J], 谢伟; 陈凡帆
4.大型跨中线嗅沟脑膜瘤不同手术方案及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 [J], 王星; 隗麟懿; 刘谊; 陈忠
5.经双侧额下入路与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研究 [J], 刘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镜辅助经右侧眶上锁孔入路治疗Hunt-Hess Ⅰ~Ⅱ级前交
通动脉瘤
刘春晖;苑杨;杜世伟;孙剑;毛更生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12(52)28
【摘要】目的探讨经眶上锁孔显微外科手术治疗Hunt-Hess Ⅰ~Ⅱ级前交通动脉瘤的可行性、手术时机、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1年11月经眶上锁孔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65例Hunt-HessⅠ~Ⅱ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手术夹闭动脉瘤65例,行夹闭加包裹9例,术后再出血1例,无致残、无死亡病例.结论眶上锁孔入路适合治疗Hunt-Hess Ⅰ~Ⅱ级前交通动脉瘤,内镜辅助对于瘤颈显露及穿支血管保护作用较大,术中吲哚青绿荧光造影有助于判断瘤颈有无残留,手术并发症少,手术应在出血后3d内.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刘春晖;苑杨;杜世伟;孙剑;毛更生
【作者单位】武警总医院,北京100039;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武警总医院,北京100039;武警总医院,北京100039;武警总医院,北京10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41
【相关文献】
1.眶上眉弓锁孔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49例疗效观察 [J], 安胜军
2.眶上眉弓锁孔入路与经典翼点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王东元(综述);兰青(审校)
3.眶外侧锁孔入路治疗低分级前交通动脉瘤 [J], 张洪伟;孙勇;李爱民;刘希光;黄正千
4.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的微创夹闭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J], 李俊锋
5.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的微创夹闭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J], 李俊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附52例报告)李朝显;周毅;张青松;敖祥生;胡克琦【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08(13)7【摘要】目的总结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经验、手术方法与技巧。
方法对52例鞍区病变均采用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
此52例鞍区病变中,垂体腺瘤22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7例及前循环不同类型动脉瘤15例。
结果37例鞍区肿瘤中,肿瘤全切除31例(83.8%,31/37),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6例(16.2%,6/37)。
15例动脉瘤均准确完全夹闭瘤颈,预后优良者13例(86.7%13/15)和轻残2例(13.3%,2/15)。
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及重残,且术前原有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
结论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能清楚显露鞍区病变与周围结构,创伤小,避免了重要结构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效果好。
【总页数】3页(P406-408)【关键词】颅内肿瘤;颅内动脉瘤;内镜辅助的显微手术;眶上锁孔入路锁孔;鞍区【作者】李朝显;周毅;张青松;敖祥生;胡克琦【作者单位】襄樊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736.4【相关文献】1.眶上和经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J], 王镛斐;李士其;吴劲松;赵耀;寿雪飞2.经鼻蝶窦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鞍区病变(附26例报告) [J], 李毅平;朱晓波;罗毅男;赵刚;慕广雯;王长坤;高安正和3.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切除鞍区肿瘤 [J], 侯保秋;马林4.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颅底和鞍区病变 [J], 吴有志;罗良生;张健;林忠;廖萍;陈骅;吴鸣5.神经内镜辅助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巨型垂体腺瘤 [J], 苗增利;兰青;蔺玉昌;鲁晓杰;陈开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眶上锁孔入路的临床应用岳树源;张大建;张建宁【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05(005)002【摘要】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选择2000年6月-2004年6月鞍区病变患者36例,其中垂体肿瘤30例,鞍区脑膜瘤3例,颅咽管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采用眶上锁孔入路,沿眉弓做切口,切口长度约5 cm,骨窗范围长约3.5 cm,宽2.5 cm,弧形切开硬脑膜,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的辅助下完成手术.结果36例中30例垂体肿瘤者手术全切除率为80.00%(24/30),次全切除率13.33%(4/30);脑膜瘤3例均达到辛普森Ⅱ级切除;颅咽管瘤2例,1例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夹闭后交通动脉瘤1例.16例垂体肿瘤患者于手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2例伤口发生脑脊液漏,1例手术后额叶内小血肿,1例手术后视力较术前减退,1例伤口感染.手术中嗅神经保留完好,无一例死亡.结论眶上锁孔入路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减少创伤,对于部分颅前窝及鞍区病变,眶上锁孔入路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经额手术入路.【总页数】3页(P101-103)【作者】岳树源;张大建;张建宁【作者单位】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的解剖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 [J], 麻育源;兰青2.眶上和经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J], 王镛斐;李士其;吴劲松;赵耀;寿雪飞3.经眶上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及临床应用 [J], 赵冬;刘祺;王业忠4.单侧眶上眉弓锁孔入路夹闭双侧颅内动脉瘤的应用解剖研究 [J], 杨华;李爱民;刘希光;周静;仇劲松;高峰;周海5.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J], 郑军;范振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嗅沟脑膜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治疗
嗅沟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是比较成熟的。
自早年Cushing使用的单侧额部开颅,以及Dandy双侧额部开颅两种方法一起沿用至今。
这两种入路的方法,基本要求是额部钻孔要足够低,容易暴露颅底,减少对额叶的牵拉。
但此时要尽量避免额窦开放,一旦开放,要注意用骨蜡和筋膜将额窦封闭好,防止引起颅内继发感染。
对双侧肿瘤可使用双额入路。
通常采用经硬膜下的方法切除肿瘤,结扎和剪断上矢状窦及大脑镰前方。
自双额叶纵裂分开,游离肿瘤时可先自瘤基底开始,这样可减少出血。
肿瘤较大时,先瘤内切除部分肿瘤,然后再四周分离。
分离时注意不应过分牵拉脑组织,防止双额叶或胼胝体损伤,术后病人会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
应用显微手术,可使分离肿瘤时更细致。
尤其是分离肿瘤后方,与视神经及双侧大脑前动脉近端粘连时,会减少损伤。
近年,有人提倡经翼点侧方入路切除肿瘤的报道,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对受侵犯的颅底硬脑膜和筛板可一并切除,再用钛网筋膜修补,以防术后脑脊液鼻漏。
(二)预后
影响手术预后的主要原因是肿瘤较大,术中伤及大脑前动脉,造成额叶脑梗死。
使用显微手术使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国内有研究报道术后死亡率为1.96%。
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李向东;王中;张世明;朱凤清;周岱;惠国桢【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5(25)6【摘要】目的分析溴沟脑膜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17例嗅沟脑膜瘤手术病例,并分析其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结果.结果嗅沟脑膜瘤大多以精神症状、视觉障碍和癫痫为首发症状,16例行SimpsonⅡ级切除,1例SimpsonⅢ级切除,预后良好,无复发.结论重视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溴沟膜瘤的出现,及早诊断,显微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疗效.【总页数】3页(P1072-1073,1076)【作者】李向东;王中;张世明;朱凤清;周岱;惠国桢【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江苏苏州,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江苏苏州,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相关文献】1.鼻腔内镜治疗嗅沟脑膜瘤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谢乔林;陈文斗;玉石;廖秀奇2.嗅沟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12例临床回顾分析 [J], 于雷;李敬文;胡永珍;欧阳海丰;谷树清;黄程;郑洪波3.经额外侧与双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效果对比评价 [J], 李显锋4.探讨采用经双侧额下入路与经额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效果 [J], 谢伟; 陈凡帆5.经额外侧入路与双侧额下入路切除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比较 [J], 尼占洪; 陈辉; 王德群; 宋孝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