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林海一、教学设计说明一、教材简析《林海》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作者老舍先生以他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大兴安岭美丽的图画。
为了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山岭、树林、花这些景物的特点。
写物,由眼前的林海想到木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写人,由林场工人的劳动想到林海的万古长青和综合利用。
本文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都洋溢着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本组的读写训练项目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林海》是本组的第二篇课文,应在前篇课文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学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来写,在叙述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教学重点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找出景物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教学设计1.教法结构。
(1)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2)因岭林花三部分内容写法相同,采用自学辅导法以一段带多段,由导扶到放。
重点分析岭这一部分,通过学生品析词、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林花部分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浅显易明的引导,让学生把山和人、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爱林海和爱祖国联系起来,体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法设计。
(1)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写法大致相同,都是抓住景物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了以下的学习步骤:找出特点;一;品读句子;一;体会感情。
(2)精读岭这一部分,让学生明确、掌握三个学习步骤,并运用此法自学林和花,充分体现教师导和学生练的结合。
3.练习设计。
(1)词句训练:抓住重点词孤峰突起云横秦岭盛气凌人疾驶目之所及空洞兴国安邦,通过对比、简笔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023年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学计划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册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巧,包括古代诗词的欣赏和理解,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欣赏等方面。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学科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表达等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主要包括古代诗词,现代文学作品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对古代诗词进行鉴赏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对现代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教学难点:(1)古代诗词的欣赏和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解读;(2)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欣赏,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本教学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阅读、分组合作等。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课时:古诗词的欣赏1. 导入:通过与学生谈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 教学活动:(1)呈现一首古代诗词,让学生朗读,并简单解读其中的意境;(2)分组合作,给学生分配不同的古代诗词,让他们进行欣赏和解读,并在小组内展示;(3)全班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 总结:总结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对于古代诗词的欣赏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课时:古代诗词的欣赏与创作1. 导入:通过谈论古代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欣赏与创作。
2. 教学活动:(1)呈现一首古代诗词,让学生朗读,并进一步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文化背景;(2)学生进行诗词创作,以自己喜欢的主题或感受为素材,自由发挥;(3)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创作的诗词,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11《彩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彩虹》,掌握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学会正确朗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朗读、情感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彩虹的兴趣和感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彩虹》内容。
2.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难点1.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抽象意象可能存在困难。
2.需要引导学生用简单语言描述、感受彩虹。
四、教学准备1.课文《彩虹》。
2.彩虹图片或幻灯片。
3.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准备彩虹图片或幻灯片,让学生观看并谈论自己对彩虹的感受。
2.引出诗歌《彩虹》,让学生猜测诗歌可能讲述的内容。
2. 学习诗歌(10分钟)1.师生共同朗读《彩虹》诗歌,注意语调和节奏。
2.解释生词和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彩虹的美丽。
3. 分组表演(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各自选择一段诗歌进行表演。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彩虹,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喜爱。
4. 情感体验(10分钟)1.让学生闭目回想上次看到彩虹的场景,并描述自己的感受。
2.师生互动,分享对彩虹的喜爱之情。
5. 创作练习(10分钟)1.让学生以《彩虹》为题材,自由创作一首小诗歌或画一幅画。
2.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6. 总结(5分钟)1.回顾今天的课堂内容,强调彩虹的美好和诗歌的表达方式。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彩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1.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创作练习。
2.寻找彩虹的照片或画,描述自己的感受。
七、课外拓展1.观看有关彩虹的视频或动画,进一步了解彩虹的形成过程。
2.通过家长引导或讲述,了解彩虹在不同文化中的寓意和故事。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彩虹的热爱和对诗歌的理解,引导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詹天佑》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詹天佑》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五课。
课文记叙了詹天佑在修筑北京到张家口这段铁路中,不怕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克服各种艰苦的困难,提前完成修筑任务的英雄事迹。
从而表明了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二)、过程与方法:重点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难点: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巧妙。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再创情境。
通过上节课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大家都知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毅然接受连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的任务——修筑京张铁路。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5、《詹天佑》(二)、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詹天佑是如何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课文记叙了修筑过程中的哪几件事?快速默读课文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
2.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板书: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深入研读,感悟情感。
1.学习第四小节:体会詹天佑在勘测路线时所表现出的一丝不苟,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
(1)读课文,找出第四节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詹天佑对待工作时的严谨。
(2)从詹天佑的言行中再体会人物当时的情感和内心活动。
①从“精密”一词出发,感受詹天佑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板书:精密】②注重詹天佑的语言,明白其中的含义。
③读好描写詹天佑语言的句子,感受他当时的所想所思。
④通过学习描写詹天佑所作所为的句子,感受其凡事以身作则,亲力亲为的作风,感悟这言行背后所隐含的爱国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1《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4)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
2.能够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节奏和韵律。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音、景、情描述,进行创作表达。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情感。
2.学习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运用音、景、情描述进行创作表达。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具、幻灯片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工具五、教学过程1. 热身(5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简短故事引出《在天晴了的时候》这首诗歌的背景,让学生对内容有所预期。
3. 学习诗歌(15分钟)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音、景、情的描述。
让学生尝试朗读,并探讨诗歌中的情感。
4. 创作(20分钟)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和自己的想象,以“在天晴了的时候”为题材创作一篇故事或诗歌。
教师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音、景、情。
5. 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自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的感受和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
6. 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魅力和创作的乐趣。
六、课堂作业完成课上创作的故事或诗歌,可选择其中的一部分朗读给家人或朋友听,体会表达的乐趣。
七、教学反思这节课注重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也让学生感受了语文的美妙和表达的重要性。
下一步可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运用诗歌中的元素进行语言游戏,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以上为《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文言文教案2。
一、文言文的特点我们需要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语言比较复杂,许多字词的意义与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例如,“尔”、“彼”等词语用法较为复杂,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仔细理解。
此外,在文言文中也经常出现一些虚词,如“之”、“乎”、“于”等,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也与现代汉语不同。
学习文言文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练习,才能够熟练掌握其中的规律和用法。
二、对教材的认识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教材。
在学习文言文时,需要充分利用这个教材的优势,比如教材中的课文为著名的古文名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此外,教材中的课文循序渐进,选材丰富,适合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学习。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要认真对待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巧。
三、学习方法与技巧1.多读多看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多读多看。
读多了,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用法和规律。
同时,也可以通过阅读名篇,逐渐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增长知识和见识。
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尝试阅读一些文言文的译作,或者通过电视和电影等媒介来了解更多的文言文翻译与拍摄。
2.注重词语的积累学习文言文需要积累大量的词语。
因为文言文的词汇量比现代汉语要大得多,所以需要学生把重点放在词语的积累上。
在每一篇课文中,都需要认真地查看每个生词和生句,逐渐积累起来。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积累”并不是机械地背诵,而是通过不断地运用和记忆,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感和习惯。
3.注重语法的训练学习文言文也需要注重语法的训练。
因为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在实践中容易出错。
例如,“尤”一词的用法相对比较复杂,容易使人分不清。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际语境的运用,通过不断修改和调整,逐渐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总结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文言文教案是一本非常好的教材。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需要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认真理解教材中的每一个课文,同时也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来进行学习。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认识汉字“人”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汉字“人”的结构,能正确书写并认读“人”字;•能够初步感知“人”字的含义,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
教学重点:•书写和认读汉字“人”。
教学难点:•感知“人”字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字卡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感知“人”字的形状。
2.演示汉字书写笔顺,让学生跟读。
3.让学生用手指在空中或纸上模仿书写“人”字。
4.利用字卡,让学生认读“人”字。
5.拓展:通过故事、歌曲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字的印象。
第二课:认识汉字“大”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汉字“大”的结构,能正确书写并认读“大”字;•能够初步感知“大”字的含义,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
教学重点:•书写和认读汉字“大”。
教学难点:•感知“大”字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字卡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感知“大”字的形状。
2.演示汉字书写笔顺,让学生跟读。
3.让学生用手指在空中或纸上模仿书写“大”字。
4.利用字卡,让学生认读“大”字。
5.拓展:通过故事、歌曲等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字的印象。
(接下来同样的方法展开其他汉字教学,每个课程中列出目标、重点、难点、准备和教学过程)总结通过本套教案的实施,学生可以初步认识一些常用的汉字和对应的含义,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为以后更深入的汉字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 -人教版_六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Article/UploadFiles/200512/20051222184819286.rar”>点击浏览该文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人教版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阅读过程——《向往奥运》教学设计福建林润生设计一、竞赛引入,揭示课题教师:从电视上、报刊上、还有因特网上,同学们已或多或少地对北京申办、筹办2008奥运会有所了解。
这堂课,就先来比一比,看谁对北京申办和筹办奥运会的情况了解得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北京申奥成功的当天晚上,北京城彻夜狂欢,作者肖复兴更是激情满怀。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再把最能表达作者当时感情的句子找出来,反复朗读、体会,并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同学读书、画句、朗读、思考、交流。
以下语句,要给以适当的指点,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能在朗读中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1)如今,好梦成真,我真的很高兴,很激动。
(2)我亲身体味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3)在熟悉的北京采访自己举办的奥运会,我想会带给我不一样的激情和灵感,写出一点新的东西。
我突然涌出这样强烈的渴望,这是很少出现过的。
(4)那时,我们正在积极申请举办2000年奥运会,站在那里我就在想,快了,快到我们国家也能够承办这样一次美好奥运会的时候了。
(5)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3.交流感受后,让学生把这些句子连起来反复朗读。
三、再读课文,加深情感体验1 教师:情感来源于生活,作者对北京申奥成功所激发起来的民族自豪感是那么强烈,能深深打动人心,这和他十年体育记者生涯有关,和他对体育、对奥运会的深入了解有关。
找出这样的语句,朗读、理解,然后与同学交流。
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一是可以联系上下文,二是可以联系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第一组单元分析第1课山中访友第2课山雨第3课草虫的村落口语交际·习作一回顾·拓展一第二组单元分析第5课詹天佑回顾·拓展二第三组单元分析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感谢、称赞)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
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
(琴艺长进)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
齐读文章最后两句。
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写作教案2作为小学生,学习语文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培养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写作教案,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锻炼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要素,掌握文章写作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2.能够分析、剖析、理解文章,独立完成一篇优秀的文章。
3.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和思维能力,展示自己的独特风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写作的一般技巧。
2.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分析优秀的文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学生能够使用有效的写作方法和工具,提高写作质量。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寓言1.了解寓言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理解故事背后的寓意和主要思想。
3.练习写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寓言创作能力。
第二单元:记叙文1.了解记叙文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
2.学会分析记叙文,把握主要的情节和人物。
3.练习写不同种类和风格的记叙文,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水平。
第三单元:描写1.了解描写的定义和写作方法,包括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
2.学会分析和理解优秀的描写文章,了解有效的描写方法。
3.练习写不同种类的描写文章,提高细节把握和感官描述能力。
第四单元:议论文1.了解议论文的框架和写作方法,包括提出观点、分析论证等。
2.学会分析和辨析议论文,理解论点和论证过程。
3.练习写有分析论证和推理能力的议论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证水平。
四、教学方法1.组合式教学法: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类别的文章,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2.独立写作法:通过让学生独自完成文章,锻炼其自主思考和创作能力。
3.互动式讨论法:通过讨论、辩论和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其兴趣和创作热情。
五、教学评价本课程将以学生的作品为主要评价标准,包括文体规范、结构完整、观点清晰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还将以作文讲评和课堂表现为辅助评价手段,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2024年教师工作计划: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教学计划(人教版)教材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其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草地上的小建筑师》-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小说的特点和结构。
- 学习描述并分析人物形象、情节、主题等的方法。
- 进行课文背诵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 小组讨论和批判式阅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交能力。
- 继续学习课文中的常用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
2. 第二单元:《鸟儿怎样学会飞》- 学习自然写作的特点和技巧,并进行写作训练。
-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 分析课文中的议论文结构和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讨论和辩论相关话题,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辩论能力。
3. 第三单元:《山上的小故事》- 学习课文中的小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故事创作能力。
- 学习并运用叙述、描写、写景等写作技巧。
- 分析课文中的文学元素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进行写作比赛或小组合作写作,加强学生的写作实践和合作能力。
4. 第四单元:《好学校是什么样》- 学习课文内容,探究好学校的标准和特点。
-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进行团队合作活动,探讨和发表对好学校的看法。
- 分析与学校相关的社会问题,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5. 第五单元:《桌子的故事》-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桌子的历史和文化寓意。
- 学习叙事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 分析描写的技巧和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
- 设计和制作桌子的模型或展板,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6. 第六单元:《真正的富饶》- 学习课文内容,认识和思考真正的财富是什么。
- 分析课文中的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进行实地考察或社区服务活动,体验真正的财富。
XXX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教学计划前言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学习和使用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一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学科。
在本次教学计划中,我们将以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为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熟练掌握常用汉字,能够正确书写、认读文章中的生僻字。
2.熟练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熟练掌握常用句型,能够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课文及其他相关材料中的内容,领会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5.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能够评价、剖析文学作品中所传达出的价值观,使之成为一个独立、有思想的人。
教学内容识字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与认读一些常用的生僻词汇,例如“悔过自新”、“居心叵测”等,通过这些生词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并通过识字的过程,增强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语文表达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
通过相关练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提高言语沟通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句型练习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并熟练掌握一些常用的句型,例如“既然爱过,何必痛苦”,“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通过句型的练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语言。
课文阅读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逐一学习课本中的各篇课文,包括《我的手表》、《偶遇》等,通过阅读,学生将了解文化知识,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老师还将针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相关练习,包括填空、翻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
文学鉴赏在本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文学鉴赏,例如如何分析一个作品的特点、如何评价一个作品的优缺点等。
通过文学鉴赏,学生将培养批判思维能力,理解文学作品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有思想的人。
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案:阅读策略阅读策略语文是学习的基本功课之一,也是每个小学生必须学好的科目。
而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中的基础,也是孩子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案特别设置了阅读策略这一章节。
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培养正确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力;2.学生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如推理推断、归纳总结、询问答疑、自我提问、批判思考等,培养思维能力;3.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阅读中的困难,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二、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案的阅读策略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阅读前的准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预览、预测、猜测等方法进行阅读前的准备工作,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本的内容。
2.阅读中的思考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各种阅读策略,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阅读过程中积累问题,不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阅读后的反思通过回顾、总结、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阅读过程进行反思,并从中获取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三、教学方法阅读策略的教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讲解、讨论、实践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阅读材料、筛选出关键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2.问答式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回答、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各种阅读策略,从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3.讨论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收集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共同讨论出问题的答案,增强理解能力和记忆力。
4.生动形象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和故事情节等,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效果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案的阅读策略章节,能够帮助学生从思维方式上找到正确的阅读方向,使之更高效、更快速地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智力和思想水平,是绝对值得推广的教学理念。
《军神》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军神》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篇感人至深的选学课文。
《军神》这篇文章记叙表现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使用麻醉剂的事,赞扬了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的感情。
二、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感受刘伯承将军顽强的意志、坚毅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通过对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描写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四、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神仙是什么?我们很多人都想做神仙,今天我们学的一篇课文,取名也是一个神,这个神很特别,是什么神?(板书:军神)2、一起读(军神)大声地,齐声念(军神)课文中这个军神,叫什么名字?对,他的名字就叫刘伯承(板书:刘伯承)念一下这个名字。
3、出示人物介绍:刘伯承(1892—1986)四川人,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即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
他为中国革命事业,解放事业,新中国的建设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他的一充满了传奇色彩。
人们不但尊称他为“军神”,还有人称他为“武神”“教书先生”“编外参谋”等,这每一种称呼的后面,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脉络师:那么,“军神”的称号哪里来的呢?现在就请你们来说说你对课文中的军神——刘伯承的了解吧!(一)一读,明大意: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梳理脉络: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二)二读:画出沃克医生赞扬刘伯承的话。
说一说,为什么称他为“军神”?指导朗读:沃克医生不禁失声喊道:“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三)通过初读课文,对刘伯承,对这位军神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知道,刘伯承其实也是一个凡人,当他走进沃克医生诊所的时候,他一开始说自己是刘大川。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11:彩虹》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听懂课文并进行简单的朗读;
2.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彩虹的美丽;
3.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彩虹。
教学重点
1.听懂课文内容;
2.理解并感受彩虹的美丽。
教学难点
1.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彩虹。
教学准备
1.课文《彩虹》PPT;
2.彩虹图片;
3.彩虹颜色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彩虹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彩虹的颜色、形状等特点,激发学生对彩虹的兴趣。
二、学习课文(15分钟)
1.老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读课文,并进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文讲解(10分钟)
老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
四、学生表演(15分钟)
学生分组表演课文内容,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彩虹。
五、课文复述(10分钟)
学生自由复述课文内容,老师适时纠正语言错误,引导学生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描述彩虹。
六、活动扩展(1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使用彩虹颜色卡片进行互动游戏,练习描述颜色,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彩虹现象。
七、课堂总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彩虹的美丽和神奇之处,鼓励学生多关注自然界的美丽事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彩虹这一自然现象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希望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结语可以自行添加】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备课篇一: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全册教案1山中访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有味、别有深意”等词2.有感情地朗1.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情。
4.学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2.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充满诗意的画面。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早晨,好清爽!(1)自由地读读这句话,感受话中所包蕴着的情意、创设悬念,揭示课题1、同学们平时都有哪些朋友?会去探访你的好朋友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跟朋友有关的特殊的文章,文中的要探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3、出示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4、让我们跟随一起探访他的好朋友。
二、读通课文,掌握字词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圈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多读几遍。
读通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2、交流生字词的读法,汇报好词,集体品读。
清爽吟诵唱和陡峭挺拔精致奥秘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3、谁来简单地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三、学习“出门”,感受心情1、轻装上路,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感受他当时的心情。
(心情好;高兴)2、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心情很好?出了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与心情。
(2)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及所包含的韵味。
(3)带着轻松愉悦激动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不坐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1)读读这句话,从什么地方最能看出的好心情?“满怀”是什么意思?与上一句的“满怀”意思一样吗?平时还可以说什么东西是满怀的?用“满怀______”练习说话。
(2)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朗读这句话。
四、再读课文捕获感知1、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出门访友。
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一册教案
1 桂林山水
五里界小学邱腊梅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暇、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连绵不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借助工具书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学习课文中,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感受漓江水、桂林山的独特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小黑板、投影片、录音机、磁带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检查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过程:一、教师调动,激发兴趣。
师:上学期,我们游览了神奇的双龙洞,迷人的张家界,今天我们再次踏上旅程去欣赏闻名天下的桂林山水。
板课题:1 桂林山水
二、师生互动,共同参与。
1、学生听录音,看投影,感受桂林山水。
2、桂林山水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美
3、作者是怎样向我们展示它的美呢?
4、学习写漓江水的第二段。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二节,其他同学想:这一节介绍了桂林水的哪些特点呢?
(2)教师板书:静清绿
(3)指导朗读排比句,注意排比句的用法和啊的变调。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为什么还写大海和西湖?
(5)指导背诵。
5、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节,教师下位指导。
6、小组代表交流。
7、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如峰峦雄伟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8、学生自由读并背诵。
三、学生主动,发展创造。
展示图画,口述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学习课文第一,四节,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一、教师调动,学习兴趣
上节课我们分别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那你们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和水配在
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二、师生互动,共同参与。
1、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时间,指名回答。
2、师:那书上是怎么描述的呢?
3、学生自渎最后一节,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小组内赏读优美的句子。
5、学生自渎优美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
6、师:这么美的山水,我们用什么句子来赞美它呢?
7、板:桂林山水甲天下
8、学生自渎,体会这句话的含义,理解“甲”的一意思。
9、正是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作者才会欣赏桂林山水,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
写桂林山水的美景呢?
10、由学生的回答引出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景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三、学生主动,发展创造
1、仿照本文的排比句,仿写漓江水、桂林山的特点。
2、吟诵山水的诗句或者自己写诗句赞美桂林山水。
板书设计:Array
桂林山水甲天下
2 林海
五里界小学邱腊梅
知识与技能目标:1、利用学习工具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
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
4、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好处。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挂图、投影等直观教具,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
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景物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感受祖国山河的美。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兴安岭独具特色的美。
教学难点:1、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游览时的亲切与舒服之感。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学导用教学法谈话法质疑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小黑板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初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教师调动,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一定知道大海的样子,那么象大海那样一望无际的森林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就跟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进大兴安岭,领略原始森林的风光。
2、板林海
3、读题:想一想,林海的意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试填词()海()海()海
二、师生互动,共同参与。
1、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扫除生字障碍。
2、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想一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3、板书:岭林花
4、师:那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呢?
5、小组合作学习岭、林、花的特点。
(1)认真读课文,看看写了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6、小组代表共同交流学习结果。
(1)岭:多温柔
对比秦岭图画展示,并比较云横秦岭盛气凌人孤峰突起三个词的含义。
(2)林:多绿读相应的句子(深、浅、明、暗,绿得难以形容)
展示落叶松,体会比喻句的用法。
(3)花:多美
指导学生找绣花鞋,体会拟人句的用法,
7、赏读优美句子。
8、学生质疑。
三、学生主动,发展创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体会作者游览时的亲切与舒服之感。
教学过程:一、教师调动,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感受了大兴安岭林海的浩瀚、岭的柔与花的多姿。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加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师生互动,共同参与。
1、学生再次读课文,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
2、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作者为什么亲切与舒服。
3、合作交流作者的不同感受。
(1)大兴安岭的温柔与想象中的不一样,油然而生“亲切与舒服”
(2)大兴安岭非常美丽,而且与祖国的建设结为一体,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
(3)第三次参观农场,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
4、小组练读好的句子,并比赛朗读。
5、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背诵课文最后三节。
6、指名背诵。
7、学生质疑,教师解惑。
8、师生以接的方式背优美句子,相机指导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
9、小结本文写作方法。
三、学生主动,发展创造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岭:多温柔
林海林:多绿亲切与舒服
花: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