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142.39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是两篇优美的写景短文。
前者以描绘山川之美为主,后者则以月夜庭院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
《答谢中书书》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美的自然画卷。
作者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无尽魅力。
而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等细节的点缀,更使得这幅画卷生动起来,仿佛让人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
文章最后赞叹此景为“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一篇充满哲思的短文。
作者通过描述月夜下的庭院,表达了人生无常,应珍惜当下的思考。
文中的“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等景象,给人以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而结尾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是让人深思:生活中的美好并不缺乏,只是我们常常忙于琐事,缺乏欣赏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两篇短文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写作技巧及细化赏析《记承天寺夜游》写作技巧及细化赏析《记承天寺夜游》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细化赏析“月色入户”: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作者与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于是作者便想到了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是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化无形为有形。
“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多角度解读《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为何“夜游”古代的山水游记,有许许多多的佳作。
作家们大多是在白天游览,记下眼前的美景,抒写自己对山水的热爱,或者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像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等,可是苏轼却偏要写“夜游”。
在我看来,也许有这样一些原因:从作者角度解读:1.夜晚的承天寺是宁静的,它褪去了白天的喧嚣和浮华,更加契合苏轼那种超脱了尘世的闲情雅趣。
静静的夜,微风拂面,月挂树梢,竹影婆娑,庭院开阔,携友漫步,是何等的惬意和舒爽!月色朦胧,又平添了一份神秘和梦幻,让那些在仕途中饱受磨难的文人们可以好好享受这份纯净而又梦幻的美。
正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样,张岱也是选在“更定”时分,而且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独自前往。
同样应该是追求一种超脱尘世的高雅情趣。
他们都喜爱宁静的氛围,也都在纯净的夜里找到了知音。
苏轼寻好友张怀民游玩,张岱也巧遇“金陵人”,他们都在这个静静地夜里感受到一份欣喜,无论是“赏月”还是“赏雪”,这个特别的夜都深深触动了他们的情思。
2.夜晚的承天寺没有俗人的打搅,更不会遇到那些争名夺利的凡夫俗子们。
在苏轼的眼中这承天寺就是一方净土,没有朝堂的尔虞我诈,没有世俗的肤浅愚昧。
苏轼自称“闲人”,这“闲人”两字中不仅仅有自许之意,还应该有自嘲、自慰之意。
自己和张怀民都是富有闲情雅致的人,所以面对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承天寺也能感受到一种清丽淡雅的美,这是一种自许。
但是,苏轼当时被贬黄州,无事可做,一心想要为国家出力,却苦于没有报效的机会,内心一定会有一些不甘,一些悲怆,一些愤懑。
这个时候,他的内心肯定是十分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派遣的达观等等都会有。
他自嘲一下,把自己当作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就是在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在这样的心境中,“夜游”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优秀9篇)作者心境篇一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赏析篇二仔细想一想,才发现现在的人都活在紧张的工作情绪和沉重的压力之中,从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轻松,回想起古人当年是怎样怀着“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适心情是如何的快乐!如何的逍遥自在啊!而在这现代生活中,也难寻觅到这份诗意!“偷得浮生半日闲”这是我读完《记承天寺夜游》后的感受,也许,我是这样想的吧!被贬官——这对每个人来说肯定都不好受,而诗人却怀着别样的心情来看待这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样是同病相怜,同样是满腹才华,同样是凌云壮志——张怀民,他们两个结识了。
感慨世事万变,他们心里懂得,他们心知肚明,他们心里知晓。
喧哗终会消隐,月光依旧会照射大地,落在每个人的心坎里。
在那个淡淡轻盈的月光下,诗人解了衣,却难以入睡,也许是突如其来的伤感吧!月色,在这个充满倦意的小镇中沉睡,而它,也似乎也落进了诗人的心窝里,久久,久久,不能入睡。
也许是因为这事,久久才不能入睡。
既然如此,何必想太多,于是,为了这不必要的烦恼,它决定——前往承天寺寻张怀民。
月,似乎有灵性,它懂得世界万物,懂得世界万物的心。
同是伤心人,怀民如何睡得着?踏遍红尘路,寄情水云间。
月光漫漫,如水,如雾。
两人步于中庭,倾听小城沉睡声。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如此的感慨!只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月光之明澈,投影下了竹柏,仔细一看,才知是影子而已?“空”如何的一种色调?水,它本无色?诗人赋予了它崇高般的感情,如何的一种触人心弦?只因,它,本无色!夜间赏月,别有一番景致,但是,那并不是完全的愉悦,也许,它建立在作者被贬官的悲凉之感上。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那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大白畅达,为"唐宋八各人"之一。
其诗清爽豪健,善用浮夸比喻,在艺术示意方面独具气魄威风凛凛。
少数诗篇也能反应民间痛楚,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恣。
词开豪爽一派,对儿女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善于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荡,有灵活壮丽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以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配合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也许所在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
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布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
其水澄澈,以是用"空明"来形容。
《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及作者的心境《记承天寺夜游》思想感情及作者的心境导语:《记承天寺夜游》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作者的心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这里指苏轼本人和张怀民),并非简单的清闲之人文言句式词类活用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状语后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定语后置)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特殊句子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导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品原文记承天寺⑴夜游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
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
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译文记承天寺夜游字词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语句赏析“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
《记承天寺夜游》写作技巧及语句赏析《记承天寺夜游》写作技巧及语句赏析导语:《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语句赏析“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是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
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
记承天寺夜游的题材和体裁
摘要:
一、引言
- 介绍记承天寺夜游的题材和体裁
二、记承天寺夜游的题材
1.以夜游为背景
2.描述景物和情感
三、记承天寺夜游的体裁
1.散文
2.描绘自然景色
3.表达个人情感
四、总结
- 回顾记承天寺夜游的题材和体裁
正文:
【引言】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这篇文章以独特的题材和体裁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对《记承天寺夜游》的题材和体裁进行详细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的题材】
《记承天寺夜游》的题材是以夜游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夜晚漫步承天寺的所见所感。
全文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感
慨。
在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承天寺景色的细致描绘,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通过对水中景物的描绘,展示了夜晚承天寺的静谧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的体裁】
《记承天寺夜游》的体裁为散文。
散文是一种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的文学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承天寺夜游的景色,抒发了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
全文以自然景物为载体,表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以夜游为背景的散文,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展示了作者的独特才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学赏析
1、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透明。
衬托了赏月者的恬静、舒适、愉悦、悠闲的心境。
②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影(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清丽淡雅。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①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②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3、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这句话是本文的主旨句,展现了作者心境的微妙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2.“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①“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深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主旨: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一《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自制力很强,性格倔强的人。
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
全文短短的八十余字,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议论。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诗作者见月色而“欣然起行”,充分显示出内心的喜悦,进而想到要与人分享喜悦,应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念”字,由“欣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
作者在寂寞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二字下得十分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这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
由此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了。
“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
对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
他不必具体去写张怀民如何如何,只这一句,就足以表达出两人的同心之情了。
“相与步于中庭”,可以跟“无与为乐者”一句对照起来读,前后显得有照应,有变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是写月光的极度传神之笔。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可谓钩魂摄魄,精练得无以复加。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连发二问,却用不着作答。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导读:这篇月下小品,即作《赤壁赋》的次年所作。
江边的十月中旬,应该很凄清了,承天寺也并非名刹,然而月色入户,使得作者感到高兴,到了寺中,恰巧张怀民也没有入睡,便一道闲步于中庭。
庭本无水,因月光而空明,遂使竹柏之影,有如水声交横;无水之庭,得月色而潋滟。
《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集录》卷九云:“仙笔也。
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
”
世上并不缺少闲人,只是缺少坡公的慧心妙笔。
文章本写月夜小游,却颇有禅味。
袁宏道说:“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苏长公合作引》)。
这是说得很有识见的。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2)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虚实(动、静)结合: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藻(虚、动)。
文章写作特点
1.信笔疏意,随物赋形。
2.描写月色,如诗如画。
3.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作者心境
虽然自己有欣赏美景的乐趣,但是并不得意。
将自己寄情于山水之间,有失意的自我排解。
——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水中藻、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写月突出其明,写境突出其静,写影突出其形,写人突出其闲,写情突出其空。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整体赏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
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
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姿态,仿佛触手可及。
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研读笔记作者:刘正军《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
所谓小品文,顾名思义就是内容短小(本文只有84个字),但韵味深长,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
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简约而不简单”,简约的内容里有着不简单的内涵,含义深刻隽永,回味无穷。
一、明月朗照无眠夜欣然起行寻超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
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
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可爱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如果是“解衣欲睡”,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
“欣然起行”应该只是苏轼夜不成寐的一种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往事。
这样的夜晚,想起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难以入眠。
苏轼自然难眠:记得当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辙之日,曾曰:“吾今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
”经历了两代皇帝,可是时至今日,苏轼不仅没有当上宰相,不能为朝廷大显身手,甚至连自家性命差点枉送!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王安石变法这么十万火急,这么大刀阔斧,全然不顾社会的承受能力?放慢一点速度,先团结好人心,选用一批贤良,缓缓图之岂不是更稳妥、更能收到实效吗?……往事如烟,如今却一幕幕、一桩桩展现在眼前。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思想感情及主旨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思想感情及主旨
)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Array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
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交横,盖⽵柏影也。
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复杂的,贬谪的悲凉,⼈⽣的感慨,赏⽉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欲睡”的时候,“⽉⾊⼊户”,于是“欣然起⾏”,⽉光难得,不免让⼈欣喜。
可是没有⼈和⾃⼰共同赏⽉,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的感慨呀!两⼈漫步中庭,⼜是悠闲的.。
⾃⽐“闲⼈”,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作了⽣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随缘⾃适,⾃我排遣的特殊⼼境。
表达了作者对⽉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解、⾃矜、⾃嘲,对⾃然⽣活的向往与欣赏,和⽤与“闲⼈”相对的“忙⼈”(朝廷官员⼩⼈)的夷与讽刺。
主旨句:
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所归依的⼼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观。
译⽂:哪⼀个夜晚没有⽉光?(⼜有)哪个地⽅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名家点评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该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
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
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
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部分名家点评:
清代著名学者金圣叹评:“此乃东坡居士绝妙奇文。
”
当代作家钱钟书在《通感》一文中,直接把此文列为“通感产生的示范”。
叶圣陶认为此文“这一篇有月有水,有竹柏,有歌者、行者、闲者,有解衣露腹、步月者,有隐者、现者,有言者、不言者,有愁者、忘忧者,有在逃者、有勇退者,有口不道者、有绝妙道者……通体月色风声,无我无人,出神入化”。
作家梁衡认为此文“笔致简洁,写景如画。
它安闲自在地表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作家茅盾认为此文“写得疏朗轻灵,犹如一幅月夜竹柏图的小品”。
作家李泽厚认为此文“写景、咏物、抒怀、议论,读来浑然一体”。
作家刘大杰认为此文“写景则空明澄澈,叙事则言简意赅,抒情则真率深至,议
论则自警高远”。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2.文题诠释“记承天寺夜游”,“记”,记录;“夜游”,在晚上游玩;“记承天寺夜游”即记录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这件事。
3.主旨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
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苏轼是有宋一代文学大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佳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①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②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水中藻荇交横⑤,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⑥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②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③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1083)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④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
⑤藻荇(xìng姓):藻和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指水草。
⑥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赏析一《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
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自制力很强,性格倔强的人。
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调和知己了。
全文短短的八十余字,分三层,第一层叙事,第二层写景,第三层议论。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诗作者见月色而“欣然起行”,充分显示出内心的喜悦,进而想到要与人分享喜悦,应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念”字,由“欣然起行”的.“行”字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
作者在寂寞中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至”二字下得十分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这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