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子衿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2.49 KB
- 文档页数:6
《诗经·子衿》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诗经》中的《子衿》一篇,位于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
内容包括对《子衿》全文的解读、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掌握《子衿》的全文,并能背诵。
2.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诗经》的韵律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韵律分析,理解诗歌的意境及情感。
重点:《子衿》全文的解读,诗歌韵律特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古代风情画,让学生感受古代的生活氛围,引出《诗经》。
2. 诗歌解读:a. 让学生自主阅读《子衿》。
b.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分析词义。
c. 对全文进行翻译。
3. 韵律分析:a. 教师讲解《诗经》的韵律特点。
b. 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4. 意境及情感分析:a.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意境。
b. 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子衿》的填空、翻译等练习。
6.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子衿》2. 内容:a. 《子衿》全文b. 诗歌韵律特点c. 意境及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子衿》。
b. 根据《子衿》的意境,写一篇短文。
2. 答案:a. 《子衿》全文。
b. 短文示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效果,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诗经》其他篇章,了解古代文化。
b.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韵律分析。
2. 意境及情感分析。
3. 课堂小结中的重点强调。
4.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
一、诗歌的韵律分析1. 四言句式的构成:每句四个字,分为两个部分,前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后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形成平衡的结构。
子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子衿》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词句意思,能够准确翻译诗句。
3、体会诗歌中女子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把握诗句意思。
(2)分析女子的情感,体会其相思之苦和嗔怪之情。
2、教学难点(1)感受诗歌通过动作、心理描写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是否有过等待他人的经历,以及等待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引出课题《子衿》,介绍这首诗是一首关于等待和相思的诗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2)讲述《子衿》这首诗所属的《郑风》的特点,以及当时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教师再进行点评。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巡回参与讨论。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讲解诗句的意思,其他组可以补充和质疑。
(3)教师对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如“衿”“佩”“挑兮达兮”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意。
5、分析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女子的情感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
(2)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指出女子既有相思之苦,又有嗔怪之情。
《子衿-《诗经·郑风》》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背景:《诗经·郑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子衿》一诗被誉为中国古代爱情诗的代表之一。
通过进修这首诗歌,学生可以领略古代文学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奇特魅力。
二、作业目标:1.了解《子衿》的内容和背景;2.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和欣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作业内容:1.分组阅读《子衿》,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撰写读后感,表达对《子衿》的理解和感悟;4.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创作,写一首自己的爱情诗。
四、作业流程:第一阶段:分组阅读《子衿》(2课时)1.教师介绍《子衿》的背景和作者信息;2.分组阅读《子衿》,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二阶段:分析《子衿》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课时)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与诗歌意义的干系。
第三阶段:撰写读后感(1课时)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撰写《子衿》的读后感;2.学生互相交流读后感,分享自己的体会;3.教师评阅学生的读后感,给予意见和建议。
第四阶段:创作爱情诗(2课时)1.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子衿》的情感和意境,写一首自己的爱情诗;2.学生互相交流创作效果,分享自己的诗歌;3.教师评阅学生的创作,指导学生改进和提高诗歌质量。
五、作业评判:1.阅读《子衿》的讨论表现;2.对《子衿》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读后感的表达能力;4.创作爱情诗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作业要求:1.认真阅读《子衿》,理解诗歌的内涵;2.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3.认真完成读后感和创作爱情诗,展现个人的文学才华。
七、作业反思: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子衿》这首古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子衿-《诗经·郑风》》作业设计方案一、课时安排:本次作业设计为一节课的内容,预计用时60分钟。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郑风》中的《子衿》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1.诗歌赏析:通过解读《子衿》这首古诗,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2.诗歌背景:介绍《诗经·郑风》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3.诗歌表现形式:讨论《子衿》的诗歌形式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引入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
2.诗歌赏析:逐句解读《子衿》,让学生领略诗歌的美和深意。
3.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教室演讲: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对《子衿》的理解,提高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1.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子衿》,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理解。
2.创作作业:让学生根据《子衿》的主题和情感,创作一首自己的古体诗。
3.口头报告: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上进行口头报告,分享自己对《子衿》的理解和感悟。
六、评判方式:1.阅读作业:评分标准包括理解深度、表达清晰和独到见解。
2.创作作业:评分标准包括主题相关性、诗歌结构和表达技巧。
3.口头报告:评分标准包括表达流畅、思路清晰和观点奇特。
七、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2.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子衿》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3.组织学生参观诗经相关展览,增加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八、总结反思: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子衿》这首古诗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和口头报告,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难点)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重点)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导入: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式微》《子衿》2、多媒体出示《诗经》知识链接。
《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
微:(如果)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主旨内容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重点赏析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子衿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重点词语解释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ɡ):岂,难道。
嗣(sì)音:继续通音信。
嗣:继续。
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
《诗经·子衿》教学设计◆教材及学情分析《诗经.子衿》是八年级下册的课文。
这首诗共三章,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通过心理描写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对于初次接触《诗经》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必要介绍我国《诗经》文化,同时考虑到初学者的接受能力及其学习信心的有效培养,本课目标不宜定位于古文言词汇与知识的过多讲解,而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诗歌语感和兴趣。
这首诗的结构有个显著特点是重章叠唱,我将让学生反复诵读,体味《子衿》的音韵美。
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感情并不难,但是如何将抽象化感情具体化则是重难点,我创设情境,把重难点放在朗读、品读、诵唱这“三部曲”上,通过充分的读,来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文意,感受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并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中华经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经:子衿》的音韵美,培养诗歌语感。
2、过程与方法:运用讲授、问答、讨论、朗读、诵唱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心理描写以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具体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培养其学习诗歌的兴趣,初步感受《诗经》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根据本课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1和2作为教学重点,把目标3作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软件希沃白板5◆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思念也有颜色,那会是……(青色:清脆而不张扬伶俐而不圆滑清爽而不单调)二、课前诊断(一)基础测试《诗经·子衿》青青,悠悠。
纵我不往,?青青,悠悠。
纵我不往,?,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
(二)综合测试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也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史诗。
本称“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篇诗歌,又称“()”。
2.所谓《诗经》中的“六艺”,即是指“()、()、()”三种诗歌形式与“()、()、()”三种表现手法。
走进《诗经》——《关雎》《蒹葭》《式微》《子衿》整合教学一课时教材分析八下第三单元安排了《关雎》《蒹葭》这两首诗,课外诗词诵读里面又安排了《式微》《子衿》,考虑到都是选自《诗经》,学生已经通过课前导学案和课本注释初步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理解了四首诗的内容,所以设计了鉴赏型的活动课教学。
让学生通过读、唱、画、品等方式,鉴赏《关雎》《蒹葭》《式微》《子衿》,感受《诗经》的美与情。
学情分析前两首已经学过,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诗歌内容。
八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对爱情也处在懵懂时期,这几首诗多和爱情有关,希望通过这些古诗的学习能让学生体会《诗经》里的美与情。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表达积极性不高,所以设计了“我是朗读者”“我是传唱人”“我是插画师”“我是品鉴官”等活动,希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学目标通过读、唱、画和品的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诗的美与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设计、任务驱动,学会自主欣赏,体会《诗经》的美与情。
教学准备1.通过智慧课堂【布置作业】推送导学案,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朗读测评】提交朗读音频;(2)【打卡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画《蒹葭》插图并拍照提交;听哈辉演唱的歌曲《关雎》和陈琴的吟唱《蒹葭》音频,并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曲调演唱四首诗中的一首,拍成视频提交。
2.教师上课前查看【朗读测评】质量报告和【打卡任务】完成情况及质量。
一、教学环节(一)说《诗经》谈话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源头是什么?你对《诗经》了解多少?(小检测)学生通过【在线检测】完成回答,教师查看报告,如果有问题及时解决。
(二)读《诗经》1.【作业展播】点击【窗口】,调出学生朗读测评报告,根据报告选听朗读测评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朗读录音,学生点评,明确得分最高的原因。
智能测评标准:准确度、流畅度2.【我是朗读者】请选择一首诗现场朗读,要求读出音韵美,读出情感美。
学生比赛,有感情朗读。
师生合作点评,明确:优秀朗读还应考虑音韵美和情感美。
子衿【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子衿》。
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2.重点词语解释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ɡ):岂,难道。
嗣(sì)音:继续通音信。
嗣:继续。
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
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
3.古今对译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4.主旨归纳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二、重点赏析1.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
2.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子衿-《诗经·郑风》》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诗经·郑风》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其中的《子衿》是其中一首。
这首诗以描写妇女哀思痛苦的情感为主题,表达了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和忧虑。
通过进修这首诗,可以让同砚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增强文学素养,培育同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忱。
二、教学目标:1、了解《子衿》的作者、背景及诗歌内容;2、理解《子衿》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3、通过朗读、谈论和写作,提高同砚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4、培育同砚对古代文学的爱好和热忱。
三、教学内容:1、诗歌赏析:同砚通过分析《子衿》的诗句和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谈论述写:同砚展开谈论,分享自己对《子衿》的理解和感受,完成写作练习;3、诗歌朗读:同砚进行朗读,让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深度心灵;4、文学知识:介绍《诗经·郑风》的其他诗歌及其风格特点,拓展同砚文学视野。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入《子衿》,激发同砚对诗歌的爱好;2、谈论法:引导同砚结合自身经历和情感,展开谈论,增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3、教室活动:设计角色扮演、小组谈论等活动,增进同砚合作与沟通;4、表演展示:组织同砚进行诗歌朗读或创作,展示同砚的文学才华。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子衿》,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让同砚初步了解诗歌内容;第二课时:诗歌赏析,分析《子衿》中的诗句和意境,引导同砚沉思主题和情感;第三课时:谈论述写,同砚分享对《子衿》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写作练习;第四课时:诗歌朗读,同砚进行诗歌朗读或表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第五课时:文学知识,介绍《诗经·郑风》的其他诗歌及其风格特点,开拓同砚文学视野。
六、教学评估:1、教室表现:对同砚的教室表现进行评判,包括乐观参与谈论、朗读表现等;2、作业评定:对同砚完成的写作练习进行评分,评估同砚对《子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小组活动评估:对小组谈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进行评估,评判同砚合作能力和表现。
《诗经·子衿》教学设计
◆教材及学情分析
《诗经.子衿》是八年级下册的课文。
这首诗共三章,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通过心理描写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对于初次接触《诗经》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我认为有必要介绍我国《诗经》文化,同时考虑到初学者的接受能力及其学习信心的有效培养,本课目标不宜定位于古文言词汇与知识的过多讲解,而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诗歌语感和兴趣。
这首诗的结构有个显著特点是重章叠唱,我将让学生反复诵读,体味《子衿》的音韵美。
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感情并不难,但是如何将抽象化感情具体化则是重难点,我创设情境,把重难点放在朗读、品读、诵唱这“三部曲”上,通过充分的读,来让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文意,感受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并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中华经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经:子衿》的音韵美,培养诗歌语感。
2、过程与方法:运用讲授、问答、讨论、朗读、诵唱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心理描写以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具体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培养其学习诗歌的兴趣,初步感受《诗经》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课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1和2作为教学重点,把目标3作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软件希沃白板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思念也有颜色,那会是……
(青色:清脆而不张扬伶俐而不圆滑清爽而不单调)
二、课前诊断
(一)基础测试
《诗经·子衿》
青青,悠悠。
纵我不往,?
青青,悠悠。
纵我不往,?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
(二)综合测试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也可以说是华夏民族的史诗。
本称“诗”,汉代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篇诗歌,又称“()”。
2.所谓《诗经》中的“六艺”,即是指“()、()、()”三种诗歌形式与“()、()、()”三种表现手法。
3.“风”是民谣、土乐,有()国风,()篇,大多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
“风”代表着《诗经》的最高艺术成就,与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
4.“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根据音节、律吕分为()和(),共()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
5.“颂”多采用庙堂祭祀舞曲,有商颂、()、鲁颂,共()篇。
6.“赋”就是铺陈()。
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
句式以“()”为主,其间杂有“五言”。
“重章”、“叠句”的使用构成了回复往返,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不仅使语言具有了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7.比即().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8.兴即(),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答案:1.305篇“诗”或“诗三百” 2.风、雅、颂”“赋、比、兴” 3.十五国160篇 4.大雅和小雅105篇 5.周颂40篇 6.直叙“重章叠句”
7.比喻8.起兴)
三、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一)词句注释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
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ng):岂,难道。
嗣(yí)音:寄传音讯。
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tiā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挑,也作“佻”。
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2] [3]
(二)白话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四、自学《子衿》赏析视频(3′17″)
五、小组合作探究
(一)《子衿》描写了怎样一个事件?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
(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子?
(传神的刻画了一个恋爱中的女子形象,写出了她对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是如何刻画的人物的?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
”)
(四)请谈谈诗歌的表现手法。
(句式结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
(赋即铺陈直叙、排比。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
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诗前两章八句对仗工整,以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方服饰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进而表达了淋漓尽致地我对于恋人无比的思念之情。
倒叙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第三章点明地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重章叠唱全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其间杂有“五言”。
“重章”、“叠句”的使用构成了,回复往返,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不仅使语言具有了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夸张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
六、《子衿》诵唱欣赏
七、创设情境诵唱《子衿》
八、课堂小结
诵国学经典品盛世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