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精品课件: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必修3)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49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重点点拨特别提醒:(1)不能把文字等同于汉字(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学典籍的延续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其合理性(汉字和史书典籍的作用略)。
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准确把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要从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特点等方面理解。
(2)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要从区域文化的成因、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三个角度理解。
(3)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要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内在联系、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方面理解。
3.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角度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和历程上阐明中华文化的特征从静态上,即从中华文化的内涵、特色、程度上阐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见证或表现汉字和史书典籍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联系(1)二者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之一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也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全面理解包容性(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知识拓展:1、如何理解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参考《学习指导》P492、正确理解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参考《学习指导》P521、(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