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思想的矛盾
- 格式:pdf
- 大小:100.11 KB
- 文档页数:1
!"王丹林(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北京#$$%&’)在我国传统的文论和诗话中,普遍存在着对李白的美化、神化倾向,称其为“诗仙”、“谪仙”、“太白之精”等等,赞美之盛无以复加。
其实,李白之“仙气”在于他毫无掩饰地塑造了一个浪漫诗人的自我形象,洋溢着他人无法企及的豪迈不群的情感、优美的想象和瑰丽的幻想。
他的游仙诗以及寻仙访道、追求“酒中仙”的个性生活,既增加了他身上的“仙气”,也恰好说明了他是一个带有时代和阶级烙印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本文拟从李白大量诗歌中,尝鼎一脔,撷取他的游仙诗创作试作如下探讨。
一、李白游仙思想的根源游仙诗人在作游仙想象时,一般都清醒地意识到自身是个凡夫俗子,仙人仙境是他们景仰的对象。
李白作为游仙诗人的独特性在于:他一生都认定自己是暂落凡尘的仙人,他的游仙诗就建立在这种“谪仙”意识之上。
李白“谪仙”意识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这首先来自其家庭和社会的期许。
从李白名字的命名缘起可以看出,父母是把他当作金星转世的仙人来看待的。
李白’!岁时去国远游,在江陵被著名道教家司马承祯誉之以“有仙风道骨”,天宝元年入京,被贺知章呼为“谪仙子”。
(#)(*’"’)李白的“谪仙”意识在家庭和社会不约而同的角色期待中得到确立和强化。
李白生逢学道、崇道的盛唐时代。
李白自谓:“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便正是受这种社会时尚的熏染。
综其一生,尽管李白曾对求仙怀疑过,但在唐代众多文人中,李白崇道之深是他人所不能及的,这是李白游仙访道的“趋时”因素。
李白崇道更是对入仕道路的一种选择。
他在《秋下荆门》一诗中言道:“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事实上诗人并不是意在表白他不为吴地佳肴,而是要去欣赏剡中的名山。
据说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的鲈鱼,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张翰弃名爵就鲈鱼,李白“不为鲈鱼”,此行也并未“入剡中”,而是周游在江汉一带,寻找机会,以求仕进。
浅析李白的诗风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届00516号张兰姣【内容提要】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一页,而李白又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
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他的诗歌题材相当广泛,无论是山水诗、闺怨诗、或是边塞诗,都写得相当精彩。
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多样的诗歌风格开辟了古典诗歌的新境界,将盛唐诗歌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他存世的九百多首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曾哺育过杜甫、李贺、苏轼、陆游等一代又一代的伟大诗人,直到今天,仍是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源泉。
本文试图以李白创作的诗歌为切入点,初步探究了其诗作所反映出的不同的诗风。
【关键词】李白诗风一、导言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素有“诗仙”之称。
他自幼博观奇书,熟谙百家,形成复杂的思想性格。
他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希望“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
他一生怀着崇高的理想,但始终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只好把抑郁之情寄之于酒,将激情倾注于诗。
他是个高产的诗人,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艺术领域,在古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
“以豪放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这就是李白诗风的主导风格。
二、李白的诗风(一)豪迈雄放豪迈雄放是李白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
诗中充沛的激情,奔腾的气势,高昂的格调,突出体现了其诗的艺术个性。
李白出生在一个比较富有且颇具文化素养的家庭。
他青少年时代漫游过蜀中雄奇壮伟的名山大川,与隐者高士常有交往,这些,造就了他任侠仗义的性格和追求浪漫、爱好新奇的气质,也形成了他纵情豪放的诗风。
李白的诗往往表现出诗人鲜明的自我、浓厚的主体意识和豪放的风格。
如《蜀道难》“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毕业论文题目:浅论李白诗歌的成就和影响学生姓名:刘彩虹学号:071090506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梁宏卫职称:中高提纲李白杰出的创作才能和他毕生的艺术实践,真正实现了他的主张和抱负,为完成诗歌革新的历史使命,把唐代诗歌创作引向健康的道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从内容上讲,李白的诗歌在多个方面、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一)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关怀国事、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是李白诗歌的首要内容。
(二)对黑暗腐朽的政治现实的否定,并予以无情揭露和尖锐批判,是李白诗歌的又一重要内容。
(三)对封建权贵的鄙夷,对封建程序和富贵利禄的蔑视,以及对自由的向往,是李白诗歌又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四)李白热爱祖国的大自然。
他“一生好入名山游”,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留有他的足迹。
(五)李白直接描写劳动人民的思想、生活和劳动的诗歌,就数量来说虽不多,但它们反映了年男女热烈的爱情生活和动人的劳动场面,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诗人和劳动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从创作方法讲,李白的诗歌把浪漫主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李白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史的巨人对于李白为我们留下的这份珍贵的诗歌遗产,我们一定要很好地加以研究,批判地加以继承。
浅论李白诗歌的成就和影响内容摘要:李白一生,在政治上未能有所建树,但是,在诗歌创作上,他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赢得了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李白是其中成就最杰出、贡献最大的一个。
李白杰出的创作才能和他毕生的艺术实践,真正实现了他的主张和抱负,为完成诗歌革新的历史使命,把唐代诗歌创作引向健康的道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成就影响贡献【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你的支持!】。
诗歌与人生——从诗歌中看李白的人格魅力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中,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高峰;在唐诗的发展历史中,李白、杜甫的诗歌是两座并峙的高峰。
李白在太平盛世中唱响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怀,杜甫在乱世中弹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
一个豪放飘逸,一个沉郁顿挫,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两朵常开不敗的奇葩。
特别的是从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们无穷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魅力影响了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形成了今天中国人坚强不屈和乐观向上的灵魂。
在此,我用这支拙劣的笔,走进李白的诗歌宝库,探索一下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以飨衷心热爱李白的千万读者。
“诗言志”,诗歌是李白精神世界的再现,在诗人有据可查的九百九十多首诗歌中,每一首无不是诗人高尚人格的绝唱。
我们可以从他诗歌粒粒珠玑中一一的品读,去认识他,去仰慕他,去追随他。
一、远大的抱负与乐观情怀李白自幼好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并“好剑术”,“遍干诸侯”。
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政治抱负,自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25岁前,诗人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古迹。
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李白开阔的襟怀,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开元十四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宏大抱负,开始了他大半生的游历生活.他在《上李邕》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抟遥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人以奋飞直上青云的大鹏鸟自喻,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后来,在吴筠的引荐下,他实现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抟遥直上九万里.”的愿望。
李白的思想性格中最感染人的一点,那就是对人生的自我价值的肯定,再艰难再曲折的路,在诗人的眼中,总会有希望。
长安的赐金放还,给诗人带来了如被冰雪的打击.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表达痛苦、愤懑的诗篇。
“李白”的浪漫主义(论文)(共五则范文)第一篇:“李白”的浪漫主义(论文)“李白”的浪漫主义【摘要】:李白诗歌向来以浪漫主义箸称,本文通过对李白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人生际遇和所受的教育进行探究,和他的诗歌的创作内容,形式格律,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浅谈李白的浪漫主义和他是个别具一格的浪漫主义诗风,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
【关键字】: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诗风。
李白一向被人们尊为伟大的浪漫满主义诗人,他是“盛唐诗坛上一颗无与伦比的耀眼明星,他的光芒映照盛唐,映照了整个古代诗坛。
”李白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传统,但与此同时李白的浪漫主义也有他的独创性,他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浪漫主义手法,是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把浪漫主义净胜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峰。
李白诗歌以其独创性,或者说是他超越于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使李白形成了可以名为:“李白”浪漫主义,李白的浪漫主义的形成与他生活的时代,个人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李白的生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正是唐代极盛时期,因而当他走上人生征途起点时,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对于功业的热烈追求及于人生前途充满乐观自信,高亢的唱出了浪漫主义的生活理想:“大丈夫必有四方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①决心出川求仕,此时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初期。
后期李白生活颠沛,虽然几经入世又再离开官场,政治上蹉跎流离,辗转各地,可谓不得志,尽是失意,他也写下了很多很多不朽的诗篇。
也让他的浪漫主义有了新的定义,与现实相结合的浪漫主义。
一个人受的教育,也会对他的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李白曾赋诗撰文回忆自己一生所受的教育:“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上安州裴长史书》)①“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贈张相镐二首》其二)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上韩荆州书》)①甚至有“少任侠,手刃数人。
”(《李翰林集序》)①的记录。
同时李白还曾随“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的赵蕤上青城山学道,后又与道友共游峨眉山。
李白思想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内容摘要: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与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和精神风貌。
通过他的诗,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李白人生的复杂及多样化的思想,认识了李白在坎坷中豪放、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人生积极进取、追求人生理想的人格魅力,给后世人们在精神上和文学创作上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李白思想多样性复杂性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
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
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少年时代的李白学习范围就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深受其中儒家、道家的思想影响并“好剑术”。
《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问道;又有建立功业的政治抱负。
同时由于李白的性格所然,自幼就喜好游历,二十岁以后,他就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戴天山、青诚诸名山,“十五游神仙”《感兴》其五就是他当年生活的写照,李白青少年时期的这些生活经历,既开阔了他的眼界,培养了他热爱祖国的思想和酷爱自由、浪漫不羁的性格特征,也给他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埋下了隐遁出世、求仙访道、纵情行乐等思想根源,形成了他多样化与复杂化的思想。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研究
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是中国传统诗歌写作中的一种流行方式,为提高
诗歌鉴赏水平,深入了解李白诗风是重要的。
一、李白的浪漫主义思想
李白具有浪漫主义的思想,主张人类尽情抒发自我真实感受,拒绝保守,充分展示个性主观自由,表达多姿多彩的生活意义。
他的诗歌充
分展示了浪漫主义的人文关怀,他重视人类的天性,主张把心灵对美
好的表达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他以诗友为友谊伴侣,热衷于思考、自
由斗争,在灵魂世界里徜徉、自由奔放,以及情感真挚、品生育果真。
二、诗歌运用情态
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在诗歌运用情态方面具有明显特点:他重视情态的
运用,一方面表达对自然美的抒情感受,另一方面表达生活中的现实
痛苦,展示渴望变革的强烈愿望;他的情感主观、表达随意,客观描
绘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不断彰显出贴近自然、超脱封建的理
想情怀;他的情态表达也有浓郁的禅宗新,明显的新时期玄思浓重的
影子;他的语言在诗性之上加上无尽的想象,令人神魂颠倒。
三、结语
以上分析表明,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在拉开中国传统诗歌编写方式的序幕,它不仅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而且极大震撼了后世的
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艺术家,为文艺复兴做出贡献。
成才之路【才苑广角】从课内的诗歌阅读到课外的诗词积累,李白的诗歌颇受一些学生的喜爱和关注。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国家的强大激励着他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使他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
李白才华横溢,兼有治世报国的愿望、仗剑天涯的豪气,然而,李白一生活动主要在唐代中期的玄宗、肃宗时代,此时的唐王朝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由于君王怠政、奸臣当道,使李白不得重用,郁郁不得志。
皇帝的怠政、权贵的奸佞使自称其抱负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李白受到压抑和排挤,使他的才华不能施展。
李白远大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但他又矢志不移地追求着,这种矛盾和遭遇,再加上他独特复杂的生活经历,就构成了他思想上极为矛盾的特点。
一方面,他不仅接受了儒家的“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还接受了道家的特别是庄子的“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
同时,他还深受游侠、刺客、隐士等思想的影响,有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李白的这种矛盾心理在他的诗中往往呈现出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
在他的名作《将进酒》中,开头的几句诗,给人一种慨叹人生如流水消逝、年华易过的凄凉之情,诗中他劝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似乎是借酒浇愁,排遣烦忧,又似乎安于颓废享乐的消极感叹。
然而,作者笔调突然一转,写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积极进取的诗句。
这像黄河一样奔腾跳动的感情,如此变幻莫测,使读者的心情随着这情感变化而起伏,冲淡了前面诗句在读者头脑中留下的阴影,强烈的信心代替了消极的悲叹。
由于李白的浪漫主义不是凭空臆造、虚无缥缈的,而是有其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因而,他的诗歌从这种跳脱变化的特点继续发展,就使他在创作上同时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方法。
如《古风》第十九首,既想象夸张又非常写实,诗的前部分写作者幻想中遨游独立的情趣,“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真可谓天广任我游,地阔任我骋,一副清闲自在不问人间万事、不食人间烟火的潇洒天上仙人的风貌。
【导语】此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由、美好的⽣活理想的追求。
下⾯是⽆忧考分享的李⽩古诗《江上吟》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江上吟》 唐代:李⽩ ⽊兰之枻沙棠⾈,⽟箫⾦管坐两头。
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有待乘黄鹤,海客⽆⼼随⽩鸥。
屈平辞赋悬⽇⽉,楚王台榭空⼭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亦应西北流。
【译⽂】 在⽊兰为桨沙棠为⾈的船上,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分别坐两头。
船中载着千斛美酒和美艳的歌妓,任凭它在江中随波逐流。
天上的仙⼈也要等待黄鹤才能在太空翱翔,我这个海客则是坦荡⽆忧的与⽩鸥嬉游。
屈原的词赋⾄今仍与⽇⽉争光,永垂不朽;⽽楚王曾建宫观台榭早已荡然⽆存。
我诗兴浓烈之时,落笔可摇动五岳,诗成之后,啸傲之声,直凌越沧海。
功名富贵若能常在,汉⽔恐怕就要西北倒流了。
【注释】 江上吟:李⽩⾃创之歌⾏体。
江,指汉江。
此诗宋本、王本题下俱注云:⼀作“江上游”。
⽊兰:即⾟夷,⾹⽊名,可造船。
枻:同“楫”,⾈旁划⽔的⼯具,即船桨。
⽊兰枻、沙棠⾈:形容船和桨的名贵。
⽟箫⾦管:⽤⾦⽟装饰的箫笛。
此处指吹箫笛等乐器的歌妓。
樽:盛酒的器具。
置:盛放。
千斛:形容船中置酒极多。
古时⼗⽃为⼀斛。
妓:歌舞的⼥⼦。
乘黄鹤:⽤黄鹤楼的神话传说。
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黄鹤⼭上,下临江汉。
旧传仙⼈⼦安曾驾黄鹤过此,因⽽得名。
⼀说是费⽂祎乘黄鹤登仙,曾在此休息,故名。
海客:海边的⼈。
随⽩鸥:⼀作“狎⽩鸥”。
屈平: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诗⼈,著有《离骚》《天问》等。
台榭:台上建有房屋叫榭。
泛指楼台亭阁。
楚灵王有章华台,楚庄王有钓台,均以豪奢。
兴酣:诗兴浓烈。
五岳:指东岳泰⼭,西岳华⼭,南岳衡⼭,北岳恒⼭,中岳嵩⼭。
此处泛指⼭岳。
凌:凌驾,⾼出。
沧洲:江海。
古时称隐⼠居处。
汉⽔:发源于今陕西省宁强县,东南流经湖北襄阳,⾄汉⼝汇⼊长江。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讴歌理想,抒发悲愤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
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也不屑于与俗沉浮。
现实的黑暗使他李白图片理想幻灭,封建礼教等级制度的束缚使他窒息,他渴望个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
其表现方式或纵酒狂歌,寻仙学道,然而,酒既无法销愁,神仙更虚无飘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
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
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
揭露现实,抨击时政这是李白对社会的愤怒抗争,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体现。
他反对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揭露将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骄纵,宦官权势炙手可热……通过对政事朝纲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实地观察,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洞幽烛微,在当时诗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祸乱将作。
“安史之乱”爆发,他的爱国热情因此升华,摆脱了用藏出处的矛盾。
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情绪起伏,充满矛盾他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庸俗卑恭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所以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齐一万物、逃避现实等消极颓废思想,这在封建社会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李白诗歌今存近千首,内容相当广泛。
讴歌理想,抒发悲愤,是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功业自许,一生始终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大鹏、天马、雄剑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上李邕》)“天马来出月支窟……神行电迈蹑恍惚。
”(《天马歌》)“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赠张相镐》其二)渴望建立惊世骇俗的功业。
他要仿效谢安“暂因苍生起,谈笑安黎元”(《书情赠蔡舍人雄》),希望像“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的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驰骋才能,然后追踪鲁仲连“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旁。
”(《赠张卫尉卿》)但那时的唐玄宗,已不再励精图治。
李白报国无门,理想破灭。
他强烈抗议社会的不公:“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送蔡山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其2);尖锐地揭露统治者“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15);愤怒地控诉奸邪当道:“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劳”(《古风》其37)。
《行路难》其一集中地表现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交织着失望和自信,既有愤怒的抗争,又有执着的追求,是他的崇高理想与黑暗现实相撞击后发出的电闪雷鸣,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重要特色。
他觉得凭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卑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摘要: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另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歌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统一。
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
这一时代特点结合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表现出了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诗风;艺术特色;成因;艺术成就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
他在《江上吟》中说自己写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
”诗圣杜甫也高度称赞他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是他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纵观李白诗歌作品,我们不难看出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了李白浪漫主义精神,包括“安社稷”、“济苍生”的人生理想;在政治上敢于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狂放不羁、追求个人自由;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
一、李白诗歌概述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
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他的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他的诗歌无论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这种色彩使诗歌呈现出山呼海啸的气势,有先声夺人的力量,也使感情的表达喷薄而出,一泻千里;李白的诗歌雄奇奔放,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瑰的想象,创造出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的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多彩,体现的风格多种多样,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既想象丰富,又语言轻快;且音律和谐多变。
“气象雄浑,豪放飘逸”是李白浪漫主义特色的鲜明概括。
二、浪漫主义诗风的表现手法李白的诗作,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诗仙李白热情豪放自信而又失落的一生诗仙李白热情豪放自信而又失落的一生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汉族,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开元十三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
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对李白《行路难》的赏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二】《行路难》是《乐府》集杂曲,本为汉代歌谣,内容倍言世路难及离别伤悲之意。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诗人入长安而不断遭到权贵排挤谗谄的时候。
诗中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全诗的思路紧紧围绕主观和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迅速展开,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第二首中说:“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后一句用汉代贾谊遭受元老贵臣忌恨排挤的典故,意思很明白。
诗人在得到玄宗征召时,曾作诗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蓬蒿人”指居处于草野间的人。
诗人如此兴奋,是因为他以为从此可以由布衣而卿相,走上实现政治抱负的道路。
他怀着一腔热望来到长安,看到的是贤愚不分的现实:“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燕雀做巢于梧桐之上,鸾凤却栖止于草丛之中。
遭遇的则是不断射来的明枪暗剑:“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简直无法再在长安驻足,只好“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了。
这不能不使诗人心中充满愤懑之情。
其一诗共十四句可分为三段,每一段的前一部分都侧重写客观现实,后一部分侧重写自己的主观感情,表现对理想的追求。
本诗是一首抒情之作,主要通过意象组合,构成可感的诗歌形象予以表达。
揭示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理解诗歌主旨的基本途径。
第三句写不能食,重叠两个动作,“停杯”、“投箸”,属细节描写第四句写激动之情,排比三种情态,“拔剑”、“四顾”、“心茫然”,都是用浓墨重笔,勾勒得异常醒目,给人印象强烈。
这四句显然受到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诗句的影响,但已带有唐人诗的流宕风华。
诗从愤懑情绪发端,倾泻而出,很有气势。
诗人的愁苦从何而来呢?接着的两句写情绪产生的.根源,落到行路难本题。
毕业论文思路论李白诗歌的特色一、序论1、提出中心论题2、说明写作意图二、本论从李白诗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等方面来论述,并分别举例说明。
(一)现实主义特色(1)对国家的热爱,对现实的批判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曾写下了《行路难》等一系列的著名诗篇。
李白的一生有伟大的抱负,但残酷的现实使他不能让自己的才学报效国家。
胸中积了难以言说的痛苦和愤怒,愤怒出好诗,他所写下的诗被称为“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在诗中就阐述了现实的残酷。
(2)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长江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市场诗人蔑视功名利禄,追求自己理想的豪情壮志。
(二)浪漫主义特色杜甫和他是知己,最了解他的诗,杜甫称赞他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哭鬼神”。
(1)浪漫主义形成的原因(2)丰富的想象,喷发式的情感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丰富的想象,李白诗歌中的想象一是丰富,二是奇特。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名篇,写的是梦境。
诗人以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和绚烂多彩的神仙境界,而这实际是诗人用以同黑暗现实相对立的一个“理想王国”。
诗中写梦醒后对梦境的议论更直接表示了他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斗争精神。
他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都具有瑰奇宏廓的特点,令人叹为观止。
(3)大胆地夸张,闪耀迷离的章法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中,“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4)形象而生动的比喻也是构成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重要因素。
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