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笔记参考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13.60 KB
- 文档页数:1
五上语文第7课课堂笔记
以下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的课堂笔记:
- 会认字:鸵、赢、冠、瀚
- 多音字:冠(guān 鸡冠;guàn 冠军);喷(pēn 喷水;pèn 喷香)
- 近义词:奋力—努力、移动—挪动、摆脱—挣脱
- 反义词:移动—静止、摆脱—依附
- 词语解释:猎豹:一种食肉动物,躯干长1-1.5 米,四肢细长,善于奔跑,时速可达110 千米。
鸵鸟:鸟,是现代鸟类中体形最大的,高可达3 米,善于跑步和飞行。
-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3):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指出猎豹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第二部分(4-9):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指出猎豹不是宇宙中跑得最快的,还有比猎豹速度更快的事物。
- 中心思想:本文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依次讲述了猎豹、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的速度,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 写作特点:(1)题目设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让人感受猎豹速度之快。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国大典》笔记一、文章主旨本文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描述了中国人民在历史转折点上的重要时刻的情感和经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重要性。
二、重点词语解释1.典礼:隆重举行的仪式,形式隆重。
2.汇集:聚集。
3.瞻仰:恭敬地看。
4.肃立:恭敬地站在原地,保持安静。
5.飘拂:轻轻飘动。
6.汇集:聚集。
7.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大,声势浩大。
8.浮想联翩:头脑中涌现出许多想象和联想。
9.雄伟:气势雄壮,非常壮观。
10.端庄:端正庄重,不轻浮。
三、段落大意1.第一段(1-4):交代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和人数等基本信息,描述了会场布置和人们的心情。
2.第二段(5-10):描述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群众的热烈反应和毛主席的言行举止。
3.第三段(11-13):描述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人们的感受和心情。
4.第四段(14-15):描述大典结束时的情况,群众的欢声雷动和庆祝活动。
四、问题思考1.开国大典的意义是什么?答: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要时刻。
同时,开国大典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了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文章中使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如“排山倒海”、“雄伟壮观”等词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会场的氛围和人们的情感。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与新中国的成立进行对比,突出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六年级上册语文笔记第7课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课是《爱之链》,下面是对这篇课文的笔记:一、生字注音
乔依(qiáo yī)
颠簸(diān bǒ)
寒颤(hán zhàn)
餐馆(cān guǎn)
破旧不堪(pòjiùbùkān)
荒郊野外(huāng jiāo yěwài)
咖啡(kāfēi)
香烟(xiāng yān)
工资(gōng zī)
钞票(chāo piào)
怀孕(huái yùn)
蹭破(cèng pò)
诊所(zhěn suǒ)
凄凉(qīliáng)
闭塞(bìsè)
亲吻(qīn wěn)
潸然泪下(shān rán lèi xià)
二、词语解释
颠簸:上下震荡。
寒颤:冷得颤抖,形容非常寒冷。
餐馆:提供餐饮服务的场所。
荒郊野外:远离城市的郊外。
咖啡:一种苦味饮料,常加牛奶、糖等。
钞票:纸币。
蹭破:轻微的擦伤。
诊所: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
凄凉:荒凉冷落。
闭塞:交通不便,消息不灵通。
潸然泪下:形容眼泪流下来。
无亲无故:没有亲属或朋友的关系。
魂都飞了:形容极度惊恐或兴奋。
第 7 课笔记
一、动乱与灾难
1、“文革”发动的原因:毛泽东对阶级形势估计过于严重,想通过“文革”来“防修”、“反修”。
2、“文革”的开始:1966年“中央文革小组”成立,对刘、灯、邓进行错误斗争。
3、全面内乱
①红卫兵运动
②一月风暴:1967年,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夺取上海党政大权,夺权风暴席卷全国。
③“二月逆流”
(PS:刘少奇冤案——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二、粉碎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林彪反革命集团
1、两大反革命集团
四人帮
(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
2、九一三事件——宣告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没
(PS:四五运动)
3、粉碎“四人帮”——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
(华国锋、叶剑英)
增补知识:
“文革”性质
——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一场内乱。
历史教训:
必须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对毛泽东的一生进行科学的评价(作业)。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课堂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2. 文体:演讲词。
演讲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具有针对性、鼓动性、通俗性等特点。
二、字词积累。
1. 字音。
- 旁骛(wù):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
- 亵渎(xiè dú):轻慢,不敬。
- 强聒不舍(gu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强聒,过分啰嗦。
2. 词义。
-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 不二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三、文章结构与内容分析。
1. 提出中心论点(第1段)- 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 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简洁明了,总领全文。
2. 论述有业之必要(第2 - 5段)- 第2段:引用孔子的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和“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从反面论证无业的害处,强调有业的重要性。
- 第3段:引用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的事例,从正面论证有业的重要性。
- 第4段:作者阐述自己的观点,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强调了“有业”是做人之本。
- 第5段:得出结论“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
3. 论述敬业的重要性(第6 - 7段)- 第6段:- 解释什么是敬业。
“主一无适便是敬”,即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 引用朱熹的话“主一无适便是敬”作为道理论据,阐述敬业的含义。
- 列举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说明职业的神圣性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强调职业平等的观念。
- 第7段:- 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呢?作者认为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第七课散文诗二首笔记一、重点字词1. 飘荡:随风飘动,摇曳不定。
2. 荫蔽:遮蔽,隐蔽。
3. 妄弃:随便丢弃。
4. 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5. 风姿:风度、仪态。
6. 眷恋:爱慕并依恋着。
7. 绚丽:耀眼而华丽。
8. 倘若:如果,假如。
9. 沐浴:洗澡,泛指受日光照射或水的洗礼。
10. 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11. 倘若:如果,假如。
12. 眷恋:爱慕并依恋着。
二、文学常识《金色花》是印度作家泰戈尔所写,诗歌想象丰富,篇幅短小,语言活泼,生动有趣,意蕴深长。
《荷叶·母亲》是冰心所作,作者借荷叶比喻母亲,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两篇诗都是现代散文诗中的经典之作。
三、主旨和结构《金色花》通过想象将儿童与母亲变成了一朵朵金色花,表达了母子情深和对母亲的爱和感恩之情。
文章结构为总分总,开头结尾呼应,中间三段描写想象的情景。
《荷叶·母亲》通过观察荷叶与莲花的生长和形象比喻母亲对儿女的照顾和庇护,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文章结构为总-分-总,开头结尾呼应,中间三段分别描写荷叶与莲花、风雨中荷叶庇护莲花、母亲照顾儿女的情景。
四、问题解疑1. 《金色花》中为什么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答: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因为金色花在印度圣树上象征着高洁和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和感恩之情。
孩子希望自己能够像金色花一样为母亲带来幸福和快乐。
2. 《荷叶·母亲》中作者为什么把荷叶比喻成母亲?答:作者把荷叶比喻成母亲,是因为荷叶在荷塘中起到了庇护的作用,就像母亲在家庭中保护儿女一样。
同时荷叶的形象也与母亲的形象相似,都是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的存在。
3. 《金色花》中“我”与“妈妈”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答:《金色花》中通过描写“我”变成金色花与妈妈玩乐的情景,表达了母子情深和对母亲的爱和感恩之情。
文章中“我”与“妈妈”的关系是紧密而和谐的。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笔记
一、文学常识
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第七课是《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是著名女作家萧红。
萧红是现代著名女作家,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二、课文解读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描述与鲁迅先生的一些交往片段,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文章中,作者选取了多个生活场景,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形象,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三、重点字词
在课文中,有一些重点字词需要注意,例如: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言简意赅:语言简练而意思完备。
赋闲:指没有职业在家闲着。
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或完全不一样。
忌讳:指因风俗习惯或畏惧权势而对某些不吉利的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忌。
邂逅:指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
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四、问题思考
在阅读课文后,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鲁迅先生有哪些生活细节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细节反映了鲁迅先生哪些特点?
通过阅读课文,你如何理解鲁迅先生“把一切都献给了人民”这句话的含义?
萧红是如何通过选取多个生活场景来展现鲁迅先生形象的?这些场景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
历史第七课笔记
历史第七课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历史第七课笔记
第七课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 建立时间:1368年
2.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3. 都城:南京(后迁都北京)
4. 明朝的统一:消灭北元残余势力,统一全国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
1. 废除丞相制度
2. 设立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 设立锦衣卫和东厂等特务机构
4. 设立内阁制度
三、明朝的经济
1. 农业:推广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等,提高粮食产量
2. 商业:出现商业市镇,货币经济发达,出现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3. 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如苏州的丝织业、景德镇的瓷器业等
四、明朝的文化
1. 思想: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王阳明心学逐渐兴起
2. 教育:科举制度发展完善,建立国子监等教育机构
3. 文学:出现小说等文学形式,如《水浒传》、《西游记》等
4. 科技:出现《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同时出现一些民间工艺品,如景泰蓝、宣德炉等
五、明朝的对外关系
1. 与日本、东南亚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开展贸易往来
2. 与蒙古关系紧张,曾发生多次战争
3. 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增多,如与葡萄牙、荷兰等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以下是初一语文第七课的笔记,供您参考:
一、文章主题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和困难,以及如何通过努力和坚持克服这些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的故事。
二、重点词汇
挫折:遇到失败或失意时感到不快或失望的情绪。
困扰:因各种问题而感到烦恼和不安。
顽强:坚定不移,不屈不挠。
信念:对某种思想或理想的坚定信仰和追求。
成就:取得的成绩或胜利。
三、文章结构
第一段:介绍作者成长经历中的挫折和困难。
第二段:描述作者如何通过顽强的努力和坚持克服困难。
第三段:强调作者所秉持的信念,即认为自己可以战胜困难。
第四段:介绍作者取得的成功,以及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
四、好句赏析
1. “虽然有挫折和困扰,但我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面对困难时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决心,也表明了作者对自己的梦想的执着追求。
2. “只要相信自己,坚持努力,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这句话是作者所秉持的信念,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以及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
3. “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我终于取得了自己想要的成就。
”这句话强调了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自豪感。
五、心得体会
本文让读者明白了一个道理,即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从挫折中吸取教训,勇敢面对挑战,永不放弃自己的梦想。
年级上册第七课课堂笔记以下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课《蟋蟀的住宅》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一、多音字弹:子弹;弹琴二、近义词慎重—谨慎;宽敞—宽阔;隐蔽—隐藏干燥—干旱;平整—平展;柔弱—虚弱三、反义词慎重—轻率;粗糙—细腻;干燥—湿润四、句子解析1.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这是一个比喻句,把“草”比作“门”,形象地写出了蟋蟀住宅的门口被草掩盖的样貌。
2. 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明了蟋蟀的出名不单是因为它的歌喉,更是因为它的住宅。
3. 屋子内部没什么布置,墙壁光滑、干净,地面尤其如此。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蟋蟀住宅的干净整洁的特点。
4.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这句话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住宅,突出了蟋蟀住宅结构的复杂和精细,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5. 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这句话用“柔弱”形容蟋蟀的工具,突出了人们对它劳动成果的惊奇和敬佩。
6. 假使把它的一生比作人的生活,那么它的出生地就等于我们的家乡,所以它要建造固定的住宅。
这句话将蟋蟀的一生与人的一生进行对比,突出了蟋蟀建造固定住宅的重要性。
同时,“家乡”一词也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和关注之情。
7. 在深夜里,它热忱地工作着,营建着自己的住宅。
这句话用“热忱”形容蟋蟀的工作态度,突出了它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同时,“营建”一词也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8.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
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
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这句话详细描写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和形容词来形容蟋蟀的动作和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它工作的辛苦和不易。
同时,“强有力”、“倾斜”等词语也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第七课《散文诗二首》笔记在学习第七课的时候,那可真是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经历。
这两首散文诗,一首是泰戈尔的,另一首是冰心的。
先来说说吧,读着这首诗,我仿佛能看到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悄悄地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了捉迷藏。
诗中的孩子,为了让妈妈在做祷告、读书的时候能嗅到花香,就偷偷变成花,静静地陪伴着妈妈。
这孩子的心思可真细腻呀!我就在想,要是我也能有这样神奇的能力,能变成个啥来陪伴我妈妈,那该多有意思。
记得有一次,我妈在厨房做饭,那油烟呛得她直咳嗽。
我当时就想,要是我能变成一阵风,把那油烟都给吹跑就好了。
或者变成一台超级厉害的抽油烟机,把所有的油烟都吸得干干净净,让妈妈能舒舒服服地做饭。
再看,冰心把母亲比作荷叶,自己是那红莲。
当红莲被风雨打得左右攲斜时,荷叶勇敢地护在红莲上头。
这画面感简直太强了,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自己的妈妈。
有一回,我在外面跟小伙伴玩,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破了皮,疼得我直掉眼泪。
回到家,妈妈看到我这副惨样,那心疼的眼神,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她一边轻轻吹着我的伤口,一边小心翼翼地给我消毒、包扎,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小心哟!”那一刻,我觉得妈妈就像那片荷叶,而我就是她要保护的红莲。
在学习这两首散文诗的过程中,我还特别注意到了泰戈尔和冰心的写作手法。
泰戈尔用那充满童趣的想象,把孩子变成金色花的情节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读着读着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而冰心呢,则是用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和伟大。
老师在课堂上讲这两首诗的时候,那叫一个激情澎湃。
他的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就像在给我们演奏一首动听的乐曲。
我呢,眼睛紧紧盯着课本,耳朵竖得直直的,生怕错过一个字。
课后,我还专门找了一些泰戈尔和冰心的其他作品来读。
越读越觉得,他们的文字就像是有一种魔力,能把我带进一个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通过这第七课的学习,我明白了,散文诗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寄托。
四年级上册课堂笔记第七课一、生字词。
1. 认读生字。
- 唤(huàn):呼叫,喊。
如“呼唤”。
- 纪(jì):纪律,也可用于表示纪年等。
这里“世纪”表示一百年。
- 技(jì):技能,技术。
像“科技”一词。
- 改(gǎi):改变,更改。
- 程(chéng):路程,也可表示程序等,如“工程”。
- 超(chāo):超过,超出。
- 亿(yì):数目单位,一亿。
- 核(hé):核心,也指原子核等。
如“核能”。
- 奥(ào):深奥,奥秘。
- 益(yì):益处,利益。
- 联(lián):联系,关联。
- 质(zhì):质量,本质。
- 哲(zhé):哲理,哲学。
2. 多音字。
- 便:biàn(方便、便利);pián(便宜)二、词语理解。
1. 呼风唤雨。
- 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
在课文中形容20世纪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2. 世纪。
- 计算年代的单位,一百年为一个世纪。
3. 发现与发明。
-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
例如,科学家发现了新的星球。
- 发明:创造出从前没有的事物或方法。
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三、文章结构与内容。
1. 总起(第1自然段)-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开篇直接点明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2. 分述(第2 - 4自然段)- 第2自然段。
- 运用对比的手法,将人类在20世纪以前的生活和20世纪的生活进行对比。
20世纪以前,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而20世纪,人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把这些幻想变成了现实。
- 第3、4自然段。
- 具体介绍了20世纪人类的科学技术成就。
如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七年级语文第七课散文诗二首笔记1. 作者简介。
-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他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作家。
泰戈尔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母爱、童真的赞美,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2. 诗歌内容。
- 情节梳理。
-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故事。
孩子先是悄悄开放花瓣,看着母亲工作;接着在母亲祷告时,散发香气;然后在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最后在母亲拿了灯到牛棚时,突然出现在母亲面前,求母亲讲故事。
- 主题思想。
- 通过孩子的调皮与对母亲的爱,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孩子变成金色花,象征着孩子对母亲的爱就像金色花一样美丽、圣洁,同时也表现出孩子的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 写作手法。
- 借物抒情:借助金色花这一形象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的花,美丽、圣洁,用它来代表孩子纯真美好的心灵和对母亲深深的爱。
- 细节描写:如“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通过描写母亲沐浴后的形象以及孩子散发香气让母亲嗅到等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孩子的俏皮和对母亲的爱。
1. 作者简介。
-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她的作品以歌颂母爱、童真和自然著称,笔调柔和细腻,感情真挚动人。
2. 诗歌内容。
- 情节梳理。
-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了雨中的红莲。
在大雨倾盆时,红莲被打得左右攲斜,而荷叶倾侧过来覆盖在红莲上面。
- 主题思想。
- 以荷叶喻母亲,红莲喻孩子,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母亲就像荷叶一样,在孩子遇到困难和危险时,总是默默地给予保护。
- 写作手法。
- 象征手法:荷叶象征母亲,红莲象征孩子,风雨象征人生中的困难与挫折。
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三年级下册第七课鹿角和鹿腿笔记一、生字词。
1. 会认的字。
- 皱(zhòu):皱纹。
可通过“皮”加上“刍”来记忆,“刍”像两只手在拔草,与皮肤有了褶皱的感觉联系起来。
- 配(pèi):配合、搭配。
如“配角”“配对”。
- 怨(yuàn):怨恨、埋怨。
- 狮(shī):狮子。
注意“狮”是左右结构,左边是“犭”。
- 逼(bī):逼近、逼迫。
2. 会写的字。
- 鹿:半包围结构。
书写时要注意笔顺,先写广字头,再写里面的“比”。
“鹿”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动物,很多与鹿有关的字都有特殊含义,如“麓”(山脚下)。
- 塘:左右结构,左边是“土”,右边是“唐”。
组词“池塘”,是蓄水的坑洼,与土有关。
- 映:左右结构,左边是“日”,右边是“央”。
表示因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如“倒映”。
- 欣:左右结构,左边是“斤”,右边是“欠”。
“欣”有高兴、喜爱的意思,如“欣赏”“欣然”。
- 赏:上下结构,上面是“尚”,下面是“贝”。
在古代,贝是货币,有价值的东西才值得欣赏,所以是“贝”字底。
组词“观赏”“奖赏”。
- 匀: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勹”,里面是“二”。
表示平均、使平均,如“匀称”。
- 致:左右结构,左边是“至”,右边是“攵”。
有给予、达到等意思,如“精致”“致力”。
- 配:左右结构,左边是“酉”,右边是“己”。
注意“酉”字的写法,不要写成“西”。
- 传:多音字,在“传说”中读“chuán”,在“传记”中读“zhuàn”。
左右结构,左边是“亻”,右边是“专”。
- 哎: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艾”。
是叹词,表示惊讶或不满意等情绪。
- 狮:左右结构,左边是“犭”,右边是“师”。
- 叹:左右结构,左边是“口”,右边是“又”。
表示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如“叹气”。
二、词语理解。
1. 匀称。
- 意思:均匀;比例和谐。
例如“她身材很匀称,看起来很健康。
”2. 抱怨。
- 意思: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回忆我的母亲笔记一、作者简介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二、字词积累1. 佃农(diàn nóng):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2. 劳碌(láo lù):事情多而辛苦。
3. 私塾(sīshú):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4. 周济(zhōu jì):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5. 宽厚(kuān hòu):①宽而厚。
②(待人)宽容厚道。
6. 仁慈(rén cí):仁爱慈善。
7. 连夜(lián yè):①当天夜里(就做)。
②接连几夜。
8. 慰勉(wèi miǎn):安慰勉励。
9. 不辍(bù chuò):不停。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 1 段):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 2—13 段):叙述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 第 2—7 段:写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
- 第 8—13 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支持作者参加革命的精神。
第三部分(第 14—17 段):抒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主题归纳本文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五、写作特色1. 以时间为线索,条理清晰。
2. 语言质朴、真挚,饱含深情。
3. 通过典型事例展现人物品质。
六、重点语句赏析1. “母亲是个好劳动。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7课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2. 文体。
-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二、生字词。
1. 字音。
- 交卸(xiè):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 奔丧(sāng):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 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 赋闲(fù):指没有职业在家闲着;失业在家。
- 颓唐(tuí):衰颓败落。
- 琐屑(xiè):细小而繁多(的事)。
2. 字形。
- “藉”与“籍”:“狼藉”的“藉”不能写成“书籍”的“籍”。
- “卸”:左边是“卩”,不要写成“阝”。
三、文章结构。
1. 开篇点题(第1段)- 开篇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直接点明主题,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与“背影”这一形象联系起来。
2. 回忆往事(第2 - 6段)- 交代家境(第2段)- 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中光景惨淡,为下文写父子分别做铺垫。
- 浦口送别(第3 - 6段)- 望父买橘(第3 - 5段)- 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父亲送“我”到浦口车站,“我”看到父亲穿过铁道去为“我”买橘子的背影。
通过对父亲的外貌(“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动作(“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描写,细致地刻画了父亲的形象。
- 父子分别(第6段)- 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表现出“我”对父亲的不舍与牵挂。
3. 别后思念(第7段)- 结尾处再次提到“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照应开头,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
四、描写方法。
1. 外貌描写。
初一语文第七课课堂笔记1. 作者简介。
-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
2. 字词积累。
- 匿笑(nì xiào):偷偷地笑。
- 祷告(dǎo gào):向神祈求保佑。
- 嗅(xiù):闻(气味)。
3. 诗歌内容。
- 主题思想:通过写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的过程,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热爱、亲昵,展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 情节结构:- 开篇描绘孩子变成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这是孩子的调皮与快乐,同时也为下文与母亲的互动做铺垫。
- 当母亲寻找孩子时,孩子“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体现了孩子的天真顽皮,他享受着这种与母亲捉迷藏的乐趣。
- 孩子在母亲做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儿”,散发香气,为母亲送去美好的祝福,表现出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
- 最后孩子恢复原形,求母亲讲故事,母亲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种对话充满了亲昵之感,母子间的感情在这种互动中更加深厚。
4. 写作特色。
- 想象奇特:孩子变成金色花这一想象充满了奇幻色彩,这种独特的想象既符合孩子天真的心理,又将孩子对母亲的爱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 以儿童的视角叙事:整首诗以孩子的口吻和视角展开,充满了童真童趣,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孩子对母亲的那种纯真的情感。
- 借物抒情:借助金色花这一美好的形象来抒发孩子对母亲的爱,金色花美丽、圣洁,象征着孩子对母亲纯洁、美好的爱。
1. 作者简介。
-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她的作品充满了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赞美。
2. 字词积累。
- 并蒂(bìng dì):并排地长在同一茎上的两朵花。
- 花瑞(huāruì):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或花带来的好预兆。
- 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这里指含苞未放。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课笔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笔记
主题归纳:
课文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透过简洁、生动地描述可以看到一幅幅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美好画面,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点燃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二部分(2自然段):写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的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3——4自然段):揭示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第四部分(5自然段):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7课笔记第七课《呼风唤雨的世纪》四年级上册语文书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变化。
以下是我对这篇课文的笔记:1. 课文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描述了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科学技术在20世纪的发展和应用,包括通讯、交通、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展望了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前景。
2. 重点词汇:呼风唤雨:比喻具有非凡的能力,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社会。
世纪:一个世纪表示一百年,是计算年代的单位。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之前未知的事物。
发明:创造出之前不存在的新事物或方法。
创造:想出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新的途径等。
改观:情况或看法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 精彩句子:“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句话表达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迅猛和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这句话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4.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描述了科学技术在20世纪的重大发现和发明,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展望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前景,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除了以上内容,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例如,课文中提到了许多具体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如电视、电脑、飞机、电灯等,这些都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课文也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指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除了掌握生字、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还可以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六年级上册第7课的课堂笔记一、生字词。
1. 字音字形。
- 蔓(màn):注意不要读成“wàn”,“蔓”在“蔓延”一词中读“màn”。
- 矮(ǎi):左右结构,“矢”字部。
- 礁(jiāo):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左边是“石”,表示与石头有关,右边是“焦”。
2. 词语理解。
- 碧空如洗:蓝色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
形容天气晴朗。
-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 瓜秧拖蔓:瓜秧的茎蔓已经开始拖爬了。
“拖蔓”形象地写出了瓜秧生长的状态。
二、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第1 - 7自然段):宝石岛战士小高探亲回来带小昆虫上岛。
- 这部分通过描写小高回岛时的情景,设置悬念。
如“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引发读者的好奇,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呢?2. 第二部分(第8 - 17自然段):在岛上开尝瓜会,了解到战士们种瓜的不易并点明带昆虫上岛的原因。
- 在尝瓜会上,战士们品尝着自己辛苦种出的西瓜,“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通过战士们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他们对西瓜的珍惜。
- 然后通过对话揭示了岛上种瓜的困难,如“西瓜嫌我们的岛艰苦,不愿在这里安家”,原来是因为没有昆虫授粉,所以小高才带昆虫上岛。
3.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看到蝴蝶扇动翅膀,联想到战士们就像这彩色的翅膀,在海岛上安居乐业。
- 结尾以“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象征着战士们在海岛上的美好生活,他们像这彩色的翅膀一样,给海岛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三、主题思想。
1.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宝石岛战士小高带昆虫上岛,帮助岛上的西瓜授粉的故事,赞扬了边防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
2. 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海岛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们为了保卫和建设祖国海岛甘愿奉献的精神。
7尊严
1.课文简说。
本文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
故事的开头给我们描绘这样一个画面:一群难民受到善良的沃尔逊人的款待,狼吞虎咽地吃着食物。
接着,故事里的难民群体中出现了一个例外的年轻人。
与其他难民不同的是,他要求镇长给他活干,如果不让他干活,就不吃不劳而获的食物。
镇长最后只得答应让他为自己捶背。
之后年轻人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故事的结尾是富有戏剧性的,镇长的一双慧眼发现哈默美好的人品,并留他在庄园,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是一种尊严,这正是哈默与众不同的人格,也正因为哈默这种人格,他得到别人的赏识和尊重。
本文对哈默的形象是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致的描写来体现的。
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
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强、自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这是杰克逊对自己女儿说的话。
“现在什么都没有”,说明哈默目前是个难民,是个一无所有的穷人,可是说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拥有大批财产和亿万金钱的人,而是指拥有尊贵的人格的人。
哈默正是具有这种尊严的人。
他不因穷困潦倒而自悲、向他人乞哀告怜,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去换取应得的酬劳,只有这样,才觉得舒心、踏实。
杰克逊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觉得这个年轻人有骨气,目前的穷困是暂时的,凭他的骨气和毅力,能创造出财富。
在杰克逊眼里,一个懂得尊严的人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同时也说明了杰克逊是一位懂得什么是尊严的人。
(2)对词语的理解。
喉结:成年男子颈部由甲状软骨构成的隆起物。
疲惫不堪:“疲惫”是非常疲劳的意思,“堪”是能忍受的意思。
“疲惫不堪”即疲劳得不能忍受了。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