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七课 亲情之爱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让家更美好》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
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让家更美好》是一课关于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亲情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和爱护家人,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逐渐懂事,对家庭和亲情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家庭关系紧张、不尊重家人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关系,培养良好的亲情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庭关系的重要性,理解亲情之爱的内涵,学会珍惜和爱护家人。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和谐的家庭关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亲情之爱的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家庭温馨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呈现一个关于家庭关系的故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表现,引导学生认识到亲情的重要性。
3.讨论探究:分组讨论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引导学生提出建议和措施。
4.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关于家庭亲情的手工制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亲情之爱的内涵。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什么是家庭。
2.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
3.了解中华文化中“家”的意味。
能力目标1.明确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知道“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
3.能够做到孝亲敬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家庭、热爱亲人的道德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
难点明确中国家庭文化中“孝”的精神内涵。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等内容的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汉字“家”的多种写法及与“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营造氛围“走过的世界不管多辽阔,心中的思念还是相同的地方”,《回家》这首歌曲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二、课文研讨,问题导读活动一:生命的居所【过渡】提起“家”,同学们都说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问你什么是家,家对你意味着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1.什么是家庭(1)研读教材第71页正文。
问题引导:一般来说,家庭的含义是什么?问题提示: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追问:家庭通常包括哪些关系?问题提示: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成员之间有多种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祖孙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等。
家庭成员越多,家庭关系往往越复杂。
(2)活动拓展阅读教材第71页“运用你的经验”的内容,思考:①你倾向于教材中提及的哪种“家”的含义?②你认为“家”的含义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2.家庭的作用(1)研读教材第72~73页正文。
问题引导:①为什么说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②为什么说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问题提示:①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
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②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这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家庭的构成,亲情之爱的内涵,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家庭有着初步的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
他们对亲情的感知比较直观,但可能缺乏理性的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深入理解家庭和亲情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庭的构成,理解亲情之爱的内涵,掌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视家庭,尊重亲情,重视教育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家庭的构成,亲情之爱的内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难点:亲情之爱的内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指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家庭照片,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家庭的思考。
2.讲授新课:讲解家庭的构成,亲情之爱的内涵,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亲情之爱,家庭教育的作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家庭教育对自己的影响,分享彼此的感受。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亲情之爱,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家庭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家庭的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1.家庭的构成2.亲情之爱3.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两个部分: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分析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家庭,亲情,教育重要性的理解程度。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是一节非常重要的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亲情之爱,感受家人之间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珍惜家人,关爱家人。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的图片,以及深入浅出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家人之间的爱,以及如何去爱家人。
二. 学情分析面对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他们对家人有深厚的感情,但往往不知道如何表达,也不知道如何去理解家人的爱。
因此,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既能感受到家人之间的爱,也能学会如何去表达和珍惜这份爱。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让学生理解亲情之爱,感受家人之间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表达爱意,如何去珍惜家人。
3.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家庭价值观,懂得尊重和理解家人。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亲情之爱,以及学会如何去表达和珍惜这份爱。
由于亲情之爱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学生需要通过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去感受,理解这份爱。
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会如何用言语,行动去表达自己的爱意,如何去珍惜家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亲情之爱。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表达和珍惜家人的爱,从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情感引导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家人之间的爱,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人之间的爱。
2.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理解亲情之爱。
3.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表达和珍惜家人的爱。
4.情感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家人之间的爱。
5.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明确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用行动去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教案根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制》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的内容设计。
[课程标准依据]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家庭中的亲情之爱,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以实际行动增进与父母的情感。
2.能力目标: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之间冲突,掌握与父母沟通技巧。
3.知识目标:知道每个家庭中,亲情之爱的表现形式并不一样,了解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所在,亲子冲突的危害,知道要以恰当的方式应对与父母的冲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沟通传递爱。
2.教学难点:能以恰当的方式化解与父母的冲突。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渴望得到爱,更渴望得到理解、信任和尊重。
然而,初中生逐渐进入青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心理特点以及学业与生活的压力,既需要得到父母的呵护、关注和关爱,享受家庭的亲情,不能理解父母爱的表达方式,关爱之情,不能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理解体谅父母的苦衷,容易导致与父母产生矛盾,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造成父母与初中学生关系紧张的现象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初中生为自己不能与父母建立良好的父母关系而苦恼,探究其发展规律和解决路径对双方关系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协调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理顺亲子关系,学习与父母沟通交往,是帮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课前准备]1、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亲情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及现实烦恼。
2、课前学生与家人共同完成课本的探究活动——亲情碰撞。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视频1】:《爸爸去哪儿1》师: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融汇为一个字?生:……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家人间的爱。
《爱在家人间》【板书】:《爱在家人间》师:说到家,你会想起哪些亲人?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师:家中不仅有亲人,家中还有亲情。
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
能力目标: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法律义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家庭的重要性,激发爱家孝亲的情感;知道孝敬父母长辈是法律义务。
教学难点:感悟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关于“春运”的图片──他们在路上要经历什么,他们的方向指向哪里?(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思考家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新课讲授】教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家”。
出示资料:我家在北京市西城区……(这里的“家”指的是住址)那座房子就是我家……(这里的“家”指的是住所、建筑物)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这里的“家”指的是国家)初二(5)班是我家,环境卫生靠大家……(这里的“家”指的是班集体)这些句子中,“家”分别指什么呢?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家”又指的是什么呢?家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和他们是血缘关系,而爸爸妈妈之间又是婚姻关系,当然,也有的家庭父母和孩子是收养关系,这些都能够组成家庭。
家庭虽然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是我们对家的感受和期待又很相似。
在这个醉汉的心中,在这位“父亲”的心中,在你的心中,觉得“家”是什么呢?学生发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例子,总结出一般意义上家的意味——生命的居所。
)教师:是的,不论我们的家庭里有哪些家庭成员,有什么样的结构,我们对“家”的期待是类似的。
古人对家也有自己的期待,他们是怎么看待家的呢?出示图片,解读家的写法。
出示资料:“家”字是会意字,它的外部像房子的形状,中间的部分像“豕”形,“豕”就是猪。
上古时代生产力低下,打猎捕食的偶然性很大,生活没有保障。
因此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备食,以防饥荒,房子里有猪就成了家的标志。
第七课亲情之爱7.3 让家更美好一、选择题1.(湖北天门·中考真题)“家和万事兴”。
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是家庭幸福美满的重要条件,家庭成员间需要相互信任、体谅与宽容。
大军的爸爸妈妈因小事争吵了起来,下面大军的做法有利于化解父母矛盾的是( )①叫上爸爸一起出去打羽毛球②选择恰当的时机与妈妈聊天③帮妈妈一起批评、指责爸爸④充当“黏和剂”帮助父母和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构建和谐家庭。
①②④: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我们应该帮助家庭成员舒缓情绪;明确自己是不偏不倚的中立者;引导家庭成员看到对方的优点;帮助家庭成员走出“面子”困境,因此①②④说法正确;③:做法错误,不利于化解父母矛盾;故本题选B。
2.(广东中考真题)家风正,则民心淳;民风正,则社稷安。
每到春节,很多家庭都选择了如“忠厚传家远,孝悌守业长”“成事成名成伟业,立人立德立家风”等对联,对联的字迹虽经风吹日晒或有模糊,但好家风代代相传。
可见好家风()A.是一个家庭文化的延续,是有形的财富B.是推动全家努力奋斗、名利双收的法宝C.是家庭兴旺和社会稳定的精神源泉之一D.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和精神支柱【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家庭文化。
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仔细审题,理解题意,通过排除的方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由题意可知,好家风是家庭兴旺和社会稳定的精神源泉之一,C正确,符合题意;A错误,应该是无形的财富;D错误,好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不是特有;B错误,不是名利双收的法宝。
故选:C。
3.(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家和万事兴。
下列同学的做法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的是()①小颜与父母商定暑期带着爷爷奶奶一起去厦门鼓浪屿旅游②小平父亲在外地工作,她十分体谅妈妈,经常主动做家务③小闽父母禁止他带手机上学,他砸坏手机被父亲惩罚教育④小北不愿意去“课外班、兴趣班”,常因此与父母发生冲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详解】该题考查构建和谐家庭的做法。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1课时家的意味一、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含义、家庭的功能、家庭确实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二、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重点:家的内涵。
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听音乐?回家?。
思考: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情感?(思念家乡)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特别想家、想父母的时候?那种感觉是怎样的呢?那么,家是什么呢?你想有个什么样的家?你能为家做点什么?这正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内容——家的意味。
活动:阅读教材P71运用你的经历,答复: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答案提示:此问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家,如:家是地域,家是住所,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是心灵的港湾。
一、生命的居所1.教师:家是一生读不完的书,只有动真情才能读懂它。
家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的场所,更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阅读教材P72探究与分享,答复: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当着多种功能。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家庭功能的认识。
答案提示:物质生产功能:农村家庭承当着包土地进展生产的功能,城镇个体户家庭承包着生产经营的功能。
经济功能:家庭成员就业获得家庭经济收入。
休闲娱乐功能:家庭是家人经常性的休闲娱乐场所。
教育功能:家庭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学校,不仅幼年受家庭教育,而且人人都要受家庭文化的影响。
3.阅读教材P73阅读感悟。
(1)学生分享这两个故事。
(2)思考感悟,从这两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答案提示:(1)略。
(2)体会到了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4.教师:家是一个地理位置,是我们的生活场所,是人群集合体……但它又不等同于这些,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家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才能体味那一份温暖。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亲情之爱》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亲情之爱的重要性,感受家人之间的情感,从而学会珍惜和回报家人的爱。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和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体会到家人的关爱,并学会在家庭中承担责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这个阶段,他们对于家庭亲情的重要性可能没有深刻的认识,容易忽视家人的关爱。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家庭亲情的温暖,从而激发他们对家人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亲情的重要性,理解家人的关爱,学会在家庭中承担责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家庭情感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家人的爱,培养他们对家人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庭亲情的重要性,理解家人的关爱。
2.难点:培养学生学会在家庭中承担责任,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和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重要性,体会到家人的关爱。
2.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家庭亲情经历,增强对家庭亲情的理解。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家庭角色扮演,学会在家庭中承担责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相关案例、故事、问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家庭亲情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家庭的图片、视频等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亲情经历,相互交流感受。
亲情之爱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人的一生中,亲情是最最重要的情感,是我们最亲近最依赖的情感。
亲情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因为它牵扯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家庭成员的爱、尊重和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亲情之爱,并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以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珍视亲情之爱。
一、亲情之爱的定义亲情之爱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怀和支持的情感表达。
亲情之爱并不仅限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还包括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夫妻之间的情感等。
亲情之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构建健康家庭关系的重要保障。
二、亲情之爱的重要性1. 家庭和谐稳定:亲情之爱是家庭和谐稳定的基石。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支持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减少家庭纷争,从而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2. 子女成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家庭成员的爱与支持,亲情之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其全面发展。
3. 心灵慰藉:亲情之爱可以给家庭成员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和安慰,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依恋和归属感。
三、培养亲情之爱的方法1. 沟通:家庭成员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2. 尊重:尊重是维系亲情之爱的重要基础,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对待彼此的意见和选择给予支持和理解。
3. 关怀:家庭成员应该关心彼此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当对方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关怀和帮助。
四、亲情之爱的表现1. 父母之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为伟大和无私的,他们为子女付出一切,关心子女的成长和幸福。
2. 子女之爱:子女对父母的爱是忠诚和孝顺的,他们应尊敬和孝顺父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3. 兄弟姐妹之爱:兄弟姐妹之间的爱应该包括理解、支持和尊重,共同维护家庭的和睦与团结。
五、亲情之爱的意义1. 亲情之爱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情感之一,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亲情之爱》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亲情之爱》是针对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重要教材。
本课内容主要围绕亲情之爱展开,让学生理解父母的爱,感受亲情的伟大,进而学会珍惜和回报。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引人深思的问题,帮助学生认识亲情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价值。
在这个阶段,他们对自己的家庭背景、亲情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但同时也可能对父母的关爱产生误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亲情之爱,体会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亲情之爱的内涵,知道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亲情的伟大,激发他们对家庭的热爱,培养孝敬父母的美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亲情之爱的内涵,认识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现实生活中与父母沟通的场景,提高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亲情之爱》。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视频资料:准备一些关于亲情之爱的感人视频,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段关于亲情之爱的感人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亲情之爱的定义,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亲情之爱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亲情之爱,总结出孝敬父母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
第二框爱在家人间
自主学习主干梳理
1.什么是家人的亲情之爱?它是怎样产生的?
(1)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
这种情感就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2)或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或是因为他们为我们的生活操劳,或是因为他们分享了我们的喜悦、分担了我们的忧伤,或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影响者,或是因为他们是我们成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
2.亲情之爱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由此我们会产生怎样的态度?
(1)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同,有的温馨和睦,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内敛深沉,有的自然随和……
(2)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它的平常而忽略它,有时我们似乎感受不到自己渴望的亲情,甚至因此否认亲情的存在。
3.怎样认识亲人离开、新成员出现的亲情之爱?
(1)原因:现实生活中,由于亲人的离开、新成员的出现,我们的家庭结构也会因之改变。
(2)态度:只要我们用心感悟就会发现,家中的亲情仍在。
(3)形式: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
4.为什么会出现爱的碰撞?
(1)进入初中的我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和家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
(2)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与经验,亲子之间的碰撞增多了,这是我们成长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3)作为两代人,由于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
(4)因为与父母的相处太平常,我们可能很少认真感受和体会与父母相处的那些瞬间。
5.怎样化解爱的冲突?
有效地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
(1)爱是需要呵护的。
①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
②爱在沟通中加深,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
③如果与父母发生冲突,我们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
(2)①我们可以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
②我们可以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微思考】提示:可以。
(1)逾越代沟,需要父母和子女双方共同努力。
(2)作为子女,只要对父母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尊重、多一些沟通,就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进一步密切亲子关系。
合作探究热点剖析
1.体味亲情
【关键词】换肾姐在家在
许建国是张家口市经开区柳树屯村人,姐姐叫许建平。
2012年,许建平不幸被确诊患有尿毒症,许建国果断决定为姐姐换肾。
2016年1月12日,肾移植手术顺利结束。
5月,记者采访时,姐弟身体都非常健康。
说起姐姐,许建国眼神灼灼。
“真的,长姐如母!”许建平供弟弟们读书、为弟弟们操心工作、操办婚事……他们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后,许建国
曾伤心地说:“姐,家没了。
”许建平拉着两个弟弟说:“不怕,姐在,家在。
”
(1)从材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家人间浓浓的割舍不断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2)有的同学说,像这样轰轰烈烈的爱才叫亲情,平时琐碎的爱称不上亲情。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亲人之间爱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是轰轰烈烈付出,有的是细致入微照顾……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它的平常而忽略它。
有时我们似乎感受不到自己渴望的亲情,甚至因此否认亲情的存在。
轰轰烈烈付出是亲情之爱,平常照顾也是亲情之爱。
2.化解亲子冲突
【关键词】离家出走争执
2016年5月24日,济南商河县公安局接到报警称,长清区某中学16岁女生李兰离家出走,已失联5天,可能在商河县城出现过,请求帮助找寻。
后公安人员在县城平安旅馆找到李兰,及时与其家人取得联系。
经了解,李兰是因学习成绩不理想与父母发生争执而离家出走的。
(1)你认为上述材料中的女生错在什么地方?
与父母发生冲突后,采取离家出走的方式是错误的。
这种做法既伤害了父母,也使自身处于危险的境地。
(2)我们从中得到什么警示?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父母之间发生矛盾是正常的,是我们成长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②矛盾出现后,我们要努力化解这种矛盾和冲突。
③爱在沟通中加深,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我们可以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
④我们应试着去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
感悟提升
(1)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距离是不可避免的,也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积极的做法是从现实中架起理解的桥梁。
(2)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做到彼此了解,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学会换位思考,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