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组织开展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2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南阳师范学院参赛指南共青团南阳师范学院委员会二〇一〇年十一月目录第一部分制度篇一、“挑战杯”发展历史 (3)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4)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10)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细则 (12)第二部分实施篇五、比赛进程及各阶段的要求 (15)第三部分指南篇六、备赛“挑战杯”的几个问题及评审原则 (18)七、撰写参赛论文与准备作品展示及问辩的几点提示 (20)八、“挑战杯”竞赛课题选择指导 (23)九、学术论文撰写指导 (29)十、关于竞赛中课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35)附件1:南阳师范学院第七届“张衡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通知.附件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附件3:历届全国“挑战杯”获奖作品汇总一、“挑战杯”发展历史科技挑战当代青年,青年主宰未来科技。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内著名高校和新闻媒体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每两年举办一次。
竞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其目的是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发掘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并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使比赛的成果真正为广大大学生接受和享用。
自1989年以来,“挑战杯”竞赛规模发展到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10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新加坡的20多所高校,先后共有200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了此项赛事。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先后成功举办了前十一届赛事,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跨世纪的创新人才,并日渐成为我国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展示主办高校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
附件2竞赛章程(经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1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
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若干名。
获得3次“挑战杯”的高校将获得持续担任组委会副主任成员的资格。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 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 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 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 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
秘书处设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名,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
第九条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
关于组织开展“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参赛作品网上报备的通知各校区团委,各学院团委:根据“挑战杯”山东省赛组委会要求,现组织校赛参赛作品进行网上报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报备范围“挑战杯”山东科技大学第八届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见附件1)。
二、报备时间4月11日24:00前三、报备方式参赛作品登陆“挑战杯”官方网站:/,按照《“挑战杯”山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指导手册》上的要求,按步骤进行注册、报备。
四、报备注意事项1.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团队中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类。
参赛作品填写申报人及团队成员相关信息时,务必如实填写。
系统将根据团队成员信息自动分类。
如后期审核过程中发现造假或谎报学历(如硕士生冒充本科生参赛),则直接取消该作品参赛资格。
2.每件作品限报1名指导教师,集体作品团队成员不超过8人。
每件作品有且必须有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或教研组)推荐。
3.系统中“上传论文文档”一栏,需上传pdf、doc两种格式,统一打包压缩后以一个压缩文件(rar、zip)的形式上传。
4.系统中“上传附加材料”一栏,可上传作品的相关支撑材料,包括获奖证明、专利证明、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情况等。
获奖证书、专利证书、已发表论文等可上传扫描件,奖杯、牌匾等可拍照上传照片。
上传文件上限为100MB,各种材料请统一打包上传(rar、zip)。
5.“项目图片”、“项目视频”可上传与参赛项目相关的介绍图片、演示视频等,作为辅助材料,非必填,若有相关材料,尽量上传。
6.“备注”一栏为必填项,如无特别需要说明的信息,则填“无”。
7. 所有信息填报结束之后,请务必再次确认,信息无误后选择“点击制作”形成申报书,系统将自动导出作品申报书(需要一段时间,请耐心等待),确认信息无误后,入围省赛项目即可打印纸质版申报书。
五、相关要求1.网上报备是“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工作的重要环节,希望各单位高度重视,组织所有参赛作品做好网上报备工作。
附件1关于开展第十四届大学“树声前锋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重庆大学参赛手册共青团大学委员会二0一四年十一月(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国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
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鹏、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题词勉励。
“挑战杯”每两年举办一届,现已举办十三届。
“挑战杯”已经成为:1.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
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发展到1000多所高校参与;从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到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挑战杯”竞赛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
2.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
竞赛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70%的学生获奖后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学生出国深造。
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第二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星微电子董事长邓中翰,第五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总裁庆峰,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航空航天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生胡铃心等。
3.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
成果展示、技术转让、科技创业,让“挑战杯”竞赛从象牙塔走向社会,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共青团潍坊学院委员会文件潍院团字…2015‟28号关于表彰第十四届“挑战杯”潍坊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单位优秀指导教师和获奖作品的决定“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奥林匹克”。
为积极备战山东省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我校举办了第十四届“挑战杯”潍坊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各学院高度重视、广泛动员、积极参与,创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广大学生踊跃报名、积极准备,提交了一大— 1 —批优秀作品。
本次比赛共收到17个学院的120件作品,经专家评审,共评出优秀组织单位6个,优秀指导教师15名,特等奖3件、一等奖12件、二等奖34件、三等奖71件。
我校推荐部分作品参加山东省和全国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其中,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黄奎瑜等同学的作品《基于α型汽车余热斯特林星形引擎的太阳能发电机》获得山东省一等奖并推荐参加全国比赛,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赵艺霖等同学的作品《柔型车身四足式矿用机器人》,建筑工程学院程中华等同学的作品《保温砌筑砂浆对墙体保温性能影响的研究》获山东省二等奖,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孙冉等同学的作品《电梯轿厢自重力反馈控速安全装置》、侯会东等同学的作品《折叠式伸缩搜救组合机器人》,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刘长文等同学的作品《自发电健身电动车》、杜兆鹏等同学的作品《应用于海岛环境的空气取水装置》、范兴茂等同学的作品《智能插标系统》,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胡彦超等同学的作品《新型多功能折射率测量仪》、孟超等同学的作品《体感游戏控制器》获山东省三等奖。
张晓静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指导教师”,学校被评为“省级优秀组织单位”。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学生和指导教师参与“挑战杯”竞赛的热情,激励大家多出作品、出优秀作品、多获奖项,推进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动员和激励更多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经研究,决定对优秀组织单位、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内选拔赛个人(集体)报名表
申报者情况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院系现学历
专业年级
学制年入学时间导师姓名
集体申报□是□否申报意向
申报作品
所属领域
住址宿舍电话电子信箱手机
合
作
者
情
况
姓名性别年龄最高学历所在单位
作
品
简
介
(200字以内)
导
师
意
见
签字:年月日
填写说明:
1、“申报意向”分为:自然科学类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或者论文、科技发明制作;
2、“申报作品所属领域”分为:
A 哲学B经济C社会D法律E教育F管理
G机械与控制H信息技术I数理G生命科学K能源化工
3、若集体申报,则在申报者情况集体申报一栏填“是”,将主要负责人情况在申报者情况中说明,其他成员在合作者中说明,本表只供联系。
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要求1.申报的作品必须是2014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所报送参赛作品最好是现阶段已经完成的相关成果或项目。
2.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3.参赛作品申报分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包括学术论文、科技建议。
要求论证严密、文字简洁、有说服力,经得起理论推敲和实践检验。
根据作品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进行综合评定,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内,包括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咨询报告。
主要从成果的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规范性、应用性、研究方法、语言逻辑以及社会反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
科技发明制作类:包括科技发明和技术开发,又分为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发明、制作类;B类指投入较少,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根据其新颖性、创造性、先进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4.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序号:序号:编码:编码: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申报书(样本)作品名称:学院全称:(以申报者代表所在学院为准)申报者姓名: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哲学教育 □管理管理法律 □教育经济 □社会社会 □法律哲学 □经济□科技发明制作A类□科技发明制作B类说明1.申报者应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各项内容后按要求详细填写。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只需根据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填写A1或A2表,根据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B2或B3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分别填写B1B1、表。
所有申报者可根据情况填写C表。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用钢笔或打印,字迹要端正、清楚,此申报书可复制。
4.序号、编码由竞赛主办方填写。
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若是5.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外文,请附中文本),请以4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附于申报书后(文)。
22cm)章版面尺寸14.5×22cm6.其他参赛事宜请向本校竞赛组织协调机构校学生会学术部咨询。
A1A1.申报者情况(个人项目).申报者情况(个人项目)说明:说明:1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申报者情况栏内必须填写 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个人作品的第一作者(承担申报作品60%60%以上的工作者)以上的工作者); 2 2.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申报者情况姓 名名性别出生年月 学校全称专业现学历年级学制 年年入学时间 作品全称毕业论文题目通讯地址邮政编码 单位电话 常住地 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住宅电话合作者情况姓 名 性别年龄 学历所在单位资 格 认定学院意见(学院盖章)年年 月月 日日A2A2.申报者情况(集体项目).申报者情况(集体项目)说明:说明:1.1.1.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必须由申报者本人按要求填写;2. 2.申报者代表必须是作者中学历最高者,其余作者按学历高低排列;申报者代表必须是作者中学历最高者,其余作者按学历高低排列;3. 3.本表中的学籍管理部门签章视为对申报者情况的确认。
关于“挑战杯”竞赛的指导意见各团市委,各高校团委:目前,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已经拉开序幕,各高校参赛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准备之中。
为进一步加强对参赛高校及参赛作品的指导,团省委学校部专门邀请了部分熟悉“挑战杯”竞赛的相关方面专家学者、近几届“挑战杯”成绩优异的高校团委书记、曾经获得“挑战杯”特等奖的指导老师和参赛学生,就如何参加“挑战杯”竞赛提出各自的指导建议和心得体会。
我们及时进行了汇总梳理,现发给大家,供大家学习参考。
团江苏省委学校部2015年4月16日一、专家学者指导意见(一)学校如何做1.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条件和特点。
2.同一个学校作品不要集中在某一学科领域,避免比赛时同组竞争。
3.如不能避免在同一个领域,则尽可能分散到自然科学论文、科技发明A、B,避免同一类别竞争。
4.课题不宜过大,但必须有创新。
充分体现挑战杯特点: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
5.作品要符合竞赛章程的各项规定,文件资料要完整。
(二)如何备赛1.当前要奋力冲刺。
大赛在即,时间宝贵,对于尚未完成研制计划的课题组应该精确的制定好加速工作计划,分秒必争,奋力冲刺,力争全面及时地完成各项工作。
对于已经完成任务的课题组应该本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努力使作品具有更好的质量和更高的水平。
2.充分了解“挑战杯”竞赛的特点和竞赛规则。
对“挑战杯”竞赛的参赛者来说,只有了解“挑战杯”竞赛的特点和竞赛规则,才能在激烈的竞赛中取得优胜。
“挑战杯”竞赛的特点是规格高、范围广、要求高、竞争激烈,被称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
由于参加“挑战杯”竞赛作品的种类很多,为保证竞赛的合理性,必须对作品进行科学的分类。
也就是按作品所属领域、按作品的性质、按作者的学历,将所有的参赛作品区分为不同细分类别。
同一细分类别中的作品经评审,按一定比例获不同等级的奖项,确保了竞赛的合理性。
在“挑战杯”竞赛中,评价作品优劣的指标有三个,即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关于组织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各学院、教学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现已举办十三届。
“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奥林匹克”盛会,成为国内各大学展示科研教学能力和学生科研水平的重要窗口,成为社会选拔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人才培养效益。
为积极备战陕西省和全国“挑战杯”竞赛,进一步推动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服务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学校决定成立“挑战杯”竞赛组织委员会,由校团委会同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社科处等六家单位组织我校学生参加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为切实做好参加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相关工作,特提出如下工作要求: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挑战杯”竞赛是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各学院、教学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密切配合,做好竞赛的组织协调工作,成立组织机构,落实相关人员;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推进方案,切实把活动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建章立制,广泛动员。
各单位要认真总结以往参赛经验,进一步完善竞赛奖励机制,竞赛过程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积极动员鼓励高年级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比赛,吸引教师科研项目和发明专利参与竞赛,全面提升参赛作品的学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确保竞赛育人功能的实现。
三、注重结合,发挥优势。
各单位要鼓励学生将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社会实践成果与本届“挑战杯”竞赛结合;鼓励2014“创青春”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适合参加本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作品进行转化申报;积极动员我校“第二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博览会”的获奖作品申报参赛。
关于举办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预通知各高校团委: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15年上半年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举办。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竞赛主题科技引领未来,创新筑就梦想二、主办单位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学生联合会三、承办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四、参赛对象在201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
五、竞赛方式学生可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申报参赛。
六、评审机构竞赛设2015年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提名聘请各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
评委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及评审委员若干名。
七、实施步骤竞赛分动员部署、校内竞赛、省级比赛和总结表彰四个阶段实施。
1、动员部署阶段(1月)。
各高校按照通知等文件要求及时部署,建立本校竞赛的组委会、评委会,明确竞赛步骤和评审标准。
同时,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2、各高校竞赛阶段(1月—4月上旬)。
各高校举行本校预赛并准备作品参加全省竞赛。
3、全省决赛阶段(4月中下旬—5月下旬)。
组委会将在4月中下旬举行复赛,5月下旬组织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
4、总结表彰阶段(6月)。
省级竞赛组委会将评选表彰浙江省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项目和团体,并在此基础上选定作品上报全国竞赛组委会。
八、法律申明1、组委会有义务不泄露参赛作品中涉及的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
2、有关本次竞赛的所有信息必须经组委会授权后方可在媒体及推荐网站上发布;凡涉及参赛作品的相关报道,属于个体行为,参赛选手自行把握参赛作品中技术及商业内容的披露尺度,与竞赛组委会无关。
3、参赛者与其作品中经授权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的所有人之间的纠纷与竞赛组委会无关。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办的学术科技赛事,旨在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推动创新创意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以下是该竞赛的章程:一、竞赛类型和报名要求1.竞赛类型“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分为普通组和创新创业组两种类型,普通组面向所有注册在全国各高等院校的普通本科生、专升本学生、专科生、高职生等,创新创业组面向在校大学生(聚焦在校生),同时结合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就业等活动推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报名要求普通组报名:符合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政策和毕业要求,以及参赛主题相关的大学生,已获得全日制普通本、专科、专升本学历,年龄在30周岁以下。
创新创业组报名:在校大学生,年龄在30周岁以下。
二、竞赛项目竞赛项目为学术科技类作品,注重综合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1.基础研究类2.应用研究类3.技术创新类4.人文社会科学类三、参赛作品要求1.参赛作品原创或拥有完整知识产权,没有侵犯第三方的知识产权2.参赛作品不得涉及国家秘密、与国家法律法规不符和不符合社会公德的内容;3.参赛作品必须完成,能够在开放展示时进行现场展示和演示;4.参赛作品须经过自行设计、编写和实现,不能抄袭或复制他人作品的内容。
四、赛事流程1.初赛初赛分为院级初赛和省级初赛,进入省级初赛晋级的参赛者将得到校方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颁发的获奖证书(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和特等奖等),获奖者将获得适当的获奖奖金,前三名机会进入总决赛;2.复赛复赛分为分赛区复赛和全国总决赛,其中总决赛前三甲的参赛者将获得金、银、铜奖和一定的奖金,有机会参加国际全球技术创新大赛等国际性科技赛事。
五、奖项设置1.特等奖:1个,奖金10万元人民币2.一等奖:3个,奖金各8万元人民币3.二等奖:6个,奖金各5万元人民币4.三等奖:10个,奖金各3万元人民币5.优秀奖:15个,奖金各1万元人民币六、总结“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创新创意和实践能力的舞台,激发了他们在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等领域中的潜力和才华。
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竞赛结果公示[作者:王欣汝来源:哈工大(威海)新闻网浏览:429 录入时间:2015年4月10日]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于2014年5月启动,全校共有105个参赛团队报名参加,经过院系初赛、分组复赛,共42个团队项目进入校内决赛。
4月9日,校内决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举行,经过团队展示、答辩,评委评审和讨论,最后评出特等奖4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14个。
根据山东省组委会要求,我校将推荐获得校内特等奖、一等奖的15个项目参加省级比赛。
现将获奖名单公示如下:奖项作品名称第一作者其他作者指导老师特等奖智能交互LED灯赵鑫王德玉、李华飞、周唯亮、陶耀、邵光明、孙浩周广禄农田环境遥测系统刘盟季晨鹏、陈汉城、曲淼、刘颖、谭洪仕、徐宽王新胜功能化合物的绿色合成邓凯朱帅、崔同旭、蒋官赞、王晓彤、刘晨李惠静、吴彦超从测度到引导:智慧城市的“星系”模型及其评价体系沈沛琪欧扬帆、郭鑫、钟润嘉、王晓羽、张建业柳玉鹏一等奖电磁弹射式森林消防炮邢攀彭鹏、林伟、许良、李一夫邓立宝焊缝参数自动识别系统李利刚滕甲训、朱明旭、杨子、杨钰潇、王迪、张忠彪蔡春伟倍力拉拔器任好董朝庆王雷赵继俊赛车复合材料车身关键技术开发赵文韬于春亮、王思瑞、曹升祥、谢凤嘉、贺慧敏、曹力文王剑锋仿生扑翼水下机器人-CEMI湛蓝坐标郭智郭智、魏伟、刘欢、王旭刚、杨东林贾彬彬棘皮动物共生细菌的抗肿瘤活性研究郑东旭孟君、武文博、李文杰、刘欣、李山鹤陈雷南极海冰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特性研究杨洋丁峰、褚晓娟、陈婷、王颖杰、李子洋、翟诗翔、刘雨菲王全富基于防水透气膜的锂空气电池的研发元家树高健、陈飞、田莉、李婉唐、蔡怡婷、徐楠楠朱永明对乳山银滩房地产空置现象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的探讨杜舒涵王笑、王士明、张琴、魏欣、王思琦、李颂颂、沈赫、陈博婷张为民山东省菏泽市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报告张亚男王露露、冯晓旭、刘彦磊、王涛张为民山东省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物流现状调查杨杰张春阳、贾佳豪、张婧、张康王嵩二等奖赛车气动换挡/可动尾翼/车载灭火综合控制周天鹏梁雨涵、张齐、陈鑫宇、刘惠原、杨璐斌、李安王剑锋无限加料并联式高速高精度巧克力3D打印机马世奇王瑞、马守鑫、陈彪、顾姣燕、王赛张继春热箔式金属超声增量制造关键技术研发王志权王东杭、程菡、吴赜成、郭晓伟张洪涛基于LabVIEW的可见光通信智能灯塔的设计贾磊金程宇、王莎、董磊、王晓丹、刘震邓立宝宝来宝往—基于安卓的区域性交易软件任星彰褚菁刘晓燕朱东结5V尖晶石LiNi0.5Mn1.5O4正极材料合成及性能研究石锟吉元鹏、李昌锦、石一卉、章春青刘海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制备及其改性研究陈强胡印辉、郑璐萍、陈倩雯刘海萍锂离子电池富锂型三元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研究王桢许超、季天豪、邵长明、温博高鹏镀锌层三价铬黑色钝化工艺研究李林超董振、高佳桐、李丹阳、李继辉、桑宇坤、杨家璇于元春威海市城镇居民医保现状调查与分析刘秋峰肖铭洋罗余爽孙国良姜廷伟林洪进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调查研究王静赵玥聂文伯徐婷柳玉鹏《关于山东省章丘市深化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研究》陈采璐曹杰、张雨、张国英、范泽国、李绪金、王吉鹏李爱华威海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调查研究卢玉倩张昃畅、张年、梅诗榆、齐立芳、申震、褚辉、卢玮政、王忠怿高鹏斌三等奖减震型位移放大能耗器孙铭郭勇晨、林幽竹、姚国强、杨逸轩陈再现节能简易电烙铁史小田武献兵钟庆芳徐新科宼毓玲樊星皓惠博杜康李岩有机废弃物动态处理系统益加福薄纯强洪润江荀尚伟付颖赵继俊、王毅差动螺旋机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与研究任好董朝庆王雷张茂赵继俊中小型游艇高速急转防侧翻鳍张兆宁闫龙、刘子健、李健行、窦婧董科海葵共生细菌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胡正伟杨欢、孔繁奇、高原、王晓宇陈雷低温酵母中金属硫蛋白的分离纯化及特性分析邵玉强蔺春茂、陈正兴、彭积森、谭宇彤阚光锋新型抗盐驱油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宋晓荷孙越、李潇昂、靳帆、张法高昌录常温固化FEVE氟碳涂料的制备及其改性研究程云飞潘鹭、吕明晗、于泽腾胡会利绿化植物二次利用,贯彻可持续发展——基于山东五地对麦冬二次利用现状的调研与感悟郭瑞丰张哲、冯相執、宋胜男慈艳艳山东半岛海岸线保护情况调研张秋光张顺、姚尧、吴晓迪、郜强郎涵光基于一种混合多准则模型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评价研究苏晓棉徐晓郭瑾俞方小青陈慧莹柳玉鹏基于米歇模型的智慧城市发展阶段的研究侯伟琴贺晨曦李同桐刘明黄晨张捷柳玉鹏威海市房地产现状调研沙桐洪烨、刘硕、肖雨涛、陈雪敏、郑皓文、林书杰、许嘉诚张为民为增强竞赛的透明度,此次评审工作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如对此公示有异议,请在公示期间将问题整理成书面材料并署名送交校团委,逾期不再受理。
关于核对华南理工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信息的通知
各团委:
2014年10月,华南理工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全校范围内启动,共有来自21个学院的206件作品参加比赛,作品涵盖机械控制、信息技术、数理、生命科学、能源化工和哲学、社会、法律、教育、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是我校近两年来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的集中展示。
本届竞赛采用书面评审和现场答辩的评审方式,最终将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
现结合各学院参赛团队校赛申报书上的信息整理出华南理工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见附件1),现予以公布。
请各学院认真核对基本信息(主要核对该作品的名称、所在学院、团队成员及指导老师姓名等基本信息,不得随意增加其他无关人员),以学院为单位于4月21日(周二)下午17:00将信息核对表(见附件2)发送至校团委工作邮箱j2tw@,并抄送1148466707@,过期将不予受理。
1
联系人:陈强
电话:87110458、22236668
附件:
1、华南理工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2、华南理工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信息核对表
共青团华南理工大学委员会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日
2
附件1:
华南理工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附件2:
华南理工大学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信息核对表
19。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西赛区比赛作品评分标准一、自然科学类学术作品(满分100分)1.可行性(10分)(1)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量大小;(2)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难易程度是否超出合理范围;(3)课题选择是否有意义。
2.创新性(30分)(1)课题的选择是否有独到之处;(2)对所研究的课题是否有新见解;(3)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3.科学性和先进性(20分)(1)论文和报告的理论水平;(2)论文和报告的学术价值;(3)论文和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前沿位置。
4.实用性(20分)(1)论文和报告的实际运用价值;(2)论文和报告的现实社会意义。
5.评委评审意见(20分)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足予以指出,并在20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
二、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满分100分)1.可行性(10分)(1)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量大小;(2)考虑论文和报告的工作难易程度是否超出合理范围;(3)课题选择是否有意义。
2.创新性(30分)(1)课题的选择是否有独到之处;(2)对所研究的课题是否有新见解;(3)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3.科学性和先进性(20分)(1)论文和报告的理论水平;(2)论文和报告的学术价值;(3)论文和报告是否处于该领域前沿位置。
4.实用性(20分)(1)论文和报告的实际运用价值;(2)论文和报告的现实社会意义。
5.评委评审意见(20分)对项目作出综合书面评价或就其某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和不足予以指出,并在20分额度内打下主观分。
三、科技发明制作类(满分100分)1.可行性(30分)(1)考虑该作品本身是否可行;(2)考虑该作品中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分析是否到位;(3)国内是否已有同类作品且与本制作相比不具明显优势。
2.创新性(30分)(1)构思是否新颖;(2)设计制作方法是否独树一帜;(3)关键技术和主要技术指标是否有独特之处;(4)是否填补某一领域空白。
关于组织开展第十四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团委、科协、教育厅(教委)、学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委、科协、教育局、学联: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十三届。
竞赛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推动广大高校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展示了高校的育人成果,体现了鲜明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影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踊跃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同主办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
根据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表决结果,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由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承办,将于2015年6月上旬开始报送作品,决赛将于下半年在广州、香港两地举行。
竞赛得到了中航工业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
目前,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领导小组和全国组织委员会已经成立,各项筹备工作全面展开。
为切实组织好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各地要建立由省级团委、科协、教育厅(教委)、学联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组织协调委员会,负责本地竞赛的组织和评审工作。
各参赛高校要组成由本校主管领导牵头,团委、教务、科研等部门和学生会、研究生会共同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做好竞赛组织的有关工作。
二、深入发动,精心组织
各地、各高校要突出竞赛的学术性和普遍性,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校、省、全国的三级赛制。
特别是校级竞赛阶段,要通过运用媒体手段、设立专门机构等方式,发布竞赛消息,接受学生咨询,进行广泛动员,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
要坚决杜绝以学校科研项目冒充学生作品的现象,如有发现将严肃处理。
要坚持选拔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对于未进入省级竞赛的作品要进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帮助参赛学生提高科研能力。
有条件的高校可对重点项目在经费和指导力量上给予支持。
三、坚持宗旨,完善机制
各地、各高校要坚持育人宗旨,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各高校团委要建立直属的专门组织或社团,负责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工作,制定长期规划,保证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可设立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基金,制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奖励办法,更好地扶持、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设立指导教师人才库,将指导教师的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尝试建立参赛作品转化服务机制,争取本地各类科技园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支持,为参赛和获奖项目的转化提供服务,推动学生科技成果与市场、资本等方面实现更加紧密、有效结合。
四、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各地、各高校要积极协调各类新闻媒体,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的宣传工作,使“挑战杯”的品牌在高校中和社会上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
要注重做好竞赛的前期宣传工作,为竞赛组织发动和有序开展打好基础。
要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更多高校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
解放军所属院校的参赛事宜,可由学校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全国学联
2015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