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干预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0.09 KB
- 文档页数:2
心理干预对慢性支气管炎伴焦虑和抑郁患者的影响
王玲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1(013)01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慢性支气管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伴有抑郁、焦虑情绪障碍的87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3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慢性支气管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提高其心理应激水平.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王玲
【作者单位】475004,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慢性支气管炎住院患者焦虑和抑郁调查与心理干预 [J], 冯天妹;胡晓明;林辉东
2.心理干预对慢性支气管炎伴抑郁与焦虑患者的影响 [J], 王影
3.心理干预对慢性支气管炎伴抑郁与焦虑患者的影响 [J], 王影
4.心理干预对慢性支气管炎伴焦虑和抑郁患者的影响 [J], 王玲
5.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伴抑郁症患者治疗合作态度的影响 [J], 李雪云; 李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理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发表时间:2016-04-07T14:28:28.61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作者:农桂芳[导读] 广西南宁宾阳县人民医院综合内科 530400 两组患者治疗方案无差异,均根据基础疾病给予营养支持、抗生素、吸氧以及支气管扩张剂等,同时给予盐酸氟西汀治疗。
农桂芳广西南宁宾阳县人民医院综合内科 530400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0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案给予治疗与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后观察两组老年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情况。
结果:实验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治疗后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所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等指数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纠正呼吸内科老年患者负性情绪,巩固并强化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抑郁;焦虑;心理护理干预呼吸内科患者通常由于病情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以及病情复杂等因素影响,而有较大几率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一旦长期持续则会对疾病治疗造成影响和阻碍,导致疾病进展加重而构成恶性循环。
作为非药物治疗方案的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则可消除或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以巩固治疗效果[1]。
我院将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呼吸内科有焦虑抑郁情绪的老年患者,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00例老年患者,入组患者病情均与国内相关医学诊断标准[2]相符,焦虑与抑郁病例入组标准为SAS评分≧40分、SDS评分≧41分。
哮喘心理动力学解释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它会导致呼吸道出现阻塞,引发呼吸困难、咳嗽和气喘等症状。
心理动力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它强调心理冲突和潜意识对个体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虽然哮喘是一种生理性疾病,但心理动力学可以解释其发生和发展的一些心理因素。
心理动力学认为,个体的心理冲突和潜意识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
在哮喘患者身上,这种心理冲突可能表现为对自己以及周围环境的过度压力和焦虑。
这些心理因素可能与呼吸道的炎症反应和身体对刺激的过度反应有关。
1. 焦虑和压力:心理动力学认为,个体面临生活中的压力和焦虑时,身体可能产生一种“抑制性”反应,通过呼吸困难和气喘等症状来表达内心的冲突。
哮喘患者可能在潜意识层面上对环境和自身状态感到不安全,因此身体会通过哮喘症状来警示个体。
2. 潜意识冲突:心理动力学认为,许多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都与潜意识中的冲突有关。
在哮喘患者身上,潜意识可能存在对接纳和表达情感的冲突。
个体可能在无意识层面上抑制情绪和压力,而呼吸道的炎症和阻塞则成为这种冲突的身体表达。
3. 儿童期经历:心理动力学认为,个体的早期经历对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哮喘患者中,儿童期遭受的创伤和压力可能导致心理冲突的存在。
这些冲突可能包括对自我认同和自尊的挑战,对他人和外部环境的适应困难,以及无意识层面上的恐惧感和焦虑感。
4. 情感表达:心理动力学强调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哮喘患者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可能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通过呼吸道的炎症和阻塞,个体可以在身体上表达内心的冲突和不满。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动力学解释并不能完全解释哮喘的发生和发展,只是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来理解个体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关系。
哮喘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
因此,综合多种因素理解哮喘是更加全面的方法。
劳拉西泮治疗哮喘患者抑郁症相关症状的疗效评估劳拉西泮(Lorazepa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苯二氮䓬类药物,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它具有镇静、安眠、抗焦虑、肌肉松弛和抗癫痫等药理作用。
近年来,劳拉西泮在治疗哮喘患者合并抑郁症相关症状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劳拉西泮治疗哮喘患者抑郁症相关症状的疗效进行评估。
1. 劳拉西泮的药理作用劳拉西泮通过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产生镇静、抗焦虑和抗抑郁的作用。
它通过与GABA(γ-氨基丁酸)受体结合,增强GABA的抑制性神经传递,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产生药理效应。
2. 哮喘患者合并抑郁症相关症状的病理生理机制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患者在发作期间常伴有呼吸困难、咳嗽和气喘等症状。
研究表明,哮喘与抑郁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患者易于出现抑郁症状;另一方面,抑郁症的发生可能导致患者对哮喘的治疗不积极,进而加重哮喘的病情。
3. 劳拉西泮治疗哮喘患者抑郁症相关症状的疗效研究显示,劳拉西泮在治疗哮喘患者合并抑郁症相关症状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首先,劳拉西泮的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其次,劳拉西泮的镇静作用可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促进睡眠,从而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此外,劳拉西泮还可以通过肌肉松弛作用,缓解患者的肌肉紧张和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4. 注意事项和潜在风险在使用劳拉西泮治疗哮喘患者抑郁症相关症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进行调整,避免过量使用。
其次,劳拉西泮属于镇静药物,可能会引起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和反应迟钝等不良反应,患者在使用期间应避免驾驶车辆和操作危险机械。
此外,长期使用劳拉西泮可能会导致药物依赖性和戒断症状,应避免长时间连续使用。
5. 综合评价和展望总体而言,劳拉西泮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在治疗哮喘患者合并抑郁症相关症状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心理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60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行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模式,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研究探讨。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
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支气管哮喘;治疗影响支气管哮喘是影响我国青壮年健康的常见疾病,呼吸急促、胸闷胸痛等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有效的救治会增加患者的昏迷甚至猝死的几率,目前医学上对该病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遗传以及环境是主要的影响机制,对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目前暂无根治手段,主要通过药物等方式对疾病进行控制,保证患者的正常生活,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伴随着病理而来就是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心理干预展开实验意在探讨其对治疗的硬性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60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后确认不会对实验结果客观性产生较大影响,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护理中增加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①环境介绍:环境介绍主要分为人员介绍和医院介绍两个方面,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自我和主治医生的背景介绍,主要从从业经验和治疗专业性两个方面进行讲述,配合医院的综合诊疗水平,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在环境上可以带领患者对病区、医疗器材、生活区进行介绍,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让患者能够在院内积极的接受治疗。
②病房分配:护理人员需要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评价患者的性格特点与病情状况,将性格积极开朗的患者和与消极悲观的患者安排在同一间病房内;将病情恢复较好与恢复较差的患者安排在同一间病房,将护理配合度较高的患者与配合度交差的患者安排在同一间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