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护理常规ppt
- 格式:ppt
- 大小:531.50 KB
- 文档页数:21
医学课件•脑梗死概述•护理评估与计划制定•急性期护理措施实施•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护理干预•药物治疗与饮食调整指导•康复训练计划制定和执行•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方向目录脑梗死概述定义与发病机制定义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发病机制主要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
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
分型根据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的机制可将脑梗死分为三种主要病理生理学类型: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的脑梗死。
临床表现及分型诊断方法与标准诊断方法诊断标准护理评估与计划制定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并发症风险030201患者全面评估护理问题识别急性期护理问题恢复期护理问题心理护理问题个性化护理计划制定急性期护理计划制定降颅压、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如头高卧位、吸氧、定时翻身等。
恢复期护理计划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肢体功能锻炼、语言及认知功能训练等,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心理护理计划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急性期护理措施实施生命体征监测与记录01020304010204保持呼吸道通畅方法教授指导患者正确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不能有效排痰的患者,给予吸痰护理。
脑梗死的护理常规(-)一般护理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卧床休息,症状稳定后,患者即可开始早期康复锻炼。
2、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含丰富维生素。
有意识障碍或吞咽困难患者,给予鼻饲流质。
3、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心态,正确对待疾病。
4、用药观察:病人常联合应用溶栓、抗凝、脑代谢活化剂等药物治疗,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并遵医嘱用药。
(二)对症护理1、躯体活动障碍(1)生活护理:可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确定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根据自理程度给予相应的协助。
卧床及瘫痪病人应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无渣屑,减少对皮肤的机械性刺激;瘫痪病人垫气垫床或按摩床,抬高患肢并协助被动运动,必要时对舐尾部及足跟等部位给予减压贴保护,预防压疮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帮助病人建立舒适卧位,协助定时翻身、拍背;每天全身温水擦拭1-2次, 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增进睡眠;病人需在床上大、小便时,为其提供方便的条件、隐蔽的环境和充足的时间;指导病人学会和配合使用便器,便盆置入与取出要动作轻柔,注意勿拖拉和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皮肤;鼓励和帮助病人摄取充足的水分和均衡的饮食,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便秘者可适当运动和按摩下腹部,促进肠蠕动,预防肠胀气,保持大便通畅;注意口腔卫生,每天口腔护理2-3次,保持口腔清洁;提供特殊的餐具、牙刷、衣服等,方便和协助病人洗漱、进食、如厕、沐浴和穿脱衣服等,增进舒适感和满足病人基本生活需求。
(2)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应考虑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能、疾病性质及程度,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持续时间、运动频度和进展速度。
瘫痪病人肌力训练应从助力活动开始,鼓励主动活动,逐步训练抗阻力活动。
当肌力小于2级时,一般选择助力活动;当肌力达到3级时,训练患肢独立完成全范围关节活动;肌力达到4级时,应给予渐进抗阻训练。
训练前应告知病人并帮助做好相应准备,如合适的衣着、管路的固定等。
脑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常规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言语及肢体活动变化,注意有无咳嗽、腹痛、肢体痛等新的栓塞表现。
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瘫痪肢体功能位;烦躁不安或抽搐者注意观察发作的部位、次数和时间,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并适当约束。
3保持呼吸道通畅,予吸氧,及时吸痰,防止缺氧窒息;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患者加强气道护理和呼吸肌功能锻炼。
4遵医嘱给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5给予富有营养、高蛋白质、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评估吞咽功能,不能经口进食者,给予鼻饲。
6做好患者及家属心理安慰,缓解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
7做好患者皮肤和口腔护理,预防发生压疮和坠积性肺炎及口腔感染;做好大小便的管理,防止泌尿系感染及失禁性皮炎。
8根据患者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评估跌倒/床、下肢深静脉血栓、误吸等危险因素,落实安全护理措施。
9指导患者出院后戒烟、限酒,遵医嘱用药,坚持有氧运动。
对有TIA发作史的患者,指导患者改变体位时应缓慢,避免突然转动颈部,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保暖,外出时有人陪伴。
病情稳定后24~48小时尽早进行功能锻炼,及早帮助失语、吞咽困难患者语言功能及吞咽训练。
参考文献:《临床疾病护理常规》2017年11月第1版拟定人:陈** 审核人:xxx 修订日期:2020年x月拟定日期:2020年x月。
脑梗死护理常规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按医嘱给予饮食,戒烟、戒酒。
3、患者恢复期可下床活动,病情危重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4、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的变化,评估患者头痛、呕吐、抽搐等症状及其特点,有无脑疝形成。
5、及时做好专科各项检查或治疗护理,做好患者健康指导。
6、凡有意识不清、定向障碍、精神症状及癫痫病史者,应加床栏,防止坠床。
必要里加约束带。
7、保持呼吸道通畅。
帮助或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排出痰液。
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给予雾化吸入;对神志不清、反射减弱者应及时吸痰并报告医师,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8、保持大小便通畅。
留置导尿管者,每4小时放尿1次。
尿引流袋按要求更换。
便秘超过3天者给予缓泻剂。
9、腰椎穿刺后,去枕平卧4~6小时。
10、高热昏迷、压疮者按高热、昏迷及压疮护理常规。
11、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根据病情作适当功能锻炼,防止足下垂等各种并发症。
12、保持急救物品、药品的完好。
【护理评估】1、了解既往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
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无烟、酒嗜好,有无家族史。
了解起病前有无情绪激动、长时间静坐等。
2、评估起病时间,有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无头昏、头痛、呕吐、失语、偏瘫、吞咽障碍、呛咳等。
3、了解实验室等检查结果,如血糖、血脂、CT、MRI等。
4、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1)急性期卧床休息,头偏向一侧。
(2)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丰富维生素及易消化饮食。
有意识障碍及吞咽困难者予以鼻饲流质。
(3)注意评估血压、脉搏、呼吸、神志、瞳孔的变化。
观察有吞咽障碍、步态不稳、肌张力异常、神志淡漠等表现。
(4)遵医嘱给药,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
溶栓抗凝治疗时,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点;口服阿司匹林应注意有无黑便;使用改善循环的药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入速度宜慢,注意有无过敏反应;抗凝、扩血管及溶栓治疗过程中,注意有无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警惕梗死范围扩大、出血、栓子脱落等。
脑梗塞护理常规
1.急性期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
大面积脑梗死者,给予氧气吸入。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进食及大小便情况。
3.神志不清或躁动者使用护栏,必要时用约束带约束。
4.用药护理
(1)健侧输液
(2)使用脱水剂者,快速给药,如20%甘露醇125~250ml 应在15~30分钟内滴完,甘油果糖250ml滴注1~1.5小时监测水、电解质及肾功能
(3)使用溶栓药物者,控制给药的速度,如组织型纤溶酶激活剂(0.9mg/kg,总量≤90mg)先静脉推注10%(约1分钟),其余剂量1小时滴完。
避免颅内出血,鼻衄,牙龈出血,皮肤淤点,瘀斑,血尿,黑便等出血倾向。
1.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少食奶油,蛋黄,带鱼,动物内脏及甜食等。
吞咽困难者,进食时取坐位或髙侧卧位,从健侧先自3~4ml开始,逐渐增至1汤匙量喂入,从健侧缓慢一口量(20ml)喂入。
不能自主进食,呛咳明显者,给予鼻饲流质。
7.病情平稳即进行瘫痪肢体功能锻炼,防止关节畸形和肌肉萎缩的发生,如健手梳发,头转向患侧,用健侧手从健侧额
部开始向头后颈部梳理,要求手指紧压头皮,缓慢向后推动,重复20次;捏挤患手,患手置于胸前,用健手拇指,食指沿患侧各手指两边由远端向近端捏挤,并在手指近端根部紧压20秒。
每个手指重复5次。
环绕洗脸,半桥抬臀,抗阻夹腿,跷腿摆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