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老鱼庄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24.51 KB
- 文档页数:12
界垭隧道工程地质初步设计阶段勘察报告1、前言1.1 工程概况拟建的界垭隧道位于秭归县周坪界垭村,为秭归县周坪乡至聚集坊公路改建工程中路线穿越东西向山岭地带而建设。
隧道轴线呈直线型展布,隧道轴线走向方位角约152°,隧道进、出口与路基相接。
隧道按单线双向行车道设计,设计里程桩号为AK5+727~AK6+119,洞内纵坡1.9%,长度为392.0m。
隧道最大埋深约78.00m,属长隧道。
隧道进口端设计高程560.0m,出口端设计高程570.10m。
进、出口洞门均采用削竹式洞门。
为了保证边仰坡的稳定,尽量恢复洞口自然境观,洞口均设置一段明洞。
洞内设计灯光照明,自然通风。
隧道工程按两车道二级公路标准设计,主要设计标准:⑴设计行车速度设计行车速度40km/h⑵隧道建筑限界主洞建筑限界(m)1.2本次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等技术规范、规定进行,主要满足以下技术要求:⑴初步查明隧址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动参数;⑵初步查明隧址区地质构造的类型、规模、形态特征,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⑶初步查明隧道围岩岩体的完整性、风化程度及围岩等级;⑷初步查明隧道进出口斜坡地带的地质结构、自然稳定状况、隧道施工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⑸初步查明隧道浅埋段覆盖层厚度、岩体的风化程度、含水状态及稳定性;⑹初步查明地震情况,明确隧道区的基本烈度,并结合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等因素,提出抗震设计烈度及处理意见;⑺初步查明隧道区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的类型、分布、性质,评价其对隧道工程的影响;⑻初步提供岩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指标、围岩级别等设计必需的岩土工程参数;⑼初步查明岩溶、断裂、地表水体发育地段产生突水、突泥及塌方冒顶的可能性;⑽初步查明洞门基底的地质条件、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承载力;⑾初步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分布、水质、涌水量。
咸阳隧道工程勘察(XXX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前言1.1工程概况XXX隧道是XX至XX境内K线上的一座分离式隧道。
隧道起讫里程桩号左幅:ZK37250~ZK37990,长740m;右幅:YK37248~YK38015,长767m,隧道最大埋深约99m,洞轴线进口走向方位角约202°,出口走向方位角约201°;单幅隧道净空:10.25m某5.0m,进口洞门型式拟采用削竹式,出口洞门型式拟采用端墙式,灯光照明,自然通风。
1.2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勘探工作量隧址工程地质初勘采用了钻探、物理勘探、工程地质调绘、室内岩土试验综合勘察方法。
根据设计要求,在隧址进出口各布置钻孔1个,布置浅层折射波法剖面线6条(2纵4横),以测定隧址围岩弹性纵波波速,探测山体有无断层破碎带;布置高密度电法剖面线2条(2横),以探测隧址区岩溶分布范围、发育规模等,并配合钻孔划分隧道土石及风化带界线;工程地质调绘采用近期1:2000航测地形图为底图,重点对不良地质体和地层分界线展开调查和测绘,并绘制工程地质平面图。
勘察日期为2023年5月14日~5月23日,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1项目单位数量附注测量勘探点坐标测量次/点2/2钻孔放点2次工程地质调绘比例尺1:2000km20.31半仪器法,路中线两侧各200m范围钻探钻孔m/孔64.50/2机械钻探,泥浆护壁,全孔取芯取样原状试样件岩样组10试验分析土的物理试验组岩石密度试验个岩石饱和抗压试验组6岩块波速测试块水文试验钻孔地下水位观测次/孔4/2初见水位2次、静止水位2次提水试验m/段18.40/2工程物探声波测试m/孔14.60/1浅层折射剖面m/条2080/62纵4横高密度电法剖面m/条326/22横1.3工程地质初勘质量控制从外业施工到内业资料整理,均以现行公路行业相关规范、《工程地质勘察实施细则》、《XXXX至XX黔江段公路XX境工程地质初勘勘察大纲》和设计要求为依据,进行质量管理;管理程序上贯彻执行中交二公院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D版)的各项规定;勘察质量经项目部自检,公司组织检查和院总工办验收合格。
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 (1)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1)四、自然地理概况 (1)(一) 地理位置 (1)(二) 地形地貌 (2)(三) 气象特征 (2)(四) 土壤最大冻结深度 (2)(五) 地震动参数 (2)五、工程地质特征 (2)(一) 地层岩性 (2)(二) 地质构造 (4)(三) 水文地质特征 (4)六、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4)七、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4)(一) 岩土施工工程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4)(二) 隧道围岩分级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4)(三) 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条件 (5)八、设计与施工注意事项 (5)附件:一、 XXXXX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1:2000)二、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平面图三、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平面图四、 XXXXX隧道洞身工程地质纵断面五、 XXXXX隧道进出口放大工程地质纵断面六、 XXXXX隧道进口工程地质横断面七、 XXXXX隧道出口工程地质横断面八、 XXXXX隧道进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九、 XXXXX隧道出口弃渣场工程地质断面图十、地质柱状图十一、XXXXX隧道土工试验报告十二、XXXXX隧道岩石试验报告一、工程概况新建XX铁路工程XXXXX隧道位于XXXXX镇XXXXX,XXXXX隧道起讫里程DIIK4+120~DIIK5+730,全长1610m,洞深最大埋深约48m。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该隧道定测阶段的调查工作始于XX,外业钻探日期为XXX,水、土、岩的试验工作为XXX,资料整理工作于XX结束。
本次定测针对该隧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技术要求,采用地面大范围的地质调查及工程地质测绘(1:2000)、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含区域地质资料、初测资料的分析)等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工作过程中,地质分界线的填绘主要利用手持GPS定点,钻孔的定位采用中线桩及全站仪,对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采用室内试验进行。
1、前言1.1工程概况XX隧道(K31+268~K31+480)凤庆县凤山镇下旧村村境内,隧道进、出口及洞身段附近均有水泥公路分布,交通较为方便。
初拟进洞口里程桩号为K31+268,出洞里程桩号为K31+480,隧道全长212m,设计洞底高程1585.90~1587.80m。
隧道净宽10.25m,净高5.0m,为短隧道。
1.2、钻孔布设及完成的工作量根据已批准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所确定的隧道方案,本次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的布孔原侧,共布置2个钻孔,分别位于K31+280、K31+450,勘察中严格执行质量管理要求,勘察成果真实可靠。
本次勘察钻探进尺41.30m,工程地质调绘0.18m2。
1.3、勘察目的和要求详细查明隧道所经路段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不良地质的分布情况,评价隧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多种指标划分围岩类别,为设计提供准确、完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2、隧道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属于构造、剥蚀型低中山地貌,沟谷相间分布,地形切割浅,山峰齐一,山顶浑圆,脊宽坡缓。
隧道穿越一山脊,该山脊呈北北向,总体地势北东高南西低,隧道区高程约为1590~1633.82m,相对高差约43.82m,地形起伏较大。
隧道所穿越的山体地表被粉土所覆盖,多为旱地与林地相间分布,地表植被发育,多为低矮的灌木及杂草。
隧道进口位于山体斜坡处,该斜坡坡向约90°,坡度上陡下缓,上部坡角25~35°,下部坡角约12~25°,进洞洞口即位于斜坡的陡缓相间处,为两山之间一凹槽中。
东侧的冲沟于进口右侧约120m通过,沟床呈梯状,总体流向呈由北向至南东,与洞轴线呈34°相交。
隧道出口位于一无名溪沟右岸的斜坡地带,该斜坡坡向295°,坡度约10~20°,前缘为较平坦的耕地。
无名溪沟位于隧道轴线西侧约120m,总体流向呈NE-SW向,最后汇入迎春河。
**Ⅳ号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概况**Ⅲ号隧道位于**省**县杨家庄乡**火车站西侧,为连拱隧道。
进口桩号K47+056,出口桩号K47+230;隧道长174m。
属短隧道。
隧道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了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完成的勘察工作量见表1。
表1勘察工作量汇总表二、自然地理概况(一)交通隧道东侧坡脚,约100m外为铁路及108国道,以东100m余为**火车站。
交通十分方便。
(二)气象隧道所处区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山地的影响,湿度有所增高。
据地方县志统计资料,**县城多年平均气温为7.4o C,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9.1o C,极端最低气温-30.6o C(1966.2.22),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16o C,极端最高气温38.3 o C(1961.6.20)。
地面温度,年平均9.8o C,一月最低,平均温度-9.4o C,6-7月份最高,平均温度26.1o C。
据杨家川站资料(1958年~198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636.3毫米,春季67.9mm,占全年11%,夏季457.1mm,占全年72%,秋季97.4mm,占全年15%,冬季13.9mm,占全年2%,因此,夏季多发生暴雨造成灾害,特别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暴雨集中期,施工时应注意防洪。
三、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隧址区位于**山中山区,山脉走向为北东向,山体陡峭,隧道进出口端地形坡度为30°~45°,基岩裸露。
植被覆盖较差,多为杂草及零星灌木。
隧道中间发育浅冲沟,堆积3~6m碎石土。
地面海拔高程界于766~810m之间,相对高差近54m。
隧道最大埋深37.1m。
(二)地层岩性根据物探揭露及工程地质测绘,隧址区除洞顶冲沟及出口坡脚堆积碎石土(Q4dl+c),及进出口沟谷堆积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外,其余均基岩裸露,岩性单一,地质结构简单。
基岩为燕山期花岗闪长岩(γδ53),岩性为浅肉红色,浅灰~深灰色,中粗粒~中细粒不等粒花岗结构,局部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中心渔港码头岩土工程勘探报告目录文字部份:一、前言工程概况勘探的目的和要求勘探工作遵循的主要技术标准勘探工作概况坐标、高程系统及引测点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地基土组成及散布特征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地下水3、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场地地基土分析与评价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地震效应场地地震及大体烈度场地类别和场地土类型地基土液化判定4、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参数肯定及地基基础方案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参数肯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估算地基基础方案五、结论与建议结论建议附表部份:表一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设计参数表表二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数理统计表表三土工实验功效表表四水质分析功效表表五标准贯入实验功效表表六重型动力触探实验功效表表七各勘探孔分层深度、高程、层厚一览表表八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附图部份:勘探点平面位置图1张工程地质剖面图(2-1~2-16)16张钻孔工程地质柱状图(3-1~3-48)48张固结实验e~p分层曲线图4张** (详勘)1.前言经招投标,我公司中标承担了**市渔业局**中心渔港码头的岩土工程勘探评价任务。
工程概况**市**港区**中心渔港码头位于**市**区**街道,**湾**北岸,拟建的**中心渔港码头有以下建(构)筑物组成:浮码头7座,由浮码头、墩台和栈桥组成,挂靠25艘趸船;港区道路40000m2,渔政渔港执法管理综合用房2000m2;本次勘探为其中的浮码头、墩台和栈桥,其基础拟采用预制桩或钻孔灌注桩基础。
该项目由**市交通计划设计院设计。
工程勘探的目的和要求:本次勘探的主要目的是为拟建**中心渔港码头工程浮码头墩基础和栈桥基础设计及施工提供详细的工程地质资料,按照《口岸工程勘探规范》(JTJ240-97)规定,本次勘探具体技术要求如下:一、查明建筑物范围内各地基土的类型、深度、散布、工程特性和转变规律,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固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二、查明桩基础持力层土性特征、埋深、厚度及其下卧层散布情形。
新建铁路田东至德保线定测定造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DK11+970~DK13+535)编写者:刘柏林复核者:时环生审核者:审定者:铁道第五勘察设计院2019年6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工程概况定造隧道进口位于右江南岸低山丘陵区的山体斜坡处;出口位于岩溶中低山区的山体斜坡上,起迄里程DK11+970~DK13+585,全长1565m。
隧道最大埋深约90m。
二、勘察概况及工作方法该隧道定测在综合分析利用1:20万区域地质图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地质调查,采用了地质调查、钻探、原位测试、物探等勘察手段,并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对拟建场地进行了综合性勘察,综合分析和评价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三、完成的勘探工作量及成果资料完成工作量统计如下表:1.工程地质调绘2.地质观测点 3个;3.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一册;4.隧道进、出口工程地质平面图两张;5.隧道进出口放大纵断面图两张;6.隧道洞口横纵断面图两张;7.隧道洞身纵断面图一张;8.定造隧道浅埋段放大纵一张;9.定造隧道浅埋段横断面一张;10.定造隧道浅埋段平面图一张。
四、自然地理概况(一)地形地貌工点位于低山丘陵区及岩溶中低山区,地形起伏不大,山体自然坡度15°~30°。
高程为130~290m,相对高差60~160m,地表灌木及杂草丛生。
隧道进出口处地形较缓,植被较发育。
隧道最大埋深约90m。
(二)气象特征场地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主要特征为:夏季长而炎热,冬季偶有奇寒,干湿季节明显。
右江谷地夏热冬暖,夏湿冬干,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20℃~22℃,最高气温40.0℃,最低气温-0.2℃,多年平均降雨量1100mm以上。
雨量集中在5~9月份,无霜期多在300天以上。
最大风速16m/s,其最大风时的风向为ESE。
(三)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19),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隧道勘测初勘详勘报告隧道勘测是在隧道修建前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是为了确定隧道工程的施工条件、确定施工方案、预测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隧道勘测分为初勘和详勘两个阶段,下面是一份隧道勘测初勘详勘报告的范例,字数为700字。
隧道勘测初勘详勘报告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X市隧道工程,全长10千米,位于X市X区,起始坐标为XXXXX,终点坐标为XXXXX。
隧道为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为80千米/小时。
二、初勘工作1. 台风观测根据历史台风数据和当地气象条件,对隧道所在地的台风情况进行了观测和分析。
根据观测结果,隧道所在地台风频率低,风速一般较小,对隧道工程影响不大。
2.地质勘查采用了多种地质勘查方法,包括地质剖面观测、岩石和土壤取样、地下水位监测等。
初步勘查结果显示,工程路段地层主要由片麻岩和砂砾岩组成,地下水位深度较浅,地下水流速度较快。
3.地质灾害调查对工程线路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震等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工程线路周边地区地质灾害较少,无明显影响隧道工程施工和使用的因素。
4.设计参数确定通过对工程线路的地质勘查数据分析,确定了隧道开挖的设计参数,包括开挖截面形状、支护形式、顶部开挖和底部开挖的方法等。
并据此编制了初步的施工方案和预算。
三、详勘工作1.地质详勘在初勘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地质勘查。
详勘结果显示,地层主要由布闽岩和片麻岩组成,岩层结构相对稳定。
局部地区存在岩层发育较弱的情况,需要进行支护。
2.水文测量详细测量了地下水位、地下水流速度和水质等水文数据。
结果显示,地下水位的变化范围较小,地下水流速度适中。
水质方面,水质清洁,对隧道工程施工和使用无明显影响。
3.地震勘测进行了地震勘测,研究了隧道工程所在地震活动的情况。
根据勘测结果,所在地的地震频率较低,地震烈度一般较小,属于低烈度地震区。
四、勘测成果根据以上初勘和详勘工作的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隧道施工受地质条件的影响较小,地层相对稳定,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支护。
隧道工程勘察报告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隧道工程勘察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隧道工程进行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的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并提供相关建议。
根据勘察区域的地质情况和勘察数据,我们对该隧道工程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地下水情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
二、地质构造调查1. 区域地质背景根据勘察区域的地质图和相关文献,该区域属于XX地质构造带。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为XXXXXXX。
2. 断裂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地质测量,我们发现了几个重要的地质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对于隧道工程的稳定性和施工风险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勘察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断裂带的走向、倾向、宽度等参数。
3. 岩层调查通过取样和实验室测试,我们对勘察区域的岩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该地区的岩石主要由XXX组成,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如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参数也进行了测定。
4. 地质构造分析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对勘察区域的地质构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我们将地质构造特征与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相结合,评估了地质构造对于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三、地下水勘察调查1. 地下水位调查通过观测井和水位计等设备,我们对勘察区域的地下水位进行了连续监测。
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地下水位的变化较为稳定。
2. 地下水化学成分调查我们对地下水进行了取样,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地下水中主要含有XXX元素,具有一定的化学反应性。
这对于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一定的影响。
3. 地下水动态调查通过对勘察区域的地下水动态进行监测,我们得到了地下水的含水层厚度、渗透性、水流方向等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隧道工程的排水设计和施工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综合分析与建议综合地质构造与地下水勘察的结果,我们对隧道工程的施工风险和工程稳定性进行了评估。
基于评估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 针对地质构造特征的影响,建议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如钢支撑、岩锚等。
2. 根据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建议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以避免地下水对隧道的侵蚀。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总说明20xx-03-06 22:09韶关市曲江至南雄高速公路C02合同段K11+000~K19+500工程地质补充勘察(超前钻探)总说明(全长8.50公里)1. 前言本项目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内,是粤湘赣三省的结合部,起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欧山,连接京珠高速公路,止于南雄市梅岭镇,与拟建的江西省赣州至大余高速公路三益至梅关段相接。
C02合同段的起迄里程桩号为K11+000~K19+500。
1.1 任务依据受业主委托,我院承担了韶关市曲江至南雄公路C02合同段(K11~K19+500)的超前钻探地质勘察任务,路线总长约8.50Km。
本次勘察工作的范围、内容、方法和工作量布设均按委托书执行,局部个别的超前钻孔有变更时,均征得C02施工项目部、设计单位、业主等方的同意。
1.2 目的任务本次勘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详细勘察的基础上,对不良地质强烈发育的桥梁场地进一步作施工阶段的补充地质勘察工作,为桥梁桩基础的施工提供必需的工程地质依据。
主要任务是:⑴、查明建筑场地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作出评价。
⑵、详细查明对确定工程场地的位置起控制作用的不良地质条件、特殊性岩土的类别、范围、性质,评价对工程的危害程度。
⑶提供为确定桩基础类型及桩长所要的岩土参数及地基基础资料。
1.3 工作范围C02合同段本次超前钻探勘察工作主要包括xxxx大桥, 9座中桥,1座互通主线桥,分别是:钟屋中桥、莲花训练场中桥、大陈屋中桥、小陈屋中桥、韶关东互通主线桥、韶关东互通式A匝道中桥、A 匝道大桥、B匝道大桥、C匝大桥、D匝道大桥、D匝道中桥、E匝道大桥、E匝道中桥、新韶规划路中桥、东山规划路中桥。
1.4 方法手段及执行技术标准1.4.1 方法手段根据C02合同段超前钻探下达的任务要求,本次勘察采用了工程地质钻探,结合原位测试,室内岩石、土工试验等多种方法手段。
工程地质钻探:按照补充地质勘察方案批复表放点孔位、即依据设计提供的钻孔坐标及里程桩号,用全站仪沿线测设控制点、导线点,采用极坐标法施测定位,施工完成后进行了复测。
贵州省余庆至凯里(含施秉支线)高速公路第6合同段老鱼庄隧道(左幅:ZK48+894~ZK49+840 右幅:YK48+895~YK49+838)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 前言1.1 任务依据、工程概况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受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委托,对贵州省余庆至凯里(含施秉支线)高速公路第6合同段老鱼庄隧道进行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院将该隧道的勘察任务交由院地质勘察设计分院执行。
老鱼庄隧道为分幅隧道,左幅起讫桩号为ZK48+894~ZK49+840,全长946m,进出口底板设计标高分别为958.90m、938.97m,最大埋深94.3m;右幅起讫桩号为YK48+895~YK49+838,全长943m,进出口底板设计标高分别为960.24m、939.57m,最大埋深80.4m。
隧道单洞建筑界限宽×高为10.25×5m,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1.2 勘察目的、方法及设备本次勘察按照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中的隧道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要求及本院技术主管部门和设计部门提出的技术要求执行。
本次勘察目的:详细查明隧道所处地段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并对隧道方案的合理性及场地适宜性、稳定性作出评价,确定围岩级别及力学指标,为隧道施工图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声波测井、取样试验等综合手段进行。
勘察使用XY-180型钻机2台、RSM-SY5型非金属声波检测仪1套。
1.3 起讫时间、完成工作量地勘分院接受任务后,于2011年3月25至4月3日,历时15天,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
勘察中所用1/2000地形图、轴线图、BM点位置及高程均系本院第二测设分院提供,隧道设计方案系本院隧道交通工程设计所提供。
2011年4月28日,经院技术主管部门到现场验收,认为外业资料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至此勘察外业工作圆满结束。
贵州省余庆至凯里(含施秉支线)高速公路第6合同段老鱼庄隧道(左幅:ZK48+894~ZK49+840 右幅:YK48+895~YK49+838)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 前言1.1 任务依据、工程概况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受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委托,对贵州省余庆至凯里(含施秉支线)高速公路第6合同段老鱼庄隧道进行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院将该隧道的勘察任务交由院地质勘察设计分院执行。
老鱼庄隧道为分幅隧道,左幅起讫桩号为ZK48+894~ZK49+840,全长946m,进出口底板设计标高分别为958.90m、938.97m,最大埋深94.3m;右幅起讫桩号为YK48+895~YK49+838,全长943m,进出口底板设计标高分别为960.24m、939.57m,最大埋深80.4m。
隧道单洞建筑界限宽×高为10.25×5m,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1.2 勘察目的、方法及设备本次勘察按照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中的隧道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要求及本院技术主管部门和设计部门提出的技术要求执行。
本次勘察目的:详细查明隧道所处地段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并对隧道方案的合理性及场地适宜性、稳定性作出评价,确定围岩级别及力学指标,为隧道施工图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声波测井、取样试验等综合手段进行。
勘察使用XY-180型钻机2台、RSM-SY5型非金属声波检测仪1套。
1.3 起讫时间、完成工作量地勘分院接受任务后,于2011年3月25至4月3日,历时15天,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
勘察中所用1/2000地形图、轴线图、BM点位置及高程均系本院第二测设分院提供,隧道设计方案系本院隧道交通工程设计所提供。
2011年4月28日,经院技术主管部门到现场验收,认为外业资料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至此勘察外业工作圆满结束。
1 前言XX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位于XX南部与XX北部接壤地带,流域内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粗泥沙来量多,是XX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来源之一。
受XX上中游管理局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我院对XX粗泥沙集中来源区XX工程部分骨干XX坝进行可研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
XX庄XX坝为XX支流XX川一级支流XX庄沟上的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拟定坝高30m,总库容101.36万m3,控制流域面积2.96km2,淤积年限15年。
坝址位于XX北部XX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XX县XX镇XX川,支沟沟口为省道和XX铁路,XX村公路与省道相连,距XX县约10km,交通便利。
本次工作的重点是对库区基本地质条件、坝址区基本地质条件以及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勘察,对有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评价。
为了达到本阶段深度要求,本次勘察主要通过收集分析相关区域地质资料,采用地质测绘,钻探、开挖竖井、坑槽探和岩土试验等勘察手段和方法,并充分利用天然地质剖面,以便取得较详实的地质资料,满足设计上要求。
本次工作所使用的地形图为甲方提供的1∶10000库区扫描地形图和实测1∶1000坝址地形图,1∶1000坝址地形图采用独立坐标系和高程。
2 库区地质条件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2.1库区地质条件2.1.1 地形地貌XX庄骨干坝位于XX川下游右岸支沟下游,距XX县约10km。
库区侵蚀剥蚀型低山区地貌,地势总体呈南高北低。
库区流域分水岭高程960~1090m,沟底高程910~950m,相对高差50~100m。
XX庄所在XX川一级支沟,总体流向北,为常年性山间河流,上游分为两枝,水系呈树枝状,河床纵比降3%~4.1%。
库区为“V”形河谷,沟谷底宽20~30m。
下游沟底沉积有砂壤土-砂砾石层,上游基岩裸露。
坝址处河谷发育Ⅰ级阶地,阶面宽30~60m,高出河床14~17m,阶地上砂壤土覆盖,厚度2.2~6m。
两岸山坡坡度40~50°,局部为陡崖,边坡大部分基岩裸露,山顶为黄土覆盖。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拟建场地属于沟谷斜坡地形,地貌单一,无不良地质作用,稳定性较好,宜于建筑。
2场地围岩主要为全风化、强风化、弱风化辉长岩。
3拟建场地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设计特征周期0.40s,拟建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场地土属岩石,Ⅰ类建筑场地。
4在地震烈度7度条件下,场地无液化土,抗震有利。
5场地隧道地层范围内无地下水,雨季时有地表水沿节理裂隙下渗,但不会形成稳定水位,场地地表水对砼无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6场地内地基土属均匀地基土。
根据隧道不同的埋深情况,分段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
7隧道施工应尽量避开雨季,围岩岩体破碎,应采取控制性施工。
2建议
1建议采用喷锚衬砌;洞口围岩为全风化和强风化辉长岩。
2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本隧道围岩类别为V 类;
3隧道施工方法建议采用新奥法,掘进方法建议采用人工掘进和机械掘进,不应采用大剂量放炮掘进;
4隧道掘进过程中,不应暴露时间过长,应及时进行支护施工,防止地表水的入渗及暴露于空气中加速基岩的风化;
5隧道施工时尽量减少对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的破坏
6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
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表表2
7本隧道岩层的坚固性系数可近似认为是摩擦系数。
8辅助工程措施建议采用超前导管法和超前锚杆法。
9本报告可作为拟建物施工图设计依据。
附注: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2004)的公路隧道围岩标准,确定隧道围岩类别为V级。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XXXXXXXX工程名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二○一七年七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前言1.1工程概况1.2勘察内容1)对坝址区内主要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特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别、规模和特征等的阐述。
并查明坝基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等工程地质条件。
2)查明坝基及坝肩渗漏、渗透特性等水文地质条件,经过压水试验等查明坝基渗透性。
3)经过砌体取芯样做抗压强度试验、坝体压水试验等检查坝体砌筑质量。
4)经过钻孔试验数据对坝址工程整体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和确认。
1.3勘察依据及执行标准本次勘察工作所依据的技术规范、标准及文件●行标《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 )●国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 )●行标《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 )●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 )●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设计单位提供《钻探技术要求》1.4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完成情况1.4.1勘察工作布置本次勘察工作勘探点的数量和位置由设计单位布设,详见“坝址区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S-1)”。
勘探点的位置沿坝体工程布置,左、右岸坝肩各布置1个勘探点,共布设勘探点2个,勘察点间距约98米。
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和“勘探点布置图”,遵照现行规范和有关文件的要求,布设2个均为控制孔,孔深控制:各孔深入稳定基岩、压水试验值小于3Lu。
1.4.2勘察工作完成情况本次勘察工作于12月22日至12月28日完成野外钻探、取样及压水试验等工作;室内试验自12月29日开始,1月10日结束。
完成的具体工作量见表1.4.2-1、勘探点信息一览表1.4.2-2。
贵州省余庆至凯里(含施秉支线)高速公路第6合同段老鱼庄隧道(左幅:ZK48+894~ZK49+840 右幅:YK48+895~YK49+838)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1 前言1.1 任务依据、工程概况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受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委托,对贵州省余庆至凯里(含施秉支线)高速公路第6合同段老鱼庄隧道进行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院将该隧道的勘察任务交由院地质勘察设计分院执行。
老鱼庄隧道为分幅隧道,左幅起讫桩号为ZK48+894~ZK49+840,全长946m,进出口底板设计标高分别为958.90m、938.97m,最大埋深94.3m;右幅起讫桩号为YK48+895~YK49+838,全长943m,进出口底板设计标高分别为960.24m、939.57m,最大埋深80.4m。
隧道单洞建筑界限宽×高为10.25×5m,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1.2 勘察目的、方法及设备本次勘察按照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中的隧道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要求及本院技术主管部门和设计部门提出的技术要求执行。
本次勘察目的:详细查明隧道所处地段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并对隧道方案的合理性及场地适宜性、稳定性作出评价,确定围岩级别及力学指标,为隧道施工图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本次勘察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声波测井、取样试验等综合手段进行。
勘察使用XY-180型钻机2台、RSM-SY5型非金属声波检测仪1套。
1.3 起讫时间、完成工作量地勘分院接受任务后,于2011年3月25至4月3日,历时15天,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
勘察中所用1/2000地形图、轴线图、BM点位置及高程均系本院第二测设分院提供,隧道设计方案系本院隧道交通工程设计所提供。
2011年4月28日,经院技术主管部门到现场验收,认为外业资料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至此勘察外业工作圆满结束。
表1 工作量汇总表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备注1 地质调绘km2 1.0 1∶20002 钻孔放样个 5 利用初勘孔2个3 钻探进尺m 115.74 断面测量m 35005 声波测井孔/点4/299点6 岩样试验组/件4/122 工程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隧道地处贵州东部斜坡地带,位于黄平县南侧田坝村附近,距进出口300m范围内有通车公路,交通条件较好。
隧道贯穿脊状山体,植被较发育,多为灌木及松树。
进出口均位于斜坡上,基岩零星裸露。
隧道区附近海拔906.00~1081.40m,相对高差175.4m。
左幅通过段的地面高程在943.5~1058.3m之间,相对高差114.8m;右幅通过段的地面高程为939.6~1046.8m之间,相对高差107.2m。
地貌类型属侵蚀-剥蚀型中低山地貌。
2.2 水文、气候场区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清水江支流。
隧道进口端ZK48+840处季节性溪流测时流量Q=2~3l/s;出口端YK49+920右80处季节性溪流测时流量Q=3~5l/s。
场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丰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热同季,具有明显季风性气候特点。
年平均气温13℃--16℃,年均降雨量1307.9毫米。
全年有83%的降雨量集中在4~10月份,每年6月份出现暴雨机率最大,日最大降雨量为189.9mm(1996年6月)。
年平均无霜期282天。
灾害性天气有暴雨、春旱、伏旱、凝冻和冰雹。
2.3 地质构造场区位于江南古陆西侧新生代坳陷区过渡地带。
总体地质构造不甚强烈,以北东向构造为主,受南北向和东西向构造迭加,局部地段如黄平、重安、金家寨等构造较复杂。
场区附近地层呈单斜产出,综合地层产状108°∠16°,受区域地质构造应力影响,场区附近主要节理有19~20°∠75~85 °、260~290°∠65~70°两组,节理间距为150~380mm,节理很发育~发育,多以密闭型为主。
2.4 地层岩性隧道区覆盖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 el+dl)含碎石粘土,下伏志留系翁项群(S2-3wn)灰黄、浅灰、灰绿色薄~中厚层状泥岩。
2.5水文地质条件2.5.1地表水隧道贯穿丛状山岭,不存在对隧道建设和运用有影响的地表水。
2.5.2地下水场区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根据调查,场区上覆土层薄,以上层滞水形式赋存,水量小;下伏基岩为弱透水层泥岩夹砂岩,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基岩裂隙中,富水性不均一。
隧道区地下水靠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雨时,雨水下渗后赋存于基岩风化裂隙中,其水量受气候影响较大。
雨水下渗后地下水沿基岩裂隙、岩层层面运移后,地下水向地势低洼处散流排泄,进出口外侧冲沟地势较低,受排泄基面影响,场区地下水位埋藏深,本次钻探未揭露稳定地下水位。
根据初勘对附近工点取水样进行室内试验,天然水对混凝土结构物无结晶类,分解类及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性。
2.5.3隧道涌水量预测据《铁路工程地质手册》其计算的公式为:Q=2.74α·W·A A=L·B式中:Q—隧道涌水量(m3/d);α—为降水入渗系数;W—区域多年年降雨量(mm);A—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集水面积(km²);L—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长度(km);B—L长度内对隧道两侧的影响宽度(km)。
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307.9mm,根据上述公式计算结果如表2。
表2 隧道降水渗入法预测隧道涌水一览表里程桩号含水岩组降雨入渗系数α长度L (km)影响宽度B(km)单元面积(km²)涌水量Q m3/dZK48+894~ZK49+840 泥岩0.15 0.946 0.5 0.473 254.3YK48+895~YK49+838 泥岩0.15 0.943 0.5 0.472 253.5通过以上对隧道涌水量进行计算预测,其涌水量为507.8m3/d。
鉴于其涌水量与气候密切相关,区域降水量的增加或雨季降大暴雨,渗入法计算结果应按预测涌水量的三倍左右考虑。
2.6地震及区域稳定性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查得测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隧道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建议按相关规范进行设防。
场区无新构造运动迹象,整体稳定。
2.7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地质调绘、钻探等成果资料显示,场区无不良地质体分布。
3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隧道围岩级别划分3. 1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3.1.1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残坡积层(Q el+dl)含碎石粘土:灰褐、黄褐色,可塑状,含约20~30%的强风化基岩碎石及角砾,钻探揭露处厚1~5.5m,场区大部均有分布。
3.1.2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隧道区基岩为志留系翁项群(S2-3wn)泥岩,据岩体的节理、裂隙发育特征、硬度与完整性,结合钻探岩芯、钻进快慢及钻孔声波测设结果,将隧道区基岩划分为强、中风化两层。
强风化泥岩:灰黄、灰绿、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状,节理很发育,岩质软,岩体破碎,岩芯呈碎块状、块状及砂状,钻探揭露厚度2.8~13.5m。
中风化泥岩:灰绿色,薄至中厚层状,节理发育,岩质软,新鲜,岩体较完整,岩芯呈柱状,少量短柱状。
表3 中风化岩体物理力学试验指标统计表样品名称统计参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值样本备注泥岩(中风化)饱和重度(kN/m3) 26.29 25.80 26.09 0.152 0.006 26.005 12 单轴饱和抗压强度(MPa) 15.50 8.60 11.30 2.358 0.209 9.919 10纵波波速(m/s) 3360.00 2550.00 3148.33 209.971 0.067 3038 12弹性模量E(GPa) 9.50 4.90 6.93 1.521 0.220 6.1312泊松比0.40 0.38 0.39 0.008 0.020 0.39 123.2声波测试波速测试是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组成部分,对钻孔进行波速测试工作,其任务为:(1)计算岩体的完整性系数,根据完整性系数的大小划分岩体的完整程度;(2)根据完整性系数与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指标确定岩体的基本质量级别。
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070-2004)、《公路工程物探规程》(JTG/TC22-2009)中的详勘工程地质勘察及院技术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进行钻孔声波测试工作,提供岩体的相关物理参数。
本次勘察对该隧道3个钻孔测试了声波,其结果见声“波测试原始数据表及钻孔柱状剖面图”。
根据岩样测试及各钻孔波速结果,测区岩体声波分析如表4。
表4 岩体声波测试分析结果表参数泥岩(中风化)备注岩体岩样平均波速Vp(m/s)2251~2683 3038完整系数Kv 0.54~0.77根据钻孔声波资料结合岩石试验成果分析:中风化岩体Kv=0.54~0.77,岩体较破碎至完整。
根据声波测试结果确定的岩体基本质量级别见“岩土工程特性及围岩级别划分”部分。
3.3 隧道围岩分级3.3.1 隧道左幅(1)ZK48+894~ZK49+000段,长106m,隧道埋深1.8~39.6m。
隧道围岩为可塑状含碎石粉质粘土及强、中风化薄至中厚层状泥岩,局部夹砂岩。
围岩节理发育,岩质软~较软,岩体破碎,呈碎裂状结构,自稳能力差,无支护时受震动易产生大规模的崩塌及掉块、甚至冒顶。
建议按V级围岩进行支护,ZK48+894~ZK48+950段建议按V级围岩加强型进行支护。
(2)ZK49+000~ZK49+560段,长560m,隧道埋深39.6~94.3m。
隧道围岩为中风化薄至中厚层状泥岩,局部夹砂岩。
岩体较破碎,岩质软~较软,呈层状结构,松动易变形产生崩塌、掉块,建议按IV级围岩进行支护。
(3)ZK49+560~ZK49+840段,长280m,顶板埋深0~47.7m,隧道围岩为可塑状含碎石粉质粘土及强、中风化薄至中厚层泥岩,局部夹砂岩,岩体节理发育,岩体破碎,呈碎、裂状结构,围岩自稳能力差,无支护时受震动易产生大规模的崩塌及掉块、甚至冒顶。
建议按V级围岩进行支护。
ZK49+670~ZK49+700段隧道埋深8.4~12.7m,ZK49+810~ZK49+840段隧道洞顶围岩多为强风化泥岩,该两段建议按V级围岩加强型进行支护。
3.3.2 隧道右幅:(1)YK48+895~YK49+000段,长105m,隧道埋深0~41.8m,隧道围岩为可塑状含碎石粉质粘土及强、中风化薄至中厚层状泥岩,局部夹砂岩。
围岩节理发育,岩质软~较软,岩体破碎,呈碎裂状结构,自稳能力差,无支护时受震动易产生大规模的崩塌及掉块、甚至冒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