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媒介对秋瑾事件的议程设置
- 格式:pdf
- 大小:422.58 KB
- 文档页数:5
秋瑾反清革命军事策略研究作者:郑春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9期摘要: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
本文从秋瑾的诗文作品、参与的反清革命斗争活动,以及她所受到的越地文化的影响等几个角度,对其反清军事策略进行研究,并分析秋瑾的军事活动对辛亥革命的影响,以及对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意义。
关键词:秋瑾;反清革命;军事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D442:K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38-03一、秋瑾诗文中的反清革命思想及其形成(一)从闺阁的婉约情愫到匡时弊政的革命情怀秋瑾的反清军事思想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个时代背景的影响和开明的政治风气影响下逐步萌发和成熟起来的。
在她1902年之前的岁月里,几乎只是走过了一个晚清仕宦家庭女子成人结婚的普通生活过程,这一阶段的诗歌也只是反映一个闺阁女子或闲情或幽怨的情怀,即便是婚后与其夫的“琴瑟意趣”和依人篱下的窘迫让她感叹道的《咏燕》诗:“飞向花间两翅翔,燕儿何用苦奔忙;谢王不是无茅屋,偏处卢家堆帽梁。
”{1}以及后来随家迁回浙江后因孤独而作的“昨宵犹是在亲前,今日相思隔楚天;独上曝衣楼上望,一回屈指一潜然。
”“已是秋来无限愁,那禁客里送离舟;欲将满眼汪洋泪,并入湘江一处流。
”(《秋日感别》)。
是她,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时,仍未找到属于自己出路的一种感情,以及对家人、亲友的思念罢了。
(二)浓烈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1904年在日本期间,能反映她当是思想的《鹤鸽夭》非常典型:“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匝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磋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第二年年底时,清政府也日本政府一起,直接发布了取消清国留学生的规则,直接禁止中国学生在日本参加有关的爱国活动。
她感觉到非常气愤并和八千多中国留学生一起,团结起来向日本政府提出了不满以及抗议,同时还代表中国的驻日大使汪大燮进行交流,但是汪大燮并未理会秋瑾。
民间舆论如何看待秋瑾案——兼与李细珠先生商榷(之一)【内容提要】《互动》对秋瑾案中“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及其互动提出很有见地的看法,也有严重失实之处。
在君权大于法权的时代,“讯明口供后就地正法”并于事后上报,就是皇帝钦定的法律和司法程序。
舆论集矢于张曾以革命罪杀害从未革命的“弱女子”秋瑾,痛斥官府制造冤案。
其原因既是清政府权威丧失,也与延续千年仍是当时社会主流意识的性别与社会角色观念有关。
1907年前后,“以立宪消弭外患”、“以立宪消除革命”,是清政府与民间舆论之间的“共识”,“预备立宪”是双方都在利用的“话语资源”和攻击对方的“武器”。
且史料与学术规范等,似亦有可探讨之处。
【摘要题】百家争鸣【关键词】民间舆论/弱女子秋瑾/冤案/预备立宪/学术规范【正文】近日拜读了李细珠先生大作《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颇有启发,也有一点疑惑。
先生大作多处引用近代史所所藏档案,笔者心羡而难以企及,不敢置喙,仅就目力所及,就教于先生。
一民间舆论抨击“就地正法”了吗?、《晚清政府何时何地开始实行“就地正法之制”》;陶葆霖《论就地正法》,李贵连《晚清‘就地正法’考论》。
王瑞成《就地正法与清代刑事审判制度——从晚清就地正法之制的争论谈起》除对“就地正法”作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分析外,还指出前人论说的某些不足。
拙稿不探究“就地正法”本身,仅讨论《互动》的说法。
)《互动》“内容提要”首句是:“在清廷预备立宪的形势下,浙江巡抚张曾将尚未举事的革命党人秋瑾‘就地正法’,引起了江浙民间舆论的一片哗然。
民间舆论坚持以宪政精神做思想武器,抨击浙江官府处理秋瑾案的种种作为,使其穷于应付,狼狈不堪。
” 显然,这是对文章核心论点与基本内容的概括。
正文中也一再强调:“这种仅凭口供判案并立即执行的司法行为,与近代法制观念及其司法程序颇有距离,此举在近代法制社会中确是过于轻率的举措,颇有草菅人命之嫌,因而正在要求实行立宪的民间舆论对此大加非议,也就不足为怪了”;“张曾是一个较为守旧的官僚,在法制改革方面是保守的。
清末民初的死刑到底有多残忍作者:郑春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46期清朝死刑有三种执行方式:绞刑、砍头、凌迟。
凌迟虽然没有在《大清律例》中列为死刑方式,但在实践中却作为重罪死刑的执行选项之一。
凌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身体被肢解为几大块,另一种是要承受千刀以上。
无论哪种,都令人毛骨悚然。
1907年7月14日,民主革命志士秋瑾被捕。
第二天,浙江山阴县(民国时期,山阴、会稽两县合并为绍兴县)县令李钟岳初审,让秋瑾写供词。
秋瑾去意已决,提笔写下一句绝命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被捕是自己求死,她本来是可以逃走的。
既然死都不怕,她愁什么呢?临刑,秋瑾坦然提了三个要求,为她的愁做了注解:一、准写家书诀别;二、勿枭首;三、勿褫衵衣。
意为希望留下遗书,保留全尸,不要剥夺内衣。
秋瑾就义后,仍然被“暴尸道路”,后被亲友葬于杭州西湖边。
这样的结果,清朝官吏并不满意。
御史常徽上疏,“请夷其冢”,慈禧照准。
这便是要让革命者死无葬身之地。
清代死刑残忍至极雍正十年(1732年),身为湖北主考官的俞鸿图在主持湖北科考的时候泄露考题,被腰斩。
腰斩就是从腰开始,但屠夫不会一刀致命,割一半留一半,所以受到这个刑罚后不会立刻断气,需要经历缓慢的死亡过程。
俞鸿图受刑后蘸着自己的血连写七个“惨”字才断气。
《大清律例》规定,死刑有二:绞、斩。
但在司法实践中,还有一种更残酷的刑罚:凌迟。
凌迟作为一种刑罚,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辽史记载作为正刑列入法律,此后被各朝沿用。
清代《皇朝通典》八十卷,“死刑之最重者为凌迟、为枭示(枭首示众)”。
具体到怎么执行,《大清律例》“二罪俱发以重论”下条例:“凡两犯凌迟重罪者,于处决时加割刀数。
”简单说,清朝死刑有三种执行方式:绞刑、砍头、凌迟。
凌迟虽然没有在《大清律例》中列为死刑方式,但在实践中却作为重罪死刑的执行选项之一。
最早的时候,凌迟是死后把人剁成肉酱,后来发展成死刑犯要忍受千刀万剐的痛苦而死去。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外逃,慈禧太后难泄心头之恨,便下令从速处死“戊戌六君子”。
秋瑾被斩首照片图秋瑾刑场跪地过程斩秋瑾的刽子手2015-07-08“鉴湖女侠”秋瑾是著名的女革命家,也是近代屈指可数的杰出才女之一。
秋瑾以谋反罪被斩首。
红颜喋血,以身殉国,在晚清女性解放和社会革命的大背景下,犹如疾风中的白露,在社会上卷起了一股巨大的风潮。
秋瑾就义已经一百多年,世事沧桑,当今中国已不再是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年代。
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时代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看秋瑾被斩首照片图和秋瑾刑场跪地过程。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云霄县城西七先生祠。
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
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这张图片是我国在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秋瑾传”中的斩首场景,刊登于电影放映时戏院的说明书上。
可能是国内唯一的一幅了,所以是很珍贵的。
由于当时的印刷技术低下,所以图片模糊不清。
但是,仍然可以看出,秋瑾面色平静地直挺挺跪在地上,她的身后有一个清兵按住她的双手,旁边的持刀刽子手钢刀已经高高举起(面向画面),前面有一清兵揪住了秋瑾的长发,这正是清朝斩杀囚犯的典型模式。
这张图片说明,当时的电影工作者很认真地处理这位女革命先烈的就义情景,既表现了她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又展示了斩首这种处决场面的极端残酷性,非常值得赞赏。
解放前拍的另一部“秋瑾”电影(我看了),斩首场面就拍得很糟糕,秋瑾被2个清兵抓住双手站在刑场上,敲了几下锣就算斩首了,连跪下的动作也没有。
秋瑾之死与晚清社会舆论2019-10-091907年7⽉15⽇晨,秋瑾,⼀个30岁的⼥性,在没有确供、没有实据的情况下,被清政府以试图谋反的罪名杀害。
受清末“新政”和预备⽴宪⿎舞的社会舆论,对涉嫌参与制造“秋案冤狱”的涉案⼈及晚清官场进⾏了前所未有的⼝诛笔伐,严厉谴责“杀⼈以媚⼈”的浙江巡抚张曾敭、“戕⽆辜之国民”的绍兴知府贵福等⼈。
⼀、贵福:负罪偷⽣死在秋案所有涉案⼈中,民愤最⼤的莫过于时任绍兴知府的贵福。
从贵福当时的社会地位和⼀⽣作为来看,他根本算不上是重要的历史⼈物,唯其主谋杀害了秋瑾,才在历史上留下罪恶的⼀笔。
贵福的⽣平经历,长期以来并不为⼈注意,加之其本⼈做贼⼼虚刻意掩饰,因⽽历史⽂献中有关他的记载颇为少见。
从现在掌握的⼀些史料看,贵福,⽣于清同治⼋年(1869),是⾹⼭健锐营镶黄旗⼈,蒙古族,也是⾹⼭营旗中唯⼀考取进⼠的⼈。
1906年,贵福被任命为绍兴知府。
当时,秋瑾在绍兴主持⼤通学堂,是绍兴风⽓⾰新的⼀⾯旗帜。
贵福去⼤通学堂视察,还以秋瑾的字“竞雄”为名,题赠“竞争世界,雄冠全球”的对联。
据说,为了掩护⾰命,秋瑾还叫贵福“寄⽗”、“义⽗”。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捉拿秋瑾,贵福也有过迟疑,⼀则秋瑾在绍兴当地享有名望,⼆则⾃⼰与秋瑾毕竟有些交情。
秋瑾涉嫌“谋反”,对体制内的贵福显然是不利的。
贵福左思右想,最后决定从杭州调兵办理秋案,⼀则保密,⼆则避嫌。
清兵到位后,贵福⼜犹豫了。
对贵福的担⼼与恐惧,张曾敭也⼤加斥责:“派去兵队,系为拿匪之⽤,岂为府县看家,种种畏葸,办理乖⽅,……若再因循误事,⾮我所能宽贷也。
”正是张曾敭的督电,促使贵福最后下定决⼼拘拿秋瑾。
7⽉13⽇下午,贵福下令包围⼤通学堂,拿办秋瑾,并连夜“三堂会审”。
为了获得证供,贵福同时下了两道命令:⼀是严刑取供,⼆是搜查秋瑾祖宅。
但贵福没想到的是,两道命令都没得到他想要的结果:秋瑾受刑,拒不招供。
搜查秋宅,⼀⽆所获。
⼀⽅⾯,由于没有秋瑾谋反的确证,舆论对这个特⽴独⾏的⼥⼦充满了同情。
人物春秋RENWUCHUNQIU为秋瑾案秉义自杀的清朝官员◎裴毅然世人一般只知清末光复会浙皖起义失败,1907年7月13日下午,鉴湖女侠秋瑾被捕于山阴大通学堂,7月15日晨被杀于绍 兴轩亭口,时年22岁。
不过,这则著名历史故事背后,隐立着一位鲜为人知的人物—— 革命同情者、山阴知县李钟岳。
剑侠举事失利1906年8月,光复会副会长陶成章与核心会员徐锡麟、许仲卿创办大通学堂,作 为秘密训练会党之机关。
1906年冬,秋瑾秋瑾与徐锡麟(1873—1907 )等光复会骨干,在 沪密议浙皖两地同时举义,徐锡麟负责皖事,秋瑾负责浙事。
1907年正月,秋瑾回到家乡浙东山阴,任大通学堂体育教员。
不久, 陶成章、徐锡麟另有别谋,无暇兼顾大通学堂,委托他人又十分不力,便请秋瑾出掌。
徐锡麟赴安庆后,秋瑾以学堂监督身份接替 校务,聘请留日生王金发为体操教员,在师生中培养军事人才,创建“光复军”,准备 发难。
秋瑾利用其父与绍兴知府贵福的旧谊,取得官府护照,从上海买来枪支弹药,招金华、处州、绍兴三府会党头目数十人练习兵 操。
秋瑾还不顾当地绅士反对,执意招编女 国民军,但无女生参加。
秋瑾穿军衣骑马出入绍兴城,惹引非议。
当时一批留日女生回国后立志女教,终身不嫁,以争女权。
谭嗣同夫人为名誉校长的浏阳西城迎佛寺女校(高小),便聘请了这样几位抱持独身的留 日女生为教,同时带回上课前“起立、鞠躬” 的师生互礼。
1907年初,秋瑾与徐锡麟密定7月19日举事,消灭浙皖两地清军,拟定金华会党 首领王金发(1883—1915 )率先发难,处州(今 丽水市)继之,诱杭州清兵出援,然后再以嶂县、绍兴之众渡钱塘江急袭杭州,占领浙省,摇动东南半壁。
秋瑾正积极筹措,传来刘道一( 1884—60 I 文史精华/2019.04.下RENWUCHUNQIU人物春秋1906)长沙落败、杨卓林(1876—1907)南京就义、宁调元(1883—1913)岳州被捕、孙毓筠(1872—1924)南京被囚、胡瑛(1884—1933)武昌被捕的败讯,革命党人或死或囚,“接应之举,为之顿挫,遂益愤恨,决计不假外力,独行举事,而运动益力。
作者: 刘家军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史学月刊
页码: 131-133页
主题词: 秋瑾;辛亥革命前夕;小考;手札;浙江绍兴;大学学报;中国妇女;第一人
摘要:秋瑾,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籍贯浙江绍兴,出生于福建厦门(当时属同安府)。
(郑云山:《秋瑾生年辨》,《杭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1907年7月15日,秋瑾被当局杀害,成为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妇女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第一人。
《明夷女史》中的《敬告女界同胞——为浙江明道女学堂女教员秋瑾被杀事》一文给予秋瑾很高的评价:。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天亮之前,鉴湖女侠秋瑾在故乡浙江绍兴被清政府杀害。
一个33岁的女性因政治原因而就义,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她的死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作为当时舆论中心的上海,各种不同背景的报纸都迅速作了详细报道,《神州日报》连续公布浙江省发布的有关通报、函电、文告,并转录外电、外报刊出的有关消息。
《时报》除了对秋瑾案始末做了连续报道之外,还发表了《哀秋瑾案》、《记秋女士遗事》、《对于秋瑾被害之意见书》等几十篇有关秋案的评论文章和诗词、漫画。
对秋瑾慷慨赴死的报道也非常传神,“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附首就刑。
观者如堵。
”《申报》发表了各种体裁的有关报道、评论等30多篇,累计达3万多字,包括秋瑾被捕与就义的情况报道、绍兴府公布的有关秋瑾“罪案”、秋瑾被害之余波、秋瑾男装持手杖照片、秋瑾生前演说稿、秋瑾好友徐自华撰文、吴芝英书写的秋瑾墓表等。
《申报》在当月的一篇报道中称赞秋瑾“时或垂辫作男子装,到处演说颇能动人。
现方创立女子体育所,殊负新学名誉。
此次惨被株连,无不同声叹息云。
”[2]在7月22刊出的《秋瑾之演说》中高度评价她组织女报、提倡女学、追求女子独立的作为,并以热情的语言写道:“闻女士擅口才,每登演说台,雄辩恣肆,往往倾动众耳,掌声如同白日春雷。
”[3]并摘录了秋瑾慷慨激昂的演说《敬告姐妹行》,字里行间满溢着对她的“才”、她的“志”的无比推崇。
7月23日,也就是秋瑾被杀第8天,刊出她的6首遗诗。
7月25日,发表《论绍兴冤狱》评论,直接指出冤案是绍兴府假公济私、捏造告急所造成的。
8月13日,登出官方伪造的《绍狱供词汇录》,后面还有“编者按”:“按秋瑾之被杀,并无供词,越人(浙江人)莫不知悉。
有之,则惟‘寄父是我同党’及‘秋风秋雨愁煞人’之句耳。
而今忽有供词,其可疑者一秋瑾之言语文词,见诸报章者不一而足,其文辞何等雄厉,其言语何等痛快,而今读其供词,言语支离,情节乖异。
秋瑾简介早年经历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号竞雄,华夏杰出女先烈,别署鉴湖女侠。
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闽县。
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
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
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
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
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1897年6月生下儿子王沅德。
投身革命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
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
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
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
1904年夏,她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并在横滨加入了冯自由等组织的三合会。
在日本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秋瑾1907年1月14日创刊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
光绪三十一年,秋瑾归国。
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
徐锡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复会后,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
光绪三十一年七月,秋瑾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
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
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
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
”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
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
议程设置理论从最早的简单假设--新闻报道影响人们对每天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感知开始,逐步延伸到整个公共舆论的范围进行研究。
作为一个具有深层含义的理论,议程设置的研究领域已经超越了事件议程的范围而扩展到很多新的问题。
从最早的麦库姆斯和肖的查普希尔类型的研究--媒介议程和公共议程的比较开始,总的来说,实证研究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类型1,媒介对主要事件的新闻报道和集合的公共议程之间的比较研究。
除了最早的查普希尔研究,芬克豪泽(Funkhouser,1973)以及帕姆格林(Palmgreen)和克拉克(Clarke,1997)的研究也属于这一类型。
类型2,同样是对媒介议程的研究,但是公共议程的分析单元从全体社会成员转换到个体成员,也就是说,事件议程的排列顺序是由个体决定的。
麦克雷奥德(Mcleod)、班克尔(Becker)和比恩斯(Byrnes)的研究就属于此类型。
类型3,对于同一事件,一段时间内媒介报道和舆论倾向的关系研究。
代表人物是温特(Winter)和伊欧(Eyal)的研究。
类型4,对于同一事件,媒体报道和个体议程中该事件相应的相应的显著性之间的匹配研究。
这种类型的研究引入了实验法作为现场调查研究的补充。
艾英格(Iyengar)和金德(Kinder,1987)的研究就在实验室里证明了议程设置的影响。
实证研究:美国学者芬克豪泽对新闻报道与公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感知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就验证了议程设置理论的部分假设。
他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公众舆论和媒介内容之间,以及媒介内容和实际生活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社会异常活跃的十年,重大事件层出不穷。
为了判定受众心目中这十年里的最重要的一些事件,芬克豪斯采用了盖洛普民意测验的结果,向公众提出了“美国面临的最重大的问题”。
同时他还统计了十年中三家主流周刊(《时代》、《美国周刊》、《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上每一年出现的各种事件的次数,以此作为媒介内容方面的依据,然后根据美国官方出版的《美国统计摘要》以及其它信息来源,得出一个事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程度。
新闻知识2020/12《新闻知识》2020年总目录本刊特稿隐形操纵与数据污染:社交媒体中的机器人水军杨慧芸/ 01-03论“新闻本位”观念的实质、内容与实现三五线城市内容市场机遇解读与用户洞察——以百度百家号的调研分析结论为例广东形象建构中的媒介报道框架及舆论引导策略—基于6家市场媒体对新冠肺炎的报道分析传媒与隐私:一对难以调和的冲突?—基于5部新闻类电影的观察与思考区域新闻史研究的新范式—兼及《山东解放区新闻史( 1937-1949)》的思考当代泛新闻的兴盛及其影响本土关怀与异域借鉴:新闻传播研究取径与理论创新—历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作品述评(一)“议程设置”理论三层转移机制探析编译《新莱茵报》政治和学术意义及第14号报纸说明本土关怀与异域借鉴:新闻传播研究取径与理论创新—-历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作品述评(二)概念反思与方法重估—“认识论转向”视阈下的受众民族志研究范式转型杨保军/ 02-03喻国明学术工作室/ 03-03王雪晔/ 04-03蔡斐罗辑/ 05-03罗锋王艺添/ 06-03付开镜/ 07-03柯泽/ 08-03韩青玉/ 09-03陈力丹/ 10-03柯泽/ 11-03李鹏赵桐羽/ 12-03新闻与传播研究澳大利亚华文新媒体内容特点与问题分析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四力”实践—基于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的考察(2014-2019 )狄蕊红/ 01-11 刘义昆郭晴晴/ 01-17• 89•#2020/ 12 新闻知识互动仪式链视阈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探析塑造主人翁:《人民画报》中的工人阶级形象研究国内“数字鸿沟”新态势及成因分析—基于CNNIC报告新媒体语境下舆论噪音本体研究—基于揣测理论的分析“三农”题材纪录片的问题意识与影像策略探析基于受众认知心理的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策略—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例媒体融合路径的多重面向与转型困境“学习强国”A PP用户行为分析与传播效果提升策略——基于移动互联网数据社交网站网络隐私安全问题——基于十家社交网站隐私条例和用户协议分析史量才市民社会理念的形成与初步实践省级广电媒体国际传播情境分析与策略选择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安市外宣资料的调査与研究 网络语言再定义:一套三系统协作的视觉符号体系结构、再现与交互:新媒体对社区公共领域的重构延安时期文艺建设与“人民性”引爆点传播理论视角下的网红村构建路径研究城市宣传片的叙事传播策略探索—以西安为例框架理论视角下韩国媒体涉华重大事件报道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报道为例寻找记者和读者—新加坡《联合早报》全媒体转型的启示做多粘性用户的叙事创新:西方媒体建设性新闻的实践与发展意识形态形象化传播的阐释路径从融媒体到智媒体:一种技术驱动下的传媒经济发展路径算法新闻推荐的社会责任反思信息经济视角下主流媒体内容产品竞争力提升策略舆情事件中的“灰犀牛”及其风险管理短视频时代地方主流媒体城市形象传播的在地化策略—西部网“五味什字”系列作品解析治理语境下网络流言的生成扩散逻辑分析网络新闻的地理接近性探究当代中国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道理、情感与人格大数据时代美国政治宣传的特点及其启示从人际信任到制度性信任:现代信任研究的转向—1•基于新闻传播学科视角的分析陈兴曹培鑫瞿旭晟付东晗谌涛张娜袁森董洪杰李文嘉刘丽华陆丹罗奕杨妮师晟肖楠位云玲李惊雷赵爽英虞玲玲张晓王飞黄文虎/ 01-23薛毅帆/ 02-11段佳乐/ 02—21陈中雨/ 02-27王平/ 03-10梁莹/03—15胡杰/ 03-20陈挚/04-08谢徽音/ 04-13陆高峰/ 05-12周惠/ 05-18苗雨/ 05—23周敏莉/ 06-09吴雅文/ 06-15段怡然/ 06-21唐嘉蔚/ 07-10杨 P日 / 07-16谢雯雯/ 07-22王海青/ 08-11王卓/08—16李敏/ 09-13陈红梅/ 09-19冯广圣/ 09—23夏青/ 10-33王仁秋/ 10-38任皎瑜/ 10-42郭学文/ 11_13郝延博/ 11 -19费爱华/ 12-10刘亚琼/ 12-16曾娅洁/ 12-24• 90 •新闻知识2020/ 12 ||探索与争鸣基于场域理论的西方涉藏舆情应对策略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演进分析主流媒体文本中的职场女性形象建构——以人民日报(2004-2018)相关文章为样本伊朗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校园食品安全类网络舆情的基层政府应对与反思—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事件”为例作为史料的数字媒介:基于S市城市历史生产的个案考察建构、重释与消费:当代青年网络社交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流变 性别视角下讲好基层女警故事的策略分析—以中国警察网“女警频道”为例论网络消费主义对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一带一路”倡议视角下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融”人网格化治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运行机制互联网时代西北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的调查研究重建小公园亭:数字移动媒体与地点记忆的延续跨媒介叙事视域下网络游戏IP的运营模式研究—以《阴阳师》为例跨文化视域下李子柒短视频海外传播策略探析网络流言传播视角下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分析弱势群体媒介报道中景观与现实的冲突—以《贵州都市报》关于“背篼”的报道为例融合背景下广电媒体创新传播应坚持大局意识基于城市形象建构的西安回坊文化景观考察“佛系”现象的样态解读及成因探析多点民族志在纪录片中的应用及反思—以《他乡的童年》为例伦理关系视角下电商直播伦理问题探究新时代下城市视觉形象的重塑研究----以西安市雁塔区为例人性释放与社会控制—网络俗文化传播的双重视角社交媒体时代集合行为的运行机制与规避对策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探析网红生力军:中老年群体网络圈粉现象解读新媒体创业者形象对用户忠诚的影响机制研究文化折扣与文化增值:对外文化传播中博弈分析中国数字出版问题十年研究的学术场域—基于ClteSpace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10-2019)刘艳程瑶钟婧苏静吴亚男暴卿付嘉禾李文文刘晶舒洪磊张艳朱奎泽陈子豪陈奕台建林饶浩芸董开栋刘荣/01-28赖小春/ 01-32杨新敏/ 01-41周宏刚/ 02-36李朗/ 02-45黄显/ 03-27占琦/ 03-35孟羽中/ 04-20胡静柔/ 04-24崔国平/ 05-28周珣/ 05 -33于槟楠/ 05-40黄显/ 06-29朱丹红/ 06—35彭紫薇/ 06-39郭学文/ 07-28徐丹丹/ 07-34褚凰羽/ 07-43马可/ 08-20沈先陈/ 08-25刘艳/ 09-27杨先顺/ 09-32孙雅婧/ 09-38明博/ 10-47范爽/ 10 -51李莉/ 11一25尹露/ 11-31吴斯一 / 12-34张周洲/ 12-40白丹卉/ 12-45• 91•Il2020/ 12 新闻知识广告研究出版品牌塑造与传播中的消费者参与体验消费模式下文创书店的品牌建构和推广策略张秋瑰/ 01-50—以西西弗书店为例 智媒时代广告叙事路径探究张静蒋睿萍/ 01-55许敏玉/ 06-50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淘宝直播间消费的狂欢中国农村墙体广告受众传播效果分析高云周阿根/ 06-54—以山东省朱口村为例 竖屏时代广告美学原则的转变连雅迪刘雪芹/ 08-39张一新 / 12-53新媒体基于受众心理角度的亚文化公众号研究文化折扣视角下我国网络文学出海平台策略探析宋连成胡晓娟/ 01-59—以起点国际为例王顿/01-63媚俗、煽情、逐利:自媒体写作的现状与困境—以微信公众号“咪蒙”为例陈新民雷晨琅/02-54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设置动因研究—基于因子分析熊薇王楚/03-42移动短视频的受众心理分析—以抖音App为例杨林林/ 04-35抖音与西安旅游城市形象建构研究学术微信公众号知识传播的现状与特征分析董倩汝杨紫涵李昕/ 04-42—以语言类公众号为例徐媛媛/ 05-59短视频对城市形象建构的议程设置探究—以抖音App为例韩欣然贾平/06-58国内Vlog内容构成与审美风格研究高文慧杜雅洁安晓燕/ 06-62定义于任天堂电子游戏的文化与传播研究苑霄/ 07 -51视频网站VIP付费超前点播的发展前景徐依玮/ 07-58场景思维下新媒体深度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探析平台化生存:微博用户可持续运营的未来林磊/08-44—以“微博搞笑排行榜”为例国秋华武艳婷/ 08-49敞视、沉浸、共情:VR慢直播的传播张力—以武汉雷神山医院VR慢直播为例谢鹏鹏/09-49女性微信使用与信息传播特征及性别差异移动新闻客户端次生舆情中的“信念固着”现象分析陆高峰/ 11-58—基于奔驰车主“哭诉维权”事件的网民评论梁荣骁/ 11-65嵌人政务新媒体:一种建设性新闻本土化的创新路径赵鹿鸣彭嘉熙/ 12-57• 92•新闻知识2020/12健康传播如何在融媒报道的短兵相接中脱颖而出—-以陕西日报“战疫情”融合报道为例新冠肺炎疫情中音乐短片的声像传播后真相时代假新闻的成因及治理—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公共健康危机的信息设计与传播策略—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智能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的谣言治理策略研究 杨佳妮疫情背景下新媒体的“减压阀”功能西方网络媒体“信息疫情”的特点、成因及治理社会治理视域下网络“舆情搭车”现象的归因及规避—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分析马梅社交媒体上新兴传染病的危机传播—对抖音平台新冠肺炎短视频的计算内容分析李小军吴晔抗疫时期门户网站医护人员的形象塑造—以《搜狐健康专题•战疫日记》为例李明德突发公共事件中农村社区大喇叭强动员效果探析—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袁玥新闻史晚清民国报刊媒介对女性现代身份的建构----以《生活》周刊为例新闻家的坚守与傲骨—湖南《大公报》报人群体的职业认同探究新记《大公报》广告研究成果的再研究段慧航民国东北著名报人赵惜梦副刊编辑实践述论叶因泉与《半角漫画》的抗日书写王新锋集体行动框架的媒体呈现—20世纪40年代云南报刊对昆明学生运动的报道框架研究《遐迩贯珍》:两种价值观的博弈《新青年》与它的读者—以《新青年》“通信”栏为中心的阅读史考察延安《解放日报》广告导向机制研究屈雅利林晓雪/ 04-28 陈周硕/ 04-32黄宇鑫/ 05-46王宇涵/ 06-45 马梦婕/ 07-47 贾广惠/ 08-31 唐晓菲/ 08-34李进/ 09-42胡墦/ 10-55李聿哲/ 11 一41冯广圣/ 11-47梁香伟/ 02-63张櫻子/ 02-67 胡帅/ 04-47 王翠荣/ 05-52 金泳萱/ 06-67谢其乐/ 07-66 李安定/ 08-55王钰淇/ 09-55 屈潇影/ 11-54• 93 •Il2020/ 12 新闻知识视听研究生存的隐喻:《奇幻森林》的主题研究刘清花/ 01-68优秀传统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策略探析“看游戏的人”:用户视角下的游戏直播情感唤醒与乡村认同一一从《向往的生活》看“慢综艺”热奇观呈现与话语支配—纪录片《航拍美国城市》的叙事逻辑 综艺娱乐节目的生存逻辑与发展策略短视频内容分类及发展趋势分析沈先陈/ 01-72冯佳宇/ 03-49王灿冯广圣,07-62味瑞娟/ 10-71胡年春/ 10-77邓冰/ 12-63新闻教育意义、目标和路径:创新创业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传播学师生媒介素养教育—基于“教与学”互动关系的视角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高校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南宁师范大学为例全媒体环境下复合型、应用型媒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新时代高校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使命探究微传播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引导策略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优化探究OBE理念下全媒体新闻采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互联网+”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线上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成果导向教育理论视角下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台湾铭传大学的经验与启示全媒体时代卓越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的培养路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偏差及成因徐占品迟晓明/ 01-76杨琳李明德王含阳李萌/ 02-77廖华力/ 03-52冯海兵/ 03-57吴航行杨华李文/ 04-53常凌舯/ 04-57朱军张文忠/ 04-62 窦玉英张墦黄宏捷/ 08-62郭淋/ 08-71张晴/09-61邓晓旭陈静瑜/ 11-72李明文陈安荠/ 12-74高校媒体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高校版“抖肩舞”的现象解析及应对策略融媒体时代高校党建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以广西某高校第四次党代会为例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发挥育人功能的正确打开方式 基于校园舆情的大学生网络表达的现状研究蔡文政/ 03-64钱进/ 03-72谭竹君/ 05-68 仇倩倩骞军荣杨飞/06-71孟轶张丽/09-67• 94 •新闻知识2020/ 12新书新声探讨传播活动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卢家银新著《群己权界新论》评介魏永征/ 10-68研究生之页互联网时代对小众出版物的营销建议央视春晚舞台上“一带一路”的呈现从“作茧自缚”到“化茧成蝶”—媒介环境学视角下算法与信息茧房的关系辨析 危机事件与政府媒介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研究视角网络游戏玩家的消费行为分析—以手机游戏为例越南小学美术教育的文化认同构建策略论品牌战略传播是发展中国家文化输出的有效途径从“被建构”到“突围”:当代电视相亲节目女性意识 私域流量的搭建与运营探析—以李佳琦电商直播为例场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思想文化聚合平台建构—以‘‘学习强国”为例“四全媒体”视野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之路以“后真相”为基点浅析社交媒体的规范与治理路径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基于重大公共事件视阈的考察推特中对于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的集体记忆与视觉修辞 微信朋友圈学习打卡行为研究5G时代网络社会治理创新研究融合媒体出版平台在新媒体发展中的现状——以喜马拉雅微信公众号推广情况为例后疫情时代影院发展对策探析在场叙事:非虚构新闻叙事的交互主体性建构韩方梅/ 01-82徐丹丹/ 01-86陈泰旭/ 02-85李佳敏/ 03-75黄超/ 03-80 赵悌荣阮梅芳/ 04-68高栩/04-73牛肇鑫/ 05-74冯美连/ 05-80张玲/ 06-75梁惠君/ 06-80陈丽敏/ 07-75戴苏杭/ 07-79戚婧/ 08-75陈雨萌/ 09-73唐雨婷/ 09-78刘琪/ 10-81陈丹萍/ 11-77岳文文/ 12-79.95•2020/ 12 新闻知识业务研究“一带一路”下地方媒体传播裕固文化的对策—-以《中国张掖网》为例互联网建设在健康信息传播中的尝试与体会—以陕西百姓健康网站建设应用为例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视角赏析中国英文报刊----以学生双语报Kids Times系列为例社交媒体对公共领域的重塑与消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出版的现状与愿景从会议报道看地方政协报会议新闻创新的发力点—以《人民政协报》为例新媒体时代新闻人增强“四力”需要弘扬敬业精神新媒体视域下“自然美学”文化治愈功能透析把落脚点放在“服务”上—改进地市级政协新闻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视频转向”浪潮中传统媒体的转型探析硬核青春时代风采—浅议2019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传统媒体更需践行“四力”—“网红”李子柒带来的思考在践行群众路线中守正创新—三秦都市报以新闻热线推动全媒体发展垂直融媒事业部:媒体融合新模式初探融媒体时代传统医学期刊在突发事件中如何扛起使命担当获取高质量新闻线索的七个重要渠道传统广播人驻音频客户端的模式及选择策略媒体治理视角下中国网民的国家认同感研究——基于C G S S数据的实证分析城市公共艺术节运营考察全媒体时代呼唤复合型人才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年轻受众的审美消费研究权力冲突视角下法制栏目剧研究—以中央电视台《普法栏目剧》为例公共事件中舆论引导的法则与技巧探析中曰两国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对比研究重大疫情下县级融媒体的应急传播实践城市党报经济新闻报道的优化路径—以《长江日报》为例消费走向行动:构建传播共同体的思考与探索从议题偏离到网络攻击—基于兴趣趋同的粉丝行为传播生态分析郝香/ 01-90毕平张绪生/ 01-94姜华崇宁/ 02-92党洁/03-84黄建东/ 03-88张宝勤/ 03-92 武斌佟慧娟/ 04-83乔露/ 04-87朱斌/ 04-93姚天舒/ 05-87杨安/ 05-91鲁俊松/ 05-94高敬毅范为民/ 06-87孙凌/ 06-91洪悦民/ 07-84 王海明黄玮/07-89郭庆华/ 07-94吴佳婕/ 08-82傅懿瑾/ 08-91李军/09-84夏毛宁/ 09-87黄逸/09-94钱江/ 10-86许志强/ 10-92 田龙过赵娜/ 11-83熊英/11-88刘艳/ 11-93刘望/12-83• 96 •。
晚清媒介对秋瑾事件的议程设置
李向东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11(031)003
【摘要】秋瑾被害后,各种不同背景的报纸竞相报道,形成了新闻传播意义上的议程设置.连续不断的报道使得该议程由媒介议程逐步转化为公众议程,由"秋瑾案"演化为"绍兴冤狱",并在新政、立宪的语境下,进而演化为政策议程,亦即在舆论的压力下,涉案人员或罢职,或自杀,或他杀,或蹭蹬终身.该议题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朝野的震动反映了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与作用.但是在社会失范的状态下,媒体的舆论监督虽然有效,但力量还有限.
【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李向东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7
【相关文献】
1.从"罗一笑事件"看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议程设置 [J], 王颖;谢毅
2.媒介事件中媒介间的议程设置--以媒介融合为视阈 [J], 杨帆
3.有温度的新闻:药家鑫媒介事件议程设置再分析 [J], 黄柳菱
4.媒介事件中媒介间的议程设置——以媒介融合为视阈 [J], 杨帆;
5.议程设置媒介不为王——从电影《大事件》对传播中议程设置者的思考 [J], 张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秋瑾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与目的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她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甲午战争中的女报馆工作者。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性,提倡女性的平等地位和自由,我们决定举办一系列的秋瑾主题活动。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我们的活动方案。
活动背景: - 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为中国女性争取平等权利和自由做出了巨大贡献。
- 秋瑾的英名与她所倡导的价值观相吻合,她鼓励女性要有独立意识、追求教育和参与社会运动的勇气。
- 秋瑾的事迹激励着无数的女性和青年,激发他们参与社会进步的热情。
活动目的: - 传递秋瑾的精神,引导人们学习她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
- 提倡女性的平等权利和自由,促进性别平等的进步。
- 激发女性和青年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二、活动内容和形式为了达到我们的活动目的,我们计划举办以下几个活动:1. 秋瑾主题讲座•内容: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关于秋瑾的专题讲座,介绍秋瑾的生平事迹和思想。
•形式:线下活动,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地点:选择一个适当的大型会议室或剧院。
•时间:推荐在9月份举办,以纪念秋瑾的生日。
2. 秋瑾纪念展览•内容:展示秋瑾的照片、文字介绍和相关资料,通过展览将秋瑾的事迹和思想传达给观众。
•形式:线下活动,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地点:选择一个有足够空间的美术馆或展览厅。
•时间:推荐秋季举办,与秋瑾这个名字的音韵相吻合。
3. 秋瑾电影放映会•内容:放映与秋瑾相关的电影作品,通过电影展现秋瑾事迹的感人故事和她的理想。
•形式:线下活动,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地点:选择一个适当的电影院或讲堂。
•时间:推荐在周末或节假日举办,以方便更多人参与。
4. 秋瑾演讲比赛•内容:面向高中和大学生举办秋瑾演讲比赛,鼓励年轻人阐述自己对秋瑾精神的理解和对性别平等问题的思考。
•形式:线上比赛,参赛者提交视频演讲作品,由专业评委进行评选。
•时间:推荐在学校寒暑假期间进行,以方便学生参与。
三、活动宣传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我们的活动,我们将采取以下宣传措施:1.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活动信息和相关内容,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传播活动信息。
秋瑾
秋瑾(1875—1907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字璿卿,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
童年在福建度过,1890年返回浙江。
1894年夏随父至湖南。
1896年奉父母之命嫁给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
因王纳资捐得工部主事(后迁户部郎中),随他去北京。
她目睹当时官场种种污秽,十分愤慨,又忧心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决心献身救国事业。
1904年冲破家庭束缚,自己筹资留学日本,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
1905年回国,后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
7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
1906年初因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而回国,与易本羲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安置留日回国学生。
1907年1月创办《中国女报》。
不久到义乌、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體起义,未果。
后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皖两省同时举事,遥相呼应。
起义日期原定于7月6日,后改为19日。
6月,绍兴等地会党暴露目标,徐锡麟于7月6日仓促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被捕遇害。
清政府得到密报,将秋瑾逮捕。
绍兴知府贵福深夜提审,她仅写“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应答。
7月15日凌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有《秋瑾集》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