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1.声音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156.00 KB
- 文档页数:3
认识声现象-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声是什么,声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声的传播方式;
3.理解声的强度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
4.知道声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1.能够说明声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2.能够解释声的强度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2.理解声的强度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
四、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
通过卡拉OK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声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声是如何产生的。
2. 学习内容
(1)声的产生和传播
1.通过实验展示震动物体(如弦、鸣膜等)可以产生声音;
2.通过实验展示空气分子的震动可以传播声音。
(2)声的强度和频率
1.呈现声音强度定义及计算公式;
2.呈现声波频率定义及计算公式。
3. 课堂练习
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进行声强度和频率的计算。
4. 小结
回顾学生所学的内容,强调声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以及强度和频率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课堂演示,让学生体验声的本质和重要性,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机制,掌握声的强度和频率的定义及关系。
在实践中,学生表现出了较好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但在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未来开展更为深入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学习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
3.掌握声音的强度和音调的概念。
4.理解声音的频率与振动源的关系。
5.学习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差异。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及传播特点。
2.声音的强度和音调的概念。
3.声音的频率与振动源的关系。
教学难点:1.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差异。
2.声音频率与音调的概念理解。
教学准备:1.教学PPT或黑板。
2.声音产生实验器材。
3.不同媒质中声音传播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并引出声音的定义。
Step 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5分钟)1.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介绍声音的产生原因。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总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特点。
Step 3 声音的强度和音调(15分钟)1.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介绍声音的强度和音调的概念。
2.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了解音乐的高低音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
Step 4 频率与振动源(10分钟)1.教师通过实例解释声音的频率与振动源的关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实验验证频率与振动源的关系。
Step 5 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15分钟)1.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介绍声音在不同媒质中传播的差异。
2.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Step 6 小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复习关键概念。
2.布置相关阅读作业,拓展学生对声音的理解。
教学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
2.课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参与讨论和展示的能力。
教学延伸活动:1.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比较不同媒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2.观察不同频率声音的共振现象。
3.研究声波的应用领域,如声纳、超声波等。
课后作业:1.回顾教材相关知识,巩固对声音的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关于声音的应用案例,并写一篇小论文。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同步教案1.1声音是什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2.通过学生经历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的形式向开放性和独特性发展。
3.培养学生善于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教学难点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声音,悦耳动听,变幻莫测,在很多方面丰富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声音也可能成为无形的杀手。
那么平凡而又奇特的声音究竟是什么?声音有哪些特性?她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带着你的疑问,好奇和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世界。
添加补充(复备)二、新课探究活动一:1.1 探究声音的产生1、[试一试] 请学生设计方案:一张纸、一杯水,一个笔帽、一根橡皮筋,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你能不能设计方案使其他的物品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
各组提出活动方案、讨论。
学生活动:在探究的基础上,用摩擦、搓揉、指弹、撕等方法使纸发出声音,也可把它做成纸筒,纸笛,纸炮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一杯水到在地上会发出声音。
向笔帽中吹气,会有声音;笔帽扔在地上会有声音。
拨动橡皮筋会有声音。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导,启发,对于与众不同的方法给予鼓励。
)2、[想一想]上述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3、[做一做]图1.1体验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共同做一做:用手摸着喉头,你在讲话的时候,声带是怎样发声的,(手按住声带)提醒学生注意和思考,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击打音叉,把发声的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有什么感觉?师:刚刚在实验的过程中,大家使尺子、纸、水、笔帽、竖笛等都发出了声音,哪些是由固体发声产生的,哪些是由液体、气体发声的,请同学们大概分分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
声音是一种波,可以被人耳识别的声音的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科版八班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5篇,盼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苏科版八班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和试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和把握初步讨论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老师、同学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同学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同学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学问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观看、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观看法、试验探究法、争论法【老师预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二、进行新课(一)声音的产生1.让同学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状况。
2.观看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状况。
3.让观看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状况。
4.老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讨论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a.指导同学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同学自学P13课本,老师指导。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初中物理学习材料
1.1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产生的条件
知识点: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辅导:我们把固体、液体和气体统称为物体。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振动,都可以作为声源。
只有正在振动的物体才能称之为声源。
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是有物体的振动。
二、声音传播的条件
知识点: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辅导:图1-2(a)说明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空气是最常见的气体,所以推广得到: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同理,图1-2(b)说明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图1-3说明声音还能在液体中传播,这里都用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再通过总结得到: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知识点: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重要实验: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辅导:真空是指没有空气的环境。
由于玻璃瓶内的空气抽不干净,所以真空很难实现。
但我们可以在空气逐渐变稀薄的过程中,注意到声音逐渐变小的事实,再经过推理,如果达到理想的真空环境,应该听不到声音,从而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结论。
所以,这个结论不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的,这类实验叫做理想化实验。
总结:声音传播的条件是要有物体传递振动。
三、声音是一种波
用水波引入声波的学习方法-类比法
四、通常情况的声速340m/s;固体中声速最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
指导: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不易变形,所以传递振动最快。
五、声能
声波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小石头,说明声音具有能量—声能
桑水。
1.1 声音是什么教案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1.1节“声音是什么”。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具体教学章节和内容如下: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变化。
强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耳廓、耳膜、听小骨、听觉神经等部位的作用。
4. 声音的特性: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特性对声音的影响。
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够区分它们。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提高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变化,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音叉、鼓、锣等)、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敲击不同的乐器,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特点,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通过实验演示不同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变化。
强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3. 声音的接收: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耳廓、耳膜、听小骨、听觉神经等部位的作用。
4. 声音的特性:介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通过实例说明不同特性对声音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0分钟)随堂练习: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育红初级中学问题链分层导学课堂教学设计模板(参考)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执教教师:
了,此现象表明空气、、能传声。
B层3、吹笛子时能发出优美的乐曲,其中声音来自()
A. 手指的振动
B. 嘴唇的振动
C.笛子的振动 D笛子内
空气柱的振动
4.如图所示,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铃声变弱最后消失,这说明声音要依靠__来传播。
第3题第4题第5题C层5、如右上图所示,当敲击右边音叉时,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靠在左边音叉的小球能弹起,说
明,这是由于将右边音叉的震动传
给了左边音叉的缘故。
6、在一根正在输水的长水管的一端用力敲一下,在远处的另一
端会听到次声音,最先听到的声音从中传来,最
后听到声音从传来。
教师点拨疑点并评价完成情况。
四、【课堂小结,归纳方法】
想一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附:育红中学问题链分层导学教学课堂诊断检测题(标明ABC等不同层次检测要求)
预习检测答案:
1:振动2:振动声源3:固体液体气体真空4:声波5:340米/秒快快
分层训练诊断反馈
1:振动声源2:鱼缸水3:D 4: 介质
5:振动左边的音叉在振动空气
6:3 水管空气。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10篇)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
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
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
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
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3.掌握声音的基本性质和测量方法;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教具:音叉、响板、弹簧、音频设备等;3.实验器材:空瓶子、电吹风等;4.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自然界中不同声音的声音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音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探究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实验一:使用音叉和弹簧进行实验。
–步骤:a.学生手持音叉的一端,将其在响板上敲击;b.观察响板的震动和声音的产生;c.将音叉的另一端贴近耳朵,观察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利用空瓶子和电吹风进行实验。
–步骤:a.将空瓶子的口部对准电吹风的出风口;b.打开电吹风,调节不同的风速;c.观察空瓶子的瓶口是否产生声音。
知识讲解1.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由此引入声音的概念和特征。
•什么是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在空气等介质中传播而能够使人听觉器官产生听觉感觉的物理现象。
•声音的特征:–高低音调:与声音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高则声音高,频率低则声音低;–响度:声音的强弱程度,与声音振幅有关;–音色:声音的独特特征,由声音的谐波构成。
2.介绍声音的传播方式。
•机械振动传播:声音通过物体的振动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声音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产生的,因此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音速度约为343米/秒。
实践应用1.针对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个人交流:声音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如语言、电话等;•音乐及演出:声音是音乐和演出的基本元素,如乐器演奏、演唱会等;•震耳欲聋声音:如火车喇叭、汽车喇叭等警示声音;•音响系统:声音通过扩音器、喇叭等设备放大和传播;•声纳及雷达:声音传播的原理可应用于声纳和雷达等技术。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声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接受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声波的定义;2.音量、音调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3.声音的产生;4.声音的传播、衰减和反射;5.声音的接受与应用。
三、教学重点1.声波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音量、音调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
四、教学难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衰减和反射。
五、教学方法1.结合实验和生活应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2.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六、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特征。
2.谈论声波(10分钟)通过参考教材,介绍声波的定义、基本特征和分类。
3.探究音调、音量和音色(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了解音调、音量和音色的概念和区别。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来源。
2.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并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发现声音的传播方式(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三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和反射。
2.探究声音的衰减和反射(15分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衰减和反射的原因和特点。
3.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20分钟)通过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
第四课时1.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些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接受和感知。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章的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振动停止,声音也会停止。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
2.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理解。
难点:声音传播条件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然后提问:“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如何传播的?”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声音传播条件的学习。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声音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敲鼓时离鼓近的人觉得声音大?”6.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什么?2.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1. 声音的产生条件是物体的振动,传播条件是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如吹笛子时,吹得越高,音调越高;响度与振幅有关,如敲鼓时,敲得越重,声音越大;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如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同一曲目,音色不同。
初中物理声音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接收4. 声音的特性5. 声音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声音现象,如同学们的谈话声、窗外的车辆行驶声等。
2. 提问:你们对这些声音有什么感受?声音是从哪里产生的?二、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演示实验:振动音叉实验,让学生观察音叉振动时产生的声音。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音叉振动会产生声音?三、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即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2. 演示实验: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有什么不同?四、声音的接收(10分钟)1. 讲解人耳如何接收声音,包括耳廓、耳膜、听小骨等。
2. 演示实验:耳模型实验,让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听到不同的声音?五、声音的特性(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 演示实验:声音特性实验,让学生感受不同特性的声音。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区分不同声音的特性?六、声音的应用(10分钟)1. 讲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电话、音响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声音知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检查学生对声音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声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性,并能运用声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声音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声音是什么(1)【教案类型】新授课【主备教师】【复备时间】月日【复备教师】【授课时间】月日【授课班级】八()【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向开放性和独特性方向发展。
3.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重点】1.声音的产生的原因。
2.声音传播的条件,从实验探究得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及特点。
【学习难点】1.采用转化的思想显示微小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器材】纸、橡皮筋、笔帽、杯子、水、音叉、绳子、衣架、乒乓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一段音乐,再播放鸟鸣声,蛙叫声,狗叫声等,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
声音是我们进行情感交流、愉悦身心、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和方法。
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的。
二、目标展示:三、预习导航:四、互动突破:(一)声音的产生条件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试一试: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做一做:1.把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有什么感觉。
2.把发声的音叉轻触面颊,有什么感觉。
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例如:1.敲击一下瓷碗边缘后听到的声音是因为瓷的振动发出的。
2.吹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笛子中的空气振动引起的。
3.哗哗的流水声是由水的振动引起的。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活动: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传播吗?1.老师讲课时,大家坐在教室各处都能听到,老师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是靠什么传播到你们的耳朵里呢?2.将两个石头浸没在水中央互相撞击,石头发出的声音靠什么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提示:石头与人耳之间隔着空气和水。
3.分组活动:A.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你听到声音吗?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两次声音是否一样响?B.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子的中央,当你的搭档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你听到声音吗?把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再由搭档敲打,此时你能听见衣架发声吗?提示:食指堵住了耳朵,声音靠空气已经不能传播到耳膜。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初中物理教案声音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音的特征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速度。
2. 声音的三个特征的区分和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尺子、气球、耳机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与声音相关的图片,如唱歌的人、音响设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声音有什么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0分钟)1. 实验一:将音叉放在桌子上,用手指敲击音叉,让学生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实验二:用尺子伸入水中,拨动尺子,让学生听尺子发出的声音。
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0分钟)1. 讨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实验三:将一个气球吹起来,用手指按住气球的口,让学生听气球内的声音。
讨论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
3. 实验四:将一个耳机放在学生的耳朵上,让耳机内的声音传播到学生的耳朵。
讨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4.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四、探究声音的特征(10分钟)1. 音调:用尺子伸入水中,拨动尺子,让学生听尺子发出的声音。
讨论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2. 响度:用尺子伸入水中,拨动尺子,让学生听尺子发出的声音。
讨论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3. 音色: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相同的音符,让学生听其音色。
讨论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4. 总结: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和音色。
五、应用与拓展(5分钟)1. 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音响设备等。
2. 提问:如何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在安静的图书馆里不能大声说话?六、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关于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有效组织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活动产生意图: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
于是我想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些原理告诉小朋友。
活动目标: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活动过程: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1、你看到什么?2、你听到什么?实验一、声音的产生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
”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一、声音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2.经历用多种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鼓励思维向开放性和独特性方向发展。
3.让学生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
4.知道声音具有能量,初步了解回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的原因。
2.声音传播的条件,从实验探究得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及特点。
3.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学难点】
1.采用转化的思想显示微小的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波的形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一段音乐,再播放鸟鸣声,蛙叫声,狗叫声等,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声音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
声音是我们进行情感交流、愉悦身心、获取知识的一种途径和方法。
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人耳的。
二、新课讲授:
(一)声音的产生条件
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
试一试: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个笔帽、一杯水,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
做一做:1.把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有什么感觉。
2.把发声的音叉轻触面颊,有什么感觉。
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例如:1.敲击一下瓷碗边缘后听到的声音是因为瓷的振动发出的。
2.吹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笛子中的空气振动引起的。
3.哗哗的流水声是由水的振动引起的。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活动: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传播吗?
1.老师讲课时,大家坐在教室各处都能听到,老师的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是靠什么传播到你们的耳朵里呢?
2.将两个石头浸没在水中央互相撞击,石头发出的声音靠什么传播到我们耳朵里?
提示:石头与人耳之间隔着空气和水。
3.分组活动:
A.你把耳朵紧贴着课桌的一端,你的搭档在另一端用铅笔轻轻敲击,你听到声音吗?
将耳朵离开桌面,再听敲击声,两次声音是否一样响?
B.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子的中央,当你的搭档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你听到声音吗?把细绳两端绕在食指上,并用食指堵住双耳,再由搭档敲打,此时你能听见衣架发声吗?提示:食指堵住了耳朵,声音靠空气已经不能传播到耳膜。
但此时仍会产生听觉,这是由于声音靠固体(细绳、食指、耳道)传播至耳膜。
)
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我们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4.活动:将一部正在播放音乐的手机用细线悬挂在广口瓶中央,再把瓶内空气抽出。
仔细听声音有什么变化?如果瓶内空气越来越接近真空,那么声音还能传播出来吗?
结论: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固体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
结论:各种介质传声效果不同。
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效果比液体好,液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三)声音是一种波
实验一:在水槽中装少量水,把敲响的音叉的一角接触水面,观察到什么现象。
看到:音叉的振动引起旁边水的振动,水波会从落点向四周传播。
实验二:用手轻轻推动一下水平悬挂着的弹簧一端,观察到什么现象。
看到:弹簧中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形态,并向一端传播。
可见,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四)声速: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需要时间吗?猜想并提出猜想依据。
(阅读课本P-10读一读。
)
结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 m/s;在
钢铁中传播得更快,速度可达5200m/s。
观察右图中的几种物质中的声速表,分析
得到: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思考:
1.百米赛跑时,在远处的计时员是在看到发令枪冒烟时计时,还是听到枪声开始计时?
2.用铁锤在长的充满水的自来水的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五)声能
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观察蜡烛的火焰。
看到了什么?
看到蜡烛的火焰在摇晃。
结论:说明声音具有能,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在医学上,人们利用声能粉碎病人体内的胆结石代替手术,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在军
事上科学家还利用声能制造武器;利用超声波制成超声波钻孔机和切割机,对坚硬的玻璃、宝石、陶瓷等进行加工;爬雪山时不能大声讲话,否则易引起雪崩等。
三、小结作业
补充习题
四、板书设计
一、声音是什么
(一)声音的产生条件
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各种介质传声效果不同。
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效果比液体好,液体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三)声音是一种波
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四)声速: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40m/s
(五)声能
说明声音具有能,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