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与血培养
- 格式:ppt
- 大小:7.72 MB
- 文档页数:45
血培养的概念
血培养(Blood Culture)是一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检测方法,用于从患者体内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接种到含有营养培养基的培养瓶或培养管中,以培养和鉴定可能存在于患者血液中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菌血症(Bacteremia)或真菌菌血症(Fungemia)的金标准,即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血培养的主要目的包括:
1. 证实感染性病原体的存在。
2. 鉴定病原体的种类,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 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血培养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采集血液样本:通常从患者的静脉抽取血液,采集时需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
- 接种培养:将采集的血液分别注入到需氧瓶和厌氧瓶中,因为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氧气环境下生长。
- 培养和监测:将血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定期监测培养瓶中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 结果分析:如果培养出微生物,需要进一步鉴定其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最有效的抗生素。
血培养对于诊断和治疗严重感染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正确执行血培养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如何正确采集血培养标本?
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根据是否保留血管内导管采取不同的采集方法。
1.保留血管内导管
对怀疑是CRBSI的患者至少做 2 套血培养:
(1)用注射器从非置管侧肢体的外周静脉穿刺采集1套血培养标本,并标记“外周静脉血“。
(2)从中心静脉导管或VAP隔膜采集1套血培养标本,并标记“导管血”。
2.不保留血管内导管
用注射器从不同部位的外周静脉分别采集各 1套血培养标本(每套血包括一个需氧培养瓶和一个厌氧培养瓶),取血量为每瓶 8~10 ml(或按厂家说明书),并标记“外周静脉血”,两个部位采血时间必须小于或等于5分钟。
无菌状态下取出可疑的导管,取导管尖端5 cm 送检。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血流感染的发生发展可以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其正确诊断不仅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误用和滥用,同时可以大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医疗花费。
而血培养这项实验室试验正是来确定导致患者感染的微生物是否已经侵入患者的血液,是血流感染的检测“宝典”。
正确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在提高血流感染诊断水平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标本采集1.1 采血时间一般情况下,采集血培养标本阳性率较高的时间是:患者出现寒颤,体温升高之前;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液做培养(心内膜炎例外);不能暂时停用抗菌药物且无明显寒颤阶段,应在第二次用药前采血。
1.2 采血次数1.2.1 多次采取血培养标本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型,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但患者血液中的病原菌浓度水平相当低。
多次采血科提高阳性检出率,减少漏检(尤其是暂时性菌血症),据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小时内一般不超过3次。
1.2.2 每次采集间隔时间每份血培养间隔时间应不超过5分钟,因为网状内皮系统对于一过性菌血症和间歇性菌血症在15-30分钟内可清除(CLSI规定每份血培养应同时获得,或尽可能短的时间内)1.3 接种血液数量1.3.1 血液标本采集量通常每毫升血量中含菌量很小,血培养的阳性率与血标本容量有关,据报道每增加1ml血标本可使血培养阳性率上升3%,所以采血量要足够。
通常采血量与培养基(肉汤)之比以1:5-1:10为宜,成人一次采血10-20ml,平均注入两个培养瓶(需氧、厌氧瓶)中,婴幼儿采血量为全血量的1%(1-2ml),儿童采集3-5ml。
当发生菌血症时,通常成人血液中含有的菌量小于1CFU/ml,而在儿童让生菌血症时,血液中含有的菌量常超过100 CFU/ml,所以婴幼儿、儿童采血量少于5ml不会影响培养的阳性率。
1.4 使用含添加剂培养瓶和无添加剂的血培养瓶相比,含有添加剂的血培养瓶的阳性率更高,但同时污染菌的生长也会更迅速。
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血液标本采集中有哪些注
意事项?
随着医学的进步,血管内导管越来越多被应用于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及治疗中,日趋成为不可或缺的诊疗手段。
但血管内置管存在感染的风险,为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尽早明确诊断并精准治疗,一旦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应及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
血液标本采集分为保留导管和不保留导管两种情况。
(1)保留导管:分别从外周静脉和导管内各采取1套血培养标本,在培养瓶上标注采集部位,送往微生物实验室。
2套血培养检出同种细菌,且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标本报阳时间比来自外周的血培养标本报阳时间早2小时以上,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不保留导管:在外周静脉采集2套血培养标本。
同时,通过无菌操作剪取已拔出的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上交叉滚动4次进行送检。
或采用超声震荡法留取菌液接种。
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培养出同种同源细菌,且导管尖端血平皿的菌落计数超过15CFU有意义。
采集血培养规范、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处理、辨别血培养病原体种类及正确解读血培养结果注意点血培养在微生物临床检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一份准确的血培养结果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疗效监测存在重要价值。
什么情况下建议采集血培养当患者出现中重度感染或体温>38℃时应进行血培养采集(注意是或,不是和,所以中重度感染性疾病不发热时也可抽取血培养),但血培养的适应症远不止于此。
总结如下:▲以临床诊断为目的血培养采样:如出现以下临床表现时,为明确诊断建议进行血培养采样:原因不明的发热;(2) 特征性的发热;(3) 发热伴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如考虑以下临床诊断时,建议进行血培养采样:脓毒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人造血管感染、心包炎/心肌炎、脑膜炎/脑炎、SCAP、VAP、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手术相关感染等等▲以临床治疗为目的血培养采样: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建议进行血培养以确定疗效及停药时机:(1) 对于治疗效果欠佳的血流感染/菌血症患者或者病情持续不稳定的危重症患者,拟调整抗生素之前需进行采样;(2) 各种持续存在的病原体感染所致菌血症(如 MDR/PDR G-杆菌菌血症、NTM 菌血症、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以及念珠菌/隐球菌等真菌所致菌血症);(3) 持续性菌血症的免疫抑制患者;(4) 高度怀疑或已确诊的血管内感染者,确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但不能拔管者,感染灶不能清除者;什么情况下不建议采集血培养如有下列临床表现时,不建议进行血培养:社区发病的免疫健全患者出现轻度发热;(2) 1 小时内的术后发热;(3) 一过性发热;(4) 已确诊的非感染性发热(如药物热);(5) 长期护理机构大多数居住者的轻度临床表现。
如下临床诊断时,不建议进行血培养:上感;非复杂性蜂窝织炎;轻度社区获得性肺炎;单纯性膀胱炎。
体温正常时有没有必要采集血培养T>38℃作为血培养的体温阈值,所定义的某个最佳采集血培养的体温阈值,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发热曾一度被认为是菌血症的独立预测指标,而且体温是一项简便又快速地可获取性指标。
血培养双侧双瓶与单侧单瓶对血流感染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血流感染(BSI)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及毒素侵入血液循环,引起的全身感染、中毒和全身炎症反应,进一步可引起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其病情复杂、进展迅速、病死率高。
资料显示,菌血症发病率持续增加,2007年美国报道菌血症发生66万例,在各种感染中居首位,且病死率高达20.0%-50.0%[1]。
血培养检出病原菌作为BSI诊断最直接的手段,是帮助临床正确用药降低死亡率最好的工具之一。
正确规范的血培养方法对实验室提高血流感染的阳性率非常关键,而血培养的阳性率与采血的部位、方法以及采血次数等直接相关。
2007年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发布了《血培养的原则和规程:批准指南》[2],其推荐常规血培养应包括配对的需氧和厌氧血培养瓶,对每次血流感染事件进行2-3份血培养。
我省推荐常规使用双侧双瓶(即2份):指双侧手臂(或2个不同的采血部位)同时采集需氧瓶和厌氧瓶各一套(共4瓶)。
现将血培养双侧双瓶与单瓶对临床的指导价值作如下对比分析。
标签:血流感染血培养双侧双瓶诊断价值1.血培养阳性率的比较2004年CLSI指南公布一组数据[2]:对163例确诊血流感染病人进行回顾分析,采1份血(20ml)阳性率达65%,采2份血(40ml)阳性率达80%,采3份血(60ml)阳性率达96%;赵旺胜等[3]研究发现,308份双侧双瓶标本中,有44份培养出细菌,其中37份为有意义阳性标本,真阳性率为12.0%(37 /308),污染率为2.3% (7/308);320份单侧双瓶标本中,阳性标本31份,有意义的阳性标本23份,真阳性率为7.2%(23/320),污染率为2.5% (8/320);65份单侧单瓶标本中,有7份细菌生长,其中4份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生长,真阳性率为4.6% (3/65),污染率为6.2% (4/65)。
血流感染诊断标准血流感染是指细菌、真菌或病毒等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血流感染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它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制定科学的诊断标准对于提高血流感染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血流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心率加快、低血压、全身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等。
在特定的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局部感染症状,如皮肤红肿、脓肿等。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因此在诊断时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培养。
血流感染的诊断金标准是通过血培养检测到病原微生物。
一般情况下,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不同部位的血培养,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在进行血培养前,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细菌的外源性污染。
2. 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
CRP和白细胞计数是常规的炎症指标,对于判断炎症的程度和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项指标并不具有特异性,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作为血流感染的唯一诊断依据。
3. 心肌标志物。
在血流感染的患者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肌损伤,因此心肌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对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帮助。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灶、感染范围和并发症等具有一定的帮助。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胸片、CT、MRI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的常规检查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血气分析、凝血功能检查、尿常规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血流感染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不能依赖单一指标或检查。
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诊断方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血流感染诊断标准血流感染诊断标准。
血流感染是指细菌、真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发全身性感染的疾病。
由于血流感染的症状多样化,诊断标准的制定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血流感染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和诊断血流感染。
一、临床表现。
1.发热,持续性高热是血流感染的典型症状,临床医生应该重点关注患者的体温变化。
2.寒战,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寒战,伴随着高热,这是血流感染的常见表现之一。
3.意识改变,血流感染可能导致患者意识模糊、精神状态改变,甚至昏迷。
4.低血压,血流感染患者常常出现低血压,需要及时监测血压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培养,对于疑似血流感染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血培养检查,以确定感染的致病微生物。
2.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等炎症指标的异常变化也有助于血流感染的诊断。
3.凝血功能,血流感染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时间延长等。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帮助医生观察内脏器官的情况,发现可能存在的感染灶。
2.CT或MRI,对于疑似血流感染的患者,CT或MRI检查有助于发现感染灶、脓肿等病变。
四、其他辅助检查。
1.病史询问,患者的病史对于血流感染的诊断也非常重要,包括近期手术史、导管置入史、静脉药物滴注史等。
2.临床评分,临床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分,辅助诊断血流感染。
总结:血流感染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临床医生应当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在诊断血流感染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感染疾病,如肺炎、腹膜炎等。
及时准确地诊断血流感染,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希望本文所述的血流感染诊断标准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血流感染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