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其危险因素包括: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及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
(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插管部位应遵守最大限度无菌屏障的要求。
(三)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四)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
(五)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一次性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六)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不宜选择股静脉。
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七)宜采用≥2g/L氯己定一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2一3遍,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八)患有皮肤病和呼吸道疾病以及感染或携带有多重耐药菌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由(一)每天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二)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应保持穿刺点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感染征象。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每2天一次,专用贴膜可每周1-2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三)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四)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迹应立即更换。
(五)输注的液体应保证无菌,配制的液体应现配现用,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后应及时更换输液管路;置管后应用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血栓形成。
(六)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七)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选择另一穿刺点更换导管重新置管。
(八)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置管及日常护理,随时观察导管局部及导管走行处有无压痛、局部红肿等现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前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指导,以降低其发生率。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危害(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危害CRBSI 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它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三、导管置入前的预防措施(一)患者评估在置入导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感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氯己定等。
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面积,以确保彻底消毒。
(四)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尽量选择管径较细、材质柔软、生物相容性好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四、导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一)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
(二)最大无菌屏障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口罩和帽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定义(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预防控制感染(措施与)要求: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评估置管的必要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置管。
二、必须置管时首选锁骨下静脉置管,尽量避免股静脉置管。
三、置管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手卫生。
四、对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认真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应大于15cm,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五、置管使用的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输注液体必须保证无菌。
六、穿刺点应覆盖无菌纱布或者无菌、透明、透气专用贴膜;覆盖的敷料,若为无菌纱布,每2天更换一次,若为专用贴膜每周更换1—2次,更换敷料时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并及时处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七、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八、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九、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及早拔管,尽量缩短置管时间;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可考虑拔出导管,并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
十、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卫生计生委.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S] .2016
1
2。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1、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
(7)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8)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尽快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广泛使用血管内留置导管已成为各临床科室的常见操作,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
然而,由于导管插入和护理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很高,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防止此类感染的发生,根据XXX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我们特制定了以下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包括置管部位铺设大无菌单、穿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和手术衣等。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如果手套污染或破损,应立即更换。
3.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
CRBSI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医疗质量。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1.1 目的(1)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2)提高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提升医疗质量。
1.2 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开展留置血管内导管操作的医疗机构。
(2)适用于临床科室、麻醉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等涉及留置血管内导管操作的科室。
二、依据和原则2.1 依据(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涵〔2019〕480号)。
(2)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发布的《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
(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
2.2 原则(1)预防为主,综合管理。
(2)规范操作,提高依从性。
(3)多学科合作,共同管理。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3.1 直管前的准备工作(1)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2)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必要时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巾,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4)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5)选择合适的置管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6)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共2次,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待干后(2分钟)或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再置管操作。
(7)患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伴随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症状。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负担。
为了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应制定并落实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1. 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培训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3. 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二、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规范,包括置管、维护、拔管等环节的操作规程。
3.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应急预案,提高医疗机构对感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提高静脉置管专业护理质量1.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能力。
2. 加强护理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 建立静脉置管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置管操作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四、严格无菌技术操作1. 置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细菌传播。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严格执行手消毒程序。
3. 皮肤消毒程序:使用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
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血管导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装置,用于在临床上输液、营养支持和药物给予。
然而,长期留置的血管导管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在临床工作中,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首先,正确选择和插管是预防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
应针对不同的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和大小。
同时,医疗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操作技巧,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插管。
这包括适当的消毒和穿戴无菌手套等操作。
其次,保持良好的血管导管护理和固定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血管导管应始终保持干燥、清洁和整齐的状态。
每天检查导管插口,及时清洁,避免导管周围的污染物。
使用合理的固定材料和方法,确保血管导管不会被移位或拔出。
另外,适当的手卫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环节。
医疗工作者在每次处理血管导管前,应彻底洗手或使用洗手液进行手卫生。
保持手指短甲,避免污染导管。
患者也应被教育和鼓励在接触导管前进行手卫生,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给予输液、营养支持和药物给予时,应注意减少非必要的导管使用时间。
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及时拔除导管。
长时间留置的导管更容易感染,因此,减少导管使用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此外,对于高危患者,如重症患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等,可以考虑使用局部或全身抗菌预防措施。
例如,在插管前可以使用抗菌皮肤消毒剂,预防导管插入部位的感染。
在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中,可以使用抗菌包裹或导管进行预防感染措施。
当然,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局部红肿、渗液、发热等。
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及时治疗可以减少感染的严重程度,并防止感染的进一步扩散。
总之,预防和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需要采取多种综合措施。
正确选择和插管、良好的血管导管护理和固定、适当的手卫生、减少导管使用时间以及高危患者的抗菌预防是重要的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作为医院感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为了降低CRBSI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制定了本《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对CRBSI的预防与控制进行详细阐述。
一、导管使用前的准备1.1 选择合适的导管在选择导管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类型和尺寸。
要确保导管的质量合格,避免使用劣质产品。
1.2 皮肤消毒在使用导管之前,必须对患者的皮肤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可以使用75%乙醇、碘伏等消毒剂,但要注意消毒时间和浓度,以确保有效灭菌。
二、导管使用的注意事项2.1 保持导管通畅为了避免导管堵塞,需要定期冲洗导管。
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生理盐水或抗生素溶液用注射器注入导管内,然后通过反复抽吸的方式将分泌物排出。
要定期更换导管,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条导管。
2.2 防止导管滑脱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导管稳定地固定在血管内。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使用止血带、贴上透明敷料等。
还要注意患者的活动幅度,避免导管因外力而滑脱。
2.3 严格无菌操作在进行导管相关的操作时,必须遵循严格的无菌原则。
包括洗手、穿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器具等。
要注意防止交叉感染,避免病原体从患者传播到医务人员。
三、导管拔除后的处理3.1 拔除导管的时机选择在拔除导管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综合考虑。
通常情况下,当导管的功能已经完成或者出现严重感染迹象时,应及时拔除。
3.2 拔除导管的方法拔除导管时,应选择适当的方法。
对于外周静脉插管,可以直接拔出;对于中心静脉插管,则需要先关闭泵浦,然后缓慢拔出。
在拔除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
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插管时预防
(一)操作者戴罩、帽子、穿无菌手术衣。
(二)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认真选择穿刺点,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选择带抗菌成分的中心静脉导管。
(三)严格无菌操作,插管前应先洗手或手消毒,戴罩、帽子、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穿刺点皮肤用0.5%碘伏严格消毒2遍,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
(四)穿刺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五)输液装置与药液:一般情况下输注装置更换不超过72小时,当输注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液体如脂类和血制品,则应缩短更换时间,不超过24小时更换。
(六)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防控
(一)以无菌纱布或透明专用贴膜覆盖穿刺点,定期更换:每周更换纱布2次,每周更换贴膜一次,有污染随时更换。
(二)每天更换输液、测压装置和三通,保持三通清洁,以消毒巾包裹,有污染随时更换三通和消毒巾,输液尽可能现配现用,严格无菌操作。
(三)严格手卫生:更换敷料或接触导管、三通时,严格手卫生。
(四)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立即拔除;不建议为预防感染常规更换导管;每天评估留置导管必要性,以期尽早拔除。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在身体内插导管(如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尿道导管等)时,细菌或真菌侵入血液引起的感染。
这种感染是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非常重要。
首先,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应从插管前开始。
医务人员在插管前应进行彻底的洗手,并采取无菌操作。
同时,应确保插管部位的皮肤清洁,可以使用酒精溶液进行消毒。
另外,在插管前可以给患者口服抗生素进行预防。
其次,在导管的选择上要慎重。
选择导管时,应尽量选择适合患者具体情况的导管,如选择内径较小的导管,减少侵入血管的表面积,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此外,导管也应定期更换,避免长时间的使用导管。
在导管的护理上,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感染的发生。
患者的插管部位应定期清洗,可以使用无菌物质进行保护,如使用透明贴膜进行覆盖。
每天应检查导管部位是否有红肿、渗液等感染征象,并定期更换导管固定带,保持导管的稳定。
另外,导管周围的环境也要保持干净整洁。
医院要定期对导管相关区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污染导管。
患者所在的病房也要保持干净,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医院还应建立和执行相关的感染控制指南和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务人员的操作规范和合理。
最后,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医务人员要了解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及预防措施,并严格执行。
医院可以组织培训班和讲座,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识和防控水平。
同时,医务人员也需要关注相关研究和最新的指南,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
总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是多方面的,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和医院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及培训,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二、管理要求
1、各科室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人员职责。
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3、ICU等重点科室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定期分析、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ICU等重点科室应当按《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三、预防控制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发现多重耐药菌等特殊感染时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