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文学创作的女性视角与女性意识
- 格式:pdf
- 大小:235.87 KB
- 文档页数:5
萧红的女性意识与写作风格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女性意识而闻名于世。
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同时也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萧红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具有强烈个性的女性形象。
她们或是在家庭中扮演被压迫的角色,或是在社会中面对各种困境。
然而,这些女性并不是无助的受害者,而是带有坚强意志和反抗精神的人物。
她们在不公正的环境中奋起反抗,努力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种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萧红对女性力量的赞美和对平等的追求。
萧红的作品中也常常描绘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命运。
她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被束缚和被压抑。
她们被要求顺从于男性的意愿,被限制在狭小的家庭空间中,无法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独立。
然而,萧红并没有将女性局限于这种被动的角色,她通过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斗争,展示了她们的智慧和勇气。
她们通过与家庭和社会的斗争,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萧红的写作风格独特而深入人心。
她善于运用细腻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她笔下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她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她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和有血有肉。
她的笔触温暖而坚定,给予读者力量和勇气。
同时,萧红的作品也反映了她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自由的向往。
她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琐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抗。
她的作品中弥漫着一股自由的气息,让读者感受到她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
总的来说,萧红的作品展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她通过塑造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她的作品充满温暖和力量,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她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使得她的作品更加鲜活和有生命力。
萧红的女性意识和写作风格使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
论萧红民间文化视角下的女性意识摘要:萧红的生平经历使她的创作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鲜明的民间文化立场,同时她敏锐的女性感知力又使她的作品体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特征。
且纵观那个时代文学史,她也是为数不多的较早地拥有民间文化视角的女性作家。
她以“越轨的笔致”以及回旋的女性情感描绘着东北那片黑土地上女性生的顽强与死的挣扎、爱的痛彻与恨的悲哀、生命莽荒之美与激切荒凉的宿命感。
关键词:萧红民间文化女性视角中国的民间其实一直是有力量的[1],民间的女性也是有力量的,萧红似乎在小说中追问:维持这种生存的真正力量到底来自哪里?于是对女性的生存状态的展示与思考便自然流露在她的笔端。
萧红有意将笔下的农乡女性归属于这片富有女性意识的黑土地, 也让乡土同样归属于这些生活其上的女性团体。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大量地书写了女体空间所可能承载的各种符号形态,特别是有关跳大神的仪式化女体现象[2]。
在跳大神仪式中充满了主体性和反抗批判的色彩 ,这不仅仅体现在女主男从的性别角色转移,而且萧红以此方式为女大神形象建立起不可代替的主体质量。
在《生死场》中,农乡女性族群也与乡土大地有着密切关系:迷途中走失的山羊 - 老王婆所丧失的生命力和青春岁月;结满大红西柿的菜园果圃 - 金枝17 岁的青春黄金年华……这些都清晰地展示了农乡女性和土地与地理环境空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的文明的眼光不能用来解释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合理性,民间的女性力量也容不得亵渎。
就是在这片带有莽荒之美的黑土地上成长出来的女性,她们是有爱的,但她们的爱不是现代文明标准下面的被修正的爱,而首先是对土地、对羊、马的爱,就如同《生死场》第三章《老马走进屠场》中所写的王婆与牲畜老马的情感,细腻而感人。
其实不是说那个时代的民间没有感情,而是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下,她们的感情只能以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
尽管萧红描写的女性都是那样的愚昧落后,她们也是有尊严的。
即使是作品中刻画的“低能”女人麻面婆也知道努力,她听说羊丢,六月天气去扬翻柴堆,因为“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她为着要作出一点奇迹,为着从这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
论萧红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摘要:本文分三章,着意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萧红小说创作的精神和风格。
第一章:分析萧红女性意识形成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个人背景。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女性丧失了自己性别的主体地位,被推到历史的幕后,她们的意识被遮蔽,权力也被剥夺。
本应与男性平等的女性却被禁锢在男权社会布下的天罗地网中,处于被支配、被奴役、被言说的无权无声的压抑状态。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女性教育的提高,社会参与机会的增多,经济的独立,女性的自我意识才渐渐地苏醒,一大批女性开始登上社会和文学的舞台,女性主体才得以浮现。
中国五四女作家群的创作就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萧红是继五四女作家群之后又一个有着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的作家。
第二章:论述萧红在小说创作主题实践中的女性意识。
萧红虽是以反帝爱国的主题创作奠定了她在文坛的地位,但是纵观萧红的创作,我们发现隐藏在社会性主题的表象之下,始终贯穿着萧红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她以女性的视角,把关注的目光锁在那些被压迫、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妇女身上。
她真实地描绘了女性如动物般的生存状态和她们生命意识的麻木,展示了女性在背负民族和个人双重苦难下的悲剧命运,并且揭示了造成女性不幸命运的根源,表达了她对妇女解放之路的探索。
第三章:论述在女性意识探照下萧红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强烈的女性意识使萧红在创作中从题材的选择到文体语言的运用,都显现出自己特有的风格。
在题材选择方面萧红注重采用与其情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女性身体经验为题材。
小说散文化和超越常规的语言运用更体现了萧红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萧红小说创作女性意识主题实践风格建构正文第一章萧红女性意识的形成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的自我意识。
在漫长的男权制社会进程中,女性丧失了自己性别的主体地位,被推到历史的幕后,她们的自我意识被遮蔽,她们的权力被剥夺,她们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槛外人。
对萧红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论析[论文关键词]性别文化批判;生存文化批判;女性文化批判[论文摘要]女性主义文学批判主要是张扬颠覆父权文化、消解男性中心的文化主张。
文章主要从萧红的自我女性意识和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入手阐述萧红女性文学批判中的性别文化批判和生存文化批判等内容。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英、法兴起的一种批评流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流播。
由于现实世界中的父权压抑和性别歧视使女性长久承受着自我意识匾乏的焦虑,我国在五四时期之后,就有丁玲、谢冰莹、萧红等大量的女性作家崛起了,她们试图借助文学的功能和虚构的神话,去解构女性的匾乏与压抑。
萧红作为这一时期的女作家,她大量书写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匾乏、焦虑与边缘化的真实面貌。
本文将从萧红的自我女性意识和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人手阐述萧红的女性文学批判中的性别文化批判、生存文化批判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作者的话语时刻表达沿着反抗和消解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体系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方向前进,向传统的世俗发出坚决的挑战,呈现出浓厚的性别色彩和强硬的抗争姿态。
一、性别文化批判长期以来,中国妇女深受多重专制权利的压制。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始终处在被动的地位。
两千多年父权社会子承父制、父死子继的历史结构从根本上抹杀了女性的人身价值,长期的制度文化慢慢积淀为世代相袭的集体文化心理,窒息泯灭了家庭内部天然的亲情之爱。
女性的性别决定了她们身上要背负更多的礼教束缚:男尊女卑、家长专制和封建冷眼。
出生在这个动荡时代的萧红以她那柔弱多病的女性之躯承受了生活的全部屈辱和苦难。
萧红对男性的依赖可说成是一种女奴意识,这种不自觉的女奴意识造成了萧红自己的悲剧,同时也成为萧红作品中众多女性悲剧的根源。
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里,男人不仅有统治女子的权利,而且还有权利突围整个社会制造这种统治的依据,女子的形象是由男人来决定的,是由男人为了便于自己统治的需要而赋予的。
她们是欲望的对象,是一个被役用的物件,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
摘要内容摘要,本文立意从性别加坡探讨蔚红作品的独特形态,并搜之性别化。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章将萧红作品放置在“抗战文艺”这一背景下.结合与其它作家作品的比较探讨萧红的女性立场,并分折了她的小说观与题材观.第二章阐述了她对女性命运的理解与把握,这部分涉及到她对作品巾男女人物的思考;女性叙事者与笔下人物的关系及时女性二f5写的文学意义。
第三章分析了她创作中的核心问题.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着重从三个角度在与鲁迅的l{:较中突显她的女性立场,并且试图评解她的国民性写作的双重意义.通过对萧红作品不同层面的分析,本文希望能从总体上把握其在刨作中豹女性立场。
关键词:萧红(女性y女性立场国民性抗战文艺ABSTRACTCoulent:儆thesisattemptsIofxplu,rctheuniquelbalur船ofXiaoHong'snovelsfromtheaspectofgender,andhyduingthatsexualizethem.Theartklefallsintothreedivisions.Thefirstclmplcrputher∞VcJsunderlbc'hkgrugndof]iletatuteand叭:丑ufif曝n摇WarofResistanceAgailmtJapan;combinedwithlI罅掌岫驴Irisonandconstr嘲withelIl窨!writers.andtrieslt’mmlyzetileaulhor'spoinlsofview011noveland:!唧bju:t.1krsecondtimiderc|abomtesOfthereOll℃el'llandmasteryaboutwome,'sfale跚‘Jr41ermeditaIh)JlOffthevariouschera"‘:lcrsthenovelsinvolved;therchtiomhipbetweeqthefemab:nalTatorandthecharacters;theliterarys'辅fifw.anceoffemalewritings且¥well。
摘要:萧红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基于自身曲折的情感经历和漂泊的生命体验,在民族苦难的大背景下,终身不停地探索人的生命意识、叩问女性的悲剧命运,给后世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萧红,女性意识,悲剧意识,生命意识一、女性意识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把男性设定为“自我”,把女性设定为“他者”,她指出女性摆脱“他者”处境的途径在于取得经济独立、社会制度的变更,以及两性和谐关系的建立。
而萧红生活的大环境,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东北落后的农村,在这样一个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背景下,女性要背负阶级剥削、男权社会的性别压迫、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不可能有平等的政治人格、独立的经济能力,在婚姻里多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在萧红真实的生活里,她童年时期感受着父亲的冷漠;不喜欢未婚夫王恩甲的恶俗而逃婚,又不得不囿于现实与他同居至怀孕被丢弃于旅馆;和萧军相爱相杀,情感的纠缠、理想的背离、生下孩子被迫送人的苦楚——这些往事的印痕,在她的小说里都有不同形态的呈现,比如《生死场》中,金枝未婚先孕后陷入了极度的恐慌,对自己一天天胀大起来的肚子产生了恐惧。
这何尝不是萧红怀孕后,被未婚夫抛弃在旅馆里的恐惧情绪的真实写照呢?这种来自作者女性身份的真实体验,使得文字饱满而生动,有生命的张力。
小说中,五姑姑的姐姐难产时,丈夫不但咒骂她、用长烟袋来砸她,还端来一大盆凉水泼向她。
生孩子对于女人变成了一种酷刑。
萧红还多处描写动物繁殖,这暗示女人生育和动物一般毫无尊严,更突出了女性受到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
回望萧红的两次生育经历,根本没有幸福喜悦可言,她体味的是一个女人最深切的折磨与痛楚, 所以,她对男权中心社会强加给女人的那些冷漠、摧残、迫害与不公,有着不自觉的抗争。
这种抗争,是在经历过一次次情感伤害之后的彻悟,那就是:在男权、夫权的重压下,女人们没有生命价值可言,也没有生育自主权,尽管萧红不知道明确的出路,但是对妇女问题的思考与叩问,已经难得可贵。
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萧红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姓名:张正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张鸿声20040401内容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史|!二,萧红是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
以往的评沦多习惯于用时代色彩、政治标尺、阶级角度或风格流派来涂抹年几“规矩”她的创作。
本文试图走出“阶级分析”的范畴,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对萧红创作的精神及艺术进行重新解读。
文章分析了萧红女性意识形成的背景及成因,着重分析了女性意识在萧红创作实践中的体现以及对她独特艺术风格构建的作用,从而揭示出萧红作品超时空魅力之所在。
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着重分析萧红女性意识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及个人因素。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女性只能被看,而没有看的权利。
在男性权力和男性语境中,女性只有生理性别,没有文化性别和精神性别。
女性形象的历史空白造成了一种深刻的女性自我意识与性别意识的混乱。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女性各阶层教育的普遍提高,经济的独立,社会参与增加,导致女性意识的抬头。
20世纪上半叶,部分中国女作家已经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了鲜明而强烈的女性意识,萧红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二章:着重分析萧红创作实践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萧红始终关注着故乡人们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不幸女人们的生存状态。
描绘女人动物似的生存境况和生命意识的麻木;描写她们的追求及幻灭;揭示出女性命运的悲剧意蕴。
第三章:论述女性意识对萧红创作风格的构建。
萧红不同寻常的苦难经历、独特的个性特征、超凡的文学天赋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强烈的女性意识,使她在文学刨作中从选材的角度到组材方法再到语言的运用,都有她自己独有的风格,即“萧红式”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萧红女性意识创作主题风格构建ABSTRACTXiaoHongisaVrOnlalqwriterwithapeculiarwritingstyleinmodemChineseiterature.Thereviewbeforeusedtoshapeandregulateherworksinviewoftheflavoroftimes,themarkerofpolitics,theviewpointofclassandthestyleofwritingThepaperisintendedtooverstepthecategoryofclassanalysis,andinstead,giveanewinterpretationofherwritingspiritandartfromtheangleofthesenseofwomenawarenessThepaperanalysesthebackgroundandcausesoftheformationofthesensewithaparticularstressonitsmanifestationinherwritingandtheimpactonthestylebuildingpeculiartOherwithaviewtoembodyingthecharmoftraversingtime—spacecontinuuminherworksThepaperisconsistedofthreepartsandsocialandpersonalfactorsoftheChapterIThehistoricalbackgroundformationofhersenseofwomenawareness.IntheFeudalismwomenhasnorightstOterm“female’’isonlyasexseeexceptbeingseen.Inthemale—centeredsocietythephysiologically,neitherintellectuallynorspiritually.TheNstoficalgapofliteraturefemaleimagesresultedinachaoticsenseofself-identificationandsexawareness.Theendofthe19mcenturyandthebeginningofthe20‘“witnessedanupsurgeinthesenseofwomenawarenessinresponsetothegeneralimprovementoffemalesasawhole,theireconomicindependenceandsociNparticipation.Inthefirsthalfofthe20mcenturydistinctiveandprofoundtouchesinthesenseofwomenawarenessCaneasilyfindtheexpressionsintheworksofsomefemalewriters,ofwhomXiaoHongisthemostreprensentitive.TheembodimentofthesenseinXianHong’Swritingpractice,XiaoChapterIIIIllong’Sconsistentconcernisonthelivingconditionsofherhometown,especiallythoseofthemiserablewonlell:theiranimal—likelivingconditionandtheapatheticsenseoflife,theirpursuitanditsfinaldisillusion,andtheirtragicfateChapterIIITheimpactofthesenseontheformationofherwritingstyle.Herandtheextraordinarysuffering,peculiarpersonalityandoutstandingliteraturetalentshereby—formedsenseofwomenawarenessenableshertObuildherOWnwritingstyledistinctiveinchoosingandorganizingwritingmaterialsandtheemploymentoflanguage,ieXiaoHong’SpeculiarwritingstyleKeyWords:XiaoHongthesenseofwomenawarenessthewritingsubjectstylebuildingUI论萧红创作中的女性意识绪论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
浅析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摘要:萧红一生坎坷,自小生活在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下,看多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她的作品献给了贫苦女性,从女性的视角写出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生存状况,在作品中表现了对女性的悲剧命运的无限同情。
关键词:萧红作品女性意识正文:人生若溪,坎坷为歌。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深受鲁迅先生欣赏的女作家萧红,一生追求爱却得不到爱,自小生活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大环境中,看见了太多,听说了太多女性的悲剧故事。
我们所学的历史只是对时代的大体总结,作者书中的历史才是人内心真实的体验和历程。
从萧红的作品中看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妇女的生活与命运。
萧红的小说没有华丽的言辞与细致的描述,但是她作品以女性为切入点,呈现出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的生活状况,对爱情的求而不得与悲剧命运,以及她对这些女性命运的同情,对不合理的封建传统的批判,对女性地位与人格尊严的期望,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
一·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萧红作品中的女性的悲剧在于她们经历着生育之苦。
她们在封建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忙着生,忙着死,在她们的人生中,生育成了一个可怕的刑罚,。
在《生死场》中有一章“刑罚的日子”专门描写了女性的生育之苦。
金枝,五姑姑的姐姐,李二婶子,麻面婆等。
这些女性都经历了生育的刑罚。
她们即使在生育时也难以得到丈夫的疼爱与怜惜,因为所谓的“压柴,压柴,不能发财”,生育时的女性就赤身裸体的,和一条鱼似的趴在土炕上。
萧红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女性生育的惨状:“赤身的女人,她一点不能爬动,她不能为生死再挣扎最后的一刻”“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
在这生命如草芥的社会中,女性生育与动物一样不被人重视,萧红在这一章中重复的提到“不知谁家的猪也在生小猪”“房后草堆上,狗在那里生产。
大狗四脚在颤动,全身抖擞着。
经过一个长时间,小狗生出来。
”动物与人一样,也在经历着生死,人与动物一样,丝毫不被怜惜。
这生育之苦在萧红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
论萧红的悲剧意识在女性形象中的反映广州第九十一中学黄晓丹内容提要:萧红小说有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识。
一生坎坷的遭遇使这位才情出众的女子的笔致比别人多了一份冷然与凄美,应该说,其自身悲剧性的人生经历,与其作品中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
在最初的创作中,萧红便开始了对人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她以先觉者的姿态抒写着人类苦难的命运。
而历次生活的变故,使得萧红将思考的核心放在了对妇女命运的探索。
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在简约清丽的文字中揭示人世间的灰暗和丑恶,鞭挞民众的愚昧和麻木,感慨生的艰难和无奈,抒写着女性的悲剧和人类生命的悲剧。
关键词:萧红小说悲剧意识女性形象萧红,她的一生,是坎坷寂寞的,自她踏上文坛之日,就已经背负着沉重的人生枷锁。
正是这不公的现实、坎坷的遭遇和磨人的孤寂,让这位原本就才出众的女子多了一些沉思,使得她的笔致比别人多了一份冷然与凄美,使得作品字里行间显露出深深的悲凉之感。
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在简约的文字中揭示人世间的灰暗和丑恶,鞭挞民众的愚昧和麻木,感慨生的艰难和无奈,抒写着人间种种饱含苦难的悲剧故事。
萧红的创作中隐隐有鲁迅的风骨,凭一枝笔反映当时中国真实的社会,不粉饰,亦无颓丧,魅力经久不衰。
《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反映当时中国各个层次人群生存状态的作品相继从她的笔端流淌。
而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她笔下多灾多难的女性。
本文试探究萧红小说悲剧意识在女性形象中的反映。
1.“女人的天空是低的”——女性悲剧的命运多数的女作家笔致是纤巧细腻的,而萧红的作品,给人感触最多的是冷然与凄美,她曾说过:“女人的天空是低的。
”的确,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中,女性的地位是从属于男性的,她们作为“人”的价值注定被无情地践踏。
萧红作为一个女性,她饱受男权社会之苦的人生体验几乎影响着她的全部创作。
她擅长于将自己悲剧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作品中,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揭示触目惊心的严酷事实,不仅关注着女性由经济压迫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更集中审视和批判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和伦理道德给妇女造成的不幸和伤害。
浅析萧红小说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女性意识书写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风格独树的女作家,这位31 岁就与世长辞的年轻女作家,用她不到十年的文学历程,创作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萧红的作品大多是以故乡为背景,以诗意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乡土民间歌谣!尤其是在作品中用独具特色的笔触塑造了一大批生于黑土地长于黑土地的悲苦女性形象,写出了在传统文化重压下的下层劳动妇女的生活图景,探索了造成女性悲剧的社会根源!一浓郁的乡土描写(一)苍凉的荒漠婚姻中国专制王朝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封建专制制度在人民生活中影响深远,对于中国的妇女,专制制度更是一种极大的压迫,使她们成为这种制度下的牺牲品!在封建专制的大家庭里,妇女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她们要受到夫权父权等男性权力的驱使,在男权的压迫下艰难地生活!在萧红的笔下,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是根本不存在的,她们结婚并不是因为真爱,而是出于无奈的认命,她们在无爱的婚姻中丧失了做人的尊严,美丽凋谢,精神灰暗!在《呼兰河传》中,作家借看野台子戏这一风俗写出了呼兰河城人所认同的婚嫁风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家定亲,只需要双方父母出场,通过媒人的沟通,在男女双方不见面的情况下,就将终身大事定下来,有的家庭,孩子还未出生,就把亲事定下来了,这叫指腹为亲!这还不仅仅使女性失去了选择婚姻的自由,更有甚者,指腹为亲的双方,如果女方家里后来发生变故,变穷了,男方就可以悔婚不娶,男方则不同了,男方变穷了,也一定要娶,若女方不让娶,则姑娘的名声就会变得很坏,以后就不大容易找到婆家!类似的情况很多,无论是哪一方变穷了,吃亏的都是那个被指腹为婚的女孩儿,女性既没有选择嫁给谁的权利,也没有选择嫁或者不嫁的自由,一切都得听从所谓的命!除了结婚嫁人身不由己以外,出生的日子也成为了对女性约束的由头!七月十五盂兰会放河灯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若是女家生在七月十五,这女子就很难出嫁,必须改了生日,欺骗男家!男孩子则不然,即便是生在七月十五,虽然就是一个恶鬼,有了钱大概怕也不怎样恶了!但在女子这方面可就万万不可,绝对的不可以。
萧红小说的女性意识[摘要]萧红的小说体现了浓重的女性意识。
她塑造了一系列女性悲剧形象,探讨了女性悲剧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揭示了造成女性悲剧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女性意识女性悲剧形象社会根源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才华横溢、风格独树的女作家,她写出了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给她们带来的种种不幸,在生命价值、意义层面上关怀着女性,从民族文化的深处揭示了封建主义对妇女的精神奴役,探索了造成女性悲剧的社会根源。
一、女性悲剧形象作为女性作家,萧红始终注视着女性的苦难人生,尤其是北方妇女的苦难和挣扎。
她塑造了一系列不幸女性的悲惨形象,并以此形成了她小说的独特的艺术形象体系,使她的作品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通观萧红全部作品,主角几乎都是女性,并且主要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寡妇、弃妇、农妇、佣妇、乳娘、童养媳等形象,她们的命运是悲惨的。
有的被地主糟踏,如王阿嫂,丈夫死后被地主的大儿子奸污,后来又活活地被地主踢打致死(《王阿嫂的死》);有的被传统习惯势力折磨致死,如小团圆媳妇,只因她长得活泼、作风大方了一点,那愚昧的婆婆就根据几千年传下来的旧规矩,不分白天黑夜地打她。
团圆媳妇被虐待、折磨病了以后,婆婆不是请大夫诊治,而是请巫医跳大神,把团圆媳妇扒光了按在装沸水的缸里驱邪,给她烧替身、看香火,直到把活泼可爱的团圆媳妇作弄死(《呼兰河传》);有的惨遭资本家杀害,如小岚,她只因休息时间跑出工厂,去关照一下自己的哑巴爷爷,让工头发现,被活活地打死(《哑老人》)……萧红通过对这些妇女生活、命运的描写,揭露与鞭挞了封建社会制度下统治、压迫、残害妇女的罪恶。
二、女性悲剧探询萧红的小说是她的一种生命形式,她的女性意识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也许正是因为自身不幸的生活经历,恰好成为萧红洞察女性悲剧的起点,她在作品中对女性自身的性格弱点和悲剧命运的反思和体验尤为强烈而深刻。
女性的自然性别,给她们带来了种种不幸,甚至是悲剧命运的根源。
文学评析浅析萧红小说的女性悲剧意识■谈金晶萧红,因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独立的品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们无法忘记她深刻的洞察能力和敏感的情感体认,更无法忘怀一个女性内心的博大情怀和人性关爱。
回首中国文学史的道路,女作家的数目寥若晨星,女性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中都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
但是五四运动以来,个性独立和女性解放成了大势所趋,女性获得了许多权力,也开始一群进行文学创作的女作家,女性终于获得了表达自我的机会,有了宣泄长期以来郁积的途径。
女性的视角长期被限制,现在获得自由的时间比较短,所以短时间内情绪的积累很容易造成模式化。
此时的萧红却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独特个性。
虽然有着童年不幸的遭遇,生活中遇人不淑,但这并没有阻碍这个内心强大的女子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才情女作家。
她关注生活、关注大众,拥有清晰却不偏激的女性意识揭露男人的弱点,擅于挖掘女性内心深处最深的最真挚的情感。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男权文化中,女性始终是弱者,没有反抗,把自己对受压抑不快情绪的抵抗转换为了内心的无意识,《生死场》中的女性面对丈夫的责骂,从不敢抱怨,金枝和福发嫂被男性占有后,传统观念使她们忍气吞声,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更没有反抗意识。
张抗抗曾说:“在一个愚昧落后的社会,因为传统的意识往往在妇女的头脑中道德观念无孔不入地侵蚀着女性的意识,残害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男性要求的标准。
女性只遭到来自各方面,包括同性的严厉谴责。
《生死场》中,无论是王姑娘因生产而死,还是王婆服毒即将惨死,她们身边的同性都只是木然,一点反抗的想法都没有。
当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到城里,她周围那些与她有着相同遭遇的女人没有同情”。
萧红在揭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造成伤害的同时,也因为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女性自身有所思考。
男性对于女性的钳制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在大多数心中,总存在着“男尊女卑”的心理。
中国女性从小就被束缚在框框条条中,长期的压抑也“培养”了女性强大的忍耐力。
论萧红笔下的女性意识摘要:《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在《生死场》中萧红以悲惨的女性遭遇和潜意识下觉醒的女性意识对当时社会的无限批判,对社会中男权意识高涨的情况下,女性所遭受的虐待与折磨的控诉,对孤独无助的女性群体的同情。
她们生存在一个没有温暖的社会中,通过他们的悲惨遭遇为我们指出这是一个充满宿命意味的生死场,女性在这里没有选择权,并指出造成这样悲剧的是当时的社会和女性自身的弊端。
关键词:女性意识萧红生死场男权主义斗争一、饱受压迫与折磨的时代女性在《生死场》中,“打鱼村最美丽也最温和的女人月英”患了瘫病以后,她由原来的美丽形象变得“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似的,紧贴住头皮。
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她的骨架炕上做成一个直角,这完全用线条组成的人形,只有头阔大些,头在身子上仿佛是一个灯笼挂在杆头,当王婆为她擦身时,竟掉下一些蠕动的小蛆虫。
月英的悲惨遭遇,让人不寒而粟。
可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月英的丈夫冷酷的态度,更让人觉得心寒。
他起初也还是尽点责任,但见她快死了,竟有砖依住她,于是,排泄物淹浸了那座小小的骨盘,发出难忍的气味。
女性在男权主义的社会下只是他们繁衍的工具,是发泄他们性欲的场所,他们不会关系她们是否愿意。
在男性眼中,女人只能是丈夫的工具和奴隶,男人在女人们身上榨取着青春的容颜、性欲的满足和廉价的劳动力,却从未把他们当做自己一辈人的爱人去对待。
爱情已经在他们的世界中缺失,女性只是作为一个性别符号,没有真正的尊严和价值,必然会在无爱的痛苦中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生育是女性在劫难逃的生死场。
在对五姑姑的姐姐生产过程中,女性的悲惨遭遇更是无比鲜明。
产妇已经不能坐稳,在卷起了席子的草上爬行;而接生婆说会“压柴”,就把柴草卷起让产妇在扬起的土炕上爬行。
产妇在生产中,由黄昏到天亮,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产妇不但没有得到家人的照顾,家人反而已经开始预备葬衣。
萧红的女性主义思想与创作风格萧红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
她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展现了对于平等、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同时,她的创作风格也独具一格,以犀利的文字和深情的笔触吸引了广大读者。
本文将以萧红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创作风格为主线,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萧红的女性主义思想体现在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上。
她深刻地认识到,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是造成女性困境的根源。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常常被家庭、婚姻和社会角色所局限,丧失了自我实现的机会。
然而,萧红并未抱怨或绝望,而是通过文学表达她的呐喊和抗争。
她以女性视角创作,将女性的内心感受和命运演绎得淋漓尽致,呼吁女性们要敢于反抗,争取平等的权利。
萧红在创作中对社会不公进行了深入剖析,她以辛辣的文字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伪善与假面具。
她用笔直指社会现象,揭示了封建家庭中的家暴、婚姻的压迫以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她的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对背后的丑恶和虚伪进行揭露,呼吁女性摆脱家庭束缚,追求自我解放。
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经常以坚强、独立和积极的形象出现,表达了她对女性权益的坚定支持。
除了女性主义思想,萧红的创作风格也为她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影响力。
她的文字犀利而直击心灵,她以独到的观察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和社会的丑陋现象。
她的作品常常富有深情和激情,既展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又流露出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赋予了她的作品鲜明的个人风采,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一。
萧红在创作中还注重对细节的描写,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琐碎细枝的触摸,展现出深度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她的作品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比如《呼兰河传》中的小凡和薰男,他们的坚强和勇敢在极度艰难的情境下闪耀出光芒。
通过这些刻画,萧红向读者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同时也带给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勇气。
从女性主义文学看萧红的创作----------以《生死场》为例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法、美兴起的一种批评流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流播,由于现实世界中的父权压抑和性别歧视使女性长久承受着自我意识匮乏的焦虑。
我国在五四时期以后,就有丁玲、谢冰莹、萧红等大量的女作家崛起了,它们试图借助文学的功能和虚构的神话,去解构女性的匮乏与压抑。
萧红是我国近代卓越的女性作家,同时也是女性主义意识的宣扬者,萧红小说的创作从早期的革命文学转变为女性文学,并一直延续下去,她始终如一地关注底层妇女的生存状况和人生悲剧,从多重层面来批判父权制社会和传统意识对女性的残害。
下面将从小说的主题、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作品中的艺术内涵。
一、主题探讨(1)悲惨的命运《生死场》是讲述9.18事变之后,哈尔滨近郊一个僻静的农村村庄的故事。
全文共分为17章,前十章展现了面对反反复复的生与死,死气沉沉、毫无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景象。
萧红深刻地认识到了农民生活的贫困、落后与愚昧,并且刻画得栩栩如生。
小说以“二里半’’丢了山羊,寻找山羊的场景开始,他把爱不释手的山羊托付给赵三,为抗日出征为结尾,这意味着动物隐喻、暗示人们的悲惨命运,是增加《生死场》悲剧性的重要因素。
第三章描写农民对家畜强烈执迷的感情,从而见证了农民如动物一般的生存方式以及贫穷的生活和悲惨的遭遇。
王婆为了房租,把自己多年的老马牵进了屠宰场,这时,萧红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在屠宰场王婆失了魂魄,焦虑的心态。
“她寒颤起来,幻想着屠刀要像穿过自己的背脊,于是,手中的短枝脱落了!她茫然晕昏地停在道旁,头发舞着好像个鬼魂样。
等她重新拾起短枝来,老马不见了!它到前面小水沟的地方喝水去了!这是它最后一次饮水吧!老马需要饮水,它也需要休息,在水沟旁倒卧下来了!它慢慢呼吸着。
王婆用低音、慈祥的音调呼唤着:“起来吧!走进城去吧,有什么法子呢?”在小说中,萧红描写人比喻成动物,这是农民采用动物式的生存方式的另一方面表现。
目录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1)一、萧红悲剧人生中的女性意识 (2)一、萧红的女性意识启蒙 (3)二、萧红的女权意识在生活处事中的表现 (3)(一)以女性立场对父权的不满 (3)(二)对轻视女权的反感 (4)(三)特立独行的女性反抗精神 (4)三、萧红的女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 (5)(一)以女性独特视角窥破男权神话 (5)(二)以控诉和诅咒方式维护女性权力 (6)四、结论 (7)参考文献 (9)[摘要]萧红是寂寞的,宛如满山遍野的野蔷薇开得热烈内心却很孤寂。
因为是女性她从小就被父母嫌弃,因为是女性她从少女时代的叛逆就注定她要承受那个时代带给她所有痛苦,因为是女性她特立独行的性格注定要遭尽白眼冷遇,因为是女性她不肯认输,要在男性社会里扑腾出一片天地注定要赌上成倍代价。
这就是为什么萧红的女性意识如此强烈,她的文学作品里有着自己鲜血淋漓的生命体验。
本文着重从各个角度认识萧红的这种女性意识。
[关键词]女性意识萧红父权女性悲剧寂寞的野蔷薇——论萧红的女性意识一、萧红悲剧人生中的女性意识野蔷薇,落叶灌木,枝细长,有皮刺,花开的时候一簇簇,纯洁而又热烈,漫山遍野中清香缕缕。
野蔷薇性强健,喜光,耐寒、耐瘠薄,生命力极强,然而喜光的植物生长在阴蔽环境中,很容易死亡。
——这仿佛就是萧红一生的写照,她美丽而倔强,自幼缺乏父母之爱,宛如生长在山间的野蔷薇,将寂寞深藏在心底。
她这簇野蔷薇开在了一个缺乏阳光的地方,开在封建时代的伦理教化中,在那里追求个人的欲望、表达身体的行为必然冒犯伦理道德的禁忌。
她不服气,追求人格独立和自身的解放,她一生向往自由和平等,笔不离手,勾勒出那些饱尝血泪之苦的乡村女性的形象,希望揭露这个黑暗的本质,她渴望能够在男性社会里拥有半壁江山,她渴望有一份诚挚的爱情来守护她,她用各种方式来捍卫女性权力,却最终博不过性命,留下一生遗憾。
萧红,原名张迺莹,生于1911年6月2日生于黑龙江呼兰县,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极具才华和个性的女作家,她文笔犀利、冷漠,无情的揭示了在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卑微生活残酷的现实,早期便获得了包括鲁迅和矛盾很高评价,在当时文坛上独树一帜。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位杰出女性作家,她的作品以揭示女性命运的悲苦为特点,深刻地探讨女性的悲剧意识。
通过对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情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她对女性悲剧意识的关注和思考。
首先,萧红通过塑造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来探讨女性的悲剧意识。
她笔下的女性角色多种多样,有受压迫的农村妇女,有奋发向上的知识女性,有受伤害的城市女性,有受困于家庭的女儿等等。
尽管她们的背景和遭遇各不相同,但她们都面临着人生的困境和命运的束缚,都有一种无法逃离的悲剧意识。
比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两个姐妹分别代表了传统与现代的女性角色,她们都被男权社会的价值观所束缚,最终都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其次,萧红通过揭示女性的悲剧遭遇和心理状态来探讨女性的悲剧意识。
她的作品中充满了悲苦的情节和描写。
比如在《呼兰河传》中,女主人公丁丁经历了一个个婚姻的失败和人生的挫折,最终陷入了精神崩溃的边缘。
这种刻画不仅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和压抑,也展现了女性在追求爱情和幸福之路上所承受的苦难和痛苦。
同时,在《烟花》中,萧红通过女主人公小刚对于婚姻的理解和价值观转变的描写,揭示了女性在婚姻中的悲剧遭遇和自我解脱的意愿。
这些描写都反映了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所面临的悲剧现实和心理困扰,使她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三,萧红的作品中还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的悲剧意识。
她通过描写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和被剥削的命运,以及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固化和歧视,来探讨女性的悲剧意识。
比如在《我为了人民办婚礼》中,妻子主动承担起家务劳动和照顾儿女的责任,但在家庭和社会中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导致了她内心的苦闷和悲观。
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女性在家庭中所承受的沉重负担和生活的艰辛,也暴露了家庭和社会对于女性的剥削和歧视,进一步加深了女性的悲剧意识。
总之,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得以深入地探讨和呈现,她通过塑造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揭示女性的悲剧遭遇和心理状态,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会角色中的悲剧意识,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处的困境和压迫,进而引发对于女性权益和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从女性视角解读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一、本文概述《生死场》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东北农村,一群女性在面对生存、死亡、爱情、家庭和社会等多重压迫下所经历的悲剧故事。
作品以真实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承受的无尽苦难和无法逃避的命运。
本文旨在从女性视角出发,深入解读《生死场》中女性悲剧的内涵与成因,探讨萧红如何通过这部作品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悲惨境遇,以及她们如何以坚韧和勇敢的态度面对生活的重重挑战。
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萧红的女性观和她在文学创作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反思。
二、萧红的女性视角萧红在《生死场》中运用独特的女性视角,以女性的细腻情感和敏锐观察力,深入揭示了女性在旧中国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和悲剧命运。
她不仅通过女性的视角展现了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更通过女性的语言和身体的语言,对男权文化进行了有力的反抗。
萧红以女性的视角描绘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在旧中国东北农村,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被束缚在家庭和土地上。
萧红通过描绘女性在家庭中的辛勤劳作和在社会中的受压迫,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女性生存状态的非人性、动物性。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让读者对女性的遭遇产生共鸣和愤怒不平的情绪,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女性意识,引发了对女性地位和命运的深入思考。
萧红运用女性的语言来书写女性的身体。
在《生死场》中,萧红以女性的视角和女性的语言,细腻地描述了女性在生育、疾病、劳作等方面的身体体验。
她通过女性的身体语言,将女性的痛苦和苦难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展示了女性身体的脆弱和无力,更对男权文化进行了有力的反抗。
在男权文化中,女性的身体往往被视为男性的私有财产和满足男性欲望的工具,而萧红则通过女性的视角和语言,将女性的身体还原为她们自己的,让女性能够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苦难。
萧红在《生死场》中以女性的视角和女性的语言,深入揭示了女性在旧中国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和悲剧命运。
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探讨萧红是中国20世纪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为主题,尤其关注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困境和痛苦。
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女性悲剧意识,通过女性视角来探讨女性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压迫和痛苦。
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通常是被父权社会压迫的弱者。
在《红灯照》中,女主人公阿凤成为寡妇后,她没有得到任何财产和权力,并且处处受到家族成员的歧视和虐待。
她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忍受一切痛苦。
这种女性意识使她感到无尽的绝望和无助。
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往往受到性别歧视和性压迫。
在《霸王别姬》中,女主人公芳龄刚满十五岁就被卖入妓院,成为青楼女子,她没有选择和反抗的权力,只能忍受屈辱和身体的摧残。
这种对女性权利的剥夺和对女性身体的控制令她感到绝望和痛苦。
萧红的作品中还涉及到女性在感情上的痛苦。
在《原母》中,女主人公杨云华因为被丈夫抛弃而失去了所有的幸福。
她独自一人抚养孩子,辛辛苦苦的工作,但她依然无法摆脱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婚姻破裂的痛苦。
她内心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她对爱情和婚姻的失望和绝望上。
在萧红的作品中,女性常常受到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化和定型化的限制。
在《绣红旗》中,女主人公红碧在结婚后对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感到厌倦和压抑。
她渴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的自由,但她却被家族和社会的期望所围困,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女性意识的悲剧性体现在她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自由欲望与社会的束缚之间的矛盾中。
萧红的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是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她通过女性的视角和内心描写,将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压迫和痛苦暴露在读者面前,引起人们对社会性别问题和女性角色的思考。
她的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不仅是对女性命运的抱怨和哀悼,更是对社会不公和压迫的揭露和批判。
目录中文摘要 (1)Abstract (1)绪论 (2)第1章萧红女性意识的形成过程 (3)第1.1节现代语境中的社会思潮与女性意识 (3)第1.2节父权专制下的成长经历与女权萌发 (4)第1.3节男权主导中的困难探究与女性自觉 (4)第2章萧红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意识 (5)第2.1节女性的身体与性别意识 (5)第2.2节女性的悲剧和死亡意识 (6)第2.3节女性的抗争与反叛意识 (7)第3章独特的女性意识呈现和共时的性别对话 (9)第3.1节贫病的农村女性与反叛的知识女性 (9)第3.2节无望的爱与扭曲的爱 (10)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中文摘要萧红是中国现当代闻名女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著有《生死场》、《呼兰河传》、《商市街》等作品。
萧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为女性,她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揭露出了广大农村妇女的生存逆境和精神折磨。
本文试图通过对萧红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文本分析和探究,并将其与同时期的女性作家进行对比分析,来加深对萧红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理解,从而探讨出萧红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关键词:萧红女性意识女性形象AbstractXiao Hong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writer,known as the "1930s goddess of literature", author of " 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 "Tales of Hulan River ", "Market Street" and other works. Her works are mostly for women, through the portrayal of female images, exposed the majority of women's life difficulties and mental torture. In this paper, I try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literary works. By comparing with the female writers in the same period, in order to obt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Xiao Hong's female consciousness,and to explore the unique position and value of Xiao Hong in the whol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Key words:Xiao Hong female consciousness females绪论萧红,1911生于黑龙江呼兰河县内的一个乡绅地主之家,她一生漂泊贫困,年仅三十一岁便早逝,但她在近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近百万余字的经典文学作品,由此奠定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章编号:1006-5342(2003)05-0064-05论萧红文学创作的女性视角与女性意识单 元(咸宁学院 人文学院中文系,湖北 咸宁 437005)摘 要:萧红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性女作家之一。
她自觉为中国最广大下层女性代言,执著关注中国下层妇女的生存状况和人生悲剧,她始终如一的坚持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体验来进行文学创作,注重对女性悲剧根源的揭示,其创作体现出独立、清醒、深刻的现代女性意识,拓展、丰富、深化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表现内涵,提高了其审美品格。
关键词:萧红;文学创作;下层妇女;女性视角;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女性是人类生命的创造者,是“人”这种生物的生命得以美丽、辉煌、动人、灿烂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没有女性,就没有人类,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然而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女性的人格、价值与地位从来没有得到真正的承认。
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对女性的轻视、蔑视、侮辱、迫害、摧残,比比皆是,只有到了近代,妇女解放的话题才被提到了社会变革与历史进步的议事日程上。
马克思认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
事实正是如此。
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是与中国女性的登上历史舞台紧密相连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女性始终是一个被奴役被无视的群体,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一直处于沉默、无言的状态,不能也不会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愿望,她们是真正无声的喑哑的一群。
尽管她们每个人的命运遭遇千差万别,但就其生存本质来说并无根本差异,不论是贵妇,还是贫女,她们都是男权统治压迫下的奴隶,都没有也不可能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与人格,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
即使偶然出现了几个女诗人或女作家,也很难在男性操纵把持着话语权的社会,说出真正女性的心声。
我们所看到听到的只是男性眼中的世界和男性说出的话语。
所以,尽管中国女性在创造精神物质文明,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繁荣民族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但她们在中国以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学、文化中都几乎没有什么位置,不是被作为被动和否定的形象来塑造,便是根本不存在。
正如某些论者所尖锐指出的那样:“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和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生存空间中,大部分女性除去在规定的位置,用被假塑或假冒的形象出现,以被强制的语言说话外,甚至从未浮出历史地平线。
谁也不知道她们卸装后还是否在生存,在如何生存,如果是,那么势必生存于黑暗、隐秘、喑哑的世界,生存于古代历史的盲点。
”[1](P 24)只有到了20世纪,中国女性才随着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历史震荡,从黑暗、混沌、无名、沉默、禁锢的重重枷锁挣脱出来。
作为以往历史中一个总是被轻视的无名的社会群体,中国女性在20世纪的命运、地位变化的幅度是最大的。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中国女性的觉醒与抗争,奋斗与追求,中华民族的振兴与解放是根本不可能的,妇女解放的程度的确是衡量一个社会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
面对已经过去的这个伟大世纪,无论如何都无法抹煞中国女性所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因为过去是男人在书写历史,塑造形象,而到了20世纪,千年铁树开花,妇女开口说话,她们知道“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文本———就像通过自己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一样。
”[2](P188)萧红就是20世纪最杰出的女性代言人,她始终坚持以女性的眼光来观察和审视世界与社会人生,她用自己的笔写下了她所看到、听到和想到的东西,是真正自觉的独立的清醒的女性的声音,是与男性的主流的中心的话语有所不同或是有着尖锐冲突的,因而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
一、萧红视野中的中国女人及其生存真相萧红的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十分关注中国广大普遍下层女性的生存状态,始终如一的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体验为切入点,从生与死,心灵与肉体等多重层面写出了中国广大妇女的生存真相。
她的许多作品是以女性为主角的,有些作品即使不以女性为主角,但女性的生存困境与女收稿日期:2003-05-08 作者简介:单元(1954-),女,湖南汩罗市人,咸宁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第23卷第5期 咸 宁 学 院 学 报 Vol .23,No .52003年10月 Journal of Xianning College Oct .2003性悲剧也成为作品的重要内容。
萧红的目光几乎触及到了中国女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各类女性的悲剧她都有所表现。
首先,萧红写的最多也最为触目惊心的是女人生与死的悲剧,是女性生命的卑微、渺小、毫无价值,是女性从一出生起就面临的种种肉体与精神的磨难。
在萧红的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中,萧红写了下层劳动妇女带着沉重的身孕为地主劳作,还要遭到地主的踢打,最后早产身亡的悲剧。
萧红是这样描写王阿嫂生产时的情景的:等到村妇挤进王阿嫂屋门的时候,王阿嫂自己已经在炕上发出她最后沉重的嚎声,她的身子是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血泊里也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
王阿嫂的眼睛像一个大块的亮珠,虽然闪光而不能活动。
她的嘴张得怕人,像猿猴一样,牙齿拼命地向外突出。
……王阿嫂就这样地死了!新生下来的小孩,不到五分钟也死了多么惨不忍睹啊!这就是萧红笔下中国女人血淋淋的死亡惨状,没有避讳,没有夸张,只有力透纸背的真实和震撼人心的恐怖。
在《生死场》第六章“刑罚的日子”里,萧红把女人怀孕、生育所经受的屈辱与痛苦描写得更加触目惊心:大肚子的女人,仍涨着肚皮,带着满身冷水无言地坐在那里。
她几乎一动不敢动,她仿佛是在父权下的孩子一般怕着她的男人。
……一点声音不许她哼叫,受罚的女人,身边若有洞,她将跳进去!身边若有毒药,她将吞下去,她仇视着一切,窗台要被她踢翻。
她愿意把自己的腿弄断,宛如进了蒸笼,全身将被热力所撕碎一般呀!……这边孩子落产了,孩子当时就死去!佣人拖着产妇站起来,立刻孩子掸在炕上,像投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
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
[3](P269)在萧红笔下,生育对于女人,完全变成了刑罚,疼痛难忍要死要活,而且这种受罪与痛苦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动物性本能的驱使。
女人生产不仅受不到呵护照顾,而且受尽男人的打骂与凌辱,村中的男人们,每年一看见女人生产就反对就发疯,他们把长烟袋砸向女人,把冷水泼向女人,仿佛女人怀孕、生产与他们男人无关。
在《生死场》里,几乎一切生与死的悲剧的承受者都是女人。
男人是不通人性不懂感情的炎凉的人类,像石块一般冷硬无情,男人成了女人的上帝,女人只是被他们驱使的奴隶和泄欲的工具。
女人们不仅要承担一切生活的重压,而且要满足男人的各种欲望,同时还得忍受男人粗暴的打骂。
整部《生死场》就是用女人的呻吟和血泪凝聚成的一潭苦水。
每一个女人,无论老、少、美、丑,都毫无例外地生活在血泪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
老王婆一生中经历的折磨与苦难数也数不清,丈夫的死,儿女的死,甚至她自己的死,她都承受了,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女人悲剧命运的缩影;小金枝生下才一个月,就被粗暴的父亲活活摔死了,埋在乱坟岗上,被野狗撕扯得什么也没有剩下;丑陋的麻面婆像动物似的活着,受尽欺凌嘲弄,即使是最不像男人的二里半,也能在这个丑老婆面前大耍男人的威风,她除了软弱的哭叫别无它法;月英这个村里最漂亮最温柔的女人,其命运就更加悲惨,生病后,丈夫打她骂她,不给她吃不给她喝,甚至把床上的棉被都拿走,让下身腐烂长蛆的她卧在一堆烂砖上,整夜疼痛哀叫到天明,丈夫却理都不理,最后瘦得像鬼似的死去了……。
这就是当时广大下层中国女性的生存图景,真是生不如死,比动物还不如。
萧红就是通过这些逼真血腥、惨不忍睹的画面,揭示出了中国女性的悲剧命运。
在萧红眼里,中国女人活着像猪狗一样卑贱沉重,死去则如小草蚂蚁似的无声无息。
女人的不幸就在于她是女人,当她生为女性时,她们的悲剧命运就已经注定了,这是社会、世俗、传统强加给女人的,与女人自己的品行德性才学容貌并无因果关系,而怀孕、生育等女性所独自承受的肉体苦难,更是她们无法选择也无法避免的。
萧红以女性的生命体验与身心感受写出了与男作家笔下完全不同的女人生存真相,也与其他一些女作家笔下的女人有所区别,具有他人作品不可替代的逼真性、尖锐性与深刻性。
其次,萧红在其作品中,几乎写了女性所经历的一切人生苦难,不论这些女人的身份、遭遇有多么不同,但其悲剧命运都是相同的。
《牛车上》的王五云嫂,丈夫无力维持家庭生计,当逃兵后被抓去枪毙,她一人含辛茹苦把儿子拉扯长大,饱尝了孤儿寡母生活的痛苦酸辛;《桥》中的黄良子,为生活所迫给别人当保姆,不能对自己的孩子表示母爱的温情,亲生儿子在无人呵护照看的情况下掉进水里活活淹死;《山下》中的林姑娘母女,被丈夫和父亲遗弃,整天辛辛苦苦也无法保证基本的温饱。
《生死场》中的金枝怀着少女的柔情爱着成业,但成业却像动物似的粗暴地占有了她,在未婚先孕的情况下屈辱地嫁给了成业,出嫁才几个月,成业就已经对金枝冷淡厌倦了,他打骂金枝,使金枝渐渐感到男人是炎凉的人类,甚至在金枝快要临产时,成业还要在她身上泄欲,致使金枝早产并差点丧掉性命。
《手》中的王亚明因为出身卑微,两手黑污,受尽人们的歧视凌辱,最终只有被迫放弃受教育的权力。
《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甚至连生长发育的权力都没有,她被婆家人打骂整治,用开水烫,并不在于她做了什么错事,只是因为她长得健康,发育正常、爱说爱笑、有点人样,没有别人家媳妇的萎缩卑贱相,人们就得把她活活整死。
王大姑娘长得美丽健康,活泼能干,受到周围人们的称赞。
可是当她自己做主与磨倌冯歪嘴子相爱结合后,她先前的一切优点都变成了缺点,一个毫无过错的女人,立刻成了众矢之的,人们说长道短造谣中伤,这些王大姑娘都勇敢地承受了,但最终还是无法避免生育带给女人的死亡。
《小城三月》中的翠姨,衣食无忧,但却被封建礼教束缚得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她虽然有对爱情的渴望,但不敢也不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只能默默地压抑着内心的情感,忧郁寂寞地走向毁灭。
……萧红的作品写了那么多女性悲剧人物,一个个都像压在磐石下的小草一样,见不到阳光,感受不到温暖,受尽摧残和折磨,扭曲变形,枯萎死亡。
这些女人本身有什么过错吗?没有,她们错就错65第5期 单 元 论萧红文学创作的女性视角与女性意识在生为女人。
萧红正是通过这些女性的悲剧,向残忍的不公平的社会提出了强烈控诉,为广大女性喊出了内心的冤屈与悲愤。
她对中国女性生存真相的尖锐揭示,她对女性人生悲剧的清醒洞察,是他人所无法替代的。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个作家像萧红这样,把女性的身体体验与肉体苦难展示得如此真切、惨烈、触目惊心,而这种展示表面上看只落笔在物质上肉体上,但实际指向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人类存在的形而上的哲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