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德棻年谱
- 格式:pdf
- 大小:116.94 KB
- 文档页数:2
《晋书》共有130卷。
中国自唐代开始设馆修史,《晋书》就是其中的第一部。
唐太宗不满唐代以前的多种晋史,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下诏修《晋书》,命时任宰相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为监修,主持修撰晋史,由令狐德棻、敬播、李延寿等十余人分工撰写。
《宋书》共有100卷,为南朝(梁)沈约(公元441—513年)所撰。
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历任宋、齐、梁三朝多任官职。
齐武帝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奉诏撰《宋书》,写成本纪10篇、列传60篇、志30篇,记南朝宋一代史事,始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终于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
《南齐书》共有59卷,为南朝(梁)萧子显(公元489—537年)所撰。
萧子显,字景阳,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出身南齐皇族。
梁时萧子显奏请撰写《齐书》,写成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记南朝齐一代23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典章制度等史事。
本书原名《齐书》,北宋时加上“南”字,以别于唐代李百药撰写的《北齐书》。
《梁书》共有56卷,由唐代姚思廉(公元557—637年)编撰。
父亲姚察曾经撰写梁、陈二史,但只写了一部分就死了,临终时嘱咐儿子思廉继续完成他的遗愿。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思廉奉诏撰梁、陈二史,由秘书监魏征监修。
姚思廉依据家藏旧稿,兼采诸家史书,撰写成《梁书》、《陈书》。
《梁书》包括本纪6卷、《列传》50卷,无表、志。
《陈书》共有30卷,亦为唐代姚思廉所撰。
思廉在撰写《梁书》的同时,即修撰本书。
他除利用其父姚察的旧稿外,兼采顾野王的陈国史及陆琼的《陈书》所载的史料,写成纪6卷、传30卷,亦无表、志。
此外,本书亦多载诏书和诗赋文章,史事则多有隐恶扬善之处。
其文字精练,文风清新。
《陈书》亦为魏征监修,本纪部分和《皇后传》的论赞皆出于魏征之笔。
《魏书》共有130卷,为北齐魏收(公元510—572年)所撰。
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文宣帝下诏魏收撰写魏史,由高隆之监修,至天保五年写成。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我们中国的《二十四史》。
(一)《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其实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步产生的。
早在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和《后汉书》。
《三国志》完成后,连同“三史”,被称为“前四史”。
在唐代,《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部正史还曾经被合称为“十史”。
随后,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即在“十史”的基础上,增加了《史记》、《汉书》、《后汉书》。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又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形成“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了《明史》,加先前各史,形成“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再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这就是咱们今天所说的《二十四史》称谓的由来。
其实民国政府后来又将清末民初的学者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和柯劭忞独立编著的《新元史》列入正史,形成了“二十六史”。
不过“二十六史”的知名度,远比不像“二十四史”那样家喻户晓。
(二)《二十四史》的相关介绍:(最后还有对《清史稿》和《新元史》的介绍)1、《史记》一文了解中国《二十四史》作者:司马迁史书体例:纪传体通史创作时间: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0年(西汉时期)记述的历史年代: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文言文《令狐德棻传》原文与译文令狐德棻fēn,宜州华原人。
德棻博涉文史,早知名。
高祖入关,引直大丞相府记室。
武德元年,转起居舍人,迁秘书丞,与侍中陈叔达等受诏撰《艺文类聚》。
高祖问德棻曰:“丈夫冠、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对曰:“在人之身,冠为上饰,所以古人方诸君上。
昔东晋之末,君弱臣强,江左士女,皆衣小而裳大。
及宋武正位之后,君德尊严,衣服之制,俄亦变改。
此即近事之征。
”高祖然之。
时承丧乱之余,经籍亡逸,德棻奏请购募遗书。
重加钱帛,增置楷书,令缮写。
数年间,群书略备。
德棻尝从容言于高祖曰:“窃见近代已来,多无正史,梁、陈及齐,犹有文籍。
至周、隋遭大业离乱,多有遗阙。
当今耳目犹接,尚有可凭,如更十数年后,恐事迹湮没。
陛上既受禅于隋,复承周氏历数,国家二祖功业,并在周时。
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高祖然其奏,下诏。
瑀yǔ等受诏,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
贞观三年,太宗复敕c hì修撰,乃令德棻与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佐修周史。
创修撰之源,自德棻始也。
十年,以修周史赐绢四百匹。
又以撰《氏族志》成,赐帛二百匹。
十五年,转太子右庶子。
承乾败,随例除名。
十八年,起为雅州刺史,以公事免。
寻有诏改撰《晋书》,房玄龄奏德棻令预修撰,当时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为首,其体制多取决焉。
永徽元年,为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及《五代史志》。
高宗尝召宰臣及弘文馆学士于中华殿而问曰:“何者为王道?霸道?又孰为先后?”德棻对曰:“王道任德,霸道任刑。
自三王已上,皆行王道;唯秦任霸术,汉则杂而行之;魏、晋已下,王、霸俱失。
如欲用之,王道为最,而行之为难。
”高宗曰:“今之所行,何政为要?”德棻对曰:“古者为政,清其心,简其事,以此为本。
当今天下无虞,年谷丰稔,薄赋敛,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
为政之要道,莫过于此。
”又问曰:“禹、汤何以兴?桀、纣何以亡?”德棻对曰:“《传》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令狐天恩墓表
蝯翁睥睨慎翁狂,黑女文公费品量。
翰墨有缘吾自幸,居然妙迹见高昌。
——启功
学习书法,结构可看碑刻,用笔则非墨迹不可。
而魏晋至唐,碑志虽时可见之,但多为刻石,墨迹绝难一见。
今此册墓表墨迹,魏碑唐楷之笔法昭示无余矣。
习书者得此,自可免暗中摸索之困惑,而获书之真谛也。
令狐天恩墓表,这才是'魏碑笔法'!
▼
【释文】延昌十一年辛卯岁四月朔戊寅六日水未,前为交河郡内干将,后转迁户曹参军,字天恩,春秋六十有八,令孤氏之墓表也。
书法甚得北魏《高贞碑》筋骨,又得《马鸣寺碑》用笔取势,功力深厚无寒险气。
如此妙笔神韵,于石经洞中万卷遗书也难遇见。
高昌延昌十一年(北周天和六年,571年),墨书,有界格,六行四十八字。
单字放大图片▼。
桐梓县沙嘴上水沟令狐氏分支19第六七世钦字志恭(配周、杨氏,子:松、棉、栋)(其墓葬黑石溪)20第六八世棉字升高(配庞、犹氏,子:珪(音归))(其墓葬黑石溪)21第六九世珪字璧重(配郑氏,子:爵、舜)(其墓葬黑石溪)22第七十世爵字朝禄(其墓葬刘村即灰面厂)(配刘氏生俊,庞氏生杰、仪,冷氏生勋、熹)注:[历来住元田坝上塆(即庞村塆或天井塆)令狐氏族人之始祖] 23第七一世勋字在谋(配杨氏,子:宪、敏、宰)(墓葬冷村)24第七二世敏字聪玉(配成氏,子:瑞、岩、崇)25第七三世瑞字祥照(配杨氏,子:坖)26第七四世坖字绍圣(配王氏,子:怀攀、浚、鲁) 27第七五世怀鲁字天衢(配成氏,子:应武)28第七六世应武(配成氏,子:仕上、中、下)29第七七世仕中(配李氏,子:之役、捷、会、盟、朋)(葬冷村)30第七八世之役廪膳生员葬冷村(配赵氏,子:尚志)31第七九世尚志葬冷村(配赵、李氏,子:开溢)32第八十世开溢(配张、李、赵氏,子:元观、章、星、黻、廷、邦)(葬冷村)33第八一世元黻葬冷村(配赵氏,子:明昌)34第八二世明昌葬冷村(配杨氏,子:正寅)35第八三世正寅葬冷村(配黄氏,子:大钟) 36第八四世大钟葬冷村(配赵氏,子:世方、趣、芬)37第八五世世趣葬沙嘴上水沟(配赵氏,子:荣敬)世芬(配覃氏,子:荣恩、树、德、飞,女:九英、凤英)(葬冷村)38第八六世荣敬(配王孟珍,子:昌雄、伦、明,女:昌学)荣恩住冷村(配杨学明,子:昌其、连) 39第八七世昌雄(配成氏,女:克英)昌伦葬上水沟(配胡泽仙、马继先,子:克忠、强、亮、华、友,女:克珍、会、群)昌明(配马继先、朱绍英,子:克飞)昌其(配杨道英,子:克森、吉,女:克秀、芳、凤、慧)昌连(配杨淑清,子:梓龙,女:红、小峪)(地质高级工程师)40第八八世克忠(配田梦群,子:绍勇、君、清)克强(配赵学蓝,女:绍芝)克亮葬上水沟(配刘绣群,子:绍江,女:绍利)克华(配胡群仙,子:绍银,女:桂花)克友(配成金娣,子:绍国,女:绍燕)克飞字雪飞(配周朝容,女:绍英)克森(配邹建华,子:绍乾、坤,女:盼盼)克吉(配张绍先,女:绍艳、欢)41第八九世绍勇(配代钱美,子:友涛)42第九十世友43第九一世恭44第九二世永45第九三世发46第九四世祥撰者直系明钉祖后裔的基本概况:(附499页后)。
走陵读史|大唐令狐德棻家族墓令狐德棻墓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寺沟镇杨家河村。
其地古称锦阳川,东临步寿塬,西倚落星塬,南达县城,北通甘肃。
沮水纵贯,沃野千顷,盛产粮菜,人杰地灵。
据《耀州志》载:“州西北三里方巷口(即今杨家河)有令狐整、令狐熙、令狐德棻墓,有碑。
” 墓地现仅存1.2亩。
令狐德棻墓,圆丘状,高3.5米,底围27.5米。
墓前原有神道石刻、神道碑现已失佚。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令狐德棻墓为省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
其重点保护区:墓冢北至公路,东至50米处,西至20米处,南至50米处。
建设控制地带为墓冢西至铁路,北至水泥三厂公路,南至200米处,尔至200米处范围内。
令狐德棻墓西南角100米处存有唐贞观十一年(637)款立初唐石碑一通,碑首六螭下垂,圭额。
碑阳额题篆书“隋故桂州总管武康郡公(令狐熙)之碑”,保存完好。
帝陵寻踪小组标注 2018.02.27按:大唐令狐德棻墓在陕西与铜川文物书籍中少有记载,有的也多数描述不清晰,或有误记,如《陕西文物古迹大观· 陕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巡礼》内文99页,把“隋故桂州总管武康郡公之碑” 描写成为令狐德棻的神道碑。
隋文帝杨坚因岭南夷人、越人常反叛,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
给他军帐内人员五百人,赐他布帛五百匹,派人送给他家中用度,改封他为武康郡公爵。
“隋故桂州总管武康郡公之碑”应为令狐神道碑。
国家文物局主编、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编制的《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上册内文167页,把令狐德棻与令狐熙墓标注颠倒。
且下册令狐熙文字描述有误,把令狐整的墓的封土圆丘信息底径9米,高约3.5米的信息描述成令狐熙墓。
令狐家族令狐德棻博涉文史、精通宗庙之礼法,据礼制宗法之制,宗庙与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结合墓园遗存封土与遗存神道碑,可知为令狐整墓居中,其子令狐熙墓为昭位居左,其孙令狐德棻墓为穆位居右。
鲜卑研究文献一、文献史料(三国吴)韦昭注:《国语》,中华书局,1985年。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
(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唐)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师:《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
(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二、中文论著A安介生:《试论拓跋鲜卑的早期迁徙问题》,《原学》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安家瑶、刘俊喜:《北魏玻璃》,《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6年。
安家瑶、刘俊喜:《大同地区的北魏玻璃器》,《4-6世纪的北中国与欧亚大陆》,科学出版社,2006年。
安路、贾伟明:《黑龙江讷河二克浅墓地及其问题探讨》,《北方文物》1986年第2期。
安志敏:《关于内蒙古扎赉诺尔古墓群的族属问题》,《文物》1964年第5期。
B白鸟库吉著、方壮猷译:《东胡民族考》,商务印书馆,1934年。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固阳县发现北魏墓群》,《考古》1987年第1期。
薄小莹:《吐鲁番地区发现的联珠纹织物》,《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1952-1982)》,文物出版社,1990年。
卜苏珊著、张元林译:《中国六世纪初的元氏墓志上的雷公、风神图》,《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
卜扬武、程玺:《呼和浩特地区鲜卑墓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1991年第1期。
C曹臣明:《北魏方山永固陵地理环境的选择与陵园制度》,《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1992年。
曹熙:《早期鲜卑史初探》,《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曹汛:《北魏刘贤墓志》,《考古》1984年第7期。
令狐氏自成姓起世代简表(公元前593年起)第一世令狐颉字文子(生子:寿馀)第二世令狐寿馀[八世孙:范(公元前306年前后在世)]第九世令狐范[十四世孙:迈(死于公元6--23年)]第廿二世令狐迈 (生三子:伯友、文公、称)注:令狐氏春秋时成姓至秦汉两朝世居山西太原。
令狐迈因反对王莽专制统治被杀,其三个儿子避居敦煌。
其子令狐称相传至令狐整,共十七代居住甘肃敦煌。
第廿三世令狐称(生六子:扶、坚、由、羡、瑾、猛)第廿四世令狐由字仲平(生六子:禹、霸、容、明、涣、淳)第廿五世令狐禹字巨先(生四子:辉、洽、延、溥)第廿六世令狐溥(生子:文悟)第廿七世令狐文悟(生三子:璜、睿、瑒)第廿八世令狐璜、睿、瑒(生子不详)第廿九世(不详)(溥五世孙:馨)第三十世令狐馨(生子不详)第卅一世(不详)(馨之孙:亚)第卅二世令狐亚字就胤(生二子:垔、绥)第卅三世令狐垔(音因)、绥(亚之孙:敏)第卅四世令狐敏字永昌(生四子:逵、忠、袭、越)第卅五世令狐袭(生子:嗣)第卅六世令狐嗣 (生子:蚪)第卅七世令狐蚪字绍安(生子:虬)第卅八世令狐虬字惠献(生子:元保、整、庆保、休)第卅九世令狐整字延保(生子:熙)第四十世令狐熙字长熙(生四子:长子达、少子德棻、二子三子不详)第四一世令狐达、德棻(德棻子:修己,达之孙:元超)第四二世令狐修己(生子:伯阳)第四三世令狐元超 [生子:濬(音俊)]第四四世令狐濬(生子:崇亮)第四五世令狐崇亮(生子:承简)第四六世令狐承简(生三子:楚、从、定)第四七世令狐楚字壳士(生三子:绪、绹、纶)(据《李商隐全传》记载:其墓葬在陕西京兆府万年县凤栖原,距家庙不远的京郊。
)第四八世令狐绹字子直(生四子:滈、澄、专、涣)第四九世令狐滈字启东(注:随杨端南征入播)(注:以上世系简表,资料来源于《新唐书》。
作者:[宋朝] 欧阳修、宋祁)七公元876年即唐朝僖宗乾符三年,令狐颉第49代嗣孙令狐滈官拜右护卫将军偕同杨端、成展、安增、郑畋、罗荣、骆世华等七将军领兵入播(今川南、黔北一带),奋战六年平服南诏后官拜左护卫将军、镇抚播地,后嘉封西川节度使,世袭相传并奉旨永镇边陲。
《谱牒学通论》序言(三)(二)唐代之谱学到了唐代,谱学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并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它与唐代整个史学一样,其编撰权几乎皆为官府所垄断。
它既是伴随门第制度而发展起来的,自然就成为维护门阀豪族利益的工具。
唐政权建立不久,当权者很快就发现这个工具对于它提高政治集团的社会地位、调节地主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巩固其政权统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因此不惜花费巨大代价一次又一次地组织力量编撰大型的谱牒著作。
这就说明唐代的谱学,主要是掌握在政府手中,几部大的谱牒著作亦皆为官修。
这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最大的不同之点。
正因如此,谱学到了唐代,在谱学家内部便产生了分裂和对立。
正如柳芳所云:“唐《贞观氏族志》凡第一等则为右姓;路氏(敬淳)著《姓略》,以盛门为右姓;柳冲《姓族系录》凡四海望族则为右姓。
”[1]这就说明谱学家们在划分“右姓”的标准上,是存在着很大分歧的,当然在所编撰的谱牒著作上就必然出现不同的分类主张。
这就是政治斗争在谱学上的反映。
众所周知,隋末农民起义,曾打乱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门阀制度、世家豪族一度遭到了严重的打击,使它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势力都大为衰落,出现了所谓“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俗,或乖德义之风,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2]的现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氏族地主并未因此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反,在唐朝政权建立以后,虽然失去了往日的那种显赫声势,但在社会上仍有很高的地位和一定的势力。
就连唐太宗的许多重要大臣,也都争着向山东士族攀婚,当时三品以上之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3]。
特别是以崔、卢、李、郑为首的山东世族,更是以士大夫自居,妄自尊大,嫁女时必多方索取聘礼以抬高其身价。
这种情况,甚至使得唐太宗已深深感到不安,认为如再发展下去,势必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动摇新政权的巩固。
所以他在一次诏令中就曾严厉指出:这些士族,“自号膏粱之胄,不敦匹敌之仪,问名惟在于窃赀,结褵必归于富室。
狐德棻的建议得到李渊的批准为唐初大规模修史提供了文献上的准备本文导读:武德四年(621年),起居舍人令狐德棻向高祖李渊提出修撰近代梁、陈、北齐、北周、隋等朝正史,李渊采纳了他的建议,第二年的十二月下《命肖瑀等修六代史诏》,任命中书令肖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修撰魏史;侍中陈叔达、秘书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俭修撰周史;兼中书令封德彝、中书舍人颜师古修撰隋史;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肖德言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孙、前秘书丞魏征修齐史;秘书监窦、给事中欧阳询、秦王文学姚思廉修陈史,但历时数年,未能成书。
太宗即位后,非常重视修撰前代史书,总结历史经验,他认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贞观三年(629年),太宗下诏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令狐德棻主编《周书》;由有家学传统的史家姚思廉、李百药分别主撰《梁书》、《陈书》及《北齐书》。
贞观十年(636年),《隋书》的帝纪列传及其他四朝史同时完成,魏征还亲自为梁、陈、齐史撰写了总论,为《隋史》写了序论。
这五部史书合称“五代史”,或“五代纪传”。
贞观十五年(641年),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等又奉命续修五代史志,初由令狐德棻监修,永徽三年(652年)改由长孙无忌监修,显庆元年(656年)成书,共十志,三十卷,后编入《隋书》。
《周书》,令狐德棻主编,同修此书的还有岑文本、崔仁师、陈叔达、庾俭。
岑文本是唐初著名文士,《周书》中的史论多出自其手。
《周书》记述了从五三四年东、西魏分裂至五一八年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史。
唐以前,有西魏史官柳虬所写的官史,还有隋代牛弘没有完成的《周史》,令狐德棻等即是在前代所修史及唐初征集的家状之类资料的基础上撰修的。
宋初,《周书》已经残缺,后人用《北史》及唐人史钞补之。
现流传的最早的版本是南宋翻刻,并有元明两代补版的“三朝本”。
《周书》共五十卷,包括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
令狐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令狐姓(líng hú),中华姓氏,源出于姬姓。
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32位。
现主要分布在山西省运城市、太原市、以及贵州省桐梓县等,姓氏人口排名第541位,人口4.2万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令狐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令狐姓姓氏源流令狐(Líng hú)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姬姓,源出魏氏所改,以邑名为氏。
上古时,周文王有个儿子叫毕以高。
毕公高有个孙子叫毕万,毕万在春秋时,在晋国当高官,他有一个曾孙叫魏颗。
魏颗有军功,活捉了秦国大将杜回,于是受晋国君主封于令狐,令狐那地方,就在现今山西临猗县西边一带。
魏颗的后代,享用令狐的物产,并以封地为姓,称令狐氏。
令狐姓是周朝王族的后代。
得姓始祖:魏颗。
令狐氏出自姬姓,源出于魏氏所改,以邑名为氏。
晋国大将魏颗有一次率军与秦国军队交战,魏颗与秦国勇将杜回遭遇。
魏颗不是杜回的对手,只好且战且退。
杜回眼看就要追杀上来,却被一位老人用茅草绳绊倒在地,魏颗赶紧回身将杜回捉住,最后将秦军打败。
原来这位老人是魏颗父亲的宠妾祖姬的父亲,当牛魏父去世时,魏颗坚持不让祖姬为父亲陪葬,而让她改嫁他人。
祖姬的父亲这次是特意来报答魏颗的救女之恩的。
魏颗立下这次战功后,晋景公把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西)作为奖赏封给他。
魏颗的儿子后来就以父亲封地的地名为姓氏,称为令狐氏。
故魏颗就是令狐姓的得姓始祖。
令狐姓迁徙分布令狐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所谓令狐,本来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地名。
这个地方的位置,根据《水经·冻水注》所记载的“令狐即猗氏地”,即今山西省猗氏县的西方。
那么,这个地名又是怎样变成复姓的呢?根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原来,春秋时代曾经一度称霸诸侯的晋国,在公元前376年的时候,被其大夫韩、赵、魏三家分晋。
当时瓜分晋国的魏氏,是传自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裔孙毕万,首先在晋国官拜大夫,声势一天比一天盛,到了毕万的孙魏犨,据史料记载,魏犨是春秋时晋国的一位名将,他曾跟随晋文公重耳出亡多年,晋文公即位后封他为大夫,让他继承魏氏的封邑。
铜川历史名人
孙思邈(公元541—682年)京兆华原(今铜川耀州区)人。
隋唐著名医药学家,传世巨著《千金方》。
傅玄(公元217—278年)字休奕,西晋北地泥阳(今铜川耀州区)人。
西晋时期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傅子》。
范宽(公元950--1032年),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今铜川耀州区)人,宋代画家,传世作品《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
令狐德棻(公元583—666年)字,宜州华原(今铜川耀州区)人。
唐初著名史学家,编修《周书》。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号松雪道人。
京兆华原(今铜川耀州区)人。
唐代大书法家,传世墨迹《蒙诏帖》、《玄秘塔碑》。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重庆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和第一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9.30•【字号】渝府发[2010]102号•【施行日期】2010.09.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重庆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和第一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的通知(渝府发〔2010〕10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经市政府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将第一批重庆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12个)和第一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611部)予以公布。
有关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切实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
二○一○年九月三十日第一批重庆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12个)1.重庆图书馆2.重庆市北碚图书馆3.西南大学图书馆4.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5.重庆市涪陵区少年儿童图书馆6.华岩寺7.重庆市荣昌县图书馆8.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9.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10.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11.重庆大学图书馆12.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第一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共611部)001 尚书后案三十卷尚书后辨附一卷(清)王鸣盛学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礼堂刻颐志堂印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02 毛诗品物图考七卷(日本)冈元凤编天明五年(1785)杏林轩、五车堂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03 御案诗经备旨八卷(清)邹圣脉撰清(1644―1911)宏道堂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04 新增诗经补注附考备旨八卷(清)邹圣脉撰清(1644―1911)聚文堂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05 重刻徐笔峒先生遵注参订诗经八卷棣鄂堂诗义纂要八卷诗经图考一卷诗经人物考一卷(清)周疆、周霟等辑清康熙十九年(1680)棣鄂堂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06 漱芳轩合纂礼记体注四卷(清)范翔辑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漱芳轩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07 四书朱子本义汇参四十七卷(清)王步青辑王士鳌编清乾隆十年(1745)敦复堂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08 四书考辑要二十卷(清)陈宏谋辑孙兰森编校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陈氏培远堂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09 增补四书精绣图像人物备考十二卷图一卷(明)薛应旗辑陈仁锡增定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乾隆三十九年(1774)敬思堂修补印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10 六经图二十四卷(清)郑之侨编辑清乾隆九年(1744)鹅湖郑氏述堂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11 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清康熙中(1682―1702)成德刻通志堂经解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12 尔雅正义二十卷尔雅释文三卷(清)邵晋涵撰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余姚邵氏面水层轩家塾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13 六书通十卷(明)闵齐伋辑(清)毕弘述篆订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基闻堂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14 六书通十卷(明)闵齐伋辑(清)毕弘述篆订清乾隆六十年(1795)影康熙基闻堂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15 广韵五卷(宋)陈彭年等撰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张士俊泽存堂五种影宋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16 四声韵谱二百六十一卷(清)杨锡震撰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抄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17 古今韵略五卷(清)邵长蘅撰陈守诚重订清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18 通志略五十二卷(宋)郑樵撰(明)陈宗夔校清乾隆十三年(1748)于敏中重刻陈宗夔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19 弘简录二百五十四卷(明)邵经邦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邵远平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20 前汉书一百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明崇祯十五年(1642)毛氏汲古阁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21 前汉书一百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明崇祯十五年(1642)毛氏汲古阁刻本(秦肃三批校)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22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明崇祯十六年(1643)毛氏汲古阁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23 后汉书一百二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明崇祯十六年(1643)毛氏汲古阁刻本(秦肃三批校)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24 南唐书十八卷(宋)陆游撰明崇祯三年(1630)毛氏汲古阁刻陆放翁全集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25 司马温公稽古录二十卷(宋)司马光撰明(1368―1644)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26 东华录三十二卷(清)蒋良骐撰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27 逸周书十卷校正补遗一卷附录一卷(晋)孔晁注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卢文弨抱经堂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28 十六国春秋一百卷拾遗备考补一卷(北魏)崔鸿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汪日桂欣托山房刻浙绍徐墨润堂印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29 明季北略二十四卷(清)计六奇撰清(1644―1911)都城琉璃厂半松居士活字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30 二十一史论赞撮要三十六卷(明)彭以明辑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彭惟成、彭惟直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31 明季南略十八卷(清)计六奇撰清(1644―1911)都城琉璃厂半松居士活字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32 唐土名胜图会六卷(日本)木世肃撰文化二年(1805)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33 十七史商榷一百卷(清)王鸣盛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洞泾草堂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34 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清)李光地等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内府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35 庄子因六卷(清)林云铭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白云精舍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36 五知斋琴谱八卷(清)周鲁封辑清乾隆二年(1738)红杏山房刻栖心琴社印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37 淮南子二十一卷(汉)刘安撰高诱注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武进庄逵吉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38 义门读书记五十八卷行状一卷(清)何焯撰蒋维钧编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石香斋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39 新增说文韵府群玉二十卷(元)阴时夫辑阴中夫注明万历十八年(1590)文秀堂、聚锦堂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40 韵府约编二十四卷(清)邓恺辑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绾秀阁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41 佩文韵府一百六卷(清)张玉书、蔡升元等奉敕编清康熙五十年(1711)内府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42 韵府拾遗一百六卷(清)汪灏、何焯等辑清(1644―1911)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43 事类赋三十卷(宋)吴淑撰并注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剑光阁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44 广事类赋四十卷(清)华希闵撰华希闳重订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剑光阁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45 格致镜原一百卷(清)陈元龙辑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海宁陈氏家刻雍正十三年(1735)印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46 王先生十七史蒙求十六卷李氏蒙求补注六卷(宋)王令撰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47 带经堂诗话三十卷首一卷仓广先生墓志铭一卷(清)王士祯撰张宗楠编辑清乾隆(1736―1795)绍兴李宏德摹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48 纳书楹曲谱正集四卷续集四卷外集二卷补遗四卷纳书楹玉名堂四梦全谱八卷(清)叶堂撰王文治参订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叶氏纳书楹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49 藏园九种曲十三卷(清)蒋士铨撰清乾隆中(1756―1776)蒋氏红雪楼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50 红雪楼九种曲十三卷(清)蒋士铨撰清乾隆中(1756―1776)蒋氏红雪楼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51 笠翁十种二十卷(清)李渔编清(1644―1911)藻文堂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52 浙西六家词十卷(清)龚翔麟辑清康熙间(1662―1722)钱塘龚氏玉玲珑阁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53 草堂诗余五卷(明)杨慎批点明(1368―1644)吴兴闵暎璧刻朱墨套印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54 渔洋山人精华录十卷(清)王士祯撰林佶编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林佶写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55 苏学士文集十六卷(宋)苏舜钦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震泽徐惇孝、徐惇复白华书屋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56 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目录七卷(宋)苏轼撰宋史本传一卷年谱一卷墓志铭一卷明成化、弘治间(1465―1505)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57 白香山诗长庆集二十卷后集十七卷别集一卷补遗二卷旧唐书本传一卷年谱一卷年谱旧本一卷(唐)白居易撰清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二年(1702―1703)汪立名一隅草堂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58 唐陆宣公集二十二卷(唐)陆贽撰清雍正元年(1723)年羹尧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59 南宋杂事诗七卷(清)沈嘉辙、吴焯等撰清康熙中(1682―1701)武林芹香斋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60 宋诗抄初集一百六卷(清)吕留良、吴之振等辑清康熙十年(1671)吴氏鉴古堂刻本存一百二卷(缺孔文仲、孔平仲、陈与义、李觏四卷)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61 才调集十卷(五代)韦谷集明崇祯元年(1628)毛晋汲古阁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62 瀛奎律髓四十九卷(元)方回编(清)吴之振重校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吴宝芝黄叶邨庄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63 诗林韶二十卷(清)顾嗣立辑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顾氏秀野草堂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64 唐诗金粉十卷(清)沈炳震纂辑清雍正二年(1724)读书斋刻本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065 元史二百卷(明)宋濂撰明(1368―1644)国子监刻本存六十六卷(卷一百二十九至一百五十四一百五十九至一百八十九一百九十八至二百六)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66 六经图二十四卷(宋)杨甲撰(清)郑之桥辑清乾隆九年(1744)刻本存二十二卷(卷一至八十一至二十四)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67 春秋胡传三十卷(宋)胡安国撰清(1644―1911)刻本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68 春秋大事表五十卷春秋舆图一卷附录一卷(清)顾栋高辑清乾隆十二年(1747)万卷楼刻本存三十八卷(卷一至三六至二十六三十七至五十)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69 历代奇英鸿制正续古文宗范十卷佚名撰明(1368―1644)积善堂刻本缺二卷(卷八至九)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70 嘉懿集初钞四卷(清)高梅亭编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71 南丰先生元丰类稿五十一卷(宋)曾巩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刻本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72 周书五十卷(唐)令狐德棻撰明崇祯五年(1632)琴川毛氏刻本存四十卷(卷一至二十五三十六至五十)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73 南史八十卷(唐)李廷寿撰明崇祯十三年(1640)琴川毛氏刻本存七十五卷(卷一至四十四十六至八十)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74 周礼十二卷(清)姜上均辑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75 古文渊鉴六十四卷(清)徐干学编清(1644―1911)五色套印本存四十八卷(卷一至十二十四至三十二三十五至四十二四十五四十九至五十六)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76 棉阳学准五卷(清)蓝鼎元着清雍正七年(1729)鹿洲刻本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77 蜀道驿程记二卷(清)王士祯撰清康熙三十年(1691)济南刻本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78 东征集六卷(清)蓝鼎元撰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79 国朝谥法考一卷(清)王士祯编辑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80 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清)孙岳玢等辑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81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一百二十卷(清)陈邦彦编辑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82 广博物志五十卷(明)董斯张纂明万历(1573―1620)刻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陇西印本存三十八卷(卷一至十六二十四至二十六二十八至三十二三十七至五十)重庆市万州区图书馆083 方舆考证一百卷首一卷(清)许鸿盘撰稿本西南大学图书馆084 少微通鉴节要五十卷外纪四卷(宋)江贽撰资治通鉴节要续编三十卷(明)张光启撰明正德九年(1514)司礼监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085 鲍氏国策十卷(宋)鲍彪校注明嘉靖七年(1528)龚雷影宋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086 皇明疏议辑略三十七卷(明)张瀚辑明嘉靖三十年(1551)大名府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087 五伦书六十二卷(明)宣宗朱瞻基撰明正统十二年(1447)内府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088 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十卷后集十卷续集十卷(宋)林駉撰别集十卷(宋)黄履翁撰明嘉靖十六年(1537)白坪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089 修辞指南二十卷(明)浦南金辑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浦氏五乐堂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090 曹子建集十卷(魏)曹植撰疑字音释一卷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郭云鹏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091 陶靖节集八卷(晋)陶潜撰(宋)汤汉等笺注总论一卷明(1368―1644)凌蒙初刻朱墨套印本西南大学图书馆092 李翰林集十卷(唐)李白撰明正德十四年(1519)陆元大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093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二十卷文集二卷(唐)杜甫撰(宋)黄鹤补注附录一卷明嘉靖十五年(1536)玉几山人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094 杜工部诗通十六卷(明)张綖撰明隆庆六年(1572)张守中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095 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四十三卷别集二卷外集二卷(唐)柳宗元撰(宋)童宗说注释张敦颐音辩潘纬音义年谱一卷明(1368―1644)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096 钤山堂集四十卷(明)严嵩撰附录一卷明嘉靖(1522―1566)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097 安阳集五十卷(宋)韩琦撰别录三卷(宋)王岩叟撰遗事一卷(宋)强至撰忠献韩魏王家传十卷明正德九年(1514)张士隆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098 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拾遗一卷(宋)梅尧臣撰附录一卷明正统四年(1439)袁旭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099 东坡禅喜集十四卷(宋)苏轼撰(明)冯梦祯批点凌蒙初辑明天启元年(1621)凌蒙初刻朱墨套印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00 鼎镌诸方家汇编皇明名公文隽八卷(明)袁宏道辑丘兆麟补明泰昌元年(1620)金陵奎壁堂郑思鸣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01 辛稼轩词十二卷(宋)辛弃疾撰(明)李濂评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何孟伦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02 新刻朱批注释草堂诗余评林四卷(明)李廷机评注明天启五年(1625)周文耀刻朱墨套印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03 古赋辨体十卷(元)祝尧辑明成化二年(1466)金宗润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04 宋文鉴一百五十卷目录三卷(宋)吕祖谦辑明弘治(1488―1506)文林阁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05 花间集四集(后蜀)赵崇祚辑(明)汤显祖评明万历间(1573―1620)朱墨套印本(无暇道人跋)西南大学图书馆106 明文奇赏四十卷(明)陈仁锡评选明天启三年(1623)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07 唐宋白孔六帖一百卷目录二卷(唐)白居易、(宋)孔傅辑明(1368―1644)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08 草堂诗余五卷(明)杨慎批点明(1368―1644)浙江吴兴闵映壁朱墨套印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09 明朝纪事本末八十卷(清)谷应泰撰清顺治十五年(1658)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10 憺园文集三十六卷(清)徐干学撰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11 古文渊鉴六十四卷(清)徐干学辑清康熙(1622―1722)内府刻五色套印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12 重刊校正笠泽丛书四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唐)陆龟蒙撰清雍正九年(1731)江都陆钟辉水云渔屋据元陆德本覆刻西南大学图书馆113 皇朝礼器图式十八卷目录六卷(清)允禄等撰清乾隆间(1736―1795)武英殿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14 金石图不分卷(清)褚俊、牛运震编清乾隆(1735―1796)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15 事类赋三十卷(宋)吴淑撰并注明嘉靖十一年(1532)锡山华麟祥校刊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16 袁中郎先生批评唐伯虎汇集四卷唐六如先生画谱三卷外集一卷纪事一卷传赞一卷(明)唐寅、祝允明撰袁宏道评明(1368―1644)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17 三才藻异三十三卷(清)屠粹忠着清康熙(1662―1722)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18 大清律例四十七卷(清)徐本、三泰等纂修清乾隆五年(1740)武英殿刻本西南大学图书馆119 洪武南藏明洪武年间(1368―1398)开雕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20 致堂读史管见三十卷(宋)胡寅撰宋宝佑二年(1254)刻元明递修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21 五经大全一百三十五卷(明)胡广等辑明永乐(1403―1424)内府刻本(书传大全卷六有补配)存一百三十四卷(缺诗序辩说一卷)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22 资治通鉴纲目前编十八卷举要三卷(宋)金履祥撰外纪一卷(元)陈桱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吉澄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23 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首一卷(宋)朱熹撰尹起莘发明(元)刘友益书法汪克考异徐昭文考证王幼学集览(明)陈济正误冯智舒质实明嘉靖(1522―1566)吉澄刻本(卷十、四十系配补)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24 越绝书十五卷(汉)袁康撰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孔天胤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25 [正德]姑苏志六十卷(明)林世远、王鏊等纂修明正德(1506―1521)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26 文献通考三百四十八卷首一卷(元)马端临撰明正德十一至十四年(1516―1519)刘洪慎独斋刻十六年(1521)重修本存三百四十七卷(一至三十五三十八至三百四十八首一卷)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27 唐陆宣公集二十四卷(唐)陆贽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沈伯咸西清书舍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28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唐)韩愈撰(宋)朱熹考异(宋)王伯大音释传一卷明正统十三年(1448)书林王宗玉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29 东里文集二十五卷(明)杨士奇撰明正统(1436―1449)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30 春秋四传三十八卷明嘉靖十一年(1532)建宁府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31 大广益会玉篇三十卷(梁)顾野王撰(唐)孙强增字(宋)陈彭年等重修玉篇广韵指南一卷明(1368―1644)刻本(卷十七二十一系补配)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32 六子六十二卷(明)许宗鲁编明(1368―1644)芸窗书院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33 六子书六十卷(明)顾春编明嘉靖十二年(1533)顾春世德堂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34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二十五卷(唐)李白撰(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补注分类编次李太白文五卷(唐)李白撰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郭云鹏宝善堂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35 杜工部集二十卷首一卷(唐)杜甫撰(明)王世贞等评(清)卢坤辑清道光十四年(1834)芸叶庵六色套印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36 河东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龙城录二卷(唐)柳宗元撰(宋)廖莹中校正附录二卷传一卷明(1368―1644)郭云鹏济美堂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37 金粟诗草二十卷(清)屈复撰(清)马墣、陈长镇等评清(1644―1911)抄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38 汉魏诗纪二十卷(明)冯惟讷辑附谈艺录一卷(明)徐祯卿撰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自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39 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撰明天启间(1621―1627)娄东张溥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40 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撰明崇祯十三年(1640)毛氏汲古阁刻清顺治间(1644―1661)补修十七史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41 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明万历间(1573―1620)南京国子监刻清初(1644―1795)递修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42 前汉书一百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明)陈仁锡评明崇祯五年(1632)长洲陈仁锡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43 前汉书一百卷(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明崇祯(1628―1644)毛氏汲古阁刻清顺治间(1644―1661)修补十七史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44 南唐书十八卷音释一卷(宋)陆游撰(元)戚光音释明崇祯间(1628―1644)汲古阁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45 二十一史论赞三十六卷(明)沈国元辑明崇祯间(1628―1644)大来堂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46 汉书钞九十三卷(明)茅坤辑明万历间(1573―1620)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47 汉书评林一百卷(明)凌稚隆辑明万历十一年(1583)凌氏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48 后汉列传八十卷(南朝宋)范晔撰明万历间(1573―1620)钟人杰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49 战国策十卷(汉)刘向辑高诱注(宋)鲍彪注(元)吴师道补注明(1368―1644)刻本(抄配二叶)(佚名批校)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50 十六国春秋一百卷(北魏)崔鸿撰(明)屠乔孙、项琳之订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兰晖堂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51 续编资治宋元纲目大全十七卷首一卷(明)商辂等纂修周礼发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福建监察御史吉澄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52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明万历间(1573―1620)苏浚重修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53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宋)司马光撰明万历二十年(1592)新安吴勉学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54 新刻世史类编四十五卷首一卷(明)李纯卿草创谢迁补遗李盘增修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泗泉余彰德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55 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明(1368―1644)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56 新增格古要论十三卷(明)曹昭撰明天顺(1457―1464)刻清(1644―1911)淑躬堂重修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57 普宁藏三十卷(宋)释施护译元(1271―1368)杭州普宁寺刻本存二卷(卷二十七三十)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58 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周)公羊高撰(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北京国子监刻本存十二卷(卷一至十二)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59 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周)谷梁赤撰(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北京国子监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60 苏氏易解八卷(宋)苏轼着明万历中(1588―1602)南京冰玉堂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61 尚书注疏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明万历十五年(1587)北京国子监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62 尔雅注疏十一卷(晋)郭璞注明(1368―1644)北京国子监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63 春秋四传三十八卷(明)钟天墀、邓名扬等辑注钟惺评明崇祯中(1643―1639)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64 十七史一千五百七十四卷(明)毛晋编明(1368―1644)汲古阁刻清顺治(1644―1661)补辑印本存一千二百七十卷(缺三国志六十五卷五代史七十四卷唐书一百六十五卷)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65 中说十卷(隋)王通撰(宋)阮逸注明(1368―1644)桐阴书屋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66 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注明末(1621―1644)汲古阁刻清顺治(1644―1661)修补十七史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67 周易传义十卷(宋)程颐传明正统十二年(1447)司礼监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68 周易传义大全二十四卷(明)胡广纂修明永乐中(1410―1417)北京司礼监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69 重刊校正唐荆川先生文集十二卷续集六卷奉使集二卷(明)唐顺之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金陵薛氏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70 陋巷志八卷(明)陈缟撰颜胤祚辑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71 方氏墨谱六卷序评不分卷(明)方于鲁撰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方于鲁重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72 东吴水利考十卷(明)王圻撰明万历间(1573―1620)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73 亦政堂重修宣和博古图录三十卷(宋)王黼等撰亦政堂重修考古图十卷(宋)吕大临撰亦政堂重修古玉图两卷(元)朱德润撰明(1368―1644)刻清乾隆(1736―1795)重修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74 日涉编十二卷(明)陈阶编明(1368―1644)刻清康熙、乾隆(1662―1795)递修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75 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一十九卷(明)张溥编陈仁锡删订明崇祯间(1628―1644)重刻清初(1644―1795)修补印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76 二十一史二千五百六十七卷明(1368―1644)南京国子监刻明清递修本存一千八百五十六卷(缺宋史四百九十六卷目录三卷元史二百一十卷目录二卷)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77 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撰明万历间(1573―1620)南京国子监刻明。
学富五车书,功垂七部史--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
秦草
【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2(017)001
【摘要】@@ 令狐德棻(公元583-667年),是唐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县)人.其生平事迹在<旧唐书>卷73和<新唐书>卷120<令狐德棻传>中都有记载.出身士族世家,祖父令狐整,北周时官至大将军,父亲令狐熙博览群书,尤精<三礼>,曾做过隋朝的鸿胪少卿.一生酷爱经史,家中藏书万卷.令狐德棻在这样的家庭熏陶和教育下,从小刻苦读书,博涉文史,青年时代就以博学多识负有盛名.
【总页数】2页(P94-95)
【作者】秦草
【作者单位】西安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试论唐初史家文学思想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以令狐德棻、李百药、魏征等人为例 [J], 董晨
2.试论令狐德棻在文献资源建设和文献编撰方面的贡献 [J], 马光华;刘圆圆
3.试析初唐史家令狐德棻的"调远"说 [J], 王彩梅;孙欣欣
4.功垂科史名比列星——记席泽宗院士与他的"席泽宗星" [J], 王玉民
5.令狐德棻和唐初史学 [J], 瞿林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