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和小水库养殖过程中防止缺氧的技术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随着科技入户主推技术的推广,小型水库增养殖放养密度有了一定提高,造成寄生虫、细菌性疾病时有爆发,但由于水库面积大水又深,治疗鱼病相当麻烦,且成本较高。
因此,小型水库养殖病害防治应遵循“防重于治”的方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拉网、运输鱼种时尽量减少机械损伤。
二、控制放养密度,密度过大,鱼类自身排泄物增多,水库水源补给不足,容易造成水质败坏。
三、严格进行鱼体消毒。
坚持在鱼种投放时用药物进行鱼体消毒,可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或用20毫克/千克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15~20分钟。
四、科学投饵,不要造成浪费污染水质。
五、谨慎使用畜禽粪便肥水,确有必要,一定要经过消毒发酵。
六、使用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EM菌等)调节水质,1次/月。
七、药物杀虫、消毒预防:
1、把握时机。
春季可掌握在清明后雨季来临之前,秋季可选择在白露前后,夏季干旱水位较低时。
2、选择药物。
常规品种寄生虫无非是中华鳋、锚头鳋、指环虫等,杀虫首选阿维菌素,严禁使用菊酯类、有机磷杀虫剂,因为大水体的青虾等资源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消毒药物氯制剂、溴制剂、碘制剂等都行,这里推荐用泡腾片,因为操作方便。
3、剂量控制。
一般正常水位按3米水深计算用量,干旱季节按实际水深计算。
如果水质较肥可适当加大用量。
水产养殖水池溶解氧及缺氧防治在水产养殖管理中,水质的管理超级重要,管理好水质溶解氧是其中心环节。
但是在以追求高产为中心的养殖模式中,缺氧是十分常见的现象,由于天气突变等原因引发溶解氧骤降而泛塘的事件时有发生。
在水生动物生长顶峰的夏日,水池有机物含量升高,水池底部由于有机物的富集,使水池底层和中基层水体处于缺氧和半缺氧状态(低于L),对养殖鱼类有专门大的危害。
可是此刻仍有许多养殖户对缺氧的熟悉不够,乃至无法明白自己的水池是不是缺氧,从而造成了没必要要的经济损失。
针对这一现象现将水池溶解氧及缺氧防治办法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中的分子状态的氧,用“D O”符号简记,水池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池水中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
水中溶解氧是鱼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淡水中溶解氧的饱和含量为8~11mg/L。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一日夜16小时以上的溶解氧必需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的溶解氧不得低于3mg/L。
溶解氧的多少影响着鱼的产量,池水中氧气条件好,鱼类摄食旺盛.对饵料利用率高,长得快。
反之,缺氧时鱼类摄食、消化功能下降,由于呼吸作用增强,消耗能量相对增高,生长缓慢。
溶解氧的多少还严峻影响着池水的水质状况。
在溶解氧条件好时,有机物在好气性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快,浮游植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补充及时,生长旺盛,而一些分解产物如氨专门快被氧化变成铵盐而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
相反在缺氧条件下,有机物分解被抑制,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氨、硫化氢等增多,不能被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而利用,这些产物积累多了对鱼产生危害,严峻影响鱼类生存。
1、池水中溶解氧的变化规律池水中溶解氧的昼夜变化:白天阳光辐照度强,水中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大量的氧气,使水中的溶解氧增加,往往在晴天下午溶解氧达到过饱和。
夜间,池水中的浮游植物停止光合作用,只进行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致使池水中的溶解氧下降,至黎明前下降到最低,此时就易引起鱼类因缺氧而浮头。
养殖鱼类缺氧原因分析对策缺氧是指鱼体内部组织、细胞得不到充足氧气以维持其正常机能的状态。
为了与水中缺氧区别,可称为”生物缺氧”或”组织缺氧”。
窒息(呼吸困难)则是生物缺氧时发生的现象,浮头就是养殖生产上常见的呼吸困难或窒息现象的表现。
鱼类出现缺氧窒息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当水中溶氧不足、气压过低时,即使鱼的呼吸机能正常,体内组织细胞也无法获得充足氧气,而发生”无氧性缺氧”;另一情况是当鱼体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出现机能障碍时,虽然水中溶氧含量不低于鱼的正常需要,也会出现生物缺氧、发生窒息现象。
池塘水中氧气的来源主要有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空气中氧气的溶解和水源的补给3个方面,三者之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氧占70%以上。
氧气的消耗由鱼虾的呼吸、水中微型生物的呼吸、池搪底质耗氧、水中氧气的逸出构成,其中微型生物耗氧约占70%。
浮游植物在白天是最大的氧生产者,而晚上却是继细菌之后的第二大氧消耗者。
因此池塘中浮游植物的变化及底质的状况是引起池塘溶氧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水体缺氧引起鱼类浮头鱼类缺氧,可引起严重贫血、生长缓慢、背部体色变淡、唇肥大等。
当溶氧低于其最低限度时就会引起窒息死亡。
不同养殖种类、不同年龄及不同季节对池水溶氧的要求各不相同。
青鱼、草鱼、鲢、鳙通常在水中溶氧低于1毫克/升时开始浮头,当低于0.4毫克/升时就窒息死亡;鲤、鲫的窒息范围为0.1-0.4毫克/升。
缺氧浮头多发生在夏季,通常野杂鱼先浮头,鲤、鲫开始浮头时表明缺氧已相当严重。
缺氧浮头的主要原因及处理措施如下:(一)水中溶氧量求大于供。
夏季如遇连绵阴雨、大雾、光照条件差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水中溶氧的补给量减少,而池中各种生物的呼吸和有机物的分解要消耗大量的氧造成溶氧不足。
处理措施:及时加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合理施肥,科学投饲。
(二)因上下水层温差大而引起缺氧浮头。
炎夏晴天,特别是一些精养鱼池,其水质浓肥,白天上下水层氧差很大,至午后,上层水的氧过饱和(产生氧盈),下层水严重缺氧(产生氧债)。
鱼塘为什么会缺氧养鱼的时候控氧是很关键的一件事情,因为一不小心的话就可能造成鱼的批量死亡。
那么为什么出现缺氧的情况呢?哪些原因又会导致出现缺氧的情况?下面就一起来了解学习下,让自己可以规避这个风险吧!1、气温高气温高其实也是会导致池塘缺氧的,温度高了空气里面的氧气就不容易融入水里面,而鱼则会因为高温加大氧气的消耗,这一高一低,池塘自然就会缺氧了。
这时候一方面最好加深池塘水深,另一方面则可以采用增氧机器,其次加快换水的频率,让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增加池塘的含氧量,这样保证性更高一些。
2、养殖密度大养殖密度也是导致缺氧的原因之一,一些养殖户会过分的追求养殖密度,以求养殖效益最大化,这样做养殖数量是上去了,但是氧气消耗也上去了,本来堪堪够用的氧气自然就不足了。
另外密度过大的话会导致鱼长期的比较活跃,单一的一条鱼消耗的氧气也会增加,所以控制密度也是比较关键的一个事情。
3、池底淤泥过深池塘的淤泥里面有很多可以氧化的物质,其消耗的氧量比鱼更多,淤泥越多且消耗的氧气就更多,鱼能用的自然就少了,最后就是鱼缺氧了。
大家多观察一些鱼塘就会发现,经常需要增氧的鱼塘,其底部的淤泥一般都会比较厚实。
很多人认为清淤只是为了清除池底的病菌,其实这个也是为了减少水里的氧气消耗。
4、微生物大量繁殖一个池塘越久不管理,其微生物就越多,可不要小看了这些微生物,它们需求的氧气也是极高的,能很大程度的影响池塘氧气浓度。
池塘定期的杀菌和换水其实也有清理微生物的意思,因为这些微生物极有可能感染鱼群。
日常养殖鱼塘最好定期的换水杀菌,这能明显的降低鱼塘缺氧的情况。
一个鱼塘的管理是要多方面的,新建的池塘出现缺氧的情况比较少,是因为它暂时还没有这些情况的发生。
老一点的池塘经常使用的话缺氧几率会高一些,大家一定要从各方面入手,减轻这样的缺氧情况。
水产养殖如何控制池塘溶解氧浓度?很多养殖户都知道,溶解氧是鱼虾生长需要的物质。
在水产养殖当中,养殖户经常讨论的池塘会不会出现缺氧的情况,但很少讨论池塘的溶解氧是否会出现过高的问题。
那么,在养殖当中,真的会出现过高的溶解氧吗?出现这种高溶解氧,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水体是否会出现过高的溶解氧?由于个别的原因,池塘的水体当中,确实会出现较高溶解氧,有时甚至超过20mg/L以上,而一般来说,鱼虾的生长需要4-6mg/L的溶解氧浓度,即可满足自身的生长需要。
那么出现这么高的溶解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1、养殖户给水体注入纯氧。
纯氧是一种高纯度的溶解氧,一旦注入水体当中,可以快速提高水体的溶解氧!但是在我们的平时的养殖当中,这种情况是极少出现的。
2、藻类生长过剩,导致溶解氧超高!池塘的藻类一旦生长过于茂盛,那么池塘的溶解氧可变得极高。
很多养殖户以为,池塘的溶解氧是越高越好!其实不然,池塘的溶解氧只要满足鱼虾的生长,即可。
过高的溶解氧,可能反而造成危害。
如果使用纯氧之类的增氧方式,使得水体的溶解氧处于较高的状态,那么可能造成鱼虾患上气泡病。
藻类过度生长,也是溶解氧虚高引起的。
溶解氧偏高该怎么处理?通过上面,我们了解到,对水产养殖来说,并不是池塘的溶解氧越高,越有益!我们只需要将溶解氧保持合理的水平,就可以满足鱼虾的生长需求。
那么,在养殖当中,如何处理溶解氧浓度问题呢?一般我们会采取几种办法:1、换水,加入一些新鲜水源,有利于降低藻类的危害。
2、紧急情况可杀藻,但一般不建议养殖户采用这种办法。
3、抑制藻类的繁殖,因为藻类在晚上光合作用低,抵抗有益菌能力下降,有利于乳酸菌快速生长抑制藻类。
另外一点,由于pH高,水体的碱性升高,乳酸菌的酸性能够对pH有降解的作用。
同奥水质溶解氧检测仪产品优点:1、电池电量不足提示,电量用完早知道;2、自动温度补偿,手动设置压力及盐度补偿;3、大屏幕LCD显示,带背光,野外测定也能清晰显示;4、百分比饱和度和氧浓度两种氧含量测量模式;5、微电脑设计,电池供电,超低功耗便携式仪表;6、具有一点校准和两点校准两种校正方式;便携式溶解氧(DO)测定仪该仪器广泛应用于野外测量、流动监测、现场快速测定、及实验室准确分析、尤其适用于环境监测站的检查监测。
【关键字】精品水产养殖贴士:夏季预防鱼类缺氧死亡的主要措施夏季是池塘养殖鱼类生长旺季,同时也是鱼类最容易缺氧死亡的季节。
为了预防养殖鱼池鱼类出现缺氧浮头造成死亡现象发生,水产养殖户应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供电线路安全检查,发现用电出现故障,立即请求供电部门及时抢修,确保鱼池增氧等设备的正常使用。
二、经常进行水质检测,及时改良鱼池底质和调节水质,保障鱼类正常生长环境。
三、预备柴油发电机,防止突发停电导致增氧设备不能运转,造成鱼类意外缺氧死亡。
四、贮备必要的增氧药物,发现鱼类缺氧浮头时,采取泼洒增氧药物的方法进行急救。
五、在天气闷热的情况下,傍晚尽量不投或少投喂饲料,目的是保持鱼体空腹,增加鱼类耐缺氧能力。
六、发现鱼类出现浮头现象,可采取加注新水或搅动池水的办法,增加水中的溶氧量,缓解鱼类浮头现象加剧。
七、加强鱼池夜间巡视,及时了解鱼类活动情况,发现缺氧浮头先兆,及时采取各项措施进行增氧。
以下是繁体版内容:夏季是池塘養殖魚類生長旺季,同時也是魚類最容易缺氧死亡的季節。
為瞭預防養殖魚池魚類出現缺氧浮頭造成死亡現象發生,水產養殖戶應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強供電線路安全檢查,發現用電出現故障,立即請求供電部門及時搶修,確保魚池增氧等設備的正常使用。
二、經常進行水質檢測,及時改良魚池底質和調節水質,保障魚類正常生長環境。
三、預備柴油發電機,防止突發停電導致增氧設備不能運轉,造成魚類意外缺氧死亡。
四、貯備必要的增氧藥物,發現魚類缺氧浮頭時,采取潑灑增氧藥物的方法進行急救。
五、在天氣悶熱的情況下,傍晚盡量不投或少投喂飼料,目的是保持魚體空腹,增加魚類耐缺氧能力。
六、發現魚類出現浮頭現象,可采取加註新水或攪動池水的辦法,增加水中的溶氧量,緩解魚類浮頭現象加劇。
七、加強魚池夜間巡視,及時瞭解魚類活動情況,發現缺氧浮頭先兆,及時采取各項措施進行增氧。
2013年上半年浙江省水产养殖渔情信息采集生产形势特点分析2013年,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下,浙江省按照相关工作要求,继续在16个试点县实施开展渔情信息采集工作,现将上半年养殖渔情分析报告如下:一、上半年养殖生产总体形势(一)上半年采集点基本生产形势特点分析1、水产苗种投放量同比普遍下滑。
夏季池塘养鱼缺氧防治措施发表时间:2020-12-29T07:59:12.478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0年第24期作者:廖广成[导读] 在炎炎夏日,鱼类正处在关键的生长期,需要特别多的摄食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满足生长所需,同时对于溶解氧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
黑龙江省绥滨县绥滨镇政府黑龙江绥滨 156200摘要:在炎炎夏日,鱼类正处在关键的生长期,需要特别多的摄食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满足生长所需,同时对于溶解氧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养殖水域的水温相对来说比较高,又加之雷雨天气比较多,特别容易导致池塘的水体出现上下层水体逆转等相关问题,进而使得鱼类缺氧,更有甚者,可能导致鱼类的大批量死亡。
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着重做好鱼类的缺氧防治工作,以此确保其生长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基于此,下文重点分析夏季池塘养鱼缺氧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希望能够为养殖户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夏季池塘;养鱼;缺氧;防治措施引言从实践情况来看,在夏天的时候池塘内的养分大幅度流失,使得鱼类在不同程度上出现缺氧的情况,而这种情况对鱼类的生长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使其出现缺氧死亡等问题。
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探究问题的根源,进一步有效加大巡查和检测的力度,提出更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以此为鱼类健康良好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夏季池塘养鱼缺氧的不良天气原因在夏季的高温时节,很容易导致池塘的鱼类出现缺氧的情况,引发鱼类浮头泛塘,其中所涉及的不良天气原因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一是降水天气:白天日照强,但在傍晚前后突下雷阵雨,或是连日阴雨缺乏日照的天气。
二是闷热天气:久打雷而不下雨,风力小,连日闷热气压低,以及久晴后转阴的天气。
三是强风天气:白天天气晴朗气温高,刮南风,夜间转北风,气温迅速下降,这种天气在秋季较多见。
二、夏季池塘养鱼缺氧防治措施具体来说,相关的缺氧防治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鱼缺氧浮头怎么办?一定要掌握这些防控方法和增氧措施!防止鱼浮头的办法主要有:1、发现池塘水色过浓,应及时注入新水,提高透明度,改善水质调节,增加溶氧量。
2、遇上连绵阴雨天气,应经常开动增氧机增加水中溶氧。
3、在夏季,气象预报傍晚有阵雨时,应尽可能在中午开动增氧机,增加水中的溶氧。
4、估计鱼类可能浮头时,应停止施肥,并根据具体情况控制投喂量:天气正常,可适当缩短鱼类的摄食时间,使鱼在下午吃完饲料,不食夜食;天气不正常,估计可能发生浮头,应停止或少投饲料,已投的草料也可捞起。
发生浮头时应及时地采取增氧措施,最常用的方法有:1、加注新水既增加溶氧,又改良水质调节,还能加深池水增大鱼类的活动范围。
最好是加注附近河流或水库的清新水,也可以用邻近水质调节较好的塘水。
因“水反”而浮头的鱼塘还要用邻近水质调节较好的塘水补充本塘浮游植物的不足。
加注的新水应平水面冲出,形成一股较长的水流,使鱼群聚集在这股溶氧量较高的水流处,避免泛池死鱼。
无水源的鱼塘可采用抽本塘水的办法,让水泵的出水口高出池水面1米左右,喷水入塘,也可起到增氧的作用。
2、开增氧机通过增氧机搅动水体,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提高水中的溶氧量。
鱼类出现重浮头时,应将增氧机和水泵一齐开动。
如增氧机和水泵不足,应根据各鱼塘浮头情况分轻重缓急,先用于重浮头的鱼塘。
还要注意水温和浮头轻重的关系。
在水温25—30℃时,鱼类浮头2—3小时再增氧也不会有危险。
但水温在30℃以上时,鱼类浮头1小时就必须采取增氧措施。
如拖延到草鱼已分散到池边再注入新水或开增氧机,鱼不能集中到水流处,就会发生死亡。
一般注水或开增氧机要等日出后才能停止。
3、化学增氧借助一些化学制剂,在水中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氧气。
主要使用的有过硫酸铵和过氧化钙等。
过硫酸铵一般在严重浮头时使用,每亩水面使用量为100克左右,用水溶解后全塘泼洒,能很快缓解浮头现象。
过氧化钙不仅能增氧,还可增加钙肥,除用于鱼浮头外,平时也可使用。
562019-17养鱼池塘的溶氧一般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是来自大气中扩散溶于水中的氧,三是人工机械冲水或施药增氧,三者以光合作用增氧最多。
同时,池塘生态溶氧消耗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理作用向空中逸散消耗,二是水体有些物质的化学反应而消耗,三是水生生物呼吸、有机物分解、底质等生物作用所消耗。
鱼类耗氧与鱼的种类、年龄、体重、性别及活动水平有关,同时也与水体的温度、溶氧、二氧化碳、pH值等因素有关。
夏秋季是鱼类生长旺季,也是鱼池缺氧的高发期,许多养殖户由于没有慎重对待,导致鱼类大量死亡,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那么在生产实践中如何快速分析判断鱼池缺氧并进行有效防治呢?一、鱼塘缺氧的成因1.池塘水体变化影响。
由于光照强度的影响,一般白天池塘的上层水体光照强度较大,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溶氧就高;而下层因光照强度减弱,而且由于热阻力,上下层水体不易对流,溶氧就越低。
尤其是高温季节上下层水温温差极大,底层水体溶氧微乎其微。
同时,水体中的溶氧水平在昼夜间变化较大,夜间水体上层水温随着气温的下降而逐渐下降,密度增大,从而产生密度流,中下层水体溶氧慢慢补充,而上层溶氧则逐渐下降,到凌晨会降到最低水平。
另外,同一池塘在不同风力风向的影响下,水体溶氧也处于不平衡状态。
白天下风处由浮游植物产生的氧及从空气中溶入的氧总比上风处多,并且风力越大,上下处溶氧含量的差别越大。
夜间则相反,因夜里下风处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比上风处多,导致夜间耗氧量大,所以上风处溶氧比下风处多。
2.季节气候变化影响。
水体溶氧与季节与气候也密切相关,特别是夏秋季,水温较高,投饵量增大,由于鱼类的排泄物与残饵的积累,导致池塘下层水体溶氧很低,水和底泥中的好气微生物、浮游生物等因缺氧新陈代谢受到抑制,导致底层溶氧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此外,梅雨季节,光照强度弱,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差,也容易引起水体缺氧。
同时,就天气来说,如夏季傍晚下雷阵雨,天气转阴,或遇连绵阴雨气压低、风力弱、大雾等,或久晴未雨,鱼类吃食旺盛,水质浓,一旦天气变化,均可引起缺氧,尤其是夏季有时天气变化比较剧烈,极易造成水体溶氧发生较大的变化。
养鱼池塘的缺氧原因及防控措施作者:张丽美来源:《赢未来》2019年第07期摘要:池塘养鱼过程中,缺氧浮头是常见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放样的种类和数量过多,或者是投饵施肥过量,以及池塘中好氧分子比较多,这些都可能引起鱼类缺氧,从而产生浮头现象。
如果池塘出现缺氧的问题,而又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会出现严重的后果。
本文从引起池塘缺氧的原因入手,提出了几点具体的防控措施,希望对养殖者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养鱼池塘;缺氧原因;防控措施众所周知夏季是鱼类生长的关键时期,鱼类的摄食量也会增大,从而对溶解氧的需求量也会逐渐增多。
但是夏季气温普遍偏高,池塘的水温也就相对升高了,如果再遇上雷雨天气,就会很容易发生池塘缺氧的现象。
因此,面对池塘缺氧的问题,夏季需要格外关注,否则会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产量也会大大降低。
在此基础上,要找到导致池塘缺氧的根本原因,进而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以此来提高养殖场的经济效益。
1养鱼池塘缺氧的原因1.1温差及天气变化引起的缺氧在养鱼过程中,池塘的水质会受到光照的影响,在白天日照时间长,并且温度高,上层水体的溶氧就比较高,而下层水体受日照影响较弱,溶氧相对较低。
尤其是在气温特别高的季节,这一现象就愈加明显,最底层的溶氧量是最少的。
到了夜间会出现与之相反的情况,上层水温越来越低,密度也就逐渐增大了,这样会引起密度流,使得下层的溶氧量变高。
同时,池塘中的溶氧量还会受到风力以及风向的影响,随着风向的变化,浮游植物也会随之改变方向,处于下风向的浮游植物会产生大量氧气,而且还会从空气中溶入一些氧气,这样就导致了下风向的池塘溶氧量多,而上风处的池塘溶氧量少的现象。
另外,引起池塘缺氧问题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气候、天气等原因,这些都跟温度有关,归根究底还是温差造成的溶氧量不均衡。
1.2人为原因造成的池塘缺氧池塘养鱼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水体变化,从而导致鱼类缺氧,进而产生浮头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鱼类大量死亡,最终影响养殖产量。
夏季如何防止河蟹池塘缺氧这里汇聚河蟹技术大咖,养殖达人!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帮邦小蟹儿(微信号:xrxs520)为好友并备注,小蟹儿可邀请您进精品群、蟹苗群、水草群、螺蛳群等群交流学习。
6月份至8月份,是水产养殖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年气温、水温最高时期,也即将进入梅雨季节,蟹池很容易缺氧,那么将如何防止蟹池缺氧呢?1、合理进行饵料投喂按照“四看”、“四定”投喂的原则,确保河蟹吃好、吃匀。
投饵量一般按体重的2-10%之间,前期为2-3%、中期为5-8%、后期为8-10%。
日投喂量,白天的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30%,傍晚投喂量占全天的投喂量的70%。
2、合理使用增氧机增氧通过开动增氧机搅水,无水草深水处设置叶轮式增氧机,无水草浅水区设置水车式增氧机,其它区域设置底层管道增氧设施。
按照“三开两不开”原则,晴天中午开增氧机、阴天次日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要开增氧机,阴雨天中午不要开增氧机。
白天晴好天气中午使用搅水式增氧,午夜使用管道增氧。
3、使用光合细菌等生物菌全池泼洒,改善水质。
按时使用底改和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全池泼洒,分解池底残饵、粪便、降低化学耗氧,使水体始终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4、做好水草管理工作。
严格控制池塘水草密度。
池塘水草面积占全塘水面的40%—70之间。
水草过多蟹池夜间长期处于缺氧,因此要准确判断水草数量是否合适。
水质清澈,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应持续少量逐渐删减水草,直到透明度降低时停止。
另外水草分布要利于水面起风浪以及有明显的高低错落层次,便于提高溶氧。
使用智能设备监控溶氧,保障塘口溶氧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水产人已经开始使用水产智能测控仪,来有效实现养殖塘口溶解氧的实时监测,并在达到溶氧设定最低值时自动开启增氧机,并能远程控制增氧机等渔机设备的启停,让增氧更科学更智能。
据悉,最新推出的多用途水产智能测控仪——帮邦·魔盒,可实现多个塘口溶解氧、pH、水温实时监测,不论身处何地,轻松掌握塘口水质指标,并在低于溶氧设定最低值时自动开启增氧机,让泛塘等悲剧不再重演;可远程同时控制增氧机、投饵机、水泵等水产渔机设备,定时启停渔机设备,省时省力省电;根据养殖户每天的水质指标情况,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给用户发送养殖日报,为用户分析当前水质指标并提醒注意事项,实现专家随时随地服务。
池塘养殖小龙虾有哪些增氧措施?
溶解氧是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溶解氧的多少影响着水生动物的生存、生长和产量。
采用有效的增氧措施,是提高池塘养殖单位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一,而生产实践表明,培育优良的水草和藻相,是增氧的根本做法。
增氧最主要的技巧就是加强对水质的调控管理,适时、适当使用合适的肥料培育水草和稳定藻相。
1.是在刚刚放养虾种的时候,注重“肥水培藻,保健养种”的做法;
2.是在养殖的中后期注意强壮、修复水草,防止水草根部腐烂、霉变;
3.是在巡塘的时候,加强观察。
观察的内容包括虾的健康状况,
同时观察水草和藻相是否正常,水体中的悬浮颗粒是否过多,藻类是不是有益藻类,是否有施米,水质是不是发黏且有腥臭味,水色是否浓绿,泡沫是否过多,水草是否过少,或者过多等。
一旦发现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可以这样说,保护健康的水草和凝藻相,就是保护池塘氧源的安全,就是确保养虾成功的关键。
二,小龙虾养殖池里使用的增氧机增氧。
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水和曝气的功能,是最方便有效的临时增氧措施。
目前在养殖小龙虾的
过程中,主要使用的增氧设备有两种,一是普通的叶轮增氧机,给水面增氧很好,但是水底增氧效果不明显,第二种是微孔增氧机,通过底层微孔循环来增氧,可以有效解决底部缺氧的问题,不过价格要贵一些,如何取舍,在于养殖户朋友的选择。
总结:
虽然说小龙虾耐氧能力很强,在无氧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比较强,但是无氧条件下,小龙虾的生长速度变慢,而且品相不好。
尤其是高温天气下,缺氧会导致小龙虾各种疾病,所以保证水体溶解氧充足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平时注意换水也能够在短时间之内缓解缺氧问题。
夏季池缺氧原因及应对措施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20年第7期周世明夏季,是天气高热期,也是鱼类生长高峰期,但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夏季池塘水体温度、天气、光照、水质、人为等变化原因,会使水体含氧量也不断变化,如果人们没有防控这些变化现象,池塘就会出现严重缺氧,影响鱼类生产持续发展。
所以,认真探究夏季鱼池缺氧原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于提高鱼类养殖效益,意义重大。
1.自然环境原因(1)水温很高,产氧能力低由于夏季往往久晴无雨,气温很高,水温也很高,空气中的氧气,在水体中溶解度很小,所以,最容易出现缺氧现象。
应对措施:一是补充地下泉水。
向鱼类池塘中引进地下泉水,但泉水要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可使池塘水温逐渐下降,使氧气在水体中得到正常溶解,不断提高水体含氧量;二是挖深池塘。
如果池塘水位较低,容水较少,水温很高,可采取挖深池塘办法,提高水位线,增加水容量,使水温保持正常溶氧温度,不断提高水体含氧量;三是加注新水。
由于夏季池塘饲料残饵和鱼粪较多,在饲料残饵和鱼粪分解时,水温会升高,并且要消耗水体大量氧气,如果不及时加注新水,水体就会出现氧债现象,所以,要求每隔2天加注1次新水,降低水温,提高氧气溶解速度,提高水体含氧量;四是搭建遮阳棚。
可在池塘食台上方搭建遮阳棚,降低池塘水温,能缓解密集鱼群吃食时的缺氧问题。
(2)昼夜温差较大,氧气分布不均由于晴天白天温度较高,上层水体密度较小,含氧量较多,下层水体密度较大,含氧量较少,在热阻力的作用下,上下层水体不易对流,氧气分布不均,下层水体始终处于缺氧现状。
应对措施:在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2小时,打破水体热阻力,使上下层水体产生对流,达到池塘水体氧气分布均匀目的。
(3)生化耗氧增加,水体氧气紧缺据研究表明:夏季鱼类、浮游动物、细菌等繁殖生长,饲料残饵、鱼粪等持续分解,每天要消耗掉水体总氧量的75%左右,使池塘水体出现严重缺氧现象。
应对措施:一是阻止杂鱼进入池塘。
池塘和小水库养殖过程中防止缺氧的技术要点
作者:李修峰何家庆张友谦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第11期
摘要:溶解氧是淡水养殖对象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
利用精养高产的小水体开展淡水养殖,防止养殖过程中缺氧的技术要点为:排干池(库)水,清理塘(库)底;晴天搅动底泥;科学合理的密度、混养;保持池(库)水肥、活、嫩、爽;保持水面良好的日照、通风;合理投饵、施肥;及时加注新水,增加池水透明度;合理使用增氧机。
关键词:池塘;小水库;淡水养殖;溶解氧;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1-113-02
溶解氧是淡水养殖对象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
对于大水域或粗放(放养密度较小)养殖的水体,一般不存在缺氧问题。
但对我国现有淡水养殖面积542.3万hm2中超过60%的池塘、小型水库(面积小于66.7hm2的小型水库有81 500座)等精养静水小水体,防止养殖过程中缺氧,一直以来就是生产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
而我国淡水养殖90%以上的产量来源于精养速成的池塘和小型水库,缺氧是导致淡水养殖严重损失的最常见问题,根据作者多年从事养殖的经验教训,将池塘和小水库养殖过程中防止缺氧的技术要点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1 排干池(库)水,清理塘(库)底
有条件的养殖水面,在渔闲季节(冬季)均应将养殖对象相对集中,腾出部分水域将水排干,对底质进行冻晒和必要的清理,主要是清除过多的淤泥和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残余饵料以及可能会对养殖水体造成污染的垃圾;顺便对水域进行合理的整修。
也可以利用渔闲在控干池(库)水后进行旱作物(如蚕豆、油菜、蒜苗等)种植,在池(库)底进行“水”“旱”轮作。
在放养鱼苗之前,再用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消毒。
在水源等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精养高产的池塘(小型水库),最多在3~5a内也应该用泥浆(船)泵吸出过多的淤泥、饵台(框)底及附近的残饵粪便,在彻底捕捞过后用适量生石灰清塘(库)。
避免在养殖过程中因过多的淤泥及其附着物耗氧或释放耗氧的物质造成养殖水体缺氧。
2 晴天搅动底泥
在养殖对象生长季节定期(10d左右)于晴好天气下午1∶00~3∶00点翻动养殖水域的底泥,在寒潮(冷空气)或阴雨天气到来之前的晴好天气里,最好每天下午1∶00~3∶00搅
动底泥,或用泥浆(船)泵抽底层的泥浆喷洒在池(库)的水面上,从而降低淤泥和水体因水温分层导致底层缺氧,以及在淤泥和底层水中存在的“氧债”,防止在寒潮(冷空气)或阴雨天气到来时因缺氧出现大面积浮头、泛塘现象的发生。
但在闷热、气压低的天气(即使是晴好天气)时禁止搅动底泥。
有条件的养殖者可使用耕水机(又称活水机),用于改善整个精养高产水体的溶氧条件,避免密度流导致的底泥或中下层缺氧水体引起整个水体的缺氧问题。
3 科学合理的密度与混养
根据既有条件,如水源、底质、饵料和肥料、养殖技术、增氧设施、进排水方便程度与频度等,借鉴周边养殖水域以往的放养经验,查阅相关文献、信息,确定科学合理的放养和轮捕方案,在合理密养的同时,及时捕捞已经达到商品规格的养殖对象上市;适当混养滤食性或凶猛性鱼类(如放养适当大小和数量的鳙鱼),减少浮游动物过多造成浮游植物量锐减而导致水体光合作用造氧能力不足;避免因野杂鱼虾过多(可套养适当比例和规格的鳜鱼、乌鳢、鲈鱼)而直接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溶解氧;避免浮游生物量过大、死亡而造成耗氧过多;防止因密度过大、混养比例不当,导致水体缺氧而大面积鱼死亡。
4 保持池(库)水肥、活、嫩、爽
肥,是指水体中有机物、无机物、生物量的丰富。
活,可以理解为池(库)水能及时排灌经常更新,且有一定的水量、进出方便,养殖水体溶氧丰富;也可理解为养殖水体中的饵料生物种类多、优势种类变化快。
嫩,即指养殖水体中进入老年期的生物的量所占比例比较小,水体非流动状态时间比较短或新水加进时间不长。
爽,即指水体看上去清爽,悬浮物、渣滓、杂质少,不浑浊。
因此,应科学合理施肥,合理引进部分“老池水”播种浮游生物,泼洒光合细菌(1次
/20d);水质过浓尽可能及时换水,或泼洒药物杀灭部分浮游生物;池水中的悬浮物、残渣剩饵要及时清除;定期向精养水体中泼洒生石灰(15kg/667m2左右);严格控制硫酸铜、含氯消毒剂的使用量。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养殖水体中合理引进移植轮叶黑藻、鱼腥草、水葫芦、浮萍等水生植物,调节水体水质,从而改善溶氧水平。
5 保持水面良好的日照和通风
在精养池塘和小型水库中,养殖动物的氧气来源主要是水体中浮游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溶解氧。
其次是通过水体表面与空气充分接触,使空气中的氧气直接溶于水体中。
因此养殖水域周围堤埂及其附近,最好不要有高大的树木、建筑物以免遮蔽水面上的日照,影响水面通风,进而影响水体中氧气的来源——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和水体表面与空气接触。
6 合理投饵、施肥
在养殖过程中,要遵循单次投饵不过多、养殖动物吃食不过饱、够吃不多的原则,尤其是在寒潮(冷空气)或阴雨天气到来之前应减少投饵或不投饵,平日尽可能不出现养殖动物夜间摄食过饱的现象。
上半年以施用经过充分腐熟发酵的有机肥为主,适当补充磷肥;下半年应以施用无机肥为主,特别应注意施用足够量的磷肥,从而改良精养水体中的氮磷比,促进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长,保证浮游植物充分利用日光进行光合作用为精养水体提供充足的溶解氧。
投饵、施肥应尽可能少量多次,看水色、看天气、看季节、看养殖动物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施肥频率和施肥量,下午3∶00过后一般不施肥(尤其是有机肥),少投饵或不投饵。
7 及时加注新水,增加池水透明度
水质过浓,应及时加注新水,或边排(排出表层水)边灌(将新水注入底层),以改善水质,但要注意傍晚不要加水,更不能加开增氧机(连阴雨天除外);连阴雨天出现缺氧情况时也可以冲注溶氧量高的新水;在出现严重缺氧前兆的状况下及时加注含氧高的新水,但加水时应水平方向冲入水体。
在养殖季节还应定期注水,保持水体的总量,增加池水的透明度。
8 合理使用增氧机
合理使用增氧机不仅可以有效防止缺氧现象的发生,还可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降低饵料系数。
增氧机的开机原则为: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不开,阴天午后不开。
运转原则为:半夜、清晨开机时间长,中午开机时间短。
若出现连日阴雨,池鱼有可能出现严重浮头,要经常、及时(半夜前后)在浮头之前开机增氧,增氧机要一直开到次日白天为止。
在长时间晴天突遇寒潮来袭或转阴、转雨之前,或夏季天气预报傍晚有雷阵雨,则可在中午(包括之前几天的中午)加开增氧机,尽可能多地将高氧水送入底层,偿还氧债。
这样即使变天或傍晚下雷阵雨,因已较早地开机促使上、下水层对流,下层水的氧债少,溶氧量也不致于急剧下降而引起浮头或泛塘。
参考文献
[1]毕东川,俞郇民,刁铸三,等.在鱼类密养条件下池塘环境因子的特点[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60,1(1):179-201.
[2]洪学.夏季池塘溶氧量的判定与调控[J].中国农业信息,2010(7):27-28.
[3]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3-4.
[4]李荣福,杨显祥,孙龙生,等.耕水机在罗氏沼虾池塘养殖中的使用效果[J]. 渔业现代化,2012,39(5):32-37.
[5]王武.鱼类增养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3-61,286-295.
[6]谷坚,顾海涛,门涛,等.几种机械增氧方式在池塘养殖中的增氧性能比较[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48-152.
[7]张武敬.池塘溶氧观测结果分析[J]. 山西水利科技,2001(2):93-94.
[8]杨隽,张雷,李馨.池塘养鱼泛塘的原因及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5):70-72.
[9]周海荣.精养鱼池的泛塘规律与气候影响初探[J].中国农业气象,1993,14(6):37-39. (责编:陶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