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实例教程_图文.ppt
- 格式:ppt
- 大小:3.60 MB
- 文档页数:37
内网计算机192.168.1.10:4001内网计算机192.168.2.10:4002外网服务器192.168.4.10:4004向上跳过程:路由器从LAN 口接收到报文后,报文的srcIP 被路由器修改为路由器WAN 口的IP ,srcPort 也被修改为动态分配的端口号;路由器记录下srcIP 和srcPort ,并与动态分配的端口号绑定。
动态端口号、srcIP 、srcPort 这三项将作为NAT 表格的一行添加进NAT 表。
报文的dstIP 和dstPort 不会改变。
往下穿过程:路由器从WAN 口接收到报文后,根据报文的dstIP 和dstPort 查找NAT 表(此时dstPort 对应向上跳过程中动态分配的端口号,dstIP 对应条目中的srcIP 项),找到该条目之后,就用条目中记录的srcIP 和srcPort 替换报文的dstIP 和dstPort ,并将该报文投递给LAN 口。
报文的srcIP 和srcPort 不会改变。
总结:根据以上原理可知,公网服务器不在乎内网用户的存在,它所接收到的报文都来自于直接相连的路由器。
而内网的计算机则无视路由器的存在,它尽管认为跟它直接相连的就是具有目标IP 的服务器即可。
(注:ICMP 穿透也类似,虽然ICMP 不具有Port ,但路由器利用了ICMP 报头的ID 和SEQ 字段作为类似端口号的操作;只是各操作系统对ICMP 的处理不同,比如Windows 不会改变ICMP 的ID 字段,而是改变SEQ ;而类Unix 系统会改变ID 字段。
其实这也不是操作系统的不同,而是其ping 实用程序的不同罢了。
路由器必须同时支持这两种方案。
)NAT 的实现完全依赖于路由器,所以购买路由器的时候需要注意。
NAT 原理是P2P 的基础,所幸的是当前的路由器产品几乎都支持NAT 。
作者:洪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