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 格式:ppt
- 大小:4.85 MB
- 文档页数:15
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时段较长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理清线索:西晋兴亡(少数民族内迁)→东晋十六国的对峙(淝水之战)→南朝经济的开发。
通过对淝水之战胜负双方情况的分析,掌握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敌的精神,同时也要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
通过江南开发的史实,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本课头绪纷繁和时段较长的历史过程、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知识头绪纷繁,历史时段较长,注意理清线索。
充分利用新课标教材上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有趣栏目,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媒体投影教学结构和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1.“三国”指的是哪三个政权?定都在哪里?建立者分别是谁?各是哪一年建立的?2.“三国”中,哪一国实力最强?哪一国实力最弱?(魏国实力最强,蜀国实力最弱。
)过渡讲解、置疑:263年魏国先灭了蜀。
265年,司马炎夺取帝位,改魏为晋,西晋建立。
280年,西晋灭掉吴,重新统一了全国,所以常有人说:“三国尽归司马氏”。
但是,西晋统一的时间很短,不久就灭亡了。
从此,中国又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历史时期。
这段历史的发展线索如何?民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社会经济出现哪些新的景象?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各族1.西晋的统一司马懿出身名门望族,青少年时期就有人夸赞他是“非常之器”。
曹操忌他智谋过人,未加以重用。
曹丕称帝以后司马懿成了朝廷重臣。
丕死,他与曹魏宗室曹真受命辅佐魏明帝曹睿。
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公元前,公元后。
1世纪=100年。
1年代=10年。
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流域。
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
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已经使用天然火。
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山顶洞人,距今约1万8千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
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已经能够人工取火。
氏族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河姆渡聚落,距今6000多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
干栏式房屋。
种植水稻。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
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半坡聚落,距今5000多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房屋。
种植粟。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
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
产生了贫富分化。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
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
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
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距今约4000多年前。
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
炎黄占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
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舜“禅让制”——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标要求知道东晋的兴亡和南朝政权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1.通过识读地图,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通过研读史料,了解东晋政权的特点和东晋的北伐。
2.通过研读史料,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2.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随堂练习1. 《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B )A.江南气候条件优越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江南生产技术先进 D.江南劳动力资源丰富2.从东汉末年到南宋,促进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的原因有( A )①北方人口南迁②民族交往③南方相对稳定④南方生产技术历来比北方先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
这充分说明了( B )A.统治阶级的腐朽B.社会经济的繁荣C.制糖技术的发达D.丝织技术的高超4.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
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 )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融合加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参照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根据现实情况,说一说如果你负责某一地区的开发,会采取哪些措施?。
2020-2021西安市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1.“据北魏均田制的规定,太守有十顷职分田,做过太守的贾思鳃应该有大片土地,在口口口口的记载中,他还养过200只羊,作为一个农场主,贾思鳃有车富的种植和经营经验。
“口口口口”应为()A.《兰亭集序》B.《齐民要术》C.《洛神赋图》D.《女史箴图》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A.B.C.D.3.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双季稻③粪肥得到推广④麦稻兼作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A.《齐民要术》B.《伤寒杂病论》C.《兰亭集序》D.《水经注》5.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东晋南朝时期今江苏盐城“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B.南方生产力水平超过北方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6.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序号部分措施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7.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战”指的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八王之乱D.淝水之战8.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A.“八王之乱”B.定都洛阳C.恢复分封制D.三家归晋9.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初一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江南为之盛国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请回答:(1)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2)江南经济迅速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分)(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答案】(1)江南经济发展繁荣(2)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多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统治者重视。
(3)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1)此问考查的是我国江南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材料分析题,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
要理解题意,紧密结合材料。
从题干和材料中找出提示的关键词。
“江南为之国盛,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说明江南经济很繁荣,农业丰收、生产的丝绵发达,可以供天下使用。
(2)此问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
属于基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
结合课本经济重心的南移,学生可以答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多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统治者重视。
(3)此问是此问是总结性能力题,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总结,考察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及其表达能力。
这种类型的题,可提示学生按照前面问题答案来答。
通过对前面一、二问比较,学生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繁荣,超过了北方。
可见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______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
第23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第23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第23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大概脉络:西晋的灭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
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何在?(苻坚伐晋,上下反对,军心不齐,恃强骄傲,临阵胆怯,指挥失当。
东晋军队作战勇敢,指挥得当。
)淝水之战的影响如何?(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初中历史江南的开发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历史发展,掌握江南地区的开发历程和影响。
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历程和影响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发展状况,引起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对农业、商业、文化的影响;
2. 讲解江南地区在古代的开发历程,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
三、讨论(15分钟)
分成小组,讨论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四、展示(10分钟)
每组分享讨论结果,并邀请其他同学提问、评论。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江南地区的开发历程及影响,强调江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作业(5分钟)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历程和影响的小论文,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发展和开发历程,了解江南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13课六王毕四海一
⒈公元前年,秦王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秦的统一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局面。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3. 秦始皇统一措施
⑴政治方面:创立了制度。
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在中设、、,在地方推行。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⑵经济文化方面:统一(小篆)、、,修筑驰道,统一。
促
⑷军事方面: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抵御。
派人开凿了灵渠,开发南疆。
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
一、汉武帝的大一统
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
⑵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提示:有醋加)
⑶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之后又演变为北齐、北周,最后北周来北齐,统一北方。
第23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北方人口南迁。
北京市东城区2023_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24道题,满分70分。
考试时间7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教育ID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学校组织参观一处早期人类遗址,同学们了解到,在这一遗址处生活的早期人类距今大约70万—20万年,他们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据此可知,学生们参观的是()A.元谋人遗址B.蓝田人遗址C.北京人遗址D.马坝人遗址2.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我国发现的,在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有()①稻②苜蓿③粟④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下列关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产生活情况表述正确的一项是()序号项目河姆渡人半坡人A 地域特点黄河流域,温暖湿润长江中下游地区,雨水充沛B 房屋样式C 陶器代表D 技术工艺陶纺轮木结构水井A.A B.B C.C D.D4.“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这段话所反映的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是()A.国家、私有制开始形成B.社会动荡、王室衰微C.兼并战争,连绵不断D.政权并立,政局纷乱5.下图中纪念柱正面上方镌刻柱铭:“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礼记·乐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由此判断,与北京建城相关联的政治制度是西周的()蓟城纪念柱(位于广安门外滨河公园内)A.禅让制B.公有制C.分封制D.井田制6.从考古发掘情况可以推断出,夏代的青铜制造业以二里头为中心。
商周时期则扩展到北起辽宁东部,南至长江流域,西起川陕,东到江浙的广大地区。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一、人类的起源: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在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远古人类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大约距今70—20万年之间。
保留了猿类的一些特征,会制造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木棒),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模样与现代人差不多,人工取火。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1、列表比较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原始人类距今时间发现地点生产活动生产工具住房用具河姆渡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长江下游种植水稻饲养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房屋黑陶半坡居民距今约5000多年黄河中游种植粟、蔬菜普遍使磨制石器半地穴式房屋彩陶2、氏族: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
3、大汶口遗址: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1、黄河中下游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即炎帝、黄帝和九黎族的首领蚩尤。
2、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九黎族的一部分也加入进来,他们成为中原地区的主体居民。
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所以后人尊奉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自称“炎黄子孙”。
3、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4、禅让制:这种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1、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奴隶制王朝),都城在阳城。
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2、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夏、商、周的更替一览表:朝代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夏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登封)禹桀商约公元前1600年亳,盘庚时迁到殷汤纣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东周公元前770年洛邑周平王第6课西周的分封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甲骨文: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第23课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人口南迁:⑴南迁的原因:北方战乱⑵三次高潮:东汉末年、西汉末年、十六国时期⑶目的地:长江中游的益州、荆州和下游的扬州;闽江流域和岭南地区★经济发展原因:⑴南方战乱较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环境。
淝水之战东晋的胜利,阻止了游牧民族的南下,使发展进程没有被打断。
⑵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⑶南北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
⑷南方一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⑸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
南方地理位置好、交通发达,而且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优越,而黄河开发后过度砍伐,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表现(从吴国时期到南朝时期):第一:农业:江南实行麦稻兼作,五岭则种双季稻,麦菽得以推广;兴修大量水利工程。
第二:手工业:①丝织业:纺织技术进步,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方,蜀锦全国有名;②冶铸业:灌钢法的发明;③制瓷业:青瓷成为日常生活用具;④造船业:吴国能制造在海上远航的大船;(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⑤造纸业:纸成为当时人们书写的主要材料。
第三:商业:商业城市:建康(是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江陵等很需要商业城市。
②外贸中心:番禺(今天的广州)★经济发展结果:到南朝时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
★《汉书》记载与《宋书》记载江南经济的不同:《汉书》:反映了江南当时开发不够充分,生产力水平较低,但由于江南地区本身特产丰富,人民生活有保障却不富有。
《宋书》说明江南在这时已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出现了跟以前不同的情况,不仅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农业发展还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江南成为当时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地方之一。
★古代人口迁移对国家的影响: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巩固。
2013年冀教版初中历史书目录初一: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第2课原始的农耕社会第3课华夏之祖的传说第4课编写个人成长史——活动与探究之一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5课夏商的兴亡第6课西周的盛衰第7课甲骨文和青铜器第8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第9课大变革的时代第10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2课秦朝的统一第13课秦的暴政与灭亡第14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5课丝绸之路的开辟第16课汉朝的科学技术第17课汉朝的文化第18课丝绸之路导游——活动与探究之二单元综合与测试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兰国鼎立第20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2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第23课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单元综合与测试初二: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第1课鸦片战争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第3课边疆危机与收复新疆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第6课洋务运动第7课戊戌变法第8课辛亥革命第9课新文化运动第10课近代文化教育的起步第11课创业的先声第12课清末民初新景观第13课讲历史评人物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4课开辟新纪元第15课北伐战争第16课星火燎原第17课二万五千里长征单元综合与测试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第18课难忘九一八第19课全面抗战的兴起第20课血肉筑长城第21课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23课抗日救亡歌曲演唱会单元综合与测试初三:第一单元从史前走向文明第1课史前时期的人类第2课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第3课地中海沿岸的文明曙光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二单元中古亚欧文明第4课政教合一的帝国第5课基督教统治下的西欧第6课大化改新拜占廷帝国第7课“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讨论会——活动与探究之一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三单元资本主义的兴起第8课吹响新时代的号角第9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0课美国独立战争第11课法国大革命第12课拿破仑帝国的兴亡单元综合与测试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第13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14课美国南北战争第15课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6课日本明治维新单元综合与测试第五单元追求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第17课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第18课反抗殖民侵略的斗争单元综合与测试第六单元走向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第19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第20课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矛盾第21课“工业革命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主题班会——活动与探究之二单元综合与测试。
第23课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目标: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2、说出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重点难点:1、重点:北方人口南迁;江南经济的发展。
2、难点:南北朝局面的形成;南朝政权更迭频繁的原因。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环节:【激情导入】【自主学习】(课前发放学案,要求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完成1、2题并加以识记,然后思考3、4、5题,为课堂合作交流做准备。
1、北方人口南迁: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多战乱,人口大量南迁。
2、南朝时,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生产得到发展。
结果:随着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
学习小结:(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有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合作探究】(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3、4题,对不懂之处互相帮助,对新发现的疑问进行探究,并做好分工,准备展示。
)3、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提示:①南方相对安定;②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③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以及北方耐寒农作物品种。
4、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想一想,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南方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后来,这一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材料反映了汉朝时,江南和两广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贫富差别小,经济生活落后的状况。
东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和外贸港口,如建康、江陵和番禺等。
【展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他各组认真听取,可以质疑,也可进行补充。
)教师对各组回答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分析。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新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