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行为财务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夏明
- 格式:pdf
- 大小:136.64 KB
- 文档页数:3
行为财务学的演进摘要:行为财务学是研究和探讨人的行为对财务活动的影响,是发现人的财务行为特点和规律。
行为财务学倡导并注重对人的财务行为的研究。
认为行为财务学是管理应用型学科。
现代财务现象实质上已经成为一种人文现象。
本文从行为财务学的产生背景入手,通过对行为财务学理论基础的探讨,深入研究行为财务学的演进历程,并探讨行为财务学的体系。
关键词:行为财务学心理学期望理论人文财务1 行为财务学的产生背景自从1951年美国教授布雷尔burrell率先提出了行为财务学概念,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未形成有机整体,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影响与发展势头强劲的标准财务理论无法相比。
行为财务学的研究受重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金融市场和经济市场异常现象的发生挑战了标准财务理论。
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成果逐淅运用到经济领域,也就产生了行为金融学、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包含行为财务学,随后逐渐独立。
1979年由kahneman和tvensky 期望理论是行为财务学研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基础。
行为财务学从其产生和发展至今,对于行为财务学界定,在行为财务学理论界,面对行为财务学历经漫长演变历程,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行为财务学至今没有学术界公认的定义。
相对认可的是:“行为财务学是以心理学上的发现为基础、辅以社会学等其他科学的观点,尝试解释不符合传统财务经济理论的各种异常现象的一门学科”。
由此可见行为财务学无论是在含义的界定,行为财务学基础理论的完善、学科体系的建设、行为财务学在实务中的应用等方面均有相当规模的科学研究工作需要深入探讨和继续。
在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社会,标准财务会计和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应用研究越来越重要,将个人行为,心理学,文化流,资金流进行管理的人文学科的行为财务学应用学科必将更为充分的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本质。
2 行为财务学的理论基础2.1 期望理论 kahneman和tvensky在1979年经过调查分析,发表论文《期望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得出了解释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的经济模型,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不同,并将其命名为期望理论。
财务中的辩论辩题首先,财务是企业运营的重要支撑。
正如华尔街著名投资大亨沃伦·巴菲特所说,“当潮水退去,你就会知道谁在裸泳。
”这句话意味着财务状况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能力。
如果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佳,那么它就很难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财务在辩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财务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当事实改变了,我就改变我的观点。
你改变了吗?”这句话强调了决策应该建立在客观的事实和数据基础上。
而财务数据恰恰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
通过财务数据的分析和比较,企业领导者可以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从而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最后,财务也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著名企业家理查德·布兰森所说,“你的品牌是什么人们对你的印象。
”企业的财务状况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稳健程度。
如果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那么它就会给人们留下积极的形象,反之则会给人们留下消极的形象。
因此,企业应该重视财务在塑造企业形象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财务在辩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认为财务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关注。
反方,财务在辩论中的重要性被过分夸大。
首先,财务数据往往只是事后的结果,不能真正预测未来。
其次,财务数据往往只是企业运营的一部分,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最后,财务数据往往只是客观的数字,不能反映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
因此,我们认为财务在辩论中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它不能代表一切。
首先,财务数据往往只是事后的结果,不能真正预测未来。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在长期内,我们都是死的。
”这句话意味着未来的情况是不可预测的。
因此,财务数据只能反映过去的情况,不能真正预测未来。
如果企业只是盲目地依赖财务数据,那么它就很难应对未来的挑战。
解读行为经济学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的形成书评解读行为经济学: 错误的行为经济学的形成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决策及其影响的学科,它结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然而,尽管行为经济学在解释人类行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点和偏见。
本文将解读行为经济学中的错误,并探讨其形成原因。
一、过度强调非理性行为行为经济学强调人们的决策不仅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还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然而,有些行为经济学家过度强调了非理性行为的作用,认为人们在决策时往往受到情绪、偏见和其他非理性因素的驱动。
这种观点忽视了人们在决策中所表现出的理性思考和权衡利弊的能力。
二、忽视社会和文化因素行为经济学更注重个体的决策,但它却忽视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和所处环境的影响,而这些是行为经济学所忽视的因素。
因此,在解读人类行为时,行为经济学需要更加重视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三、泛化实验结果行为经济学的实证研究通常依赖于控制实验,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来推断一般适用的规律。
然而,有些行为经济学家过于追求实证结果的泛化,忽视了实验条件和对象的多样性。
泛化实验结果会导致对人类行为的解释过于简化和片面化,不能真实地反映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四、缺乏微观基础行为经济学倾向于从宏观角度去解释人类行为,忽视了人们个体决策的微观基础。
个体的偏好、信息获取和加工方式等因素,对于行为经济学的解释至关重要。
因此,行为经济学应该更加关注个体决策的微观基础,以获得更准确和具体的解释。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发展较新的学科,虽然有一些错误观点存在,但它依然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要解决行为经济学中的错误,我们需要从更加全面和细致的角度去理解人类行为,注重个体决策的微观基础,并结合社会和文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总结起来,行为经济学在解释人类行为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错误的观点和偏见。
通过关注人类行为的理性思考能力、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的泛化性、以及个体决策的微观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析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行为财务理论下的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分析本文从行为财务理论的视角出发,阐述了决策者有限理性行为的表现,旨在说明财务决策是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投资者进行决策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性不完备和认知偏差的状况。
关键词:有限理性行为财务认知偏差传统财务管理以理性预期、风险规避、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对各种所获取的信息做出无偏估计等为前提,对财务主体的行为做出理想化的假设,认为投资者是完美的理性交易者,由于具备完全的信息和理性,他们可以从趋利避害原则出发,形成最优投资决策。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一方面,投资者受自身因素与外界因素的综合影响,不可能获得决策所需的完备信息,而且即便投资者得到了完备的、同样的信息集,但由于他们对信息的认知程度和自身心理状态存在差异,其结果必然反映到决策活动中,使之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判断,得出不同的结论;另一方面,人类实际决策行为与传统假设存在着系统性偏差,决策的复杂性、可逆性甚至决策者的情绪等都会对决策程序产生影响。
因此,在对传统财务理论质疑的基础上,将有关人类决策心理和行为研究成果应用到财务决策研究中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行为财务理论,为解释投资者在财务决策中的有限理性行为,分析财务活动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准备了理论条件。
行为财务理论的产生决策理论的发展始终是在关于理性和非理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主流经济学在信息完备、完全理性等假设前提下,将人的自利本性视为一切经济行为的出发点,认为每个人可以依据自己的价值或效用判断行为方向。
传统财务理论支持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将它们建立在某些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如市场的信息是完全畅通的,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同质的资产报酬应该有相同的预期;在资本市场上不存在内幕交易,套利交易不需要成本等。
至此认为投资者都是理性的,他们具备完备的知识,能够按清楚的条理整合所有相关的信息,理性地评价证券价格,其行为符合预期效用理论。
由于具备完全的信息和理性,决策者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所有备选方案,并对所有备选方案进行筛选,找到最优决策方案。
财务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研究在商业世界中,财务决策是企业运营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通常情况下,我们期望决策者能够基于理性的分析和精确的计算来做出最优选择。
然而,现实中的财务决策往往并非完全理性,各种非理性行为频繁出现,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诸多挑战和风险。
一、财务决策中非理性行为的表现形式1、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财务决策中常见的非理性行为之一。
决策者往往高估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测准确性,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例如,企业管理者可能在没有充分市场调研的情况下,过于相信自己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大获成功,进而过度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最终导致产品滞销和资源浪费。
2、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决策者在缺乏独立思考的情况下,盲目跟随他人的决策。
在金融市场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当看到大量投资者涌入某个领域或购买某种资产时,其他投资者往往会跟风,而不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
这种从众心理可能导致资产价格的不合理波动,增加投资风险。
3、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在面对损失时的痛苦感远远大于获得同等收益时的快乐感。
在财务决策中,这可能导致决策者为了避免损失而采取冒险的决策,或者在已经遭受损失的情况下,不愿意及时止损,反而继续投入更多的资源,期望能够挽回损失,结果往往是损失进一步扩大。
4、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初始信息或参考点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合理的判断。
例如,在评估一项资产的价值时,如果最初给出的参考价格过高,决策者可能会高估其实际价值;反之,如果参考价格过低,可能会低估其价值。
二、财务决策中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认知偏差人类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受到各种心理因素和信息处理方式的影响,从而产生认知偏差。
例如,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关注那些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相反的证据,这就导致了决策的片面性。
2、情绪因素情绪在财务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恐惧、贪婪、焦虑等情绪可能会影响决策者的判断和决策过程。
谈行为财务的理论分析对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的论述,启示行为财务注重从投资者的心理特征、资本市场的条件、政府行为等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标签:现代财务行为财务标准财务理论等现代财务理论的开端一般被认为是马科维茨于1952年发表《证券组合选择》(Portfolio Selection)一文。
促成了一门新的科学——行为财务学。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简称EMH)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
EMH是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性假设。
EMH 宣称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面反映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并给出了三种形式的市场有效性:弱型有效、半强型有效和强型有效。
EMH提出之后,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响应和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持,并在经济、金融、财务等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迅速的推广。
表明市场可能并非有效。
事实上,现代财务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1)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2)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
标准财务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但在第二个问题上,标准财务理论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
诚如上所述,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
为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决策过程(而不是最优决策模型)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财务学研究者们发展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即行为财务(behavioral finance)。
行为财务的兴起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期望理论的提出;二是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并逐渐溶入主流经济学。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内容(一)行为财务的理论基础行为财务学的发展与在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
心理学家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个人在面临不确定条件时会表现出如下心理特征:(1)损失回避(loss aversion)。
个人对利得和风险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损失带来的影响是同样大小的利得的2.5倍;(2)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如何评析⾏为财务理论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是财务理论的核⼼。
基于投资者并⾮完全理性,Shefrin和Statman提出了⾏为资产定价理论(BAPT)和⾏为投资组合理论(BPT)。
下⾯店铺⼩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为财务理论产⽣的背景现代财务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①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②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
传统财务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第⼀个问题,但在第⼆个问题上,它⼀直视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为⼀“⿊箱”。
为更好地解释和预测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以及⾦融市场的实际运⾏状况,理论界发展了⾏为财务这⼀新的研究范式。
⾏为财务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MH)的质疑中提出来的。
EMH宣称,⾦融资产的价格能够全⾯反映市场上可获得的相关信息,投资者⽆法利⽤相关信息获取超额回报。
但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量与EMH相⽭盾的市场异象,⽐较典型的有:①规模效应。
Banz(1982)发现,未来股票价格的变化与股票所代表的公司规模有密切关系。
⼩公司的股票较⼤公司的股票更易获得较⾼的收益率。
公司规模是市场上众⼈皆知的信息,按照EMH,借此信息应⽆法获取超额回报。
因此,这⼀发现极⼤地冲击着EMH.②期间效应。
French(1980)、Gibbons和Hess(1981)的研究显⽰,股票在星期⼀的收益率通常为负值,⽽在星期五的收益率则明显⾼于⼀周内的其他交易⽇,于是可以得出在某些特定时间进⾏股票交易即可获取超额回报。
这显然与EMH不符。
③反向投资策略。
经济学家发现,⼀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股票市值与其账⾯价值的⽐率来衡量,⽐率越⾼,表⽰越受关注)也影响到股票价格的变化。
受关注的股票往往只有较低的收益率,⽽较不受关注的股票往往能获取较⾼的投资回报,因此投资者可以采取⼀种“反向投资”的策略来获取超额回报。
⼀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是市场上的公共信息,显然EMH难以解释这⼀策略。
对EMH最⼤的挑战,来⾃于对其理论基础的冲击。
行为财务学的心理学基础引言行为财务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的学科。
它将经济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相结合,旨在深入探讨人们在财务决策中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个人和市场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行为财务学的心理学基础,包括认知偏差、风险态度、情绪影响等。
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人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主观认知和思考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错误判断或决策失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认知偏差:1.锚定效应:人们在做决策时会受到已有信息或参考点的影响,往往过分依赖于这些信息或参考点。
2.确认偏差:人们倾向于寻找与自己已有观点一致的证据,并忽视与之相悖的证据。
3.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即使损失和收益的数额相等。
4.过度自信: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决策的正确性。
了解这些认知偏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在财务决策中的行为,并对其进行合理引导和干预。
风险态度风险态度是指个体对于风险的感知和反应方式。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风险态度,主要可以分为保守型、中立型和冒险型三种。
1.保守型:保守型个体偏好避免风险,更愿意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方式。
他们更注重资本保值和稳定性。
2.中立型:中立型个体在面临风险时能够保持相对客观、理性,并根据具体情境做出相应决策。
3.冒险型:冒险型个体喜欢追求高回报,愿意承担较高的风险。
他们更关注投资回报率和增长潜力。
了解个体的风险态度有助于我们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投资建议,以提高财务决策的效果。
情绪影响情绪是人们在财务决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它可以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绪影响:1.损失厌恶:人们对于损失的恐惧感比获得同等数额的收益带来的喜悦感更强烈,这会导致他们做出保守型决策。
2.乐观情绪:当人们处于乐观情绪时,他们更容易接受风险,做出冒险型决策。
3.恐惧情绪:当人们处于恐惧情绪时,他们往往会采取回避风险的态度,做出保守型决策。
了解并应对不同情绪对财务决策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引导个体做出理性和有效的投资选择。
行为财务理论评述摘要:行为财务理论是20世纪后期对标准财务理论质疑和挑战中发展起来的新兴财务理论,对发展和完善公司财务理论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行为财务理论的起源入手,阐述了行为财务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理论模型,对行为财务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评述和展望。
关键词:现代财务标准财务理论行为财务一、行为财务理论起源——标准财务理论遭遇挑战自1952年markowitz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打开现代财务理论先河, 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有效资本市场理论,black-scholes股票期权定价模型等众家理论奠定了标准财务理论的基础。
但对于财务学中另一个基础问题—投资者实际决策过程不一定是最优决策—标准财务理论却无能为力。
20世纪80年代,一些非效率市场现象促使新的财务理论应运而生,主要有以下方面:1. 规模效应。
banz(1981),barnber(1997)发现未来股票价格的变化与股票所代表的公司的规模有密切的关系。
小公司的股票较大公司股票更易获得较高的收益率,这种现象在一月份尤为明显。
显然,公司规模是市场上众人皆知的信息,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借此信息应该无法获取超额回报。
2. 日历效应。
french、gibbon和hess、ariel研究发现,价格走势与日期相关,特别要指出的是周末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在周一至周五的投资收益率中,周一的投资收益率不仅是最低,而且是负数。
换句话说,可以将原本周四或周五买入证券的投资计划,推迟到周一,而将周一卖出证券的投资计划,推迟到周五,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3. 反向投资策略。
debondt、thaler、lakonishok、shieifer和vishney认为,一只股票受关注的程度也影响着股票价格的变化。
受关注的股票往往只有较低的收益率,而较不受关注的股票往往能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因此投资者可采取一种“反向投资”的策略来获取超额回报。
这些异相给传统财务理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并且大量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显示,投资者表现出非理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