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胃理气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0例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消化内科发病率比较高,大多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十二指肠反流等原因导致的。
一般可能会表现出上腹痛以及腹胀等症状。
需要通过胃液分析等手段确诊,确诊后可以通过中医治疗缓解病情。
医学上,中医治疗的方法包括了中药或者针灸的这两种方法。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治疗1、脾胃虚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以及胃黏膜变薄等。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脾胃虚弱而引起的。
脾胃虚弱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精神不振、乏力、食欲不振、腹部隐痛、腹部虚胀、便溏、泄泻等。
对脾胃虚弱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使用四君子汤进行治疗。
2、脾胃虚寒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腹部冷痛、喜温喜按、喜食热饮等,针对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使用小建中汤进行治疗,以缓急止痛、温补脾阳,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畏寒、腹痛等临床症状。
3、饮食阻滞长期食用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的人群,或者喜欢暴饮暴食的人群非常容易得饮食积滞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
饮食阻滞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厌食油腻、腹胀、腹痛、嗳气且气味酸腐、便溏且气味臭秽。
对于饮食阻滞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可以食用保和丸以健胃消食,缓解其临床症状。
4、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上腹嘈杂、嗳气、反酸、口苦等等,临床上常用四逆散进行加减治疗,以疏肝和胃。
5、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其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且疼痛性质多为刺痛为主。
对于气滞血瘀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使用血腑逐瘀汤加减治疗,以行气活血止痛。
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方剂中药方剂一:炒苍术、川朴、陈皮、木香、姜半夏、茯苓、桂枝、炒白芍、香橼皮、建神曲。
将以上中药用水煎煮服用。
此中药方剂具有泄肝和胃化湿的作用。
如果患者朋友有肝火旺盛和脾胃湿热的情况,那么可以服用此中药方剂进行针对性治疗。
中药方剂二:炒白芍、乌梅肉、北五味、佛手、丁香、苏子、苏梗。
补虚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对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发布时间:2023-04-27T01:16:01.679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2期作者:巴恋娟[导读] 目的探究补虚养胃汤加减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巴恋娟邾城街卫生院湖北武汉 430400【摘要】目的探究补虚养胃汤加减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
方法采纳卫生院2020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n=70),以随机方法分为两组,每组35例。
其中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采用补虚养胃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胃肠功能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胃泌素(GAS)、胃动素(MOT)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GAS、MO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补虚养胃汤加减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明显改善患者胃肠功能,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补虚养胃汤;胃泌素;胃动素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临床常见胃部疾病。
胃血流量不足、动脉硬化、嗜好烟酒等因素都容易对胃粘膜的屏障机能造成损害,进而引起慢性胃炎[1]。
该病主要表现为疼痛、恶心、上腹部饱胀、嗳气等,对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西药虽然能减轻症状,但是不良反应较多,对胃肠功能造成较大损害。
中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特殊优势,效果显著。
卫生院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研究补虚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纳卫生院收治的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对照组35例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35例采用补虚养胃汤加减治疗。
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45.65±3.34)岁。
实验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26-56岁,平均年龄:(46.63±3.24)岁。
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1)通过胃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语言功能无障碍。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0例临床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6-05-11T16:17:26.3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8期供稿作者:张峻山[导读] 解放军第404医院中医科山东威海 264200)观察组总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故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联合应用,效果显著好于西医单独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张峻山(解放军第404医院中医科山东威海 2642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疗法,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益气活血养阴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P<0.01。
结论:健脾补肾、益气活血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8-0042-01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由于胃黏膜病理萎缩变薄,其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而引发的消化系统常见病,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看,CAG属于胃脘痛,健脾补肾、益气活血可改善CAG,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通过予益气活血方剂与西药常规用药进行比较,探讨中医治疗CAG的疗效,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纤维胃镜及病理切片检查确诊,均为门诊收治的患者。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
男57例,女43例。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案例:寒热并用治胃脘痛)林某,女,52岁,2004年9月29日初诊。
自述胃脘胀痛10余年。
近期胃脘胀痛,泛酸,口干口苦,纳差,大便日行2~3次,不成形,舌红,苔薄白,脉弦缓。
胃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HP(+)。
中医诊断为胃脘痛(寒热错杂,气机阻滞),西医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以辛开苦降,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减治疗,处方: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吴茱萸6克,乌贼骨15克,枳实25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姜黄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
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4年10月5日二诊:胃脘不痛不胀,纳差,二便调,无泛酸,舌红,苔薄白,脉缓。
守9月29日方加广木香10克,砂仁10克。
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2004年10月12日三诊:胃脘轻度胀痛,纳可,二便调,无泛酸,舌质红,苔腻,脉数。
治以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散结止痛。
方用小陷胸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味。
处方:法半夏10克,全瓜蒌10克,黄连10克,枳实25克,吴茱萸5克,乌贼骨15克,炒川楝10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片姜黄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厚朴25克。
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2004年10月19日四诊:胃脘胀痛消失,不泛酸,大便日行1~2次,舌红而胖,苔薄白,脉缓。
守10月12日方,加乌药10克。
7剂,水煎服,日1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胃脘胀痛,口干口苦,舌红,泛酸,纳差,大便日行2~3次,不成形。
此案患者与案1患者不同,为上热下寒之象。
因病机为寒热错杂,气机阻滞,故仍以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金铃子散为基本方加减。
而后患者症状减轻,在此方基础上,加用行气止痛之品,如广木香、砂仁。
三诊时,患者胃脘轻度胀痛,无泛酸,舌质红,苔腻,脉数,症有痰热之象,乃脾虚生湿,湿郁化热酿痰所致,遂改用小陷胸汤配合左金丸、金铃子散加味,治以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散结止痛。
健脾益气养胃药膳方联合多潘立酮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
观察
肖天赐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16(24)12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内科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由于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变化,CAG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并趋向年轻化[1]。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恶心、食欲不振、便秘等,且CAG易产生胃溃疡和胃穿孔等并发症,威胁着患者的生活和健康[2]。
经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健脾益气养胃药膳方联合多潘立酮片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71-72)
【作者】肖天赐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黄圃人民医院,52842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自拟健脾益气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
2.芪术养胃汤联合西药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3.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香砂养胃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临床观察
4.香砂养胃丸联合益生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5.香砂养胃丸联合兰索拉唑治疗脾虚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发布时间:2021-02-03T11:17:54.1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2期作者:袁云鹤[导读]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袁云鹤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经开机场东路社区卫生服务站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所收治的110例患有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并且随机划分为了对照组与实验组,每两各55例。
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西药治疗的方案,实验组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针对两组患者总体治疗的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生活质量分值进行比较。
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27%)高于对照组(49.09%);实验组临床治疗改善时间比对照组短;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4%)比对照组(30.91%)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而且缩短了临床治疗的时间,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引言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极其常见,引发此疾病主要的因素是由于胃黏膜变薄、基底层增厚等,临床多表现为腹部疼痛、贫血、腹胀等,如果患者就医或治疗不及时的话,极易引发严重的腹部疾病,甚至出现癌变,所以当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时要及时治疗。
当前针对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时多采用西药,但是治疗的效果欠佳,为此本次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所收治的110例患有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针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所收治的110例患有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随机划分为对照组55例,实验组55例,以下针对两组一般资料进行了比较。
田玉美运用养胃理气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郭刚恒;丛姗;李文娟;王伟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4(26)8
【摘要】湖北中医学院田玉美教授从医60余载,执教<金匮要略>,临证治疗内、妇、儿、皮肤科疾患往往应手取效.笔者曾有幸随田老学习三年,受益匪浅.现将田老运用养胃理气汤治疗慢性萎缩胃炎的经验略加整理,以飧后学.
【总页数】2页(P16-17)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养胃理气汤;田玉美;名医经验
【作者】郭刚恒;丛姗;李文娟;王伟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威海市试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医务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
【相关文献】
1.养胃理气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0例 [J], 关小乐;柳英
2.加味养胃理气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0例 [J], 程万洲;
3.养胃理气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J], 熊友仙
4.养胃理气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0例 [J], 关小乐;柳英;
5.自拟养胃理气汤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J], 杨聪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近况朱健敏;郑亿濠;牟丽环;陆秋静;林华胜;黄贵华;李雪梅【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年(卷),期】2017(040)006【总页数】3页(P64-66)【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综述【作者】朱健敏;郑亿濠;牟丽环;陆秋静;林华胜;黄贵华;李雪梅【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30023 南宁市东葛路89-9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30023 南宁市东葛路89-9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30023 南宁市东葛路89-9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30023 南宁市东葛路89-9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30023 南宁市东葛路89-9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30023 南宁市东葛路89-9号;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 5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2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是临床上疑难病症之一,病理以胃内腺体数目减少,使胃黏膜变薄,而胃内肌层变厚为主要特点,临床上此病起病隐匿,且病程长,患者常伴有腹胀、嗳气、返酸、恶心,重者可出现明显的厌食、贫血等症状。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其与胃癌早期病变有着紧密的关系,由于现代人工作压力大,CAG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1],其癌变率为 2.55%~7.46%[2],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指数的提高。
西医对CAG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而近年来中医对CAG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研究报道较前增多,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对于CAG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研究做一综述。
中医将CAG归纳为“嘈杂”“痞满”“胃脘痛”等范畴。
其主要的病机历代医家有着自己的见解,归结病因不外乎外邪侵袭、情志不畅、饮食所伤、脾胃虚弱等。
连建伟教授认为CAG的病因病机是脾胃虚弱为本,气滞湿热瘀血热毒为标,导致胃气失和,络脉瘀阻,胃失濡养而萎缩。
久则容易胃阳微而寒湿盛,或者是胃阴受损而致胃失濡养萎缩。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究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2月我院接收并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5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75%)、有效6例(21.43%)、无效1例(3.57%),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显效14例(50%)、有效9例(32.14%)、无效5例(17.86%),总有效率82.14%,P<0.05。
观察组出现1例头晕,对照组出现2例头晕,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7%、7.14%;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复发,对照组出现4例复发,复发率分别为3.57%、14.29%,P<0.05。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疾病,是指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胃黏膜基层变薄、增厚,或出现幽门腺化生[1],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等,该病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同时病程长,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因素较多,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为常见。
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多,复发率较高。
而中医治疗可对患者辨证施治,不良反应较少,并取得显著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4月~2019年2月我院接收并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5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主要有上腹部疼痛、嗳气、反酸等,患者对本研究方法、目的等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协议。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其他因素导致腹痛患者。
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20~58岁,平均(41.2±3.5)岁;病程3~9年,平均(4.6±1.1)年;对照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21~56岁,平均(41.5±3.4)岁;病程3~10年,平均(4.8±1.2)年;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临床对比研究。
җ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3232):杨晋翔,E -m a i l :y jx 571102@163.c o m 第一作者:杨英姿,E -m a i l :1632388550@q q .c o m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古今中医辨治探讨与展望җ杨英姿1杨晋翔2(1.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医医院,北京102399;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100029)ʌ摘要ɔ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㊁多发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胃癌前状态,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关注㊂该文主要探讨古代医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并研究分析近5年有关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文文献,总结现代医家辨治该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特点㊂ʌ关键词ɔ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状态;嘈杂;痞满;胃脘痛;古籍;文献研究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901 慢性萎缩性胃炎(c h r o n i ca t r o ph i c g a s t r i t i s ,C A G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约占慢性胃炎总发病的2/3[1]㊂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 A G 定义为胃癌前状态,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的C A G 被认为癌变概率更高,在临床中受到广泛关注[2]㊂中医在本病的辨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具有不良反应少㊁患者依从性好㊁病理逆转明显等特点㊂基于以上现状,笔者总结古代医籍关于C A G 的记载及近5年来各医家辨治本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特点,以求博采众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㊂1 C A G 中医病名溯源及古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关于C A G 的中医病名,当代医家多根据C A G 患者的临床症状,将其归于 嘈杂 痞满 胃脘痛 吞酸 呃逆 等病证范畴[3-4]㊂‘黄帝内经“中就有C A G相关症状的记载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曰: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㊂ ‘素问㊃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㊂ ‘伤寒论“提出: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㊂ 明确 痞 的概念㊂金元时期,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将 胃脘痛 设为独立的病证㊂‘景岳全书㊃痞满“载: 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㊂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㊂ 凡有邪有滞而病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㊂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㊂ 详细阐述痞满的虚实辨证㊂隋㊃巢元方‘诸病源候论㊃噫醋候“云: 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㊂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㊂ 首次记载 吞酸 名称㊂‘本草纲目“言: 呃逆 作呃呃声,乃冲脉之病㊂世亦呼为咳逆,与古之咳嗽气急之咳逆不同㊂ 明确提出 呃逆 的概念㊂关于C A G 的病因病机,古代医家亦有颇多论述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云: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㊂ ‘素问㊃五常政大论“曰: 卑监之纪 其病留满痞塞㊂ 皆说明本病与脾虚㊁寒气为患有关㊂‘素问㊃太阴阳明论“云: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五脏闭塞㊂ 指出本病发病的重要病因为饮食不节㊁起居失宜㊂‘诸病源候论㊃脾胃病诸候“载: 脾胃二气,相为表里 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㊂ ‘脾胃论“载: 元气虚弱,饮食不消,脏腑不调,心下痞闷㊂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㊂ ‘景岳全书㊃痞满“载: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㊂ ‘医学正传㊃胃脘痛“云: 胃脘当心而痛 未有不由清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㊂ 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煿,复餐寒㊁凉㊁生㊁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㊂ ‘杂病源流犀烛“载: ,脾病也㊂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脾㊂ ‘古今医统大全㊃心痛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5月第32卷第9期y门“载: 胃心痛者 皆脏气不平,喜怒忧郁所致,属内因㊂综上可知,历代医家多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㊁脾密切相关,其发病不外乎外感六淫邪气㊁内伤七情㊁起居失宜㊁饮食失节㊁脾胃本虚㊁元气虚弱㊂2现代医家对C A G病因病机的认识田德禄教授认为C A G属于 虚痞 范畴,为本虚标实㊁虚实夹杂之证, 虚 指脾胃气(阳)虚㊁阴虚, 实 指气滞㊁湿热和血瘀,指出血瘀是本病发病较为重要的病理因素,是病情发生发展甚至恶化的关键因素[5]㊂王道坤教授认为脾胃本虚㊁内外之邪侵袭为C A G发病的重要病因,本虚标实㊁虚实夹杂为其重要病机,瘀血阻络贯穿C A G发病始终[6]㊂李聚林主任医师认为脾胃气虚㊁清阳不升㊁湿阻中焦㊁气滞胃肠为C A G的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7]㊂有学者认为脾气不升㊁脾运失常为C A G发病之本,肝失条达㊁木郁土壅为其重要致病因素,心失调养㊁郁滞不通为其重要病因,肺失宣肃㊁肺胃失和为其重要诱因,而本病缠绵难愈的关键为先天不足㊁肾虚失养[8]㊂周宜轩教授认为C A G发病之本在于阴虚,分为单纯阴虚型和阴阳两虚型,将脾胃湿热㊁肝脾不和㊁肝胃不和归于 阴虚 范畴,将脾胃虚寒㊁脾肾两虚归于 阴阳两虚 范畴[9]㊂任顺平教授认为C A G病位在胃,与肝㊁脾相关,情志失调㊁内伤饮食㊁药物损伤㊁感受外邪等为其发病病因,脾虚㊁气滞㊁血瘀为其基本病机[10]㊂游绍伟等[11]认为脾胃气虚为C A G发病之本,病情发展可致阴虚㊁气滞㊁湿阻㊁热毒㊁血瘀,各种病理因素合而致病,终致瘀血阻滞胃络,胃体失养,发为本病㊂谢晶日教授认为外邪侵袭[多为幽门螺杆菌(H p)感染]㊁饮食不节㊁情志不和为C A G的病因,脾胃虚弱㊁肝郁气滞㊁气血失调㊁湿热内蕴㊁胃络瘀阻㊁邪毒互结为其基础病机,气机失调㊁脾胃不和㊁邪郁化热㊁瘀毒犯胃为其关键病机,其发病之本为脏腑及气血津液失调,气㊁火㊁痰㊁湿㊁瘀为其重要的病理产物[12-15]㊂周晓虹教授认为脾胃亏虚为C A G发病的关键,寒凝㊁气郁㊁血瘀及湿阻等均是发病的重要因素[16]㊂查安生教授认为C A G病位虽在胃,但与心㊁肝㊁肺㊁脾㊁肾均有关系,其核心病因病机为诸邪客于脾胃,导致脾升胃降功能异常,气机滞结不畅,日久则化火生热,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液,导致胃阴不足,胃黏膜失于濡养而逐渐萎缩[17]㊂张金波等[18]认为C A G伴肠化生的病变部位在胃的内表,其病因是胃内营卫㊁气血㊁津液积聚,痰湿㊁浊瘀互结,病机为胃内腠理玄府壅塞,开阖失司,营卫泣流,气血津液无以输布㊂综上所述,现代医家多认为C A G病位在胃,与肝㊁脾密切相关㊂饮食不节㊁脾胃虚弱㊁情志失调㊁外邪犯胃等是C A G发病的重要病因,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致胃体阴虚㊁脉络瘀阻而发病,病性总属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脾虚为发病之本,气滞㊁瘀血㊁湿热为发病之标㊂3现代医家对C A G中医证候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将C A G辨证为肝胃气滞证㊁肝胃郁热证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胃阴不足证㊁胃络瘀血证,临床上以脾胃虚弱证㊁肝胃气滞证多见[4]㊂近年来,关于C A G的证候研究日益增多,现代医家对其证候分型多持不同见解㊂徐伟超等[19]基于隐结构模型探讨名老中医药专家辨治京津冀地区C A G的病因病机㊁证候分布及用药规律,结果发现京津冀地区C A G患者常见证型为浊毒内蕴证㊁胃阴不足证㊁肝胃郁热证㊁肝胃气滞证㊁胃络瘀阻证㊁脾胃虚弱证㊂杨锐平等[20]研究发现C A G常见证型有脾胃气虚证㊁胃阴亏虚证㊁脾胃阳虚证㊁脾虚气滞证㊁肝胃不和证㊁脾胃湿热证㊁瘀阻胃络证,以脾胃气虚证为主㊂还有医家根据其临床经验对本病的证候进行分型㊂林真寿主任医师认为C A G应首辨阴阳虚实,临床中常见证型为脾胃虚弱(虚寒)证㊁脾胃阴虚证㊁肝胃阴虚证㊁肾胃阴(精)虚证㊁湿热内蕴证㊁肝胃气郁热蕴证㊁气滞血瘀证[21]㊂朱西杰教授以C A G患者胃黏膜的萎缩部位及程度进行证候分型,胃窦部萎缩者多见于胃阴不足证,胃底部萎缩者多见于脾胃气虚证,胃体部萎缩者多见于脾胃阳虚证,而轻度萎缩者多见于肝胃气滞证与肝胃郁热证,中度萎缩者多见于胃阴不足证,重度萎缩者多见于胃络瘀血证[22]㊂周宜轩教授从阴阳立论辨治C A G,强调本病阴虚者多,阳虚者少,而阳虚者多为阴阳两虚,同时与脏腑及气血辨证相结合,将脾胃湿热证㊁肝胃不和证㊁肝脾不和证归于 阴虚 范畴,将脾胃虚寒证㊁脾肾阳虚证归于 阴阳两虚 范畴[9]㊂4C A G中医治疗现状4.1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指出,肝胃气滞证治以疏肝理气㊁和2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5月第32卷第9期胃降逆,予柴胡疏肝散加减;肝胃郁热证治以清肝泄热㊁和胃止痛,予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治以温中健脾㊁和胃止痛,予黄芪建中汤加减;脾胃湿热证治以清热化湿㊁和中醒脾,予连朴饮加减;胃阴不足证治以养阴和胃㊁理气止痛,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胃络瘀血证治以理气活血㊁化瘀止痛,予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4]㊂还有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对C A G进行辨证论治㊂周晓虹教授采用健脾益气㊁理气之法治疗中虚气滞型C A G,以调中理气汤㊁香砂六君子汤㊁黄芪建中汤为代表方;采用疏肝和胃法治疗肝胃不和型C A G,以疏肝和胃汤㊁柴胡疏肝散加减为代表方;采用滋养胃阴法治疗胃阴不足型C A G,以养胃理气汤㊁益胃汤㊁一贯煎加减为代表方;采用辛开苦降㊁寒温并调法治疗寒热错杂型C A G,以半夏泻心汤加减为代表方[16]㊂周宜轩教授提出健脾化湿㊁清热益胃生津㊁疏肝和胃泄热㊁疏肝泄热理脾㊁滋阴兼温补脾胃㊁滋阴兼温补脾肾等治疗大法,如清热益胃生津药多用十大功劳叶㊁石斛㊁麦冬㊁南沙参㊁北沙参㊁酒黄精等,疏肝药多用醋香附㊁郁金等,和胃药多用瓦楞子㊁赭石,胃热瘀血者多用三棱㊁莪术㊁川芎㊁旋覆花等药,理脾药多用白术㊁白芍㊁防风㊁陈皮等,温补脾胃药多用干姜㊁高良姜㊁豆蔻㊁砂仁㊁黄芪等,温补肾阳药多用山萸肉㊁灵芝㊁牛膝㊁补骨脂等[9]㊂谢晶日教授自拟 五味补泻 法辨治C A G,其中苦辛通降,调畅气机,常用佛手㊁香橼㊁柴胡㊁香附等药;甘味培中,苦燥坚阴,常用黄芪㊁太子参㊁焦白术㊁柴胡㊁苍术㊁薏苡仁㊁沙参㊁石斛等药;酸甘化阴,以滋其本,常用山茱萸㊁白芍㊁乌梅㊁山药㊁沙参㊁石斛等药;辛以通络,佐苦味解毒,常用赤芍㊁当归㊁莪术㊁白花蛇舌草㊁黄连㊁重楼等药[13]㊂田德禄教授以虚实立论辨治C A G,认为该病初期为实痞,以气㊁滞为病机特点,应以清降之法调气为先,方以香苏散加减治疗;随着病情进展,成虚中夹实之虚痞,多表现为气阴两虚证,治以甘平养胃之百合乌药汤,或予以酸甘益胃之沙参㊁麦冬㊁天冬之品;若阴损及阳,至阴阳两虚之证,则予以甘温健脾之党参㊁黄芪健脾和中,同时强调以 瘀毒 立论,扶正固本,兼顾祛邪,瘀毒者施以活血化瘀之品,予以赤芍㊁白芍㊁三七粉㊁莪术等药;邪毒者施以清热解毒之品,予以白花蛇舌草㊁蒲公英㊁虎杖㊁半枝莲等药[5]㊂张学智教授指出C A G早期多为实证㊁热证,以湿热蕴结㊁肝胃不和证为主,治以清热祛湿㊁疏肝和胃之法,方予黄连温胆汤㊁小柴胡汤加减;中期多属肝郁脾虚㊁湿热内阻证,治以疏肝健脾㊁清热化湿之法,方予半夏泻心汤加减;后期多属肝郁脾虚㊁血瘀痰阻证,治疗应以补虚为主,方予六君子汤加减[23]㊂王庆国教授将C A G的病机演变过程划分为脾胃气虚㊁脾胃湿热㊁瘀阻胃络3个阶段,分别以补脾益气㊁清热利湿㊁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给予归脾建中抗萎汤㊁百乌泻心汤等方剂及丹参㊁三棱㊁莪术㊁延胡索等药治疗[24]㊂岳良明教授认为C A G的基本病机为厥阴肝经所致上寒下热,以乌梅丸辨治本病,以奏辛开苦降㊁寒热并用㊁疏木补土之效[25]㊂李佃贵教授从 浊毒 理论出发,以化浊解毒为大法,辨证采取疏胆气㊁利膀胱㊁行三焦㊁通肠腑的治法,以达到泄精浊㊁下饮浊㊁化湿浊㊁清热毒之功,从而清除源头浊毒,恢复胆腑㊁水府㊁三焦㊁肠腑气运,恢复胃腑和降之性,在临床治疗中分别以清热祛湿㊁化浊解毒,疏肝健脾㊁行气化浊,芳香醒脾㊁祛湿化浊,通络祛瘀㊁化浊攻毒为原则用药,常用黄连-茵陈㊁香附-当归㊁藿香-佩兰㊁全蝎-蜈蚣4组对药[26-27]㊂刘启泉主任医师以 通调五脏安脾胃 辨治C A G,在主方主药的基础上,依据五脏相关理论,分别采用 疏肝达肺,理气通滞 通心脉,调情志,解郁散瘀 补脾益肾,培根固本 诸法,以通调五脏安脾胃[28]㊂刘凤斌教授从伏邪学说论治C A G,以透邪外出㊁补益脾胃㊁祛瘀通络㊁清热养阴为治法[29]㊂4.2经方加减治疗有医家运用经典方剂加减辨治C A G㊂李聚林主任医师擅用升阳益胃汤㊁香砂六君子汤㊁痞满方等加减方辨治C A G,临床获得较好的疗效[7]㊂任顺平教授采用柴平汤加味治疗C A G,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还能逆转胃黏膜萎缩[10]㊂马睿[30]以益胃汤加减治疗胃阴亏虚型C A G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胃黏膜萎缩情况㊂王晞星教授在C A G伴肠化生初期以辛开苦降㊁寒热同调之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加减用药,中期以疏肝和胃之逍遥散为基础方加减用药,后期以调气血㊁和血滞之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用药,疗效显著[31]㊂亦有学者通过临床研究证实经方辨治本病的确切疗效㊂陈洁等[32]将89例C A G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口服替普瑞酮胶囊㊁叶酸片作为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减治疗,对照组加用胃复春胶囊口服,结果证实四君子汤合丹参饮加减能显著减轻高分期C A G3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5月第32卷第9期y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其胃蛋白酶原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还能促进胃黏膜修复,减轻胃黏膜萎缩程度,改善胃黏膜病理状态及病理分期,达到延缓病程㊁降低癌变风险的目的㊂动物实验亦能证实经方的有效作用㊂罗文谦等[33]采用六君子汤干预C A G模型大鼠,通过观察对比正常组㊁模型组㊁维酶素组和六君子汤组大鼠的胃黏膜组织形态㊁胃黏膜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㊁嗜银蛋白㊁促细胞凋亡基因m R N A相对表达水平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证实六君子汤可改善C A G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㊂4.3自拟方治疗许多医家在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创立治疗本病的专方㊂牛兴东教授提出 调气活血解毒法 ,自拟消痞萎胃康方辨治本病,疗效确切,该方由黄芪㊁党参㊁白术㊁莪术㊁丹参㊁九香虫㊁土鳖虫㊁鸡内金㊁柴胡㊁枳壳㊁半枝莲㊁白花蛇舌草㊁黄连㊁半夏等药组成[34]㊂王道坤教授提出 治脾胃必调气 ,自拟疏肝和胃汤治疗肝胃不和型C A G患者,该方由柴胡㊁枳实㊁白芍㊁炙甘草㊁陈皮㊁法半夏㊁茯苓㊁香附㊁延胡索㊁紫苏梗㊁海螵蛸组成[35]㊂杨德全教授以益气健脾为主,以活血化瘀为辅,自拟益气健脾活血汤治疗C A G,该方由党参㊁山药㊁茯苓㊁白术㊁白芍㊁乌梅㊁白花蛇舌草㊁半枝莲㊁三棱㊁莪术㊁壁虎㊁蜈蚣㊁枳壳㊁炙甘草组成[36]㊂谢晶日教授自拟欣胃方治疗C A G痰瘀互结证患者,该方由白术㊁北沙参㊁鸡内金㊁白芍㊁郁金等组成[14]㊂亦有临床研究证实自拟方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㊂邵昌明等[37]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自拟养阴活胃合剂(组成:芦根㊁莪术㊁甘草㊁玉竹㊁茜草㊁白术㊁鸡内金)治疗C A G的作用机制,结果证实养阴活胃合剂通过多通路㊁多靶点治疗C A G,可以有效改善C A G 模型大鼠胃黏膜细胞的增殖㊁凋亡及炎性反应等,有效调控P I3K/A k t信号通路,从而改善C A G大鼠胃黏膜损伤㊂4.4中成药治疗有医者运用中成药治疗本病,且经临床研究证实中成药治疗本病效果确切㊂徐旖琪等[38]将51例C A G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和治疗组(28例),对照组采用叶酸片治疗,治疗组采用胃萎清颗粒治疗,结果发现,治疗组治疗24周后的嗳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28周后的慢性胃炎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胃萎清颗粒治疗本病有效㊂李萍等[39]运用生物分子网络分析方法探究胃复春片治疗C A G的潜在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结果发现胃复春片可能通过调节肿瘤抑制基因和炎症因子等发挥治疗C A G和控制C A G 恶化的作用㊂夏志勇等[40]将80例C A G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试验组加服香砂养胃丸,结果发现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胃黏膜炎症㊁炎症活动度及腺体数量等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香砂养胃丸联合益生菌治疗C A G临床疗效显著㊂4.5中西药联合治疗有研究证实,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本病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胃黏膜萎缩程度,而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㊂陈向伟[41]将98例C A G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柴胡疏肝散合半夏泻心汤治疗,结果证实联合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 0.05)㊂王国庆等[42]将160例气虚血瘀型C A G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联用益气活血方治疗,结果证实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炎性反应递质㊁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㊂叶海潇[43]将200例C A G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二陈平胃散水煎剂口服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黏膜分级㊁腺体萎缩分级及血清胃泌素17㊁胃蛋白酶原1水平㊁胃蛋白酶原1/胃蛋白酶原2比值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㊂孙洁纯等[44]将80例H p感染寒热错杂型C A G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H p四联根除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乌梅丸汤剂口服,结果显示乌梅丸联合抗H p四联根除疗法治疗H p感染寒热错杂型C A G患者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相关症状,提高H p根除率,且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较好㊂4.6针刺治疗临床中亦有医家选用针刺或针药并用的方法治疗本病,且疗效确切㊂韩晓江等[45]将134例C A G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加用胃三针(中脘㊁内关㊁足三里)治4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5月第32卷第9期疗,结果发现治疗后观察组在症状评分㊁血清白细胞介素-17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㊁H p根除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㊂朱风彬[46]将120例C A G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炎症因子㊁健康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针灸治疗不仅能有效提高C A G临床治疗效果,还能保护胃黏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㊂周亚丹等[47]将90例C A G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观察组加用针刺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结果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联合穴位贴敷可有效减轻C A G 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血清炎症因子和胃肠激素水平㊂4.7其他疗法有医家应用膏方治疗本病,亦有医家运用灸法㊁穴位贴敷法及耳穴疗法等外治法治疗本病㊂刘晏等[48]将105例脾虚痰瘀型C A G患者随机分为温脾散穴位贴敷联合理中复元方组㊁理中复元方组㊁叶酸组,观察并比较患者临床主症㊁体征㊁胃镜指标㊁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温脾散穴位贴敷联合理中复元方组在中医证候评分及胃黏膜改善程度方面较优㊂孟河医家张继泽根据患者体质㊁主病㊁主症㊁次病㊁次症,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应用膏方治疗C A G,旨在调气化以恢复脾胃功能,复形质以逆转萎缩肠化,成功逆转局灶性C A G[49]㊂姚民武等[50]将137例脾胃虚寒型H p阳性C A G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和研究组69例,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治疗,研究组加用黄芪建中汤联合俞募配穴灸法治疗,结果发现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㊁H p根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积分㊁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㊂周新桃等[51]将100例C A G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㊁克拉霉素㊁阿莫西林治疗,治疗组加用恒温雷火灸联合健康指导干预,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胃痛发作频率少于对照组,V A 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雷火灸联合健康教育可提高C A G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㊂5小结古籍中虽无C A G的病名,但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可归于 痞满 胃脘痛 嘈杂 等范畴㊂C A G病位在胃,与肝㊁脾密切相关,饮食不节㊁外邪犯胃(包括H p 感染)㊁脾胃本虚㊁元气虚弱㊁情志失调㊁瘀毒阻络等是其发病的重要病因,病性总属本虚标实㊁虚实夹杂㊂综上可知,中医药辨治C A G具有个体化治疗㊁标本兼顾㊁整体调理的特点,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具有不良反应小㊁病理逆转明显等优势㊂笔者在总结文献时发现,相关临床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关于C A G患者病理逆转的确切疗效尚缺乏系统性㊁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其次,临床研究的样本量缺乏明确的参考范围,不同学者研究的样本量及质量参差不齐;再次,在同一临床研究中,将西药治疗与中医药治疗设定相同的治疗疗程,未充分考虑中药与西药的起效时间及治疗疗程的差异性㊂因此,建议相关研究人员在今后研究中可以对以上问题加以完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㊂参考文献[1]L IYF,X I A R,Z HA N GB,e t a l.C h r o n i c a t r o p h i c g a s t r i t i s:a r e v i e w[J].JE n v i r o nP a t h o lT o x i c o lO n c o l,2018,37(3): 241-259.[2]罗贵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6):1395-1396. [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7):3060-3064.[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2):121-131.[5]曹云,郭志玲,黄佳钦,等.田德禄教授基于 瘀毒论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现代中医临床,2019,26(5):42-44,50.[6]王斑,段永强,巩子汉,等.王道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9,51(12):345-346.[7]白竹君,李聚林.李聚林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常用方剂及临证举隅[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33):3-5. [8]张乃霖,郑晓佳,石芳,等.从 五脏相通 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2019,60(23):2006-2008,2012.[9]徐新宇,周先强,杨帅,等.周宜轩阴阳分论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J].中医学报,2019,34(12):2584-2587. [10]唐亚平,晋宇清,郭杰,等.任顺平运用柴平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举隅[J].山西中医,2019,35(11):5-6.[11]游绍伟,詹亚梅,易旭,等.苗药组方萎胃通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药机制探讨[J].贵州中医药大学学报,5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5月第32卷第9期。
滋阴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摘要] 目的探讨滋阴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给予胃蛋白酶片治疗,观察组给予滋阴养胃汤治疗。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7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对照组给予胃蛋白酶片(大连贝尔药业有限公司,h21021467)一次2~4片,一日3次,饭前口服,1月为1疗程,连续服药3个疗程。
若发现幽门螺杆菌(h.pylori,hp)阳性者则加用抗生素,必要时对症处理加用胃动力药和止痛药。
1.2.2 观察组给予滋阴养胃汤加味治疗。
药物组成:石斛、乌梅、当归各12 g,杭芍、北沙参、山楂、黄精、肉苁蓉各15 g,麦芽、谷芽各30 g,内金9 g,甘草6 g。
加减法:胃阴不足者加生地、麦冬各15 g;湿热甚者加黄连6 g,蒲公英30 g,胁痛者加柴胡10 g,元胡、川楝子各10 g;气虚者加黄芪20 g、太子参15 g;湿重者加白寇仁6 g,薏苡仁18 g;血瘀者加红花6 g,莪术10 g,丹参15 g。
服法:1剂/d,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服药3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疗效评价标准:(1)显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及病理复查见黏膜损害及腺体萎缩性病变基本消失。
(2)有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及病理复查黏膜损害损害好转。
(3)无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好转,胃镜及病理复查黏膜损害无改变[3]。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11%(41/45)高于对照组75.56%(34/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20,p<0.05),见表1。
3 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可以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大类。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验张莹;王开成;翟凤娟;任继新【摘要】以国内近几年发表的文献为依据,对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名老中医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并加以继承和发扬.【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年(卷),期】2016(047)002【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老中医;临床经验;理论讨论【作者】张莹;王开成;翟凤娟;任继新【作者单位】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河北唐山 064000;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河北唐山 064000;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河北唐山 064000;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河北唐山 0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2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胃腺体萎缩,分泌胃酸减少而产生的一种疾病。
具有病程长,不易治愈的特点。
随着病程的延长,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发生肠上皮化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前状态[1]。
经临床验证,中医药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疗效。
现将我国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曹志群认为脾胃虚弱、气阴两亏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致病之本,气滞、血瘀、食积、湿热毒瘀结是本病的基本病因[2]。
曾升海认为本病病机涉及虚、湿、毒、瘀四方面,而以脾胃虚弱为关键。
六淫之邪、精神因素、饮食不节、劳逸不均、虫毒及病理产物均可导致脾胃损伤。
脾胃有病,可波及五脏。
病之初期实多虚少,实证为主,后期以虚为主,虚实夹杂,寒热错杂[3]。
周春祥主张阴火论,认为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劳逸失度、七情失调均可引起脾胃损伤,脾胃受损,气衰不能充养少火,而使之转为壮火;同时七情失调导致君不主令,不能主导相火,君火、相火失调,相火妄动,而成阴火,脾胃气虚,火邪炽旺,故发本病[4]。
李振华认为本病多以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气滞血瘀、饮食停滞为常见病因,但多是由于病久迁延不愈,或温热病伤阴以及药物的副作用耗伤胃阴所致[5]。
健脾和胃化浊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胃肠激素、氧化应激状况的影响王敬斌1,王淑娴2,蔡英剑1,陈卫红2安康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1、肾病科2,陕西安康725000【摘要】目的探讨健脾和胃化浊汤剂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对患者胃肠激素、氧化应激状况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安康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健脾和胃化浊汤剂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胃肠激素[胃泌素(GAS)、胃动素(MTL)]、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AS 水平均明显降低,MTL 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GAS 为(45.62±6.83)pg/m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35±8.20)pg/mL ,MTL 为(351.06±41.27)pg/m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7.60±37.82)pg/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DA 均明显降低,SOD 、GSH-Px 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MDA 为(4.54±0.85)μmol/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0±0.63)μmol/L ,SOD 、GSH-Px 分别为(110.34±14.75)U/mL 、(87.18±11.01)U/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02±10.65)U/mL 、(69.32±7.82)U/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养胃理气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80例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
方法将2008年元月至2012年元月我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80例病历资料进行总结。
结果 80例患者均给予西药联合加味养胃理气汤治疗,显效55例,有效17例,有效率90%。
结论萎缩性胃炎以病情迁延、长期消化不良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腹胀,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口淡无味,胃脘部隐痛不适,疲乏,消瘦,纳差,贫血等,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的范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相关疾病的影响相关连,中医认为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先天不足等有关。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西药;联合治疗;养胃理气汤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1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一种常见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
其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愈,治疗棘手,祖国医学文献中无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属于祖国医学中“胃脘痛”,“腹胀”的范畴,因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脘部脾满疼痛多见,或脾满而无疼痛,尚有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故全国中医学会第三次脾胃学术会议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可以归属于“胃痞”证,就萎缩性胃炎而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元月至2012年元月我科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80例,年龄在35—75岁之间,平均55岁,其中45-50岁发病率最高。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持续时间长短不定,一般3-8年,严重者可达20余年。
1.2 临床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粘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其中a型萎缩性胃炎并发恶性贫血在我国少见,本病无特异体征,上腹部可有轻度压痛。
1.3 方法
(1)羟氨苄青霉素胶囊,每次05g,1天4次.果胶铋200mg每日3 次、西沙比利5mg,每日3次。
(2)养胃理气汤加味,炒白芍15克,乌梅肉15克,北五味15克,佛手10克,丁香10克,苏子10克,苏梗10克,陈皮6克,砂仁6克,焦三仙各10克。
水煎服,250ml,每日2次。
3个月为1疗程间休息3-7天。
2 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应戒烟忌酒,避免使用损害胃粘膜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消炎痛、红霉素等,饮食宜规律,避免过热、过咸
和辛辣食物,积极治疗慢性口、鼻、咽部感染病灶。
显效55例,有效17例,有效率90%。
3 讨论
(1)萎缩性胃炎,粘膜皱壁平滑,粘膜层变薄,细胞浸润可涉及粘膜下层,腺体大部分消失,有时局限组织的再生过程占优势,可发生息肉,甚至可转变为胃癌,病变严重时,胃粘膜形态像小肠(肠化),由于腺体的大部分消失和胃的分泌功能减低,盐酸﹑胃蛋白酶和因子的分泌均减少。
萎缩的程度,可分三级:①轻度:胃窦部浅层腺体呈局灶性萎缩,减少,而大小弯腺体正常。
②中度:胃窦部及小弯腺体均有萎缩,减少,切范围较轻度广泛。
③重度:胃窦部大部分萎缩﹑减少,仅残留少数原有腺体,大﹑小弯及弯腺体萎缩;或粘膜显著变薄,原有腺体完全萎缩﹑消失,而代之以化生腺体。
(2)中医辨证论治
①脾胃气虚型:胃脘隐痛,绵绵不休,食后饱胀,嗳气,食少纳呆,喜热喜按,得食则痛减,便溏,或虚秘,小便清长,或精神乏力,面色黄白,舌质胖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
治宜益气健脾。
②脾胃虚寒型:胃脘痞满隐痛,喜温喜按,遇冷加重,得温痛减,食后脘胀,倦怠乏力,呕吐清水或饮后水停心下,神疲懒言,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胖淡而嫩,边有齿印,舌苔薄白,脉沉细或迟。
治法:温中健脾,散寒止痛。
③胃阴虚型:形体消瘦胃脘隐隐灼痛,胸骨后有灼热感,食欲减
退嗳气口干咽燥不欲饮,喜食酸物,嘈杂似饥,心烦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
④肝胃不和(肝胃气滞型)胃胀脘痛或堵闷,连及两肋,常因情至不畅而加剧,呕吐泛酸,频频嗳气食后胀满,或有恶心呕吐,舌红苔薄白,脉弦缓。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
⑤脾胃湿热:胃脘灼热,胀痛不舒,嘈杂嗳气,口粘腻而臭,口干渴、喜冷,头重如裹,胸闷身困,大便溏薄,或排便不畅。
⑥气滞血淤型:面色黎黑,胃脘刺痛,壮如针刺,痛处固定,饱胀不舒,或有黑便,舌质偏紫或有淤点,苔薄黄,脉弦或细涩。
治法:行气祛淤。
参考文献
[1] 熊珂玉.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j].中国中医药咨
讯.2012, 4(5):139.
[2] 李应存.王道坤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举隅[j].中医药学刊. 2005,23﹙9﹚:1571.
[3] 白自跃.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及治疗[j].河北中医.2002,24(6): 43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