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2 唐朝的民族关系 学案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一、教学内容1、记住唐朝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著名首领的名字及被唐朝册封的称号2、列举唐朝与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和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3、理解并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唐与吐蕃的关系难点: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历史上有一个年轻、貌美、知书达理的女孩,为了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主动愿嫁到偏僻的青藏高原,但又担心那里的人太粗俗,故出了三道难题让对方回答。
若能答对,她就自愿嫁过去。
第一,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第二,把100匹小马和100匹母马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小马是哪匹母马所产?第三,从2500名美女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
这就是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
(二)、新课讲授:1、唐与吐蕃的关系⑴吐蕃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上。
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⑵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⑶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
⑷823年,唐蕃正式结盟,并建立会盟碑。
2、唐与南诏的关系⑴彝族和白族的先民在云南建立了六诏,8世纪初,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南诏。
⑵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3、唐与回纥的关系⑴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788年改称回鹘。
⑵两次出兵助战。
⑶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⑷回纥与唐朝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⑸唐朝后期,先后有三个回纥可汗娶唐朝公主为妻。
4、总结唐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和亲(联姻)、会盟、册封、经济文化交流等(三)、课堂巩固学习测评1、2、3题四、课后拓展:以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结婚为主题编写剧本,演出短剧。
五、板书设计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1、唐与吐蕃的关系和亲: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
会盟:823年唐蕃会盟2、唐与南诏的关系册封: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3、唐与回纥的关系两次出兵助战。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一、教学目标:记住唐朝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及政权的名称。
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被唐朝册封的称谓,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教学难点: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三、设情激趣: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那么除了汉族外,我们国家还有哪些少数民族呢,唐朝时期又和哪些少数民族发展了友好关系呢。
四、自主探究:探究1:藏族的祖先是?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有哪些?点拨1:吐蕃,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完婚。
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完婚。
823年唐蕃正式结盟,建立会盟碑。
探究2:唐朝与南诏的关系如何?点拨2: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探究3:唐朝与回纥的关系表现在什么地方?点拨3:1、回纥出兵助战。
2、唐朝对回纥首领的册封。
3、经济文化交流。
4、联姻五、成果展示:唐朝的民族关系:概况关系唐与吐蕃的关系: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
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1)通婚: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
(2)会盟:823年,唐蕃正式结盟,建立会盟碑。
唐与南诏的关系: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8世纪初,在唐朝扶持下,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以太和城(今云南大理)为中心的南诏政权。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唐与回纥的关系:亦称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1)出兵相助:唐太宗时帮助其灭亡东突厥,安史之乱时帮助唐军收复长安、洛阳;(2)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六、拓展延伸:中学生如何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中学生应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等等。
七、课后反思:。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一首民族大团结的歌谣,唱出了中华民族的心声。
实际上早在唐朝时期,随着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就出现了“和同为一家”的局面。
今天让我们来感受这民族团结的友好氛围。
一、知识梳理(一)唐朝与吐蕃的关系1.吐蕃是(民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
他们饲养牦牛,种植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领统一各部,并向唐朝皇帝请求与皇室通婚。
都城在唐太宗决定将嫁给松赞干布,加强唐蕃友好。
(今西藏拉萨)。
,创造出特色鲜明的文化。
2.在位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向唐朝皇室求婚,他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二)唐与南诏的关系1.六诏是族和族的先民于唐初在今云南洱海一带建立的六个政权。
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统一六诏,建立以(今云南大理)为中心的政权。
2.唐玄宗时封他为,南诏和唐朝关系密切。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1.回纥是的祖先。
其首领建立回纥汗国后,主动向唐朝表示友好,唐玄宗封他为。
2.788年,回纥改称为。
以后唐朝册封回纥可汗的制度固定下来。
二、释疑解难(一)本课的误区较多。
其一,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唐朝时期周边有许多少数民族,由于教材的篇幅限制,只介绍了吐蕃、彝族、白族和回纥族。
从教材《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中可以看出还有突厥族等。
其二,六诏是政权名称,不是民族名称。
六诏中的蒙舍诏发展最快,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政权。
其三,南诏建筑的千寻塔是汉族工匠设计,与小雁塔风格相似,而不是指大理三塔。
其四,吐蕃与唐朝是并立的民族政权,不隶属于唐朝,到元朝时才成为中央政府的行政区域。
(二)利用唐朝的疆域图,按照地理方位来学习,可以直观地看到各民族的位置,化难为易。
或者利用图示法,效果也很明显。
(三)正确认识唐朝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首先,唐朝和边疆各族的密切联系是建立在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基础上的,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其次,需要认识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密切的几个具体表现:①各族承认唐朝皇帝是“天可汗”,接受唐朝册封。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学习目标】1记住唐朝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及政权的名称.著名的少数民族首领及其被唐朝册封的称谓,了解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2 记住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与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原因。
【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学习】:利用下列问题走进文本,并认真做出勾画。
再利用文本来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设计;☆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1、吐蕃是今天的祖先,生活在2、7世纪初统一吐蕃各部,唐太宗将嫁给了他.☆遣唐使来华与鉴真东渡1、找出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唐·李白《哭晁卿衡》)李白在诗中所哭的“晁卿衡”指的是()2、唐朝时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日本代表是谁?鉴真东渡目的、意义☆玄奘西行天竺是指今天的(),是()的发源地玄奘西行时间、目的、意义?【合作探究】1、分析文成公主入藏对汉、藏两族所产生的影响:2、归纳出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有哪几种?3、日本谴唐使、鉴真、玄奘三人有何共同点?你从鉴真、玄奘身上学到了什么?【学习测评】8、材料判断题.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唐朝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教材通过讲述唐朝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战争,以及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复杂性。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历史事件众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唐朝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处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关系时,可能会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重要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事件和特点。
2.难点:对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复杂性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2.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相关章节。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历史资料:准备与唐朝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相关的历史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相关图片和资料,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掌握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知识要点1.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各族首领共同拥戴为“天可汗”。
2. 7世纪初,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阎立本的绘画作品《步辇图》)。
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赞普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说: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823年,唐蕃在拉萨大昭寺前立下了唐蕃会盟碑。
3. 8世纪中期,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曾在灭亡东突厥和平定安史之乱时出兵助战(维吾尔族的祖先,788年,改称回鹘)。
4. 六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其中南诏的中心在太和城(大理),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随堂练习1. 布达拉宫见证了汉族与_______的友好交往,大理崇圣寺千寻塔见证了汉族与_______的友好交往。
2. 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答:①联姻(唐与吐蕃、回纥);②册封(唐与回纥、南诏);③会盟(唐与吐蕃);④经济往来;⑤文化交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
3.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这段材料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是唐朝哪位皇帝说的?答: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唐太宗。
(2)他对少数民族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位皇帝被各族首领拥戴为什么?答:一视同仁、恩威并施的政策。
“天可汗”。
———————————————————————————————————————————这段材料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地图了解唐朝时期的主要少数民族,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时空概念。
(2)通过依据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指导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教学重点】唐与吐蕃等民族关系的史实;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理解唐朝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特点。
体会民族交往对汉族与少数民族双方发展的促进作用,认识友好互助是各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唐朝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由于开放,各族人民你来我往,有的还联姻结亲,奏响民族交融的和谐乐章。
由于开放,各国外交使节纷纷来华,中国民间使者有的东渡,有的西行,谱写了中外交流的美好篇章。
一、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教师:1、吐蕃是现在哪个民族的祖先?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学生: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生活着吐蕃人。
他们饲养耗牛,种植青棵,创造出特色鲜明的文化。
吐蕃人是藏族的先民。
教师:2、说一说谁统一了吐蕃?统一的时间、都城?学生:7世纪初,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建立了以逻些(今西藏拉萨)为都城的强大政权。
教师:3、议一议文成公主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到吐蕃?学生: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科技文化,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遣唐使来华与鉴真东渡教师:1、说说日本派遣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学生:学习唐朝先进科技文化教师:2、遣唐使回到日本后,给日本带来的哪些影响?学生: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技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产生深远影响。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时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名称以及这些民族现在的名称,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使学生掌握识读地图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祖国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4.重点:唐与吐蕃的关系。
难点: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
【预习导学】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预习题:(1)吐蕃生活的地方?是哪一个民族的祖先?(2)统一吐蕃的时间?都城?统一者?(3)尺带珠丹求婚的时间?当时皇帝是谁?对象是谁?(4)六诏的生活环境怎样?是哪些民族的祖先?谁被封为云南王?(5)唐与南诏的关系怎样?(6)回纥是哪个民族的祖先?生活区域在哪?(7)唐与回纥交往有哪些表现?2.组内互查,订正预习情况,并记录疑难问题。
【课堂学习研讨】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预习成果。
2.组内交流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师生可共同探讨。
3.教师展示自己在备课中设计的研讨问题:(1)怎样评价唐与吐蕃的关系?(2)分析文成公主入藏对汉、藏两族所产生的影响。
(3)讨论并归纳出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有哪些?(4)你知道在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小组探究交流,以组为单位展示研讨成果,如有错误,教师更正、补充。
5.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建立知识框架。
【课内训练巩固】1.唐朝时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是当今哪个民族的祖先?( )A.藏族 B.白族 C.维吾尔族 D.苗族2.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政权,其都城在( )A.洛阳 B.逻些 C.安西 D.北庭3.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的是( )A.唐高祖,B.唐太宗 C.唐玄宗 D.唐中宗4.唐玄宗册封谁为怀仁可汗?( )A.骨力裴罗 B.尺带珠丹 C.松赞干布 D.皮罗阁5.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帮助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的是( )A.吐蕃兵 B.南诏兵 C.回纥兵 D.突厥兵6.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了( )A.尺带珠丹 B.皮罗阁 C.骨力裴罗 D.松赞干布7.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与唐朝已“和同为一家”的是( )A.尺带珠丹 B.皮罗阁 C.骨力裴罗 D.松赞干布8.唐玄宗册封谁为云南王?( )A.尺带珠丹 B.皮罗阁 C.骨力裴罗. D.松赞干布9.唐朝时的回纥是哪个民族的祖先?( )A.藏族 B.维吾尔族 C.白族 D.黎族10.布达拉宫是在什么时候建造的?(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11.读图,完成填空。
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点击新目标
1、记住唐朝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著名首领的名字及被唐朝册封的称号
2、列举唐朝与少数民族加强联系的方式和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3、理解并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链接旧知识
1、背一背:唐太宗的主要治国措施
2、问一问:唐朝前期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3、填一填: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他为.
课前小热身
1、通读全课,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勾划出来,并圈点出关键词语,并把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作个符号
2、完成预习练习。
(1)、吐蕃是今天的祖先,生活在
唐与吐蕃(2)、7世纪初统一吐蕃各部,唐太宗将嫁给了他。
唐(3)、唐中宗时又将嫁给了;后唐蕃正式结盟。
朝
的(1)南诏是今天和族的祖先,生活在一带。
民唐与南诏(2)8世纪初统一各诏,建立以太和城为中心的南诏政权;
族(3)唐玄宗时册封为。
关
系(1)回纥是今天族的祖先,生活在一带;
唐与回纥(2)唐玄宗时册封为;
(3)两次助兵:唐灭突厥时出兵助战,安史之乱时有帮助唐朝收复失地。
3、师生交流完成情况。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在历史上有一个年轻、貌美、知书达理的女孩,为了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主动愿嫁到偏僻的青藏高原,但又担心那里的人太粗俗,故出了三道难题让对方回答。
若能答对,她就自愿嫁过去。
第一,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第二,把100匹小马和100匹母马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小马是哪匹母马所产?第三,从2500名美女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
新课解读
1、归纳唐朝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史实:
①
②
③
2、分析文成公主入藏对汉、藏两族所产生的影响:
3、讨论并归纳出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有哪几
4、你知道在唐朝时周边少数民族多主动与唐朝交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恩:
(1)恩威并施
威:
(2)
课堂小结朗读知识建构
课堂大练兵
1、一首民歌的歌词是:“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
连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你。
高耸雪
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
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
”歌中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A唐高祖统治时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C唐高宗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
2、会盟碑屹立在今天中国某城市的大昭寺门前已有一千年的历史了。
它反映了和唐朝结盟的少数民族是
A吐番B回纥C靺鞨D南诏
3、曾经出兵帮助唐朝打败东突,后来“安史之乱”中又帮助唐朝收复失地的少数民族是
A吐番 B 南诏 C 回纥D靺鞨
4、下面少数民族的首领曾经受到唐玄宗册封的有
(1)回纥(2)吐番(3)突厥(4)南诏A、(2)(4) B(1)(4) C(1)(3) D(1)(2)(3)(4) 5、“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朝与吐蕃的和亲政策B松赞干布时就与唐朝结亲C尺带珠丹感谢唐朝皇帝D汉藏关系密切
6、列举(1)列举唐朝和吐番友好交往的三件史实
(2)列出本课的三位皇帝和四位少数民族首领
(3)列出唐朝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的方式
7、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贞观十五年,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弄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之。
及与公主归国,谓其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代。
”遂筑城邑,立栋宇,以居处焉。
(1)材料中所提到的“弄赞”和“公主”分别指谁?
(2)“当为公主筑一城”指的是什么?该城在什么地方/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弄赞”和“公主”的结亲产生了什么影响
1、我记住了
2、我懂得了
附历史故事:公主出的三道难题:第一,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有九曲孔道的明珠。
(应对: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让蚂蚁穿过九曲孔道的明珠。
)第二,把100匹小马和100匹母马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小马是哪匹母马所产?(应对:把它们分开,断晓马的粮草,再把它们放在一起)。
第三,从2500名美女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