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7亚型流感病毒与其疫苗交叉反应的Meta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1 MB
- 文档页数:6
h7n7的症状_h7n7h7n7的症状H7N7,甲型禽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与H7N9亚型禽流感同属H7亚型,为高致病性。
在追踪H7N9源头时在鸡体内发现,一直和H7N9禽流感病毒平行衍变,只不过2022年3月份H7N9爆发,而H7N7没有感染给人,所以被“忽略”。
而在中国发现的H7N7病毒与以前在世界其他国家发现的H7N7也有所不同。
目前在中国并无H7N7病毒感染人并引发流感的病例,暂时也没有使禽治病,但是研究表明,新型病毒H7N7会让雪貂患上严重的肺炎,而人与雪貂有某种相似性,这也就提示,未来H7N7病毒也有可能致人患病。
同时,根据雪貂实验结果,在国内发现的H7N7病毒可能比H7N9造成的感染更严重。
而且,由于几乎所有人都对H7亚型流感病毒没有抗体,一旦这种病毒引发疫情,会导致更多的人死亡。
因此,这种新型病毒尽管对人构成的威胁是潜在的,但却是巨大的。
h7n7毒性H7N7比H7N9毒性浓度多约20%。
香港大学医学院及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活禽市场的家鸡中发现H7N7病毒。
研究人员朱华晨指,与H7N9相比,H7N7的传播能力较低,但其毒性浓度较强,“初步研究显示,H7N9及H7N7均损害上、下呼吸系统,潜服期约10天,第三天患者可出现病症。
但H7N7病毒的毒性浓度较H7N9多约20%,对下呼吸道的破坏最为严重,肺炎的程度较严重”。
作用原理流感病毒通常依靠病毒蛋白某部分同人体中特定蛋白的结合来侵入人体,因为通过这样的结合,流感病毒能够抑制人体本身对病毒感染的自然防御体系,为病毒有效地在人体内复制铺平道路。
主要是依靠病毒蛋白在人体中病毒的侵入人体。
一定要及时的进行防治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定要注意保持个人的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经常的通风减少保持室内的清的空气。
h7n7的发病原因禽流感病毒的形状及基因组,禽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甲(A)型流感病毒属,常见形状为球形,直径80~120nm,平均为100nm,有包膜。
当前H7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与防控作者:童琴英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17年第09期摘要:H7是一种流感病毒,有多种亚型。
本文就当前H7流感的流行情况与防控进行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H7流感病毒;流行情况;防控措施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属,分为16个H亚属和9个N亚属。
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的一种。
1流行情况1.1 H7亚型流感发生的情况H7N9流感病毒于1988年最早从美国的火鸡中分离得到,2016年从美国、墨西哥、意大利、丹麦和荷兰等地多次分离到H7N9流感病毒。
从流行情况来看,H7亚型流感短时间内在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发生,给家禽业带来了极大威胁。
通过全国动物H7N9流感监测的结果表明我国家禽H7亚型总体阳性率较低。
今年2月份在全国监测中在7个鸡场中分离到H7病毒,其余样品来自60多个市场,总计分离到97个H7亚型病毒,其中来源于鸡的样品有69份,来源于市场26份,来源于鸭的2份。
从该数据看,我国H7N9流感有加速流行的趋势,高致病性病毒的出现使我们的养禽业直接受到严重的威胁。
目前流行的H7N9病毒与传统疫苗病毒抗原性存在较大差异,流感毒株变异是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研究结果和临床试验表明,鸡群即使具有免疫水平很高的抗体,仍然会感染抗原性不一样的病毒,因此鸡体仍然会发生疾病、甚至死亡。
1.2病毒分离情况绝大多数H7N9病毒与2013年分离的相似,部分病毒与2014年从鸭身上分离的相似,少数病毒对鸡体的致病性有增强趋势。
研究表明病毒血凝素裂解位点决定其是否具有高致病性。
禽源和人源病毒基因来源基本相同,并且基因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但在某些位点的氨基酸不同。
禽源和人源病毒绝大部分都能获得结合人型受体的能力,即具备感染人的能力,同时禽源病毒还可以在小鼠体内复制,不同点是人源病毒复制的程度更高。
2 H7亚型对家禽致病性的变化2013年H7N9病毒感染家禽后不致病或轻微发病,剖检症状为喉头点状出血、肺脏局部淤血,胰脏和肝脏正常。
H7亚型流感病毒通用及区分强弱毒RT-PCR方法的建立蒋文明;彭程;李金平;王素春;侯广宇;袁万哲;陈继明【摘要】为建立可以区分H7亚型流感病毒强弱毒的方法,根椐Genbank和GISAID中H7病毒的HA基因序列,设计2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扩增H7病毒HA 裂解位点区域的通用RT-PCR方法.在此基础上,在裂解位点处设计1条引物,建立了可以区分H7强弱毒的RT-PCR方法.该方法对弱毒株可以扩增出约337 bp的片段,对强毒株可以扩增出约349 bp和227 bp的片段,对其他常见亚型流感病毒的RT-PCR扩增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RT-PCR方法的检测下限为1 fg的H7N9病毒模板.该方法对10份实验室已鉴定好的H7N9病毒进行对比验证,两者的符合率为100%.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特异、快速、敏感、准确的特点,可用于H7亚型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同时还可区分强弱毒,对H7N9病毒,尤其是高致病性病毒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防控可提供有效技术支撑.【期刊名称】《中国动物检疫》【年(卷),期】2017(034)006【总页数】4页(P90-93)【关键词】流感病毒;H7N9;RT-PCR;强毒株【作者】蒋文明;彭程;李金平;王素春;侯广宇;袁万哲;陈继明【作者单位】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河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河北保定 071001;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5.652013年3月发生的“H7N9事件”给家禽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经济损失[1],但病毒遗传信息和动物实验都证明家禽中分离的H7N9病毒对家禽是无致病力的。
H5、H7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DNA疫苗的研究H5、H7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DNA疫苗的研究引言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和致命性病情,对禽类养殖业和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
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特别具有关注度,因为它们往往会对家禽群体产生严重病症,且可以通过适应性变异传播至人类。
现有疫苗在应对新型病毒株变异方面存在一定限制。
鉴于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基因工程方法以开发更有效的疫苗,其中包括H5、H7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DNA疫苗。
基因工程方法H5和H7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A基因被认为是目前疫苗研发的重点。
HA(Hemagglutinin)蛋白是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所必需的重要复制酶。
基于HA基因的DNA疫苗研究致力于利用真核表达系统来构建和表达HA抗原,以试图提高对新型病毒株的免疫效果。
疫苗构建和表达H5、H7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DNA疫苗构建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基因克隆、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和病毒蛋白的表达。
首先,通过PCR技术从源病毒株中扩增HA基因。
然后,将扩增的HA基因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并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与连接方法实现基因载体的构建。
接下来,可选择适宜的真核表达载体,如pCI等,作为基因的载体,并进一步将HA基因插入载体中。
这样,就可以得到H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
最后,通过转染(transfection)技术将H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导入哺乳动物细胞,如CHO细胞、293细胞等,实现病毒蛋白的表达。
DNA疫苗的特点相较于传统的疫苗,DNA疫苗具有以下特点:易于合成和扩增、较低的成本、更长时间的保护作用、更快的研发速度和多重免疫反应。
第一,DNA疫苗可以通过合成技术进行批量的大规模生产,降低了制备成本和供应的难度。
第二,DNA疫苗的保护效果具有持久性,一次接种可以产生长时间的免疫效果。
第三,相较于传统疫苗,DNA疫苗的研发速度更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合成和表达感兴趣的抗原。
H7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杨旭芹;梁光军;张小荣;文其乙;刘秀梵【期刊名称】《中国家禽》【年(卷),期】2004()z1【摘要】参考已发表的H7亚型禽流感病毒(AIV)血凝素(H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pUCH7为模板,经PCR扩增出一条1.7kb的HA全基因片段,将该片段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载体pcDNA3.1(一)中,转化大肠埃希氏菌DH5α,小量制备重组质粒pcDNA-HA,酶切鉴定正确后,转染COS-1细胞,经免疫荧光鉴定其体外表达情况。
结果表明H7亚型AIV HA在COS-1细胞中获得了成功表达。
用该重组质粒pcDNA-HA免疫BALB/C小鼠,制备免疫血清,经免疫印迹实验证实该H7亚型AIV HA在小鼠体内也得到了良好的表达。
【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H7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载体;表达【作者】杨旭芹;梁光军;张小荣;文其乙;刘秀梵【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兽医学院畜禽传染病学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3【相关文献】1.ABO血型基因及亚型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J], 冯智慧;胡彬;王同显;焦淑贤;逄淑涛2.双亚型(H5/H7)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BHK细胞中的表达 [J], 白靓;金宁一;成岩;石毅;王芳;鲁会军;南文龙;关铭3.一种共表达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基因且形成病毒样颗粒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J], 于周璐;滕巧泱;崔宏锐;荣广玉;李雪松;杨健美;陈鸿军;李泽君4.禽流感病毒H7亚型血凝素基因的原核表达及鉴定 [J], 王传彬;多海刚;孙明;赵铁柱;田克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亚型(H5/H7)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BHK细胞中的表达【摘要】目的构建双亚型(H5/H7)流感病毒血凝素真核表达载体,并在幼仓鼠(BHK)细胞中进行表达。
方法通过PCR方法分别改造流感病毒H5亚型血凝素(HA)和H7亚型HA基因片段,在融合片段间引入具有柔性功能的(G4S)3 linker和具有自裂解功能的口蹄疫蛋白2A linker。
将融合后的基因片段H5HA��H7HA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
选用BHK真核表达细胞系,用脂质体转染法将纯化后的表达质粒在细胞进行表达,转染后48 h,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
结果表达双亚型(H5/H7)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AX1��H5HA��H7HA 经酶切和测序证明构建正确。
转染重组质粒的BHK细胞可检测到目的蛋白的表达。
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VAX1��H5HA��H7HA,并在BHK真核细胞中正确表达,为H5、H7双亚型核酸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流感病毒;血凝素;真核表达;BHK细胞H5N1及H7N7亚型禽流感都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跨种传给人类,造成流感的流行〔1,2〕。
老年人与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成为潜在高危易感人群。
血凝素(HA)是介导病毒与细胞表面结合的主要成分,是流感疫苗研究的重要抗原标靶,有研究证明HA作为DNA疫苗免疫实验动物可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3〕。
本文旨在构建流感双价(H5HA/H7HA)DNA疫苗,并在幼仓鼠肾(BHK)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开发基因工程疫苗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BHK细胞株、大肠杆菌DH5α、真核表达载体pVAX1、含有H5HA 全阅读框架质粒、含有H7HA全阅读框架质粒,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因工程实验室保存;工具酶、DNA分子量Marker、质粒提取试剂盒、克隆载体pMD18��T购自Takara公司。
H3、H5、H7、H9亚型流感病毒通用多表位核酸疫苗构建及表达研究陈义锋;马海利;陈晓月;金宁一;贾雷立;鲁会军;田明尧;南文龙;马鸣潇;刘成宏;沈国顺【期刊名称】《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年(卷),期】2007(027)012【摘要】目的构建表达A型流感病毒多种表位的核酸疫苗,并研究其在幼仓鼠肾细胞(BHK细胞)内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方法筛选流感病毒主要抗原(HA、NA、NP、M)表位基因,以生物信息学软件优化其排列结构,合成流感通用的复合多表位基因(Epi),以H5、H7亚型流感病毒HA融合表达基因为骨架,将多表位基因Epi插入构建H7HA-Epi-H5HA阅读盒,定向克隆至pVAX1,构建抗A型流感H3579亚型的pVAX1-H7HA-Epi-H5HA.最后将该重组质粒转染BHK细胞,提取细胞总RNA,以RT-PCR方法检测目的基因;以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初步测其表达产物抗原性.结果 RT-PCR检测到目的基因;IFA检测到特异性荧光存在.结论本试验所构建的重组质粒pVAX1-H7HA-EpiH5HA,在真核细胞内均获了有效地转录和表达;而且其表达产物均能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证明了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和抗原性,有望成为抗多种A型流感病毒的通用核酸疫苗.【总页数】3页(P1136-1138)【作者】陈义锋;马海利;陈晓月;金宁一;贾雷立;鲁会军;田明尧;南文龙;马鸣潇;刘成宏;沈国顺【作者单位】130062,长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十一所全军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130062,长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十一所全军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130062,长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十一所全军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130062,长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十一所全军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130062,长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十一所全军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130062,长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十一所全军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130062,长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十一所全军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130062,长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十一所全军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130062,长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十一所全军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130062,长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十一所全军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130062,长春,军事医学科学院十一所全军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相关文献】1.多重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H5、H7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研究2.双亚型(H5/H7)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BHK细胞中的表达3.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研究4.含有鸡体偏嗜性密码子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优化构建及其DNA疫苗体外瞬时表达研究5.H3、H5、H7、H9亚型流感病毒通用多表位重组鸡痘病毒构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著·人用H7N9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Meta分析伍小雪1,苟晓琴1,石渝2,张柯1,钱媛1,苏敏1,黄俊琼11.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贵州遵义563000;2.垫江县人民医院摘要:目的了解人用H7N9禽流感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
方法以H7N9和vaccine等关键词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等英文数据库,以H7N9禽流感和疫苗等关键词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获取建库至2018年7月10日公开发表的关于人用H7N9禽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科技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评估研究质量后,以接种疫苗后的血清转换率(SCR)为结局指标分析剂量、佐剂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结果检索到1679篇文献,最终纳入研究灭活疫苗的文献5篇,研究样本量2579人。
Meta分析结果显示,接种第1剂后各个剂量组的SCR的率差(RD)为1%~10%,免疫效果差;接种2剂后,未使用佐剂疫苗SCR的RD值为13%~19%,仍不能起保护作用;使用佐剂疫苗SCR的RD值为62%~69%,均达到流感疫苗许可标准;2剂均使用佐剂的疫苗免疫效果优于仅第1剂使用佐剂(RR=1.19,95%CI:1.02~1.39);以AS03和MF59为佐剂的疫苗接种最低剂量3.75μg 即可获得与15μg相当的免疫效果,接种2剂后SCR的RD值分别为89%(95%CI:85%~93%)和42%(95%CI:9%~75%),AS03佐剂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MF59佐剂。
结论H7N9禽流感灭活疫苗在联合使用佐剂的情况下接种2剂可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最低有效剂量为3.75μg。
关键词:H7N9;禽流感;灭活疫苗;免疫效果;Meta分析中图分类号:R511.7;R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87(2019)03-0265-06Meta-analysis of the immune effects of inactivated H7N9influenza vaccine WU Xiao-xue*,GOU Xiao-qin,SHI Yu,ZHANG Ke,QIAN Yuan,SU Min,HUANG Jun-qiong*Clinical Lab of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Guizhou563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mune effects of inactivated H7N9influenza vaccine.Methods We searched several common databases(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etc.)for research articles about immune effects of H7N9influenza vaccine published from the time the database built to July10th of2018,using H7N9and vaccine as keywords.After screening the articles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we assessed the quality of the studies and then employed seroconversion rate(SCR)as an outcome indicator to analyze the immune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s and adjuvants.Results We recruited5articles on inactivated H7N9influenza vaccine from1679 articles.The sample size was2579.The results of the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rate difference(RD)values of SCR in each dose group after the first dose ranged from1%to10%,which indicated a poor protective effect;after the second dose of immunization,the RD values of SCR in the vaccines without adjuvants ranged from13%to19%,which was not effective enough;the RD values of SCR in the vaccines with adjuvants ranged from62%to69%,which met the licensing criteria for influenza vaccine;better results could be achieved when immunized with two doses of vaccines with adjuvants(RR=1.19,95%CI:1.02-1.39);vaccines with AS03or MF59at the lowest dose of3.75μg had the same immune effects as ones at a dose of15μg;vaccines with AS03(RD=89%,95%CI:85%-93%)were superior to those with MF59(RD=42%,95%CI:9%-75%).Conclusion Inactivated H7N9influenza vaccines could achieve good immune effects when inoculated two doses with adjuvants,and the minimum effective dose was3.75μg.Key words院H7N9;Avian influenza;Inactivated vaccine;Meta-analysisDOI:10.19485/ki.issn2096-5087.2019.03.0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60376)作者简介:伍小雪,硕士在读通信作者:黄俊琼,E-mail:543369692@自2013年3月我国报道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以来,共经历5次疫情[1],累计报告病例1557例,死亡605例,病死率为38.86%[2]。
流感病毒的结构和变异机制
流感病毒属于单股负链RNA病毒,其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核衣壳、包膜及刺突。
病毒的核酸分节段,且易发生基因重组,这使其编码的蛋白抗原结构改变,进而导致新的病毒株出现,这是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
流感病毒的变异机制主要有两种:抗原转换和抗原漂移。
抗原转换是指病毒基因组发生大片段的突变,导致病毒抗原性发生显著变化,从而产生新的病毒株。
抗原漂移则是由于病毒基因组中个别基因的突变,导致病毒抗原性发生小幅度的改变,进而形成病毒株的细微差异。
这些变异可能导致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能力增强或减弱,以及引起不同程度的疾病。
总的来说,流感病毒的结构和变异机制是复杂而多样的,这也使得流感病毒成为一种难以完全控制和预防的病原体。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生物学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禽流感病毒H7亚型RT-exoRPA检测方法的建立王潇;曹琛福;黄超华;林彦星;花群义;贾伟新【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8(039)011【摘要】为了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H7亚型的检测方法,根据GenBank中,禽流感病毒H7亚型的H A保守序列,并按照RPA引物探针的要求,设计多对引物及探针,通过条件的优化,建立禽流感病毒H7亚型RT-exoRPA检测方法,并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比较.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强,只有禽流感病毒H7亚型出现特异性曲线;灵敏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检测到禽流感病毒H7亚型最低浓度为0.24×10-3μg/mL,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相比,灵敏性稍差,但该方法的检测快速,仅需要20 min.表明所建立的禽流感病毒H7亚型RT-exoRPA检测方法简单,快速,适合用于禽流感病毒H7亚型的现场检测.【总页数】7页(P1-7)【作者】王潇;曹琛福;黄超华;林彦星;花群义;贾伟新【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 ,广东广州510642;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广东深圳518045;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广东深圳518045;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广东深圳518045;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广东深圳518045;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广东深圳518045;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 ,广东广州5106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9.5【相关文献】1.H7亚型和N9亚型禽流感病毒RT-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J], 罗思思;谢芝勋;谢丽基;邓显文;谢志勤;黄娇玲;曾婷婷2.禽流感病毒H7亚型竞争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J], 范俊青;魏燕鸣;邹忠;李冉;孙小美;金梅林3.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三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J], 赵冬敏;李银;吴青;赵翰飞;刘青涛;杨婧;黄欣梅;刘宇卓;韩凯凯;毕可然4.H5、H7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四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J], 王素春;仲焕香;姜楠;姜利建;潘子豪;孙福亮;刘华雷;黄保续;王楷宬5.禽流感病毒H5、H7、H9亚型多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J], 杨楠;翟少伦;许军海;杨丹芳;娄亚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二价灭活疫苗研究及应用H5和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HPAIV)通常可导致感染家禽全部死亡,引起疫情的暴发。
2003年以来,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暴发了H5亚型AI疫情。
同时,H5和H7亚型AIV均能导致人发病和死亡,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疫苗免疫是适合我国国情的AI最有效防控措施之一。
2014年以来,我国家禽中分离的H5亚型AIV主要属于2.3.4.4分支,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研制的H5N1亚型Re-8株系列灭活疫苗,已在家禽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7年初,我国人H7N9流感疫情增多,家禽中出现H7N9亚型HPAI疫情,迫切需要能够同时预防H5和H7亚型AI的禽AI疫苗。
本研究首先对H7N9 H7-Re1疫苗株的病毒含量、毒力、免疫原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鉴定。
结果显示,该疫苗种毒生物安全度高、特异性强、免疫原性好且能在鸡胚中高效稳定增殖,是用于H7亚型HPAI防控的理想疫苗种毒。
其次,以H5N1 Re-8株和H7N9 H7-Re1株疫苗种毒为基础,研制出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二价灭活疫苗(H5N1 Re-8株+H7N9 H7-Re1株)(以下简称H5+H7二价灭活疫苗),进行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估。
将H5N1 Re-8株和H7N9 H7-Re1株鸡胚尿囊液分别2倍浓缩,使用甲醛灭活后,按照本研究确定的1:1.5抗原比例乳化制备成H5+H7二价灭活疫苗。
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大剂量、单剂量和单剂量重复接种的SPF鸡在接种后14日内,无任何不良反应。
该疫苗最小免疫剂量为0.1mL,免疫后3w H5和H7亚型HI抗体平均滴度均在6log2以上;肌肉与颈部皮下途径免疫SPF鸡,效力无明显差异,均可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高峰期(首免后4w)抗体水平即可达9log2,SPF鸡肌肉注射免疫后14d到210d均可获得完全保护;抗体与攻毒保护结果表明,免疫后3w H5和H7亚型HI抗体滴度达到3log2时可以获得抗死亡保护,达到4log2及以上时可获得完全保护。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 ,AI )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 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家禽或野禽,以及部分哺乳动物)传染病[1]。
禽流感病毒血清亚型众多,抗原变异性强,宿主范围广泛,亚型间无交叉保护性,使得禽流感频繁暴发,成为养禽业的一大毁灭性疫病。
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是OIE 规定的法定报告A 类动物疫病[2]。
禽流感病毒在流行的过程中不断变异,跨越宿主屏障,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和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屡次暴发疫情,给养禽业和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H9亚型禽流感病毒并未被规定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从而造成了以H9亚型为主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大范围流行和对养禽业产生持续危害。
此外,有研究显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同时也以重配的方式产生新型禽流感病毒[3,4]。
目前国内外检测禽流感病毒最常用和经典的方法是鸡胚病毒分离,并且是国际贸易中指定的检测方法,但该方法技术要求高、耗费时间长,在疫情暴发时不利于病原的快速诊断和疫情控制。
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荧光PCR 方法已成为病原核酸检测的主要方法,目前市场的禽流感病毒检测手段多以单重RT-PCR 为主,不能区分具体亚型,但在平时疫情检测和实施扑灭措施时对这些病毒亚型进行快速检测和定型非常重要。
本研究基于Taq-Man-MGB 荧光RT-PCR 技术建立一种禽流感病毒H5、H7、H9亚型多重荧光RT-PCR 检测方法,能够在一次反应中对样本中的病毒进行快速定型,满足准确、快速的检测需求。
1材料与方法1.1质粒样品携带禽流感病毒H5亚型、H7亚型、H9亚型HA2靶基因序列片段重组质粒pUC57-AIV-H579,浓度为104copies/μL 。
1.2禽流感病毒核酸样品禽流感病毒H5亚型核酸样品15份、禽流感病毒H7亚型核酸样品15份、禽流感病毒H9亚型核酸样品15份,禽流感病毒阴性核酸样本30份,由扬州大学禽流感病毒专业实验室分离、鉴定、保存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