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整理《师说》是唐代闻名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论说从师道理的(文章),文章包含着(教育)思想的民主性精华。
他明确地主见从师学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一些师说的文言学问,盼望能够关心大家,欢迎阅读!师说的文言学问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肯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肯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第1页/共4页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学校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高校相对的“学校”)三、一词多义1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第2页/共4页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说(读后感)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老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白从师而问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说明白老师的作用.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关心同学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把握真理,关心同学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同学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鄙视的好老师. 学者,应当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 “从师而问焉” .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则会“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恳求关心,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终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指不从师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 今:表因果的连词3.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6.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 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 之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结构性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6. 而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顺承)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 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可怪也欤(语气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8. 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于其身也(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四、词类活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五、文言句式1. 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六、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师说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师说文言文知识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3、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四、重点虚词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四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师说》知识点整理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一、古今异义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的㈡……的原因(三)----的凭借今:表因果关系连词。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的学习今:小学教育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许多的人。
吾从而师之古:跟随,而,连词,表目的和结果今: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二、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受”通“授”“不”通“否”三、词类活用1、从而师之。
师,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
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
以……为耻君子不齿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小学而大遗位卑则足羞圣益圣,愚亦愚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名词作动词,从师求学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意动用法,以……为羞名词作动词,学习圣:形做名“圣人”愚:形做名:愚人四、一词多义“师”的用法•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其”的用法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4、余嘉其能行古道(他)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朔气传金柝动词,流传动词,传授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动词,传递,传送道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吾师道也3 道相似也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理道理道德学问风尚风尚之(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4)句读之不知(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6)君将哀而生之乎(7)蚓无爪牙之利(8)吾欲之南海1 代词,他2 代词,这些3 结构助词。
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了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倡导了从师而学的风尚。
以下是对《师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今义:没有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们的)(5)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道理)③吾从而师之(代词,他)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些)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3)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羞耻三、重点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提供了丰富的知识。
以下是对《师说》一文的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5、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她)的。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3)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4)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6、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4、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一、文体知识《师说》属于古代文体中的“说”,这种文体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和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转)。
三、通假字1. 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 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四、古今异义1.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指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指无论,不论。
今指没有。
五、其他知识点1. 《师说》中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
2. 作者通过对比古今学者的态度,批评了当时士人自命清高、不愿从师学习的风气。
3. 文章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结,表达了作者对师道失传的惋惜之情。
以上是关于《师说》文言文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师说的文言知识点梳理师说的文言知识一. 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三、一词多义1 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说读后感本文是韩愈所写的古代散文的典范.它论证了教师的职能,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必要性,批判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和影响,从而阐明了从师而问的道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说明了老师的作用.是的,每个老师都有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职能.无论老师的地位显贵还是低下,年少还是年长,只要能掌握真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从而我想到了四川地震中用自己的身躯守护三个孩子的谭千秋老师,他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好老师,他不但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将自己责任升华.当地动山摇的那一刻来临时,他不顾惜自己的生命,张开守护的翅膀挽救了三个孩子的生命.他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 学者,应该做到不耻下问.我们要学习古代圣人, “从师而问焉” .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则会“圣益圣” .不能向士大夫那样“耻学于师”则会“愚益愚”. 有时,我们在学习遇到困难后,可能很难开口向别人请求帮助,然后问题就会越攒越多.最后就不知道从何解决了。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愿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四、重点虚词1、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2、而人非生而知之者/犹且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师之表递进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表转折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彼童子之师助词,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提宾标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通“逗”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作动,低于)2.吾未见其明也。
(形作名,高明的地方)3.吾从而师之。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4.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
5.孔子师郯子。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6.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4.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5.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6.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四、虚词归纳(一)而1.小学而大遗。
2.则群聚而笑之。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吾从而师之。
(二)之1.青,取之于蓝。
(代靛青)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代“冰”)3.人非生而知之者。
(指代知识、道理等)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指代童子)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6.郯子之徒。
(代词,这)7.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他,指代李蟠)8.不如须臾之所学。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9.彼童子之师。
(的)10.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11.古之学者必有师。
(的)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的标志)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音节助词)(三)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说》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二、重要实词: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难道年:生年】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是故:因此】3、则耻师焉,惑矣【惑:糊涂】4、或师焉,或不焉【或:有的】5、士大夫之族【族:类】6、官盛则近谀【谀:阿谀,奉承】7、君子不齿【不齿:不屑一提,意思是极度鄙视】8、郯子之徒【徒:人】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今:表因果或目的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古:无论今:没有,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而且今:连词,表目的或结果】(6)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今: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学习今: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之”】(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之”】3.倒装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被动句(1)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五.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圣人无常师【名词,老师】(2)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吾师道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或师焉/则耻师焉【动词,从师学习】(4)不耻相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5)师襄【姓】(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从事专门技艺的人】2、传:(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师:学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2)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孔子师郯子【师:以……为师】(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4)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七、文言虚词1.而(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师说知识点梳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了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思想价值。
以下是对《师说》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师说》就是阐明从师求学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以……为职业的人)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③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④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4)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三、重点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知识要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道理的文章。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师说知识点梳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是古代论师道的名篇。
这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以下对《师说》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2)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
三、重点句子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师说》知识点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以下是对《师说》知识点的详细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②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们的)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知识点整理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者是“在”的意思;后者是“比”的意思,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之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今之众人(16),其下(17)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
(但)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
句读之不知(24),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
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弟子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呜呼!师道之不复(35),可知矣。
唉!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圣人无常师(39)。
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
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7),如是而已。
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于时(51),学于余。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
受,同“授”。
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
乎,相当于“于”。
下文“先乎吾”的“乎”同。
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
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
师,动词。
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
知,识别。
年,这里指年龄。
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
⑩是故:因此,所以。
(11)无:无论,不分。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3)师道:从师的风尚。
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犹且:尚且,还。
(16)众人:一般人。
(17)下:低于。
(18)于:向。
(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益,更加、越发。
(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
身,自己。
(21)耻师:以从师为耻。
(22)惑矣:(真)糊涂啊。
(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
之,指童子。
其,指书。
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
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
(24)句读之不知:句读的不明。
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
(25)或师焉,或不(f%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
(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遗,丢弃。
(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
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迷信活动,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8)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
(29)百工:各种手工业工人。
(30)相师:互相学习。
(31)族:类。
(32)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
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
(33)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相若,相似。
(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谀,阿谀、奉承。
(35)复:恢复。
(36)不齿:不屑一提。
意思是看不起。
(37)乃:竟。
(38)欤: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39)常师:固定的老师。
(40)郯(t2n)子:春秋时郯国(现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41)苌(ch2ng)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
(4 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弹琴。
(43)老聃(d1n):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
(44)之徒:这些人。
(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6)不必:不一定。
(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
攻,学习、研究。
(48)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
(49)六艺经传(zhu4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50)通:普遍。
(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
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52)嘉:赞许。
(53)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54)贻(y0):赠送。
一、虚词1.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3.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