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辨治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验案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272.93 KB
- 文档页数:4
1. 颜亦鲁先生防治中风医案赏析2. 颜德馨教授治疗传染性肝炎的思路与方法3. 颜德馨教授治疗不寐的思路和方法4. 白血病的中医分型与治疗5. 痹证论治五法6. 从痰瘀郁论治情志病7. 从阴阳辨治脾胃病8. 附子治疗石淋有奇效9. 臌胀虚实辨10. 弧惑病辨治心法11. 咳喘辨治心法12. 老年痴呆的中医治疗13. 慢性肾炎慎过六关14. 男科病辨治心法15. 失眠从肝胆论治16. 水肿证治17. 痰饮病穷源竟委18. 血液病诊治心得19. 疑难病辩证心法20. 疑难病治疗方法21. 中医辩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22. 周围血管病论治五法颜亦鲁先生防治中风医案赏析颜亦鲁(1897-1989),江苏丹阳县人,号餐芝老人,现代著名中医学家。
颜氏自幼薪传舅家名医魏东莱,又从学名医贺季衡,凡八易寒暑,尽得其传。
学成后悬壶乡里,屡起沉疴,医名远扬,深受群众爱戴。
1956年奉命调宁,先后担任江苏省中医院内科主任、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中医科主任等职。
现将颜亦鲁先生治疗及预防中风医案作一赏析。
一、中风闭证案束某,男,59岁。
一诊:九岁时因患重病,变为聋哑。
冬至前猝然跌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固握,痰鸣鼻鼾,目合,遗溺,口角流涎,手足抽搐,汗出如珠,便结面赤,两脉弦大无伦。
肝风暴升,挟宿痰内闭机窍,病势险要。
立即用乌梅肉擦起牙关,以姜汤送服三蛇胆陈皮末一瓶,继用中风牛黄丸、至宝丹各1粒,菖蒲3克,钩藤10克,煎汤送下。
再进汤剂:羚羊尖1.5克(磨冲),明天麻4.5克,双钩藤12克,生石决明60克,杭菊花9克,远志9克,天竺黄6克,陈胆星6克,生牡蛎30克,杭白芍6克,竹沥半夏6克,九节蒲6克,1帖。
二诊:药后大府畅通两次,神志初清,牙关已开,牙牙学语,有粘痰吐出,大汗已收,抽搐亦稀,面赤大减,脉弦大亦平,舌本仍蹇涩,舌苔腻黄。
机窍初启,痰热逗留,肝风犹未平也。
仍当平肝熄风,化痰通络。
原方去胆星、天竺黄、牡蛎、白芍,加冬桑叶9克、姜蚕9克、陈皮4.5克、白蒺藜12克、云苓神(各)9克、磁石18克,生石决明改为15克、杭菊花改为12克,2帖。
颜德馨倡久病怪病必有瘀说的颜德馨颜乾麟整理编者按颜德馨教授,江苏丹阳人,幼承家学,得先严颜亦鲁先生之薪传,后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深造,又得名师指点,崇奉“广读书可以变化气质,闻异说可以撷其精英”,上下求索,造诣殊深。
颜氏从医50余载,长期从事疑难病证的治疗研究,学术上推崇气血学说,诊病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倡“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说,创立“衡法”理论,提出“气虚血瘀是导致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的论点,其所主持的抗衰老科研课题曾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学术著作有《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法临床实践》、《医方囊秘》、《颜德馨医艺荟萃》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论著曾获上海市卫生系统科技进步奖、上海铁路局及铁道部科技奖等。
本文介绍颜氏“气血病变是临床辨证之本”的临床医疗观点和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白塞氏病、男科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老年性痴呆以及瘀血辨证的经验,很有特色;名案三则均属于危重症和疑难病例,其治疗效果卓著,充分反映了颜氏的学术经验和临证胆识,值得后学者认真学习和借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变化而生。
———《素问·调经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所伤者,无非气血。
———王清任《医林改错》颜德馨,男,江苏丹阳人,1920年生,现任上海铁道医学院教授、中医研究室主任,上海铁路中心医院主任医师。
历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铁道部卫生系列高职称评选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选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委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临床组长,上海市中医药工作委员会顾问等职。
颜氏幼承家学,尊翁为著名中医颜亦鲁先生。
颜氏自幼由父亲传授《内经》、《本草经》及仲景的医籍等,并侍诊父侧,抄方或整理医案。
亦鲁先生在当地有“颜善人”之美誉,凡上门求治者不论贫富贵贱,怨亲妍媸,视同一等,每视一症,必精心竭虑,尝自书“非凭药物图名利,但愿人身悉康健”楹联悬于中堂,其医德医风有口皆碑,这对颜氏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立志“仁爱为怀,济世救人”打下良好基础。
颜德馨:一个屡出妙计令顽疾患者柳暗花明,一生死守中医坚决不移的一代国医大师我在大学期间非常崇拜这位医家,这位医家是孔子高徒颜回的后代。
我在大学期间看遍国医大师的视频。
有一次恰逢一亲戚严重偏头痛,严重时要以头撞墙。
我突然想起这位医家的一句话,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
这位医家乃气血派的高手,通达气血论。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我开黄芪80克,当归15克,川芎20克。
这是补气活血思路,专医气虚血瘀。
亲戚笑着说,你是不是中医小生后辈,不敢开药才给我三味?我哈哈笑说,你孙子打你十拳,你都不知痛痒,李小龙打你一拳你就摸不着边,不要看药物少,我这是重磅出击,你回去再打点丹参、三七粉,用药汤送服,每次一小匙。
结果奇迹出现,十年头痛一药而愈。
在村中立马传闻中医药大学学生名牌出来就是不一样。
我也想不到效果这么好,这也给我们中医药大学生长了志气。
这在村寨中一战成名,乃得益于这位先生的经验。
先生七岁识字,十二岁就诵内经,随父出诊,先生对脾主肌肉难以理解。
父亲当场医治了一个烂疮肌肉萎缩的患者,重用苍术、白术培土生肉,益气生肌。
病人神奇病愈。
先生遂悟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可旺周身。
先生因此朝夕诵读《黄帝内经》,常常废寝忘食,习以为常。
先生十多岁就帮人治病,屡出奇效。
有次碰到大咳血病人,吃了犀角地黄汤居然止不住,先生就去请教名师。
何不以方中加生大黄三钱。
先生随手加之遂愈。
先生马上顿悟,名师乃学子之眼目,同时大黄降气,气降血止。
又有一个低烧反复不退的病人,换了很多医生治不好。
先生请教师父。
师父只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了马鞭草,二剂热退病愈。
后来先生用这方法治疗多例不明原因发热奇效。
先生感慨地说,一药治师,终身不忘。
先生治疗一例顽固失眠,喉中痹痛的患者,病人疼痛难忍。
先生见其脉无力,虚数,便说,这是精亏神亢,当补精安神。
先生随手用张景岳镇阴煎(熟地、当归、肉桂、甘草)。
结果一剂眠安,三剂痛失。
先生遂悟补精可安神,神静火自降。
有一胃胀满,口臭难受的患者。
国医大师颜德馨毕生用药经验1相须协同类瘀血在心,菖蒲——郁金;在肝,癥用三棱——阿魏;瘕用水红花子——炮山甲;在肾,泽兰——益母草;在肺,苏木——降香;在脾,五灵脂一香附;当归——侧柏叶,治疗血虚脱发;鸟不宿——地锦草,治消渴;鲜藕——大枣,治血崩;三七——蒲黄,能治膜样痛经,使瘀块及内膜化屑排出;牛角腮一棕搁皮,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骨碎补——石菖蒲,治链霉素中毒性耳聋;全蝎——娱蛤,止偏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黄药子——刘寄奴,治疗各种囊肿土茯苓——百药煎,改善组织变性。
2相辅佐助类水蛭——通天草,治老年性痴呆水红花子——泽兰,治疗结节性脉管炎当归——细辛,治大动脉炎黄芪——升麻,治低血压病莪术——苡仁,治疗子宫颈癌生山楂——泽泻,降脂威灵仙——白茄根,治跟骨刺海藻——莪术,治高血压、动脉硬化佛耳草——款冬花,治一切咳嗽.、昼夜无休南烛子——蜡梅花,疗百日咳鬼箭——露蜂房,治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变形海桐皮——海风藤治风湿性关节炎牛膝——乳香,排尿路结石鸡血藤——升麻,治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马鞭草——甜茶叶,疗不明原因之发热广犀角——泽兰叶,治重症肝炎、转氨酶指标高而不下仙人对坐草——老勿大,治乙肝澳抗阳转阴丹皮——泽泻,治眼前房积水米仁根——乌蔹莓治慢性肾炎蛋白尿六月雪——鹿衔草,治慢性肾衰竭高氮质血症;生麦芽——檀香,运脾和胃助消化小茴香——泽泻,利气泄浊治尿闭半夏——夏枯草,治失眠琥珀——沉香,开癃闭。
3相反相成类黄连——川朴,治慢性胃炎(寒热合用)降香——葛根,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升降同用)附子——磁石,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动静结合)干姜——五味子,治过敏性哮喘(敛散并用)紫河车——连翘心,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补泻并进)细辛——熟地,治疗慢性肾炎水肿(刚柔并施)苍术——黑芝麻,治疗雀盲(润燥并用)生半夏(先煎2h)——生姜,治疗尿毒症、饮食即吐(相畏相杀)乌附——半夏,治疗哮喘持续发作(相反相恶)。
国医大师颜德馨临床经验之四案二十四、神经官能症张××,女,54岁,退休工人。
1973年因精神上遭受刺激,引起全身气胀,发作时腹胀大如抱瓮,伴有全身作痛与两耳蠕痒,十余年来时时发作,经他院作有关检查属阴性,因久治不愈,近发作频繁而来门诊。
医案:腹胀如瓮,每于性情忧郁即作,四肢亦有胀感,伴有全身作痛,两耳蠕痒,三者交替出现,十三年来时时发作,脉细涩,舌紫苔薄,肝郁气滞,失于宣畅,久病入络为瘀,气血乖违,主以衡法。
柴胡4.5g 枳壳4.5g 桔梗4.5g 桃仁9g 红花9g 川芎9g 赤芍9g 生地9g 当归9g 牛膝9g清炙甘草3g 虎杖15g 7贴注:药后三证均退,因情绪不欢,曾小发一次,其势大减,仍以上方巩固,病竟未作。
按:活血化瘀疗法,对官能性疾病有较好疗效,因此类疾病主要缘气血不和所引起。
本例患者病发则腹部突然胀大如臌,四肢皆胀,不可思议。
虽经他医用利气、降气、调气、顺所诸法,皆不之应,泥于“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前方投之立应,病人惊呼“神医”,实非作者之神,乃中医之证治有所发展而已也!案二十五、肝厥周××,女,46岁,会计。
患者76年作乳房癌手术,77年又作双侧卵巢摘除术,78年作甲状腺瘤切除术,术后五、六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呛咳,憋气窒息,声如鸡鸣,神情紧张,恐惧欲死,取水饮之而渐缓,此后不定期发作,每作则饮水自救,或按合谷,亦能暂缓所苦,日久已致声哑失音,历时已达四年。
初诊:屡经手术,术后留瘀,气郁不达,时时肝厥,胸痞气憋,约三五月一作,饮水自解,今春起发作频繁,脉细缓,舌红苔薄,姑从疏肝化瘀。
柴胡6g 赤芍10g 丹参15g 川芎9g 生香附9g 郁金9g 生地12g 枳壳6g 桔梗4.5g 牛膝9g 当归9g 生甘草3g 7贴二诊:药来证减,术后必有瘀,偶而有征也。
上方去当归加赤芍至15g 水红花子9g。
7贴三诊:经衡法治疗后,憋气先除,发音已朗,能讲述普通话,具有音调反应,此皆以往未有之象,脉缓亦振,舌红苔薄,再守原法,肃其余气。
国医大师颜德馨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国医大师颜德馨从医70载,研究疑难病证诊治,创立“衡法”治则。
专著有《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气血与长寿》、《颜德馨医艺荟萃》、《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笈》等,曾获多项科技成果奖。
笔者通过学习有关著作,现将其用药配伍经验总结如下:疑难病证创衡法颜德馨根据《内经》“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之说,认为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九窍等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提出“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观点,创立“衡法”治则。
衡法有平衡和权衡之义,是以调气活血为主,使气机通调,血液流畅,阴阳平衡,升降有度,发挥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的作用,从而祛除各种致病因子,达到双向调节、治病抗衰的目的。
衡法可分为三类,从气论治有疏畅气机、升降气机、降气平逆、补气升阳、通补阳气5法;从血论治有清热活血、温经活血、活血止血、活血通络、活血祛痰5法;气血双治有理气活血、益气活血2法。
治疗以调气血、安脏腑为原则,若病邪阻遏气血属实证者用疏通法;若因脏腑虚弱致使气血不通者则用通补法。
常用药如小茴香、乌药配泽泻治水肿;檀香配生麦芽治食滞;苍术配升麻治消化病;枳壳配桔梗治冠心病;蔓荆子、葛根、细辛、白芷加活血药治眩晕;生大黄、生蒲黄、白及治胃溃疡出血等。
代表方如逍遥散、清暑益气汤、麻黄细辛附子汤、三子养亲汤、犀泽汤、瓜蒌薤白汤、血府逐瘀汤、益心汤等。
对于多种疑难病证,如冠心病、慢性肝炎、胃炎、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肝硬化、肿瘤等。
临证灵活运用均有满意的疗效,而且取得实验客观指标的支持。
活血化瘀析内涵颜德馨认为:人体气血循经而行,环流不息,濡养全身,若因各种原因而出现血行不畅,或血液瘀滞,或血不循经而外溢,均可形成血瘀。
瘀阻于脉道内外,既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又干扰气机正常出入,以致机体阴阳气血失衡,遂疾病丛生。
瘀血的诊断从体征有舌紫、巩膜瘀斑、口唇青紫、皮毛粗糙、肿块、低热、精神失常、脉象沉涩;症状有痛处不移、性情变化、口干不欲饮、干呕、噎膈、少腹胀满,加上病史、现代医学微循环研究,即可确诊。
国医大师颜德馨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辩证加减...
国医大师颜德馨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辩证加减治疗多种疑难病证经验
如根据“足厥阴肝经环阴器”的理论,取血府逐瘀汤改生地为熟地, 加紫石英、韭菜子、蛇床子等治泌尿生殖系统疑难病证,如阳痿、早泄、不射精、睾丸炎、遗尿等;
以“肺主皮毛”为依据,加桑叶、桑白皮疏风宣肺,引药人肺治面部色素沉着、各种面部色斑,鼻部疾病及多种皮肤病。
加磁朱丸或生铁落饮治疗和预防长期失眠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 配指迷茯苓丸或礞石滚痰丸,或加入生半夏,痰瘀同治以疗癫痫。
原方倍桔梗宣畅肺气以治咽炎、久咳;加升麻益气升阳治失音等。
若气滯甚者加檀香或降香;
挟外感者加苏叶;
有湿阻苔腻者加苍术、川朴;
偏热者去川芎,加鲜生地;
便溏者去生地、桃仁,加苍白术等。
对药物剂量也随证之轻重而增减,如川芎散风理气、活血化瘀,分别治胁痛、疗胸痹、散血积、愈头风,用量也有 4.5 克、9 克, 15 克乃至30 克不等。
颜德馨教授临证60余年,倡导“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之说,认为气血以流畅为贵,若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辨证观点,治疗上尤为
推崇血府逐瘀汤,善用该方治疗疑难杂症。
按:博采众方,为了更好的提高疗效![祈祷] #中医#。
颜德馨处方赏析
吴鸿洲
【期刊名称】《医古文知识》
【年(卷),期】1998(000)004
【摘要】颜德馨(1920年11月~),全国著名老中医。
颜氏幼承家学,1939年夏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强调从气血论治疾病,主张“脾统四脏”,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等学术观点。
处方用药常另辟蹊径,颇有独到之处,屡起沉疴,疗效卓著。
颜氏勤创作、善著述,已前后出版《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新编》、《医方囊秘》、《中国中医抗衰老秘诀》、《颜德馨医艺荟萃》、《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笈》等专著。
这里介绍颜氏处方一帧:
【总页数】1页(P17)
【作者】吴鸿洲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磊学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4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临证处方用药相关数据分析 [J], 张建;韩鑫冰;颜新;韩天雄
2.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治疗心力衰竭验案赏析 [J], 高尚社
3.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治疗失眠验案赏析 [J], 高尚社
4.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治疗头痛验案赏析 [J], 高尚社
5.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验案赏析 [J], 高尚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温补脾肾法治愈贫血病案:杨某,男,10岁。
初诊:1976年11月20日。
主诉及病史:面色萎黄、神疲乏力3年,半年来伴有鼻、牙龈出血。
患者1973年起出现贫血,面㿠无华,头昏目眩,心悸心慌,气短乏力,低热,多次住院,采用强的松、丙睾、输血等法治疗,但病情仍反复不已。
查血常规:血红蛋白35g/L、红细胞计数1.19×1012/L、白细胞计数0.4×109/L、血小板74×109/L,1976年8月作骨髓检查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
诊查:舌淡,脉细。
辨证:脾肾阳虚。
治法:温补脾肾。
处方:党参9g 黄芪9g 焦白术9g 甘草4.5g 当归9g 白芍12g 苁蓉9g 杞子9g 生熟地各9g 肉桂3g 牛角腮15g 地锦草12g 二诊:1977年1月22日,激素已停用两个月,连服上方中药,低热,出血未作,精神日渐转振,继用上方去牛角腮、地锦草,加炒干姜1.5g。
三诊:1977年3月4日,面色转华,精神尚佳,已能全天上1学读书,再拟补肾健脾法,上方加龟版9g、黄精12g、附子6g、鹿角粉3g分吞,以增添药力,巩固疗效。
该病人连服本方药三年余,证情日趋稳定,1980年11月血常规:血红蛋白120g/L、红细胞计数3.6×1012/L,白细胞计数8.4×109/L,血小板74×109/L。
按语乔老治本病着眼于脾肾,以温补为法。
以人参养荣汤合当归补血汤等补气养血健脾,用苁蓉、肉桂、干姜、附子、鹿角粉温肾益气,渗之滋阴补血之龟版、栀子、生熟地黄、白芍相得益彰,是取阴中求阳之意。
止血是治疗“再障”常用而又值得重视的方法。
因为“再障”原是贫血之症,如果再经常出血,对“再障”患者的威胁很大。
止血的药物,有凉血止血者,有温中止血者,有益气止血者,有养血止血者,有固涩止血者,究竟应用何种止血药,要根据病人当时病情选择。
著名老中医治疗白血病经验撷萃著名老中医治疗白血病经验撷萃(《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肿瘤卷》选录)琴钢辑一、颜德馨教授经验本虚标实白血病解毒消癥青黄散1、正气虚弱,不能抗邪病程中必须密切关注正气复原和巩固,积极战胜病邪,于病变过程中辨识正邪斗争所反映的虚实征象,把扶正作为主要治疗原则。
2、舌脉与本病的关系本病的舌质多淡,类似一般阳虚,其实多为血虚,如血象好转,舌质即由淡转红。
因此,从舌质之变化亦可推测红细胞、血色素之变化。
临床上舌质紫者,多见肝脾肿大;出血时亦可见紫色;病程中舌苔垢腻时见,似属脾胃运化障碍,事实上虚实之证均可见之。
实证为…痰浊内阻,应化湿醒胃。
虚证由于脾胃生化无权,基于脾气虚弱,可用六君子汤加黄芪,苔垢可化。
从舌苔变化还可以观察疾病的深浅。
若白细胞降至1x10⁹/L以下者,舌苔多见厚腻或腐腻不润,症多险恶;舌质红绛者,白细胞亦较不稳定,易于变化,应予以注意。
白血病的脉象以脉证相符为顺证,脉证不符为逆证。
白血病多属虚证,应见虚脉,若反见实脉则为病情恶化或即将恶化之先兆。
临床上见弦、数、洪大之脉,病多主凶;见沉、细、涩、徽之脉,病情发展较慢,有条件争取转化,预后较好;如在病程中阳脉突然平静,则预示病情有缓和之机。
3、血象与本病的关系从血象方面来说,同为白细胞增多,而热性各型与寒性各型的用药不相同,如白细胞过多属于阴虚者,用滋阴清热之药;属于阳虚者,则投以大辛大热之品,同样能获得使白细胞增高或降低之目的。
说明白细胞之增减只是一个表象,而促使白细胞增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之,患者的体质与属性是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但通过对机体阴阳平衡的调整同样可以达到提升中抑制白细胞的作用。
4、中药对血象的影响滋阴与补阳(健脾温肾)药均有提升红细胞、血色素之作用,滋阴药获效时,亦有刺激白细胞上升的可能,但一般以阴阳并补疗效为佳,滋阴药如何首鸟、生熟地、阿胶、枸杞子、当归、白芍、玉竹、黄精、山萸肉等应用较多;对阳虚型以白术、山药、鹿角、仙茅、人参叶、巴戟天、补骨脂、肉苁蓉等用之较为应手,其他如牛骨髓与胎盘煎服疗效亦较好。
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辨治不孕症验案赏析
高尚社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1(009)011
【摘要】凡夫妇同居1年以上,男方情况正常,没有采取避孕措施而未能怀孕,称为不孕症.婚后2年从未受孕,称为原发性不孕;有过生育或流产史,又连续2年以上不孕,称为继发性不孕.rn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在治疗不孕症方面辨证灵活,立法严谨,制方精良,用药精妙,疗效卓越.现结合一些医家对本病因机证治的认识和通过对颜老验案的赏析,冀以弘扬岐黄,传承仁术.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高尚社
【作者单位】河南省460-01医院,中牟45146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辨治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验案赏析 [J], 刘淑红
2.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治疗心力衰竭验案赏析 [J], 高尚社
3.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辨治慢性胆囊炎验案赏析 [J], 高尚社
4.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辨治脑梗死验案赏析 [J], 高尚社
5.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辨治痛经验案赏析 [J], 高尚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当自强——观看名医大家之颜德馨有感颜德馨,国医大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颜老在六十年行医生涯中,上下求索,勇探未知,不断创新,善于总结经验,勤于著书立说,提出“衡法”治则的理论。
虽然颜老已功成名就,但其仍然为中医的发展奔波。
颜老行医生涯中,对中医的思考和发展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如何学中医中医教育须植根中华文化。
在颜老看来,中医主体来源于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一个靓丽的瑰宝。
其父常说:“知医必先明道,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学习中医的前提。
”他认为,中医学源远流长,历代名医皆著书立言,中医古籍更是浩如烟海,且多折射出古代优秀哲学思想的光辉,彰显了中医形象辨证思维。
颜老说,中医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它们都藏于中医数千年的经典论著里,因此学好经典著作,无疑是学习中医的关键。
然而一名好的中医从来也不是保守的,也是可以学习西医或现代科学知识的。
“中医不是不要学西医,而是应该强调怎么学。
”颜老认为,在“望闻问切”这“四诊”之外,完全可以再增加一诊, 即借助CT等现代化设备以诊断疾病。
但在加一诊的时候,不能丢弃传统的方法,如果完全依赖设备和化验单,中医也就丧失了生命。
2.中西医如何结合面对中医已然“不中不西”的尴尬问题。
颜老认为:“中西医结合应该是一门精英医学,而不是普及医学。
”做中西医结合的医生,一定要兼具中医和西医的扎实功底,才可能将两者很好地加以汇通。
中西医结合应该是中西医并重,而不是中医的内涵在结合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严重曲解,更不应该是中医在结合中被忽略、在结合中被矮化。
3.中医当自强谈起中医的困境, 面对中医体系已经出现的严重西化、内涵弱化、自信不再的危险局面,颜老说:“中医的问题出在中医自己身上,能救中医的也只有我们自己。
”“中医当自强!”为了抢救中医,他发誓要竭尽所能地付出,并说:“这听起来有点悲壮和凄凉吧!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
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辨治糖尿病经验韩天雄;颜琼枝【摘要】颜德馨教授业医7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对于糖尿病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颜教授对糖尿病的治疗抓住健脾和活血化瘀来解决最棘手的“胰岛素依赖”和并发症问题,自拟方“消渴清”疗效显著.%Professor YAN De-xin 5 engaged in Chinese medicine more than 70 years, her clinical experience is very rich in diabetes rxeatmentProfessor Yan seizes the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and"eliminating the stagnant and activating the blood" to resolve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 of insulin-dependence andrncomplication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Pr. YAN'sXiaokeqing Keli is remarkable.【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6)010【总页数】3页(P1067-1069)【关键词】糖尿病;消渴清;中医药疗法;颜德馨;名医经验;国医大师【作者】韩天雄;颜琼枝【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 200072;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上海 20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7颜德馨教授(以下简称颜老)为我国首批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和中医药教育家,从事中医临床70余年,熟谙经典,精于岐黄,验识俱丰,在临床上擅长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今根据侍诊体会及既往文献将其辨治糖尿病经验整理如下,冀以弘扬岐黄,传承仁术。
颜德馨验方衡法冲剂对“久病”“怪病”的疗效观察我院从1980年以来以“衡法冲剂”,先后治疗各种疾病215例,均取得一定疗效,兹就一些病程较长,久治不愈或患有多种疾病,症状复杂的“久病”“怪病”,并附血液流变学的测定作为治疗前后对照的80例,总结于下:一、一般资料凡“久病”或“怪病”的患者80例中男性41例,性39例。
计久病50例,中男性26例,性24例。
怪病30例,中男性15例,性15例,所患的病种范围涉及内科的心血管、神经、精神、消化、泌尿,生殖系统以及外科、妇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等,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偏头痛、坐骨神经痛、慢性肝炎、慢性肾炎、乳房癌术后、结肠癌术后、子宫功能性出血、颜面色素沉着、术后疤痕形成、声带肥厚等疾病。
二、诊断标准1.久病(1)病程在一年以上者;(2)治疗效果不显著。
2.怪病(1)患有两种疾病以上者;(2)症状和体征多而复杂者,经治疗效不显著。
三、实验依据我们采用血液流变学作为实验依据,即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血球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等项目,先以60名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作为标准指标,然后对80名患者进行测定,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
四、衡法冲剂的服法一日二次,每服一包,开水冲服。
五、疗效评定和治疗结果1.疗效评定(1)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血液流变学测定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体征减轻,血液流变学测定好转;(3)无效:症状、体征和血液流变学测定无变化。
2.治疗效果80例中显效46例,好转34例,其中久病组显效29例,好转21例;怪病组显效17例,好转13例。
经统计久病组治疗前的各项指标P值均<0.01。
全血粘度,血球压积下降,血沉加快,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等升高,提示了“久病”患者相当一部分具有气虚血瘀的倾向。
治疗后,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除男性压积P<0.05外,其它各项均为P>0.05,可以肯定“衡法”疗效。
中医大师颜德馨临床经验之二治喘三法拾摭咳喘之病,有寒热虚实之分,新感沉痼之辨,故辨证之法,各有特征要领,在肺者为气上逆,在脾者痰饮阻气,在肾者虚不纳气,机理悬殊,证候亦异,惟其平喘共论耳。
著名老中医颜德馨教授在五十余年临床中,对平喘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本文就颜老常用平喘三法简介如下。
一、风燥痰热为患首重肃降肺气颜老论喘,虽肺脾肾三脏同病,但以肺之气变为中心,经曰“诸气郁,皆属于肺”是也。
盖肺位居高,号称华盖,主气而外合皮毛,上通喉咙,开窍于鼻,与天气相通,为呼吸之门户,内贯心脉,以行气血,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故有“肺主一身之大气”之说。
然肺合大肠,其气以下降为顺,协助腑气以下行,故以肃降为其要,若因受邪于皮毛或吸之于鼻窍,无论风燥痰热,均能造成肺气不利,治节失常,肃降受阻,肺气郁遏,气逆而上,则喘作矣。
颜老认为,当是之时,积热于肺火动痰生,风痰上壅,天气闭塞,宜降不宜升,以肃降肺气最为重要。
盖肺气得降,则喘自平矣!临床凡见呛咳、喘息、咯痰不畅、咽痒等症,辄投之以麻杏石甘汤加葶苈,每多应手而效,痰多者加入半夏、橘红以加强化痰之力,尝谓:葶苈子辛苦太寒,入肺经,功能祛痰平喘,下气行水,能伸其治节,俾浊气下趋,乃为宜达之机,为治实喘之要药。
凡需宣肃肺气,即可投之,不必见痰壅热盛而可先发制人,亦寓截断扭转之意。
临床可据情加入枇杷叶、苏子、旋覆花、降香等药以加强肃肺之力。
例一:沈××,男,45岁,88年2月23日初诊。
患者因感冒后出现呛咳已延绵半载,久服宣肺止咳之品无效,近咽痒、喘息,咯痰黏黄,左胸肋牵掣不适,脉弦滑小数,舌红苔薄腻,肺金痰热内壅,清肃失司。
炙麻黄6g 石膏30g 杏仁、葶苈子、大贝母、车前草、百部、半夏各9g 化橘红、桔梗各4.5g 生甘草3g 7贴二诊:呛咳、喘息得减,唯入晚作喘,痰黏,咽痒,脉弦数,舌红苔薄,脸部红疹磊磊,肺金蓄热,不可知也。
同上方加桃仁9g 7贴三诊:喘息已除,偶咳,便溏日三次,脉细数,舌苔薄腻,肺气虽降,余邪未净,参以健脾之品善后:炙麻黄6g 杏仁、浙贝母、百部、半夏、鱼腥草各9g 橘红4.5g 白术10g 7贴二、新感引动沉痼法宜温阳化饮喘证久发,多属沉痼顽疾。
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古方今用名老中医朱南孙的用药特色单味药物临床妙用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古方今用颜德馨,男,1920年出生,江苏丹阳人.中医世家。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中医药家,2009年5月获首届‘‘国医大师’’称号.颜德馨教授从医70年,以弘扬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己任,长期从事中医药的临床、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
倡导“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提出‘‘衡法”治则,为诊治疑难病证建立了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尤其是运用于心脑血管病领域,颇有成效。
笔者缉颜德馨教授在对心水证与胸痹的治疗中的古方今用,与同道共享。
消水圣愈汤,出自《时方妙用》,清代名医陈修园在《时方妙用》赞本方为“治水第一方,然必两手脉浮而迟,足趺阳脉浮而数,诊法丝毫不错,一服即验,五服痊愈”。
组方:天雄3g,桂枝6g,细辛3g,麻黄5g,生姜6g,大枣2枚,知母6g,炙甘草3g。
水煎服,每曰1剂,分数次温服。
本方取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在足少阴肾经,桂枝汤去芍药治在手少阴心经。
全方大辛大热,温补心肾两经,取离照当空、阴霾自消之意。
惟恐其辛热太过,伤及阴津,故反佐知母一味以调和诸药。
其适用于头面、躯干、四肢浮肿,形寒肢冷,胸闷腹胀,心悸怔忡,咳喘气短,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等心肾阳虚、水湿弥漫之证。
卫阳不固、形寒汗出者,加赤芍、白芍、煅牡蛎调和营卫;水气凌肺、咳嗽气喘者,加葶苈子、苏子泻肺利水;心阳虚弱、心悸怔忡者,加白术、茯苓安神定悸;脾阳不足、食少便溏者,加泽泻、苍术、白术健脾和胃;肾阳式微、腹胀溲少者,加沉香、琥珀温肾通窍。
扶阳强心益肾治水肿方,出自《祝味菊方》,祝味菊有“祝附子”只之称,善扶阳强心治水。
组方:制附片18g,生牡蛎45g,茯苓皮24g,大腹皮12g,炒茅术15g,肉桂4.5g,椒目12g,炒青皮4.5g,生姜皮9g,砂仁9g,刺蒺藜12g,姜半夏18g,淫羊藿12g。
水煎服,每日1剂,分数次温服。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辨治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验案赏析
作者:刘淑红, Liu Shuhong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濮阳,457000
刊名:
光明中医
英文刊名:GUANGMING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11,26(1)
被引用次数:1次
1.李荣.孙伟正孙伟正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 2008(2)
2.李荣;孙伟正孙伟正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期刊论文]-中医药信息 2008(02)
3.丛培玮.易杰中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新思路 2008(3)
4.丛培伟;易杰中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新思路[期刊论文]-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8(03)
5.王好朗丹芪龙归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5例 2010(9)
6.王好朗丹芪龙归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35例 2010(09)
7.付颖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从肾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2010(5)
8.付颖;孙伟正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从肾辨证分型客观化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光明中医 2010(05)
9.田晓慧浅谈犀角地黄汤的儿科临床应用 2010(11)
10.田晓慧浅谈犀角地黄汤的儿科临床运用[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11)
11.李柳;朱矗;吴勉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再障碍性贫血验例[期刊论文]-光明中医 2010(05)
12.李柳.朱矗.吴勉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再障碍性贫血验例 2010(5)
13.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儿科分册 2009
14.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儿科分册 2009
15.李宗江;杜坤一补肾生血汤治疗慢性再障80例报道[期刊论文]-光明中医 2010(07)
16.李宗江.杜坤一补肾生血汤治疗慢性再障80例报道 2010(7)
17.高尚社;石鹤峰;闫慧霞中西医药临床便览@中西疑难杂症分册 2001
18.高尚社.石鹤峰.闫慧霞中西医药临床便览@中西疑难杂症分册 2001
19.刘平;张琬瑜;杨建宇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妇儿卷 2010
20.刘平.张琬瑜.杨建宇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妇儿卷 2010
21.刘从明;杨建字;卫爱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2010
22.刘从明.杨建字.卫爱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2010
1.孙凤.郝学增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现状[期刊论文]-光明中医2010,25(11)
2.黄绮丹.李达中医解毒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概况[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5)
3.王伟.崔海朋复方皂矾丸巩固治疗非重型再障40例[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2007,4(14)
4.郑以州再障——并不可怕[期刊论文]-家庭医学(新健康)2007(1)
5.张廷艳孙伟正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期刊论文]-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
6.周百武冠心病患者80例临床诊治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疗前沿2010,05(2)
7.张伟恒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病机特点再议[期刊论文]-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19)
8.魏学礼周永明教授膏方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经验[会议论文]-2009
9.体质辨证与临床运用探讨——再论颜德馨教授的学术思想[会议论文]-1999
10.刘珺
.LIU Jun颜乾麟治疗中风手麻的经验[期刊论文]-江苏中医药2007,39(6)
1.杨建宇.李彦知.范竹雯.郑绍明.许继宗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小议[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gmzy20110101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