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27.89 KB
- 文档页数:15
文_学术探讨337摘要:中西伦理思想明显存在很大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主要选取了“天人合一”思想为例,来阐述一下中西伦理思想的差异,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思想中,“天人合一”主要被赋予了“德性之天”之义,“天人合一”主要是从整体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正心”的角度,来强调成圣之道,达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即是成圣的最高境界,然而在西方的伦理思想中,“天”则主要指的是“自然之天”,主要是指规则、法则之义,强调“人为自然立法”,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天人合一”;德性之天;自然之天一、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关系问题“天”原本指的是自然,在中国伦理思想中,它被引申为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中国传统思想在道德本质和起源问题上坚持“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道德的本质和根源在于天道本体,人的一切行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都根源于天。
尽管有人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天人交相胜”等思想,但都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
1、性与天道合一《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就说明了,性是人从天那里受命而得的。
朱熹解释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诚”是连接“天道”和“人道”的桥梁。
“人之道”就是对天之道的追求和接近。
不仅如此,中庸还把“诚”当作圣人达到的精神境界,认为达到“至诚”境界的圣人,能尽己、尽人、尽物之性,从而能参天地之化育,认为只有“至诚”的圣人才可以充分的了解自己的“性”。
这种天道与人性合一的观点在孟子那里也有体现,《孟子》曰:“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
”还说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强调了人性与物性、天道之间的相通。
并通过“至诚”把心、性、天连接起来,肯定了性与天道的合一。
2、大人与天地合德《周易.文言传》提出“大人与天地合德”的理想。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里的“大人”就是有德有位的圣人,这样的圣人以其无私,“与道为体”。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在人性论方面以儒家孟子“性善”观点,荀子首创韩非子传承的“性恶”为主。
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论,伦理道德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西方文化中的原罪论是基督教思想精华之一,也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西方各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心理以及文化色彩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圣经》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础,西方文明的价值理念、政治、经济、文学以及法律等各个方面都带有《圣经》的明显烙印。
标签:性善,性恶,原罪,中西文化。
引言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体现在东西方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
究其根源是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的差异,探究这些异同则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研究人性。
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对人性概念作出了各自的论述,存在着既对立又互补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且对后世儒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的人性观对人性的起源、结构、价值观、及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多是从性善、性恶等易于为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角度出来分析的。
西方之于人性论的探索在古希腊时期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对西方文化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当属基督教的《圣经》中著名的“原罪说”——人生来有罪,罪恶。
真正确立了“性恶论”在西方哲学,文学,政治学等方面不可摇撼的地位。
本文就中西方主流人性論观点进行比较,以及不同的人性观对中西方人文科学造成的影响进行简要研究。
一、中国古今人性观(一)孟子的“性本善”论。
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揭示了关于人性的新的观念。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他认为人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性”,即“仁、义、礼、智”,“四性”经过外界环境影响和个人的主观改变即成为“善性”。
关于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摘要]比较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很多基本问题是相同的,对此的比较性研究,可以有助于认识及了解人类文明发生及演化的历史。
考察自孔子和苏格拉底以来至二十世纪初两千多年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主要从古希腊伦理学与先秦儒学、基督教伦理学与宋明理学、西欧近代伦理思潮与明清启蒙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国;西方;伦理思想;比较研究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从先秦诸子百家、古希腊罗马时期至今,二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对理想人生及生活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就发展脉络而言,很多基本特征是相同的。
从源头、内容、过程、规律来看,这种比较性的研究,使我们对人类文明发生及演化的历史有更多的认识及了解。
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现象,在伦理学的历史中也得到了生动的呈现,各自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正如孟子所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
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
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
孟子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五百年一乱一治的历史循环圈是他英雄创造历史唯心史观的典型阐述,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意思是说经过五百年必有圣君兴起,有命世之才脱颖而出,前者对国家政治生活而言,后者是对人类文明史而言,抛却这种历史循环论的糟粕不论,以五百年为一时间单位考察自孔子和苏格拉底以来至20世纪初2000多年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采用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比较研究的方法无疑可以使我们对人类文明发生及演化的历史脉络看得更为清楚。
一、古希腊伦理学与先秦儒学之比较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儒学为主,因而表现出固定化倾向,正如董仲舒所言: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具体而言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内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境界,可以说这种格局一以贯之,绵延千年,没有大的变动。
解析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为过度的工业化和过度的消费方式已经对地球的生态平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理解和发展生态伦理思想迫在眉睫。
这种思想涉及到如何平衡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应该如何与环境协调共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分析它们的基本概念和区别,以及它们对环保文化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环境这些基本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于如何将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伦理学基于人类的道德准则和环境保护主义原则,探讨了如何平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在东方生态伦理思想中,道家的观念尤为重要。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平等和依存关系。
这一思想强调了人类应该更多地尊重自然的节律和规律,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道路。
在道家的经典《道德经》中,强调了“道生之”的理论,即自然万物自有其生长与变化的规律,人类应该学会适应和把握这种规律。
另外,佛教和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也值得注意。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并呼吁人类尊重一切生命,不侵犯其权利。
儒家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中和关系,人类应该诚信、敬畏、感恩自然。
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人类可以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
在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中,中庸原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人应该尽其所能、而不应过度挑战天命;应该充分利用资源,而不应过度利用和浪费资源。
”在西方生态伦理学中,自然权利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
自然权利论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环境具有一定的权利,人类应该尊重和保护它们的权利。
John Locke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地球为众生共有”的观点,呼吁人类共同管理和保护自然。
此外,生态(环境)伦理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
生态伦理学强调,人类应该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同时要对环境负责任。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的初探【摘要】本文对中西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初探。
探讨了中西伦理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两者在历史上的演进轨迹。
对比了中西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揭示了它们的异同之处。
接着,探讨了中西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然后,探讨了中西伦理思想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总结了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的启示、意义和价值,指出了进行此类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这一初步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西伦理思想,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西伦理思想比较、起源、发展、核心理念、当代社会影响、未来发展、挑战、思考、启示、意义、价值1. 引言1.1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的初探中西伦理思想比较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探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
中西方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更能帮助我们深入探讨人类善恶、正义与道德的本质。
通过对中西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生活意义、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差异,以及这些认知差异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着重探讨中西伦理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中西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比较、中西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的影响、中西伦理思想的未来发展、中西伦理思想的挑战与思考等方面。
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伦理思想之间的异同,并探寻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野,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反思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伦理观念,以及如何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将成为我们探讨这一领域的起点,也将引领我们探寻更广阔的研究领域。
2. 正文2.1 中西伦理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中西伦理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涉及到中西方两大文明的伦理观念的比较与探讨。
中西伦理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古希腊。
中国的伦理思想起源于《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的初探
中西方伦理思想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以及伦理观念的基础上。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中西方伦理思想的比较。
一、价值观念的比较
中西方伦理思想在价值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中,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
而在西方伦理思想中,个人的自由权利和追求幸福被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观。
这一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决定了它们在伦理思想上的分歧。
二、道德标准的比较
中西方伦理思想在道德标准上也存在不同。
在中国,传统道德标准主要是基于古代经典和儒家思想的教诲,以“仁爱”、“和谐”等为基础进行道德判断。
而在西方,道德思想的发展主要源自基督教的教义,以“道德规范”和“人的本性”为基础进行道德判断。
中西方在道德评判的标准上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西方伦理思想在伦理观念上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在中国,人们更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追求的是和谐相处和社会责任感。
而在西方,个人的自由权利、个体的独立和自主性更受到关注和强调,主张的是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幸福追求。
中西方伦理思想在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伦理观念上存在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是两个文化差异的体现,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
在深入研究和探讨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差异的也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对方的优点,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和谐发展。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差异:1、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兴盛。
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2、对效用的评价方面,中国重整体、群众意识,政治伦理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意识淡薄。
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3、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视轻功,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
西方则把欲望看做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把它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
4、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
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一)对管理核心的认识上中国:重视人的力量,认为人是管理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民本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和核心地位。
如管子“民本”的管理理念、儒家的“民本论”等。
西方:重视技术化的管理,把管理的重点放在物质资料的改进和提高上。
如泰罗的规范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等。
(二)在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由于东西方在管理核心问题上的分歧,必然导致在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及其重点上的差别。
中国: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起管理方式与手段体现如下特点:①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要“知人善任”。
如管子的“民本”管理思想与“德能兼备”的用人标准;儒家“民本论”和“任而能信”的思想;墨家用人“唯贤”的思想和“个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的选才方法等。
中西方伦理道德对比分析中国的伦理思想源于孔子与孟子所主张的思想“仁”。
儒、道、佛是三个基本的结构要素,其中儒家伦理是主流与主体。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交融、整合二形成的有机整体。
中国伦理思想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这一过程中,其阶级性与民族性、时代性与普遍性交错并存,相协互补。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为鲜明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求和谐,平衡的价值观;强大的生命力及包容性;传统伦理道德给我们现代启示为重视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推崇仁爱,强调建立“厚德载物”的和谐人际关系,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
而西方的伦理思想也像中国一样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伦理思想;中世纪的伦理思想;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现代西方伦理思想;伦理道德思想一直都是与文化相依而生的。
西方的文化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
古希腊苏格拉底时期奴隶制形成,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为苏格拉底与毕达哥拉斯,他们都探讨了何为世界的本源的问题。
苏格拉底这位违心主义哲学家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毕达哥拉斯这位数学家与哲学家则提出用数来说明人的本性及社会道德。
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控制人的思想。
这一时期基督教开始在欧洲开始诞生并且普及。
而在近代资产阶级时期,由于社会历史领域发生了根本变革,出现了强烈的个人主义思潮和急功近利的趋向。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
康德认为理性是道德的基础,二是强调理性与自律。
黑格尔作为唯心主义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理论思想,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
现代的伦理思想强调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宗教伦理学,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出现复归。
纵观西方伦理思想,其主要特点为重实际勇创新的开拓精神;独立平等的民主的价值观念;典型的开放性和鲜明的扩张性。
对比中国与西方伦理思想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家族主义伦理和地域主义伦理不同。
中国国家起源于亚细亚方式,家族是根基,重视调节家族内部关系,家族主义伦理。
中西方“善”视角下的伦理学差异比较作者:向仲攀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3期摘要:中国和西方关于“善”的观念历史悠久,而善又是伦理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从“善”的角度来观察中西方伦理学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意义。
可从伦理学中的“善”入手来看中西方伦理学的核心及矛盾表现,再通过对“善”的了解来比较中西方“善”视角下的伦理学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善;伦理学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95-03在伦理学中,“善”指的就是大家共同满足,双方能够互相自愿接受话语、行为以及精神上的帮助。
性善论是儒家认为的人生而性善,成为政治上“以德治国”的基础,另一方面,性恶论就成了西方政治上进行“法治”的主要源泉。
大多数时候,人性的善恶只是存在不同的思想者眼中,也就会有不一样的论断,也许这只是顺手捏造出来的一种表达。
既然人性的善恶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终归是有其一定的伦理学原因的。
一、中西方伦理学中的“善”(一)中国伦理学中的“善”中国文字中的善就是羊进入口里,羊在古代被人们认为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羊是善良温顺的代表,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善”。
儒家思想自始至终占据着中国思想统治性的地位,并通过道德的引导渗透贯穿整个伦理发展历史。
作为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论语》中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出孔子认为的“善”是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社会规范,更多的则是表现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
对于普通百姓,“善”在其日常生活中能够使邻里和睦;对于君主来说,“善”可以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君主的仁爱思想,和谐社会也就产生了。
孔子为孟师,思想上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孟子在伦理观念上提出了人“性本善”,他认为人性生而为善,具备着向善的意向,这是一种萌芽状态,也就是他所谓的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个方面的规定使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与仁义礼智“四德”相互对应,四心为四德的开端。
中西方道德观比较以榜示人,以德化人,欢迎来到华德榜!中国的文化教育注重集群主义,从古至今,中国人处理个人与家族,集体,以及国家的利益关系方面,提倡集体主义原则。
因此,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中,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同时,这种集体主义原则和精神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是中国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同时也被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所借鉴吸取。
在西方国家,自从资本主义产生以来,个人主义道德观普遍开展,极其强调个性的发挥,在注重个人主义道德教育的培养的同时,更注重个体的发展与完善。
当然,这种情况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适应当时的竞争形势,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方道德教育逐渐借鉴了中国道德理论的相关精华,注重个人的发展与集体的发展高度统一。
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和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的不同和甚至对立,使得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不同的特点。
1.中国注重人伦,西方注重契约。
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注重的是人伦情谊关系。
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以“忠”“孝”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宗法伦理思想体系。
而西方注重契约,对西方道德观影响深远的基督教,在圣经中贯穿着伦理关系中的契约精神。
其圣经《旧约》、《新约》均是神与人的契约。
《旧约》可以说是基督降临前神与人订的契约,而《新约》则是基督降临后神与人订的契约。
2.中国注重道义,西方注重功利。
中国儒家把追求伦理作为最高价值原则,儒家这种义利观是建立在道德理性和感情欲望对立的基础上的,强调用道德的理性去克制感情欲望,使义和利、整体和个人的关系得到调节和调制;西方注重功利,西方的基督教的人和神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平等交换的基础上的,由于基督教把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宗教化,就使西方人形成了“人惟求新,物惟求新“的社会心理。
3中国强调性善论,西方强调性恶论。
中国的儒家思想从性善论出发,”人之初,性本善“,以个人道德为起点,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强调在内心上下功夫来完善人格。
中西伦理思想比较分析唐文明从历史上来看,无论中西,都发展出了非常丰富、发达的伦理思想。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全面交往,中国知识界在大力介绍、引进西方学术思想的同时,也开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急迫心态热衷于中西文化比较。
而中西伦理思想比较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根据海德格尔、麦金太尔等人的考证,西方原始意义上的伦理学所探求的,实际上是人的安身立命之道。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伦理思想可以被看作是文化中即使不是最核心、至少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虽然西方近现代以来发展起来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学与古典的原始伦理学在精神旨趣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伦理学作为西方意义上的一种学科被引进中国之后,仍然出现了以伦理学来安置中国古典教化思想的诠释方案,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性判断是将伦理思想指认为中国古典教化思想的核心内容。
这一诠释方案几乎将伦理学置于精神的最高处,也开创了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的新范式、新方法。
由于这种新范式、新方法就其来源而言完全是西方的,所以,近代以来的中国伦理思想研究实际上就是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的一种表现形态。
在这个意义上,比较业已成为中国伦理思想研究的宿命。
从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到现在,在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的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个领域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究其原因,则在于古今之间的差异与中西之间的差异互相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得隐藏在伦理思想背后之精神的守护变得空前的困难了。
古典的原始伦理学与现代意义上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学在精神旨趣上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现代以来道德领域的结构转型。
古典的原始伦理学对应于人的全部的精神生活世界,而现代以来,人的精神生活世界被分割了,道德、宗教、法律成为维系人的精神生活的几个彼此独立的组成部分。
所以,现代道德哲学或伦理学所对应的精神空间是处于宗教所管辖的范围与法律所管辖的范围之间的一个特殊的、独立的精神生活领域。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思想的比较研究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都是重要的文明古国,两种文明积淀了丰富而深远的思想传统。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思想的比较研究,从哲学、宗教和道德伦理等方面展开对比,进一步了解两个文明的异同并探索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哲学观念的差异中国古代的哲学主要以儒家、道家和墨家等为代表。
儒家强调“天时地利人和”以及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孝悌和忠诚。
道家则主张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墨家则强调兼爱原则,提倡爱与和平,反对战争侵略。
这些哲学主张都集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和谐方面。
相比之下,西方古代哲学更加重视个体的自由与权利。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强调每个人的目标应该是追求幸福,他主张个人追求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智慧。
柏拉图则认为真理和智慧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需要透过哲学追求。
这些观念强调了个体自由和追求幸福的重要性。
二、宗教信仰的不同中国古代主要信仰儒教、道教和佛教。
儒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宗教体系,强调个体对社会和谐的责任和义务。
道教则追求无为而治,强调远离尘世的悟道之旅。
佛教起源于印度,强调解脱生死轮回,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放下欲望。
西方古代则以基督教为主要信仰体系。
基督教强调对上帝的信仰和个体的救赎,主张面对罪恶、艰难和痛苦时寻求上帝的力量和恩典。
基督教的核心价值观是爱,教导人们彼此关爱与宽容。
三、道德伦理的差异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注重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
儒家主张以仁爱和中庸为核心,追求社会和谐和人伦道德。
道家则强调无为而治,尽可能不干预他人,以求个体的自由与快乐。
墨家则强调兼爱,主张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他人谋福祉。
西方古代的道德伦理更加关注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希腊哲学家伦巴克斯主张道德是基于理性的,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智来做出道德判断。
基督教教导人们遵守上帝的十诫,要求人们对上帝和他人负责。
四、异同背后的原因中国古代思想注重社会和谐和人伦道德,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中西方哲学思想对比哲学是研究存在、真理、价值等基础概念和原则的学问,是一种思辨性的学问,同时也是一种理性思考的方式。
中西方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下面就中西方哲学思想进行对比分析。
一、人的本质中西方对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
中西方哲学思想都认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理性的,但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
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是有情有性、有知有德、有灵有气,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性”和“道德”。
而西方哲学中,认为人的本质主要是指“自由意志”和“本能”。
中西方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认知不同,也决定了它们的思想理念和文化传统各具特色。
二、世界观中西方哲学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存在着不同。
中国传统哲学中,认为世界是有道有法、有韵有节、有序有理的,意味着宇宙是一种有序和谐的整体;而西方哲学中,则强调“人”是宇宙的中心和意义所在,宇宙对于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神性和意义的存在。
中西方哲学的世界观差异,同时也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哲学趋向,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差异和思想特点。
三、价值取向中西方哲学在价值取向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价值取向是以“德”为核心,倡导“仁爱”、“忠诚”、“诚信”等为人处世的准则;而西方哲学则强调“自由”、“平等”、“个性”的价值,认为自由是最重要的人权和国家政策目标。
中西方哲学的价值取向不同,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在人生态度、社会伦理和政治理论等领域的差异和特点。
四、思想方法中西方哲学在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倾向。
中国传统哲学倡导“思维反思”,以“以治其国,必先齐其家;以齐其家,必先修其身”为出发点,强调“自我的完善”,有“反思”、“内省”、“静虑”、“修身”等重要理念;而西方哲学则强调“逻辑推理”,强调科学和实证,在理解人和世界问题的过程中,使用科学方法和实证研究来验证结论。
中西方哲学思想方法不同,也反映出两种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哲学传统,特别是在思想方法和研究方向等领域的差别。
一、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二、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三、中西方道德观特点的比较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所说,“在基督教中,人唯以自己为念;他使自己脱离了世界整体,把自己当作一个自足的整体,当作一个绝对的,外于世界和超于世界的存在者。
”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就把天赋人权、维护个人权利变成了最高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出发点。
西方的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取向和中国的以家国为本位的道德取向的不同和甚至对立,使得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不同的特点。
首先,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
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可以说是基督降临前神与人订的契约,而《新约》则是基督降临后神与人订的契约。
在圣经中贯穿着伦理关系中的契约精神。
与西方这种伦理相反,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注重的是人伦情谊关系。
《尚书》中就有舜的一段话,“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这里所说的五教就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以后,孔孟在总结前代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以“忠”“孝”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尊卑有序、亲疏有别的宗法伦理思想体系。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儒家的这种宗法道德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友的“三纲五常”。
自此以后,儒家的这种伦理纲常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成为支配人们的统治思想。
第二,西方重功利,中国重道义中国儒家把追求伦理作为最高地价值原则。
第三,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伦理偏重中庸。
在西方伦理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竞争求生存的道德观。
西方的一些观点,包括奥古斯丁所说的“人生就是转向上帝的过程”、基督教提倡的“凡是为了上帝、出自对上帝的爱的行为都是道德的”,都是宣扬利己主义的道德本质,都是强调人要奋斗和进取。
与此相反,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中,一直把中庸之道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什么是中庸呢?程颐曾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在哲学思想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有什么不同?哲学可以说是人类思考的最高层次,许多思想巨匠都探索着人类本质、宇宙意义等这些宏大的课题,使得哲学成为一门永恒的学科。
中国和西方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方向,其哲学思想自然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以三个有序列表的形式,为大家介绍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
一、关于宇宙观中国哲学强调的是自然的整体性与伦理的价值,而西方哲学则更关注宇宙的物质性与客观规律。
1.中国哲学视角: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自然万物是由人、物、天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而宇宙则是一个无限的循环,存在着无穷无尽的变化和流转。
通过坚持道德伦理,人们可以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进而推动宇宙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2.西方哲学视角:西方哲学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物质是有规律可循的。
物质、力和空间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理性是认识宇宙的起点。
理性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累积,是推动宇宙发展和利用资源的主要手段。
二、关于人的本质中国哲学创始与保持了与西方哲学有本质区别的人性论,相信人性的本真和善良,缘起缘灭,生死无常;而西方哲学强调人的理性与自由。
1.中国哲学视角:中国哲学关注的是人性的本真和善良。
人的真正价值体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发掘自身的潜力,实现自己的“天赋”和自我实现。
同时,中国哲学还相信人生命的缘起缘灭,生死无常。
2.西方哲学视角:西方哲学强调人的理性与自由,认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拥有自由意志,同时又受到来自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限制。
人可以通过开放的理性来认识自我、世界和真善美的追求。
三、关于道德伦理中国哲学强调仁、义、礼、智等伦理观念,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而西方哲学尤其是现代派的哲学强调的是独立自主、实用主义、权利与公义等。
1.中国哲学视角:中国哲学给人们提供了众多的道德准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仁、义、礼、智,注重家庭和社会各种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些道德准则的约束,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相得益彰,顺应了人民和社会的基本需要。
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差异比较【摘要】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是各国政府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的特点,探讨了其差异和影响因素。
在中国,行政伦理建设强调忠诚、廉洁、尽职等传统价值观念;而在西方国家,注重法治、透明和公正原则。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在行政伦理建设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不仅影响着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也为不同国家政府管理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
未来,中西方应该在行政伦理建设上相互借鉴,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管理体制,以促进社会治理的持续进步和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差异、比较分析、影响因素、未来发展趋势、社会治理、借鉴、互相学习。
1. 引言1.1 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差异比较简介中西方在行政伦理建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行政伦理建设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以廉洁、公正、廉政为核心价值观,追求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而西方国家,行政伦理建设则更加注重个体权利的保障和对权力的限制,强调法治、民主和人权。
中国行政伦理建设的特点包括重视政治纪律,倡导公正廉洁的行政行为,强调廉政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西方行政伦理建设则更加强调透明度、法治和独立监督,注重公民参与和权利保障。
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中西方对于行政伦理的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中西方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的差异是导致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的差异对于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通过借鉴和互相学习来促进行政伦理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中国行政伦理建设特点1. 传统文化影响:中国行政伦理建设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强调忠诚、廉洁、廉明、奉公为主的价值观念,倡导以德治国,重视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
2. 政府主导:中国的行政伦理建设主要由政府主导,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行政伦理规范体系,包括廉政建设和道德建设等多个方面,旨在规范公务员的行为,提升政府的廉洁形象。
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论文摘要]比较的发展,很多基本问题是相同的,对此的比较性研究,可以有助于认识及了解人类文明发生及演化的历史。
考察自孔子和苏格拉底以来至二十世纪初两千多年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主要从古希腊伦理学与先秦儒学、基督教伦理学与宋明理学、西欧近代伦理思潮与明清启蒙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国;西方;伦理思想;比较研究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从先秦诸子百家、古希腊罗马时期至今,二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对理想人生及生活的理解各有不同,但就发展脉络而言,很多基本特征是相同的。
从源头、内容、过程、规律来看,这种比较性的研究,使我们对人类文明发生及演化的历史有更多的认识及了解。
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现象,在伦理学的历史中也得到了生动的呈现,各自两千多年的时间跨度,正如孟子所说: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
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
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
孟子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五百年一乱一治的历史循环圈是他英雄创造历史唯心史观的典型阐述,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意思是说经过五百年必有圣君兴起,有命世之才脱颖而出,前者对国家政治生活而言,后者是对人类文明史而言,抛却这种历史循环论的糟粕不论,以五百年为一时间单位考察自孔子和苏格拉底以来至20世纪初2000多年中西方伦理思想的发展,采用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比较研究的方法无疑可以使我们对人类文明发生及演化的历史脉络看得更为清楚。
一、古希腊伦理学与先秦儒学之比较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以儒学为主,因而表现出固定化倾向,正如董仲舒所言: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具体而言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内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境界,可以说这种格局一以贯之,绵延千年,没有大的变动。
中国伦理思想两千多年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在这样一个框架中展开。
因此我们的中西方伦理思想发展比较是儒学与西方伦理思想的比较。
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西方哲学西方伦理学,追溯其源头,要从古希腊文明谈起,对西方伦理学发展贡献最大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像西方文明源头三座比肩的高峰,巍然耸立。
我们今天关于伦理学思考的几乎所有问题都为古希腊和先秦诸子百家的道德哲学思考过,那个时代那些有智慧的思想家就注意到了人的精神生活的内容和高度对人存在的价值及意义。
对古希腊文明而言,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家,诸如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这些人他们抉微探幽,善于观察,但更多的是关注客观世界的构成本质之类物理性意义上的问题,只有苏格拉底意识到了比石头、树木和日月星辰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人的心灵,他毕生致力思考并因为对它的回答而送命的两个问题:美德是什么?什么是最好的国家?在今天看来这些仍然是我们个人生活和共同生活最有价值的问题。
孔子生活于奴隶制趋于解体,封建制开始形成的春秋末期,在这个新旧交错的纷乱时代,孔子不满于“礼崩乐坏”的现实,他希望用“克己复礼”来教化民心,以图政治清明,他席不暇暖地奔走于各国之间,不见用于当世,转而兴办私学,从事教育实践。
他创立儒学,使学术下移,即使今天,孔子思想依然深刻地影响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我们文明与文化的重要源泉。
包尔生说:“智慧和美德是很稀少的东西,自然在一个世纪里也仅仅造就那么两三个天才,圣徒也是同样稀少的,在历史上相隔很远。
”对中华文明而言,孔子是一个永远且丰富的话题,他和在历史上相隔不算远,但空间上远隔千山万水的古希腊三巨头学说之比较,是我们理解中西方伦理思想的起点。
就道德情操和人生际遇而言,孔子与柏拉图有很多相似之处。
柏拉图在他家乡的城邦也没有得到任何从事公共活动的机会,“学而优则仕”之路受挫的柏拉图从公共生活中退出,创办学园,把他的生命热情寄寓于对现实的深思和对理想生活的勾勒,学园成为孤独哲人的避难所,他在此写出了震古铄今的传世之作《理想国》,《理想国》对西方民族精神生活的意义像《论语》对中国人一样怎么样夸大都不过分,爱默生甚至认为只要留下《理想国》,所有的图书馆都可以烧掉.这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写就,书中谈到家庭、道德、文艺、教育等问题,几乎无所不包。
他和孔子一样,从个人经验出发,以此解释人生及一般事物,这使他的学说充满现实感和亲切感。
这位孤独的哲人期待在一个伟大且适合的国家——《理想国》中等待救渡,他承认自己描绘的只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理想,描绘希望对人生而言仍然是有价值的,做人的意义就在于向往更美且好的生活,并至少让它的一部分变成现实。
这种悲剧色彩和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何其相似乃尔。
就道德理想和使伦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体系而言,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之处更多。
孔子的学生根据他在讲学时记录编撰而成的《论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并且是他使道德哲学成为中国学术发展的主流。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是他儿子根据他伦理学讲稿整理而成。
今天我们可以想象,在中西方文明大放异彩的诸子百家时期和古希腊时代,多少有志于学的人受惠于这两位哲人的智慧并把智慧的火种播撒四方。
亚里士多德和孔子一样相信生命是自然的恩赐,美好的生活却是智慧的馈赠,他们在不囿于外界束缚的沉思和对心灵的养护中理解了什么是对人这种存在而言最好的生活,那就是过有德性的生活。
德性是什么?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也惊人一致,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即孔子的中庸,所谓过犹不及,无过无不及,也就是说德性是过度与不及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
当然,理解在细微处也有不同,德性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果,如果说西方伦理学强调前者,则中国伦理学更注重后者,在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学说比较中可看出区别。
亚里士多德提出“致知”概念,他认为对于心灵的刻画就是对于其所获知识的刻画;儒家也谈“致知”,但更多是一种实践能力,从孔子“忠恕之道”“仁爱之学”衍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便充分体现了儒家重视伦理价值在现实生活及人生中体现的倾向。
中西方伦理学特点就其源头来看向我们揭示出:伦理学作为正当生活描述的学科体系,伦理学家们的研究基础是在现实生活的感知中,关注人的内心生活,诉诸人的各种道德感情,是经验也是体悟。
伦理学家们孜孜以求恰当生活的思考,都是为他们所理解的尘世之幸福提供说明,以求生命于世的安恬与宁静,使生命更有价值,生活更值得一过。
虽然幸福不是道德行为的目的,但如亚里士多德所希望的,有道德的人应享有幸福,有完整道德的人应享有一切可能的幸福,既有德性又享有幸福就是至善。
二、基督教伦理学与宋明理学的比较古希腊罗马文化衰落之后到进入下一个千年西方文明收获寥寥,具体而言是亚里士多德的辞世,此后欧洲进入黑暗之中,人们等待哲学的复兴,这和中国汉朝以后的情形颇为相似,中华文明也是经过漫长的等待,在“北宋五子”出现后才再现伦理学的勃兴。
可以说把智慧和仁慈作为人性完善的两个方面所导致的精神化倾向在公元1000年后达到高峰,中国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对社会精神、价值及道德观的垄断,西方的基督教无所不在的气息,便是其标志。
中西方伦理思想在这一时期,不约而同酝酿并发展了禁欲主义的价值观,它深深压抑了那个时代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情,对人的精神性存在的顶礼膜拜践踏了人存在的世俗权力和现实性,从而抽掉了伦理学作为智慧之学的现实基础。
追求精神生活的完美发展,至少是中西方智者思考伦理学问题的一个基本需要和最根本动力。
亚里士多德认识到我们研究伦理学不仅是出于理论的目的,而且也是为了使我们自身向善。
可以说人类伦理生活和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从对善和恶的认识开始的,在人的经验生活内,被人的道德本能指明为善或恶的东西,被发现始终如一地表现为有利于人的保存和幸福或造成人的痛苦甚至毁灭,正是人性中天然存在的善因和恶因,给伦理学家们扬善抑恶追求适合并正当的人类生活提供了动因。
我们由此看到关于人性善的思考构成伦理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条清晰的线索,当我们把善理解为有利人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恶与之对立时,人们不约而同表现出趋善避恶的倾向,这使性善论成为中国也成为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主脉。
随着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衰落,万马齐喑的西方文化在公元四世纪迎来了奥古斯丁(354—430)的诞生。
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宣布基督教的合法地位,此后近千年的历史,以基督教为核心的神学伦理思想大行其道,这一段历史在思想发展史上虽然可说处不多,但在奥古斯丁的学说中却酝酿了近代哲学史转向的思辨火花,以奥古斯丁为杰出代表的教父哲学的成熟标志着基督教哲学的正式形成。
在创立基督教伦理学的过程中,奥古斯丁为亚里士多德时代流传下来的四主德补充了热爱、信仰、希望三个神学的德性,奥古斯丁解释说人对自身根本缺陷的承认,正是他接受信仰、希望、仁爱三美德的先决条件,因为信仰提供知识,希望带来期许,仁爱产生友谊,这一切给我们展示出一条通往善的生活道路,所以奥古斯丁确认它们为人类在世俗生活中追寻的伟大目标,相对于这七个德性的七种恶分别是:骄傲、贪婪、愤怒、嗜食、放荡、消沉、迟钝。
前者是人世间光明的力量,后者则是人性中黑暗的势力,中世纪对德性的理解就是在两种力量的冲突中,光明战胜黑暗。
在伦理学发展成为一门追求善的科学的时候,边缘伦理学家的“性恶论”无疑健全和补充了这种视角的不足,正像包尔生所认识到的:“我们若是从历史中排除所有邪恶,我们也就同时排除了善与恶的斗争,失去了人类最崇高和最壮丽的东西:道德英雄主义。
不仅如此,我们还失掉了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使我们认识到善的价值,在伦理学的理论视角下,在现实生活的经验层面,恶都是善的对立面及陪衬,来自人的肉欲和自私所形成的恶,更让人们意识并看到追求善对人生存的意义。
在这样一种前提下,中西方伦理学都为禁欲主义作为一种道德信念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据包尔生考察:“禁欲主义”一词从希腊语言中获得,它本意是指在体育场实行的对动物本性的训诫,也表示在哲学学园实行的对内在生活的训诫。
基督教将源自古希腊思想的禁欲主义理解为自我否定和神圣化的要求中世纪的人们普遍相信自从人类背叛上帝之后,世上出现了二种城市,一种上帝之城,居住着上帝决定拯救的人,一种尘世之城,居住着上帝决定毁灭的人,如果我们为善可以使上帝喜欢,我们就会因此而得救进入上帝之城。
禁欲主义这种与人的本性相悖的道德要求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道德信念,是因为人们普遍希望取悦于上帝而获救。
中国伦理学的禁欲主义特点在宋至明的理学发展中颇为引人注目,可以称为“克己论”或“严肃论”,特别是在二程和朱熹学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