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中西方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中西方管理思想差异一、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各自起源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从20世纪初泰勒开始已发展成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对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是渊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思想,它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
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管理思想在近代没有能够与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相结合,以至今天一般人认为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都来自西方。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飞速发展,才使人们的眼光重新从西方转向东方,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意义。
管理思想是由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1)中国一贯“以农立国”,历史上,虽然经历了许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迁,但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却一直延续下来,很少变动。
这种农业社会的管理形态反映在思想观念上就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管理体制上是专制与民本相互依存的思想。
中国农业社会是由大量分散、小型、雷同的,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村落和城镇组成的,要维持这种社会结构的稳定就必须有一个高高在上、君临一切的集权管理体制和万众臣服的管理思想。
自秦汉以来,中国这种被称之为“东方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基本上二千多年没有发生什么重大改变。
这种体制在组织上等级森严、上下有序,在领导上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严格统一,忽视差别。
在控制上重视整体效果,忽视个体利益,重视自上而下的控制,忽视自下而上的反馈。
第二,在管理方法上是经验与理性相互补充的思想。
农业生产必须注重经验、注重实际、注重应用。
一方面在管理上时刻保持着一种清醒的理性态度,重人事轻鬼神,把管理活动放在实实在在的人间实务上,讲求入世,不重出世;重视德育,轻视宗教;崇尚经验,无视神异:尊崇王权,压抑神权。
另一方面,它不重言论,不重思辨。
注重在实际经验基础上的切实领会和直觉领悟,注重于实际行动本身。
美国东西方大学博士班作业论中西方管理的区别课程:《C理论》指导老师:美国东西方大学校长、国际著名学者、哲学家成中英学生:刘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高新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的发展普及,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对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解读中西方管理的差异越来越提到组织管理者的议事日程上来,对指导组织的持续性增长,提高组织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管理是一种艺术、技术、思考方式,是人改变自然、改变社会、改变生活、提升自我的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采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达到一个综合的管理目标。
不论是西方的科学管理或是中国的人文管理都是建立在当时、当下特点的经济发展阶段而逐步建立完善的,针对目前的知识经济发展阶段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成中英校长以中国传统文化“易经-儒家”为基础,西方科学管理为工具创建的中国管理哲学—C理论全方位覆盖管理应用领域,将推动知识经济下管理学的嬗变。
一、中西方管理的区别1、基础不同西方的科学管理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以理性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作为前提的管理理论,以经济发展、追求利润为终极目标,以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为管理方法,强调“对事不对人”,以流程、规章、制度出发,重视对事进行规划、执行、考核和奖惩。
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一种效率哲学,讲究客观方法和规范。
中国的传统管理建立在传统农业或商业模式基础上的,强调“人文管理”即“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偏重于“人文主义”,以“始制有名,无为而治”为管理方法,即在组织管理与客观规律的双重要求下展开管理活动。
管理没有具有的流程、制度等细节规定,在开始前做好关系管理建立信任后,事情就是个人的了,一般是“人对了,事就对了”。
管理的效率来自于人性2、重点不同西方科学管理的思想重点是“事”,管理的出发点在于“治”,通过规范的流程、标准化进行管理,在组织设置中“因事设岗”,因此使管理具有可学习性、可沿承性、可重复性和可模仿性,使得组织可以长久、持续的发展,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任或消失,影响组织的发展。
管理的终极价值及人文管理学与中西方管理差异吕力(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管理寄寓了人们实现生存的最终目的或最高理想,即管理的终极价值;管理的具体目标及其效率,即管理的工具价值。
管理的工具价值依赖于管理终极价值而存在;工具价值本身渗透了终极价值;终极价值也必须依靠工具价值而实现,这就是管理价值的二重性。
撇开管理的终极价值,仅仅将管理视为工具,管理就是同质的。
只有从管理的终极价值这个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中西管理差异。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人文管理”,但将管理价值中的“人文价值”作为重点来进行研究却是可能的。
因为“人文管理学”是一门普适的管理学分支。
[关键词]管理的终极价值;管理的工具价值;管理价值的二重性;人文管理学;中西方管理差异[中图分类号]F014.84[文献标识码]AUltim ate Value of Managem ent,Hum anistic Managem ent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 entLV LiAbstract:Management embodies human beings'final target or top ideal to reach survival,i.e.the ultimate value of management;while its concrete target and efficiency is its instrumental value.The instrumental value and ultimate value depends on each other,which is the du-ality of managerial value.Omitting its ultimate value,we only see management as a tool,so management is homogeneous.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ltimate value,can we truly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ent.Even though there is no humanistic management in reality,it is possible to research humanistic value of management because humanistic management is a univer-sal subject in management.Key words:ultimate value of management,instrumental value of management,duality of managerial value,humanistic management,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ment[收稿日期]2011-11-22[作者简介]吕力(1971-),湖北建始人,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副院长。
中国式领导与西方领导的比较研究领导力是管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式领导与西方领导是两种不同的管理体系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两种不同的领导风格。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式领导和西方领导的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的领导风格对于企业的影响。
一、中国式领导的特点中国的管理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式领导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有许多注重亲和力、权威性、和谐性、以及家族传承等特点。
中国式领导有明显更为重视人情关系,关注家庭劳动力和社会地位,以及人际关系网的维护。
他们非常注重组织架构和规则落实,经常调动社会关系,争取资源、发挥影响力等手段。
二、西方领导的特点西方领导则注重事实、现实和经验。
西方领导居于民主精神的体系中,他们非常看重个人成就和权力,通常采取能力和行动来取得好的领导风格,追求的是团队效能和长期竞争优势。
三、中国式领导和西方领导的比较1.权威性对比中国式领导指导和影响打造了更加亲和的关系,企业组织机构形式为一道亲和型整体,而西方领导建立以“大人物”和“小人物”为中心基础的工作体系。
中国式领导中,较为注重权力的豁免,而在西方领导中,权力更全面和相互依存的地位,特别是制定关于行为和行动的标准等方面的权力;中国式领导则更多地使用权力来达到其目标。
2.组织规则落实中国式领导非常重视规则、条例、以及组织架构的落实和执行。
而西方领导鼓励大胆试验、用不同的方式建立机制,并借助开放、灵活的结构来实现跨部门、跨文化、跨地区等各种不同领域的组织沟通和合作。
这种机制可以帮助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敏捷性,拥有更棒的团队优势。
3.决策风格对比中国式领导更为注重组织、规则、条例等形式化的参考的使用,并且更重视不知道情况下的权力使用和不断调整;而西方领导注重经验、已经得到证实的技能和质量标准等方面的数据,以及对不同事客观形势的分析和权衡。
这种分析帮助他们制定更精确、更高效和更准确的决策。
四、两种领导风格的长处和短处1.中国式领导和西方领导在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管理理念、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大量的差异,完全不同的领导风格会造成各种不同的长处和短处。
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国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成形于西方,但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在中国渊源流长。
先秦儒家提倡“行仁德之政”,“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修文德以来之”,使“天下之民归心”。
《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晏子春秋·谏下十》中提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
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这些思想历代都有,虽然说这是古代帝王御人之道,但不可否认,这正是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萌芽。
公司企业是组织,国家政府同样也是,只是组织形式不同,规模不同,管理的本质并无二致。
如果把晦涩的文言通俗化之后,你会发现中国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西方如出一辙,不同的是,中国偏重于“理”,而西方偏重于“利”。
因此,只要操作合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国化,并不会存在障碍。
但是在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始终秉承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要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使命是什么。
无论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应该以这一使命为前提。
盲目地制定计划,采取措施,只是浪费有限的资源。
在企业中,任何一个其绩效和结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兴旺有着直接和举足轻重影响的领域,都需要有目标。
一家成功的企业,其经营目标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短期的盈利,更需要着眼于长期的发展。
在充分了解企业使命的基础之上,从管理者的角色出发,对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国化做进一步讨论。
人员招聘与培训人员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企业的运营需要人来推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中时刻存在着人员的流动。
每个职位的空缺都会给企业带来或大或小的损失,为了避免这个情况,使企业长久地生存下去,我们需要吸收外部的人才。
这不是A与B的相互替代关系,而是为企业注入更具活力血液的重要工作。
在满足现在人力资源需求的同时,还要为未来的发展做好承接工作。
今天我们招聘的人才,在未来会成为我们的继任者。
未来企业经营的命脉,由我们的继任者来掌控的。
东西方管理文化异同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探索与实践,而今尽管各国都大张旗鼓提倡,但由于各自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同,所采取的理论观点与方式方法自然会千差万别。
东西方管理本质西方: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于独立人格的人文主义。
西方管理文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体现着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它是以追求利润和提高自身效率为目标,以追求自我价值为动力的。
在西方管理文化的背景下,各国为适应各个时代社会生产的需要,形成了门类众多的流派,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众多流派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科学管理理论流派。
19世纪,以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W·泰勒为主,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到管理实践中,将人与机器相结合,要求达到人—机的最佳匹配,使人成为机器流水线的一部分。
泰勒的管理只是物本管理并非人本管理。
泰勒把如何工作的决策权留给了企业所有者,该时段的管理本质就是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工作,即强调控制。
古典组织理论流派。
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
他从管理的职能角度来定义管理,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这个理论后来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
行为科学理论流派。
20世纪30年代的管理学者发现只注重劳动效率远远不够,因为健全的人际关系更能提高生产率,这就把人提升到“社会人”的地位。
但这时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所确认的管理本质仍不是激励,只是把激励当作管理的一种手段,管理的本质还是物本管理,其中梅奥及其霍桑实验就是典型代表。
现代管理理论流派。
现代管理理论流派被分成很多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数量管理科学学派、权变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以及经理角色学派等。
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亨利·法约尔、詹姆斯·穆尼、哈罗德·孔茨以及威廉·纽曼。
法约尔从职能的角度定义管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詹姆斯·穆尼的观点是管理本质是激励;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本质是协调;威廉·纽曼认为管理是使一个人群团体努力朝某个目标前进所作的指引、领导和控制;此时人已被当成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东西方管理差异【摘要】21世纪,是管理学理论飞速发展的一个阶段。
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合作的日益频繁,使得东西方管理思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和融合。
随着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东西方管理思想与方式产生了巨大差异。
【关键字】东西方;管理;差异The differences of management between East and West[Abstract] 21 century is the time that principle of management develop fleetly .With the continual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e frequent increase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 the theory of management between East and West arise conflict and fuse . Als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society , big differences have arisen in the area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management between East and West.[Key Words]East and West ;management ;difference东方的管理思想是以中华传统管理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管理理论。
非常注重文化和伦理的引导。
在17世纪之前,这种管理思想给东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繁荣和昌盛。
但近代东方的衰落与西方的迅速崛起,使管理学理论成长的落脚点一直停留在西方的管理思想体系之中。
西方管理原创建立了一整套管理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使管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并成为今天管理发展发展的基础。
无论管理学如何发展,都抛弃不了它的基本框架体系和概念范畴,以及一些根本性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
中西管理思维差异的启示一、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罗马、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他们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就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在文化、艺术、科技、哲学、建筑等方面都对人类作出杰出的贡献。
欧洲文明虽然是人类后起的文明,但却以理性的态度,智慧的精神,塑造了欧洲的文化品格;并由于继承者的发扬光大,对于整个人类文明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文明古国在国家管理、生产管理、军事、法律等方面也都有过光辉的实践。
•西方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个性自由(创新、创意和创业);自我表现(沉默与活跃);通过自我奋斗获得个人成就(独立与依附);个人利益至上(竞争与息事宁人)。
这些已经成为其社会成员的共同行为模式、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一种潜意识、一内在的思维定式而存在于西方社会的各民族心理之中。
•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是适应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的成果,这些成果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西方现当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1、重视比较管理研究的理念。
该理念认为:一国的文化传统对管理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寻求管理的普遍规律以及管理方式、方法的移植,重视“软管理”的作用。
2、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
为了提高本国的管理水平,必须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企业文化建设,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3、非理性主义思潮兴起中的人本观念。
他们提出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从而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情色彩的管理模式。
4、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理念。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的学习型组织所要进行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
•(一)古典管理理论。
学徒出身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泰罗于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中西方管理学差异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对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是渊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思想,它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管理思想在近代没有能够与产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相结合,以至今天一般人认为科学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都来自西方。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飞速发展,才使人们的眼光重新从西方转向东方,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重大意义。
管理是文化的结晶,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说起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兴盛。
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二)对效用的评价方中国重整体、群众意识,政治伦理表现为集权至上,个人的忍让、服从和牺牲,自我意识淡薄。
西方重个人,强调自我,伦理上表现为自私、竞争、进取心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三)在对利益的态度方面中国重视轻功,整体的伦理标准代替了利益欲望,祖宗与宗族的教训礼法,比任何实际利益都重要.西方则把欲望看做是人的自然本质与合理要求,把它看作是推动历史的动力,从而将功利作为评价历史的标准.(四)在认识论的理解方面中国重直觉,重内省,重先验理性.西方重实验,重事实,重逻辑理性.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管理思想上的差异。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
浅谈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别【摘要】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要是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善于从整体的长远的管理目标出发来决定各种管理措施。
而西方管理思想是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严密的管理,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
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在现代化企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西方管理思想差别中西方管理思想是在各自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发展起来的,从管理历史的实践检验的结果来看,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1.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优点主要是: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善于从整体的长远的管理目标出发来决定各种管理措施。
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闪耀着辩证法的异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现代的管理中仍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都得益于对这种中华管理文化的借鉴。
但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在封建的农业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它有自身先天的缺陷:一是缺乏与近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联系,二是缺乏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
它自身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形态。
在管理思想的各种长处中本身也包含着各种弊端:人本观既把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却不重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的人格;整体观既科学地把管理诸要素及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却又可能成为失去活力、缺少个性、束缚生产发展的樊笼;协和观既正确对待自然、社会的各种辩证关系,注意保持管理系统的和谐稳定,又可能成为反对变革、摒弃竞争、害怕冒险的强大心理惯性。
2.西方管理思想是与近代大工业生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历了科学管理运动之后所产生的各种管理理论,更是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的,因而形成了它自身的优点。
主要表现在: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严密的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
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对比与分析提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西方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相比,仍然存在缺陷。
本文对比研究了中西方财务管理理论的内涵,财务管理的特征等方面,并对其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试图为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带来启示。
关键词:财务管理理论;财务管理特征;差异分析;启示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理论又指导实践和预测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财务管理实务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但财务管理理论的出现则相对较晚。
由于种种原因,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结构问题,始终没有进行过充分的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财务管理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亟需理论上的规范与指导,以求能使今后的财务管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取得长足的进步。
由于制度背景的不同,中西方财务管理体制难免存在差异。
然而,除了差异之外,我国的财务理论研究与西方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研究西方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我国具体的财务环境,对西方财务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合理扬弃,发展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相匹配的财务理论与方法,以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实践。
一、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的概述(一)我国关于财务管理的涵义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关系而产生的,是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财务管理概念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它要组织财务活动,那么要了解企业包括哪些财务活动,且要区别一般的财务活动和特殊的财务活动。
一般的财务活动是筹资、投资、资产的运营、分配,特殊的财务活动如兼并、收购、跨国经营等财务,财务管理学主要解决的是一般财务活动问题。
其次,它处理财务关系,在资金运营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财务关系,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或经济管理人员能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好财务管理,显然在于他能不能处理好各种各样的财务关系。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的地球已经像西方人所说“在日益变平”的今天,我们就更加不能忽略中西之间相互融合的作用,技术上如此,经济上如此,那么由文化渗透的管理领域更是如此,在比较中我们更清晰的鉴别自己,学会促进和创新。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广博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面临着一大尴尬:一方面拥有著述宏富的管理思想,另一方面又是一个缺乏现代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中国家。
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并且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学说,建立企业的现代管理模式,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步。
观念指导行为,思路往往是出路。
中式管理思想的特点——柔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在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引起世人瞩目,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他们在管理上都受到中国古代儒家管理思想的影响,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威廉〃大内把日本管理的成功之处归结为对中国管理思想的有效运用,他提出要认真地去了解中国管理思想,他说“一旦了解它,就能够将它与我们自己的组织形式进行对比,并了解我们的环境内还欠缺什么。
”作为中国人自己,我们更应首先认真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
有人将“柔性”作为中国管理的显著特点,我认为颇具概括性。
柔性管理也许是中国管理思想的最显著特征。
1.伦理人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中国管理思想中的人,既不是经济人,也不是社会人,而是伦理人,伦理成为厘定和改造人性的基本法则。
中国传统的伦理人涵义主要指:第一,性善。
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之有也。
”从孔孟之道到宋明理学,基本上都是以此为主来阐释人性的。
既然人天生具有为善即履行道德义务的本性,因而在管理中就特别强调人之善端,强调与人为善,强调人与人特别是上级和下级的沟通。
第二,关系本位。
人的自我的确立不是由自己张扬出来的,而是在特定的伦理关系中、在同他人的关系中被规定的。
第三,道德修养。
代表性的语言是孔子的“修己以安人”。
管理者具有为善的义务,如果通过道德修养提高行善的能力,就能增强被管理者受教化受感化的能动性,增强他们为善的能动性。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东西方管理融合已成为当代管理的一个新趋势。
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创建的东方管理学派,历经30年的探索,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结构。
本文将对东西方管理文化融合的趋势,东方管理科学的创新以及全球经理人如何运用东方管理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之下进行经营实践进行系统而简要的介绍。
管理若水有永恒长生之道,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造福人间万物,川流不息。
自泰罗开创科学管理以来,管理学已走过了蓬勃发展的百年历史,其中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和当前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21世纪管理将走向何方,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我们从上世纪70年代中开始了东方管理文化视角的管理研究,创新东方管理科学。
今以东西方管理的融合趋势、创新与实践为命题来探讨当代中国的东方管理科学。
一、新趋势:东西方管理文化的融合(一)东西方管理文化的融合已是新世纪管理的重要趋势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经济的融合必然导致管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东西方管理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代管理的一个新趋势,这主要是由于:1.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已成为当今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文明的冲突、交流与合作,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永恒的主题和旋律。
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间沟通对话与和谐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经济活动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已成为管理中,特别是跨国管理中经常面临的问题。
如何理解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差异、协调文化差异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跨文化管理研究在西方学界日趋兴盛。
2.管理理论的文化嵌入性要求管理研究必须加入文化变量。
任何管理研究均基于一定的文化情境。
在一种文化背景下发展出的管理理论应用到其他国家时,容易因为制度环境、价值要素等差异而无法解释实际情况。
因此发展文化情境依赖型的理论已得到众多研究者的呼吁和支持。
3.民族文化并无好坏之分,都具有合理内核和各自对管理的独特解读视角。
中西方“人本管理”之比较与发展走向【摘要】中西方的“人本管理”在追求方向上有主次上的差别,但在本质上并没有根本的冲突。
新世纪中西方的“人本管理”趋向于“能本管理”,呈现出“个性化公司”的发展趋势,同时有互动与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新世纪中西方人本管理比较发展走向“人本管理”是现代中西方所面临的一种新的“以人为本位”的现代管理理念,它强调在管理方法上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并强调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1世纪,各国管理学家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探索人的本质,调整人际关系,服务社会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层次的管理及高尖端的管理者,本文围绕“以人为本位”的管理,运用中外对比的方法,探索未来中国特色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位”的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不但可以提升人的力量,而且可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并把“人力资本”转向“社会资本”。
一、“人本管理”的基本内涵理解管理中的人,掌握人性的实质,是理解人本管理的切入口。
对作为个体的人或作为群体的人而言,其现实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地形成新的目标,而目标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性地建构起来的,代表着人的理想愿望或向往。
因此,人的这种潜在目标便成为其行为的动机。
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着三种层次的目标,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与自我的发展有关的目标,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结构。
当然,不同的人其目标是不同的。
而且,要理解人本管理,还要理解什么是“人本”。
从本原上讲,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一个必然要求,而“人本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而提出的。
早期的企业都是以资本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企业谋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最主要手段就是进行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因此,那时的管理是以“资”为“本”的。
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人对企业生产率的贡献越来越大,从而将企业中人的地位提高到一种比物力资本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因为人(或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
《中西方管理思想对比研究》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管理思想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
管理思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考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也是人们对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活动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
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社会的长期历史进程中,人们对管理实践的思考处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对管理的具体问题与具体环节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见解,记录下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遗产管理学的产生,使管理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管理思想史是以不同社会阶段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其发展规律。
管理思想史是研究和揭示人类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管理是人类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管理活动的历史,同人类本身的存在一样长远。
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以捕捉别的动物作为谋生手段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定的组织和管理活动。
然而,对于管理活动的自觉、管理经验的总结、管理思想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后才形成了。
一.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包括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辩正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思想演变的相互关系等。
管理思想史不但对各个行业的管理者都有意义,同时也是我们吸收国外管理科学成果的有效途径,学习管理思想史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全面素质。
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人类的管理实践活动息息相关的。
管理思想是人们对客观的管理实践活动特点及其规律的系统总结和概括。
科学的管理思想可以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管理思想的提出,都离不开对于人类本质的认识。
而人类不同时代对于自身的认识,则标志着那一时代管理活动的着重点。
二.中外管理思想对比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
中外管理思想比较就是将中国传统和现代的管理思想与国外传统及现代的管理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管理思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渊源于古希腊文化传统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从20世纪初泰勒开始已发展成为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对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是渊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思想,它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色彩。
中外管理思想的比较研究应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以及时代所赋予的使命进行观照。
同时,还应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进行总结。
此外,中外管理思想对比研究应致力于管理思想的本土化和中国化的工作,进一步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现代化,使中国管理思想逐步走向世界。
可以这样说,对于人类本质的认识,是我们划分一定管理时代的依据。
而人是复杂多变的,从现实来看,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历史地看,是文化的产物,是由特定的文化环境所造成的。
由于地理、气候、资源、环境的差异,造成了迥然不同的各民族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所思所想。
三.在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侧重于对国家、政府、社会和人的管理,并且大多数的管理思想是由并没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思想家们提出的,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晚清的思想家戴震、龚自珍、魏源等。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有关管理国家、巩固政权、统帅军队、组织战争、治理经济、发展生产等方面极为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也包含着许多至今闪耀着关辉的管理思想。
中国的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都有一定的影响,都相继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社会经济得到了高度发展,企业管理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他们都没有走否定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实行全盘西化的道路。
而是吸收中西方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与实际和传统文化相结合。
他们成功地把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家庭观引进了企业,把企业大家庭作为企业组织的理想目标,把对君和父的忠诚心用于建立企业中上下级关系的楷模,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塑造企业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与西方企业文化截然不同的特色。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优点主要是: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善于从整体的长远的管理目标出发来决定各种管理措施。
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闪耀着辩证法的异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现代的管理中仍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人本观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核心,它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不足的是,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在企业经营管理思想方面比较匮乏。
四.西方管理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
希腊文化中管理者强劲霸道,凭个人的胆识能力对各种管理进行随意的干预。
作为西方管理思想源头的古希腊,有外向型的民族心理,标新立异是希腊文化的一个特征,它一方面表现为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形成了求知的科学方法。
在社会管理方面进行过多种形式的试验,城邦形式的复杂的奴隶制民主管理制度,提供了自由讨论的实践经验,称之为协商式管理的价值。
十分重功利,商业的发达和人员的频繁往来,他们重利益,讲功效,追求现实的成功。
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他们很早就提出了用统一的标准化进行管理的思想,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经济管理中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原理,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管理也可以说是一种科学主义型的管理。
主要表现在: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控制和严密的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
然而,西方管理思想的这些优点也伴随着诸多弊端:各种“管理科学”都重视对管理的理性分析,但这种过分重视理性的传统却造成了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人的心理情感的结果。
对管理中的某一要素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的逻辑分析,总结出某一管理方面的规律,但却往往把这局部的规律看成是整个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了以偏概全、好走极端的弊病。
例如,“科学管理理论”是极端的唯理性论,而“行为科学理论”,却走上另一极端唯人性论;“管理科学学派”迷
信“组织中心”和“技术中心”,强调专业化、规范化、严密化、制度化,走到把人机器化的极端。
现代西方的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这种复杂化带来了新的矛盾,管理技术的复杂化造成了片面追求管理的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倾向,无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
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差异:1、对事物的评价方面,中国偏重社会,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将自然对象人格化、人际化、伦理化、社会化,注重于强调“天人合一”表现为政治伦理思想的兴盛。
西方偏重自然,将人物化,早期西方核心的管理思想是以管物的方式管人,将人际关系自然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表现为自然科学的发达。
,特定的管理思想是寓于特定的文化传统中,并受特定的文化传统支配和影响,从而带有特定文化传统的特征和烙印。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区别
中西管理思想是在各自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发展起来的,从管理历史的实践检验的结果来看,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而且优劣共生、利弊相通。
这就是所谓“文化悸论”的一种普遍的、必然的现象。
这种长处和短处,在中西管理思想中往往具有对应和互补的关系。
因此,中西管理思想的交流、移植和融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改造和重建,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
我们应该多学习学习中西方的管理理念,分析对比,吸取精华,进而总结出一些经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