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声音的真实性表达手法——以《天注定》影片声音分析为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6
探析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征
一、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贾樟柯的电影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展开,他借助极为真实的表现手法描绘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很多作品中,贾樟柯常常借助道具来诠释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涵,用具体的物品和场景来传达出人物生命体验的真实感受。
二、复杂的叙事结构
贾樟柯的电影叙事方式多样,有的属于非线性叙事,有的则采用了诸如前后叙述、反复叙述等复杂的手法。
他善于利用前置和悬念等手法,通过叙事界面的变化,营造出一些玄妙而艺术的意象。
三、对人性的深刻探索
贾樟柯是一个富有思考的电影人,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关注常常在他的影片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
他会用极为细腻而见微知著的手法来揭示人性的不足,比如《山河故人》中的人心险恶和利益膨胀,以及《天注定》中的贪欲和权力争斗。
四、现场拍摄和音乐的运用
贾樟柯偏爱现场拍摄,他喜欢去各种不同的地方实地取景。
同时,他也借助音乐来丰富电影的情感气氛。
声音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了贾樟柯电影的一个重要元素。
他通常喜欢选用音乐风格独特的作曲家来为电影配乐,以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总之,贾樟柯的电影风格特点是其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他总是把关注现实问题和探索人性思考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和引导方向,致力于在电影中展现一个富有思考的世界。
他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复杂的叙事结构以及现场拍摄和音乐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了他对电影艺术的独特贡献。
从《天注定》《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电影形态的转变作者:郭锐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9期摘要:从2013年的《天注定》到2015年的《山河故人》,贾樟柯仍然在影片创作上坚持了他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但是在具体的影片结构和表现上有了新的质变。
在社会进程急速变化的当下,他影片当中的故事性和节奏性都有了显性展现。
文章从叙事结构、镜头运用和叙事视野三个方面来分析贾樟柯电影形态转变的表现及原因。
关键词:贾樟柯电影形态叙事结构叙事视野电影形态主要是从电影系统内部来探寻不同电影类别所具有的具体外部特征、结构方法及其功能作用。
借以奠定电影艺术形态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电影形态的结构和思维方法。
贾樟柯的电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种状态电影。
展现人在某种生活情境下的生存状态,他之前的作品都具有松散的叙事结构和平缓的镜头运用特点。
2015年他的《山河故人》在中国院线上映,这是他从事电影事业以来最“商业化”运作的一部影片,相较于2006年《三峡好人》上映时的“悲情”,他对《山河故人》好像在票房上更有信心。
而从2013年的《天注定》开始,贾樟柯似乎走上了“转型”之路,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一些新鲜的变化。
他的电影中开始有了所谓的“故事性”,故事的讲述也不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介入,故事的叙事视野从“曾经的中国”转化为“当下的中国”。
这些变化,构成了他的电影形态的转变。
(一)流动的人生询唤叙事结构的故事性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这种询唤机制对电影同样适用,所以电影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
询唤是使得个体变为主体的一种转变机制,在分析贾樟柯电影形态的转变上,这种转变机制依然适用。
叙事结构的故事性先于贾樟柯的电影而存在,在这种故事性的询唤下,他的电影呈现出了以往没有的故事性。
在中国迅速城镇化的当下,很多人失去了“故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无根的漂泊者,生命的自然状态就是无止境的流动。
天注定影评
《天注定》是一部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电影,它以其深刻的主题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在国际电影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一位电影评论家,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和共鸣点深深地触动了我。
首先,我要强调《天注定》所传达的核心主题,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分化。
这部电影以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为背景,通过展示他们与低层社会人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揭示了社会阶级差异的严重性。
导演通过精心构建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场景,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社会不公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其次,我要称赞电影的演员表现。
贾樟柯选择了一群非专业演员来扮演电影中的角色,他们的表演自然真实,给人一种仿佛在现实生活中目睹这些事件的感觉。
特别是王小帅饰演的商人父亲,他的表演充满了细腻和情感,让观众对他的角色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共鸣。
此外,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贾樟柯以其独特的摄影风格,将镜头对准了中国农村的贫困景象和城市的繁华景象,通过对比展现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同时,电影中的音乐也与情节相得益彰,增强了观众对电影情感的共鸣。
最后,我要提到电影的结尾。
《天注定》以一个令人震惊的结局结束,这个结局既让观众对故事的发展感到意外,又让观众对社会现实的冷酷性感到震撼。
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思,让人们反思社会的不公平,并呼吁改变。
总的来说,作为一位电影评论家,我对《天注定》这部电影的感受和共鸣点非常深刻。
它通过深刻的主题、出色的演员表现、精美的摄影和音乐,以及令人震撼的结尾,成功地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艺术品。
天注定影评电影《天注定》,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震撼之作。
作为一位电影评论家,我一直寻找那种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电影。
而《天注定》无疑是一部让我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
这部由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真实的剧情,给观众带来了一次震撼人心的观影体验。
首先,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
贾樟柯以纪实主义的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世界。
他没有过多的修饰,而是以真实的镜头展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冲突和变革。
通过多个角色的命运交织,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这种真实感让我仿佛亲临现场,与角色们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
其次,电影在情感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共鸣。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电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命运的无奈。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梦想和渴望,然而他们却常常被现实所束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种无力改变命运的感觉,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人类的渺小和无奈。
同时,电影也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引发了我对现实的思考。
它让我反思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而引发了对社会公正与人权的思考。
最后,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也是无可挑剔的。
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静态镜头,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同时,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每一个场景都被精心构图,每一段音乐都与剧情相得益彰。
这种精细的艺术呈现让我对电影的情节产生了更深的共鸣。
总的来说,电影《天注定》是一部令人心潮澎湃的震撼之作。
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刻的情感共鸣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给观众带来了一次难忘的观影体验。
它让我思考了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现实,同时也让我对电影的力量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在观众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天注定》影评《天注定》是一部由中国导演贾樟柯执导的电影,于2003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本文将对《天注定》进行影评,探讨其艺术价值和它所传递的深刻信息。
影片《天注定》以一个小城市的故事为背景,通过展现一个富有家族的生活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性的扭曲、道德沦丧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
贾樟柯以其真实而深入的刻画,将这些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
影片的叙事方式颇具独特之处。
贾樟柯采用了无剪辑的手持摄像机拍摄手法,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到了角色们所经历的一切。
这种直观的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加贴近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内心世界,进而对电影的主题和思想有更深入的体会。
在影片中,贾樟柯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示了中国社会阶级的分化和道德的沦丧。
在一个富有的家族中,人们追逐金钱和权力,不择手段地争夺利益。
观众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金钱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更是对人性的侵蚀。
这些画面让人不禁思考,当一个社会集体追求利益的时候,将会失去了什么?同时,贾樟柯也通过影片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困境。
从主角家族中的贵族到失业工人,从跨国公司老板到农民工,这些形象将社会的不公与不平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们在电影中见证了这场社会变革中的复杂纷扰,对社会结构和人性的种种变化感到深思。
《天注定》并不仅仅是一部对社会问题的刻画,它更是对人性的追问。
影片中角色们的行动和选择引发了观众对个体与命运的思考。
贾樟柯通过这些形象和情节,探讨了人们是否真的能够摆脱社会环境的限制,追求自己的真正梦想和意愿。
在技术层面上,影片的摄影和音效都相当出色。
摄影师运用了大量的远景和特写,透过镜头刻画出了中国社会的繁华和底层的贫困。
配乐与影片情节相呼应,增强了影片的紧张感和悲剧性。
总的来说,电影《天注定》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入的社会思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注定》声音运用分析
《天注定》的声音运用,不仅更能够深刻的传达出作者的思想,还一次又一次
的洗涤着我们内心的思绪。
作者在《天注定》一文中,通过对语言的巧妙运用,以充满抒情的语调把祖国的繁荣景象描绘的淋淋绝尘。
它把思想中热烈的华彩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从低微的嘹亮之声,到高贵闪耀
的画卷;从纤巧玲珑的文句,到清新醇美的句子,更是一改往日无垠的空白,将文
中那份洋溢的情感,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一见如是,顿感心融,于是不自禁的唱起一曲绝美的歌。
当然,如此绝美的艺术也需要用一定的语言技巧与法则来运用,因为艺术的关
键在于把情意融入语言中。
《天注定》在表达过程中,极具特色的语言工具与手段,如语气词、代词、拟声词、比喻等,都更能够将作者一份真情的运用至文中,引发读者的共鸣。
以及,文中的文字流畅到那份通畅,使人感受到一种豁然若失的自由,它极大
的程度激发出读者对作品最初的瞩目与期待。
另外,对比手法和对称技巧也运用的恰到好处。
它之所以能更好的表达作者思想,是因为它运用了文言文的优美的语言和正确的文采。
总的来说,《天注定》的声音运用中表现了思想的卓越作用与生动感染力,通
过文字、语调、语气等不同的手法,为文章增添了深刻的感染力,令人津津乐道。
贾樟柯电影声音与声音设计风格的影响因素探析作者:张珂来源:《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02期[摘要]贾樟柯是我国当代影坛的知名导演,他的电影往往采用新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声音设计上形成独特的风格。
本文试图阐析其电影声音与声音设计上形成独特风格的主客观原因。
[关键词]贾樟柯声音风格成因主客观因素[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0)02-0043-04DOI:10.19499/ki.45-1267/c.2020.02.009贾樟柯是我国第六代颇有影响的导演,国内学界对贾樟柯电影的研究主要沿着其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的主线加以展开,从作者电影、述事手法、美学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来阐述,而关于贾樟柯电影声音与声音设计风格形成因素的研究,则颇为鲜见。
笔者试图通过主、客观两个角度对这一方面加以研究、阐析。
一、影响贾樟柯电影声音与声音设计的客观因素客观上的因素主要分为三点,分别是难以复制的个人学习与成长环境影响所形成的特质、艺术思潮借鉴、创新与体制下“电影梦”的艰辛经历。
(一)贾樟柯个人学习和成长经历的影响我国誉之为“第二次革命”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它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深刻变化。
贾樟柯直到23岁(1993年)才离开土生土长的山西,这23年里他经历了“三晋”大地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转型,这些都深深地熔铸在他的情怀与记忆里,伴随他走在从影的路上。
1.成长于社会转型中的动荡与变化时期,深受生活環境声音对他的“浸染”。
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最直观变化的是市场上的消费品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生活不断改善。
以家庭财富象征的更新换代为例,从城乡的“三转一响”四大件到新一代四大件“电视(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再到“手机、电脑、相机、摩托车”,紧接着时尚家具、公寓套房、汽车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1993年我国城乡告别了“以票证为标志的短缺经济”时代,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更为深刻的变化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与时俱进,思想观念、文化生活多元化,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物。
|RADIO &TV JOURNAL 2019.11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同时,它也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时期,多元思想百花齐放,电影由宏大叙事转向了多元化叙事。
与此同时,第六代电影导演的陆续亮相,使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出现了一批关注社会现实题材、关注社会边缘人物的电影作品,这些电影真实地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真实地表达了影片中人物的时代情绪。
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是当时电影创作的一个新动向,贾樟柯则是这方面的代表导演。
《小武》《天注定》《江湖儿女》是贾樟柯不同时期的作品,它们都体现了贾樟柯电影中独特的人文关怀。
一、边缘人物的复杂人性在电影《小武》中,贾樟柯将人文关怀的触角放在了“小偷”这样的社会边缘人群中。
从世界电影史来看,以小偷这样的身份进行电影叙事的,贾樟柯并不是第一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布莱松的《扒手》等影片都是以小偷这样的社会边缘人群作为电影主体,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突出了影片主人公作为“人”身上的人性光芒。
小武是个小偷,这样的人物身份首先脱离了主流电影的形象标准,观众对其也有着特定的刻板印象。
从主流的社会视角来看,小武属于典型的被抛弃在社会正常轨道之外的边缘人物。
贾樟柯以小偷为影片的主要人物,并不是为了强化这一刻板印象,而是通过对人物生存困境的描绘来挖掘其人性价值的一面,消解观众对这一群体所持的刻板印象,从中体现出贾樟柯对社会边缘群体独特的人文关怀。
电影《小武》沿友情、爱情和亲情三条线索进行叙事。
小武的社会角色是小偷,平日里总是游走在汾阳街头做一些手零脚碎的事情,被大多数人所不齿,但在这三条感情线索中,小武也会像普通人那样坚守承诺、重视兄弟情义,追求真挚纯洁的爱情、向往幸福的家庭生活。
《天注定》声音运用分析作者:张玮钊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4期【摘要】贾樟柯的电影被称为具有“文献性”,通过他的作品可看中国底层群众的众生相。
除选材、镜头处理具有极强的导演风格外,贾氏电影的声音处理也独树一帜自成风格。
本文以《天注定》为例,分析其电影中音乐音响的运用特点。
【关键词】天注定;音乐;音响一、戏曲音乐运用电影在前期引入阶段的4分钟片段结束后,以戏曲开篇,正式开始第一段落叙述,全片最后也在晋剧的一咏三叹中作结。
可以说,戏曲音乐贯穿了《天注定》的叙事全程,且有一定推进叙事、暗示情节的作用。
(一)展现底层民众生活状态影片第一段落大海的叙事开场是一群女人围桌而坐通常晋剧《断桥》的场面。
此段落戏曲音乐的运用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山西,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底层群众的日常生活,打发百无聊赖时光的娱乐项目之一即是聚在一起唱唱戏。
此外,影片其他段落如《林冲夜奔》及片尾《玉堂春》的戏曲桥段,均拍摄了听戏群众的面孔,在精神生活不甚丰富的阶层中,听戏唱曲就变成了常见的文娱活动。
这与贾樟柯电影《站台》有异曲同工之妙,农村生活的再现均有戏曲在其中,这是现代文明之下农业文明的代表。
(二)暗示情节、推进叙事戏曲对故事情节的暗示作用最明显的是在大海段落运用。
当《林冲夜奔》的唱词“俺林冲,一时忿怒,拔剑杀死高俅奸细二贼”时,实际暗示了大海即将进行的举动。
且用林冲被比上梁山做横向投射,也暗指了大海的选择实际是在周遭人事命运的压迫下做出的无奈之举,颇有几分对命运抗争的意味。
只是林冲有幸,得贵人相助最终得上梁山,而大海的归宿则要面对法制的审判,尽管他所作实际也是为民除害。
紧接着使用的《铡判官》的戏曲将村长与焦胜利同原曲艺中人物张洪做类比,暗指其徇私舞弊,沆瀣一气。
而若做如此投射,大海则成了包拯的映射体,其杀人的事实则成了除暴安良的举动。
带有英雄式的类比在法制社会则会有政治不正确的隐忧,这也是《天注定》最终未能上映的原因之一。
贾樟柯电影中的多重声音摘要:在贾樟柯的许多电影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多重音性。
这种多重音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电影内人物之间的对话。
其次,是指贾樟柯的电影与其他的文本之间的互文。
另外,他还在自己的电影中提到自己的其他电影,在自己的电影之间形成互文。
最后,是共时性的时间。
关键词:贾樟柯对话互文性共时性在贾樟柯的许多电影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多重音性,在本文中指的是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多种立场与观念;而导演并没有最终对他们作出裁决与评判,而是让它们在电影之中共存,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从而使电影产生了多元、立体的空间感。
这种多重音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电影内人物之间的对话。
其次,是指贾樟柯的电影与其他的文本之间的互文。
另外,他还在自己的电影中提到自己的其他电影,在自己的电影之间形成互文。
最后,是共时性的时间。
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作品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贾樟柯电影中的多重音性进行分析。
一.电影内人物之间的对话对话理论是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来的,他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道:“各种独立的不相混合的声音与意识的多样性,各种有充分价值的声音之间的复调,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征”,[1]3而“复调小说整个就是对话的”。
[1]47在贾樟柯的许多电影里,人物之间有着不同的立场和意识,然而导演并没有压抑或抬高某个声音,而是使他们处于同等的地位,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得以产生。
所以,此处的对话是比喻性的,是指不同的立场、观念、意识等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从而能够相互交流。
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
贾樟柯的纪录片《二十四城记》以一个位于成都的即将迁移的旧工厂(成发厂)为题材进行拍摄,全片由对多个人物的采访构成。
每个剧中人物都面对着一个不出面的采访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虽然采访者并不出现,然而他的在场时刻提醒着人们听者的存在,讲述者并不是在进行一场独白,而是对话。
虽然采访者很少发出声音,但是其存在无形中规约了讲述者的讲述方式,所以首先这部片子是由多场对话组成的。
2022现实主义是贾樟柯一直以来的影像风格,也是其电影作品的突出特点。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声音不只是电影视听艺术的组成部分,更成为了他描绘影像现实的物性符号。
环境声效与音乐媒介熔铸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声音景观,以此记录了现实社会的复杂风貌。
人声语言则成为了贾樟柯本真化纪实风格的独特方式,穿梭于影像和现实之间的声音展现了贾樟柯电影的广阔现实图景,也以此成为其电影艺术中的物性代表。
一、声音与现实:声音景观中的物性符号在当代中国的众多导演中,贾樟柯无疑是极具个人风格的一位。
贾樟柯的目光往往徘徊于时代变迁之下的旧城小镇,并以极具现实风貌的写实影像来进行电影创作。
现实化的影像风格是贾樟柯电影创作的核心要素之一。
而从其具体表达而言,声音则成为了贾樟柯影像世界中的重要景观。
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当下,生活于旧城小镇的人们被大时代的前进势头裹挟推进,陈旧的国营工厂、尘土与爆炸交织的老式煤矿、人流来往穿梭的车站站台……这些极具现实气息的场景将人群划定在了极具象征意味的影像空间之内,并以各具特色的声音标定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与人物属性。
作为人与世界之间的中介性表达,声音融合了客观物象与内涵情思,并以此成为了一种景观化的物性符号。
在此之下,电影声音“与画面在情绪、气氛、格调、节奏、内容上造成对立、对比,从另一个侧面来丰富画面的涵义,产生一种潜台词,形成新的寓意”[1]。
声音与影像相结合,从而具有了超出于听觉感官之外的深刻内涵。
形形色色的声音在观众与电影之间穿梭,由此传达出了贾樟柯电影的现实化意蕴。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银幕中的声音景观将社会百态纳入其中,其内在的物性符号贯穿了现实与影像的两端,进而对现实世界进行了具象表征。
就这方面而言,声音景观已经纳入了贾樟柯电影的空间组成之中,成为其电影世界的重要一部分。
声音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影像画面一起构成了视听艺术的影像表达。
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声音成为了其进行现实描摹的景观化符号。
现实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而以现实为题材的电影则是意图以影像来感知这一动态变迁的过程。
《天注定》电影声音艺术分析摘要:电影《天注定》在叙事、视听方面突破了贾樟柯以往作品的风格,尤其在声音设计上独具匠心。
《天注定》延续了贾氏电影引用媒介声音、运用多种方言对白、极少出现原创电影配乐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多种全新的尝试,用传统戏曲的框架建构人物,在现实叙事空间加入写意声音,用四段式的、“连环画式”的叙事对应四种不同的声音艺术风格。
关键词:贾樟柯;《天注定》;电影声音艺术电影《天注定》与贾樟柯之前的作品相比,在主题表达层面依然保持着关注当下中国的现实主义情怀,但在电影叙事和视听造型风格方面却有“颠覆式”的改变——人物冲突极具张力的戏剧性设置、电影色调的多重变化、写意和写实风格杂糅的声音设计等,使得《天注定》既有传统类型片式的观赏快感,又不乏对现实层面关照和思考。
电影声音的丰富表现力一直是贾樟柯电影的特性,电影《天注定》的声音设计制作团队在延续贾氏电影的传统之外,也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四段故事分别被赋予不同的声音风格:第一段中的传统经典戏曲音乐风格,第二段中有人物“主题音乐”的港式警匪片风格,第三段中向传统武侠片致敬的写意风格,第四段的写实声音风格,这四段不同的声音风格对应了四段“连环画式”的叙事。
一、传统戏曲对应的人物设置从电影《小武》伊始,到《三峡好人》,对于以“流行歌曲”为代表的非原创音乐的精准运用,成为贾樟柯电影最独特的烙印,《站台》和《任逍遥》直接挪用了流行歌曲的歌名作为电影片名。
在电影《天注定》中,准确的“时间”定位被刻意模糊,因此带有鲜明时间特性的流行歌曲并没有出现,而传统的经典戏曲出现在电影中,直接展现戏曲中的人物唱段,和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形成一种对应。
首先在人物造型上进行一种观照,“大海对应鲁智深、周三对应武松、小玉对应林冲”;①此外通过人物的冲突、结局上有预示的伏笔,完成对经典的超时空对接。
《天注定》中,引用了强烈地域色彩的晋剧《林冲夜奔》《玉堂春》《铡判官》的片段,《林冲夜奔》和《玉堂春》是以有声源音乐的形式出现,《铡判官》作为背景音乐出现。
2018-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光影艺术贾樟柯:现实生活的影像化表达———浅析贾樟柯的电影作品《天注定》邓思思(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徐州221000)摘要:《天注定》是贾樟柯导演2013年的作品,但是时至今日,其影片中对现实生活的影像处理仍然无人超越。
导演对影片中的四个故事进行了社会现实空间与社会生活的隐喻性上的周密安排,给人以视觉及其他感官上的强烈冲击,以足以显示导演对这个充斥着戾气与不公的社会的完整阐述。
关键词:贾樟柯;《天注定》;隐喻性;社会空间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120-02一、前言艾布拉姆斯在他的著作《镜与灯》中曾提到,表现说“作品不再被认为主要是实际的或拔高自然的反映;对自然举起的镜子变得透明,使之得以洞察诗人的思想和心灵”①,《天注定》这部已经作为贾樟柯在拍摄技巧上非常成熟的影片,运用了大量朴实无华的长镜头,展开了以贾樟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为中心的充斥着暴力美学的生活场景式的影像内容。
那么,这部根据四个真实的社会事件改编的电影,在其事件联系、事件处置、思想内涵上必然要做非常详细的处理,因此导演对社会现实空间与社会生活的隐喻性上进行了及其周密的安排,将真实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影像加工处理,使影片与冗长、平淡的现实生活区分开,给人以视觉及其他感官上的强烈冲击,以足以显示他对这个充斥着戾气与不公的社会的完整阐述。
二、现代社会空间背景的显现艾布拉姆斯认为:艺术家的活动天地既可能是想象丰富的直觉世界,也可能是常识世界或科学世界②,从《小武》到《车站》,从《车站》到《三峡好人》,显然常识世界已经成为贾樟柯创作的主要电影内容,同样,电影作为一种对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立足于社会真实、展现生活故事也是电影需要表现的重要部分。
在这部电影中,贾樟柯将大量的画面式的和碎片式空间背景的生活影像不动声色地安排在电影的各个角落,让欣赏者不由自主地接收着这个时代的发展变化。
2014年第3期(2月上)总第486期攀辩中国电影评论现实主义的宣泄与侠义精神的暴力——浅析贾樟柯电影《天注定》口文/韩一嘉,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硕士生电影《天注定》海报天注定般的《天注定》,因为种种现实的因素,还没公映就已经“谬种”流传。
而所有在网络平台上展开的讨论,基本上是一片赞扬之声。
与此前公众以为“贾樟柯变徐克”的笑话成鲜明对比的是,公众在看过《天注定》后,由衷的理解了贾导口中的“武侠电影”。
不过,与贾樟柯执导的其它影片不同的是,这次的普遍赞扬,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普j。
最藤遍的情感的认同性宣泄。
基于此,笔者才认为应该对这部影片提出严肃而认真的批评,因为在这其中蕴含着当下重大的时代性的精神问题——在当今价值动荡所引起的全民性的精神躁狂和压抑中,我们很容易从传统惯性中汲取营养,但这其中的一大误区却在于,这种汲取是否会让我们在惯性所形成的浅薄的满足中,不能深化我们对当前价值困境的认识,反而构成了我们对当前所面临的价值困惑的“合理性”逃避。
…在整个盛世暄腾浮躁狂欢的2013年,贾樟柯导演的《天注定》,如用镜头切下了大时代的一小片,拎出那些残酷让观众们直面,一方面如纪录片的真实,另一方面又有电影本身视觉营造上的“魔幻”。
虽然故事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却在造梦的电影面前有了一层可具观赏的距离。
有这样一个导演愿意扛着一贯的“人文关怀”的态度去讲这样大时代下的几个关于“正义”的小故事,尤其让人尊敬。
导演的镜头语言,简单粗暴却又真实粗粝,影像配合着开场时的冬季,整个氛围就让血脉凝固。
细致的讲述中,所有的一切都不断提醒观众所在脚下的土地:煤矿、驴车、高铁、窝棚、城市、工厂、东莞、桑拿房、火车站、夜总会……所有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能够心有戚戚于电影中看到真实的世界和生活。
不论是姜武和王宝强凌厉生猛的枪杀,还是赵涛语言风格的武侠化,还是最后跳楼时的直接,这些直击的死亡,都会让观众心下一惊,这种节制而韩一嘉:现实主义的宣泄与侠义精神的暴力*‘*}譬?,)托}t og}。
天注定观后感《天注定》是导演贾樟柯创作的一部电影。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扎实的剧情赢得了观众的热情追捧。
观看完《天注定》后,我深受触动,不禁思考起人性与命运的关系。
影片以一个乡村的村庄为背景,通过讲述几个平凡人的故事,探讨了命运对人生轨迹的影响。
影片通过富有张力的画面和充满张力的音乐,以及真实而深刻的演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悲喜交加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被自己的命运所束缚,无法逃离。
影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命运。
正如片名所示,天似乎已经注定了他们的命运,他们无法改变也无法逃避。
观影过程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
有些人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他们最终陷入了绝望之中。
而有些人则选择顺应命运,接受生活的安排。
他们安于现状,默默承受着命运带来的一切压力和苦痛。
影片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使观众对于人性与命运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们是否真的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或者说,我们是否只是生活在命运的掌控之下?这些问题在影片中被提了出来,观众在感受到故事的同时,也开始思考起自己的生活。
影片中的细节处理也非常出色。
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将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每个镜头都打动着观众的情感,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时,影片中还穿插了一些象征性的镜头,加深了观影过程中的心理共鸣和思考。
《天注定》是一部充满了社会思考和人性关怀的作品。
通过真实而深刻的描写,影片揭示了人们面对命运时的力量和无力。
尽管人们可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他们却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来面对。
这一点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总的来说,在观看《天注定》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与命运的纠缠。
影片给予了我对于生活和命运更深刻的思考。
尽管我们无法逃离命运的束缚,但我们仍然可以选择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正如影片所传达的那样,关注他人,爱护他人,并且坚持自己的信念,这是我们应对命运的最佳方式。
天注定影评
《天注定》是中国导演贾樟柯的一部作品,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
会观察而闻名。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产生了许多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首先,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
贾樟柯以非线性的方式呈现故事,通过
多个时间线和角色的交叉叙述,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交错。
这种叙事方式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电影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其次,电影中的角色塑造非常真实和生动。
贾樟柯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真实的对话,刻画了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困境。
他们都是普通人,却面临着社会变革和道德困境的考验。
这些角色的命运和选择引发了我对人性和社会道德的深思。
电影中的情节也非常引人入胜。
贾樟柯以一个富有的家庭为背景,展示了中国
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
通过对家族成员的描述,电影揭示了权力和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和摧毁。
这种现实主义的描绘让我深感社会的冷酷和不公。
最重要的是,电影通过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回顾,传达了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贾樟柯以中国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探讨了权力和人民之间的关系。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提出了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警示和反思。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力让我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
总的来说,《天注定》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
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真实
的角色塑造和深刻的社会观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脆弱,同时也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充满了思考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