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 小学科学三下第一单元第4课时《百变的土壤》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81 MB
- 文档页数:7
百变的土壤教师活动出示小场景:琳琳去参观博物馆,发现了很多古时候的精美陶器。
提问:这些精美的陶器,真是漂亮,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吗(承接)泥土真的能做出很多的物品吗呢2.引导学生探讨交流:你用什么土壤制作了玩具哪一种类型的土壤最适合捏东西呢3.引导学生操作小实验:捏泥碗(1)准备实验用品:(2)出示步骤,引导学生做一做(3)引导学生做一做,小组内交流(4)引导学生展示结果,及时纠正总结:我们发现黏质土黏性最好最适合捏泥碗,沙质土比较松散。
温馨提示:捏完小碗后要洗手!4.提问:生活中你还用泥土捏过什么物品呢5.出示图片,提问:你见过这种工艺吗你参与过制作吗6.科学解密:陶器,是用黏土或2.小组合作交流:说出自己使用的哪种土壤捏泥质物品。
3.小组合作完成小实验,做一做。
(1)准备实验物品:三种土壤、烧杯、水、三个塑料盘(2)按照实验步骤做一做:A.将三种土壤分别装入塑料盘中,贴好标签;注意土壤的量相同。
B.把水导入土壤中,然后将水和土搅匀,使三种泥土松软一样。
(3)尝试用几种不同的土捏一个碗,比较哪个更容易成型。
(4)做一做并展示交流:4.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还曾经捏过得物品。
5.说一说,有的同学学过陶泥的制作,有的参观过这种制作过思维,为更深入的学习打好基础从动手准备实验用品,到按照科学的步骤操作,再到总结实验结论发现规律,让学生在“做”中严谨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动手意识相信学生,给学生表达的过程,让知识的学习在“说”中更深入的进行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
用黏土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于950-1165℃下烧制而成的物品,为多孔、不透明的非玻璃质,通常上釉,也有不上釉的。
7.引导学生欣赏陶瓷产品:补充:从古到今,我国的陶器艺术不断的进步。
8.引导学生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陶瓷产品在用。
活动2:用土还能做什么1.除了陶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以土为原料制成的2.展示实物,认识泥土的作用之大(1)土胚房(2)泥土制品—砖瓦展示图片:(3)提问:为什么我国很多地方禁止使用红砖做建筑材料总结:红砖是指实心粘土砖,因其在生产过程中破坏耕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新教材粤教粤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教学设计2. 提问:从哪里可以找到土壤呢?3. 引领学生交流展示:我们从哪里找到 的土壤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图片,帮助更多的学生认识土壤存在于很多地方。
4.引领学生做好记录,填写相关的观察信息。
出示信息卡片二.土壤资源1. 老师介绍: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 资源。
在我们地球上有29%的是陆地, 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
2. 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土壤是植物生长必须的条件之一(1) 出示树林,提问:你发现了什么?(2) 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到了什么?土壤 考,交流表达促 3.展示自我:使学生打开思 (1)我在玉米地里发现了 维,让学习更深 土壤入(2)我在树林里发现的土壤让学生在做中集 (3)我从小河边到小河底 中精力,在展示 发现都有土壤中获得自信、自 (4)我见过盖房子的过 豪感程,房子底下有土壤分类观察,更深4.做一做,展示交流: 入的体会土壤的重要性。
Wffl«na 小挪®鼓励学生看图说话,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1.感受土壤存在的广泛性,看图说话,让学 逐步知道土壤是随处存在生进一步知道土的壤对生物生长的2.说一说,观察土壤中各种重要性,进而逐生长的生物逐步感受土壤步理解我们人类的重要性的生活中衣食住(1)大树的根长在土壤行都与土壤有关 里,大树才能生长(2)我们发现了我们吃的 多联系生活,联 玉米是长在土壤里的,小系身边的事物,麦也是在土壤里发芽的,让学生意识到我土壤是他们的生长环境们学的是身边科(3)图片中我们发现是谷学,知识来源于总结:从刚才的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因此土壤使我们食物来源的基础。
(5)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种植物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吗?总结:土壤与我们的穿衣有直接的关系(6)供我们欣赏的花卉是长在哪里呢?子,也就是我们吃的小米,也是在土壤里长起来的,水稻虽然是长在水里的,其实水的下面也是肥沃的土壤(4)我们发现图中是土豆、胡萝卜、卷心菜、黄瓜,他们也是长在土壤里我们发现了土壤里能长出我们吃的粮食和蔬菜(5)观察图片,答出这是棉花,七嘴八舌说出自己知道:棉花可以防线,我们穿的棉线衣服就是用它们制作的,棉花籽还可以榨油吃(6)联系生活发现花盆里也是土壤(7)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出图中是土胚房和没有铺设柏油的泥泞路3.采集土壤、观察、记录记住老师的提示:接触土壤后要洗手展示交流:(7)不仅如此,下面这两幅图片也是土壤的功劳总结:从以上大家观察讨论发现土壤是生活将主动权还给学生,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教师及时给与鼓励和补充,增加学生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3)出示谷子和水稻的图片(4)出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发现的内容是什么?(1): 土壤里有腐烂的树叶-田野里-一.哪里有土堵-小河边房子底部 大树的生长-二.土壤资源-植物生长在土ta 里还有其它生物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学设计身边的土«1. 观察手中的土壤,小组内交流,猜一猜土壤中有什么?2. 小组合作,准备实验(1)展示准备的用品:土壤、烧杯、水、木棒(2) 做一做,观察发现: 将土块小心的放入盛水的烧 杯中,观察发现了:有气泡 冒出、土壤按颗粒大小沉积 下来,越到底下颗粒越粗 说明了土壤中有空气、沙砾(3) 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用木棒将烧杯中的土壤搅 动,然后按照老师的要求长 时间静置,观察发现:漂浮 在水面上的是植物残体;中 间的土壤颗粒小,是沙层, 上面的应该是黏土层,用小 棍挑一点在手上涂抹,感到 黏滑、细腻;下面的土壤颗 粒大,有许多的石子沉积, 是沙砾层,越到底下颗粒越 粗。
4 百变的土壤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三种土壤的特性,知道黏质土壤适合捏泥碗。
2.知道我国很多的陶器、陶瓷是用土烧制的。
3.知道土不仅能制作陶器,还可以做建筑材料。
4.能够通过对比,动手做一做,知道黏质土是制作陶制品的最佳选择。
5.通过搜集资料,总结生活中土还可以建筑房屋,制作泥塑雕像。
6.学会观察生活,知道土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保护土壤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比三种土壤的特性,知道黏质土壤适合捏泥碗。
知道我国很多的陶器、陶瓷是用土烧制的。
难点:对比三种土壤的特性,知道黏质土壤适合捏泥碗。
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为学生准备三种不同的土壤、水、塑料盘、烧杯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相关资源【知识解析】禁止用红砖建造房屋的原因.pptx。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讲述】明明去博物馆参观,发现了很多精美的陶器。
【提问】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吗?【预设】泥土。
【提问】泥土真的能制作出这么精美的陶瓷制品吗?哪种泥土能制作出这么精美的艺术品呢?【过渡】这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土壤,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捏泥碗【展示】展示土壤。
【讲述】土是常见的天然材料,用途非常的广泛,人们常以土为原料制作器物,例如陶器、瓷器。
【提问】同学们,你们玩过泥土吗?【预设】玩过。
【组织讨论】怎样用泥土制作我们想要的物品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你们都用泥土制作过哪些物品?【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用泥土制作了什么物品。
【过渡】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土壤有三种类型,那么哪种土壤最适合作为原材料捏制泥碗呢?【讲述】刚才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哪种泥土的都有,现在我们就通过试验来验证一下。
【展示】展示实验所需的工具与材料。
【讲述】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操作步骤。
【展示】展示试验步骤:a.将三种土壤分别装入塑料盘中,贴好标签;注意土壤的量要相同。
b.用烧杯量取相同量的水。
《百变的土壤》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土壤是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 激发学生对土壤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4.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适用对象:中学生三、作业内容:1. 第一阶段:土壤的基本概念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通过查阅资料和观察实地土壤样品,了解土壤的成分、结构和功能。
每组选择一种土壤类型进行详细的研究,并撰写短篇报告,分享给全班同学。
2. 第二阶段:土壤的影响因素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土壤的影响,比如水分、光照、温度等。
每组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并展示实验结果。
3. 第三阶段:土壤的生态保护学生参观当地的生态农场或植物园,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结合实地考察,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意见建议,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并向当地政府或相关单位提交。
四、作业要求:1. 作业报告要求包括:封面、目录、正文、第二课时一、背景介绍《百变的土壤》是一本生动有趣的科普读物,通过对土壤的介绍,展现了土壤的多样性、重要性和奥秘之处。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这本书,深入了解土壤的特点和作用,激发他们对于土壤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二、作业目标1.了解土壤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作业内容1.阅读《百变的土壤》,了解土壤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2.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以下作业内容:a.写一篇读后感,包括自己对土壤的认识和感想。
b.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探究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c.制作一份关于土壤的PPT,展示土壤的形成、分类和作用。
d.参与班级小组讨论,分享对土壤的认识和体会。
四、作业要求1.完成阅读《百变的土壤》的任务,按时提交读后感。
2.在实验方案中,包括实验的目的、步骤、材料和预期结果。
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哪里有土壤1.土壤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出示土壤的图片2.提问:从哪里可以找到土壤呢?3.引领学生交流展示:我们从哪里找到的土壤学生边介绍,老师边出示图片,帮助更多的学生认识土壤存在于很多地方。
4.引领学生做好记录,填写相关的观察信息。
出示信息卡片二.土壤资源1.老师介绍:土壤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资源。
在我们地球上有29%的是陆地,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
2.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土壤是植物生长必须的条件之一(1)出示树林,提问:你发现了什么?(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到了什么?3.展示自我:(1)我在玉米地里发现了土壤(2)我在树林里发现的土壤(3)我从小河边到小河底发现都有土壤(4)我见过盖房子的过程,房子底下有土壤......4.做一做,展示交流:1.感受土壤存在的广泛性,逐步知道土壤是随处存在的2.说一说,观察土壤中各种生长的生物逐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1)大树的根长在土壤里,大树才能生长(2)我们发现了我们吃的玉米是长在土壤里的,小麦也是在土壤里发芽的,土壤是他们的生长环境(3)出示谷子和水稻的图片(4)出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总结:从刚才的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因此土壤使我们食物来源的基础。
(5)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种植物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吗?总结:土壤与我们的穿衣有直接的关系(6)供我们欣赏的花卉是长在哪里呢?(7)不仅如此,下面这两幅图片也是土壤的功劳总结:从以上大家观察讨论发现土壤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可见它和水一样重要,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3.采集土壤、观察、记录记住老师的提示:接触土壤后要洗手展示交流:发现的内容是什么?(1):土壤里有腐烂的树叶(2)土壤里发现了虫子的尸体(3)还发现了,有虫子的卵,还有冬眠的虫子......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教学设计活动1:土壤的主要成分1.出示图片土壤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
新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目录第1单元土壤 (2)1 身边的土壤 (2)2 土壤的组成 (6)3 土壤与植物 (10)4 百变的土壤 (15)5 网上学习:土壤的颜色 (21)第2单元消化和呼吸 (25)6 我们需要食物 (25)7 食物的消化 (30)8 我们离不开呼吸 (34)9 设计与制作:简易肺活量计 (38)10 健康生活 (42)第3单元植物的“身体” (45)12 植物的叶 (47)13 植物的茎 (50)14 植物的根 (54)15 植物的花 (56)16 果实和种子 (61)17 专题探究:脂肪贮藏在哪里 (64)第1单元土壤1 身边的土壤一、教学目标1.认识土壤,知道身边哪些地方有土壤的存在。
2.会从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地、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认识土壤的重要性。
认识土壤一种重要的资源。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4.通过举例观察、发现总结,进而能够准确的表达土壤的重要性.5.使学生认识到土壤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激发爱护土地资源的情感。
6.会从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地、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认识土壤的重要性,认识土壤是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从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地、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认识土壤的重要性。
认识土壤一种重要的资源。
难点:认识到土壤是一种资源,树立爱护土壤的意识。
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土壤记录单、土壤样本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讲述】林林去萌萌家玩,看见萌萌家阳台的花盆里种植了一盆小西红柿,特别喜欢,萌萌说她家还有种子,她们可以再种植一盆送给林林。
于是她们找到了种子、花盆和小铲子。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能种植西红柿吗?还缺少什么呢?【预设】土壤。
【过渡】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们身边的物质——土壤。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哪里有土壤【展示】展示土壤。
【提问】哪里能找到土壤呢?【预设】小河边,公园里……。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1课身边的土壤粤教版1粤教科技版《科学》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第1课《身边的土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土壤》单元的第1课。
本单元前两课都是有关土壤本身特点的研究,课程安排的逻辑顺序是研究内容上的由表及里,研究方法上由浅入深。
本课以“哪里有土壤”切入,驱动学生去观察身边土壤分布,由此逐步认识到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
本课由2个活动组成。
活动1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土壤,把土壤的发现地点等相关信息记录下来。
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这些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做出分析,然后在小组内表达自己的想法,经过讨论交流后最终形成“我们身边普遍存在土壤”的共识。
活动2则要引发学生对于“土壤对动植物生存的重要意义”的充分思考和讨论,认识到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土壤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人们应该保护土壤资源。
二、学情分析土壤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天然资源。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土壤,因此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应建立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之上。
但学生对土壤的分布及土壤对动植物保存的紧张意义并没有深入的认识,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指导,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其对土壤的紧张性产生认识。
三、教学目标1.知道土壤在身边普遍存在。
2.知道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3.通过寻找并记录身旁的土壤,进修收集并记录信息的办法。
4.通过寻找身旁的土壤的活动,培养乐于观察、善于发觉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土壤分布广泛,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12XXX科技版《科学》教学设想教学难点:动物和人能否离开土壤生存。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科学学生活动手册》、土壤样本。
学生准备:寻找土壤记录卡(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简单的调查,根据“寻找土壤记录卡”的要求找找哪里有土壤)。
六、教学进程(一)任务驱动情境:学生想在花盆里种植花卉,但不知道去哪里找土壤。
问题:哪里有土壤?(二)活动探究1.活动一:哪里有土壤问题:在我们身旁土壤还是很常见的。
粤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百变的土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节《百变的土壤》,主要介绍了土壤的形成、组成和作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式,了解了土壤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培养了对土壤的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土壤的形成、组成和作用;(2)认识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3)了解土壤的多样性。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土壤的保护意识。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形成、组成和作用;认识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土壤的保护意识。
四、学情分析学生年龄为8-9岁,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年龄阶段,容易受到新事物的吸引。
同时,由于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操作指导,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此外,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土壤的保护意识较低,需要通过教学进行引导和培养。
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物体是什么;(2)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一张有农田、果树等元素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这张图片中的物体是农田。
(3)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知识讲解(1)通过图片和实物,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形成过程;(2)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关于地球的构造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不同层次,再通过实物向学生展示不同层次的土壤。
(3)通过实验,向学生演示土壤的组成;(4)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将不同的土壤样本进行分析,了解土壤的组成。
(5)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土壤的作用。
(6)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关于植物生长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