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讲_骈体文的构成
- 格式:ppt
- 大小:452.00 KB
- 文档页数:44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骈体文一、骈文与辞赋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修辞看,骈文以对仗为主,辞赋以铺陈为主;2、从句法看,骈文以对偶句为主,辞赋以排比句为主;3、从音律看,骈文有时要求平仄而不求押韵,辞赋除平仄外还要求句尾押韵;4、从题目看,绝大多数的赋以赋命题,骈文则没有固定的文体标志;5、从功用看,辞赋用于描写与抒情,骈文除此二者还可议论并充当应用文。
注:铺陈是指对事物或现象的方方面面作周详的描绘陈述。
排比是指三个以上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连续使用,是实现铺陈的手法之一。
如果只有两个句型相同句意相近的句子,那往往是对仗或曰骈偶,而不能叫排比。
排比是对仗的增加,对仗有时是排比的组成部分。
辞赋以排比为主,也不乏对偶句;骈文以对偶句为主,也可用排比句。
二、骈体文的发展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
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三、骈文和散文(一)含义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
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
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
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
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骈文和散文的区别,不仅在于对偶句的多少,还在于文章风格的追求。
明王志坚《四六法海》“总论”说:“古文如写意山水,俪体如工画楼台。
”现代学者钱基博指出:“主气韵勿尚才气,则安雅而不流于驰骋,与散文殊科。
崇散朗勿矜才藻,则疏逸而无伤于板滞,与四六分疆。
”(《骈文通义》)台湾学者张仁青说:“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
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
”这些见解相当精辟。
张氏又说:“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而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上节我们谈了骈偶问题,现在再谈“四六”问题。
骈体文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
《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柳宗元《乞巧文》说:“骈四俪六,锦心绣口,”都是对骈体文这一特点的说明。
因此骈体文在晚唐被称为“四六”,李商隐的文集就题为《樊南四六甲乙集》。
从宋到明都沿用“四六”这个名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四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魏晋时代的骈体文,句子的字数还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以四字句为多。
刘宋时代,“四六”的格式已具雏形。
齐梁以后,“四六”的格式完全形成,所以刘勰能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唐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更加定型化了。
本单元文选所选的庾信《哀江南赋序》、王勃《滕王阁序》都可以作为代表。
“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1)四四;(2)六六;(3)四四四四,(4)四六四六;(5)六四六四。
这五种基本结构是由对仗来决定的:四字句和四字句相对为四四;六字句和六字句相对为六六;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相对为四四四四;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对为六四六四。
现在分别举例如下:(1)四四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沈约谢灵运传论)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吴均与顾章书)心非权衡,势必轻重。
(文心雕龙·熔裁)众制锋起,源流间出。
(萧统文选序)(2)六六缀平台之逸响,采南皮之高韵。
(沈约谢灵运传论)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
(文心雕龙·情采)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萧统文选序)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
(庾信哀江南赋序)(3)四四四四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颜谢,去之弥远。
(沈约谢灵运传论)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舒布为诗,既言如彼;总成为颂,又亦若此。
(萧统文选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王勃滕王阁序)(4)四六四六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
骈文在浩若烟海、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学发展上,有一种曾经流行了一千余年的文体,它介乎韵文和散文之间,行文要求对仗、骈偶、用典、有一定声律和讲求藻饰,这就是骈文。
一骈丽文体中国独有段玉裁在《说文》中对“骈”的阐释是:“骈,驾二马也。
从马,并声。
”意思是指两匹马并驾一车,对此引伸开来就是对偶之意。
而以骈来对文体命名,也确实抓住了骈体文最基本最直觉的特点。
一般来说,骈体文通篇的句式是两两相对,构成了对偶、或叫丽辞、对仗,如同两马并驾齐驱。
什么是骈文呢?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中做了比较通俗明了的解释:“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成分;而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也帮助文章情韵。
因此能够投人所好,成功了不废的体制。
”可以说,骈文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汉字单音只义,易于凝炼,便于对偶、双声、叠韵、重叠、复义,既可以加强语气,又能够使语言从容不迫,更有助于增加声情之美。
中国文字的神奇韵味就在于语言功能的多样性,汉语言文字可以依靠自身调节组成千姿百态的句型,这就很容易创造整齐对偶的句子,为骈体文的产生提供了最重要的语言基础,经过酝酿和发展,加以作家的主观努力,最终形成骈文,一时间在文坛独领风骚。
从审美角度上看,中国古代哲学所推崇的儒家之说“中庸之道”是骈文形成的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核心意旨即使万事万物能够阴阳互补,达到动态性的稳定平衡、协调谐和,这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也左右着作家的创作思维,使他们在创作上追求中和之美、典雅之美、温柔之美和含蓄之美。
而骈文这种文体可以明了地表达作家的这种美的追求。
此外,骈文的精美对偶、华丽藻饰能给人以美的联想和愉悦,读起来琅琅上口,引起人们在听觉上、视觉上的快意和美感;语言上的简洁和精练,便于人们交流思想,社会实用性很强,以至于封建统治阶层也对骈文情有独钟。
虽然王朝频频更迭,唐以后各朝的诏书、奏表大都以骈体文为主,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清朝乾隆朝诏书目的。
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骈体文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体。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为从司马相如、扬雄以后就有了骈体文,清代李兆洛的《骈体文钞》把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扬雄《解嘲》等都收录进去。
的确,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文章是用了许多平行的句子,东汉班固、蔡邕等人的文章更讲求句法的整齐,可以认为是骈体文的先河。
但是上述诸家作品里的平行句法,只是为了修辞的需要,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式,不能算作一种文体。
明代王志坚在《四六法海序》中说,骈体文从魏晋才开始形成,这是有道理的。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代,这时候,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
唐宋以后,骈体文的正统地位被“古文”代替了,但是仍旧有人写骈体文。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
我们要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不能不了解骈体文,否则有些用骈体文写的名著就不能彻底读懂。
在这两节通论里,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来说明骈体文的构成,以便读者对骈体文的语言特点有个基本的了解。
骈体文的语言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先谈骈偶问题。
两马并驾叫做骈,两人在一起叫做偶。
骈偶就是两两相对。
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叫仗(仪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
骈偶、对仗都是比喻的说法。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
下面举一些骈偶的例子: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沈约谢灵运传论)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文心雕龙·情采)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
(庾信哀江南赋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王勃滕王阁序)偶然也有两个以上的意思平列的,那只算是特殊的情况: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
(文心雕龙·情采)履端於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於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馀於终,则撮辞以举要。
简述骈体文及其基本特征骈体文是一种汉字修辞手法,其基本特征是将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成分相连,形成句子或短文。
骈体文常用于文言文中,具有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骈体文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 词语的韵律对偶:骈体文的词语往往是通过对偶的方式进行组织,使句子的结构更加平衡和谐。
例如:“风吹草低见牛羊,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风吹草低”和“见牛羊”构成了对偶的关系。
2. 意义的相近或相反:骈体文的词语往往是意义相近或相反的,通过对比或并列的方式进行表达。
例如:“兵强者福,将弱者祸。
”中的“兵强”和“将弱”形成了相对的意义对比。
3. 修辞手法的运用:骈体文常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比喻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
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中的“剩勇”和“追穷寇”以及“沽名”和“学霸王”形成了对仗的关系。
4. 约束于句子或短文的整体结构:骈体文常常出现在整个句子或短文的多个部分,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和排列,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和有力。
例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中的“金风玉露”和“一相逢”构成了整个句子的核心部分。
骈体文的特点使得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效果。
它在文学创作中被广泛运用,不仅可以增加句子的美感,还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然而,骈体文的使用需要注意把握度,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语言的啰嗦和繁琐,影响文章的流畅性。
骈体文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律的修辞手法,通过词语的对偶、意义的相近或相反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或短文更加优美和有力。
它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也是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需要注意的一种修辞形式。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适当运用骈体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效果,但也要注意使用的适度和恰当性。
骈体文禇斌杰骈体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它是从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逐渐发展形成的。
从实地看,它并不与诗歌、辞赋、小说、戏曲等一样是一种文学体裁,而是与散体文相区别的一种不同表达方式。
但由于它本身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特点,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所以一般也都把它看做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体类。
^^一、骈体文的名称和骈体的起源骈体文,产生于魏晋时代,在六朝则广为流行。
但作为一种新文体,在当时对它还并没有一个正式和固定的称呼。
梁简文帝在《与湘东王论文》中说:“若以今文为是,则昔贤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
”他所说的“今文”和“今体”,就是指当时新起的骈体文说的。
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当时著名的一部文学理论专著,书中有《丽辞》一篇,专门讲述文章中的对偶问题,但他只从一般修辞的角度而言,所谓“丽辞”,也并不是给这种文体的一个定名。
“骈文”、“骈俪文”的名称,出现得颇晚,是唐代以后才有的。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序》谓:“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其为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途。
”两匹马并驾叫做骈,夫妻成双称做俪,“骈俪”的名称,正是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语句结构的平行、对偶而来的。
骈文到中晚唐以后,特别是在宋代,一般又称它为“四六文”。
这是因为骈体文在句式上多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的缘故。
《文心雕龙·章句篇》说:“笔句无常,而字数有常,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变之权节也。
”这就是说,骈体文章一般以四字、六字句为主体,间或也用三或五字句,但那只是为调和一下音节,偶然插用罢了。
唐代柳宗元在《乞巧文》中形容以四、六字句为主的骈俪文是“骈四俪六,锦心绣口”,而李商隐则称自己的骈文集叫《樊南四六》,这样,骈体文又开始有了“四六文”的名称。
到了宋代,四、六字句的格式更严,更趋于定型化,一些关于骈文的专著都用“四六”为名,如王 铚的《四六话》,谢伋的《四六谈麈》等,这样,“四六”的名称也就风行一时,成了骈体文的又一名称了。
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华实”出自《左传》(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也就不容易了解“文”与“质”对立,“华”与“实”并称,对於整句的了解也就不够全面。
特别是像“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文心雕龙·情采),如果不按《诗经》和《论语》原文去解释,单凭字面就完全讲不通。
骈体文用典,最主要的是采取这种融化的办法,这是阅读骈体文时的难点,值得我们重视。
最后,我们附带谈谈藻饰问题。
藻饰就是追求词藻华丽。
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是骈体文用得最多的词语。
正如杨烱《王勃集序》所说:“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
”六朝有的骈体文仅颜色一类词就占全文字数的十分之一以上。
我们可以说,藻饰和用典共同构成骈体文词汇方面的特色。
在这两节通论里,我们已经对骈体文的语言特点作了一个简要的说明。
骈体文的这些特点是与汉语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的。
古汉语的单音词多,组成对偶比较方便。
但是骈体文的形成,主要地还是由於魏晋以后的文风。
对偶和四六,能使文章产生整齐的美感;用典容易引起联想,并使文章变得典雅;协调平仄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
但是过分追求形式整齐,词句对偶,就往往使文章单调板滞,并影响内容的表达。
例如《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一个意思,说了两句,正是《文心雕龙·丽辞》所批评的“对句之骈枝”。
又:“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为了适合四六句式,就割裂词语,把杨得意说成杨意,钟子期说成钟期。
过多地用典,堆砌成篇,不仅使文章繁冗累赘,“殆同书抄”,而且使内容隐晦难懂,影响文章的效果。
比如徐陵《玉台新咏序》:“新制连篇,宁止蒲葡之树。
”千多年来,就没有人知道它的出处。
过分拘泥平仄,不仅妨碍内容的表达,并且影响语言的自然节奏,反而会削弱语言的声音美。
就一般情况来说,骈体文总是追求形式美,而内容往往是平庸和贫乏的。
幻灯片1骈体文的构成辞赋的构成幻灯片2一、骈体文的构成我国古代的文体,根据作品的语言形式,即句末是否押韵,可以把所有的文章分为“韵文”与“非韵文”两个大类。
根据是否讲究每句话的字数,是否讲究对仗与平仄,可以将“非韵文”分为“散文”和“骈文”两类。
:句末押韵,包括诗、辞、歌、赋等。
散文:句末不押韵、不讲究每句话的字数,长短句间行。
韵文文章非韵文一般的骈体文:讲究每句话的字数,讲究对仗(字义虚实相对),不押韵。
骈文骈体赋:讲究每句话的字数,讲究对仗,句末押韵。
(有些骈文,特别是唐以后的骈文,对仗时还讲究平仄相对。
)幻灯片3韵文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极为密切。
《诗经》奠定了古诗中的四言句式。
一般认为,按内容可以将其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国风”,与“雅”相对,即民间诗歌。
这些民间诗歌是诗歌的源头,是群众的艺术,最初可能由某一个人创作,后来获得了群众的认可,大家争相传唱。
它们都是配合着音乐来歌唱的。
“雅”“颂”这类诗歌,是乐师将采集来的国风曲调根据国君的喜好加工之后,配上词而成的。
后代人写的诗就是在官方设定格调形式下所写成的,于是诗人就成了少数人的专利,写诗就成了一门艺术。
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密切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叠(应和音乐回环往复的音节);(2)衬字(衬字在文义上为不必要,乐调漫长而歌词简短必须加上衬字才能与乐调合拍,如《诗经》《楚辞》中的“兮”字)。
幻灯片4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是《诗经》中的“六义”。
前三者是指《诗经》的内容分类,一说是根据乐调的不同所作出的分类;后三者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风吹万物而发声,于是就以此来比喻民间歌谣。
雅:是周王室朝廷之内的歌谣,主要是朝会宴享之歌。
颂:是祭天祭祖时所唱的歌谣。
根据曲调的不同又可将雅分为大雅与小雅两类。
●朱熹《诗集传》对“赋、比、兴”均作了介绍:●赋:敷陈其事直言之者也,即直接展开叙述铺陈事物的方法。
骈体文句式结构中文写作中,熟练掌握骈体文句式结构的运用是必要的。
在写作技巧中,骈体文句式结构是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组成一段,形成骈体架构,即“小句子 +句子 +句子 +句子 + 主句”。
骈体文句式结构是中文写作中一种经典的句式结构,其特点是:每个句子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也可以由两个或三个以上的小句子构成。
首先,骈体文句式结构表达能力强。
骈体文句式结构也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技巧,可以全面表达更多的情况和事件,并使用多样的字句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例如:春天,一切生机勃勃,青山有“柳带新绿”,花开富贵,草长青翠,鸟语花香,片片美景伴着春意盎然。
用三个句子构成的骈体文句式结构,可以更全面地描绘出春天的美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中,感受春的到来。
其次,在文章的结构上,骈体文句式结构具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设计更多的文章结构,使其拥有更加的层次感。
例如:第一句说明主题;第二句引入分论点,第三句深入探讨分论点,第四句总结主题,等等。
这样,文章就形成了一种具有明显层次感的结构,有助于定义文章的主题和思想,提高文章的可读性,使文章更易理解和记忆。
第三,骈体文句式结构有助于改善文章的表达质量,使文章更有节奏感、节奏感,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句子间的联系和一句的衔接也使句子定位更加清晰,文章的衔接和过渡更加流畅。
最后,骈体文句式结构有助于塑造文章的氛围,使文章的层次感更强,文章的深度更深。
例如:秋天,黄叶落叶飘萧萧,枫叶红彤彤,秋风凉爽,清晰的星空,美丽的夕阳,落日照耀,让人仿佛置身于秋之世界。
这里运用骈体文句式结构,层次分明,且能表达出秋天的神韵,让人彷佛置身其中,体验秋日的美好。
总的来说,骈体文句式结构在中文写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充分发挥句子的表达能力,还能改善文章的质量,丰富文章的内容,展现多样的文字艺术效果。
所以,在中文写作中,运用骈体文句式结构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技巧,有助于提高文章的水平和创作出优美的文字艺术。
南朝骈文的形式大概从公元420年到589年,中国南朝的文学就存在了。
其中,最重要的形式就是骈文。
它的特点是把简短的诗句拼成长句,用长句描述一段场景或故事。
骈文的结构是由一个主题词(也叫关键标志)开头,然后结合周围的文本和关系来构建连贯的段落。
它的格式和内容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最早的文学形式,南朝骈文也是长期影响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文本。
南朝骈文以变音字拼写为主,形式多样。
骈文有三种类型:连篇骈文、独立骈文和横文骈文。
连篇骈文是由多个短句组成的长句,它以一种特定的关键标志开头,记录故事的情节及其发展,然后结尾处给出相应的答案或结论。
独立骈文是一个独立的长句,只描述一个场景或者情景,没有结尾部分。
最后,横文骈文是只包含短句的文章,它主要用来表达观点或想法,没有关键标志。
南朝骈文的特点是内容简明、形式多样,以及在一句话中表达多重内涵。
它通过抽象思维和实践思维的统一来达到形式多样、深刻又抒情的效果。
其中,连篇骈文要求在解释事件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它的结构,使语句更加紧凑,更易懂。
相反,独立骈文和横文骈文更注重语言的精确性和精致性,要求以抽象和浅显的语言表达出中国文化中最纯粹和深刻的内容。
自公元6世纪起,南朝骈文就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传播和喜爱,它也影响了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在宋朝,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人凭借着对南朝骈文形式的改革,把南朝骈文推向高峰,并使它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中心形式。
它不仅是后世的经典文章的模板,而且也在文言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南朝骈文的形式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虽然在今天的文学中已经渐渐被抛弃,但它的元素都是我们今天文学所不可或缺的,并且在我们文学的创作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作为一种最早的文学形式之一,南朝骈文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应当被大家所重视,不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