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 第四节 大气压强(第3课时)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37.06 KB
- 文档页数:3
大气的压强第三课时教案篇一1课时.1.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2.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什么.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橡皮碗一对,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水.现在我们学习大气压强的知识.先请同学们看两个实验.让学生讨论:什么原因使两个皮碗紧贴在一起拉不开呢?什么原因使硬纸片不掉下来呢?分析上面实验中现象的原因.皮碗周围只有空气,没有别的物体,把皮碗紧压在一起的力,只能是空气产生的.向上托住硬纸片不掉下来的力,也只能是空气产生的.上面的实验证明,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人们很早就对大气压强进行研究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马德堡半球的故事.并讨论原因.讲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1.马德堡半球实验表明大气压强很大.2.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测出了大气压的值.演示托里拆利实验,边做边讲.让学生注意观察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里后,水银柱的变化:先下降,到一定高度后停止下降,这时水银柱高约760mm.让学生思考并试着回答:(1)水银柱上方是真空还是空气?(2)是什么力量支持着水银柱不落下来?教师解释水银柱不落下来的原因.这个实验表明水银柱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引导学生回忆前章学过的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讨论如何计算出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p=gh=13、6kg/m3×9。
8n/kg×0。
76m=1、01×105pa.用比喻使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大小:人的手掌面积约为50cm2,作用在手掌上的大气压力约等于500n,相当于一个质量50kg的同学站在手上.可见压力是很大的.1.大气压强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105pa.大气压强能支持760mm高水银柱,如果把玻璃管内的水银换成水,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水银密度是水的13、6倍,所以水柱的高度应为水银柱高的13、6倍,13、6×760mm≈10m.即大气压强约等于10m高(三层楼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强.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抽水机为什么只能把水抽到10m.讨论:大气压为什么没有把我们压瘪?先猜后演示.再讨论原因,教师归纳、解释.1.课本中本节练习题1、2.2.课本中本章后的习题3.3.阅读章后的“大气压发现的历史”.大气的压强第三课时教案篇二1、认识大气压强,会计算一个大气压强的大小。
《大气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和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3)能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推理实验结论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具体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试验过程,是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提高学生不断认识客观自然世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逐步养成学生观察生活,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大气压的存在。
2、大气压强的数值。
教学难点: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教具准备:空矿泉水瓶两个、塑料吸盘两个、杯子一个、纸片一张、水槽一个,饮料一瓶、吸管一根、空气盒气压计一个。
教学过程:一、复习液体的压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是怎样的?二、实验引入新课演示实验1:向扎了孔的矿泉水瓶中加水,水从孔中流出;拧紧瓶盖后水不流出。
演示实验2:把空塑料瓶中的空气吸走,外界的大气压强将塑料瓶压扁。
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三、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以下问题:1、大气压强的定义,是否也像液体内部压强一样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托里拆利实验是怎样做的?标准大气压是多大?3、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怎样?4、气压计的用途及种类。
5、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大气压的例子?四、师生互动学习新课1、大气压的存在①演示实验(1)将硬纸片平放在瓶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到什么现象?②归纳大气受到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实验证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③最早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的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8.4 大气压强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能说出晴朗的天气气压较高,阴雨的天气气压较低。
2、了解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气压变化过大会使人产生不良的反应。
3、了解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降低。
并会用这一结论来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了解大气压在真空保存袋、吸尘器等生活用具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探究吸尘器内部结构的过程,学习黑箱问题的解决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情感与态度]:通过介绍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通过介绍大气压在真空保存袋、吸尘器等生活用具中所起的作用,让学生体会科学学以致用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难点: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三、教学预设:设问: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大气的海洋中,时时刻刻都要受到大气压,那大气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节——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板书:8.3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一)、情境引入媒体展示:一份迟到的天气预报。
受冷空气和“海高斯”低压系统的共同影响,福建省普降大到暴雨。
问:你认为福建省普降大到暴雨,是谁惹的祸?生:冷空气、低压系统。
追问:为什么受低压影响,就要下雨?天气跟气压有什么关系呢?(二)、讲授新知媒体展示:低气压区的气流运动。
师说:地面受热,中心气流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空气中夹带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这就形成了云,随着温度的降低,小水珠越来越多,最后形成了降雨。
所以低气压区,天空多云,常形成阴雨天气。
师问:那你们现在能解释下“福建省受低压控制,普降暴雨”的原因了吗?生答:略。
师再问:受低压影响会有阴雨天气,如果受高压控制,天气又是怎么样呢?媒体展示:高气压区的气流运动。
师解释:地面受冷,中心气流下沉,在下沉的过程中,水蒸气渐渐蒸发,所以空气干燥,天气晴朗。
师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说明我们这个地方受什么气压控制?生答:略。
第四节大气压强
大气压与这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有什么关系呢?
由此,只要计算出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就知道了大气压的数值。
请同学们计算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测量:托里拆利实验P=1.01×105Pa(板书)
这个数值就相当于一个质量是100kg,也就是200斤的大胖子站在我们一个手掌上所产生的压强,大不大?
既然大气压这么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呢?真空
相等
3min 学生演算
大
人体内也有空气,也要产生压强,与外界大气压强抵消了。
另外就是我们人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已经习惯了。
0.5min
巩固练习大气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着许多的应用:介绍吸饮料。
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大气压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吗?
医院的护士给病人输液时,药水瓶上常插着两根针管,一根连着针头给病人输液,另一根好像空
着“不用”请问,该管能省掉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完成。
除了同学们所举的大气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大气压强在我们工业生产方面也有应用
1mi n
挂衣钩
拔火罐
吸墨水等
2mi n。
《大气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现象,并能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现象。
(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水银压强计和空盒压强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多媒体演示实验,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并用大气压强解释有关现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抽气机、玻璃管、一只空杯、马德堡半球、塑料片一张、饮料一瓶、自制饮料一瓶、空可乐瓶一只、胶头滴管一只、红水、大小试管、广口瓶、熟鸡蛋。
教学内容:一、新课引入师演示“覆杯”实验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往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3、再慢慢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什么现象?提问:为什么水没有流出来呢?启发:虽然我们看不见管口有物堵住它,但管口附近是不是任何物体都没有呢?(有大气)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了大气压强。
“覆杯”实验的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而且各个方向都有。
二、大气压强的存在活动:1、把空可乐罐用橡皮塞塞住罐口,用抽气机抽出罐中的空气,将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大小试管实验3、在空可乐瓶里灌些热水,然后倒掉,再旋紧瓶盖,过一会儿,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4、吞鸡蛋实验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观察现象。
师:引导学生对实验做出现的现象进行解释。
1、因为用抽气机抽出罐中的空气后,罐内的压强减少,罐外的大气压作用,使可乐罐变瘪了。
2、小试管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对小试管有一个向上托的力。
3、热空气温度降低,压强减少,但瓶外受到大气压强的作用,对瓶有一个向内的压力。
大气压强一、概括本节课为 1 课时, 45 分钟。
《大气压强》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本八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四节《大气压强》。
学生将在一章已有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知识基础上,自主研究气体压强的有关知识。
本节内容中对于大气压强的存在、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及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经研究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但托里拆利实验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点 .二、教课目的剖析1.知识与能力(1)认识大气压强(2)认识丈量大气压强的方法,认识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认识抽气机的工作原理(4)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察看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2)察看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经过察看感知人类是怎样利用大气压强的。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2)经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认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学习者特色剖析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忱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课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一直陪伴着整个教课过程,因此,实质教课中,在着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色,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联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自体验。
四、教课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内容可分为三大版块: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丈量、大气压强的应用。
教课过程中将分别以“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实验”两实验为要点,“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将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主。
此中托里拆利实验所用水银为有毒物质,故采纳视频播放和动画联合的形式。
教课过程中,一直充足利用网络资源,联系生活实质,将课本知识拓睁开来,让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得更多有关知识。
五、教课资源与工具设计·有关实验器械,如马德堡半球,水杯,硬纸片 ,底部铺有沙子的瓶子,纸条,火柴,剥了皮的熟鸡蛋,塑料可乐瓶、针、开水、多媒体教课资料、玻璃板。
大气压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3、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知道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工作过程;4、了解气体的压强跟高度的关系,知道大气压强值可用气压计来测量;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2、通过一些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值很大.3、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4、感知人类对大气压强的利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3、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认识,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教学重难点:1、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2、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教学方法:提问法、分析法、讲解法、实验法、归纳法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气体也像液体一样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同时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气是否也像液体一样在它内部存在压强呢?学生讨论并猜想2、实验演示①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②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③在刚盛过热水的密闭空塑料瓶上,浇上冷水,看到了什么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硬纸片第一次掉下来而第二次不会掉下来呢?塑料瓶怎么会被压扁?(学生讨论、回答:①硬纸片受到一个向上的力;②空气对塑料瓶有压力.)3、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引入大气压强.4、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学生分析,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由于空气也受重力的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二)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1、大气压强很大1)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学生思考,可能的回答:①塑料挂钩被大气压压在墙上;②用吸管吸汽水;③墨水被吸到钢笔里……)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提出问题: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2、大气压强的测定1)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细长试管,重复上述过程.(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师: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2)托里拆利实验.学生思考并讨论:(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教师小结,得出结论:[幻灯片展示] p0=ρ水银gh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1.013×105Pa相当于76cm高水银柱的压强3、大气压强的变化师:大气压是不是总等于一个定值?猜想一下:大气压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讨论(大气压强---空气产生—空气不均匀(密度变化)---压强变化)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越小.4、大气压测量工具[多媒体展示]气压计构造图5、大气压的应用师:大气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生产中有哪些应用?生:分组讨论[多媒体展示]①活塞式抽水机结构图②电脑动画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分步工作过程③离心式水泵结构图④用电脑动画模拟分步工作过程(三)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学生归纳: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多媒体体展示]一、大气压强: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大气压的产生原因:由于大气受到重力作用,同时又具有流动性.二、大气压强大小:托里拆利实验1标准大气压=760mmHg = 1.01×105Pa.三、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可用气压计测量.四、大气压的应用: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四)课外活动1、学生讨论:①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关?②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银槽?2、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要求:四个人为一组,写出实验过程和原理.3、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课后反思:用问题引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验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通过科学探究实践,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电脑动画演示分步工作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知识巩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四、大气压强知识与技能:1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2知道测量大气压的方法,了解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3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观察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大小及其随高度而变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对大气压的认识,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和测量,大气压的应用教学难点:大气压的测量方法,大气压知识的应用教学过程:组织课堂:上课,同学们好!导入:上节我们学习了液体压强,液体因为受到重力且能流动所以存在压强。
我们生活在厚重的大气层中,也要受到重力、有流动性,大气是否也存在压强呢?一大气压强的存在实验一倒吸喷泉实验过渡:我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今天我看大家学习的热情这么高,我给大家变个魔术!我要让水往高处流!实验过程:1用抽气筒将烧瓶内的空气尽量抽出。
2 用止水夹将胶管夹住3将胶管放在水中(为了现象明显,用高锰酸钾溶液代替水)4打开止水夹5学生观察并描述:水从地处流向了高处,而且是喷涌而出实验二覆杯实验过渡:给我一杯忘情水,我可以把它喝光!学生:我也能。
教师:满杯水我把它杯口向下,却不流出,同学们信吗?学生:不信。
教师:不信怎么办?学生:做实验教师:正常一杯水倒置后,我们是无法做到不流出的,如果我在杯口覆盖一张纸呢?我们来试试!学生:老师是不是纸上有胶水啊?教师:同学的问题问的很好,如何验证纸是否粘在了杯子上呢?我们用纸杯来做这个实验,用针扎个孔,用手堵住孔,再做一次实验,如果松手后水没有流出说明是粘住了。
学生:水全洒了,说明不是粘住了。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一类特殊的现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大气压强!教师: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大气有流动性,受到重力作用。
教师:我们不是第一个发现大气压强存在的,请看大屏幕,找一位同学读一下。
图1图2课 题 大气压强学习目标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和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认识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大气压强存在及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3.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学习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及产生的原因 学习难点大气压的测量及大气压的应用预习案 完成时长: 分钟;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批改时间: 月 日预习指导:一、知识准备1. 压强公式_________________;2.液体的压强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__________,气压越大沸点越_______,气压越小沸点越_______。
二、教材助读1. 大气压强的存在(1) 液体由于受到重力,而且具有_____________性,向各个方向都有___________;地球周围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包围,空气也受到___________,也具有____________性,所有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_________,这就是大气压强,简称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2) 列举三个能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气压的测量(1) 最早测定大气压值的科学家是_________科学家_____________,他的实验名称叫_________________,他当时测定的压强__________mmHg=______________Pa ,这个压强值叫做__________________。
(2) 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高原哨所的战士煮面条要用压力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大气压强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4.了解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的关系。
5.了解水银气压计是根据托里拆利实验原理制成的。
6.了解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7.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类比法。
3.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4.通过对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学习,认识物理及其相关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
教学难点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工作过程。
教具准备试管、纸片。
新课引入“魔术表演”【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当一回“魔术师”,给大家表演两个魔术:①这里有两根内径差不多大的试管,它们重叠起来倒置后,如果不用手托住,你们猜猜小试管会不会掉下来?(操作过程:在大试管里注入大半试管的水,将小试管底朝下慢慢插入大试管中,这时把两管同时倒立过来)现象:小试管不但不往下掉,还往上升呢。
②我桌上有一个鹌鹑蛋,大家看好了,现在我要让小烧瓶把蛋整个吞下去。
【述】刚刚的两个小魔术是不是老师施了魔法呢?学完大气压强这一节内容后,同学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知识点一大气压强观察:如图所示。
讲解: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完成了“马德堡半球实验”,此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提出问题:纸片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归纳总结:空气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因此大气内部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这个压强叫作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8.4 大气压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并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难点: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值.教具演示用: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注射器、钩码、约1米长的玻璃管、水银、汽水瓶、皮碗、米尺、啤酒瓶。
学生用:皮碗(每二位学生一对)。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演示实验:由实验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掉下)(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暂不放手,问:如果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先请同学们猜一猜)。
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硬纸片没有掉下来。
)2.讲述:同学们要知道实验时,硬纸片不会掉下来的原因吗,学习了这节课的知识,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1.阅读课文。
读后问:大家阅读了马德堡半球实验,空气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16匹马都很难把它们拉开。
对于这个实验,同学们想试一试吗?现在,我们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来做一做。
2.学生实验:学生照课本做实验,两个皮碗口对口挤压。
然后两手用力往外拉,不容易拉开(用较大的力才能拉开)。
3.讲述: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
空气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教师板书这句话)。
4.讲述: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模仿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八年级物理下册《8.4-大气压强》教案-(新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理解气压高低的影响。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1.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气压高低对天气及其他事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带领学生了解复杂的气象知识。
2.帮助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
2.实验操作。
3.班级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启发式引导学生思考:问:为什么在人可能不能生存的太高的山脉上,仍然有植被生长?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压强的作用,以此导引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气压强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吗?”2. 学习1.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大气压强是表征大气对某一点或某一面积的压力大小的物理量。
我们通常用一个叫做“巴(bar)”的单位来表示大气压强。
在海平面处,大气压强约为1013巴。
测量大气压强还可以使用水银气压计。
2.气压高低对天气及其他事物的影响气压高低的变化与天气等很多事物,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气压高时,天气通常很晴朗;当气压低时,天气多半是阴雨连绵。
气压高低的变化会对人类的一些活动、农作物的生长以及个人身体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
3. 实验需要用到的器材有水银气压计和气球。
通过气压计的变化来观察气球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大气的影响。
4. 班级讨论结合学过的实验知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阐述气压低时的常见现象有哪些,可以在黑板上让学生登记案例。
六、课堂小结1.概括大气压强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气压高低对天气及其他事物的影响。
七、课后任务1.学习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2.搜集气压变化与健康、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资料。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大气压强》湖北省利川市汪营初级中学吴艳伦一、教材及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出自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课本第八章《压强和浮力》的第四节《大气压强》。
学生将在前两节已有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知识基础上,探究气体压强的相关知识,并为下面进一步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打下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至关重要,它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中关于大气压强的存在、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及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经探究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但托里拆利实验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难点。
需要对一部分同学进行单独辅导,以加深理解。
二、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可分为三大版块: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测量、大气压强的应用。
教学过程中将分别以“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实验”两实验为重点,“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其中马德保半球实验将以塑料吸盘代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教师加以简单分析来完成;托里拆利实验所用水银为有毒物质,故采用视频和ppt展示来完成。
教法设想: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中先复习固体和液体压强的知识,再以学生感兴趣的小实验开始,让学生轻松地进人新课学习,在“问题引入——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汇报结果——归纳总结——应用拓展”的基本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学法指导:由于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喜欢动手实践,渴望与他人交流,合作探究。
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器材动手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交流、归纳、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体会获取新知的喜悦和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三、教学目标:依据《物理课程标准》,以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确定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由于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
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
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
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
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
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大气压的存在。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及研究问题的精神。
2、渗透等效思想。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及产生的原因教学难点:解释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教学用具:1、演示:课件;塑料饮料瓶;演示马德堡半球,广口瓶,拔罐;玻璃瓶,蜡烛,火柴,平底盘;;注射器等2、分组:吸盘式挂钩,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实验探索法教学过程:一、实验复兴引入新课教师导控:1,教师将一个开有上下两个小孔的塑料瓶拧开盖子,盛满水让学生观察,总结液体压强的特点。
2,教师将数量平放入水槽盛满水拧上盖子,将一个小孔堵住,让学生观察了,另一个小孔是否流水。
为什么不流,引出新课。
二、新课教学(一)、大气压强的存在:1、教师演示实验:覆杯实验师:同学们请看:我这有一个塑料瓶,把它灌满水,然后盖上硬纸片,倒过来,纸片为什么不掉下来?生:手压着纸片师:将托纸片的手移开,现在是谁压着纸片呢?(略有停顿)我们周围没有任何东西,只有——空气(最好等学生说出来),是大气压压住了。
《大气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和结果,记住大气压强的值;
(3)能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有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并归纳、推理实验结论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具体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试验过程,是学生的思维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提高学生不断认识客观自然世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逐步养成学生观察生活,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大气压的存在。
2、大气压强的数值。
教学难点:
大气压强知识的应用。
教具准备:
空矿泉水瓶两个、塑料吸盘两个、杯子一个、纸片一张、水槽一个,饮料一瓶、吸管一根、空气盒气压计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液体的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是怎样的?
二、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向扎了孔的矿泉水瓶中加水,水从孔中流出;拧紧瓶盖后水不流出。
演示实验2:把空塑料瓶中的空气吸走,外界的大气压强将塑料瓶压扁。
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我们来学习今天的新课!
三、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以下问题:
1、大气压强的定义,是否也像液体内部压强一样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托里拆利实验是怎样做的?标准大气压是多大?
3、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怎样?
4、气压计的用途及种类。
5、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大气压的例子?
四、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1、大气压的存在
①演示实验
(1)将硬纸片平放在瓶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
(2)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把杯口向各个方向转一圈,又看到什么现象?
②归纳
大气受到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实验证明大气压强是存在的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③最早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的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学生用两个塑料吸盘模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2、大气压的值
最早测出大气压的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师生互动看视频,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思考:
①管子的粗细、倾斜度是否影响结果?
②管子中进入了空气是否影响结果?
归纳:管子的粗细、倾斜度不影响结果,但管子中进入了空气会影响结果,水银柱的高度减小。
①大气压的数值等于760mm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②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不同高度的大气压不一样,越高气压越低。
在海拔3000米以内大约每升高10米,大气压减小100帕。
学生探究:
大气压这么大,为什么没有将我们压瘪?
高原反应是怎么回事?
3、气压计。
①定义:测量大气压的仪器。
②常用的气压计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托里拆利实验制成的水银气压计,比较准确但携带不便,常用于气象站和实验室。
一种是金属盒气压计也叫无液气压计,氧气瓶、灭火器上的气压计就是无液气压计。
a、水银气压计,比较准确,但携带不便,常用于气象站和实验室。
b、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氧气瓶和灭火器上的气压计。
4、学生互动,思考大气压强在生中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归纳:注射器将药液吸进里面;
塑料吸盘挂钩;
墨水吸进钢笔的橡皮管内;
饮料从吸管中进入我们的嘴里;
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水泵;
四、课堂巩固练习
1、用离心式水泵抽取地下的水,当时大气压为76厘米水银柱,这离心水泵能抽出的水面距水泵的距离为()
A、13.6米
B、76厘米
C、10.3米
D、103米
2、大气压那么大,为什么没有将屋顶压塌?
五、教师小结本课知识
六、作业布置
1、标准大气压可以支持多高的水柱?
2、用刻度尺测你手掌的长和宽,粗略计算你手掌的面积;求作用在你手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想一想,作用在你手背上的大气压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