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规模_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_来自吉林省的证据_赵洪丹
- 格式:pdf
- 大小:368.86 KB
- 文档页数:7
323V ol.32N o.3 20155Ec on omi c S ur v ey M a y.2015121(1.130012;2.136000):6D0(19782011;/9/39;9:;;:(12JZ D050);0((2012B107)D:(1980-)999969/6;(1954-)9 909:F320.2:A:1006-1096(2015)03-0028-07:2014-04-31(9 2002;92006)(92000;92005)(91998)95(9 2001)""2008""""2013"""";2014""""1978 20111.59 3.051118.63566.8970418623.98181.651277.447509.9553413172K i n g(1993)6/9(2006)69I 00(2001)6/3;982DOI:10.15931/ki.1006-1096.2015.03.006(2005) (2010)6/0n(2013)(2007)6(2008)6/0()/(K ha n2000)Gr e en wood (1990)69O O-9:Y=(F K L)(1) 9YF K L(1)O9Y=F F+KK+LL(2)F=(G M XL)(3) G M XLG T JXK=(G T JX)(4) 5(3)(4)O O9F=FG MG M+FXLX L(5) K=KG TG T+KJXJX(6) Oj(5)(6)O5(2)9Y=F(FG MG M+FXLX L)+K(KG TG T+ KJXJX)+LL(7) j(7)O9Y=G MG M+X LXL+G TG T+JXJX+LL(8)j(8)912345Y=1G M+2XL+3G T+4JX+5L(9)j(9)6Y=+1G M+2XL+3G T+4JX+ 5L+(10)(10)j(10)j9Y G M X LG T C X DK JX L:Y=*+=1*1G M-+=1*2XL-+=1*3G T-+=1*4JX-+=1*5L-+*(11) ()/(1)j(D)926(R a msey1928)11N G DP/F I R/DC/GT/JX/C Y/()/A D FL N N G DP F I R DC G T JX C YL N N G DP F I R DC G T JX C Y 1%VA R A I C SC L R FP E HQ L N N G DP F I R DC G T JX C Y V A R2Joha n sen1%: L N N G DP=-24.83F I R+46.29DC+4.86G T+(4.84)(6.23)(2.08)8.54JX-16.30C Y(1.13)(1.88)(12)59/9/1 1990(N YDK)n(N C C X)9199019902011N C C X N YDK3187;19931993902007""2011878.2978.11800.181N C C X N YDK()O/9/9/09 9/03(12)j O910%L N N G DP F I R DC G T JX C Y()(2012)99?022(19782011)/FF I RF I R L N NG DP1335.79810.0224 L N N G DP L N F I R1337.62910.0097D C DC L N N G DP1330.31210.5803 L N N G DP DC1330.46890.4987GTGT L N N G DP1330.51510.4785 L N N G DP G T133 3.21050.083325%Ki n g(1993)(2003)69//n0( /GD P;;9159 03(C ZZ N/N C G DP)(C Z/G DP)0(0 ((C ZZ N/C Z)21978 2000C ZZ N/N C G DP2%8%6.9%;99C Z/G DP12%20%16%C Z ZN/N C G DP22001W T OC Z ZN/N C G DP200620068%201122%19782006C Z ZN/C Z8.8%14%7%200914%1980(2012)13(2013)O ""(92006)939(2;0n9/9P a tr i ck (1966)9/O """";/D 393""""(0)0/OO O0(/.9O O /(V A RV A R V A R34D (L N N G DP )D (F I R )D (DC )I (3D (L N N G DP )D (F I R )D (DC )(342250;O 1.67%450;O 1.84%2233;O43%7;O 53%4D (L N N G DP )/D (F I R )D (DC )(0/OO /959/n;/9/39;/9O /"":.2008.J .(11):49-54..2012.?J .(6):40-52..2001.J .(10):40-45..2013.J .(4):43-50..2012.M .:D ..2000.M .:?..2002.()M .33:.n..2013.J.(9):29-33..2003.J.(7):13-20..2005.J.(9):30-43..2006.J.(4):106-114..2007.J.(9):151-159..2010.J.(6):77-86..1998.M.:..2006.J.(7):68-76.GR EEN W O O D JJO V A N O VIC B.1990.Fi n a n ci a l dev e-l opmen t g r owt h a n d t he di st r i but i on of i n come J.Jour n a l of P ol i t i c a l Econ om y98(5):1076-1107.K HA N A.2000.T he f i n a n c e a n d g r owt h n ex us J.Bus i-n es s R ev i ew(Ja n/Feb):3-14.K IN G R L EV IN E R.1993.Fi n a n ce a n d g r owt h:S chum pet-er m i g ht be r i g ht J.Q ua r t er l y Jour n a l of Econ omi cs 108(3):717-723.P A T R IC K H T.1966.Fi n a n ci a l dev e l opmen ta n d econ omi cg r owt h i n un der de v el oped coun t r i e s J.Econ omi c D e-v el opmen ta n d Cul t ur a l Cha n g e14(2):174-189.R A M SEY F P.1928.A ma t hema t i ca lt heor y of sa v i n g J.Ec on omi c Jour n a l152(38):543-559.(2:)R F S F E E GT h e Ev i de n c e f r om Ji l i nZ HA O Hon g-da n12ZH U Xi a n-pi n g1(1.N a A a S A a J U C a130012C a;2.S E J N a U S136000C a)A:Usi n g t he da t a of Ji l i n P r ov i n ce f r om1978t o2011a n d usi n g t i me ser i e s a n a l y s i s m et hod t he pa per a n a l y z ed t he r el a t i on-s hi p a mon g r ur a lf i n a n ci a l sca l eef f i ci en c y a n d r ur a l econ omi c g r owt h.T he r es ul t s showed t ha t:(1)In t he l on g r un t her e i s a l on g-t er m eq ui l i b r i um r el a t i on shi p a mon g r ur a l f i n a n ci a ls c a l e r ur a l f i n a n ci a l ef f i ci en cy a n d r ur a l econ omy.(2)R ur a lf i n a n c i a ls ca l e ha s a si g n i f i ca n tn eg a t i v e ef f ecton r ur a l econ omy g r owt h howev e r r ur a lf i n a n ce e f f i ci en cy ha s a si g n i f i ca n tposi t i v e ef f ecton r ur a l econ omi c g r owt h.(3)T her e i s Gr a n g er Ca usa l i t y b e t ween r ur a lf i n a n ci a l sca l e a n d t he r ur a l econ omi c g r owt h a n d s uch ca usa l i t y doesn'tex i st bet we en r ur a lf i n a n c i a lef f i ci e n cya n d r ur a lecon om i c g r owt h f ur t he r m or er ur a lecon omi c g r owt h i s Gr a n g erC a usa l i t yof r ur a lf i x ed a s-s eti n v est men t.(4)In t he shor tt er m r ur a l f i n a n ci a l sca l e a n d ef f i ci en cy ha v e n ots i g n i f i ca n ta f f ecton r ur a l econ omi c g r owt h.Con-v er s e l y r ur a l econ omi c g r owt h ha s si g n i f i ca n ti mpa cton r ur a lf i n a n ce sca l e a n d r ur a l f i n a n ce ef f i c i en cy.K:R ur a l Fi n a n ci a l Sca l e;R ur a lFi n a n ci a l Ef f i ci en cy;R ur a lEc on omi c Gr owt h43。
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途径作者:赵忠亮来源:《经营者》2016年第20期摘要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金融瓶颈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策略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以便于为相关人员探究农村经济增长路径,发展农村金融提供更好的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增长策略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城市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而农村经济增长则较为缓慢,城乡之间的差距日渐呈现出加大的态势。
此种情况必须予以有效解决,否则不仅会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还会影响我国未来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我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通过相关人员的研究和探索,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增长具有一定影响,探究更好的路径让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起到更好的促进效用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趋势。
二、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间的关系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农村金融也就是农村金融通融,其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具有非常强的政策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农村金融是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风向标,其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引导性调整促使农村经济获得发展,相关金融部门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贷款的方式对相关产业起到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
其次,农村金融还能够通过转账结算等方式对经济资金进行调整,从而让其在网络中的枢纽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
第三,农村经济运转中的能动传媒以组织存款和货币流通作为主要内容,而这正是农村金融的表现,其一方面服务生产,一方面服务消费,对于生产要素进行重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金融瓶颈”(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不高我国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效率自改革开放后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由于其效率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吉林省农村金融支农效率问题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村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东北的重要农业大省,吉林省农村金融在支农服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吉林省农村金融支农效率问题,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吉林省农村金融支农现状吉林省农村金融支农服务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2. 金融服务普及: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延伸到了农村地区,为农民提供了便利。
3.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信贷投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三、吉林省农村金融支农效率问题尽管吉林省农村金融支农服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以下效率问题:1. 信贷资源配置不均:部分地区信贷资源过于集中,导致部分农民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2. 金融服务创新不足:部分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滞后,难以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3. 风险管理不足:部分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贷款损失率较高。
四、问题成因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域性经济差异:吉林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导致信贷资源配置不均。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更愿意将信贷资源投入到这些地区,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则难以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
2. 金融服务意识落后:部分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创新意识,没有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3. 农业风险特性: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使得其面临的风险较高,包括天气、病虫害等不可控因素。
部分金融机构在风险评估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对农业信贷的审慎态度,进而影响支农效率。
4. 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力度不足、政策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政策效果未能充分发挥。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金融作为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逐渐成熟,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
因此,本文将从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两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农村金融发展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持1.1 农村金融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有效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1.2 农村金融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村企业的发展。
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贷款和融资服务,可以帮助农民增加农业生产和经营规模,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村企业的资本实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 农村金融服务的拓展使农村经济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随着数字化金融服务的普及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农村金融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金融服务的辐射范围也不断扩大,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广泛的支持。
二、农村经济增长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2.1 农村经济结构的升级带动了农村金融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为了满足农村发展需要,分别提供了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农民需求,提高农村金融的效率和水平。
2.2 农村经济发展对于金融创新提供了契机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金融机构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民需求,不断探索和创新。
金融创新不仅能够满足农民和企业不同需求,也可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得到提高随着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日益增长,农村金融服务得到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质量更好,效率更高。
金融机构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标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结论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联,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思考作者:成鑫娥来源:《今日财富》2020年第06期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十分复杂,往往会受到多种问题的共同影响,其中农村金融情况就是决定经济建设效果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的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进行分析,并且以此为基础找出提升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效果的方法。
一、引言农村地区经济建设最终决定了农民群体的生活质量乃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质量,而金融市场发展更是建设经济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目前来说我国政府正在推动供给侧改革,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建设、转变农村发展形态有着积极意义。
以此为背景,借助这股东风调整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农业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二、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对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首先,现代化农业建设、规模化农业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发展的支持和推动。
在农村地区经济建设不断调整不断革新的今天,农民群体的专业性开始越来越高,结合供给侧改革的有关措施来看,农业产业化集群化发展是未来的必经之路,而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必不可少。
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建设,则是创造资金来源的有效手段。
其次,農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能够让农村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得到进步。
提升农村金融发展效果的渠道比较多,其中提供金融支持、提高金融结构合理性对农村经济建设的影响力又是最重要的一步。
另外,也可以借助对不同领域和方向的资金的调整,解决目前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最后,农业农村的经济建设普遍存在不平衡问题,利用农村金融体系进行调整十分重要。
在不断提升农村金融完整性的同时,可以借助利率的杠杆作用对不同地区经济建设效果加以控制和管理,从而把那些闲散资金用到刀刃上,确保农村经济建设的最终效果。
三、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对策(一)持续扩大农村金融体系的规模想要尽快让现阶段农村金融建设存在的问题得到控制、想要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就必须要从提升农村金融规模入手。
第一,要把推动农村金融产品转型放在第一位,根据目前以及未来我国农村地区农场经营模式、合作社模式的实际特征,对金融产品的风险进行把控、对收益进行提升,同时对农村地区宅基地、种植用地等权益性物品进行金融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