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同步练习2 岳麓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6
岳麓版必修二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在教材上有着承上的作用,承接本单元前面第10至12课关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本课为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方面的冲击。
学习本课,便于学生理解西方工业文明如何传入中国以及给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因本课属于社会生活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生存、社会经验有所关联。
故本课授课较多关注历史与现实、学生的思维状态和知识储备状态。
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尤其是文理分科后已初步具有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知识迁移能力较强,故可采用合作学习进行课程学习。
但由于本校学生基础知识较差,故在课程设计上,基础知识需要进一步梳理,因此教学目标设计较低一些。
【课程目标分析】1.课程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②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借助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②通过教师设计的表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③学生从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可以提高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工业文明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的积淀,也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革命的重要成果。
工业文明不仅仅属于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和全人类。
所以,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意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交通、通讯工具变化的史实教学难点:分析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是如何传入的及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教学方法】导学案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基本思路:抓住课题“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中的“变”,设计三大环节:一、变之史实,二、变之原因,三、变之影响。
第十四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2)知识目标:①了解近代以来,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变化概况。
②掌握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一、交通的变化:1、铁路:①从至的客运铁路,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铁路;②年,从至的铁路通车,这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③年,设计施工的铁路落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④发展特点:大部分被外国控制,不能真正发发展。
2、水运的发展:①官办:1872年创办,是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②民办:年前后有较大发展,但始终在列强中艰难求生。
3、航空业的发展:①1918年,附设在福建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
②北洋政府在下设“”。
截至前夕,中国各航空公司的规模都有扩大。
二、通讯的变迁1、近代邮政:①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②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大会,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2、近代电讯:①年,福建巡抚在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②民国时期,电报电信事业一度发展缓慢。
直到情况才发生变化。
三、评价:①新式交通促进了,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还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
②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与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一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二第十四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48页(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1)外国列强侵略的需要;(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3)中国是封建的落后国家,生产力落后,科学技术落后,经济基础薄弱;(4)政府的政策影响;(5)清政府同列强的交涉以及在维护电报权利斗争中对电报的重要作用开始有所认识,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给军政、商务带来了方便,有效地制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企图垄断中国电报事业的侵夺利权的活动。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1880年发表的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这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2.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主办的《北华捷报》曾评论“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
这说明()A.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铁路B.一些官员希望借建铁路之机中饱私囊C.当时一些政府官员反对修建铁路D.通过建铁路实现自由富强成为社会共识3.据记载: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4.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把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A.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C.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5.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
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6.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对表中数据理解错误的是()A.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B.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C.城市公共交通已出现D.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7.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同步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A.电话B.电报C.邮寄信件D.电子邮件2.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1917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杭州游历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A.火车B.轮船C.飞机D.汽车3.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渗之灾易招";火车飞行,"路稍有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中国的近代化不是一帆风顺的B.当时中国人不能接受西方先进技术C.当时火车安全性能不高D.修建铁路便利列强侵略中国4.1885年6月16日杭州一菜场失火,上海的《申报》当天就接到关于此事的电讯稿,第二天就登在报纸上了。
《申报》的新闻搜集如此快捷主要得益于A.铁路运输的发展B.轮船航运的发展C.电报等通信发展D.报纸等传媒发展5.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助理陈梁认为“……文字不再依附于报纸,声音不再依附于电台,而电视对声音和画面拥有的独占权,也已经被网站、手机和其他数字媒介打破……”这段话说明通讯手段发展的趋势是A.数字化B.多元化C.网络化D.日常化6.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历史导学案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变化概况。
掌握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记忆史实、浏览图片、合作探究问题等,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的变化,感受中国人发展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力图改变中国落后面貌挽救民族危亡的崇高责任和爱国行动。
一、交通的进步 1、近代铁路的发展A 、铁路运输具有速度 运力 、 低廉等优势B 、国人对铁路的认识经历了从 到逐步接受,后来抢修铁路的变化。
【合作与探究】1 结合材料,谈谈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材料一 1876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由于淞沪铁路在江湾附近压死一人,很多人说这条铁路会破坏上海的风水,结果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赎回并掷入大海。
材料二 甲午战后10余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在华修筑铁路权益。
至1911年,全国90%的铁路由外国修筑并控制;北洋政府时期,外国攫取的路权达18000千米;1935年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所攫取的新路权不下7000千米。
材料三 北洋政府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发生的战争几十次,除奉系军阀在东北建造一系列铁路外,其他地区均是延续前一期未完成的工程。
2、近代水运 【知识·梳理】自主学习填写 近代中国水运发展【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填写起步:1918年 ______ 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发展:1、1918年,北洋政府设立________,拟定五大民航线路2、1918——1928年十年________3、1949年,共有70架飞机,总航程近8万千米。
【合作与探究】2 近代交通事业总体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从中你有何认识? 二、通讯的变化 1、近代邮政业发展 【知识·梳理】4【知识·梳理】5自主学习 了解近代电讯的发展的历程。
第5单元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1. 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在20世纪20~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交通呈现半殖民地色彩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C.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D.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2. 19世纪80年代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 )A.京张铁路B.京汉铁路C.淞沪铁路D.唐胥铁路3. 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前10年盈利,成为长江上重要商局,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怡和三家呈鼎立之势”。
这说明该企业的创办( ) A.打破了外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B.使李鸿章转变为民族资本家C.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D.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 1874年,由于机车撞倒了一个看客,英国人修筑的上海至吴淞短线铁路被愤怒的群众扒掉了路基。
两年后,两江总督在当地士绅的压力下购买了这段洋路并将其拆毁。
这反映了( )A.民众的爱国热情B.近代化道路的艰难C.洋务运动亟待开展D.民族工业的发展5. 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
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过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
图文材料说明(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6.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A.洋人发明的火车B.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C.福州船政局的军舰D.轮船招商局的轮船7. 《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
”“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
”材料反映了( )A.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C.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8. 观察下图,1920年,英国飞行员驾驶一架由亨得利·佩治式轰炸机改制的0-004型14座客机,历时50分钟,完成了中国民航史上的第一次飞行。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测试【课堂练习】1、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通车。
这条铁路是A、淞沪铁路B、唐胥铁路C、京张铁路D、紫光阁铁路2、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标志是A、福建船政局B、轮船招商局C、民生轮船公司D、怡和公司3、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A、1872年B、1881年C、1918年D、1920年4、主张修建京张铁路,设计“人字形”路轨的中国铁路设计师是A、詹天佑B、冯如C、侯德榜D、魏源5、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飞机1909年在奥克兰试飞成功,飞机的制造者是A、莱特兄弟B、詹天佑C、冯如D、陈纳德6、南京国民政府部分收回中国电信主权是在A、1927年B、1933年C、1936年D、1945年7、下列关于中国近代邮政发展叙述错误的一项A、鸦片战争后,我国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B、1866年,中国试办邮政,附属于海关C、预备立宪时,清政府邮传部,正式脱离海关D、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署相关国际邮政条约8、1877年,福建巡抚在哪里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A、福州B、厦门C、台湾D、宁波9、下列哪一种说服是正确的A、1872年,李三乘火车从吴淞到上海做生意B、1865年,留美学生归家人发来电报报平安C、1930年,陈红家里安装了程控电话D、1896年,王五从上海乘轮船招商局的船回重庆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建成通车B、京张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修建的铁路C、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诞生D、1920年京沪段航空线试飞成功11、阅读下列材料: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路,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材料三:缘铁路收归国有,朝廷定为政策,初川民并无异议,嗣见借款合同失败,关系国家存亡,名为国有,实为外人所有。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材料四: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
……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 0公里,占总里程的14%。
材料五: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一如他们所有的经济扩张活动,“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
”(马克思语)俄国外交大臣维特揭示列强争夺路权的奥秘说:“欧洲列强十分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将铁路建筑权抓在手里。
”——以上材料均引自周积明著《最初的纪元》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2)根据保路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20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变。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兴建方面的特点。
12、材料一:(中国)沙船之所以日见少者,皆因(外国)夹板日见多之故。
沙船船货皆有捐厘,而夹板无之,此其利息不如夹板也。
沙船非顺风不能行驶,而夹板则旁风亦能开行,此其迅速不如夹板也。
沙船有风涛之险,有盗贼之虞,而夹板则炮火齐全,船身坚固,皆无是虑,此其安稳不如夹板也。
沙船之利,初则为夹板所分,继且为夹板所夺,阅日既多,遂成废亡。
——摘自丁日昌《河运难复扩充海运情形疏》材料二:1864年任江海关道的丁日昌密查:“内地商人买雇洋商火轮夹板船只,写立笔据,多托洋行出面,赴领事衙门呈报更名入册,领取船牌行驶,从未赴地方官报明立案。
上海为中华通商总汇之区,其中仍与洋商合伙贸易者十之七八,自置货物贸易者十之二三。
合伙贸易之船,亦多托洋行代报。
缘洋商之货,进出只须完税,并无捐项,华商之货,进出既应完税,又须报捐。
华商避捐,因托洋行,洋商图利,愿为代报。
船货之是洋是华,专凭商人自报,所属无从分别,又复难以查禁。
”材料三:1864年福建调查:“闻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人合伙。
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买其修茸之料也。
此等商船,闽省系用外国牌照旗号,并不报明地方长官立案,亦不由地方官另给牌照,并仍由各国领事官管辖,其船只入港牌照,亦送领事官存查,迨出港再向领取。
是不过商人图籍洋船之便利,而洋人之稽查防范,不使内地商人窃擅其技,已可概见。
”——材料二、三均摘自《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三)回答:(1)从材料一看,中国原有帆船航运业废弃的原因是什么?(2)从材料二、三看,中国民族轮船航运业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分析其原因。
【课后巩固】13、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14、近代中国的航运业在坎坷中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列强的联手压价排挤B、清政府不重视发展C、发展航运业无利可图D、中国科技落后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预备立宪时期邮传正式脱离海关B、北洋政府时期宣布裁撤全部驿站C、中国人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是在1920年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邮政系统正式接通16、(01全国11)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的铁路建造于()A、洋务运动期间B、戊戌变法期间C、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 D.辛亥革命发生之后17、下列有关近代中国轮船业的叙述,错误的是A、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轮船逐渐挤占中国航运业B、19世纪60年代,民间商人曾建议买洋船运送江南漕粮C、归国留学生詹天佑上书当局,为设厂造船献计献策,未引起重视D、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18、下列有关近代电讯事业的叙述,错误的是A、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B、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部分收回了中国电信主权C、无线电报创设于1906年D、民国时期,战乱频仍,无线电报难以发展19、阅读材料并回答材料一: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从此,帝国主义列强以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对中国加紧经济侵略。
其中,从1895年到189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近1万公里的铁路修筑权。
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
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列强竞相设厂开矿,掠夺中国的资源。
到19世纪末,列强争夺铁路权的斗争更加激烈,甚至以武力威逼清政府。
原打算自己修筑铁路的清政府,在列强争夺面前,束手无策,只得把一条条铁路的修筑权,拱手送给外国。
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还附有种种条件,包括控制铁路和沿线地区,以及运输军队等。
材料二:马克思在谈到英国对印度的侵略时,说:“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蠢。
……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问题:根据马克思的论述,你对西方列强在中国修铁路这件事如何评价?20、“交通是经济命脉,汽车是交通脉搏,乘客是脉搏血液,血液能流通全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道路建设里程成倍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中国的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高速公路总里程仅次于美国的公路大国。
但是,城市中的交通堵塞状况却愈加严重。
有关全国各大中城市交通堵塞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
交通堵塞有百害,而无一利。
请就你身边的城市进行交通顺畅与堵塞的情况调查,并为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献计献策。
参考答案1、BBCAC 6、BACDB11、(1)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
影响:中国铁路起步晚,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便于列强侵夺中国铁路路权。
(2)反对清政府将铁路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反对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反映出国人对铁路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和维护民族权利的坚定决心。
(3)兴建铁路遭到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兴建铁路,并且超过了中国自建的铁路;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铁路的建筑权。
12、(1)主要是由于外国夹板船的况争导致。
中国帆船经济负担比外国夹板沉重,获利少;性能不如外国夹板优越;无自身防卫能力,而夹板船炮火齐全。
(2)中国民族航运业与外国合资或挂外国牌号经营。
因为这样可以免除报捐负担及购买修葺之料。
(3)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航运业是在外国资本冲击和影响下产生的,对外国资本有很大依赖性;封建主义对民族商业的压迫和剥削,是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13、CADCCD19、提示:从西方列强在中国修铁路消极影响(目的、苛刻的政治经济条件、危害)和客观进步作用两方面做答。
20、调查: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段进行统计研究。
计策:如:⑴、制定城市交通规划时,必须要有一个前瞻的考量,要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多种的方式,要建设一个完善、有效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特别是城市的轨道交通(高架轻轨、地铁)等。
⑵、地面、地下、空中的路轨设计,发展立体交通,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
⑶、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客流量的最小化。
⑷、实行单向行轨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⑸、要正确对待自行车,在交通管理上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
⑹、教育市民文明出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⑺、对私家车出行实行地段限制、时间限制。
⑻、简易事故处理机制的确立和非现场执法。
⑼、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