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 格式:ppt
- 大小:4.96 MB
- 文档页数:43
高二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免疫调节可比喻为机体的交响乐队,配合好--识别和清除抗原,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耐受,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高二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1.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细胞类型来源功能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B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成成为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识别、呈递抗原,分成成为效应T 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B细胞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T细胞、B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2.两种免疫类型比较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区别概念是机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异物后产生的免疫力形成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对象对所有的病原体起作用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特点作用广泛,无选择性,对许多病原微生物及抗原具有一定的免疫性,无特异性有特异性结构基础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作用出现早,作用快,强度弱,相对稳定,不因接触某一抗原次数的多少而有所改变。
出现较慢,作用强度大,同一抗原再次作用时可产生明显的免疫反应联系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负担着机体的防御功能。
3.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免疫类型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概念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抗原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的过程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②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作用过程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呈递的识别阶段。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习目标]学会用框图或者文字阐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
体液免疫1.抗原和抗体(1)抗原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作为抗原的物质应位于病原体的表面。
(2)抗体是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类物质。
2.体液免疫的过程(1)阶段Ⅰ: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图中③)。
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图中④)。
(2)阶段Ⅱ: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3)阶段Ⅲ:浆细胞分泌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者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细胞免疫1.细胞免疫的过程(1)阶段Ⅰ:抗原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再呈递给T细胞。
(2)阶段Ⅱ: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形成效应T 细胞,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3)阶段Ⅲ: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内部的抗原。
2.列举两例引起细胞免疫的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
3.根据已有知识推测,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可能与细胞中哪个细胞器的活动有关?答案与溶酶体释放溶酶体酶有关。
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比较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区别作用对象细胞外液中的抗原靶细胞作用方式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结合联系细胞免疫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再与抗体结合而被消灭(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体液免疫的过程分析下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
请据图分析下列问题。
1.抗原一定是从外界侵入机体吗?答案不一定,自身的组织或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癌细胞。
2.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是什么?它的合成和分泌与细胞中哪些细胞器有关?答案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参与抗体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细胞Ⅰ、Ⅱ、Ⅲ分别是什么细胞?答案细胞Ⅰ、Ⅱ、Ⅲ分别是B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
第7课时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考要求知识内容 必考要求加试要求特异性免疫 bb课时要求(1)概述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过程。
(2)概述细胞免疫的过程。
(3)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并比较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及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机理1.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1)特异性免疫是针对体内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即免疫应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三道防线。
(2)免疫应答的种类两大类⎩⎪⎨⎪⎧细胞免疫应答——细胞免疫抗体免疫应答——体液免疫(3)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从功能上又分为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
其起源和分化如图所示:2.淋巴细胞识别入侵者的机理(1)识别结构: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都存在着一种分子标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分子,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同卵双胞胎除外),每一个人的白细胞(淋巴细胞)都认识这些自身MHC 的身份标签,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带有这些标签的自身的细胞。
(2)识别过程①B淋巴细胞直接识别抗原抗原进入机体后,带有的特殊标志被识别,B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和相应抗原结合。
②T淋巴细胞通过巨噬细胞的呈递识别抗原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将病原体上的抗原分子降解成肽,然后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并移动到细胞的表面呈递出来,再和T淋巴细胞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在其他因素的辅助下,启动免疫应答。
③识别抗原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开始反复分裂,形成巨大的数量。
同时开始分化,一部分形成效应细胞,与入侵者作战并消灭之,另一部分形成记忆细胞,留待以后对同一类型病原体的再次入侵作出快速而猛烈的反应。
探究1——归纳概括免疫细胞的分化项目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起源淋巴干细胞发育场所骨髓(鸟类在腔上囊) 胸腺分化条件受抗原刺激受抗原刺激分化结果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形成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探究2——理性思维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①化学本质:特异的糖蛋白分子。
高中生物必修三《体液免疫》教学设计一、教材版本: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免疫调节第二课时《体液免疫》二、教学理念:“学生成长于活动中,知识产生于情境中”,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理念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生态活力课堂。
并通过社会生活情境将学生引入知识的学习过程和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让学生关注社会的同时培养社会责任。
三、教材分析:教材对体液免疫的过程仅用了一段话和一幅图,在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教材资源教学的基础上,一定要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念教材概念,并引导学根据生活经验、教师提供的材料,结合教材内容逐步建立调节模型。
四、学情分析:学生上节课已经学习过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并对抗原、抗体、预防接种、新冠病毒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依靠教师的有效组织下应该可以顺利完成预设课堂活动。
五、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说明参与体液免疫的免疫细胞或免疫活性物质的来源细胞和作用(科学思维)。
2、通过观察教材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结合各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来源和作用,尝试建立体液免疫过程概念模型,并描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科学思维)。
3、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实例,说明体液免疫在维持人体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并明确体液免疫在医学上的应用价值(社会责任)。
六、教学重难点:1、参与体液免疫的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的来源和作用;2、体液免疫的调节过程模型构建(难点);3、体液免疫在生活中的应用(难点)。
七、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用三种颜色(红、黄、绿)磁性白板贴制作成写有不同免疫细胞(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的卡片(共三套,每种颜色7张)。
2、课程资源准备:查找关于新冠病毒感染人体、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丙肝病毒的发现、新冠病毒结构研究等方面的社会或前沿研究进展性资料。
微专题新冠病毒及疫苗(一)学习内容1、了解新冠病毒的基本结构和增殖过程2、复习人体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了解新冠病毒引发的症状机理4、理解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5、新冠病毒的疫苗和治疗(二)课堂学习一、了解新冠病毒结构(1)刺突蛋白(S, Spike Protein)是受体结合位点、溶细胞作用和主要抗原位点(2)包膜蛋白(E, Envelope Protein)较小,与包膜结合的蛋白(3)膜糖蛋白(M, Membrane Protein)负责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新生病毒出芽释放与病毒外包膜的形成例. 下列关于冠状病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各种抗生素对它没有杀伤作用B. 它是一种生物,主要由蛋白质和RNA构成C. 它只有侵入宿主细胞内才具有生命活动D. 其核酸彻底水解后,有5种碱基、1种五碳糖、一种磷酸二、了解新冠病毒的增殖1.新冠病毒是如何入侵细胞?例:新冠病毒进入细胞的第一步,即通过S蛋白与细胞膜上的ACE2受体结合。
(1)据图可知,冠状病毒入侵细胞的方式为?为什么?体现细胞膜的什么特点?(2)冠状病毒和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ACE2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
(3)肺组织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入侵对象的原因?(4)目前各国科学家通过研究药物来抑制新冠病毒的感染,据图说明药物的作用机理?2.病毒入侵细胞后,是如何增殖的?新冠病毒的侵染过程,分为以下6步:(1)病毒S蛋白与ACE2受体识别和结合,病毒进入细胞;(2)溶酶体含,可帮助病毒溶解囊膜和结构蛋白;(3)病毒再将RNA释放,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首先出RNA依赖的RNA聚合酶;(4)病毒利用酶大量复制病毒的遗传物质;同时大量翻译结构蛋白;(5)在高尔基体将病毒的遗传物质和结构蛋白组装成新的病毒;(6)新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膜泡运输系统,通过释放出去,完成整个生活史。
例、新冠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用(+)RNA表示。
图表示冠状病毒的增殖和表达。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抗原和抗体(1)抗原①概念: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原体、花粉、癌细胞等。
②特点a.具有异物性: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包括细菌、病毒、花粉等。
但自身的一些细胞也可以成为抗原(如癌细胞,损伤、衰老的细胞等)。
b.具有大分子性:通常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如蛋白质。
c.具有特异性:抗原物质表面具有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使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2)抗体①概念: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如抗毒素、凝集素等。
②化学本质:只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参与合成与分泌的细胞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线粒体等。
③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种类: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结构细胞核、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二、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细胞类型来源功能特异性识别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体非特异性识别B细胞造血干细胞识别抗原,分成成为效应B细胞、记忆B细胞特异性识别识别、呈递抗原,分成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特异性识别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效应B细胞B细胞或记忆B细胞分泌抗体不识别(浆细胞)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特异性识别记忆细胞T细胞、B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特异性识别1、抗体和淋巴因子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溶菌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2、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而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
3、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刺激,而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刺激。
简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机体对抗外源性病原体的两种重要免疫反应方式。
细胞免疫主要通过活化并调控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来杀伤感染的细胞;而体液免疫则通过体液中的抗体来中和病原体和清除病原体。
这两种免疫反应相互协作,共同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袭。
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杀伤作用:细胞免疫的核心是通过活化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来杀伤感染的细胞。
T淋巴细胞可以通过特异性识别抗原和靶细胞表面的MHC分子结合,并释放细胞毒素来杀伤感染的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则能够识别并杀伤缺乏MHC分子表达的异常细胞,如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
2. 细胞因子产生:细胞免疫激活的免疫细胞能够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
这些细胞因子不仅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还能够招募其他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反应,并增强细胞免疫的效应。
3. 细胞记忆:细胞免疫具有记忆性,即在初次遭遇抗原后,机体的免疫细胞会形成免疫记忆细胞,使得再次遭遇相同抗原时,免疫应答更为迅速和强烈。
这种细胞记忆能够帮助机体更有效地清除感染和预防再次感染。
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体中和作用:体液免疫的核心是通过体液中的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并中和病原体的毒性。
抗体能够特异性地与病原体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阻止病原体进入宿主细胞,从而中和其毒性。
2. 促进炎症反应:体液免疫激活的抗体能够与炎症细胞相互作用,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
这种炎症反应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加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加强清除病原体的效应。
3. 激活补体系统:体液免疫激活的抗体能够激活补体系统,使其产生一系列的补体蛋白。
补体蛋白能够直接杀伤病原体,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引发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清除病原体的作用。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在免疫反应中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细胞免疫主要针对细胞内感染的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细胞和细胞内寄生虫;而体液免疫主要针对体液中的病原体,如细菌和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