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部编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2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37.10 KB
- 文档页数: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6·全国卷Ⅰ]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答案(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作用: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解析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归纳时注意改革前后谱牒制度的不同,从不同中概括出改革的内容。
第(2)问,首先要认识到加强皇室地位的作用。
其次要从政权稳定、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角度简析作用。
2.[2015·全国卷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新高考方案】高三总复习(老教材新高考)1. 重要更新2023年高考历史科目将采用新的高考方案,与以往不同,历史考试的重要性将被提升。
在新的高考方案中,历史科目分值占比将提高至30%,并将出现单独的历史综合试卷。
针对这一变化,考生们应该加倍努力,充分备战历史科目。
本文档是新高考方案下历史科目的一轮复习建议,适用于全国各省。
2. 总体框架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采用老教材,结合了新高考的特点,分为五部分进行复习。
复习顺序依次是:人类史、中国古代史、中国中世纪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当代史。
建议考生在每个部分中,先通过历年真题对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基础能力的同时,通过历年真题还可以熟悉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考生在复习的同时也要注重阅读,完整阅读教材或者相关资料,对于学习知识点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3. 建议的复习计划在本文档中,我们建议考生在高三上学期的前8个月中完成一轮的历史科目复习。
建议以下计划可供参考:第一阶段(1-2月)•通过历年真题及练习题,对人类史知识点进行回顾。
学生可以配合老教材中的章节进行复习;•阅读相关资料,对人类史的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阶段(3-4月)•回顾古代中国历史,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等历史时期。
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古代中国历史的认识。
第三阶段(5-6月)•回顾中国中世纪史,包括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同样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中国中世纪史的认识。
第四阶段(7月)•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两个时期。
同样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第五阶段(8月)•结合历年真题进行强化练习;•完成对复习内容的全面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聚焦与纵横拓展。
4. 高效学习方法在历史学科中,考生除了需要掌握知识点外,还需要养成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
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
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
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3.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
它反映了唐代表1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4.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
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
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
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一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2.措施(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罚。
(4)思想: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3.性质:商鞅变法是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的改革。
4.意义(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2)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1)实行均田制,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对后代田制影响深远。
(2)实行三长制,健全行政体制,国家控制编户农民,加强中央集权。
(3)整顿吏治,为改革提供有利的政治局面,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
(4)迁都洛阳,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推动了改革的深入,促进了民族融合。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3)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点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三冗”①分化事权形成“冗官”。
②“养兵”政策造成“冗兵”。
③“冗官”“冗兵”和岁币造成“冗费”。
(2)“两积”①“三冗”造成财政危机,导致“积贫”。
②军队战斗力下降,对外战争连年失败,导致“积弱”。
考点训练26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广西贵港月考)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
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
”材料中的“分地”()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答案 C解析从题干中信息“1981年”“分地”,可确定是改革开放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让渡了土地经营权,所以排除A项;这一时期主要目标是“搞活经济”,是在计划经济前提下引入了市场的作用,所以排除B项;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有效发展是起于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推行以后,所以排除D项;计划经济前提下引入了市场的作用,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选择C项。
]2.(2019·河南联考)下表为1978~1990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统计表。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需要C.对外开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答案 A解析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图表中1978~1990年间,我国粮食产量激增的现象即为其具体体现,故A项正确,C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均晚于图表中的时间段“1978~1990年”,排除B、D两项。
3.(2019·河北邯郸月考)1984年,国家允许城镇居民个人出资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不准雇工),劳动所得收入除向国家交纳一定的工商税外,全部归自己,时称”个体户”。
当时的城镇个体户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民相比( )A.都属于私有经济B.都获得经营自主权C.都属于商品生产D.都获得相同的劳动所得答案 B解析城市个体户兴办小手工作坊、小商店,自主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民也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两者经营方式相同,故B项正确。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下列关于新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C.家庭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答案: B解析: 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新时期的中国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B项正确;家庭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2.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缴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
此规定(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1984年”“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故A项错误;材料“上缴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并没有说明企业的税收负担减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可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工人待遇的提高,故D项错误。
3.在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国营企业”的提法被“国有企业”取代。
这一修改表明( )A.“大锅饭”的分配体制被打破B.企业的法人实体地位提高C.公有制经济地位大幅降低D.企业产权拥有者发生转变答案: B解析: 1984年国营企业改革说明已经打破“大锅饭”的分配体制,故A项错误;“国营”到“国有”是落实“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这促进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B项正确;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的基础都是公有制,故C项错误;企业产权拥有者仍然是国家,故D项错误。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9·马鞍山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武帝执政前期,奉行“有为”政策,开创了西汉的鼎盛局面,但又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弊病。
武帝晚年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至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
”于是罢去了诸方士侯神人者。
同时,武帝又下罪己诏,罢轮台之戍,减少边事。
封丞相车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
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主持农事,推行代田法,这些政策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晚年统治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武帝晚年的改革。
解析:(1)第一小问调整,据材料“汉武帝执政前期,奉行‘有为’政策”“于是罢去了诸方士侯神人者……主持农事,推行代田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从积极有为到与民休息,重视民生。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武帝晚年对群臣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至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力衰退,经济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凋敝;武帝晚年的反思。
(2)评价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入手。
答案:(1)调整:从积极有为到与民休息,重视民生。
原因:国力衰退,经济不堪重负;社会矛盾激化,民生凋敝;武帝晚年的反思。
(2)积极性:恢复生产,改善民生;缓和矛盾,延续统治。
局限性:改革力度相对有限。
2.(2019·汕头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辽圣宗(983—1031年在位)幼年即位,和母亲承天太后共同执掌朝政40年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与强邻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
他们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有才能的契丹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汉将,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
圣宗与太后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使朝野风气较为清正。
10-2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一、选择题1.[2018·河北张家口月考]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
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
材料中的“分地”()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答案 C解析材料提及“1981年10月23日”,中国此时正出现“分地”现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
联系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生产资料所有制仍是公有制,A项排除。
B项出现在1992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变化,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2018·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答案 B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未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说明了农村经营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农村经营制度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并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拥有的是对土地的使用权,不是所有权,故D项错误。
3.[2017·合肥期中]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
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第24讲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四川乐山调研)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
其中,科技教育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
这次出访潮()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B.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C项错误;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对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访调查,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故B项正确;1992年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7·湖南常德模拟)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
关于“新阶段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A.先改革后开放,以国内改革带动对外开放B.去苏联模式,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村发展的动力D.始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解析改革和开放基本上是同步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是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农村发展的动力,故C项错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7·山西模拟)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解析根据材料“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受“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急于求成,造成多次反复和损失。
课时2 新时期的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考点一 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一)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方针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改革⎩⎨⎧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3)意义⎩⎨⎧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的推动。
(2)过程⎩⎨⎧①开始:1978~1984年处于试点时期。
②展开:1984年在全国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③深化:1992年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
(3)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 (1)经济特区⎩⎨⎧①目的:吸收、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概况:自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青岛、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4)开发浦东: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天津滨海新区: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2.特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4.深化——加入世贸组织(1)时间:2001年12月11日。
专题闯关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湖南邵阳模拟)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
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
”这表明中国( )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答案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法制的不断完善体现在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设上,而题干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未体现立法为民的原则,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反腐,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真实性和平等性,显示了依法治国的决心,故D项正确。
2.(2019福建质检)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大队一级干部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但需经公社任命或批准。
20世纪80年代初,改由村民直接投票产生村干部。
这种转变( )A.增强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B.提高了农村人大代表的地位C.体现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势D.有利于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答案 D 这种由村民直接选举基层干部的做法,是人民直接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为基础的一环,它必然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意识和基层民主意识的提高,故D项正确。
3.(2018云南昆明一中月考)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到2010年,“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农村经济的发展B.民主政治的发展C.城市化水平提高D.城乡人口的变化答案 B 从材料中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城乡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由不一致到一致,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B项正确。
10-2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张家口月考]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
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
材料中的“分地”()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材料提及“1981年10月23日”,中国此时正出现“分地”现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
联系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生产资料所有制仍是公有制,A项排除。
B项出现在1992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变化,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2018·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
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 B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未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说明了农村经营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农村经营制度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并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拥有的是对土地的使用权,不是所有权,故D项错误。
3.[2017·合肥期中]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
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
这说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答案 C
解析由“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可知,当时中国出现了个体经济,这突破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故选C项。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故A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改革从1984年开始,故D项错误。
4.[2018·江苏涟水模拟]1985~1987年,我国计划生产的工业产品数从120种下调至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数从188种下调至23种,计划供应出口的商品数从70种下调至36种。
这一调整表明( )
A.计划经济模式已经退出
B.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完成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85~1987年我国计划性、指令性产品的数量在减少,说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发挥作用,本质上反映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故选D项。
5.[2018·湖北宜昌联考]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的价格双轨制是指同一产品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定价,计划外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制度。
这反映了我国( ) A.劳动分配制度的重大变革
B.政府职能部门权限逐步扩大
C.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趋向
D.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答案 C
解析题干中反映的是经济体制的变化,排除A、D两项;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主导职能权限在减少,B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模式逐渐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80年代出现的价格双轨制正是这一体制转变的过渡产物,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
6.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目标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21世纪初,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B 项错误;根据“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等信息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目标,故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故D项错误。
7.[2018·浙江平阳质检]下列两幅图片所示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对外开放都体现了( )
A.全球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
B.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努力
C.中外之间的友好合作交流
D.地理区位因素的相对淡化
答案 A
解析第一幅图片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第二幅图片是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经济特区,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表现,两者都体现了地理区位因素的重要性,故D项不符合史实;B、C两项不符合第一幅图;两幅图都体现了全球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故选A 项。
8.[2017·辽宁大连模拟]到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
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
“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 (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
③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④浦东的开发开放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经济特区主要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没有上海,故①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故②正确;1984年,开放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故③正确;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在1990年,故④错误。
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
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
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的情况后,邓小平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
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
——林天宏《人民会用脚投票》材料二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
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邓小平文选》材料三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
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
分配的问题大得很。
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
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少部分人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材料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
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逃港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政策?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邓小平改革的着眼点发生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四指出,中国的改革有什么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中国改革开放的宗旨是什么?
答案(1)原因:生活水平低(或政策有问题)。
政策:实行改革开放;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
(2)变化: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变为富裕以后如何实现公正公平的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3)特点:敢于创新(实验);及时总结,不断深化改革(或用改革来解决新问题)。
(4)宗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或实现共同富裕)。
解析第(1)问,“原因”可以借鉴邓小平的观点,“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政策”要注意从改革和开放两个角度回答。
第(2)问,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材料三则提出了防止两极分化的要求,由此概括着眼点发生的变化。
第(3)问,注意对材料四的高度概括。
第(4)问,需要联系政治学科知识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