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发送和信息甄别PPT讲稿
- 格式:ppt
- 大小:371.50 KB
- 文档页数:27
《甄别信息的方法》讲稿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朱玉红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朱玉红,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地图出版社高一年级《甄别信息的方法》一课。
参考书目为中国地图出版社高一信息技术技术基础、信息技术基础教师教学用书,以及信息技术基础天津教材补充。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本节内容教学目标规划为三个方面,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信息甄别的重要性,增强信息甄别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一定的信息甄别方法,并能够学以致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健康的信息道德观念,帮助学生养成自觉甄别信息,规范网络行为的习惯,负责任的使用、发布信息。
学情分析:与初中学生不同,即将步入成年的高一学生不论在知识还是技能上都已经具备了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容易被吸引、引诱,难以抵挡好奇心的驱使,可能会发布、转载一些虚假不实信息,甚至对自身的学习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此外,学生由于在实际生活中养成了“随意”的信息态度,在其他的学习中,又多以了解、掌握知识技能为主,对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应当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使学生掌握信息甄别的方法,并能够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信息道德观念,适度的评判性思维。
为了落实教学重点,真正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本节课我引入了微信信息甄别、中奖通知分析、并且及时与街道派出所防止电信诈骗宣传活动相结合,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
同时,本节课引入了“秦火火污蔑雷锋事件”、“警惕微信变危信”等事例,在解决教学难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谨慎处理信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上,本节课我采取了以学生主动探索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由学生亲身体验、学生阐述想法、教师帮助总结、师生共同探讨、学生练习实战、投票表达观点几个部分。
其中学生亲身体验、学生阐述想法、学生练习实战以及投票表达观点几个部分均为以学生为主探索学习设计,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八章 信号传递和信息甄别8.1 信号传递的含义我们知道,逆向选择是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从而使得帕累托最优不能实现。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不知道代理人的信息,只有代理人知道自己的信息,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低质量”的代理人排除“高质量”代理人的现象,而委托人就会选择“低质量” 的代理人,从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在这时,“高质量”代理人是处于信息优势的,但是在竞争中却处于劣势,而委托人也因为信息劣势而在选择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我们通常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信号传递,也就是拥有私人信息的代理人想办法将其私人信号传递给委托人,也就是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第二中式信息甄别,即委托人通过制定一套策略或合同来获取代理人的信息。
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使自己在质量不等的市场上脱颖而出,“高质量”代理人会向委托人发送信号,主动显示自己的优势,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进而提高自己的效用。
所谓信号传递就是指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向具有信息劣势的一方提供信号传递。
例如对于优质品,质量保证书、包退、包换、包修等是一种成本低廉且短期效果明显的信号传递方式。
另外,建立自己的名牌产品也是一种较好的信号传递方式,虽然其投入成本可能较高,但其长期回报却十分丰富,如海尔电器、麦当劳等等,其品牌本身就传递了产品室优质产品的信息。
所谓信息甄别就是指由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首先给出区分信息优势方类型的不同合同条款,信息优势一方通过选择与自己的类型相符合的合同来揭示自己的私人信息,从而使得帕累托改进得益实现。
例如在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提供不同的保险合同供投保人选择,而投保人则通过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保险合同来显示自己的风险类型。
8.2 斯彭斯劳动力市场信号博弈在现实生活中,虽然逆向选择普遍存在,但是市场依然有效,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在阿克洛夫的研究基础上,1973年,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 )在《劳动力市场信号传递》中力图解释这个问题。
第六章信息传递与信息甄别第一节:信号传递模型模型的假设条件1、劳动力市场有两类人,生产能力可分为高低两个档次。
2、生产能力强意味着做什么事情都轻松。
3、雇主根据生产能力支付工资,向高者支付2,向低者支付1。
4、信息不对称,雇主不能观察劳动者的能力,只能凭借可信的信号来识别劳动者的能力。
逆向选择会存在着所有市场(如劳动力市场上,高能力的人退出市场找不到工作,而雇主支付一个平均工资,却只能找到能力一般的劳动者)不会任由逆向选择发生信息优势制作信号斯朋斯信息劣势信息甄别斯蒂格里茨假设条件:即便假设文凭不会改善生产效率,不提高劳动能力,具有高能力的人仍愿意接受高教育以获得高文凭,以向雇主发送信号,以获得高工资。
现在用一般模型的方式,看其如何发挥作用以区分高能力的人和低能力的人。
1、抽象成两类人,可能是三类。
2、制作信号轻松,指接受教育,得到证书文凭。
相应的,生产能力差的做什么事情都困难。
成本(经济、精神)高。
付出更多的努力、心理上的折磨,3、雇主效用最大化,针对不同生产能力的人支付不同的工资。
不可能向低支付2,支付2给高,吸引高能力者。
数字2和1的假设不影响研究的结果,可能换成其它4、考察劳动者的能力无论是对于雇主还是雇员,都成本巨大,雇主只能通过文凭来考察,长期考察可以,但成本巨大。
不能直观观察到,只能凭借一些可信的信号,一般来说,文凭能够较好地识别不同能力的劳动者。
前提:文凭不增加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劳动者传递信号的成本主要是制作信号的成本,即主要是接受教育,获得文凭的成本(学费,时间是更为巨大的成本,精力,压力),忽略学费,这里主要看努力成本。
成本是教育水平的函数,教育水平高,付出成本多,为研究方便,直接等于e,高低能力者成本有差别。
文凭的信号作用文凭信号的作用是能够将高低能力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有效区分开来。
文凭信号如何发挥作用,一定要使不同生产能力的人获得文凭后的净收益出现差别。
不等式方程组为了使高能力者由于获得文凭后的净收益好于不获得文凭,低能力者获得文凭是得不偿失的,可以得到2工资,但可能付出更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