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李云韬
- 格式:pdf
- 大小:284.59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构建高中阶段的“开放式阅读”语文课【摘要】既有精细的阅读,又有快餐式的阅读,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信息的吸收、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碰撞,可使成绩不在同一层面的学生在共同的信息交融、碰撞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最终提高自我阅读、自我认知的能力,强化内功。
【关键词】开放式阅读教学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
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深感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强化阅读教学非常必要。
这里的阅读是指“大阅读”,既指对课本知识的阅读,又指生活中对报刊杂志等的阅读,还指对校本教材或地方教材的阅读,我们称其为“开放式阅读”,惟其如此,才能真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高中生语言发展的特点来看,高中生已经进入了“文化语言”的学习阶段,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已由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对语文基本知识的学习转入到更深一层的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即由原来的对字词句和基本文体的粗浅学习上升到对较复杂、高深的词语和复杂文体的理解、应用及写作上来。
针对此特点,我们的教学策略也必须随之变化,除了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外,还必须考虑到高中生个体的差异性,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身心发展都进入了高峰期,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也有了明显的差异,文化积累和语文能力的差异,以及个性差异明显增大,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千差万别的学生。
古人曰:“因人而异,因时而化。
”为此,我们应该构建“开放式语文阅读”,正视高中学生的个体阅读差异,并鼓励他们有差异地发展,为全体高中生能够实现语文学习的多样选择创造条件。
语文是百科之母,高中语文课应为具有不同兴趣、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的阅读创条件,显然,传统的语文教学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需要。
总之,开放的语文阅读课程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一片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从而为促进学生未来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那么,在高中阶段,我们应如何构建“开放式阅读”的语文课呢?一、“开放式阅读”应该建立开放的学习目标,使高中学生学会粗线条的自我阅读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利用课余时间寻找适合自己个性化发展目标的类型文章。
刍议高中语文开放型阅读教学法摘要: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把握住新课标的要求,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进行训练,循序渐进,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开放型阅读;学生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19-01一般认为,阅读能力的具体要求是: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于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探求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教学经验,就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1.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阅读期待”是指在学生面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阅读之前,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和期待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阅读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重视是建立在自身的生活体验之上的,教师要善于运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产生阅读的欲望和冲动,从而培养学会上乐于阅读的情感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在阅读中的运用,首先是阅读预测,在阅读之前学生应该有一个阅读预测的过程。
学生在接受读物的第一信息(即标题)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预测,产生期待。
学生根据标题来预测,会产生两种结果:其一是预测的内容和文本相符,猜对了,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对阅读的兴趣就不断增强;其二是预测的内容和文本不相符,出乎预测者的意料之外,这时学生会更有新奇感,激发他的探索欲望,阅读的兴趣同样也会大增。
浅谈语文开放型阅读教学方式作者:周园园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43期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开放型课堂教学必将成为课改后较长的一段时期的教学主旋律。
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是怎样的呢?这是现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语文开放式阅读教学的必要性新课标和阅读的本质都要求阅读教学的开放,开放式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第一、从新课标来看,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必须实行开放式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第二、从阅读主体来看,个体阅读理解由于受其复杂的心理因素的影响,阅读所获得的意义超出了文本意义。
另外,个体的差别使阅读理解呈现出多元状态。
所以,真正的阅读是超文本且个性化的。
不断地探索和发现“自己的”意义,就是阅读活動的开放性的动态建构。
第三、从作品本身来讲,任何作品都是一种开放式的召唤结构,优秀的作品从来不会把话说尽,文本真正意义的实现是没有边际的,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另外,文学作品展现的想像世界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其意义是开放的,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拓展理解域,有助于挖掘和生发文章新的意义。
因此,阅读活动的实质就是文章意义不断生成的开放的动态过程。
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开放式课堂教学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以“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
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处于不断发展过程的学习主体,看作是一个身心不断构建、升华过程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过程。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与研究作者:赵海云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17期摘要:高中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语文改革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改革取得实效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本文主要从开放型语文教学的目的、环境、实践等角度进行讨论。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语文阅读教学开放型教学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浪潮一浪高于一浪,我们学校也是新课程的实验者。
2012年学校对各科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语文教学上主要表现为增加了阅读课和写作课,把阅读教学提到了语文教学的首要位置,学校提倡开放式阅读教学。
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是怎样的呢?这是现在我校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轻视学;重分析,轻领会;老师教一课,学生学一课。
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
这就是说,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创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
教学中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
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
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介绍,单靠课本体会它,是很困难的。
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
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李云韬
发表时间:2017-01-11T11:37:08.250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10月总第221期作者:李云韬[导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教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
湖南省凤凰县高级中学416200
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教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
为此,我们应该着手开创一种开放互动的“智能型”、“实践性”的阅读教学模式,以教者创设问题和学生发现问题相结合为前提,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
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我在教《窦娥冤》一课时,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结合课本内容与当今时代中学生的思想,我搞了一次以“穿越时空隧道的心灵碰撞”为题的《窦娥冤》探究学习讨论会。
我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1.窦娥有引经据典的文化吗?2.这折戏的开头,窦娥指天斥地,可结尾发出誓愿要感天动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3.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了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却偏偏写成了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我设计的意图是针对论题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因为通过探究这几个论题是为了深化理解作品——作品的主题,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关汉卿的语言特色,艺术表现手法。
预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规律找方法,化知识为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讨论时生成出新的问题,有的说:“窦娥发愿‘抗旱三年’,只想惩贪没想到受干旱之苦的还是楚州百姓,未免有些自私之嫌吧?”有的学生提出:“我们不希望窦娥死,当初她可以选择嫁给张驴,然后再找机会伸冤报仇。
”当这些问题生成之后,课堂掀起波澜,学生争先恐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大胆发言,学生与作家的心灵交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气氛更为活跃。
着实让我颇感意外,这让我觉得课堂教学好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在旅程中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因此,我在课堂上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进行世界观、爱情观的探讨,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作者创作的意图,理解作品抨击社会黑暗反封建主题,体会关汉卿的剧作特色。
在预设与生成中整合三维教学目标,“问题”是切入点,“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
找准问题切入点,就可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
是“一问能抵许多问”的主问题,而不是那种浅层的琐问碎问。
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这篇课文,鉴赏剧作超越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一个难点。
我通过预设的问题来解决这一难点。
如:“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了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了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可以理解为:作者连写三桩誓愿是借助超越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手法的艺术构思,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显示了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它于事于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
这也正是本剧最为成功的一处,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为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
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而在学生生成的问题也涉及到了与之相关的问题。
如:“窦娥发愿‘抗旱三年’只想惩贪没想到受干旱之苦的还是楚州百姓,未免有自私之嫌吧?”学生生成这样有深度的问题应该是有价值的“生成”,在讨论中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理解:文学欣赏是以情感人,当观众沉浸在戏剧的氛围中,完全忘记了其他利害关系,为她而悲,为她而恨,已达到文学作品的教育目的。
如果欣赏文学时用纯现实的观点来赏析,那么文学作品便没有它独特的价值了。
实质上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
既然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就不必那么现实主义地去分析问题。
生成是个性化的,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这些生成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极为精彩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值得我们商榷。
当然,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成出错误的结论,也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我们的老师在“预设”时一定要注意抓住这一“错误生成”所带来的契机,要有耐心地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使学生“生成”出正确的认识,引导学生对问题重新审视,“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通过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问题”为切入点,启发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的兴奋中,并且有很多新鲜的创意。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课文的基本内容外,还体验了学习内容中隐含的语文学习方法与人物的情感、态度甚至文化意义。
教师如果能从问题的角度选择切口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与空间,那么就能真正把握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实施开放型阅读教学模式,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必须守住教学效益这个底线。
以此为前提,让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投石荡开水中天,真正地激活课堂,为学生创设张扬个性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语文奇境的探索和渴望。
也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课堂成为有生命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