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9)
- 格式:doc
- 大小:123.50 KB
- 文档页数:7
高压氧治疗在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脑卒中是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
脑卒中会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造成脑组织损伤,进而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在脑卒中后的康复过程中,高压氧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1. 高压氧治疗的基本原理高压氧治疗是通过提供纯氧在高压环境下进行治疗的方法。
高压氧治疗能够增加患者体内纯氧浓度,提高脑组织的供氧量,促进脑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此外,高压氧治疗还能够改善脑血管功能,促进脑血流量的增加,帮助脑组织恢复功能。
2. 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研究表明,高压氧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
高压氧治疗能够减轻脑组织缺氧的程度,降低继发性神经细胞损伤的风险。
同时,高压氧治疗也能够促进血管生成,增加脑区的血液供应,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脑组织。
3. 高压氧治疗在脑卒中后的应用高压氧治疗在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研究发现,高压氧治疗能够减少脑梗死面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此外,高压氧治疗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康复进程。
4. 高压氧治疗的注意事项虽然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注意事项。
高压氧治疗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需要患者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患者在接受高压氧治疗前应接受全面的身体检查,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高压氧治疗的前景和展望高压氧治疗在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已得到不少临床研究的证实,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其作用机制和疗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压氧治疗在脑卒中康复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高压氧治疗在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增加氧气供应和改善脑血流,高压氧治疗可以促进脑组织修复和再生,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然而,在应用高压氧治疗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高压氧治疗的临床应用
高压氧作为主要治疗方法或重要的辅助疗法,临床疗效显著,业已公认的适应症有:
1、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其它气体中毒(含间隙型及后遗症)。
2、气性坏疽、坏死性软组织感染产生厌氧菌蜂窝组织炎。
3、窒息、心肺脑复苏后缺氧性脑功能障碍。
4、脑血栓、颅脑外伤及脑功能障碍、脑水肿。
5、突发性耳聋。
6、急性眼底供血障碍。
7、急性氰化物、安眠药、奎宁中毒所致的视力障碍、脑水肿和意识障碍。
8、断肢(指)再植术后及伴有广泛性挫伤、挤压伤、撕裂伤,或中等度以上血管破裂(外科处
理后)的末稍循环障碍。
9、植皮、皮瓣移植。
10、急性心肌梗塞及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11、冠心病。
12、心肌炎。
13、快速性心律失常(房颤、早搏、心动过速等)。
14、急性中心性视网膜络膜炎。
15、视网膜震荡、早期视神经萎缩。
16、急性脊髓损伤。
17、周围神经损伤。
18、病毒性脑炎及后遗症。
19、偏头痛。
20、周围神经炎。
21、脑缺血性疾病。
22、眩晕综合征。
23、神经性耳聋。
24、周围血管疾病(脉管炎、雷诺氏病、闭塞性动脉硬。
医疗机构医院医用高压氧治疗技术管理规范(2019年版)目录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2)二、人员基本要求 (3)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5)四、培训管理要求 (9)为规范医用高压氧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颁发的《医用氧舱安全管理规定》,结合我省高压氧治疗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广东省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高压氧治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高压氧治疗技术是指在医用高压氧舱内通过吸入高分压氧以治疗有关疾病的技术。
医用高压氧舱包括医用空气加压舱及氧气加压舱。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高压氧治疗技术水平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
(二)医用氧舱的购置、安装、使用、管理、维修、改造以及检验等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以及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三)医用氧舱场地设置以及配套设备。
1.安装医用氧舱的场地应通风良好,远离高压配电房、易燃易爆物源(氧舱配套的供氧、储氧装置除外)、火源、热源以及各种空气污染源。
2.高压氧科(室)不应过分远离急诊科(室)和住院病区,应建有方便患者治疗的运送通道。
3.高压氧治疗区应实行封闭式管理。
根据氧舱类型和用房条件,设置相应的高压氧治疗室、设备间、候诊室、工作人员办公室、更衣室、吸氧用具清洁存放区域以及卫生间等。
4.高压氧治疗区应配备急救车,备好必要的急救药品和器材。
抢救药品参照临床科室急救药柜配置,器材至少应包括舱外吸氧装置、负压吸引器、呼吸器、血压计以及听诊器等。
有条件者宜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包括心电、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等)、气管插管箱、气动呼吸机以及除颤器等设备。
5.医用氧舱应配备必要的氧舱消毒设备及用品。
须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好氧舱清洁消毒,吸氧用具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7年)》规定执行,严防氧舱内交叉感染。
高压氧在临床各科的应用高压氧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机理:一、提高血氧含量,改变血液携氧方式氧在体内的运输方式有二种:氧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方式及血浆中物理溶解氧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HbO2是机体携氧的主要方式,由于组织利用的是溶解状态的氧,所以氧与血红蛋白在到达组织后分离而被利用。
常温常压下吸空气,HbO2占Hb总量的97%以上;常温常压下吸纯氧,HbO2可以达到100%,并不再因为压力的提高而增加其携氧能力。
所以通过增加Hb携氧来增加组织的供氧空间较小。
而常温常压下物理溶解氧只有0.3ml/100ml,一个大气压下吸纯氧为2.0ml/100ml,2个大气压下吸纯氧为4.3ml/100ml。
静息状态下,每公斤组织平均耗氧量为3-4ml,此时血浆物理溶解氧足以供应组织氧耗而不再单纯依靠Hb携氧。
这是一张表,说的是不同呼吸条件下循环阻断的安全时间,通俗点说就是在没有呼吸的情况下,依靠血液当中的氧储备,人能坚持多久。
从这张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常压下吸空气,安全阻断时间为3到5分钟,吸纯氧就长了许多。
如果配合低温和深低温,安全阻断时间会大大延长。
利用这个机理,我们可以用于远程的器官移植,在供体手术前,进行高压氧疗,接着手术,手术后可以将器官放在低温并且充满氧气的特殊容器中,送到目的地,这样保证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二、提高氧的弥散距离,改善微循环,改善缺血缺氧组织血供“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气体流动的方向也是遵循这个道理,从高分压处向低分压处扩散,并且不断取得平衡。
压差越大,扩散速度则越快、距离越远。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当部分毛细血管功能障碍或受阻时,相应部位组织细胞的供氧只能从邻近的毛细血管远距离扩散过来。
如果在外伤、炎症等情况下,组织水肿,毛细血管受压,组织细胞与毛细血管之间的距离扩大,在常压情况下,依靠邻近的毛细血管弥散氧过来比较困难。
在高压氧条件下,血浆中溶解有大量的氧气,氧气的扩散基本不受血管口径的限制,凡体内有水的地方氧气都能到达,有效扩散距离增加就能满足患处氧供的需要,起到“雪中送碳”的作用。
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应用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CA后的神经功能损害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1]。
目前全球CA的发生率约为20~140例/10万人,尽管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已达到20%~40%,但出院存活率仍很低,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cardiac arrest,OHCA)的患者仅6%~10.8%可存活至出院,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患者亦仅约25.8%存活至出院[2-5],且这些患者仅有9%~15.9%等极少数未遗留任何神经功能后遗症[5-7],因此CA后的脑损伤是影响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主要因素[8]。
目前针对CA后脑复苏(cerebral resuscitation,CR)的药物和方法很多,但效果均不理想。
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是指在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下吸纯氧的治疗方法。
应用高压氧成功抢救CA后昏迷的患者迄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9],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应用日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为规范高压氧在ROSC后脑复苏中的应用,由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学组、高压氧医学,以及高气压医学专家等组成的专家组对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应用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证据推荐等进行撰写。
撰写步骤包括文献检索,专家组搜索了Web of Science,Scopus数据库,以及CNKI、万方、CBM等中文数据库,经过文献筛选、证据提取,认真组织多次专题研讨,达成此次专家共识。
证据级别确认主要依据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分级[10]。
因心肺复苏领域及高压氧医学研究的特殊性,缺乏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支持,推荐级别采用名义群体决策会议方法确定。
强推荐意见即共识认为干预措施利(有利的健康结局,医生和患者的负担更少,成本更低)大于弊(损害健康,负担更重,成本更高)。
高压氧在颅脑损伤康复中的应用意义研究屠巍发表时间:2019-09-04T16:09:43.347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3期作者:屠巍[导读] 对颅脑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应用高压氧展开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疗的质量,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帮助,值得临床当中广泛应用。
温州市天宁医院浙江温州 325000【摘要】目的:主要对颅脑损伤康复过程中应用高压氧的意义展开研究分析。
方法:在我院2017年10月份——2018年7月份期间,所诊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中,随机选取66例,将患者随机划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3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高压氧组的患者,主要采用的是高压氧的治疗方式。
在后期,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晕倒迷指数和颅内压等进行对比。
结果:高压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远远地大于对照组,而且,该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对照组高,晕迷指数和颅内压都胜于对照组。
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应用高压氧展开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疗的质量,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帮助,值得临床当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高压氧;颅脑损伤;应用意义引言:患者出现颅脑损伤之后,会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
同时,该种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后遗症。
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提出,在颅脑损伤中应用高压氧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促进颅内血肿、水肿的吸收,降低颅内压,降低颅脑损伤带来的死亡率,减少各种后遗症的发生概率。
正因如此,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在我院随机选取了66例患者,研究高压氧在颅脑损伤康复中的应用意义。
具体报道如下所示。
1、资料选择与方法1.1资料选择在我院2017年10月份——2018年7月份期间,所诊治的颅脑损伤患者中,随机选取66例,将患者随机划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3例患者。
在这些患者当中,所有人都符合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除此之外,患者们均无任何精神病史,和对颅脑损伤造成影响的习惯与疾病。
高压氧 (HBO)治疗时机和疗程对心肺复苏 (CPR)成功后脑复苏患者疗效的影响【摘要】目的分析脑复苏患者在心肺复苏成功后用高压氧治疗的时机和疗程。
方法用该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2例心肺复苏成功后脑复苏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各41例。
参照组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21天内开始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第1、2、3疗程结束时的格拉斯评分。
结果治疗后,参照组的第1、2、3疗程结束时的格拉斯评分比观察组低,显示差异(P<0.05)。
结论在21天内介入高压氧治疗,并在3个疗程中持续推动,可提高格拉斯评分,保障治疗效果。
【关键词】高压氧治疗;心肺复苏;脑复苏[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iming and course of 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resuscitation after successfu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Methods 8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resuscitation after successfu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January 2021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41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referenc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began hyperbaric oxygen treatment within 21 days. The glass scores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ours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glass score at the end of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course of treatment in the referenc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within 21 days and continuous promotion in three courses of treatment can improve glass score and ensu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key words 】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erebral resuscitation心肺复苏成功后脑复苏患者的脑功能较差,容易出现昏迷等,存活率较低。
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心脏骤停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CA后的神经功能损害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目前全球CA的发生率约为20~140例/10万人,尽管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已达到20%~40%,但出院存活率仍很低,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仅6%~10.8%可存活至出院,院内心脏骤停患者亦仅约25.8%存活至出院,且这些患者仅有9%~15.9%等极少数未遗留任何神经功能后遗症,因此CA后的脑损伤是影响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主要因素。
目前针对CA后脑复苏的药物和方法很多,但效果均不理想。
高压氧治疗是指在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下吸纯氧的治疗方法。
应用高压氧成功抢救CA后昏迷的患者迄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应用日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为规范高压氧在ROSC后脑复苏中的应用,由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学组、高压氧医学,以及高气压医学专家等组成的专家组对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应用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证据推荐等进行撰写。
撰写步骤包括文献检索,专家组搜索了Web of Science,Scopus数据库,以及CNKI、万方、CBM等中文数据库,经过文献筛选、证据提取,认真组织多次专题研讨,达成此次专家共识。
证据级别确认主要依据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分级。
因心肺复苏领域及高压氧医学研究的特殊性,缺乏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证据支持,推荐级别采用名义群体决策会议方法确定。
强推荐意见即共识认为干预措施利(有利的健康结局,医生和患者的负担更少,成本更低)大于弊(损害健康,负担更重,成本更高)。
弱推荐意见即共识认为利大于弊,但专家组对权衡利弊关系没有把握,或是因为主要证据质量很低(因而利弊关系仍然不确定),或是因为利弊相当。
1 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的病理生理CA及其之后的心肺复苏,可以认为是复苏后全身性的缺血-再灌注过程。
人体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相应的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而出现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PCAS常常与引起CA的疾病或损伤产生叠加效应,显著增加患者的病死率。
高压氧为中心的综合疗法对脑损伤后脑复苏的疗效【摘要】目的观察以高压氧为中心的综合疗法对不同原因脑损伤后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根据脑损伤的病因,结合脑复苏治疗前脑损伤程度来判断高压氧的疗效差别。
方法260例脑损伤后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根据脑损伤的病因分为四组,给予高压氧治疗,10次为1个疗程。
绝大多数患者治疗2~3个疗程后分析各组间差异。
结果颅脑损伤组总有效率(82.5%)高于其他三组,但与脑血管意外组和脑缺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颅脑损伤组与脑肿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另外,颅脑损伤组显效率明显高于脑血管意外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脑肿瘤组显效率为0。
结论对颅脑损伤后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高压氧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脑肿瘤术后患者脑复苏的疗效欠佳。
【关键词】高压氧;脑损伤;意识障碍;复苏Therapeuticeffectsonbrainrehabilitationwithcombinedtherapyof centrichyperbaricoxygenafterdifferentfactors-relatedbraininj ury【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ectsofcentrichyperbaricoxyge nonbrainrehabilitationafterdifferentfactors-,thenthediscrepa ncybetweengroupswasanalysed.ResultsThetotaleffectiverateoftheneurosurgicalgroup(82.5%)washigherthantheother3groups,But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 ncewiththestrokegroupandcerebralhypoxicgroup(P>0.05);thesignificantdifferencewasfoundbetweentheneurosurgic algroupcomparedandthebraintumourgroup(P<0.05).Additionallythesignificanteffectiverateoftheneurosurg icalgroupwasobviouslyhigherthanthatofthestokegroup(P<0.01).【Keywords】hyperbaricoxygen;braininjury;consciousdisturbance;rehabilita tion脑复苏是一个医学领域内尚未解决的难题,如何来判断各种治疗的效果,包括高压氧(hyperbaricoxygen,HBO)治疗的效果,尚无一个可以对比或量化的尺寸。
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9〕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治疗是指在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下吸纯氧的治疗方法。
应用高压氧成功抢救CA后昏迷的患者迄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应用日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推荐意见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肺复苏后急性脑功能障碍患者可考虑选择包含高压氧治疗的综合治疗,慢性疾病终末期所致心搏呼吸停顿的患者以及神经功能评估预后极差的患者除外。
高压氧治疗压力可采用2.0~2.5 ATA。
〔强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病例系列、专家意见〕二、脑复苏时高压氧治疗时机与疗程选择推荐意见高压氧治疗时机应选择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尽早进展,但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仍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的复苏后早期患者应慎用高压氧治疗。
早期复苏后患者需经高压氧专科医师评估,充分告知舱内治疗风险并在配有完备的高压氧舱内急救设施及急救人员的前提下实施高压氧治疗。
即使心肺复苏后较长时间的脑损伤,高压氧治疗患者亦可能受益。
心肺复苏后高压氧治疗疗程可选择早期开场2~3日每日1~2次,每次吸氧时间为60~90 min,随后为每日1次,持续约30次左右。
对于严重中枢神经损害的患者可试用大于40次的连续长疗程高压氧治疗。
〔强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病例系列、专家意见〕三、目标温度管理(TTM)推荐意见早期高压氧治疗可与TTM结合〔患者进舱同时进展TTM〕应用于复苏后昏迷的患者,可能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弱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病例报告、专家意见〕四、高压氧在特殊心搏骤停脑复苏的应用自缢、溺水、电击、一氧化碳中毒等导致的心搏呼吸骤停常并发严重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这类疾病的高压氧治疗尤为重要。
1.自缢推荐意见自缢患者应尽早实施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为2~2.5 ATA,发病24 h内可进展2~3次高压氧治疗,24 h后可每日进展1~2次高压氧治疗,后可改为1次/ d,总疗程一般为7~30 d左右。
高压氧治疗对脑复苏的康复疗效探讨庞进军;龙凤娟;潘桂华;蒋小萍;李其斌【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2(006)002【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在脑复苏的康复作用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高压氧协助治疗 86例脑复苏病人的情况.结果早期(12 h内 ) 参与抢救 36例,治愈 33例,好转 3例,治愈率 91.67% ; 晚于 12 h再进行高压氧治疗 50例,治愈 21例,好转 22例,无效 7例(包括死亡 4例 ),治愈率为 66%,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1).治疗 < 4疗程 52例中治愈 26例占 50% ; >4疗程 34例中治愈 28例占 86.78%,< 4疗程与 >4疗程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1).结论高压氧是治疗脑复苏的重要手段 ; 早期应用能显著提高治愈率 ; 疗程越长,治愈率越高.昏迷病人不要过早失去信心,要适当延长治疗的时间,能达到治疗目的 .【总页数】2页(P260-261)【作者】庞进军;龙凤娟;潘桂华;蒋小萍;李其斌【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相关文献】1.气管切开脑复苏重症病人高压氧治疗的监护 [J], 白利平;李英辉;王越秀2.高压氧治疗在脑复苏中的疗效观察 [J], 钟江;伍国华;王玲3.ICU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探讨 [J], 张建4.高压氧治疗对脑损伤后脑复苏疗效的观察 [J], 封波;宁有茹;孙淑文5.早期高压氧治疗对脑复苏影响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彭金波;王志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应用专家共识(2019)
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治疗是指在高于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下吸纯氧的治疗方法。
应用高压氧成功抢救CA后昏迷的患者迄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应用日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高压氧在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推荐意见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肺复苏后急性脑功能障碍患者可考虑选择包含高压氧治疗的综合治疗,慢性疾病终末期所致心搏呼吸停止的患者以及神经功能评估预后极差的患者除外。
高压氧治疗压力可采用2.0~2.5 ATA。
(强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病例系列、专家意见)
二、脑复苏时高压氧治疗时机与疗程选择推荐意见
高压氧治疗时机应选择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尽早进行,但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仍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的复苏后早期患者应慎用高压氧治疗。
早期复苏后患者需经高压氧专科医师评估,充分告知舱内治疗风险并在配有完备的高压氧舱内急救设施及急救人员的前提下实施高压氧治疗。
即使心肺复苏后较长时间的脑损伤,高压氧治疗患者亦可能受益。
心肺复苏后高压氧治疗疗程可选择早期开始2~3日每日1~2次,每次吸氧时间为60~90 min,随后为每日1次,持续约30次左右。
对于严重中枢神经损害的患者可
试用大于40次的间断长疗程高压氧治疗。
(强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病例系列、专家意见)
三、目标温度管理(TTM)推荐意见
早期高压氧治疗可与TTM结合(患者进舱同时进行TTM)应用于复苏后昏迷的患者,可能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弱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病例报告、专家意见)
四、高压氧在特殊心搏骤停脑复苏的应用自缢、溺水、电击、一氧化碳中毒等导致的心搏呼吸骤停常并发严重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这类疾病的高压氧治疗尤为重要。
1.自缢
推荐意见
自缢患者应尽早实施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为2~2.5 ATA,发病24 h内可进行2~3次高压氧治疗,24 h后可每日进行1~2次高压氧治疗,后可改为1次/ d,总疗程一般为7~30 d左右。
(强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病例系列)
2.淹溺
推荐意见
淹溺患者应在自主呼吸恢复后,尽早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选择为1.8~2.0 ATA,可1~2次/d,治疗7 d后改为1次/d,总疗程视患者病情进展而定。
但即使淹溺复苏较长间后的脑功能障碍,高压氧治疗亦可能获益。
(强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病例系列)
3.电击
推荐意见
电击复苏后的高压氧治疗应尽早进行,治疗压力可予首次2.5~2.8 ATA,之后治疗压力可选择2.0~2.5 ATA,每日1~2次治疗。
(强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病例系列、专家意见)
4.气体栓塞
推荐意见
气体栓塞患者应尽早高压氧治疗,但即使未能在发病6 h内早期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在任何发病时间均适应于高压氧治疗。
初始压力可选择6 ATA,但对于患者病情不能耐受高气压环境或者加压舱条件限制达不到6 ATA的情况下,可选用2.8 ATA的压力,具体治疗方案可参照减压病治疗方案。
(强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病例系列)
5.一氧化碳中毒
推荐意见
重症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即使复苏后早期高压氧治疗预后仍较差,高压氧治疗需做好充分风险告知及舱内急救准备,治疗压力建议选用2.0~2.5 ATA,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暂缓进舱治疗。
(强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病例系列,专家意见)
六、复苏后患者高压氧治疗前准备推荐意见
①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包括导致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发病,排除进舱的绝对禁忌证。
②生命体征不平稳者须有熟练急救能力的医护人员全程陪舱。
③高压氧舱内需配备生命监测系统、负压吸引装置等抢救设备,备齐所有抢救用的物品和药品的急救箱,机械通气患者需在配备有舱内气动呼吸机的高压氧舱治疗。
④气压改变对气管插管气囊大小有所影响,陪舱人员需做好人工气道固定及防护工作。
⑤CA后脑损伤常伴有癫痫发作,高压氧治疗前必要时服用抗癫痫药物预防癫痫发作,舱内备有抗癫痫药物。
(强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专家意见)
七、舱内急救设施的使用及有关舱内操作处理
1.舱内急救设施的使用
①呼吸机:推荐意见:连接舱内呼吸机专用供气供氧接口,按照呼吸机操作常规操作。
(强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专家意见)
②舱内监护系统:推荐意见:舱内监护系统常为穿舱体的外置监护仪,近年来高压氧舱专用无线遥测监护仪使用日益广泛,对危重患者应进行舱内生命体征监护。
(强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专家意见)
③简易呼吸器:推荐意见:危重症患者治疗时高压氧舱内应常规配备简易呼吸器,并且两端能与供氧管及吸氧装具良好连接,根据患者病情按照常规进行操作。
(强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专家意见)
④植入式起搏器及自动除颤器:推荐意见:对于植入式起搏器的患者,应联系制造商确认其可安全暴露于治疗压力和时间,并应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设备故障或损坏风险,
对于有植入自动除颤器的患者高压氧治疗时禁用除颤模式(弱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专家意见)
⑤除颤仪:推荐意见:在高压氧舱内进行除颤仍被视为高危,需谨慎选择,即使是可用于高压氧舱内的除颤仪,建议使用电击垫、双相波除颤。
(弱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专家意见)
2.舱内有关操作处理(依据2018年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颁布的医用高压氧舱管理与应用规范)
①静脉输液
推荐意见:软质输液袋,夹闭排气管,不需做其他特殊处理,硬质材料密封输液瓶宜采用长针头排气,将长针头插到液平面之上,调节瓶内外压力平衡,同时夹闭排气管。
(强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专家意见)
②患者所带导管的管理
推荐意见:各种导管应妥善牢固地固定,防止移位、脱落或掉落患者体内。
加压时夹闭引流管,减压时开放所有导管,保持引流通畅。
带有套囊的气管插管/套管,加压时应适当加注空气,保持其密封作用。
减压时应抽出适量空气,以免空气膨胀而造成气囊破裂或压迫气管壁造成损伤;气囊中也可抽出气体再注入适量生理盐水,减压出舱后抽出液体再注入适量空气(强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专家意见)
八、高压氧治疗禁忌症
推荐意见:依据2018年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颁布的高压氧治疗禁忌证列出如下:
①未处理的气胸。
②同时服用双硫伦类药物
③同时服用抗肿瘤药物如博来霉素、顺铂、阿霉素。
④早产和(或)低体质量的新生儿(强推荐。
证据级别:Level 4;专家意见)
九、脑复苏评价指标临床上多以患者临床特征、脑电变化、神经损伤生化指标等对脑复苏进行评定。
近期发布的《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专家共识》指出 :
(1) a、在无 TTM 及镇静肌松药物影响下,GCS-M(GCS 运动评分 ) ≥5 分可提示预后良好。
b 、CA 后至少72 h 神经系统查体GCS-M ≤2 分联合双侧瞳孔对光反射和(或)角膜反射消失可预测不良预后。
c、CA 后48 h 内出现缺氧后癫痫持续状态(结合脑电图监测),需联合其他监测手段判断不良预后。
(2)CA 后24 h“重度异常EEG”与不良预后相关,包括:爆发- 抑制(抑制周
期>50%)、抑制背景下的全面性周期性放电、广泛背景抑制(< 10 μV)等;CA 后
12~24 h“正常EEG”常提示预后良好,主要表现为连续、有反应、正常电压EEG。
(3)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提示N20双侧皮层反应缺失可预测神经功能不良预后。
(4) NSE、S-100 β水平增高可帮助判断CA 后昏迷患者不良预后。
2因无法确定生物标志物判断预后的最佳阈值及特异性时间点,应对NSE 和S-100 β进行重复连续监测,并与其他指标,联合评估预后。
十、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