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第九课第一框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概述
- 格式:pdf
- 大小:10.80 MB
- 文档页数:62
浅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市营4班石娜10070435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同一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表现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了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转换。
即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换。
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同时使矛盾着的双方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发展,并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矛盾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
学习和玩耍始终是不变的矛盾。
我们有时候会为了学习放弃一些喜欢的游戏;而有时候就会只打游戏而忘了去学习。
在前一个过程中,矛盾的一方学习占了主导地位,双方力量不平衡,斗争之后,促成了事物向学习的方向发展。
接着上面的例子,不管是学习还是玩耍,我们都是要成长的。
学习和玩耍都是在生活这个大前提下。
当我们需要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学习,放弃游戏。
而当我们需要放松的时候,那就玩耍,可以把学习放一边。
再如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
在考试中,面对一个难的问题,是要继续研究下去还是放弃。
为了取得高分,我们会继续研究下去。
可是,这时候又有新的矛盾出现了:考试时间快到了,要不要继续思考下去?也许放弃这道题,我们在会做的那些题里还可以得到一些分。
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反映辩证矛盾的两种属性的一对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也称统一性、一致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各以其对方为存在的前提,相反相成。
其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相互贯通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是一种重要表现。
由于矛盾双方存在着相互吸引的性质,因而矛盾双方总是彼此渗透、相互包含。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这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突出表现。
矛盾双方总是存在着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因而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必然相互转化、相互过渡。
在这两种情况中,条件都是重要的。
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没有一定的条件,双方也不能转化。
所以,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离异、互相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这种性质和趋势,是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因素互相斗争引起的。
矛盾的斗争无处不在,它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他过程转化,因此,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两种基本属性是相互连结、不可分离的。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
同一总是以差别、对立为条件;矛盾统一体要靠斗争性来维持;旧的矛盾统一体的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都要靠斗争性来实现。
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离开同一性。
斗争是在矛盾统一体之中进行的,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人们在认识矛盾时,必须正确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不能孤立地观察同一性和斗争性。
高二政治哲学与生活第九课知识点1、什么是矛盾?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
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一课时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材分析】:1、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矛盾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
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这两个总特征,但事物为什么是联系和发展的还不能作出回答,而答案就在于这一课,因此本课在唯物辩证法当中具有核心地位,是高考的常考内容。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探究活动)假如我们是电影导演,现在我们要拍摄以“静”为主题的短片,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创意。
(课件展示短片)“蝉噪林逾静。
乌鸣山更幽。
”引导学生进行课题讨论,哲学上的矛盾含义是什么?一、矛盾的含义哲学上的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韩非子》寓言中的自相矛盾是一种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确实既对立有统一的关系。
那么到底什么是对立,什么是统一呢?二、矛盾的基本属性1、矛盾的斗争性矛盾斗争性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学生活动)举例对立的具体表现。
(课件展示)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
设问: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是,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属性又叫做同一性。
1、范畴定义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性质和倾向。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0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战争。
其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
相互贯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日方在中方培植汉奸,中方在日方寻找友人。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趋势。
开始,日攻中防;后来,中胜日败。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倾向。
矛盾斗争性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
包括:对抗性斗争:敌我双方你死我活。
非对抗性斗争:人民内部各种分歧。
2、辩证关系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统一的(相互依存)一方面,斗争性制约同一性。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王明的“统一政府”、“统一军队”、“统一群众组织”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另一方面,同一性制约斗争性。
中共领导军民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维护了统一战线的存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的(相互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性);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性)。
在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斗争必然导致一场战争以某种方式结束。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可从两大方面来分析:(一)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简称内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即该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简称外因。
内因和外因之间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中国有特殊的国情和矛盾,我国的发展首先要靠内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设计授课教师:伍玉魁授课班级:高217 授课时间:2007年11月9日第I部分教材、教法分析一、课的地位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包括两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其中之一。
本目的内容是围绕矛盾的概念展开的,这是第九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是因为,第一,矛盾概念是第九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方法。
第二,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矛盾概念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二、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含义的理解。
2.教学难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授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II部分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1.内容:在课间用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2.目的:为新课教学做准备。
3.策略:转移注意。
(这则动画没有必要在课堂上播放,因为学生都知道其内容,课间播放能够使学生从课间的喧闹中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