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前脱位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27
郑氏正骨手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郑氏正骨手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疗效。
方法:自2011年7月-2012年4月,我院肩关节前脱位患者43例,采用郑氏正骨手法复位。
结果:本组病例43例,均手法复位成功,复位成功率达100%。
结论:肩关节前脱位为常见的骨伤科急症之一,分析损伤的机制,明确脱位的过程,采用郑氏正骨手法治疗,加以适当外固定,并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郑氏正骨手法肩关节前脱位【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78-02肩关节脱位是指肩肱(或称盂肱)关节脱位,是骨伤科急症之一。
外伤引起的肩关节脱位占全身四大关节脱位的40.1%[1],分前脱位和后脱位,以前脱位常见,约占97%以上[2]。
肩关节脱位起病急、症状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早期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采用正骨手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疗效快,被广大患者接受。
笔者自2011年7月-2012年4月在四川省骨科医院急诊科采用郑氏正骨手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4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43例,其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17-88岁;右肩26例,左肩17例;喙突下脱位31例,盂下脱位11例,锁骨下脱位1例;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21例;受伤原因为跌仆损伤26例,运动损伤10例,车祸致伤5例,暴力扭打致伤2例;初发性脱位39例,习惯性脱位4例;伤后就诊时间在20分钟-6小时。
1.2诊断。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3]中的有关诊断标准。
①有外伤史。
②多发于青壮年。
③肩部肿胀,疼痛,压痛,功能障碍。
上臂弹性固定于外展30-40°,呈方肩畸形,肩峰下凹陷空虚,在喙突、锁骨下或腋窝处可扪到脱出的肱骨头。
搭肩试验阳性,直尺试验阳性。
④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了解是否合并骨折。
肩关节脱位————————————————————————————————作者:————————————————————————————————日期:ﻩ肩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the shontder joint一、分类1、前脱位:喙突下、盂下、锁骨下2、后脱位:肩峰下、盂下、冈下3、下脱位:盂下4、盂上二、肩关节前脱位机制:喙盂下最常见间接暴力:外展、外旋力量同时作用于肱骨头直接暴力:暴力直接作用于肱骨后方三、临床表现与诊断:1、有外伤史2、局部疼痛肿胀、特殊姿势3、方肩畸形、关节空虚4、Dungas征(+)5、X线确诊与鉴别有无合并骨折四、治疗(一)复位:手法、局麻1、Hippocrates法(足蹬法)2、Kocher法3、Stimson法(二)固定1、单纯脱位:三角中悬吊屈肘90o位3W,全并骨折,延1~2w2、关节囊破损明显或肩带肌力不足,搭肩位胸肱绷带固定(三)功能锻炼爬墙外展爬墙上举弯腰垂臂旋转滑车带臂上举肘关节脱位Dislocationof the elbowjoint一、分类后、外侧方、内侧方、前脱位二、脱位机制:跌倒时上肢外展,手掌着地,暴力传递至尺、桡骨上端、肘关节过伸,尺骨鹰嘴突处产生杠杆作用,使尺、桡骨近端脱向肱骨远端的后方。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1、有外伤史2、患处肿痛不能活动,肘屈曲约135o3、肘后空虚4、肘部三点关系改变5、X线可明确四、治疗(一)手法复位(二)固定:长臂石膏托屈肘90o,三角巾悬吊2~3w(三)功能锻炼桡骨头半脱位:Subluxation ofhead of radius/pulled elbow一、脱位机制: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桡骨头未发育好,桡骨颈部的环状韧带只是一片薄弱的纤维膜,前臂被提拉,桡骨头即向远端滑移,恢复原位时,环状韧带的上半部不及退缩,卡压在肱桡关节内。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1、有上肢被牵拉病史2、小儿诉肘部疼,下肯取物和活动肘部,拒摸3、检查体征少,桡骨头压痛(+)4、X线(—)三、治疗手法复位,无需麻醉,不必固定上肢骨折一、锁骨骨折Clavicular fracture呈“~”形弯曲,内端粗大,外端扁平与肩峰相关节。
肩关节脱位中文名称:肩关节脱位英文名称:scapular dislocation定义:肱骨头与肩胛盂发生脱移位。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骨伤科疾病(二级学科);脱位(二级学科)肩关节脱位在年轻、运动员人群中最常见。
患者第一次发生肩关节脱位时越年轻越活跃,就越可能发展为习惯性肩关节脱位,或称作复发性肩关节脱位,或更准确的称谓创伤性肩关节不稳定。
例如,十几岁时第一次发生肩关节脱位的患者,有90%以上的机会发展为复发性肩关节不稳。
40岁以上时发生第一次肩脱位的患者发展为慢性肩关节不稳的可能性低于10%。
疾病简介肩关节由关节盂和肱骨头以及周围的肩关节囊和韧带组成,正常情况下肱骨头在关节盂内,当外伤造成肱骨头脱出关节盂即为肩关节脱位,根据肱骨头脱位的方向分为肩关节前脱位和后脱位。
常见的是肩关节前脱位,致伤原因有跌倒压在外展并强力被迫过顶(overhead)的手臂上、肩部的直接击打、手臂强力被迫外旋;不太常见的是肩关节向后脱位,常常与癫痫发作或电击有关,此时肩部的肌肉强力收缩造成脱位。
习惯性肩关节脱位(或创伤性肩关节不稳)始于第一次肩关节脱位,该脱位损伤了支持肩关节的韧带。
关节盂表面相对较平坦,由盂唇加深,盂唇是可以包绕部分肱骨头的软骨杯状物。
盂唇像保险杠一样把肱骨头牢固固定于关节盂,盂唇还是稳定肩关节韧带的附着点。
当盂唇从关节盂上撕裂时,这些韧带的支持就不复存在。
创伤性肩关节不稳定的发展与盂唇和周围韧带损伤的类型和程度密不可分。
疾病症状肩关节脱位的临床表现非常明显:1.受伤后肩关节剧烈疼痛2.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3.肩关节向下、向前下垂,肩峰下有一个大的凹陷4.肱骨头在肩前或腋窝可以看见,像一个肿块一样。
将脱臼的肩关节复位通常要去医院的急诊科寻找医生帮助,而有一些复发性肩脱位的病人很有经验,可以自己复位。
疾病诊断肩关节突然脱位非常有特点。
病人通常手扶患肢,因为任何活动都引起疼痛;肩峰下一个大的凹陷和腋窝的膨胀提示肩关节脱位的方向。
改良Kocher法整复肩关节前脱位目的:探讨改良kocher法整合复位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本院2003年5月~2009年5月X线明确诊断肩关节前脱位患者48例行改良kocher 法复位治疗。
结果:全部患者均一次复位成功,术后随访患侧肩关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改良kocher法整复肩关节前脱位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肩关节前脱位;改良kocher法;复位肩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the shoulder joint)是成人全身关节脱位中最常见的,约占四肢大关节脱位的40%。
肩关节前脱位是肩关节脱位中最常见的分型,其治疗以早期手法复位为主,复位后固定不良或固定时间过短容易发生复位失败或日后再次脱位。
肩关节前脱位的复位主要有足蹬手牵法(Hippocrates法)、悬吊复位法(Stimson法)、Kocher复位法等,手法复位困难或失败患者可行切开复位法。
本院2003年5月~2009年5月对Kocher复位法加以改进,助手立于患者背后,双手自伤侧腋下紧握于患肩下作对抗牵引,术者立于患者前方,左手握住患肢腕部,右手握住患肢肘部下压,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03年5月~2009年5月X线明确诊断肩关节前脱位患者48例,其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20~58岁,平均42.5岁,伤后就诊时间为15 min~14 h,本组患者盂下脱位27例,喙突下脱位16例,锁骨下脱位5例,其中6例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2例合并肱骨近端骨折,均未见明显血管和神经损伤。
1.2 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并全身放松,无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下施此手法复位,患侧肩关节外展45°,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后位,术者立于患者患侧,右手掌按压患者前臂近侧紧靠肘关节,徐徐用力,与助手沿肱骨纵轴形成对抗牵引,当感觉患者肱骨头有活动并移至肩胛盂附近时,术者用力持续均匀牵引,同时推患者侧肘关节至患者健侧,即患者肩关节内收,术者左手推患者腕部使肱骨内旋,若感到肱骨头有明显滑动复位感时,迅速使患肢贴胸搭肩,此时肱骨大结节,此时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块亦可随之复位。
肩关节前脱位的损伤机制及零度位牵引法肩关节是上肢最大的关节,也是人体中最灵活,但稳固性较差的关节。
运动过程中常发生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占全身关节脱位的45%以上,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其中又以肩关节前脱位为主,早在1956年Rowe就报道了500例关于肩关节脱位的病例,其中98%为前脱位,后脱位仅占2%。
本文中我们将从肩关节的稳定机制及损伤机制两方面入手来具体分析肩关节的前脱位,并就零度位牵引法治疗肩关节的前脱位进行分析讨论。
1肩关节的稳定机制从解剖学的角度看,肩关节是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的球窝关节。
肱骨头成球型,面积大,关节盂成椭圆型,面积小,深度只有2.5mm,仅能容纳肱骨头的1/4。
盂唇是附着在关节盂周围的纤维软骨环,有加深关节窝的作用,但加上盂唇后深度也只有5mm而肱骨头直径为肩盂前后径的两倍,由此得出结论:肩关节的骨性结构很不稳定。
肩关节的稳定性取决于肩关节的静力性因素和动力性因素。
1.1 静力性因素静力性因素包括关节腔负压(-4mmHg),盂肱几何学构型( 保证肩关节旋转中心与肱骨头的曲面中心相重叠) ,关节囊一韧带复合体等。
其中关节囊一韧带复合体在肩关节稳定中起关键作用,肩关节周围关节囊薄而松弛,关节韧带少而弱,肩关节囊附着于关节盂周缘,向下附着于肱骨解剖颈出处。
关节囊前部有盂肱上、中、下韧带加强。
盂肱上韧带浅层被覆盂肱韧带,两者相互交织形成复合体。
盂肱下韧带与肩胛盂唇相互交织形成盂肱下韧带复合体。
随着肩关节位置变化,不同部分关节囊和盂肱韧带作为主要稳定的结构处于交替的松弛和紧张状态。
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键通过,经结节间够沟出于关节囊外,囊的上部有喙肱韧带与冈上肌键交织融入关节囊纤维层,囊的后壁也有数条肌纤维加入,以增加关节稳定性,囊的下壁最薄弱,缺少韧带和肌肉覆盖,肱骨头易从此处滑出,形成肩关节的前脱位。
1.2 动力性因素动力性因素则指的是肩关节周围肌肉组织的收缩活动。
急诊遇肩关节脱位,本文教你快速安全处理!在骨科门诊或急诊经常碰到肩关节脱位的病人就诊,这其中既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
肩关节脱位并非小事,往往合并骨性、纤维性、韧带、血管和神经结构的损伤,首次发生后处理不当,可能就会埋下“祸根”。
今天我们详细来学习肩关节脱位的诊治及处理方法,值得学习借鉴!(一)概述肩关节脱位是成人全身关节脱位中最常见的疾病,约占四肢大关节脱位的40%。
肩关节脱位多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二)脱位机制肩关节由肱骨与肩胛骨关节盂构成,关节盂小而浅,而肱骨头大,它们之间只有1/4~1/3的接触面,因此具有关节活动度大,关节盂浅的特点,而且关节囊的下壁最为薄弱,肩关节囊薄弱而松弛,肱骨头容易从此滑出,所以在大关节脱位中所占比例较大。
肩关节周围肌肉组织的相互作用是维持肩关节稳定的主要来源。
肩关节的稳定性取决于肩袖、关节盂、盂唇、盂肱韧带及关节囊的完整性,它们发生变异或损伤往往会导致肩关节不稳。
损伤稳定结构中的任何一部分,均可导致肩关节不稳定。
(三)分型肩关节脱位根据脱位后肱骨头所处位置不同,分为以下几种:(1)肩关节前脱位脱位后肱骨头位于肩胛盂或喙突的前下方,占所有肩关节脱位的85%~95%。
肱骨头根据肱骨头前脱位所处位置又分盂下型、喙突下型和锁骨下型。
A、盂下型;B、喙突下型;C、锁骨下型(2)肩关节后脱位肱骨头在肩胛盂后的肩峰下或肩胛冈下,在脱位过程中常发生肩胛骨关节盂后缘盂唇软骨损伤或骨折。
临床较为少见,发病率不到5%。
脱位类型根据肱骨头脱出后的位置分为三型:①盂下型:肱骨头位于关节盂下方,此类少见;②冈下型:肱骨头位于肩胛冈下,亦少见;③肩峰下型:肱骨头位于肩峰下方,关节面朝后,位于肩胛盂后方,此类最常见。
(3)肩关节脱位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型Ⅰ型,无移位或轻度移位,肱骨大结节骨折、肱骨小结节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三项中任意一项伴肩关节脱位;Ⅱ型,移位小于1cm或成角小于5° ,肱骨大结节骨折、肱骨小结节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三项中任意一项伴肩关节脱位;Ⅲ型,移位大于1cm、成角大于5° 、完全移位、粉碎性、旋转大于45°、肱骨头翻转移位中任意一项或一项以上,肱骨大结节骨折、肱骨小结节骨折、肱骨外科颈骨折三项中任意两项或两项以上伴肩关节脱位。
医疗卫生基本概念系列——
肩关节前脱位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东方传统医学起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对医疗卫生行业基本概念
“肩关节前脱位”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肩关节前脱位
肩关节属于球窝关节,其活动范围大而稳定性差,故较易脱位。
前脱位多见,后脱位甚少。
初次脱位后,治疗不当可导致习惯性脱位。
肩关节前脱位,多为跌倒后致伤,肩关节处于外展外旋位,肱骨头由前下方脱出肩盂。
伤后肩关节主动活动丧失,伴有疼痛。
肩部呈方肩畸形,上肢处于轻度外展外旋位。
触之三角肌下空虚,可在腋部或肩前方摸到肱骨头。
杜加(Dugas)征阳性。
X线可明确脱位的部位。
治疗,一般患者可不应用麻醉,闭合复位多可成功。
遇有肌肉特别发达者或精神异常者,可应用静脉麻醉或颈丛加臂丛麻醉进行复位。
复位后应严格固定3周,以三角巾悬吊或在屈肘位将上臂用绷带固定于胸壁,其后开始肩关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