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和白朴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36
2017.0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都是元朝著名的散曲小令,千百年来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赞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秋思之祖”。
而贺新辉先生在他主编的《元曲鉴赏辞典》中,则称誉白朴的《天净沙·秋》“可与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相媲美”。
但是,在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册中,只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提白朴的《天净沙·秋》,于非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下册也是这样。
都具有重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而轻视白朴《天净沙·秋》的倾向。
笔者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固然具有许多优点,但白朴的《天净沙·秋》的创作时间早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因此,白朴的《天净沙·秋》有开创之功,功不可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后来居上,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它们一脉相承,各有千秋,二者之间具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相同点(一)标题相同从标题来看,两首散曲用了相同的宫调,都是“越调”。
“越调”是南北曲所用的十三种宫调之一。
曲牌也相同,都是“天净沙”又名“塞上秋”。
题目都有一个“秋”字。
(二)体裁相同两首散曲都是散曲小令中的“寻常小令”,单支曲子,共计五句,二十八字。
句式相同,都以六言句式为主,作“六六六四六”的格式。
押韵方式也相同,一韵到底,不换韵,都按照元人周德清编订的《中原音韵》,押第十三韵部“家麻”韵。
都没有衬字。
(三)景物相近两首散曲所描写的时令相同,都是描写秋景,开头两句都呈现出一幅萧瑟凄清的秋日黄昏山村羁旅图。
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或有相同之物,或有相近之物。
相同的如“老树”;相近的如“昏鸦”与“寒鸦”,“夕阳”与“落日”。
(四)手法类似在表现手法上,两首散曲都运用了意象叠加法来写景。
《白朴和马致远》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 (白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白朴的《天净沙秋》有什么异同不同点:1、秋思作为描绘秋天的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词,开篇连着三句,通过每句三个名词,即每行三个简单的事物描绘,最后点出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内,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转情转换的流畅,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确实是一篇难得的好词;秋也是写物但是通篇没有一句写情,只是播放风景优美的秋天的画面,但是没有象秋思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过画面人观众自己去体会。
2、秋在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上也和秋思有很大不同。
同样是写秋景,秋思是从一开始通过几个微事物的描写,感受作者内心的那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近景,但是秋则是从远景“孤村落日残霞”到近景:“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然后又是远景“青山绿水”,然后又是近景“白草红叶黄花”。
显示出秋的作者心情和秋思作者的心情还是有差别的。
3、色彩感的不同。
秋思整首词里没有一个颜色的词,但是整体看确是灰色的;但是秋里面却有“青、绿、白、红、黄”等色彩,同样说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
4、情感宣泄的程度不同。
秋思和秋相比,知道秋思的人是占多数的,这也说明了秋思这首词更被大家认同,其主要原因就是这首词通过白描的方式,描绘那些让人感觉昏冷幽暗的事物,来点出作者心里(其实也是所有普通人)对秋天的那种肃杀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欢快多的秋,在人带来的情感宣泄的撞击力上,要比秋思稍逊,所以大家更容易记住秋思。
马致远《秋思》与白朴的《秋》比较赏析白朴这支题作“秋”的[越调·天净沙]在中国文学史、散曲史上评价很高。
一向同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相提并论。
萧善因先生认为:“如《秋》这一首写得清丽隽永,可以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相媲关,但又不像它那么萧瑟和孤寂。
”笔者很赞同萧先生的意见,并同意贺新辉先生的赏评。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白朴描写村、日、霞,烟、树、鸦六种秋日的景物,在其前分别缀以孤、落、残,轻、老、寒六字加以定性,立即给秋景渲染和笼罩了一层萧疏、肃杀的氛围。
那孤村、落日、残霞,活画出一帧萧瑟、暗淡的远景;那轻烟、老树、寒鸦,又呈现出一幅凄凉、冷落的近景。
这些秋景何以在曲家眼中如是暗淡、凄冷呢?“一点飞鸿影下”便点明了这一问题。
“一点飞鸿”,在一片沉寂静谧的景物中,化静为动,给人以生机盎然、生气勃勃之感。
这一点晴之笔,幻化之妙,使全曲立即活了起来,而且似乎皴染上怀念、相思的色调。
结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五种景物,着以青、绿、白、红、黄,不仅色彩斑斓,景象明丽,而且给人以温暖、协谐的感觉,使肃杀、凄冷的秋景立即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气,同时为离别、相思注入了一点慰藉与开朗。
如果同马致远的《秋思》曲相比,同系秋日风景图,却别具情味、各有千秋。
就画面色调而言,白曲色彩艳丽,冷暖相间,一派明丽喜人;马曲暮色苍茫,水墨皴染,一片萧瑟气象。
就作者视角而论,白曲似散点透视,依次绘景,铺排有序,给人以静谧和谐之感;马曲以“断肠人”为焦点,渐次收拢景物,纳入人的视线,是一瞬间的速写画幅。
就作品情调讲,白曲闲适安逸,情调开朗,令人赏心悦目;马曲凄苦孤寂,格调低沉,使人倍增乡思。
就画面构图看,白曲俨然一幅纯粹的山水画,人物隐而不出,乃“无我之境,以物思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合一;马曲煞似一帧山水人物图,人物了然可见,是“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白朴和马致远元曲四大家指元代的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或王实甫)。
关汉卿的《窦娥冤》为古代悲剧的杰作;白朴的《梧桐雨》与马致远的《汉宫秋》为当时历史剧的双璧;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为爱情剧中的传奇;王实甫的《西厢记》更是才子佳人故事的典范。
他们的戏剧把元代叙事文学推向了高峰。
第一节白朴和《梧桐雨》《梧桐雨》通过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宣示了深刻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在第四折中,李隆基退位后在西宫养老,满怀愁绪地思念着死去的杨玉环,怀念着过去的月夕花朝。
在落叶满阶,秋虫絮聒的气氛中,李隆基做了一个朦朦胧胧的梦,梦中杨玉环请他到长生殿排宴,不料才说上一两句话,梦就被惊醒了。
梦醒后“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
这雨声紧一阵慢一阵,淅淅沥沥,“一点点滴人心碎”,淋漓尽致地烘托出李隆基凄楚悲凉的心境。
1.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意境深沉含蓄,具有浓重的抒情性和醇厚的诗味。
2.以十多支曲子,细致地描绘李隆基哀伤的心境;语言沉痛伤悲,使人感受到江山满眼、人事已非的怆痛。
3.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通过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第二节《墙头马上》《墙头马上》该剧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白朴改变原诗思想倾向,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
剧中李千金的形象十分突出,她不仅希望得到爱情,而且把婚姻自主看成是人生的权益,更加看重人格的尊严;敢于把封建道德和伦理统统扔到脑后,理直气壮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表现出坚毅倔强的个性。
艺术风格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通过戏剧场面刻画人物形象。
第三节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神仙道化剧《汉宫秋》剧本以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作者着重抒写家国衰败之痛,以及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
围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通过戏剧冲突,抒发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其播弄的悲哀。
一种吟唱,两处秋景——马致远和白朴的《天净沙》近似赏析摘要: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和白朴都以《天净沙》为曲牌分别创作了《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
本文从作者生平、“言”、“象”、“意”四个方面对两首小令进行异同点的对读赏析,探寻两者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白朴;马致远;天净沙秋天,总是能引起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
有人悲秋,有人赞秋,情从心生,心境不同,而文风迥异。
相同的题材,同一种曲牌,甚至连用的词语也相似的情况下,不同的诗人又会写出怎样不同的心境?本文试以元代作家马致远和白朴分别创作同曲牌的《天净沙》为例,对此作一探讨。
作品如下: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一、知其人马致远、白朴与关汉卿、郑光祖四人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原名白恒,字仁甫,号兰谷。
白朴以杂剧的创作而闻名于世。
白朴现存杂剧有《东墙记》、《梧桐雨》、《墙头马上》。
白朴晚年自己修订词集《天籁集》,收录的词大约有一百多首。
在白朴七岁的时候遭兵荒马乱的金亡之变,蒙古军队在城内劫掠,他与父母走散,幸得父亲好友元好问相救,带他与姐姐渡河北上避难。
白朴幼年经历动乱,蒙古统治者的残暴对他身心都有极大的影响,故放弃了官场之上的追名逐利,而寄情于山水,纵情诗酒,借词曲、杂剧表达自己的意志情怀,并不是真正的遁世消沉,不问世事。
白朴所作的《天净沙》有春、夏、秋、冬四首。
白朴的词风婉约清丽,在《天净沙·秋》中表现出的开朗平和“诗酒乐天真”都是受到他早年人生际遇的影响。
马致远,生年约晚于白朴二十余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撰写有《青衫泪》、《汉宫秋》等杂剧。
马致远与白朴不同,他没有经历过亡国之痛,家破之恨,他一出生就已经是元朝的天下。
蒙古人统一中国之时,马致远才二十多岁。
他和当时许多的文人一样想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元曲四大家简介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白朴: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悟桐雨》,郑光祖: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平事迹不详。
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
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与关汉、马致远、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
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关汉卿: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元代杂剧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
晚号已斋(一说名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其籍贯还有大都(今北京市)人,及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人等说,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种,现存16种,另有五种是否为他所作,无走论。
最著名的是《窦娥冤》。
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西方称之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马致远: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