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和《汉宫秋》
- 格式:ppt
- 大小:2.93 MB
- 文档页数:47
《汉宫秋》中汉元帝形象分析《汉宫秋》出自于元曲四大家马致远之手,是元人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
《汉宫秋》讲述了昭君出塞的故事,它是元灭金、灭宋的历史转折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与民族矛盾在戏曲舞台上的集中反映,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倾向。
汉元帝是马致远在《汉宫秋》中塑造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艺术形象。
政治上,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在爱情上,他却是一个执着的情种。
对于前方面,作者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对于后方面,作者又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说起汉元帝,不得不提起他的平民形象。
这部作品将汉元帝的形象细化,描绘出一个有着“真性情”的帝王形象,而不是史书上那样严肃刻板。
他的喜怒哀乐全凭心,很真实。
作为一个平常人,汉元帝也没有逃过人的俗欲,在他初登皇位的时候,他就想填充自己的后宫,这也是一个古代帝王对于感情的正常追求。
汉元帝除了感春悲秋也有常人的怒。
在他发现毛延寿骗了他点破昭君之后,冲冠一怒为红颜。
并且,他在爱妃被索,群臣不支的处境下,一句句痛斥朝臣,来表达自己的愤怒。
此刻他就是一个平常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脱离常人情感的君主。
他对于昭君的爱是那么炽热,这也是他真性情的强烈体现。
在我看来,汉元帝还是不自由的,无奈的,他的命运是悲剧的。
在我们的教材上,我看到了三个字——不自由,它取自第三折二煞中汉元帝的一句唱词“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我觉得很能概括汉元帝的命运,作为君王的无奈。
《汉宫秋》中的汉元帝无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形象,在感情的世界里,他是一个失者;在政治的王国中,他是一个败者。
“不自由”既是他对自身处境发出的感慨,也是作者对他的同情。
从主观方面来看,汉元帝还未出场,一个昏庸、软弱、好色、无能的君主形象就已经借助毛延寿之口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君主,不仅能够容忍身边臣子的阿谀奉承,还竟然被哄得十分欢喜、言听计从,在我看来,这正是导致汉元帝“不自由”的根源。
《汉秋宫》写的是哪位古代美女的故事
答:王昭君
《汉宫秋》是元代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是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
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剧情一、《窦娥冤》的主要人物是楚州地方一个贫苦女子窦娥。
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章还不起债,又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费,把她卖给孤苦的蔡婆婆家做童养媳。
到蔡家没两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剩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地过日子。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
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
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张驴儿怀恨在心。
过几天,蔡婆婆害病,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
张驴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
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
蔡婆婆接过碗,忽然要呕吐,不想喝,让给张老儿喝了。
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了几下,就咽了气。
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父亲,把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桃杌(音wù)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是她下的毒。
窦娥受尽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桃杌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
窦娥想到婆婆年纪老,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
贪官桃杌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
窦娥眼看没有申冤的地方,她满腔悲愤地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1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在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三要让楚州大旱三年。
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
那时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气,窦娥被杀之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
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窦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死刑,贪官桃杌也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个戏剧所写的未必是真人真事,六月飞雪,更是一种神话式的想象。
读《汉宫秋》有感今天我读完了马致远的代表杂剧《汉宫秋》,颇有感触。
读《汉宫秋》,我的第一感觉是新。
它不同于其他任何版本的昭君出塞故事。
一般来说,昭君出塞最最正版的结局是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之后,在胡地生有两男三女,然后寿终正寝。
(详见《汉书·元帝本纪》和《汉书·匈奴传》)。
而那个对剧情发展起到十分重要作用的毛延寿,在《汉书》中是没有独立传记的,是一个十足的小人物。
《汉宫秋》一反史家之记述,从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立足点来写作,的确让人耳目一新。
我在正史中也找不到有关汉元帝与王昭君之间是否产生过爱情的任何表述。
昭君出塞在正史中更像一场纯粹的政治秀。
但是在《汉宫秋》中,马致远花了众多的笔墨去描写他们的爱情,大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味道了。
当然,马致远这样写,也是为后面的剧情做铺垫:当下越是卿卿我我、缠绵悱恻,以后的分离就越是痛苦难当,越是能引起读者和观众的共鸣。
这就是欲抑先扬手法的妙处。
在第三折写到元帝看到昭君“嫁作他人妇”而他却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内心感受时,有三支曲子是不能不提的:【七弟兄】说甚么大王、不当、恋王嫱,兀良!怎禁他临去也回头望。
那甚这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
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
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请原谅我又把原文重抄一遍,但这真的是整篇杂剧的生花妙笔。
尤其是中间的【梅花酒】,用AB→BC→CD→DE……的形式,实写汉元帝在昭君离开他之后回宫所走的路,其实给读者造成这样一种氛围:返咸阳,返咸阳怎样?过宫墙。
【课外阅读】简述马致远和他的代表作《汉宫秋》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他经历了蒙古时代的后期及元政权统治的前期。
青年时追求功各,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则淡薄名利,以清风明月为伴,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向往闲适的生活。
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声名很大,有“曲状元”之称。
他既是当时名士,又从事杂剧、散曲创作,亦雅亦俗,备受四方人士钦羡。
所作杂剧15种,现存7种,即《汉宫秋》、《陈抟高卧》、《任风子》、《荐福碑》、《青衫泪》、《岳阳楼》,以及《黄梁梦》(与人合作)。
其《误入桃源》杂剧尚存残曲一支。
散曲作品被辑为《东篱乐府》传世。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群英所编杂剧”将他列入元人之首,明臧懋循则将他的《汉宫秋》置于《元曲选》之首。
可见,在元代以后,马致远仍备受曲家重视。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
剧本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关于昭君出塞的史实,载于《汉书》的《元帝纪》、《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传》。
东汉以后,历代都有题咏昭君之作,比较值得注意的有托名王嫱写的《昭君怨》、石崇的《王昭君辞》、《西京杂记》所载《王嫱》以及唐代的《昭君变文》等。
按照历史形势,汉强胡弱,《汉宫秋》却改变了胡汉之间的力量对比,把汉朝写成软弱无力、任由异族欺压的政权。
作者虽然写到君臣、民族之间的矛盾,但着重抒写的,却是家国衰败之痛,是在乱世中失去美好生活而生发的那种困惑、悲凉的人生感受。
就这点而言,《汉宫秋》与白朴的《梧桐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官吏贪墨,宵小之徒兴风作浪,这是乱世突出的征象。
在《汉宫秋》中,作者写毛延寿“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他百般巧诈,一味谗谀,教唆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他敲诈勒索,中饱私囊;王昭君就是因为不肯行贿,遭到他的暗算,结果发配永巷,长居冷宫。
后来,毛延寿还勾结番邦,背叛朝廷,致使朝中君臣一片恐慌,整个国家陷入困境。
马致远的杂剧作品概述马致远,生卒不详,号东篱,大都人。
贾仲明曾称他为“曲状元”。
他在大都参加过元贞书会,与花李郎、红字李二等艺人合作。
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省务提举,不久辞职。
晚年则隐居田园,过着“红尘不向门前惹”的闲散生活。
《录鬼簿》著录其杂剧十三种,今知有十五种,现存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七种。
一、《汉宫秋》的情节内容与艺术成就《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于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从西汉到元初,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它最早见于《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
大致情节是: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赐呼韩耶单于为阏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韩耶死,从成帝敕令,复为后单于阏氏。
元帝时,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主动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
1.《汉宫秋》的情节内容与艺术成就《汉宫秋》为马致远作的历史剧。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全剧四折一楔子。
元曲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
农家女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
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
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
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
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昭君奠酒辞汉,投水而亡。
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
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醒来听到孤雁哀鸣,倍添愁绪,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2.《汉宫秋》的艺术成就马致远的《汉宫秋》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改造,虚构了王昭君与汉元帝的爱情悲剧,并把宋末元初的时代特征熔铸到剧本之中。
元代文学作品选
元代(1271-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朝的文学主要以杂剧、散曲和诗词为主要形式。
以下是一些元代文学作品的选读。
1.《西厢记》:作者王实甫,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2.《窦娥冤》:作者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中的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窦娥被冤枉致死,后来昭雪的故事。
3.《汉宫秋》: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杂剧中的四大悲剧之一,描绘了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悲壮故事。
4.《梧桐雨》:作者白朴,是元代杂剧中的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5.《墙头马上》:作者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中的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才子佳人相爱的故事。
6.《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散曲中的著名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7.《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是元代散曲中的著名作品,通过对潼关古战场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
8.《南浦·春水》:作者赵孟頫,是元代散曲中的著名作品,描绘了春天水乡的美景。
9.《满江红·登高》:作者萨都剌,是元代诗词中的著名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这些作品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情感世界。
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杂剧和散曲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汉宫秋》本事流变综述王姝原创-编者按: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2007级研究生.古今往来,“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多为人们记述。
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各自挥动时代赋予他们的彩笔,推陈出新,别出心裁地描画了这个令人同情的历史人物。
随着以王昭君为故事题材的诗歌,乐曲,舞蹈,小说,戏曲也相继问世,昭君形象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社会内容,而离她的历史原型越来越远。
究竟“谁识明妃出塞心?”怎样历史地,本质地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如何把握其本事流变的过程,是本文笔者讨论的主要目的。
一 王昭君的事迹,在《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转》和《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均有记载。
在《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转》中能够看到关于王昭君的简单而明确的记载“竟年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单于来朝”“单于自言愿婿汉室以自亲,元帝以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
……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呼韩邪死,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知昭君是以宫女身份出嫁匈奴,并生一男二女,无两国相争,投水自杀等情节。
《后汉书·南匈奴传》与此所记大致相同,仅多“入宫数岁,不得见御”昭君不满于汉宫对她的冷漠歧视,“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辞别的时候,“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徊,竦动左右。
”元帝一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只得遣行。
二现在我们看到的咏昭君出塞的最早作品,是收在《乐府诗集》中的琴曲歌辞的《昭君怨》:秋木萋萋,其叶萎黄。
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升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
志念抑沈,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徊徨。
我独伊何,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离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歌辞以一只在桑林里“养育毛羽,形容生光。
”的鸟儿起兴,暗示昭君在家乡的健康成长。
马致远汉宫秋赏析原文楔子(冲末扮番王引部落上,诗云)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
控弦百万为君长,款塞称藩属汉家。
某乃呼韩耶单于是也。
若论俺家世:久居朔漠,独霸北方。
以射猎为生,攻伐为事。
文王曾避俺东徙,魏绛曾怕俺讲和。
獯鬻猃狁,逐代易名,单于可汗,随时称号。
当秦汉交兵之时,中原有事;俺国强盛,有控弦甲士百万。
俺祖公公冒顿单于,围汉高帝于白登七日。
用娄敬之谋,两国讲和,以公主嫁俺国中。
至惠帝、吕后以来,每代必循故事,以宗女归俺番家。
宣帝之世,我众兄弟争立不定,国势稍弱。
今众部落立我为呼韩邪单于,实是汉朝外甥。
我有甲士十万,南移近塞,称藩汉室。
昨曾遣使进贡,欲请公主,未知汉帝肯寻盟约否?今日天高气爽,众头目每向沙堤射猎一番,多少是好。
正是:番家无产业,弓矢是生涯。
(下)(净扮毛延寿上,诗云)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压小;全凭诌佞奸贪,一生受用不了。
某非别人,毛延寿的便是。
见在汉朝驾下,为中大夫之职,因我百般巧诈,一味诌谀,哄的皇帝老头儿十分欢喜,言听计从。
朝里朝外,那一个不敬我,那一个不怕我。
我又学的一个法儿,只是教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我这宠幸,才得牢固。
道犹未了,圣驾早上。
(正末扮汉元帝引内官宫女上,诗云)嗣传十叶继炎刘,独掌乾坤四百州。
边塞久盟和议策,从今高枕已无忧。
某,汉元帝是也。
俺祖高皇帝,奋布衣,起丰沛,灭秦屠项,挣下这等基业,传到朕躬,已是十代。
自朕嗣位以来,四海晏然,八方宁静。
非朕躬有德,皆赖众文武扶持,自先帝晏驾之后,宫女尽放出宫去了。
今后宫寂寞,如何是好?(毛延寿云)陛下,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合无遣官遍行天下,选择室女,不分王侯宰相军民人家,但要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者,容貌端正,尽选将来,以充后宫,有何不可?(驾云)卿说的是,就加卿为选择使,赍领诏书一通,遍行天下刷选,将选中者各图形一轴送来,朕按图临幸。
待卿成功回时,别有区处。
(唱)【仙吕·赏花时】四海平安绝士马,五谷丰登没战伐,寡人待刷室女选宫娃。
【转载】元杂剧赏鉴:《汉宫秋》马致远《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这是⼀个抒情悲剧,主要写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深情厚爱,对权奸的⽆⽐憎恶,以及对忠⾂良将的思念。
全剧⽤爱国还是误国,抑或叛国,这⼀思想红线贯穿始终,构成为⼀个统⼀的艺术整体。
(⼀)《西京杂记》中有⼀段关于照君出塞和番的记载,说的是汉元帝时宫妃极多,不能⼀⼀相见,元帝便命画⼯把宫妃画成图形,按照图形召幸。
许多宫妃⽤五万甚⾄⼗万⾦钱贿赂画⼯,只有王嫱不肯贿赂,所以见不了君王之⾯。
匈奴王派⼈向元帝求婚,元帝按图形所画,决定派王嫱(昭君)前往匈奴和亲。
到了动⾝的那⼀天,元帝召见昭君,发现昭君容貌为后宫第⼀,⽽且善于应对,举⽌婉雅,元帝后悔不该派昭君和番。
但要对匈奴国讲信⽤,便不再更换他⼈。
事后元帝追查此事,把画⼯全赶出宫去了,没收画⼯家资巨万。
画⼯中有⼀⼈便是杜陵的⽑延寿。
《汉宫秋》作者对昭君出塞的故事进⾏了根本改造,⽤古⼈酒杯,浇⾃⼰块垒,表现马致远⾃⼰的爱国民族情绪。
当然作者既⽤元帝之名,也并⾮完全“出师⽆名”。
⾸先,元帝时汉朝已历⼗代,中央集权削弱,权奸势重,险象丛⽣;汉元帝⼀反汉宣帝“霸”、“王”之道杂⽤,⽽采⽤儒学治国。
这些情况在剧中都有反映。
其次,《汉宫秋》中爱国主义主题和历史上昭君和番所起的爱国进步作⽤相⼀致。
历史上昭君出塞的原因是匈奴呼韩邪单于主动归汉称婿,汉元帝以后宫王嫱赐之,结束了⾃武帝以来与匈奴的连年战争,使⼈民得以休养⽣息。
当然没有汉武帝时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也就不会有呼韩邪单于的主动归汉;⽽呼韩邪单于主动归汉称婿,也不必象关⽻对待孙权求婿那样断然拒绝,招致汉匈不睦。
经过楚汉相争,⼈民需要安定,汉初与匈奴和亲符合⼈民愿望;但匈奴却视汉为软弱可欺,越来越骄横,不断侵扰边郡,劫掠⼈⼝畜产,在汉朝国⼒强盛时,汉武帝向匈奴发动反侵略战争也符合⼈民过和平安定⽣活的愿望。
经过对匈奴连年战争,⼀⽅⾯巩固了边界安宁,使匈奴⼒量衰竭,不敢犯汉。
为何马致远被后人称之为秋思之祖?其汉宫秋讲了什么?本文导读:马致远是元代的著名曲作家,大概是公元1250年——1324年。
字是千里,号称“东篱先生”。
是汉族人,祖籍是河北省的沧州市东光县。
因为他的一手《天净沙·秋思》出名而被后人称之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图还有一说是马致远是河北省的东光县马祠堂村人。
还有一说是南落坡村,和东落坡村相对应。
马致远严格的说可以说是元代的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汉宫秋,他的散曲有一百二十多首。
有着《东篱乐府》辑本,他的青年时期仕途和前程非常的坎坷,一直到中年才考中进士,在浙江省曾经担任过官吏。
后来在现在的北京,古时候的大都。
任工部主事一职,马致远的晚年非常不满意当时的天下以及政策,自己选择隐居在了一处田园,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死后葬于祖坟。
马致远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曲作家,他的作品非常有特点和特色。
豪放中不失飘逸,沉郁之中不失通俗,他的散曲扩大了题材领域,提高了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雅俗兼赏。
马致远的非常著名的作品:《太和正音谱》,被评为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
其词典雅清丽。
可以和灵光景福媲美,有着万马长鸣的意蕴,又好像神凤凌飞于九霄之上,岂可与凡鸟共语。
应该将马致远的曲列于群英之上。
马致远的一生留下了值得后人学习的作品。
马致远字什么马致远是元代的著名大戏剧家,公园年1250年到1321年。
字千里,号称东篱先生。
元大都人,就是现在的北京,一生成就极高,和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成为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像马致远很早的时候就参加过杂居创作,是当时的“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之一,一生作品传颂量很高,作品常见于:《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黄粱梦》。
马致远以《天净沙·秋思》最为著名。
他的作品特点是在豪放之中有着飘逸。
在沉郁之中,可以看见通俗的风格。
语言清丽,而且非常擅长把自然通俗的语句锤炼的精致而细巧。
汉宫秋马致远原文及译文
(尚书云)陛下不必挂念。
(驾唱) 【得胜令】他去也不沙架海紫金梁?枉养着那边庭上铁衣郎。
您也要左右人扶持,俺可甚糟糠妻不下堂?您但提起刀枪,却早小鹿儿心头撞。
今日央及煞娘娘,怎做的男儿当自强!
【译文】尚书说:“陛下不要挂念了。
”皇帝唱道:“他难道去了之后,就不想念家乡吗?他空自留在那遥远的边疆,保卫着祖国的安全。
您也要有人在身边照顾,我怎么能抛弃糟糠之妻呢?您只要一提起刀枪,我的心里就像小鹿撞一样难受。
今天我央求皇后,怎么能让男子汉不自强呢!”。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中国十大古典悲剧元朝代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元代马致远:《汉宫秋》《汉宫秋》为元代马致远作的历史剧。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全剧四折一楔子。
元朝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为元代赵群祥作的一部历史剧,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相关的历史事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元末明初高则诚:《琵琶记》《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字则诚)撰。
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
共四十二出。
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琵琶记》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
据记载,其情节大致写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
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力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
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茔,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
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
最后,蔡二郎被暴雷轰死。
明朝代冯梦龙:《精忠旗》《精忠旗》署“西陵李梅实草创,东吴龙子犹详定”。
对于原作者李梅实,我们别无所知。
修订这个剧本的龙子犹,是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
冯字犹龙,别署龙子犹,室名墨憨斋,因此又号黑憨斋主人。
江苏吴县人。
生于明万历二年(1565),卒于清顺治二或三年(1645或1646)。
元曲四大悲剧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1、《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
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其父。
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
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
作者简介: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同时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2、《汉宫秋》:为元·马致远作的历史剧。
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全剧四折一楔子。
元曲四大悲剧之一,《汉宫秋》的主角是汉元帝。
作品通过他对文武大臣的谴责和自我叹息来剖析这次事件。
作为一国之主,他连自己的妃子也不能保护,以致演成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0-约1321至1324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被后人誉为“马神仙”,汉族,元代著名戏曲家,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约在公元1250年,卒年约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年以后,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现今北京)人。
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