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水肿与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病因治疗与预防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是一种常见病,主要发生在长期从事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的人群中,在农民、理发师、运动员、外科医生等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下肢静脉瓣膜关节不全主要导致肢体沉重、酸肿胀、疲劳,可出现表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炎、肿胀和持久溃疡,不仅患者感到疼痛,而且影响劳动力。
先天性静脉壁薄弱、扩张、静脉瓣膜缺陷、静脉腔压力持续升高、老年静脉壁和瓣膜退行性变化是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完全的主要原因。
那些努力工作并长时间站立的人很容易导致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完全。
腹部压力升高,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站立时间长,下肢肌肉收缩少,影响静脉回流。
静脉壁和瓣膜先天性弱,加上上述因素,可导致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完全。
由于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再加上长期血液停滞,静脉压力增加,早期肌纤维和弹性纤维补偿增厚,后期肌纤维和弱纤维萎缩消失,被结缔组织所取代。
静脉壁经常因扩张而变薄,静脉瓣膜的弹性纤维也退化。
虽然瓣膜呈薄膜状,没有深静脉炎后瓣膜增厚的迹象,但瓣膜关闭不完全,两片瓣膜不能紧密对合,导致瓣膜关闭不完全,血流从两片下垂的瓣膜向下流动。
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完全,血液流向远端深静脉反流,静脉压力增加,静脉腔扩张,管壁变薄,毛细血管充血,肢体长期水肿,淋巴管继发性阻塞,水肿组织纤维化使肢体肿胀更加严重。
持续的深静脉高压和通支静脉关闭不完全,使深静脉血液反流到浅静脉,导致大静脉继发性静脉曲张。
简单的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大隐静脉曲张,单独的小隐静脉曲张相对罕见。
左下肢很常见,但两侧的下肢都可以先后发生。
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完整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伸展、迂回,如病程继续进展,当交通静脉瓣膜损伤时,踝关节轻微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变化,包括皮肤萎缩、头皮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和溃疡。
大多数是长期站立和强体力劳动者,或大隐静脉剥离症状未改善或短期复发。
患肢肿胀,长期肿胀剧烈疼痛,具有简单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和体征。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病比较缓慢,多以下肢静脉曲张为主要表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
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是由静脉倒流,静脉系统高压和血液淤滞所引起,主要表现为浅静脉迂曲、扩张、小腿沉重、疲累感,肿胀和胀痛,长久站立,远行后加重,平卧休息后减轻,偶有夜间小腿肌肉痉挛抽搐疼痛。
随着病程延长,深浅静脉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可发生小腿足靴区浮肿,皮肤色素沉着,湿疹样皮炎,严重者可并发淤血性溃疡,渗液,经久难愈或反复发作。
也可并发丹毒、软组织感染、血栓性浅静脉炎、或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发生的时间和程度,取决于肢体静脉瓣膜病变的部位和瓣膜功能状态,以及深浅静脉交通支功能状况,多数患者是在20岁以后发病。
除了浅静脉曲张外,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可分为:
①轻度:久站后下肢沉重不适,踝部轻度浮肿。
②中度:轻度皮肤色素沉着及皮下组织纤维化,单个小溃疡。
下肢沉重感明显,踝部中度肿胀。
③重度:短时间活动后即出现小腿胀痛或沉重感,浮肿明显并累及小腿,伴有广泛色素沉着、湿疹或多个、复发性溃疡(已愈合或活动期)。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多以静脉曲张为主要手段出现,随着身体以及年龄而加重,它是一种慢性病,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症的特点,多数是由静脉引起的。
(一)浅静脉迂曲、扩张:这是最早出现的病理改变。
多发生沿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解剖分布位置的浅静脉扩张、伸长,而行程婉蜒迂曲,部分可出现球状扩张。
曲张静脉可因血流缓慢而合并感染,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
(二)肿胀、胀疼:这是深静脉功能不全、静脉高压的特征性表现。
下肢出现明显的乏力、酸胀、不适或胀痛,有时可有小腿肌肉抽搐。
小腿均匀性肿胀,小腿前面可有指压性水肿。
症状在午后、行走时加重,晨起、休息、拾高患肢可缓解。
夏天高温季节症状发作更为频繁。
(三)皮肤营养性改变:包括皮肤萎缩、脱屑、骚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和溃疡形成。
如果合并踝部穿支静脉功能不全,则可加速这些变化的出现。
高度扩张的浅静脉易因轻度外伤或自行穿破而并发出血,且难以自行停止。
发现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曲张症状要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检查,以免耽误病情,引起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危险性:
1、静脉血液回流不畅,静脉血淤滞产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2、静脉血淤滞造成下肢组织营养不良,产生下肢溃疡。
3、静脉高压导致浅静脉曲张。
对大家这方面进行较少后,希望大家对这种病情有详细的了解,早预防,早治疗、早康复。
下肢静脉曲张疾病病人的护理常见问题1.下肢静脉曲张好发于哪些人群?下肢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最重要的疾病,也是四肢血管疾患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发病原因主要有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缺陷、浅静脉内压力持久升高。
多发生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坐少动的人群。
(1)长时间站立或静坐的人群长时间站立或静坐,因肌肉疲劳和地心引力的原因,致使腿部血液回流不畅,血液黏度增加导致静脉曲张症。
(2)肥胖人群由于血液内胆固醇和血脂高,血液黏度增加,加之体重过高使静脉血难以回流心脏,导致静脉曲张症。
(3)孕妇、长期服用避孕药的人群怀孕时体内激素改变,血液量增长20%以上;胎儿和增大的子官压迫盆腔静脉和骼静脉,及妊娠期体重增加,腿部静脉压增大,造成血液回流不畅导致静脉曲张症。
(4)老年人及先天性静脉壁软弱者老年人静脉壁开始退化,瓣膜功能亦减弱;静脉内压增大时,管腔扩张,继而延长弯曲成为静脉结节。
(5)盆腔肿瘤患者盆腔内肿瘤和肿大的淋巴结压迫骼静脉,引起下肢静脉压增高,易于发生静脉曲张。
2.下肢静脉曲张的分类及病因有哪些?(1)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主要病因是:①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缺陷。
②静脉内压力增高。
(2)继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常继发于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阻塞及深静脉外病变等疾病。
3.下肢静脉曲张的主要并发症有哪些?(1)慢性小腿溃疡;(2)血栓性静脉炎;(3)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4.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要点有什么?(1)静脉曲张非手术疗法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①避免久坐和久立,间歇抬高患肢,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等可改善症状。
②适用于病变轻又不愿手术者,妊娠期发病或年老体弱、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
(2)静脉曲张手术疗法,是根本治疗方法。
①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②大隐静脉主干与曲张静脉剥脱术。
③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
(3)慢性溃疡治疗①通过换药有所控制局部感染后,尽早对曲张静脉手术。
②如果溃疡仍难以治愈则可切除溃疡,经植皮后愈合。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鉴别诊断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本病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均存在下肢静脉血流郁滞,症状和体征十分相似,特别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较长的患者,发病时情况已记忆不清,深静脉血栓又已再通,更易混淆。
但仍有许多方面可资鉴别。
2.下肢动脉静脉瘘:下肢动静脉瘘也存在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炎及溃疡,故亦需与本病鉴别。
如为创伤所引起,则有外伤史,常有刀伤、子弹穿透伤、锐器刺伤等病史,局部可触及持续性血管震颤,听诊时有持续性血管杂音;如为先天性,则自幼年即发现,肢体可增长增粗,皮温明显升高,也可触及震颤及听到血管杂音,鉴别诊断一般並不困难,必要时做下肢动脉造影,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3.淋巴水肿:某些肥胖病人患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浅静脉曲张可不明显,这些病人尚需与淋巴水肿鉴别。
淋巴水肿存在下肢肿胀,但无色素沉着和溃疡发生,皮肤常增厚,小腿、踝部、足背部肿胀最甚,而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肿胀以小腿为主,踝部、足背部罕有肿胀。
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静脉血液淤滞主要在小腿不明显。
淋巴水肿主要发生在皮下,踝部、足背部其它软组织较少,故肿瘤明显。
必要时做下行性静脉造影。
淋巴水肿患者无静脉逆流。
4.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本病可有下肢浅静脉曲张及肢体肿胀,故也需与本病鉴别。
Kilppel-Trenaunay综合征为先天性血管畸形,有浅静脉曲张,肢体增长,皮肤血管瘤一组三联征。
常有皮温增高,病变除累及小腿、大腿外,常可累及臀部。
上行性静脉造影可显示静脉畸形,多数为腘静脉或股静脉先天闭锁。
鉴别诊断也不难。
5.单纯的大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根据下行性静脉造影可鉴别单纯的大隐静脉膜关闭与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常合并大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和深、浅静脉穿通支瓣膜关闭不全。
二者在临床症状和体征上极难区分。
某些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因小腿肌泵的代偿作用,帮助下肢静脉血回流,下肢也无肿胀,通过大量静脉造影发现,过去诊断为单纯大隐静脉曲张的病人约有66%同时伴有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是指下肢静脉系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病理性改变,导致了血液回流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主要分为浅静脉功能不全和深静脉功能不全。
浅静脉功能不全是指由于下肢静脉壁弹性减弱、瓣膜功能失调或损伤,导致血液不能充分回流至上肢,从而引起下肢静脉曲张、淤血、水肿等症状。
此外,长时间站立、久坐、肥胖、妊娠等因素也会增加下肢静脉瓣膜负荷,加重浅静脉功能不全。
深静脉功能不全则是指下肢深静脉系统中的瓣膜功能失调,造成从上肢回流的血液不能顺利通过深静脉系统到达心脏,从而引起下肢静脉压力增高、静脉曲张、水肿等症状。
深静脉功能不全常见于血栓形成、静脉瓣膜破裂等情况。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主要症状包括下肢疼痛、痉挛、压痛、烧灼感、麻木感、浮肿等,这些症状往往在站立或久坐后加重,休息或抬高下肢时可有所缓解。
此外,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还可能伴随皮肤变化,如皮肤颜色变暗、干燥、瘙痒、溃疡等。
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方法包括保持适当的运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减轻体重,穿着合适的袜子或弹力绷带以增加下肢压力和促进血液循环。
此外,还可以采取辅助治疗,如使用药物治疗或进行物理治疗,如理疗、按摩等。
总之,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如静脉曲张、血栓形成等。
因此,一旦出现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症状,应尽早就医,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以及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病情的进展。
1)保守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最初症状主要是下肢肿胀不适,保守治疗可采用抬高患肢、局部按摩理疗和穿弹力袜等方法。
治疗用的弹力袜是根据人体下肢压力梯度特制的,此种弹力袜在踝部的压力控制在30~40mmHg,一般选用膝下长度即能达到很好的减轻肿胀的效果。
另外,应嘱咐病人避免长久站立,在休息时尽量搁腿而坐,睡眠时下肢也应适当抬高。
定期轻柔按摩患肢也有减轻下肢肿胀和疼痛的作用。
2)手术治疗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原因很多,但导致的结果主要就是深静脉逆流。
Kistener认为,股浅静脉内最高位置的一对瓣膜是下肢深静脉中最坚韧的瓣膜,能承受近侧静脉主干中血柱的重力作用,并且能阻挡由股深静脉汇入股总静脉内的血液倒流,在保持下肢深静脉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方面作用巨大。
只要能够设法维持这一对瓣膜的单向开放功能,就能防止和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此外,犹如小腿静脉门户的腘静脉瓣膜,它担负着分段阻止血液逆流的作用。
如果没有腘静脉瓣膜的屏障作用,大量的返流血液将直接导致腓肠肌细胞受损。
因此,深静脉瓣膜成形手术的主要部位是股浅静脉的第一对瓣膜和腘静脉瓣膜,手术治疗目的就是恢复瓣膜功能,控制逆流。
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有,直接瓣膜成形术、间接瓣膜成形术、瓣膜置换术和肌攀代瓣膜术等。
1. 直接瓣膜成形术直接瓣膜成形术于1968年由Kistiner首先提出。
其理论基础在于修复过于冗长折叠的瓣叶游离缘,回复原有的挺直状态,重建瓣膜的关闭功能。
直接瓣膜成形术需切开静脉,直视下修复瓣膜。
术中阻断静脉前应注射肝素(1mg/kg),Harvey实验证实瓣膜功能存有逆流后,沿静脉纵轴切开瓣膜的会合部,避免损伤游离的瓣叶。
用5-0 Prolene缝线在瓣膜会合部缝合脱垂的瓣叶游离缘,拉紧缝线后见瓣叶出现一定的张力,用肝素盐水冲洗后可见瓣叶张开呈现规则的弧形。
术后Kistiner建议用肝素抗凝2周,然后口服抗凝药2个月。
纵形切开静脉有时可能损伤瓣叶固着缘,为此 Raju和Frederick推荐采用在瓣膜缘上横形切开的手术方法。
国内目前尚无对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发病率的详细报道。
根据Nicolaides1999年发表的流行病学报告显示,工业化国家中产业工人罹患此疾的比率约为4%,而整个人群的发病率接近2%。
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的最显著特征就是逆流。
以下各种因素造成的瓣膜病变均可导致静脉血液逆流。
1. 年龄瓣膜组织结构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发生一些退行性改变。
30岁以后,胶原组织逐渐替代瓣膜的间隙组织,而且由于瓣叶弹力层拉伸、增厚和扭曲,瓣膜缘会逐渐趋于平坦。
40岁以后,在紧靠瓣窦的远端静脉管壁内皮下层普遍会发生增生肥厚,其确切的病因不明,但可能与层流的反复冲击有关。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加在静脉管壁内皮层会有一些多核细胞浸润。
在左髂总静脉出现的多核细胞可能与右髂动脉的骑跨损伤有关,但瓣膜出现多核细胞浸润则极为少见。
2. 瓣膜遗传性缺失深静脉瓣膜遗传性缺失比较罕见,临床上如果遇到十几岁就发生双下肢溃疡的病人,就应该考虑有先天性瓣膜缺失可能。
深静脉瓣膜缺失的病人有时还可伴有其他血管异常,如血管瘤和酒色痣等。
深静脉瓣膜缺失主要是依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内有时可出现几代深静脉瓣膜缺失病人。
3. 损伤机械性损伤可导致静脉管壁内皮细胞脱落,同样的现象也会发生在静脉瓣叶。
此外,酸性或碱性环境、低张或高张溶液,还有蛋白变性溶液都可能造成瓣膜内皮剥脱,引发瓣膜功能障碍。
4. 炎症心内膜炎病人有时可能发生静脉瓣膜炎,此时病理检查发现瓣膜有多核巨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同时瓣叶上有红细胞和白细胞的聚集,类似与赘生物生长,黏附的血栓也会对静脉瓣膜造成损害。
5. 原发性瓣膜功能不全瓣膜游离缘长度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正常情况下,当瓣膜关闭时瓣膜游离缘应当挺直,并与相邻的瓣叶共同封闭整个静脉管腔,使瓣窦充满阻截的逆流血液。
但如果瓣膜边缘过长,瓣膜就会出现反折不能合拢而造成瓣膜功能不全。
Kistiner最早认识到这种原发性瓣膜功能不全的现象,他认为瓣膜缘过长的原因可能与遗传、损伤和年龄等因素有关。
医用弹力袜治疗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临床观察弹力袜,即医用循序减压弹力袜,是一种具有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功能的产品。
医用弹力袜在脚踝部建立最高支撑压力,顺着腿部向上逐渐递减。
在小腿肚减到最大压力值的70%-90%,在大腿处减到最大压力值的25%-45%.压力的这种递减变化可使下肢静脉血回流,有效的缓解或改善下肢静脉和静脉瓣膜所承受压力。
方法:本课题对使用医用弹力袜的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速度进行观察。
结论: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腘静脉、胫后静脉血流速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标签:弹力袜;静脉瓣膜;水肿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造成下肢水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由非血栓性的静脉扩张、瓣膜异常造成,后者主要是由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瓣膜遭到破环造成。
[1]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对使用医用弹力袜的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速度进行观察,进一步讨论其在治疗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中的应用。
1对象与方法80%的病例来源于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周围血管科门诊病例,排除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内科疾病,及其它如代谢、内分泌、肿瘤等疾病导致的肢体水肿,全部病例经彩超证实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下肢深静脉炎,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2观察指标两组病人均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测定血粘度、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3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PEMS3.1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5.1结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血液倒流性疾病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约占55.61%,[2] 长期血液淤滞导致患肢水肿,并可有痉挛、沉重感、酸胀痛、疲劳、色素沉着、瘙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静脉性溃疡。
[3]目前常用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法主要有:标准机械加压法(绷带和弹力袜)、外科手术治疗。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1.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作为一种基础疗法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尤其是下肢溃疡病人有一定疗效,能减轻下肢酸胀和水肿并促进溃疡愈合。
早期病人和溃疡病人可适当卧床休息,避免久站,休息时抬高患肢。
在行走或站立时采用加压治疗降低下肢静脉高压。
此外,药物治疗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药物如七叶皂苷;改善血液流变学药物如己酮可可碱;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前列腺素E1等,对减轻症状及促进溃疡愈合均有一定疗效。
2.手术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且具有下肢皮肤营养性改变者,以及有Ⅲ~Ⅳ级严重反流的下肢肿胀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对无胀痛且无皮肤营养性改变的病人,应慎行手术。
术前应明确静脉反流的程度并除外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
目前手术方法较多,各有利弊,如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仍有较大疗效。
(1)静脉瓣膜修复术:1975年Kistner首先报道股浅静脉瓣膜修复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获得成功,该术式随即得到逐步推广并日益完善。
手术取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内侧纵切口或皮纹下斜切口。
显露股总、股浅和股深静脉的汇合处,股浅静脉最高一对瓣膜常位于其远端1~1.5cm处,测试证实反流后可行瓣膜修复。
瓣膜修复分腔内修复、腔外修复、血管镜辅助腔外修复和静脉壁修复等多种方法。
行腔内修复时需清楚辨别两瓣叶的会合处后再切开静脉壁。
切开静脉壁有3种方法:①Kistner切口:于瓣膜会合处向近、远端切开静脉壁各约3cm;②Raju切口:于瓣膜膨隆处近端至少2.5cm横行切开静脉壁;③Sottiurai切口:于瓣膜膨隆处近端行“T”形切开。
修复瓣膜时用7-0无损伤缝线自瓣叶会合处一侧上方1mm进针,于距会合处1mm的瓣叶游离缘穿过,再从瓣叶会合处另一侧上方1mm出针,最后于管壁外打结,每缝1针可使松弛的游离缘缩短2mm。
修复后的瓣膜应处于弧形半挺直状态(图3)。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护理常规一定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姆膜功能不全:是指深静脉解膜关闭不全,使静脉内血液倒流,静脉压增加,管腔扩张,管壁变薄,使毛细血管充血,肢体处于长期水肿状态,持续深静陈高压和穿通支静脉关闭不全使深静脉血液逆流入浅静脉,引起大隐静脉维发性静脉曲张。
二.症状、体征(一)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肢小腿感觉沉重、酸胀、乏力。
(二)体征: 下肢浅静脉扩张、隆起和迂曲。
后期出现呈足靴区皮肤营养不良,皮肤色素沉着、湿疹和溃疡形成。
三.护理问题(一)活动无耐力与下肢静脉回流隐碍有关。
(二)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皮肤营养障碍、慢性溃疡有关。
(三)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与血流缓慢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非手术疗法1.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改善活动能力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
2.体位与活动:避免久站久坐,抬高患肢约 30-40°,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3.预防或处理创面感染: 观察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颜色,观察是否有肿胀、渗出,局部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征象。
如果下肢有皮肤破损和溃疡等改变,应于术前尽量促进溃疡愈合,预防创面继发感染。
4.指导患者有效踝泵运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二)手术疗法1.术前护理(1)按非手术疗法护理。
(2)按血管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3)术前准备:禁食水,皮肤准备,药物试验,术中带药等。
2.术后护理(1)按血管外科术后常规护理。
(2)体位与活动:早期活动,病人卧床期间有效下肢踝泵运动;术后 24 小时可鼓励病人下地行走,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
(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进食油煎油炸类食品及动物内脏脂肪、花生干果,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
(4)病情观察:观察患者皮温、皮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有无伤口及皮下渗血、伤后感染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五.健康教育(一) 去除影响下肢静脉回流的因素: 平时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避免久坐久站,双腿交叉,避免使用过紧的衣物;有计划减肥;半年内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下肢水肿与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正常情况下下肢深静脉具有功能完好的瓣膜,这些瓣膜只允许静脉内血液向心脏流动,当静脉血返流时瓣膜会关闭而阻断血流。
所谓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就是瓣膜不能完全关闭,造成静脉血返流。
因为人类活动多数都保持直立状态,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势必造成下肢静脉压持续增高,血管内液体会渗出到组织中,产生下肢水肿。
其最典型的特征是早轻晚重,就是清晨水肿减轻,晚间水肿加重。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危险性:
1、静脉血液回流不畅,静脉血淤滞产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2、静脉血淤滞造成下肢组织营养不良,产生下肢溃疡。
3、静脉高压导致浅静脉曲张。
发现下肢水肿怎么办?
1、首先避免久坐久立,然后马上到血管外科就诊。
2、可行手术治疗,就是通过缩小静脉直径恢复股浅静脉瓣膜功能,从而阻止静脉血返流。
3、穿弹力袜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4、平卧时抬高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