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3-6年级
- 格式:doc
- 大小:774.00 KB
- 文档页数:94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一、实验一: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探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馒头发霉的情况,了解霉菌生长需要的条件。
(二)实验材料。
馒头、塑料袋、滴管、水、冰箱等。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4块大小相同的馒头。
- 第一块馒头:不做任何处理,放在温暖、潮湿(如厨房角落)的地方。
- 第二块馒头:滴上几滴水,使馒头表面湿润,然后放在温暖(如靠近暖气)、潮湿的地方。
- 第三块馒头:用塑料袋包好,放在冰箱冷藏室里。
- 第四块馒头:放在干燥(如窗台通风处)、温暖的地方。
2. 每天观察并记录馒头的变化情况,持续观察一周左右。
(四)实验现象。
1. 放在温暖、潮湿地方且滴水的第二块馒头,发霉速度最快,几天内就会长出大量的霉菌。
2. 不做处理放在温暖、潮湿地方的第一块馒头,也会发霉,但速度比第二块稍慢。
3. 放在干燥、温暖地方的第四块馒头,发霉现象不明显或者基本不发霉。
4. 放在冰箱冷藏室里的第三块馒头,基本没有发霉迹象。
(五)实验结论。
1. 霉菌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霉菌生长迅速。
2. 干燥的环境不利于霉菌生长,低温也能抑制霉菌的生长。
二、实验二: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
(一)实验目的。
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实验材料。
蜡烛、火柴、干燥的烧杯、澄清石灰水等。
(三)实验步骤。
1. 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时的火焰状态、蜡油的流淌情况等。
2. 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的现象。
3. 把烧杯迅速翻转过来,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四)实验现象。
1. 蜡烛燃烧时,烛芯周围的蜡受热融化,变成液态蜡油流淌下来,这是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固态变为液态)。
2. 当把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水。
3. 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新
教科版级全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凝固现象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凝固现象,探索水的凝固规律。
实验材料:1.温度计2.温水3.冰块4.透明杯子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放入透明杯子中,准备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2.将温水倒入透明杯中,记录温水的温度。
3.将冰块倒入温水中,搅拌几分钟。
4.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温水的温度,并观察水的状态。
实验结果:1.在室温下,温水的温度为25摄氏度,水呈液态。
2.加入冰块后,温水的温度逐渐下降。
3.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变成冰块。
4.继续降温,冰块变得更加坚硬。
实验分析与结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温水的温度在接触冰块后会下降。
2.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变成冰块。
3.冰块的温度会比室温更低。
4.冰块比水更硬,无法倒出。
实验原理:水的凝固是指水在降温至一定温度时,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分子的热运动能量减小,分子开始互相靠近,形成规则的排列结构,从而形成冰块。
冰块的温度会继续下降,直到达到冰的熔点。
实验应用:1.在生活中,可以利用水的凝固现象制作冰块、冰淇淋等冷食品。
2.在工业生产中,水的凝固现象在冷链运输、制冷设备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实验小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入了解了水的凝固现象。
我学会了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实验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有趣性。
通过实践,让我对科学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教科版3-6年级科学实验汇总教科版三年级科学实验汇总。
一、植物的生长变化。
1. 种子的萌发实验。
- 实验材料:绿豆(或其他植物种子)、透明塑料杯、纸巾、水。
- 实验步骤。
- 在透明塑料杯内壁垫上几层纸巾,把绿豆种子放在纸巾中间。
- 往杯内适量加水,使纸巾湿润但杯底不能积水。
- 将杯子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变化。
- 实验现象及结论:种子会逐渐吸水膨胀,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随后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这说明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2. 植物根的向水性实验。
-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盒、带根的植物幼苗(如豆芽)、潮湿的土壤、干燥的土壤。
- 实验步骤。
- 将透明塑料盒一侧装入潮湿的土壤,另一侧装入干燥的土壤,中间用隔板隔开。
- 在隔板上方的小孔处植入带根的植物幼苗。
- 将塑料盒放在有阳光的地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方向。
- 实验现象及结论:植物的根会向潮湿土壤的一侧生长。
这表明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
二、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的饲养与观察实验。
- 实验材料:蚕卵、桑叶、纸盒。
- 实验步骤。
- 在纸盒中铺上桑叶,将蚕卵放入纸盒内。
- 保持纸盒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定期更换新鲜桑叶。
- 观察蚕从卵孵化成幼虫,幼虫经过多次蜕皮成长,吐丝结茧变成蛹,最后羽化成蛾的全过程。
- 实验现象及结论:通过观察蚕的一生,可以了解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2. 动物的繁殖方式观察实验(以鸡为例)- 实验材料:母鸡、公鸡、鸡窝。
- 实验步骤。
- 将公鸡和母鸡放在一起饲养。
- 观察母鸡产蛋情况,以及鸡蛋是否能孵化出小鸡。
- 实验现象及结论:母鸡会定期产蛋,但只有经过受精的鸡蛋才能孵化出小鸡。
这说明鸡是卵生动物,通过雌雄交配后产受精卵繁殖后代。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实验汇总。
一、溶解。
1.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实验(以食盐为例)- 实验材料:食盐、水、透明玻璃杯、搅拌棒。
- 实验步骤。
- 在透明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教科版)6篇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教科版)6篇一、学生分析今年我任教三年级两个班科学的教学,小学生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三年级学生擅长于用感官观察、识别物体的基本特征。
根据物体的相同和不同点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符合这阶段学生的认识特点,因此,教学中将注重发展学生此项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技能。
该年级男生居多,学生思维活跃,热爱科学,相信能迅速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氛围,并能促进全体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的发展。
学生从小对科学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些接触和了解。
如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科学学习是有基础的。
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内容很感兴趣,有学习的强烈愿望。
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好,但动手能力较弱,需要培养提高。
二、实验分析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是《科学》课开始的第二个学期,因此本册教材浅显易懂,特别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同时还考虑到为今后的学习提高打好基础。
在这个阶段一定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展开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目的与要求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四、实验措施1、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2、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转眼间,我在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岗位上又平凡地走过了一年。
追忆往昔,展望未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我迅速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愧于这一称号,我现将本年度教学工作情景总结如下: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报告单试验时间:实验内容:观察研究土壤班级:课代表:实验教师:实验器材:湿土块、含较多腐殖质的土壤、餐巾纸、烧杯、水、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实验结论:试验时间:实验内容: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渗水性班级:课代表(签字):实验教师:实验器材:沙土、黏土、壤土、土壤过滤器、水、纱布、量筒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实验结论:试验时间:实验内容: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和质量的变化班级:课代表:实验教师实验器材:黄豆、大米、淀粉、一次性杯子,量杯、筛网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结论:试验时间:实验内容:结晶分离的实验班级:课代表:实验教师:课题:2、把固体放倒水里实验器材:烧杯、开水、盐、绘画颜料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实验结论:试验时间:实验内容:认识液体班级:课代表:实验教师:课题:3、认识液体实验器材:菜油、配套天平、一次性杯子、蜂蜜、水、牛奶、流速比较演示板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结论:试验时间:实验内容:把液体倒进水里班级:课代表:实验教师:实验器材:食用油、蜂蜜、水、鸡尾酒图片、热水、小药瓶、细线实验类型: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实验结论:试验时间:实验内容: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班级:课代表:实验教师:课题:4、把液体倒进水里实验器材:水、烧杯、酒精、天平、量筒实验类型:先教师演示实验,后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结论:试验时间:实验内容:做手臂活动模型班级:课代表:实验教师:试验时间:实验内容:班级:课代表:实验教师:试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教师:课代表:试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教师:课代表:试验时间:实验内容:把液体倒进水里班级:课代表:实验教师:实验器材:食用油、蜂蜜、水、鸡尾酒图片、热水、小药瓶、细线实验类型: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试验时间:实验内容:班级:课代表:实验教师:试验时间:实验内容:把液体倒进水里班级:课代表:实验教师:实验器材:食用油、蜂蜜、水、鸡尾酒图片、热水、小药瓶、细线实验类型: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课代表放大镜、小铁锤、滴管、烧杯(100ml)、小刀、铜钥匙、领取岩石标本;2、用放大镜观察岩石;3、将各4、用小锤轻轻敲击5、在岩石上滴上稀盐酸进行观第周实验年级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课代表、放大镜、小刀、铜) 观察各种矿物的集合体形态(粒 状、片状、致密块状 性质(颜色、光泽、解理等) , 2) 还可以利用条痕板观察矿物的条痕,用指甲或小刀来 ) 对矿物进行分类;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时间实验名称月相实验器材:记录纸、铅笔我的猜测: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步骤:1、观察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情况,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即使遇到多云,也进行观察2、我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如下,记录时间是每天相同的时刻观察到的现象:结论:我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具有规律性的,上半月左暗右明,明亮部分逐渐增大;下半月左明右暗,明亮部分逐渐减小直至完全变暗。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教科版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实验目的:探究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实验材料: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面镜子、一束手电筒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将白纸铺在桌子上,确保桌面平整。
将手电筒打开,调至最亮的档位。
2. 实验一:光的传播将手电筒对准白纸,用铅笔在白纸上描绘出光线的传播路径。
观察光线传播的形状和方向。
3. 实验二:光的反射将镜子竖直放置在白纸上,确保镜子的表面光滑。
将手电筒对准镜子,观察光线在镜子上的反射情况。
用铅笔在白纸上描绘出光线的传播路径和反射角度。
4. 实验三:光的折射将一面镜子倾斜放置在白纸上,使光线从空气中射入镜子内部。
观察光线在镜子内部的传播情况。
用铅笔在白纸上描绘出光线的传播路径和折射角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一的结果显示,光线在直线上传播,没有弯曲或偏离。
这说明光在空气中传播时是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的结果显示,光线在镜子上发生反射,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这符合光的反射规律。
实验三的结果显示,光线在镜子内部发生折射,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不相等。
这符合光的折射规律。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光在空气中传播时是直线传播的。
2. 光在镜子上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 光在镜子内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不相等。
实验启示:本次实验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光的传播是直线传播的,这也是我们能够看到物体的原因。
光的反射规律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镜子中的自己,而光的折射规律则解释了为什么在水中看到的物体会有一定的形变。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培养了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科学实验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探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并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探究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光的特性和行为。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发现光在空气中传播是直线传播的,光在镜子上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在镜子内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不相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全册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提高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设计能力。
2.实验材料
本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实验器材、实验用品、实验工具等。
3.实验步骤
本实验总共包含多个实验,每个实验的步骤如下:
1.实验1:xxxx
步骤1:xxxx
步骤2:xxxx
2.实验2:xxxx
步骤1:xxxx
步骤2:xxxx
3.实验3:xxxx
步骤1:xxxx
步骤2:xxxx
4.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的步骤和操作,记录下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
在实验结果与分析部分,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并给出可能的原因。
5.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与分析,得出本实验的结论和相关结论解释。
6.实验总结
本实验的总结部分可以包括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验中的收获、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评价等。
7.参考文献
列出在本实验中使用到的参考文献和资料。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2014-01-05 04:21:43)转载▼分类: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转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单(2014-01-05 04:27:23)转载▼分类: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2014-01-05 04:30:46)转载▼分类: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袋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实验报告单实验周次:班级年班转。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三年级上册全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实验目的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研究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实验材料- 尺子- 不同物体(例如铅笔、书、橡皮擦)实验步骤1. 选择一个物体,例如一支铅笔。
2. 使用尺子将铅笔的长度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
3. 重复以上步骤,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实验结果- 铅笔的长度为10厘米。
- 书的长度为20厘米。
- 橡皮擦的长度为5厘米。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且了解到不同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来表示。
实验二:浮力实验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现象,并了解浮力的原理。
实验材料- 盆子或水槽- 不同物体(例如塑料球、铁块、木块)- 水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盆子或水槽,并装满水。
2. 将塑料球放入水中观察其浮力现象。
3. 将铁块放入水中观察其浮力现象。
4. 将木块放入水中观察其浮力现象。
实验结果- 塑料球浮在水面上,没有完全沉入水中。
- 铁块沉入水中,没有浮在水面上。
- 木块浮在水面上,只有一部分沉入水中。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浮力现象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密度较小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密度较大的物体会沉入水中。
实验三:植物的生长实验实验目的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了解植物的基本需求。
实验材料- 豆子或其他种子- 盆子或花盆- 泥土- 水实验步骤1. 在盆子或花盆中放入适量的泥土。
2. 将豆子或其他种子种植在泥土中。
3. 每天给植物浇适量的水。
4. 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 种子在几天后开始发芽。
- 发芽后的植物逐渐长高,出现叶子和茎。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植物需要土壤、水和阳光才能生长。
种子发芽后,植物会逐渐长高,并产生叶子和茎。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的科学实验报告,每个实验都简单易懂,没有法律复杂性的问题。
三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新教科版小
学
实验名称:测量小球的下落时间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小球的下落时间,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材料:
- 一枚小球
- 一部手机或计时器
实验步骤:
1. 在一个平坦的地面上放置小球,并确保没有风或其它外力干扰。
2. 使用手机或计时器准备好计时功能。
3. 让小球自由下落,并同时开始计时。
4. 当小球触地时,立即停止计时。
5. 记录下小球的下落时间。
实验结果:
测量了5次小球的下落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小球的下落时间大致在0.85秒至0.92秒之间。
重力对物体运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使物体加速下落。
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我们还学会了如何使用计时器测量物体的下落时间。
实验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实验过程简单易懂,没有涉及到法律复杂性的问题。
实验改进:
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增加实验次数,取更多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可以尝试使用不同大小或材质的小球进行实验,比较它们的下落时间是否有差异。
参考资料: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