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年级心理健康课件【三篇】
- 格式:docx
- 大小:31.14 KB
- 文档页数:21
八年级心理健康课件【三篇】导读:本文八年级心理健康课件【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长大的感觉】活动分析初二学生由于生理上发生的急剧变化,会强烈地体验到自己已正在长大成人,因此,成人感是这一年龄段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表现。
但是,初二学生在心理上的发展往往滞后于生理上的成熟,所以特别需要加以正确引导,才能使他们真正懂得成人的含义,主动走向身心的和谐发展。
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自己在心理上半成熟、半幼稚的发展特点。
2、引导学生初步懂得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成年人,并努力促进自我成长。
活动准备1、教师指导学生朗诵散文,排演小品。
2、上课前给每位学生家长发一封信,要求家长给辅导老师写一封回信——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孩子哪些方面长大了,哪此方面还没有长大。
3、课前将家长来信随机分发到各个小组的课桌抽屉里。
4、座位排列:5人一组,一张课桌,马蹄形围坐。
5、每人画一张想象中的大人形象的画。
适合年级:初二年级活动过程一、散文朗诵《我长大了》1、大屏幕显示散文,一位学生在抒情音乐声中朗诵《我长大了》,其他学生全神贯注地听。
【我长大了】浙江省郁达夫中学原初三(7)班学生方辉不知怎样的一瞬间,也许发生在那朝霞拥抱的早晨,也许发生在暮色朦胧的夜晚,就是那么一瞬间,我长大了。
是该欣慰,还是该悲哀?是欢迎,还是该阻拦?不管用什么态度,那不听指挥的身体像万物复苏的春天,洋溢着不可遏制的青春火焰。
渐渐地,日记本上多了几个小小的秘密,语句也变得耐人寻味了,默默时便从记忆的银河中摘几颗闪亮的星星,只有我知道它们曾属于怎样的一个夜晚。
渐渐地,一本本厚厚的世界名著取代了小人书和童话故事,我置身于书海中,用求索的目光去寻找青春的梦想。
无论是鲁迅犀利的笔锋,还是保尔坎坷的一生,都是那般令我痴迷,思绪犹如一叶小舟漂在这神奇的世界中。
渐渐地,我不愿做小公主了,我学会了“伪装”,面对母亲的喋喋不休,却装得耐心听取;经受失败之后,在别人面前却装得若无其事。
【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段的应⽤,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是⽆忧考整理的⼋年级(初⼆)⼼理健康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学会与⽗母沟通】 活动理念; 初中阶段,同学们逐渐产⽣了较明显的逆反⼼理,易与⽗母发⽣误解、⽭盾,甚⾄冲突,导致双⽅关系疏远或紧张。
若不加以及时、妥善地引导和解决,将不利于他们成长。
因此,设计此课,希望通过课堂讨论和学习,学会理解、宽容⽗母,学会恰当处理与⽗母的关系,从中明⽩⼀个道理:爱,需要沟通。
教育⽬标: 1、学习沟通,学习妥善处理亲⼦关系; 2、增进对⽗母的了解、理解,学会关⼼、爱护⽗母; 3、认识家庭对⾃⼰成长的重要性,明确⾃⼰的家庭责任。
教学形式; 讲述、讨论、⾓⾊扮演、情景体验。
活动过程: 1、导⼊: (1)同学们,我有这样⼀个简单的问题:每次回到家你⾸先做的事是什么? (2)想⼀想: 案例(⼀个真实的事情) 星期⼀的早上,⼋(2)班⼩A同学告诉我她与母亲在上星期六晚上发⽣了冲突的事情。
晚上七点多钟,⼩A同学按照⽼师的布置正在看中央教育台⼀套电视节⽬《奠基中国》。
当时,母亲拖着疲惫的⾝躯回家了。
看到⼩A正在看电视,桌上的碗菜都没有收拾顿时⽕上⼼头,⼤发雷霆。
骂道:整天就知道看电视,玩,不知道看书,不知道把碗收拾⼀下――― ⽽⼩A是在按⽼师的要求看电视,碗不收拾是要等妈妈回来吃饭。
这样做没有得到妈**理解反⽽被妈妈骂了⼀顿,⼼理很不是滋味,当场与妈妈顶撞起来。
想想⾃⼰的好意没有被妈妈理解,⼼理很难受,直到星期⼀了还不舒服。
类似的事情在你⾝上也许也遇到过吧!你觉得⼩A同学与母亲的关系处理的好吗,如果不好,问题出在哪⾥呢?(学⽣回答) 看起来问题出在沟通上。
那么,你与⽗母的沟通状况令你满意吗? 2、想⼀想: (1)请评价: 评价 沟通满意、⼀般、不满意 与爸爸沟通 与妈妈沟通 (2)想⼀下,下列各项中,这样做,你的⽗母会不会唠叨呢?如果会,怎样做才不会唠叨呢?内容: ⼏乎不做家务,起床不叠被⼦,脏⾐服臭袜⼦不洗,房间到处乱糟糟。
初二年级心理健康课件【三篇】导读:本文初二年级心理健康课件【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理想与现实】活动分析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确立志向的时期,由于初中生正值青春年华,他们虽然都有着朦胧的人生理想,但人生观、世界观还不够成熟,尚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本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并明白必须通过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理想。
活动目标使学生明确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通过现实的努力,实现对理想的追求。
活动形式小品表演、讨论交流、故事、游戏。
活动对象初二学生。
活动准备1.布置学生收集名言警句。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排练小品。
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创设氛围游戏《猜猜他是谁》:电脑屏幕出示数位杰出人物的画像,配以人物少年立志的简短介绍,让同学们说说他是谁。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将答案写在答题板上,每答对一题得10分,奖励比赛优胜者师: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不难看到:古往今来,凡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多数是从少年时期就树立了远大理想。
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青少年时期是确立远大理想的时期。
(电脑出示字幕:理想与现实)二、比较分析,畅谈理想师:同学们请结合自身的感受,谈谈有理想的人与没有理想的人在人生道路上有什么不同?生:有理想的人有奋斗的目标,在人生旅途中,能克服困难,战胜艰险。
生:有理想的人,把理想当作指路明灯,不会迷失人生方向。
生:居里夫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和自己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的境地。
”这说明有理想的人能使自己过得充实而完美。
生:我记得雨果曾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生存与生活不同就是:动物生存,人则生活。
”因此,我认为有理想的人是活得像一个站直的人,而没有理想的人就像动物。
生:我认为一个没有理想的人,犹如广袤无垠的大海上失去了航标的小船,茫然若失,漫无目标,漂泊无依。
别说明天做什么,就连今天做什么都不清楚。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看出你们对理想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从不同角度说明树立理想的重要性,那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畅谈一下你们的理想,请小组先交流。
(电脑出示字幕:理想大家谈。
放轻音乐,学生畅谈理想,老师现场采访。
)师:请问你的理想是什么?生:我的理想是当医生、警察、律师。
师:理想很多,目标其实就是未定,任何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
你可以选择你的最爱。
生:我希望我以后能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像你一样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师:后继有人。
希望你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生: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医生,妙手回春,救死扶伤。
师:白衣天使,精神可嘉。
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画家,用手中的笔描绘人间的一切美好事物。
生: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将军,保家卫国,维护统一。
师:希望祖国能统一,世界能和平。
生: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翻译,我的口语不错,学好学通英语将来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中外友谊的使者。
生:我从小爱好球类运动,所以我的理想是将来成为一名出色的运动员,希望未来的“世界杯”赛场上有我的身影。
师: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相信这一天会来临。
三、小品表演,分组讨论(观看小品《上班路上》)A:啊呀!小张好久不见了,还认识我吗?B:唉呀!你不是咱班有名的皮大王吗?A:都是过去的事了,还提这干嘛。
你现在可是影星了,你的理想实现了。
瞧瞧我,中学勉强毕业,现在只能当个村办厂的普通工人,唉!B:在中学时,你不是很想成为一名医生吗?A:是啊!(叹气地说)理想再好,也是理想,’只怪自己当时太贪玩。
B:其实,那时我的理想不是影星,我很喜欢唱歌,中学毕业报考了艺术学校。
后来,我觉得自己的歌唱得不怎么样,而我的演技却越来越好,所以最后我还是选择了演员这一行。
A:(很羞愧地说)总之,你比我强,我很羡慕你。
B:该上班了,后会有期。
师:看了小品,下面我们来讨论两个问题。
(出示字幕)1.A在中学时的理想是什么?现在的职业是什么?为什么?2.B在中学时的理想是什么?现在呢?为什么?)生:(分组讨论后发言)生:A在中学时的理想是想当医生,可现在却成为一名工人,是因为他没有为自己的理想而付出努力。
B在中学时的理想是当歌星,可是进了艺术学校后发现自己在影视表演方面更有潜力,于是他在影视表演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成功的原因是他能根据自身特长确定理想并不断地努力。
生:A之所以成为普通工人,主要是因为他在初中时不努力学习,以致后来勉强毕业,这样的学习态度是难有成就的。
B之所以会成为艺术家,主要是因为他在初中时不断努力,在发现自己的特长并确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后更加努力地学习,终于成为小有名气的演员。
生:A是昔日班里有名的“皮大王”,曾经想当一名医生,但缺乏努力,中学勉强毕业,现在是村办厂的一位普通工人。
B中学时很喜欢唱歌,由于本人不断努力,考入艺术学校,有较好的表演技能,现在成了小有名气的影星。
师:从这一小品中,我们发现理想不同于现实,理想的实现,绝不像湖心荡舟,客厅品茶那样轻松悠闲。
它需要一种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精神。
师:面对理想,想想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去实现美好理想呢?你现在拥有哪些优势与不足?你打算采取哪些措施来缩短与理想的距离?(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生:我的理想是当医生,然而目前的学习情况还不足以使我实现理想。
但我有潜力,我只要勤奋努力,再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改掉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生:要使理想变为现实,我现在就得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未来是知识主宰一切,只有掌握了知识这把“金钥匙”,才能开启理想的大门,我一定改掉自己无恒心、无毅力的坏毛病,遇到挫折不轻言放弃,要善于找出不足,努力改正,相信理想终会化为现实。
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应该具备探索精神和学习热情,在认清自己不足的基础上改正不足,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多想多问,勤思考,尽量减少自己的依赖心理,铭记自己的理想,时刻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医生,我知道,理想对于每个人来说遥远但不渺茫。
但如果只会空想,理想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了。
所以我认为,要实现理想,首先要对“理想”有正确认识,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其次是行动。
就拿我来说,要实现理想,我要做的便是学好基础知识,多看生物类的书,培养兴趣爱好,善于实践,勤于思考。
最后,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必和良好的心态。
做到了这几点,我想实现理想也就不难了。
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出色的运动员,我为自己设计的人生之路是初中毕业后考上体校,因为我在体育方面很优秀,可是考体校也不是光有体育成绩就可以的,也要有一定的文化成绩才行,由于自己过分地爱体育,以致荒废了学业,今天我终于明白理想的实现同样需要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脚踏实地的努力,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的初中生活中,我会竭尽所能把一切做到。
师:只要有了开始,一切都来得及。
生:我天生活泼,做事干脆、利落,应变能力强。
每当看到电视荧光屏上节目主持人富有吸引力的谈吐,就幻想长大后当节目主持人,确定这个理想后,我想我会在班级中、同学间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用婉转的话与同学沟通,学会随机应变,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并在课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演讲比赛,以锻炼自己的胆量,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朝着自己既定目标努力,再努力,勇往直前!生:为了我的理想,我会珍惜每一秒时间,用比别人多的时间去弥补自己知识的缺漏。
师: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充满了艰难曲折,但是,我相信美好的未来属于那些为了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人们。
古往今来,只有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好学的人,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故事。
四、故事引导、审视自我(电脑多媒体课件放映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和蔡和森“读书为何拎水桶”的故事)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思想家。
他年轻时发奋钻研儒家学说,当时诸子百家学说都比较活跃,董仲舒想找到一种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
他知道: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一定要花比平常人更多的时间,要更好地努力。
他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刻苦,每日除了吃饭、睡觉和适当的体育活动,所有时间都用来读书,做笔记,思考问题。
他不会客,不游玩,谢绝一切社交活动,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都不做。
他家有个花园,花开之际,繁花似锦,万紫千红,可是他闭门读书,竟然连续三年没有到花园去一次。
由于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的思想家。
蔡和森“读书为何拎水桶”无产阶级革命家蔡和森,因为家境贫寒,直到16岁才好不容易进了学校。
他特别珍惜那宝贵的学习机会,一心把耽误的时光补回来,尽快地赶上小学课程。
所以,他一天要学别人几天的内容,每天晚上都要自修到深夜。
夏天蚊子叮得厉害,他就想了这么个办法:装上一桶水,把双脚浸泡在桶里,这样蚊子就叮不着了。
天道酬勤,半年后,蔡和森就学完了初小的全部课程,校长保举他进了高级小学继续学习。
过了一年,他便到长沙去报考铁路学校,结果成绩非常出色,评卷老师特意给他记了105分。
师:看完这两个故事你们受到哪些启示?生: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专心致志,有坚强的毅力。
生:要实现美好理想,必须有吃苦精神。
师:以上两则故事,验证了我们讨论的结果:要实现美好理想,必须求索攻坚,立志勤学,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攀登高峰。
五、教师总结,结束活动师: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从小就要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
理想的选择要明确,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理想,就要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地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只要努力,勇于奋斗,坚持不懈,就能使理想与现实统一。
祝愿同学们学业有成,理想成真!【静心听花开】活动分析在初二年级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25%的学生认为中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很普遍,12%的男生对中学生恋爱表示支持,而80%的女生对此的态度为“无所谓”和“看情况而定”。
在访谈中发现,学生对异性交往过密的后果虽有一定的预期,但是往往比较片面;而且。
学生往往会把这种关系的不长久归因于师长、学业等外界压力,而缺乏对自身能力的考虑。
该年龄段男女学生的相处,已经走过了青春期早期的“恪守界限”,也走过了彼此好奇试探的“打打闹闹”,开始互相萌发好感,进入了“异性吸引期”。
而且,当前社会环境下,不少学生由于缺乏家庭关爱,更容易对“爱情”产生浪漫的期待,渴望在异性交往中建立起稳定的关系,来获得情感支持和归属。
由于外界压力与青春期学生本身的身心特点,这种“一对一”的交往关系往往不能持久,而且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情绪波动。
由于该年龄段学生的青春萌动心理属于朦胧的爱情萌芽状态,很难区分是友情还是爱情,故在这一节课的时间里,不对这种感情作界定。